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5人教版三上第26課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上第26課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寫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yǎng)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
三、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有位同學給我們準備了一個故事,看他給我們帶來什么?
2.聽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板題讀題)課文里的小朋友科利亞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有沒有想辦法解決呢?他又是怎樣解決的呢?大家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
1.自由讀文,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么?
2.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fā)?
4.匯報。
(三)精讀
1.默讀第一部分,看看媽媽和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
2.各學習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本部分內容。
3.匯報(表演,講故事等形式均可)
根據(jù)匯報板書:科利亞
(四年前)埋
媽媽:30步
4.小結
第二課時
(一)引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戰(zhàn)爭開始時,科利亞和媽媽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亞跟著媽媽回來了,他們將要挖出他們的木匣了。關于“挖木匣”這部分,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
(二)帶疑學文
1.學生質疑,抓住重點問題板書,如:科利亞是怎么挖的,挖出來了嗎?有沒有遇到困難?怎么解決?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2.小組讀書討論解決
(主要)
3.匯報,主要圍繞重點問題進行理解。JAB88.CoM
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導朗讀。
⑵柯利亞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xiàn)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請學生邊板書邊說明
板書:四年后挖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指導朗讀,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亞遇到的這種情況媽媽遇到了嗎?
板書:30步
⑷引疑:從板書中,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討論:為什么媽媽步子不變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亞不能?
⑸從媽媽和自己身上,柯利亞懂得了什么?
(學生讀最后一段)
板書: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亞遇到問題能認真思考,所以他能順利地解決了問題?,F(xiàn)在,請同學們給《刻舟求劍》里的那個人想想辦法,找到那把丟失的劍。
2.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你身邊也有,你能舉例說說嗎?
引導說話:隨著時間的……(引發(fā)學生多方面思考,如身體變化、家鄉(xiāng)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國際形勢的演變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總結全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希望同學們帶著這個啟示,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去探尋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啟示。
附: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科利亞媽媽
(四年前)埋30
(四年后)挖30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擴展閱讀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認讀生字詞語。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①同學們,通過預習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說。
②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lián)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lián)系木盒子識記形,了解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開火車認讀字詞。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文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木匣()木匣()
⑤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師指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c.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媽媽埋的東西同柯里亞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導書寫
1、生說說書寫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師范寫,生書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b.重點指導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啟發(fā)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xiàn)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c.聯(lián)系上文,讓學生說說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讀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二、學習寫法
課文用了怎樣的寫法?
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板書設計:
26
柯里亞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fā)
一切在變
《科利亞的木匣》說課設計
【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shù)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shù)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故事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fā)的順序記敘,條理清晰。描寫埋木匣、挖木匣中動作詞的妙用,這是語言上的特色。課文就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明白。
【說重難點】
課文后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手鋸、冰鞋等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具體語言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說重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說設計理念】
要讓學生讀懂文本,首先教師自己讀懂文本。仔細研讀這篇課文,我覺得可以分3課時從三大板快去落實動作詞的妙用,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片斷寫作訓練。讓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同時落實文中兩處通過動作詞的描述,理解科利亞當時的不同心情,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是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的這一思考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題
(課前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師:請同學們看看照片,看看同學,看看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們變大了,我們在慢慢地長大,不斷地變化
師:對!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請你們想一想,一年級時看到的學校與現(xiàn)在的學校一樣嗎?
生:我們的學校變大了,變美了!
師: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lián)系木盒子記形,了解義。
生活小事中往往蘊藏著很深的道理。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這種導入方法自然生動,將生活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展示朗讀: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3、學生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木匣()木匣受到()
4、學生簡單談談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5、引導學生質疑。
三、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第2小節(jié),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
⑴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放、蓋、踩、撒
⑵科利亞為什么要這樣做?
回讀第2小節(jié)第2句話: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重點讀好好玩。
⑶從這些動作詞,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再讀讀第8小節(jié),找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句子讀給同學聽。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⑴仔細找一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⑵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可以說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里裝著他心愛的玩具。)
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怎樣適當?shù)剡\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四、抓住關鍵,引發(fā)思考
1、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小節(jié),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道木匣之后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
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數(shù)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jù)。
五、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⑴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伙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⑵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據(jù)?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fā)現(xiàn),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fā)現(xiàn),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2種可能性。
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shù)步法)
師:肯定了算術真有用??梢姅?shù)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3種可能性。
師:那么,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里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師畫好線段)
體現(xiàn)多種形式解讀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數(shù)學知識,上臺畫線段圖代表步子,幫助他們理解科利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六、結合生活,深化道理。
過度:科利亞通過自己的分析,想出了辦法,找到了心愛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興,我們一起讀讀最后1小節(jié)。
1、聯(lián)系上文,說說你理解了科利亞受到的啟發(fā)嗎?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
3、學生小練筆。
創(chuàng)設情境說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tǒng)一。
【教學反思】
1、抓動作詞,悟其妙用。
在第一板塊教學過程中,同樣是描寫科利亞動作的詞,在埋木匣與挖木匣卻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個不同的動作詞,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為了藏好他心愛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細,多么認真;而在挖木匣時用的卻是5個同樣的挖字,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點找到他心愛的小木匣,小玩具,讀起來一氣呵成。這里可以告訴學生,并不是作者詞語貧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選擇最準確、最恰當?shù)脑~語運用,才能做到用詞表情達意,進一步表達科利亞對小木匣的喜愛。
2、抓準突破口,啟動新思維。
在第二大板塊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對為什么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不但使學生感悟到科利亞的聰明,而且使學生思維也得以開拓,并領悟到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排除多種可能性的過程中,每排除一點,就牽動對課文相關部分的閱讀感情。三種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在歸納得出結論、論證結論可靠性的過程中再閱讀感悟,使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使學生認識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體,即新課標所說的整體把握。
3、引發(fā)生活資源,進行讀寫訓練。
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fā)的道理并寫下來。通過說寫到練,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啟發(fā)學生關注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科利亞的木匣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這樣不僅拉進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科利亞的木匣》,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科利亞的木匣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jù)()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zhàn)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的道理,培養(yǎng)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yōu)槭裁绰衲鞠唬?/p>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
板書:
五歲十步埋步子小
九歲五步挖步子大
(5)小結: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7、學生自由讀第三段
8、提問:挖到木匣使科利亞懂得了什么?他為什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板書:一切都在變化)
9、小結: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問: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附:板書設計
18.
四年前五歲埋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十歲挖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18《科利亞的木匣》|人教版
作為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新任教師,在授課上的經驗比較少。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18《科利亞的木匣》|人教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18《科利亞的木匣》|人教版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lián)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fā)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shù)數(shù)(sh(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wèi)國戰(zhàn)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lián),蘇聯(lián)人民為了保衛(wèi)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zhàn)爭。蘇聯(lián)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至1945年9月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fā)。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shù)數(shù)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jié)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yōu)槭裁匆褨|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油诤昧?,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fā)現(xiàn),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shù)到十所以他數(shù)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xiàn)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右呀浲诘煤苌盍?,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xiàn)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yè)
1.填空。
(1)戰(zhàn)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步,很快()。
(2)戰(zhàn)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這是因為()。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lián)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shù)數(shù),只會數(shù)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shù),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shù)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lián)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fā))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评麃喭诓坏降脑蚴且粫r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課文寫小伙伴的話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話襯托科利亞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伙伴們也并沒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的變化發(fā)生了變化。)
3.請學生畫出科利亞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時怎樣量步子,怎樣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圖。
(四)指導朗的讀課文
(五)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六)指導造句
1.分析句子(幻燈出示句子)
(1)科利亞把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仍然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如:你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老師。補一補,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結果跟預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這樣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不光還是表示更進一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受到了啟發(fā),明白了道理。
(4)媽媽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設一種情況,后半句表示這種假設實現(xiàn)后出現(xiàn)的結果。
2.學生口頭造句,師生共同評議。
(七)布置作業(yè)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書設計
15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齡變化,步子和步數(shù)變化的對比,明白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難點。
《科利亞的木匣》
一、教學目標
1.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lián)詞語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fā)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shù)數(shù)(sh(sh))、德(進行字形分析)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fā)。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
(這一段是過渡段?!熬驮谀且惶?,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笔浅猩希竺鎯删洹霸谀莾?,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shù)數(shù)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jié)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yōu)槭裁匆褨|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油诤昧耍岩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fā)現(xiàn),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shù)到十所以他數(shù)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xiàn)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br>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斑€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xiàn)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边@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yè)
1.填空。
(1)戰(zhàn)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步,很快()。
(2)戰(zhàn)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這是因為()。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作為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新任教師,在授課上的經驗比較少。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知識要點】
1.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會用仍然果然造句;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培養(yǎng)自己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
【雙基同步訓練】
一、抄寫課后詞語。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部,用數(shù)筆畫查字法查,應查()畫。筆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給課文分段,并歸納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1-3)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課文,圈畫有關內容,填表。
時間
主要人物(科利亞)
事情
年齡
數(shù)數(shù)
步子
差不多四年以后
五歲
步子小
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
能數(shù)到一百多
量五步挖匣子
五、從第二自然段所寫的科利亞將裝有小玩意的木匣埋起來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愛_____、會_______、熱愛生活的孩子。
六、通過科利亞挖木匣這件事,對我的啟發(fā)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找出意思相近的詞。
起初 原來 仍舊 照樣 早先 開始
當初( )( )仍然()()原先()()
八、找出下面句子里用錯的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里。
1.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彩實。
( )
2.場上的小觀眾都仰著頭,跳著,笑著,暴發(fā)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 )
3.我們觀看了好多項精采表演,都有趣極了。
( )
九、下面每組的五個詞,有四個是同類的,找出不是同類的一個。
1.桌子椅子家具茶幾沙發(fā)()
2.蘋果鴨梨葡萄水果西瓜()
3.文具鉛筆本子小刀格尺()
4.夾克衫襯衣裙子褲子服裝()
十、續(xù)完句子,并加標點符號。
1.老師在燈光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想起阿姨送給我的風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個電子娃娃個兒很大活像一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
一、選擇關聯(lián)詞填在()里。
無論也
不是而是
不光還
如果就
1.老師說,()明天不下雨,秋游()改期。
2.()條件多么艱苦,我們()應干下去。
3.他()學習好,()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
4.我們()皇帝,()四化建設的接班人。
二、讀一讀,然后按要求填空。
科利亞高興地說:伙伴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變化么?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了一個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科利亞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三、照樣子,改寫句子。
例:科利亞為什么找不到木匣子呢?因為他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
因為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所以他找不到木匣子。
1.科利亞為什么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因為德國法西斯快打到他們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媽媽和科利亞為什么要回故鄉(xiāng)呢?因為德國法西斯被趕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踐能力訓練】
一、作文:
題目:這件事教育了我
要求: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得真實、具體。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教學設計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教學設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27科利亞的木匣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敵人、一倍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
都在變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練習采用這種方法讀懂課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衛(wèi)國戰(zhàn)爭、德國法西斯的情況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導入新課。
在人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給人以啟發(fā)。今天我們一起學習22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介紹背景。
本課是蘇聯(lián)作家左琴科寫的。課文中的戰(zhàn)爭指的是前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lián),
蘇聯(lián)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于1944年取得了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差不多用四年
的時間,本文就是寫在那幾年中發(fā)生的一件事。
3.解課題。
從課文的題目看,《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著什么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一件
什么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2.指名讀生字詞,正音:
指導學生讀準匣、箱的字音,這兩個字都是三音連拼。
3.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詞語。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沒有什么變化或恢復原狀。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匯報:
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如果提出的是詞語方面問題,老師要帶領學生找到其出處,聯(lián)系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如果是其它問題,老師告訴同學們講讀課文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
4.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給課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按照以上寫作順序,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
(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
(受到啟示)
(五)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講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電腦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
出示填空題:
①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shù)數(shù)),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
②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zhàn)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fā),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shù)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shù)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shù)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練習用只就的句式說話。
先按課文的內容說,然后再另說一句話:
科利亞因為年齡小,只會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
放學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時就隨手把燈關了。
(5)歸納段落大意:
歸納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請你按誰,干什么的句式歸納段落大意。
本段寫科利亞埋木匣。
2.學習課文第二段:
過渡語:從第一段的課文中,我們知道了科利亞剛學數(shù)數(shù),只會數(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細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媽媽一塊避難回家后,挖木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學習第二段課文。
(1)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4)邊讀課文,邊填空:
媽媽挖箱子的時間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shù)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xiàn)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比較句子,體會如果就的用法,練習用其說一句完整的話。
讓學生先比較兩個句子:一個是媽媽的原話,一個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表達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設句,先假設那么去做,就會出現(xiàn)后來的結果。
練習說話,先用課文中的內容說,再另外說一句話。
媽媽如果當初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現(xiàn)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
(6)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亞從家門口(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換詞練習,體會仍然的意思。
還是沒有找到。
依舊沒有找到。
仍舊沒有找到。
依然沒有找到。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過渡語: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照媽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xiàn)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xiàn)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啟示,我們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另一方面體會不光還的用法。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fā)展變化,面對著發(fā)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tài)度,應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關聯(lián)詞不光還,表示遞進關系??评麃喺业搅四鞠?,比找到木匣還更進一步的意義是,他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四)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
1.自己小聲讀課文,課文中為什么要這么具體地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這與文章后面寫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聯(lián)系?
先自己邊讀邊想,自己練習說一說,然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組向大家匯報。
文章詳細具體地描寫了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同時也較細地寫了媽媽埋箱子的情況。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亞從小就愛觀察,思考,善于模仿,辦事細心,認真。另一方面,為后面寫的挖木匣埋下伏筆,既然都是從家門口到菜園的方向量十步,為什么挖不到木匣?媽媽照埋箱子的樣子,同樣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亞和媽媽的方法也相同,為什么挖不著?這樣前后對比著寫,對于理解,強化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tài)度,而應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道理。
2.寫作方法:
本文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展開故事,文章主線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邊的描寫埋下伏筆。
讀課文,讓學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為后面埋下伏筆的?
(五)、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3.敘述科利亞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總結全文: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1)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tài)度,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2)進一步明確了歸納段意,要抓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
【板書設計】
埋木匣時間變化
27、科利亞的木匣得啟示
挖木匣周圍一切也在變化
課后小記:
18 科利亞的木匣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18 科利亞的木匣”,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18科利亞的木匣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jù)()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zhàn)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的道理,培養(yǎng)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yōu)槭裁绰衲鞠?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
板書:
五歲十步埋步子小
九歲五步挖步子大
(5)小結: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7、學生自由讀第三段
8、提問:挖到木匣使科利亞懂得了什么?他為什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板書:一切都在變化)
9、小結: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問: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附:板書設計
習題精選
一、讀下面的多音字,組詞。
二、辨析字形并組詞
科()霜()坑()倍()
抖()箱()炕()陪()
料()想()抗()培()
蚪()相()吭()剖()
匣()鋸()模()彩()
匠()據(jù)()摸()睬()
匹()劇()寞()踩()
三、填空
1、()是我()埋的,那時候我(),()也小。我現(xiàn)在()啦,步子比那時候(),所以應該走的不是(),而是()。
2、科利亞高興地說:()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還懂得了()一天天(),我們一天天(),步子也在漸漸()。()的一切,不是都在()么?
四、從課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讀一讀。再分別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什么?舉個例子說一說
答案:
一、
二、
科學、抖動、材料、蝌蚪;霜凍、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聲;倍數(shù)、陪同、培養(yǎng)、剖析;
匣子、工匠、馬匹;電鋸、根據(jù)、劇本;
模仿、撫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四年前還小步子九歲大了一倍十步五步
2、伙伴匣子時間長大變大周圍起變化
四、1、仍然爺爺仍然保持著老紅軍艱苦奮斗的作風。
2、果然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通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么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通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朗讀明白了故事梗概,劃分了大的段落,從而讓學習分成階段性,把教學重、難點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在初讀領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要講述的道理。
為了能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分析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又能讓學生置身于科里亞的生活背景,于是課堂上,我逐步提出了問題進行故事式的串講: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2、科利亞一邊埋木匣一邊心里在想些什么呢?3、科里亞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沒有挖到木匣的心情變化。4、分析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4種可能。在串講問題時,學生把自己當成了科里亞,一種同感的心理讓同學們同喜同悲,感情上來了,體會深刻了,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中心在展開,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本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盡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xiàn)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教學完本課,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提出的要解決的重難點: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該怎樣把科里亞那時還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應該量五步,他卻走了十步,所以他剛開始時,沒有挖到木匣子。這個現(xiàn)象與發(fā)展的眼光看看待問題怎樣解決呢?一時間沒有很好的落實,按照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邊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要學會應變,至于舉例,孩子們真的很難。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實錄
師:昨天,教師已經請大家預習了第18課,大家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下面老師寫課題,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寫。
(師板書課題,邊寫邊講解)
師:通過預習,同學們一定產生了許多疑問,很好,今天,老師把科利亞了帶來了,你們來問問他吧?
生:你為什么要埋那個木匣?
生:為什么你邁的五步有大有?。?/p>
生:為什么不選其他東西,而選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師:同學真會提問,而且還很有禮貌,科利亞可愿意回答了。請大家打開課文第96頁,答案都在課文里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些什么?
(生讀課文)
師:剛才,老師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你們真是愛學習的孩子。
師:說說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們村子里了。
生:因為科利亞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亞的木匣里裝著許多小玩意兒。
生:他告訴我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氣小伙伴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師:你真細心。
生:我知道科利亞是個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孩子。
師:你真會讀書。我們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對科利亞說些什么?
生:你很聰明。
生:你很愛動腦筋。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你是從哪里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很聰明的。從課文中勾畫出相關的句段,老師建議你們默讀。
(生默讀)
師:誰能把找到的讀給聽一聽?勇敢點!
生:小斧頭、小手鋸
生:從鋪上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评麃喛匆娏藡寢尩淖龇ǎ蛯W著做,真聰明。
生:他會學媽媽,做得比媽媽還好。
師:我們來讀一讀,把科利亞的聰明讀出來。
(生讀課文)
師:科利亞很聰明,你們也找到相關的句段,也很聰明。還有嗎?
生:現(xiàn)在我9歲了,應該走五步。因為旁邊的伙伴都沒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著腦門想,而沒有去問媽媽,說明他愛動腦筋。
師:為什么科利亞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來,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請同學們讀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亞,你會想什么?
(生讀課文)
師:現(xiàn)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亞,我想,這個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現(xiàn)在已經是九歲了,步子也大了,就不應該是十步了。
生:我想,這個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個人都會長大的,我的步子也會長大的,會比以前大兩倍。
師:咱們班的科利亞真會想,那么想的對不對呀,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科利亞找到木匣子看出來,(讀句子)
師:在這個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已經告訴我們了,從哪個詞語看出來。
生:果然。
師:作者用詞很準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課文)
師:科利亞的想法,你們明白了嗎?
師:我們用學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過程擺出來。
(在黑板上擺學具,先擺上四年前埋的過程)
師:那么四年后挖木匣還能不能用這樣的一個小方塊做為一步呢?大家來擺一擺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過程。
(學生在自己座位上試擺)
(一學生上臺擺,擺得不對)
師:剛才我發(fā)現(xiàn)有一組同學擺得和別人組不一樣,現(xiàn)在看黑板,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讀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這種擺法對嗎?(出示詞語: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學生自由讀)
師:他們這種擺法對嗎?
生: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
生:我認為不對。
生:我認為是對的。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因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因為他的五步比原來大了一倍。
師:誰還有疑問?
師: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變了沒有?
師: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寶貝了,他高興嗎?同學們笑一笑,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師:還能從哪兒看出來他聰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我留給同學們作業(yè):思考科利亞的周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如果你是科利亞,你第三次會說些什么?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說明你讀懂了。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教學重點:
1、了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啟示的經過,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結合全文,體會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含義。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準備:課文掛圖、課文內容投影片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评麃喪且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先在小組內互讀生字詞,交流預習情況,再指名讀生字詞。教師相機指出易錯字:亞匣避挖
2、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聽準生字詞讀音。
3、組詞練習:
鋸()避()倍()
據(jù)()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小組內自由朗讀課文,理清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齊讀課文
四、作業(yè):抄寫本課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你對課文哪部分最感興趣?(根據(jù)學生回答確定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
二、學習第一部分埋木匣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小組思考:(以投影片出示)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yōu)槭裁绰衲鞠唬?/p>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匯報學習成果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指導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挖木匣
(1)學生默讀,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5)小結: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四、學習第三部分
1、提問:挖到木匣使科利亞懂得了什么?他為什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板書:一切都在變化)
2、從科利亞挖木匣的事情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3、提問: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先在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要求不要照著課文的句子復述)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五、練習:思考練習第三題(要求先在小組里說話練習,再在全班交流)
六、作業(yè):完成《同步》練習
附:板書設計
18、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五歲埋步子小十歲
四年后:十歲挖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課文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利亞的木匣》課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shù)數(shù),只會數(shù)到十。他從家門口開始走數(shù)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
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
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因為德國法西斯快打到他們的村子了。科利亞和媽媽、奶奶決定離開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東西不能都帶走。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评麃喼粫?shù)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院了差不多四個年頭??评麃嗛L大了,上了小學,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終于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來回到了幫鄉(xiāng)。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里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媽媽說:不用難過,我們還有一些東西在地下哩。
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小伙伴們圍上來,都朝著科利亞笑:你的算術不管事啦!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突然他笑起來,對小伙伴們說: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xiàn)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高興地說:伙伴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
《科利亞的木匣》說課設計之一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评麃喌谝淮瓮诓坏侥鞠皇窃趺此伎嫉?,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fā)是教材重點??评麃嗂に伎嘞牒髮π』锇檎f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jù)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yǎng)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jù)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xiàn)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xiàn)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xiàn)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shù)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lián)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shù)數(shù),只會數(shù)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评麃喠苛宋宀?,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shù),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shù)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lián)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