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變遷》導學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變遷》導學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變遷》導學案
知識與技能:1.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1.運用大陸漂移和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觀點解釋世界海陸分布格局,解釋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
2.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和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海陸不斷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
教材分析:
重點:海陸變遷的原因;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難點:對板塊構(gòu)造學的理解和應用其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
學生狀況分析:
初一學生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較快,思維活躍,不受定勢束縛,樂于動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一些有關的地理分布知識較少,對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記憶缺少方法。
教學思路及策略:
關注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
過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嗎?下面就講給大家聽聽。
利用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引起求知欲。
一、
滄
海
桑
田
在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例子很多,不僅有滄海變桑田,也有桑田變滄海。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一些關于海陸變遷的知識。
一.滄海桑田
(1)案例探究:
案例1: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誰來說說為什么喜馬拉雅山中會有海洋化石?
師:對,地殼運動使這里從滄海變成了桑田。
案例2:東部海域的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流的遺跡
誰來說說為什么東部海域的海底會發(fā)現(xiàn)古河流的遺跡?
師:對,海平面的上升使這里從桑田變成了滄海。
案例3:荷蘭填海造陸
誰來說說為什么歐洲的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過圍海造陸獲得的?
師:對,這說明人類的活動也可以造成海陸變遷。從這三個事例中,我們得出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三個:1.地殼運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活動。
通過讀圖觀察、討論探究、舉例說明,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生樂于接受,興趣盎然。
二、
大
陸
漂
移
學
說
過渡:人們已經(jīng)知道了海陸是變遷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上半頁在地理學史上有一場激烈的爭論,那是“地球活動論”和“地球固定論”之間的較量。地球活動論者認為:七大洲四大洋在運動。地球固定論者認為:大地很堅固、穩(wěn)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
師: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1頁閱讀材料《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回答下面的問題:
1.魏格納發(fā)現(xiàn)南美洲、非洲輪廓的什么特點?
2.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什么設想?
3.為了證明這個設想,他怎么做的?
4.他找到了哪些證據(jù)?
指導學生讀圖討論。
學生回答:
1.大西洋兩岸的兩洲輪廓凹凸相吻合。
2.兩個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
3.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尋求證據(jù)。
4.⑴圖:大西洋兩岸兩大陸古地層的相似性,證明兩大陸可能曾連在一起;⑵圖:大西洋兩大陸兩岸動物的相似性—海牛、鴕鳥。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它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從而證明兩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
師:對,這就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猜想。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長達2億年的歷史時光課件演示:大陸的漂移(動態(tài))
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層層遞進,由感性認識
到理性認識,學生容易
接受和理解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直觀顯示大陸漂移的過程,是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三、
板
塊
的
運
動
過渡:由此可見,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分布的,而且至今處于極其緩慢的變化之中。那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學生閱讀“板塊的運動”課文。了解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課件展示:板塊分布
回答:
①地球表面可以劃分為那幾大板塊?
②板塊的運動方向是否相同?
③板塊邊界相互擠壓、碰撞或拉伸會造成什么結(jié)果?你能否用書本模擬一下?
拿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對比板塊分布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火山地震帶的分布狀況。
學生對板塊構(gòu)造理論的掌握難點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對板塊構(gòu)造理論基本觀點的運用。
啟發(fā)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評價
園地
“學以致用”
學生完成練習。
檢查學習效果
課堂
小結(jié)
地理歌謠
大陸在漂移,病床上思索,
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亞歐和非印,大洋加美南,
板塊的構(gòu)造,六塊來拼合。
碰撞與張裂,山脈與裂谷,
塊內(nèi)較穩(wěn)定,交界地震多。
滄海桑田變,調(diào)查證據(jù)得,
科學與創(chuàng)新,就靠你和我。
鞏固新知
家庭
學習
結(jié)合今天所學內(nèi)容課后查閱資料跟爸爸媽媽一起談談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導學案湘教版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導學案湘教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導學案湘教版
教學目標:
1、了解地表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并能用實例進行說明。
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要點,并能體會其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作用。
3、理解板塊構(gòu)造學說及其基本觀點,并應用該學說分析說明海洋的生成與發(fā)展階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學會運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分析說明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板塊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
2、“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jù)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圖文結(jié)合法、合作交流法、聯(lián)系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成語“滄海桑田”導入,說明地表形態(tài)是在不斷變化的。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地表形態(tài)變化
1、自主學習:讀教材后解釋“活動”中的現(xiàn)象,從這些現(xiàn)象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2、小組交流: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是由地球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學習任務(二)
1、自主學習:讀圖2-46結(jié)合教材33頁完成下列任務:
(1)“大陸漂移假說”是由德國科學家提出的。“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的陸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圍,后來大陸開始破裂形成現(xiàn)在的樣子。
(2)你有什么好的證據(jù)來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嗎?
2、小組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找出:南美洲東海岸的凸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的凹進部分相吻合。
教師擴充知識:(1)以上兩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兩海岸的古地層幾乎一樣
教師投影出示大陸漂移動畫,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學習任務(三)
1、自主學習:板塊構(gòu)造學說
讀圖2-48----2-53,結(jié)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務:
(1)六大板塊分別是:、、、、、。
(2)一般來說,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
(3)“→←”表示板塊作運動,“←→”表示板塊作運動。
(4)按照“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觀點,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陸板塊發(fā)生的運動形成的。
2、小組交流:
3、合作探究:
教師投影演示板塊運動演示動畫,以加深印象。
學習任務(四)火山與地震
1、自主學習:讀圖2-54-----2-56,完成36頁活動1、2題。
2、小組交流:
3、合作探究: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近年來,中國乃至世界火山地震災害頻繁發(fā)生,我們的家鄉(xiāng)也處在地震帶邊緣。
(1)請列舉近幾年來國內(nèi)外比較嚴重的地震和火山災害。
(2)當?shù)卣饋砼R時,你如果在家、在學校、在公共場合,你應該怎么辦?
教師點撥:重點對地震的預防與應對措施與學生進行一下交流。
四、總結(jié)梳理歸納方法:
大陸漂移假說
泛大洋內(nèi)部
板塊構(gòu)造學說→板塊運動→
交界處→火山地震
圖文結(jié)合法: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圖文結(jié)合法也是我們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我們既要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稱,更要掌握其位置,學習中注重“以文釋圖”“以圖釋文”,來幫助我們掌握地理事物。
聯(lián)系法:地理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比如:火山地震與板塊運動的聯(lián)系,在學習中要注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知識。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綜合能力訓練32頁----34頁部分題目
六、附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
一、地表形態(tài)變化
二、大陸漂移假說:泛大陸泛大洋
三、板塊構(gòu)造學說:
1、六大板塊
內(nèi)部
2、運動
交界地帶
四、火山與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學反思:
1、我學習后的總體評價(很好、加好、一般、較差):。
2、我學到的主要知識和技能:
。
3、我學到的主要方法:
。
4、我還存在的疑難問題是:
。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重要復習資料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重要復習資料
第二節(jié)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海陸是可以變遷的:證據(jù)一,喜馬拉雅山脈上發(fā)現(xiàn)了海洋的生物化石(地殼運動自然因素海洋變成陸地);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了古河道的痕跡(陸地變成海洋,也是地殼運動自然因素);證據(jù)三,荷蘭的圍海大壩以及香港的填海造陸(人為因素)。
地殼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為的活動都可以造成海陸變遷
2、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學說的內(nèi)容是: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后來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漂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3、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jù)
證據(jù)一:各大洲可以拼合在一起;
證據(jù)二:拼合的各大陸古老底層非常相似;
證據(jù)三:拼合處的兩大陸有相同的物種。
4、板塊學說(建立在大陸漂移學說基礎上)
內(nèi)容:有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可以分成六大板塊;各大版塊不斷的運動,板塊的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地理現(xiàn)象: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在板塊的交界地帶。
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5、通過板塊的學說解釋地理現(xiàn)象
①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不斷的擴張,有人預言,幾千年后,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請用板塊學說解釋這個預言。
因為紅海地處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而兩大板塊正處于拉伸作用,所以位于兩大板塊之間的紅海在非洲和印度洋板塊的拉伸作用下會越來越大。
②位于歐洲和非洲的地中海在不斷的縮小,有人預言,幾千年后,地中海將會消失。
③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不斷在升高?
④大西洋會越來越大
⑤新西蘭南北二島形成是由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形成;安第斯山脈形成是美洲板塊和南極洲版塊作用相成;阿爾卑斯山脈是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擠壓形成等等
6、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
7、六大板塊中:其中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以及大洋洲陸地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
8、紅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日本和中國的臺灣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
9、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b)地中?!柴R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jié):海陸變遷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jié):海陸變遷
1魏格納(德國科學家)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2現(xiàn)在科學家研究表明,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運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3板塊構(gòu)造學說(目前最流行最科學的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4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通常表現(xiàn)為張裂拉伸,俯沖碰撞,斷裂錯動?;鹕脚c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
5世界兩大系列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積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5%以上,蘊藏著及其豐富的礦產(chǎn),油氣,生物等資源,被人們稱為“天然的魚艙”,“藍色的油田”,“鹽類故鄉(xiāng)”,“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等是人類重要基地。
7《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94年經(jīng)聯(lián)合國批準并生效實施。
課后練習
1.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B.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陸D.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D
試題分析: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主要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對海陸變遷影響極小,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只是外力作用,全球變暖可能使海平面上升,但不是主要的,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陸與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有關,對海陸變遷影響不大。
考點:本題考查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下列現(xiàn)象與形成原因的連線錯誤的是()
A.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巖層中含有魚、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殼抬升。
B.在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遺跡——地殼下沉
C.歐洲的荷蘭全國約四分之一的陸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蝕
D.非洲的西部海岸與南美洲東部海岸輪廓相似——破裂分離
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在喜馬拉雅山區(qū)發(fā)現(xiàn)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是由于地殼抬升造成的.臺灣海峽海底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由于斷裂下沉形成的.非洲的西部海巖與南美洲東部海岸輪廓相似是板塊斷裂形成的.地中海將會不斷縮小成為新的陸地.
故選:D.
3.下列國家中不太可能進行填海造陸活動的是()
A.中國B.日本C.英國D.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