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精品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海陸的變遷精品導學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海陸的變遷精品導學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海陸的變遷
學習目標1、列舉海陸變化的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原因。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的產生背景及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
學習重難點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要點。
一設疑引讀
導言:利用多媒體播放海陸變遷的視頻資料,激發(fā)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讀圖,按要求完成下列內容
1、讀37頁圖及文字,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qū)曾經(jīng)是,造成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是。
2、讀38頁圖2.14及文字,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道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曾經(jīng)是,造成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是是。
3、讀38頁圖2.15及文字,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在不斷擴大是因為它修建了,這說明也能引起海陸變化。
4、歸納提高:上述材料可知,海陸變遷的方式有、和三種,其中和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二辯疑解難
1、讀39頁圖2.17
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可以拼合的這一事實,是不是巧合?說明理由。
2、列舉大陸漂移的證據(jù):
三釋疑反饋
單項選擇題
1.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A.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B.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qū)原來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D.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A.印度洋板塊B.太平洋板塊C.南極洲板塊D美洲板塊
3.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___板塊擠壓而成的。()
A.印度洋板塊B.太平洋板塊C.非洲板塊D.亞歐板塊
4.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A.裂谷B.島弧C.海溝D.海岸山脈
5.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A.南極地區(qū)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并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___引起的。()
A.地球公轉B.地球自轉C.板塊運動D.海水運動
7.能說明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成語是()
A.翻天覆地B.日新月異C.歷久彌新D.滄海桑田
8.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導致海陸變遷的是()
A.地殼的變動B.海平面的升降C.人類活動D.全球變暖
9.關于地球表面的變化,敘述正確的是()
A.只有海陸面積的變化B.只有海陸分布的變化
C.從來就沒有變化D.既有海陸面積的變化,也有海陸分布的變化
10.關于“大陸漂移假說”敘述錯誤的是()
A.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的B.地球2億年前只有一塊大陸和大洋。C.現(xiàn)在仍無法證明大陸漂移學說D.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可嵌和在一起
19.讀“世界局部區(qū)域圖”,回答問題:
圖中填注:亞洲,非洲,歐洲,大西洋,印度洋
(2)把字母填入圖中相應位置:A——亞洲和
非洲分界線B——紅海
C——土耳其海峽D——馬達加斯加島
(3)圖中裂谷帶的名稱是_________,
根據(jù)圖中板塊運動方向,這里今后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
(4)圖中裂谷帶兩岸可能的景觀是_______________。
(DjZ525.coM 勵志的句子)
延伸閱讀
海陸變遷
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海陸的變遷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jù)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連證據(jù)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活動實施
能力培養(yǎng)
情感培養(yǎng)
反思
引入
通過星海灣新舊圖片的對比,探究星海灣的變化
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激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由近及遠
一、海陸在變遷
通過實例研究海陸在變遷
培養(yǎng)觀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效果,探究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地殼變動
海平面升降
人類活動
培養(yǎng)歸納和表達能力
認識到‘物質是運動的’這一客觀規(guī)律
由現(xiàn)象到本質
二、海陸怎樣變遷——大陸漂移假說
通過拼合游戲,研究怎樣尋找大陸相連的證據(jù)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研手段
激發(f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
由淺入深
通過對各種證據(jù)的篩選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演示,使學生掌握并會運用這一假說解釋一些現(xiàn)象
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學的論證方法
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知識遷移、指導實踐
閱讀魏格納的故事
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精神
學生質疑
提出不解的疑問
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激發(fā)興趣
板書
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
海陸在變遷:地表形態(tài)變化
海陸怎樣變遷——大陸漂移假說
課堂練習
略
課后小結
略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xiàn),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規(guī)律,初步學會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1、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情感目標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1、大板塊示意圖
2、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
3、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
教學難點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媒體呈現(xiàn)與開放式教學相結合
教材分析本節(jié)教材包括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兩部分內容。板塊構造學說。教材以豐富的地理圖像和文字,圍繞以下內容展開:板塊構造運動的基本觀點;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接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用板塊構造學說演示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鹕脚c地震。主要介紹火山及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教材中,六大板塊示意圖、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等,均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材中運用五幅模式圖。演示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溝、日本群島的形成,從而生動、直觀地演繹出海洋形成和發(fā)展、演化的各個不同階段。最后,教材通過兩則閱讀材料,讓學生對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時,以讀圖和回答問題的形式,引出對于板塊構造運動與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在上節(jié)課里我們學習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有誰能來說一說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內容呢?屏幕上顯示“大陸漂移過程圖”。
學生看圖回答。
由上節(jié)課的知識引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總結學生的答案
過渡
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萬年以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xiàn)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質學家經(jīng)過長期研究,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板塊構造學說。
思考、聽課
引起學生學習欲望
引入新課
板塊構造學說
屏幕顯示P35圖2—48“六大板塊示意圖”及以下題目。
1、地球表層可分為大板塊,除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包括大陸,也包括海洋。
2、圖中“←→”表示;“→←”表示。
3、安第斯山脈是由板塊和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
4、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板塊和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
屏幕演示六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和拉伸
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2-48后,(1)認知六大板塊的名稱和位置。(2)做題,要求個別回答后,屏幕顯示正確答案
用色彩鮮艷的圖像,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思考
對所講內容有整體認識
海洋生成和發(fā)展
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海洋都會經(jīng)歷一個生成和發(fā)展的階段。
屏幕用動畫演示海洋生成和發(fā)展
觀看動畫
用動畫生動直觀地表現(xiàn)板塊運動,加強感性認識。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是教學難點,通過形象的動畫,使得原本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加深了理解
過渡
我們剛才說到,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而地殼的活躍,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們先來看一段火山地震的錄象。剛才從錄象中我們看到,火山噴發(fā)的時候真是驚心動魄!而在地震發(fā)生后又是滿目瘡痍,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
看錄象
通過直觀畫面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思想上帶來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嚴重!
火山和地震
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的關系
可能大家都會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會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會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來看屏幕顯示的火山地震圖。屏幕顯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這里是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思考: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是這樣分布
屏幕顯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上疊加“板塊構造示意圖”
說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塊的分布之間的關系。
提問:我國為什么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
學生看屏幕的圖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營造探索、討論的學習氣氛;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掌握知識
通過自主討論來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細講地震
講述:世界平均每年發(fā)生大約500萬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們剛才看到的地震破壞性那么的大呢?
實際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級之分的。下面給大家看看地震的有關知識.
破壞性地震的危害相當大,那么我們人類可不可以預先知道要發(fā)生地震?當?shù)卣鸢l(fā)生時,我們又該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呢?
地震前兆:1、動物反應異常;2、地形突變和地下水異常;3、有地光和地聲。
進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靜,及時到戶外空曠處;2、躲在堅固的家具下;3、保持體力,等待救援。
分發(fā)材料——“地震的有關知識”
閱讀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
學生討論、回答
進行知識的延伸,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補充材料進行知識拓展
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小結本堂內容。
總結、歸納
思考、與教師一起總結
培養(yǎng)歸納能力。加深認識。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
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編成競賽題目,將學生分組進行知識競賽。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亞歐大陸內部B太平洋的島嶼上C板塊交界處D北美大陸。
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A全球分為七大板塊B各大板塊是穩(wěn)定的C各大板塊都有“內穩(wěn)邊活”的特點D各大板塊都朝同一方向運動
3、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A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交界處B我國人類勞動破壞的結果C我國地形復雜多樣D開采地下資源造成的
4、澳大利亞大陸屬于()A太平洋板塊B南極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亞歐板塊
5、根據(jù)板塊構造學說,在板塊張裂的地區(qū)常形成()A褶皺山脈B深海溝
C裂谷或海洋D海嶺
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分布在板塊與板塊、板塊和
板塊的接觸地帶。
7、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8、“滄海桑田”說明的地理知識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農田
B茫茫大海在地殼運動過程中也有可能成為陸地
C大海也是農田
D大??梢员蝗祟惛脑斐闪继?p>9、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火山地震帶和火山地震帶.
10、地震發(fā)生時,正確的避震方法是()
A應立即逃跑、跳樓
B應立即收拾東西離開
C立即躲到堅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過后,再有秩序撤離
D立即打電話告訴家人發(fā)生地震,然后逃跑
海陸的變遷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陸的變遷”,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討論“大陸漂移假說”的創(chuàng)立,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海陸變遷的實例,樹立海陸是不斷變化的唯物主義科學觀點,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
快樂點擊
1.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①喜馬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xiàn)在的陸地
②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xiàn)在的海洋
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殼的變動;我國東部海底出現(xiàn)人類活動的遺跡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蘭圍海造陸說明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海陸變遷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陸輪廓是不斷變化的。
2.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1)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里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原來并沒有大西洋,只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納通過調查研究,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證據(jù)。對此,魏格納作出一個簡單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張被撕破的報紙,不僅能把它拼合起來,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在當時,他的假說被認為是荒謬的。因為在這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為了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jù),魏格納只身前往北極地區(qū)的格陵蘭島探險考察,在他50歲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難。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陸漂移假說,現(xiàn)在已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這一偉大的科學假說,以及由此而發(fā)展起來的板塊學說,使人類重新認識了地球。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魏格納認為,2億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陸地,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大陸為什么漂移?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3.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如圖2.2-3所示)
②板塊都處于不斷運動中;
③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2)證據(jù):
①地中海在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xù)碰撞。
②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xù)碰撞。
熱點考點聚焦
命題方向
本節(jié)主要考查板塊運動與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的關系,一般聯(lián)系當前世界地震、火山發(fā)生地點,用本節(jié)理論理解。
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A.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D.非洲板塊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塊分布和名稱。
澳大利亞屬大洋洲,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如果對六大板塊分布圖不熟悉,難以確定是A還是B。對照六大板塊分布圖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亞大陸所屬的板塊。
答案:B
金鑰匙:地理的知識點在文字中找不到時,別忘了查找相關的圖。
(2000淄博)臺灣是我國多地震地區(qū),其頻繁發(fā)生地震的原因是。
分析:主題主要考查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名稱及臺灣省的位置。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有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答案: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典型例題剖析
世界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
A.亞歐板塊B.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歐洲板塊
剖析:此題考查的依然是板塊的名稱和分布。學生往往把板塊的分布與大洲、大陸的分布混為一談。這個題提到的阿拉伯半島,屬亞洲,位于亞歐大陸上,但卻屬印度洋板塊。學生們常常誤認為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歐板塊。
答案:C
金鑰匙:大多數(shù)板塊的分布與大陸的分布大體一致,如非洲大陸位于非洲板塊,少數(shù)例外的要特別注意,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均位于印度洋板塊。
根據(jù)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剖析:本題是對大陸漂移學說的具體應用。根據(jù)這種學說,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聯(lián)接的一塊大陸,后來原始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逐成了今天的海陸分布狀況。其中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亞歐大陸漂移分離,形成了大西洋。目前,這種運動仍在進行,大西洋在不斷擴張。
答案:C
創(chuàng)新例題點拔
科考隊員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發(fā)現(xiàn)了儲量豐富的煤田,請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為什么?
點撥:此題主要考察大陸漂移假說的理論及應用。
地下煤層是古代森林由于地殼運動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現(xiàn)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洲沒有任何森林生存,卻有豐富的煤礦。只有一個可能,數(shù)年以前南極洲所處位置應是溫暖濕潤的溫帶或熱帶,后來由于大陸漂移到達現(xiàn)在這個位置。
答案:因為在很久以前南極洲曾位于溫帶或熱帶,只是后來的大陸漂移才來到南極地區(qū)。
人人都來當個預言家
結合本節(jié)所學內容,請你預言一下,幾千萬年甚至是幾億年之后,地中海與紅海面積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
點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由教材六大板與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圖可知,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由運動方向看處于擴張狀態(tài),因此紅海將變成大洋,面積將擴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且處于碰撞、擠壓狀態(tài),因此地中海將消失,甚至隆起形成山脈。
答案:幾千萬年后,地中海面積縮小,將會消失,紅海面積擴大,將形成新的大洋。
學用方法指導
1.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要通過板塊分布示意圖來掌握。
(1)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其中幾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2)所有板塊處于在不停運動中,使板塊間的關系不斷發(fā)生變化,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從而使地表出現(xiàn)海陸變遷。
(3)板塊交界地帶是相對薄弱地帶,地球內部能量最容易從這里釋放,因此,多火山、地震發(fā)生。所以,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兩大火山地震帶:①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2)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處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學習效果評估
一、選擇題
1.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C.大西洋板塊D.北冰洋板塊
2.根據(jù)板塊構造理論,未來地中海面積應該是()。
A.擴大B.縮小C.不變D.有時擴大,有時縮小
3.臺灣海峽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遺跡,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殼下陷,海水淹沒
C.砍伐的森林丟到海里D.地上樹木被水沖到海中
4.下列地區(qū)中,地殼較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是()。
A.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B.板塊內部
C.日本D.中國
5.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地震的亞洲國家有()。
A.日本B.俄羅斯C.美國D.加拿大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地球的巖石圖由五大板塊拼合而成
B.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
C.板塊內部穩(wěn)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塊
D.板塊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7.下列關于全球構造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莫霍提出來的
B.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
D.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在不斷縮小
8.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哪個板塊()。
A.亞歐板塊B.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D.南極洲板塊
9.喜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的()。
A.碰撞B.張裂C.分裂D.隆起
10.地中海北側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B.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太平洋板塊
二、填空題
1.地殼的變動和,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德國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塊大陸。
3.大陸漂移是由引起的。板塊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劃分為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4.一般來說,板塊,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三、讀圖題
1.讀“六大板塊示意”(如圖2.2-6),完成下列要求:
(1)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成大板塊。它們是:A板塊,B板塊,C板塊,D板塊,E板塊,F(xiàn)板塊。
(2)六大板塊是不斷著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xiàn)現(xiàn)象。
(3)板塊與板塊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和。
2.讀圖2.2-7,回答:
(1)請將字母A(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和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圖相應的位置上。
(2)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板塊、板塊、板塊、
板塊的接觸地帶。
(3)我國的臺灣島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臺灣島位于火山地震帶上。
3.想一想:下圖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鴕鳥的分布。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請你解釋一下它們?yōu)槭裁磿植荚诖笪餮蟮膬砂叮?br> 參考答案
一、1.A2.B3.B4.B5.A6.B7.C8.B9.A10.A
二、1.海平面的升降2.魏格納一3.板塊運動六4.內部交界
三、1.(1)六亞歐非洲印度洋太平洲美洲南極洲
(2)運動碰撞或張裂(3)交界火山地震
2.(1)略(2)亞歐印度洋南極洲美洲(3)環(huán)太平洋
3.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
《海陸的變遷》示范教案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教學要求:
1.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過大陸漂移一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xiàn)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jù)。
教學準備:師:課件、圖片、掛圖生:剪刀、白紙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出示大連星海灣新舊圖片。這兩張圖片反映的是大連哪一個旅游景點呢?
生:星海廣場。
師:新舊對比這里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海灣由人工填成了陸地。
師:自然界中有沒有這樣的變化呢?出示材料(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煤礦、喜馬拉雅山頂發(fā)現(xiàn)海生動物化石)
生:(觀察、分析)自然界也存在海陸變化。
師:確實海陸是變遷的。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生:(觀察、分析、討論)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fā)現(xiàn)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jù)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生:認真觀察,堅強意志品格。
生:敢于懷疑,勇于實踐。
大陸漂移假說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師:對照現(xiàn)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生:分組討論。
生:以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洲與南北美洲慢慢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命運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大家把書翻到教材第35頁,誰能解釋一下圖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會出現(xiàn)古老地層吻合。
師:看圖2.17解釋一下。
生:因為它們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種分布在不同的兩個大洲。
師:據(jù)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生:討論。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jīng)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以前不在這里,而是在一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后來才漂移到這里的。
師:所有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jù),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這給我們以很大啟示,同學們前面講得都很好。我們對大陸漂移假說探討這么多還有什么懷疑么?
生: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是什么推動它漂移的呢?
師: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討論好嗎?三、板塊的運動
1.兩大地震帶: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師:出示世界地圖,分別演示有關日本的地震、印度尼西亞的火山、美國的圣海倫斯火山、智利的火山文字或圖片資料。
師:我們剛才領略了幾個國家著名的火山地震情況,這些國家分布在哪兒?
生:太平洋沿岸。
師:依次演示意大利的埃特納火山、維蘇維火山、龐培城,阿富汗及印度的地震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師:這幾個國家的分布又有什么特點?
生: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一帶。
師:為什么地震、火山多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一帶?
2.六大板塊
師:出示六大板塊圖。
生:它們位于板塊的交界處。
師:哪些板塊交界處?
生: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生: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非洲板塊。
師:為什么在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
師:做個小實驗,四人一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塊薄泡沫板,擠壓底部,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受到什么啟示?
生:四人一組,做實驗、討論。
師:巡回指導,了解情況。
生:四人做實驗,討論啟示。
生:①板塊內部結實,板塊交界處不結實,不穩(wěn)定。②火山、地震集中于板塊交界處。
師:火山、地震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
生:①山崩地裂;②房屋倒塌;③橋梁斷裂:④形成湖泊、溫泉,旅游,療養(yǎng)。
師:人們可上天攬月,遨游太空,卻不能人地三尺,研究究竟,那么,如何預報地震、火山?
生:民間總結的震前預兆知識;
生:儀器測量;
生:現(xiàn)代儀器的使用;
師:演示各種儀器。
師: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將會有更先進的儀器為人類造福。
3.兩大山系:
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師:出示有關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的有關圖片、文字材料。
師: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如此年輕雄偉,科迪勒拉山系如此狹長,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師:用兩手擠壓兩本厚書,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再擠壓一本書,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生:①兩書交界處隆起;②兩書交界處凹陷;③一本書也會發(fā)生隆起和凹陷。
師:板塊受擠壓會怎樣?
生:形成山地、洼地、海溝或其他。
師: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小組討論:根據(jù)圖中箭頭表示,試著用板塊運動分析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紅海的形成原因。
生:分組討論
師:巡回了解討論情況。
生: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系是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相對運動、相互擠壓形成的。
生: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相互擠壓形成的。
生:紅海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反運動形成的。
師:演示喜馬拉雅山和紅海的形成過程圖。
師:正是地殼板塊的張裂運動和碰撞擠壓運動,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態(tài)。
師:千奇百怪的形態(tài)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有什么證據(jù)?
生:不是的,喜馬拉雅山在不斷長高;紅海在不斷擴大;地中海在不斷縮小。
師:這是為什么?
生:地殼板塊在不停地運動著。
師:是的,20世紀60年代,地理科學家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并不是由一整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的,而且,板塊是運動的,由板塊運動引發(fā)了大陸漂移,形成今天這樣的地表形態(tài)。
師: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感想?
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