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濟生活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必修2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必修2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修2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1.偉大的歷史轉折
(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年的時間里,________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②1978年開始了________的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實求是,________》的講話,為它的召開確立了指導思想。
(2)標志: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3)主要內容: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③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________上來戰(zhàn)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工作要以________為中心。④在經濟工作中實行________的方針。
(4)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______的起點。
2.經濟體制改革
(1)概念:①前提: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②內容: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③根本目的: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④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⑤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美和發(fā)展。
(2)經過:①開始: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在________、________等省農村展開。②發(fā)展:1984年,城市經濟改革全面展開。
(3)內容:①農村經營形式: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______。②農村管理體制: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民委員會。③城市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企業(y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④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⑤分配: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影響: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________,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復雜的國內外形勢。①國內:改革阻力重重。②國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________遭遇挫折。
(2)進程:①1992年初鄧小平________,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姓“社”姓“資”的標準等問題,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③1993年中共________,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④1997年,中共________,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⑤________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1.到1986年,我國長期使用的數十種票證大多被取消。這反映我國當時()
A.已經建成市場經濟體制B.已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C.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D.建立了現代企業(yè)制度
2.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歷史話語。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如下政治詞匯,請按時間順序排列()
①三大改造②大躍進③以階級斗爭為綱④改革開放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④③②①
3.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三次思想解放,人們先后沖破“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A.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B.中共十四大召開
C.中共十五大召開D.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4.從下面兩幅圖中,我們能得出市場經濟對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表現在()
過去購物要憑票搶購今日商品任意選
A.市場經濟建立并逐步完善
B.經濟高速增長,創(chuàng)造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
C.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D.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有哪些?
2.合作探究:歸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背景內容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城市武裝起義道路行不通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
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3.合作探究:歸納中共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會議。
會議名稱召開時間主要內容歷史意義
八七會議
遵義會議1935年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
二、經濟體制改革
1.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其前提、實質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式(內容)、意義和影響有哪些?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共同點有()
①改變管理模式②克服平均主義③解放生產力④改變所有制性質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1953年開始的我國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
A.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B.性質完全相反的兩種經濟政策
C.為消除“左”傾錯誤而采取的措施
D.為了調整生產關系以發(fā)展生產力
3.下列為湖北省天門縣農民彭立誠家1974、1980、1985年貼出的三幅春聯:
1974年:過年只有兩升米,押歲并無一分錢。橫批:我也過年。
1980年:過年儲米十余擔,押歲存款上千元。橫批:歡度春節(jié)。
1985年:人有勤勞致富兩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橫批:永跟黨走。
這三幅春聯內容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農民的辛勤勞動
B.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各項農村政策
4.10.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民謠:“過去是喊破嗓子打爛鐘,出工最早九點鐘?,F在不用隊長叫一聲、上工天不明,收工點了燈”。這一變化緣自()
①產品分配的方式發(fā)生變化②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變化③基層生產組織形式的改變④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向縱深發(fā)展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下表1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yè)、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在工農業(y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年份農業(yè)(%)工業(yè)
輕工業(yè)(%)重工業(yè)(%)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6.鄧小平曾公開評價某次會議,“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边@次會議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參考答案:
1.C2.A3.B4.C
1.B2.D3.D4.B5.D6.Dwww.lvshijia.net
精選閱讀
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學案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難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內涵和具體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課前自主學習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線,決定以_______________為中心,實行_______________。
2.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78年先在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試點,進而在全國推行。為推進農村經濟發(fā)展,1983年,廢人民公社,建立_______________。撤銷生產大隊,設立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___。
4.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確立的標志是_______________,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_______________。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大會成為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會議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召開的?為什么說它是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年時間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
(2)1978年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3)在1978年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鄧小平的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指導思想。
2.內容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全會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并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得出這樣結論的主要依據是因為它()I
A.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B.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C.果斷地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D.實行改革開放,開始改變過去長期實行的經濟體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
①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②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③由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④由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決定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知識點二經濟體制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軌道上來,并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黨和國家在農村和城市進行了哪些改革?有何影響?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
①農業(yè)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條件。②長期以來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經營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義,農民經營沒有自主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十分緩慢。③到1978年,中國仍有億萬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嚴重影響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2)過程
①1978年,安徽、四川--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③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作為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撤銷作為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改革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已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該體制造成企業(yè)缺乏應有的自主權,嚴重壓抑了企業(yè)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企業(yè)活力。
(3)內容
①管理體制方面,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結果
①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yè)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效益顯著提高。②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文革”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重新啟動。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舉措是()
A.直接選舉農村基層干部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
(2007江蘇鹽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安徽省鳳陽縣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
A.這種責任制是中國農業(yè)現代化的唯一途徑
B.這種責任制符合現代化農業(yè)的要求
C.這種責任制與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相適應
D.只要調動農民積極性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知識點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如何評價鄧小平的這一論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1.背景
(1)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各種商品的生產計劃和銷售價格都是由中央統一制定的。僵化的體制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商品供應的嚴重不足。
(2)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人關鍵時期。
(3)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發(fā)展過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3.作用
(1)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進了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使人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已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B.逐步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加強國營大中型企業(yè)的市場競爭能力
C.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D.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fā)展
以下各項中不屬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的是()
A.計劃經濟束縛生產的發(fā)展B.改革開放后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
C.世界各國都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D.鄧小平南方談話,沖破思想束縛
鞏固測試
1.鄧小平曾說過:“1977和1978年中國還處于徘徊狀態(tài)?!逼渲饕蚴?)
A.“兩個凡是”的方針仍占主導地位B.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被壓制
C.老一輩革命家沒有完全恢復領導職務D.“文革”中的冤假錯案沒有得到平反
2.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根本上看這是()
A.由中共的政黨性質決定的B.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C由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D.鄧小平理論指導的結果
3.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聯:“扶大廈之將傾……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于既倒……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此聯創(chuàng)作當不早于()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能夠在全國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B.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C.適應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D.符合中國農村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實際
5.貼春聯是我國民間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內容,常用以抒發(fā)人們對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省玉明公社社員葉旗衡寫道:“借新賬還舊賬賬賬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睓M批:“已經過去”,這副對聯說明了()
A.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夠豐衣足食
B.舊中國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已成過去
C.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6.近幾年,我國政府通過采取減免農業(yè)稅等措施來增加農民收入。這表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是()
A.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B.實現共同富裕
C.實現市場資源合理配置
D.加強宏觀調控
7.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執(zhí)政能力不斷提高。這體現在()
①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詞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②北戴河會議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
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④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8.我國農村的經濟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分田單干"“離土不離鄉(xiāng)”“離土又離鄉(xiāng)”,其中“離土不離鄉(xiāng)”指的是()
A.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B.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C.進城打工D.宴行家虛最仞音仵緗l
9.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相似的一幕,它們有的“形似而神似’’。有的“形似而神不似”。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辨析,理解其異同,明確其本質。請閱讀下列材料:
1961年,安徽在一些地區(qū)試行“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農業(yè)責任制。此后,湖南、廣東等地也進行了試點工作。實行生產責任制要求做到“五個統一”,即生產計劃、大農活安排、抗災、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統一。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當年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與1979年開始進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異同。
高一歷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高一歷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瀏覽教材內容,建立知識結構:
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
(十一屆三中會)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年時間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拉開序幕。
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
2。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是如何使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fā)生轉移的?
3。此次會議召開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背景:歷史的徘徊和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內容: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權力下放、精簡機構)。組織路線:審查解決重大冤假錯案以及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重大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為中心新道路、新時期、新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拓展:歷史上的四次重大轉折會議:八七會議---大革命失敗到勝利;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生死攸關的轉折;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到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左傾錯誤到經濟建設。
近代史上三次歷史轉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統建立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雙半建立社會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歷史縱橫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迅速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確定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鄧小平的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指導思想。
二、經濟體制改革
問:材料中和下列課文中,鳳陽人行乞的主要原因?自然災害;人民公社舊體制過于集中平均主義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緩慢。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種生產責任制的經營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僅幾年時間,全國農業(yè)得到大發(fā)展,農村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閱讀學思之窗:
1978年,安徽省發(fā)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為抗旱救災,省政府鼓勵農民生產自救,開荒種糧,誰種誰收。在這種政策推動下:當年底,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的18戶農民秘密協議,把生產隊土地劃分到戶,包干經營。一年后,這里的糧食獲得空前大豐收。這個自農業(yè)合作化以來從未向國家交過一斤公糧的小崗村,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并歸還了歷年所欠的貸款。
補充資料:1979年安徽鳳陽梨園公社小崗村產糧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產量的總和,受糧給國家12497千克,是國家征糧計劃的七倍。
思考小崗村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
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提示:首先,農業(yè)是國民經濟基礎,農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而農村改革,又直接關系到農業(yè)生產是否得到健康發(fā)展,所以要選擇農業(yè)首先改革。其次,過去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失誤,在農村中的危害遠遠大于城市,所以要先從農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縛打破較早的地區(qū),當地農民和地方領導已經大膽地開始進行了改革試驗,農村已出現了改革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所以農村改革率先開始。
農村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克服了平均主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使中國農村面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國國情導致改革后我們依然實行的是小農經濟,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實現農民富裕的目標還有很大難度。此外,農村經濟的社會化、商品化程度還很低,還跟不上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要求,還需要開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促進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把企業(yè)搞活。措施: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所有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①共同發(fā)展。在分配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等經濟形式。
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yè)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效益顯著提高。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yè)從原料購進到產品生產、銷售,都根據國家統一計劃進行。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導致政企職責不明。計劃經濟體制曾經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但長期實行國家對企業(yè)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從而造成企業(yè)缺乏自主權,企業(yè)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yè)的“大鍋飯”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yè)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①,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準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同年10月,中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此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①這些談話后被收錄起來,稱“視察南方談話”。
到21世紀初,在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達99%。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使人民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分組收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生活水平變化資料:
不同時期人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20世紀70年代,人們追求的是“三轉一響”: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
20世紀80年代,人們追求的是“三件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20世紀90年代,人們追求的“三件寶”:樓房、汽車、電腦;
不同時期人們對富裕程度的不同說法:
20世紀80年代人們渴望成為“萬元戶”;21世紀人們的說法是“十萬元是個貧困戶,百萬元才剛起步,千萬元是馬馬虎虎?!?/p>
一、本課測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主要內容是什么?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學習延伸
材料一1978年12月。陳云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我們不能到處都緊張,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wěn)下來。農民有了糧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經濟作物就都好解決了。擺穩(wěn)這一頭,就是擺穩(wěn)了大多數,七億多人口穩(wěn)定了,天下就大定了?!?br>
材料二1998年,江澤民在安徽農村考察時指出;“改革從農村開始不走偶然的,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的困境決定的……當時有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吃飯問題成為最緊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經沒有出路了?!?br>
閱讀以上內容,請分析,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結合今日農村的變化,試分析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高二歷史教案:《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學設計
【考綱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考綱: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考點知識梳理】
1.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
①“文革’’后的兩年,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
②1978年5月,開始了關于 的討論。
(2)內容
①重新確立了 、 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拋棄了“ ’’的“左”傾錯誤方針。
③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 上來。
④確定黨和國家的工作以 為中心。
(3)評價
①我國的 從此拉開序幕。
②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③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2、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
①經濟上:全國普遍實行以 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②政治上: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 委員會。
(2)城市
①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 活力,把企業(yè)搞活。
②具體措施a: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使企業(yè)成為 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b: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 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c:分配,實行以 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yè)有了 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效益顯著提高。
(3)評價: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①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
②國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2)過程
①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 。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 體制
③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
⑤到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 體系基本建立。
(3)意義
①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②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人民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達到 水平。
【重點難點突破】
(福建福州八中2009年質檢)
材料一 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里,黨和人民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探索,試圖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請回答以下問題:
(1)材料一中的探索過程中,我國政府進行的成功和失敗的探索各有哪些?
(2)根據材料二,結合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說明新時期我國形成怎樣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其特點是什么?指出圖3所示的地區(qū)與前兩者開發(fā)時相比,在經濟運行環(huán)境方面最大的優(yōu)勢是什么?
(3)說明材料三關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圖表體現了中國經濟發(fā)展呈現出哪些現象?并根據這些現象概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哪些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促進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考點強化訓練】
1、央視3套熱播的《歌聲飄過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會》,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選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進新時代》 D.《我是公社小社員》
2.(福建南安一中、安溪一中、養(yǎng)正中學2009聯考)觀察右邊中國經濟發(fā)展趨勢圖,其中經濟發(fā)展最快的時期是因為實行了
A.社會主義工業(yè)改造
B.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C.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山東省實驗中學2009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測試)下面是湖北天門縣一農民家1974年.1980年貼的兩幅春聯:1974年:過年只有兩斤米,壓歲并無一分錢。橫批:我也過年。1980年:過年儲米十余擔,壓歲存款上千元。橫批:歡度春節(jié)。出現這種顯著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農民重新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C.“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提出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4.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分別探索有了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二者是最根本
的相同點是
A.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B.始終不渝地貫徹黨的最高綱領
C.始終注意反地“左”傾錯誤思想 D.實事求是,從中國國情出發(fā)
5.在建國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都要憑票購買棉布(見右圖)。
1983年12月1日,商業(yè)部通告全國:敞開供應棉布,取消布票。從此,曾
長期使用的布票成為歷史文物。上述政策的變化表明①中國的經濟狀況發(fā)生
了很大改變②政府不再單純以行政手段調配資源③中國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鄧小平指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基本建設,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這場爭論的意義太大了,它的實質就在于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段話揭示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帶來的最重要的社會影響是
A.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B.發(fā)揚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作風
C.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D.促進了中共政治路線的貫徹執(zhí)行
7.(山東省實驗中學2009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測試)“黃金周”假日是人們休閑放松的一種方式,也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它透出的主要歷史信息是
A.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業(yè).餐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C.假日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tài) D.是幾千年來家庭生活的重大變革
8.右圖是安徽省風陽縣小崗生產隊社員在20世紀70年代末簽訂的一份契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绮怀?,我們全部坐牢殺頭也甘心?!边@份契約簽訂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體制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部分地區(qū)已經實行
C.我國土地所有制正經歷著變革
D.農村解決了溫飽,正在向小康邁進
9、(山東師大附中2009年高三模擬)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yè)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負我們……”,“資本主義國家從發(fā)展輕工業(yè)開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yè)化,而蘇聯采用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方針,從重工業(yè)開始,在十多年中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yè)化”。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l993年版
材料二 1958 年毛澤東在各地視察期間專門發(fā)表講話自豪地說:到現在,我們還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業(yè)方面搞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他們把工業(yè)戰(zhàn)線上搞群眾運動,說成是“不正規(guī)”,貶為“農村作風”、“游擊習氣”,這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現代化歷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開放后的工業(yè)過程中,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外資工業(yè)可謂是兩支突起的“異軍”。它們的迅速發(fā)展,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兩個新的增長點。
——《中國現代化歷程》卷3
材料四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以工業(yè)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的新型工業(yè)化道路。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與當時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啟動時采取“集中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實踐中是怎樣實施的?結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兩支突起的“異軍”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進程中解決了什么問題?(4分)他們所起到的作用說明了什么?
(4)結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概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基本進程。(4分)
【高考真題再現】
1.(2009廣東文基)鄧小平曾公開評價某次會議,“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边@次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答案】D?!窘馕觥款}眼:“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文革”結束后,他深刻地總結了國際和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時說的一番話
2.(2009福建文綜)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fā)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A.允許企業(yè)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yè)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C.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C?!窘馕觥孔⒁忸}干的時間“1984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擴大企業(yè)自主權。
3.(2009山東文綜)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yè)、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在工農業(y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年份
農業(yè)(%)
工業(yè)
輕工業(yè)(%)
重工業(yè)(%)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解析】此題難度為中,考查提煉多點有效信息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如圖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國農業(yè)和輕重工業(yè)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況綜合比較各項,最可能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4.(2009浙江文綜)電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如果讓你來設計這場考試的場景,可能出現的是
A.背景音樂:反映粉碎“四人幫”的歌曲
B.外景:考場門口懸掛著“改革開放送春風”的橫幅
C.內景:考場中張貼有“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標語
D.特寫:作文題目“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答案】A?!窘馕觥看祟}隱性考察歷史時間。1977年12月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于1995年宣布,決定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始于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的公開發(fā)表。
5.(福建龍巖一中2009年階段考試)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安徽鳳陽縣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這種責任制
A.符合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B.與當時的生產力狀況基本相適應
C.是農民發(fā)家致富的重要途徑 D.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唯一途徑
【答案】B。【解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由于它與我國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相適應,因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參考答案
【考點知識梳理】【答案】
1、真理標準問題 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以階級斗爭為綱 現代化建設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 2、 家庭承包經營 村民 企業(yè) 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 公有制 按勞分配 競爭 3、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 商品市場 小康
【重點難點突破】
【解析】第(1)問,扣住材料中1956至1976年考慮,這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其成功和失敗探索應不難回答;第(2)問,材料中提供了三個有效信息,即深圳、上海浦東新區(qū)、天津濱海新區(qū),最前者是最早經濟特區(qū)的代表,第二是沿海開放城市的代表,第三是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代表。再聯系課本所學知識,可以歸納出開放的格局,進而歸納出開放格局的特點。最后一問,可聯系材料中的實時間——-2006年回答,第(3)問,從表格中不難看出,GDP同比增速的變化曲線是1978——1998年同比增長,之后大幅下降后又有增長,因此曲線變化有波動;而GDP和農民收入柱狀圖是持續(xù)增長。它們必將帶來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化的原因一般應從社會環(huán)境、政策、教育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等方面考慮。
【答案】
(1)成功:《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提出開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共“八大”對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經濟領域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
字方針;文革期間的兩次經濟整頓;失誤:反右斗爭的擴大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2)逐漸形成“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格局。特點是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優(yōu)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形成。 (3)現象:GDP持續(xù)增長,GDP呈現波動;農民收入持續(xù)增長。趨勢:綜合國力持續(xù)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原因:社會穩(wěn)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重視科教興國等。
【考點強化訓練】
1.D 2.D 3.D 4.D 5.B 6.C 7.A 8.A
9、(1)原因;重工業(yè)基礎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借鑒蘇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經驗、(共3分) (2)大展“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1分)結果:①浪費了人力和資源,煉出的鋼合格率很低,環(huán)境遭到破壞。②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2分)(3)異軍的作用:外資工業(yè)的興起解決了中國工業(yè)化的資金短缺和技術薄弱問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2分)說明的問題:改革是強國之路;中國的工業(yè)化必須根據中國經濟基礎差、勞動力充足等國情,選擇符合實際的工業(yè)化道路。(2分)(4)中國工業(yè)化進程:①“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為工業(yè)化的實現奠定了初步基礎;⑵“大躍進”和隨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傾錯誤發(fā)展,嚴重影響了工業(yè)化進程,使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差距拉大;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改革開放的進行,使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進程大大加快;④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又開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的新型工業(yè)化之路。(4分)
高一歷史知識點: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高一歷史知識點: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背景:
⑴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的兩年時間里,國民經濟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⑵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參見前言)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華國鋒
材料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年5月《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
以上兩則材料的共同出發(fā)點是什么?它們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觀點是否相同?分別代表怎樣的思想路線?你贊同哪種觀點?
(1)共同出發(fā)點:繼承毛澤東思想。(2)不相同。
(3)前者主張教條主義地繼承毛澤東思想,實際上是違背毛澤東思想;
后者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真正繼承了毛澤東思想。
(4)我贊成第二種觀點。
2、召開:1978年12月,北京
3、內容:
⑴思想路線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⑵政治路線撥亂反正: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⑶組織路線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4、意義:
⑴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⑵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的領導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