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衛(wèi)生與健康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孔子與老子。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與老子”,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程標準] 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學說
1.思想內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復禮”?;就緩绞亲裱爸宜 敝篮汀癬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學思想
①對鬼神敬而遠之。
②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則上,主張“________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張“____________”。
③學習方法上,主張學思結合。
2.地位影響
(1)在諸國爭霸和____________的時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視。
(2)________________之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與《道德經(jīng)》
1.思想內容
(1)哲學思想
①本原論:“____”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②天命觀:“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辯證法: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2)政治思想:主張“____________”。
2.影響:道家學派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____________以及中國人的____________、道德人格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點一 孔子的學說
1.山東曲阜孔廟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們如果要去參觀孔廟,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須要參閱()
A.《春秋》B.《尚書》
C.《論語》D.《道德經(jīng)》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國的紀念郵票??鬃又苡瘟袊麄髯约旱恼我娊鈪s受到冷遇,主要是因為其主張()
A.不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
B.不關心民生問題
C.拒絕社會改革
D.不能滿足統(tǒng)治者要求
3.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當代中國,教育公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之一??鬃拥南铝杏^點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無類
C.溫故知新D.當仁不讓于師
4.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任何爭端沖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這里的“道德原則”主要是指()
A.孔子的“禮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學思想
5.有人說:“要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據(jù)是()
A.孔子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的風氣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統(tǒng)治者奉為正統(tǒng)思想
C.儒家思想成為歷代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當時未受重視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張維護奴隸制,不符合時代潮流
C.受其他學派打擊
D.其思想有較大的消極性
7.孔子看到魯國季氏用了天子的樂舞,便憤然譴責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仁者愛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復禮D.中庸之道
知識點二 老子的思想
8.人們常常引用《老子》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因為它反映了老子的()
A.“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B.“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學思想
D.矛盾對立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9.《道德經(jīng)》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逼浜x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張實行仁政
B.主張統(tǒng)治者對人民加強控制
C.主張統(tǒng)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
D.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10.下列觀點與老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谥灰堋笆仂o”,就可以“以弱勝強” 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堋暗馈笔翘斓厝f物的本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何可求,從吾所好?!薄帮埵呤?,飲水,曲肚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且富貴,于我如浮云?!薄釉唬骸盀槿?舊貴族)不富矣,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br>
材料二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奔究底訂栒诳鬃樱鬃訉υ唬骸罢哒?。子帥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br>
——《論語顏淵》
材料三 孔子之道,遠傳于四域之外,東經(jīng)朝鮮,波及日本。南則風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歐美。英、法、德、美、意、奧之學者,熱心研究孔子者,歲熾日烈……就全世界觀之,《論語》之價值,已與《新約全書》競勝。
——(日)島獻吉郎《諸子百家考》
(1)依據(jù)材料一,歸納孔子的經(jīng)濟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上述主張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背景。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張。
(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最后的結果)?
材料二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材料三 小國寡民?!势涫?,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兜赖陆?jīng)》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觀點?
(2)從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觀點是什么?應如何認識?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知識清單
一、1.(1)①仁者愛人 正名?、跒檎缘隆?3)①有教無類?、谝虿氖┙獭?.(1)社會變革 (2)漢代大一統(tǒng)
二、1.(1)①道 (2)無為而治 2.倫理學 思維方式
對點訓練
1.C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論語》一書中。]
2.D [結合史實分析各項,孔子重視探討社會實際問題,也關心民生,A、B兩項不符合史實;孔子不排除在禮治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C項說法不正確;結合歷史背景看,D項符合題意。]
3.B [“有教無類”意即不分貧富貴賤,所有人都有權利接受教育,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則。]
4.B [注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沒有任何爭端沖突的德馨社會”,孔子的“仁”思想可以協(xié)調社會關系,使社會沖突減少。]
5.D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官方統(tǒng)治思想,逐步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6.B [孔子處于奴隸制開始瓦解、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形成的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要求以暴力打破舊的社會秩序,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的政權??鬃又鲝堃浴叭省被謴鸵褮牡摹岸Y”,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7.C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換句話說就是: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不能容忍諸侯用天子的樂舞,因為這不符合周禮的要求。]
8.D [題干材料主要闡述了“福”與“禍”對立轉化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9.C [材料反映了老子政治上“無為而治”的思想。]
10.D [老子認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道”派生出來的,他否認“天命”的絕對權威,排除含①的選項,故答案為D項。]
綜合運用
11.(1)經(jīng)濟主張:孔子不反對求富,但是認為求富應該符合奴隸制的經(jīng)濟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經(jīng)濟背景:奴隸制經(jīng)濟逐漸衰落,封建經(jīng)濟興起。
(2)孔子提倡“仁”和“禮”;主張“貴賤有序”“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3)說明孔子的思想對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影響。第(1)問,從材料一可知,孔子并不反對求富,但要取之有道;經(jīng)濟背景方面結合孔子生活的時代加以說明。第(2)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的是貴賤有序;“子為政,焉用殺?”強調的是應該實行仁政。第(3)問,材料三主要強調的是孔子及其學說的世界影響。
12.(1)其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變化,而對立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2)主張“無為”,這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出現(xiàn)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對統(tǒng)治者的強權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進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又有狹隘守舊的特點。
解析 材料一闡述的是對立雙方相互依存而且互相轉化的觀點;材料二認為統(tǒng)治者盤剝、苛政太多,使人民無法安定生活,主張“無為”;材料三推崇過去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生活。
教材問題解答
閱讀與思考
一是因為儒家學派以“仁”為學說核心,以中庸辯證為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xiàn)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修養(yǎng)。二是在天道觀方面,儒家宣揚“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時又對神靈崇拜作淡化處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現(xiàn)實人事的從屬地位。三是在歷史觀方面,將捍衛(wèi)三代典章文物當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時亦不排斥對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禮俗政令加以適當?shù)淖兺ㄐ薷?。四是在修身治國方面,它設計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發(fā)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為鞏固政教體制提供了切實可循的途徑。正因為如此,漢代以后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
解析與探究
材料一認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擯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主張“無為而治”。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認天命的存在,但對鬼神的存在持懷疑態(tài)度。
自我測評
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
2.老子將“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擯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擴展閱讀
第1課孔子與老子教案
第1課孔子與老子教案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課。課標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內容和地位: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教材分兩課介紹,第一課介紹孔子和老子的主張及其地位;第二課介紹了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社會背景,以及戰(zhàn)國時期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是第一課《孔子與老子》,它包括兩部分,其一介紹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及其地位;其二介紹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可以以此為基本框架組織教學。因為本專題著重講述“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第一部分。
〖學情分析〗對于孔子和老子這兩位思想家,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體會。本課的學習將使學生溫故知新,對這兩位思想家的主張有較深的理解,領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嘗試著將書本知識運用于現(xiàn)實。
〖設計思想〗本節(jié)課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具體做法是:通過看圖學史,體會論從史出;通過模擬孔子問答,理解孔子的主張;結合現(xiàn)實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運用,認識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內在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圖片的解讀和對《論語》《道德經(jīng)》摘錄的閱讀分析,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過模擬孔子和弟子、國君的問答,體會孔子的主張;通過對今天城市管理問題的思考和對1987年美國國情咨文引用老子話語的分析,領會孔子、老子的思想對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儒家的仁愛思想和以德治國主張,領會道家的智慧,認識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培養(yǎng)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難點:理解“仁”、“禮”、“道”等概念;體會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學過程〗
播放背景音樂,展示本課相關圖片,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氛圍。
近代學者夏曾佑說過:“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边@話道出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節(jié)課,我們將了解孔子和與孔子同時代的思想家老子,他們一個創(chuàng)立了儒家,另一個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看圖學史:師生共同解讀一組圖片(孔廟、大成殿、杏壇、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廟、孔子周游列國圖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走進山東,它的自然風光令人著迷,比如五岳獨尊、蓬萊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蘆葦,但是它的人文景觀更勝一籌,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給人以智慧的啟迪。認識這片金壁輝煌、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嗎?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廟,它與孔府、孔林并稱為“三孔”,1994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孔廟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當作神一般供奉著。大成殿前的杏壇,是孔子晚年講學的地方,它記刻著這位偉大教育家的功勞??讖R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顯著一位圣人的業(yè)績??纯纯琢种械目鬃幽梗贡峡讨裁醋郑俊按蟪芍潦ノ男跄埂?,“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這是何等的榮譽!孔子先后獲得這些封號:漢平帝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我們是否可以從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號一加再加,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會深受重視。)類似的孔廟、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韓國漢城、越南河內、日本東京、德國柏林、英國倫敦等地都能見到,這說明了什么?(孔子不僅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榮,生前的孔子卻十分落魄。這張圖片反映了孔子生命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國,55歲時他率領一群弟子周游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沒人理睬他,這時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堅持了十四年,直到68歲才回到魯國,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時整理了《詩》、《書》等古代典籍,為文化傳承做了很大貢獻。
如果我們要了解孔子的思想,當讀什么書?(《論語》)下面讓我們根據(jù)《論語》摘錄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
模擬對話情境體驗:
幻燈展示三則與“仁”有關的材料,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模擬孔子和學生的對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br>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br>
教師引導:從剛才的對話,可以看出“仁”的本質和基本內涵是什么?(仁,指仁愛,關愛別人。)教師:從文字學的角度看,“仁,從人,從二”,反映人與人的關系。怎樣“愛人”?(孔子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應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幫助別人實現(xiàn)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仁”的學說的?(春秋之際,戰(zhàn)爭不斷,孔子寄希望于仁愛挽救社會。)統(tǒng)治者心存“仁”的話會怎么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仁者愛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為政以德”,解讀材料: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對執(zhí)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來治理國家,用德教化人民,愛惜民力。)“為政以德”有什么積極作用?(政府有很強的凝聚力,社會穩(wěn)定、和諧。)
案例思考學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個小販,一個從河北來到北京的23歲的年青人,這之前他曾是個軍人,榮獲“優(yōu)秀士兵”稱號,復員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連續(xù)幾個月沒有領到工資,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馬路邊擺攤賣烤腸。案件中另一個人是北京市海濱區(qū)城管監(jiān)察大隊副隊長李志強。2006年8月11日,李志強帶領十幾個人到中關村路段執(zhí)法,遇到了賣烤腸的崔英杰,執(zhí)法人員扣押了他的三輪車。事后,崔英杰回憶當時的情況,“我哀求他們,什么東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請把我的三輪車留下,因為那是我頭天剛剛借錢買的?!钡浅枪苓€是把三輪車裝上卡車,準備拉走,于是崔英杰沖上去想要回他的車,這時,他的手和李志強碰了一下,他以為李志強要抓他,隨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腸的刀刺中了李志強的頸部,造成李志強死亡,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這一案件作出一審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一次城管執(zhí)法行動,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使兩個家庭陷入無盡的痛苦。而類似的城管與小販沖突事件屢見不鮮,在中國許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著貓和老鼠的游戲,你來我跑,你退我進。
學生活動:試著以孔子的“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思想來看待城市管理問題,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學生可能會回答如果城管執(zhí)法態(tài)度溫和一點,血案不至于發(fā)生;如果政府職能部門多一點服務意識,多一點底層情懷,考慮到在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來人員、下崗職工,他們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得不到社會保障機制的救濟,只能做點小生意來維持生計,對他們來講這點小小的經(jīng)營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在城市里規(guī)劃一些地方讓他們賣水果、賣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實現(xiàn)城市管理與小販、市民利益的共贏,這便是仁愛。學生回答也可能偏離主題,這需要教師的及時引導,讓學生學會關注默默不語的蕓蕓眾生,意識到建立潔凈文明的大都市不應該以犧牲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利為代價,以此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2.“禮”的學說:等級與秩序
模擬對話情境體驗:
幻燈展示三則與“禮”有關的材料,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模擬孔子和學生、諸侯國君的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br>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教師引導: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禮”是什么意思?(禮是指周禮,指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禮儀規(guī)范和良性化的社會秩序)
“仁”和“禮”是有什么內在關系?(“禮”是實現(xiàn)“仁”的手段)
孔子關于“禮”的主張值得肯定嗎?(學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做必要的引導,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時的社會等級秩序,維持貴賤有序,有保守之處;但是,這一主張也有很大的積極性,因為它非常重視每個人的責任,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這樣,天下便會仁愛和睦??鬃雨P于個人責任的主張,后人把它闡發(fā)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多么完整而遠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腳踏污泥,心憂天下。)
3.鬼神觀:重人事,遠鬼神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r>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從材料可知,在鬼神觀上,孔子主張敬天地遠鬼神,其關注點放在人事和現(xiàn)實社會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學生列舉: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來辦教育,成績斐然。他在教育中總結了不少精彩的話。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列舉孔子的教育主張,每人一句,不重復。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當仁不讓于師。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與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師引導:2500多年過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張是否還有指導意義?
過渡: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以下四種政府,你們認為哪一個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執(zhí)政得到廣大人民的贊揚
C.政府充滿威嚴,人民因為對它畏懼而安分
D.被人民輕視、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會選擇第二種,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種,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尋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還有很多與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無哪個作用比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卻重視無,一個房間,我們利用了它的無容納人和物,門窗、器皿,正是它們的無成就了其作用;柔弱與堅強哪個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勝于堅強,人活著時軀體是柔軟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著時是柔軟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可是水卻能攻克最堅硬的東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剛強不是最高層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爭上游好嗎?老子卻發(fā)現(xiàn)水是往低處流的,大江大海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們處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處。老子特別崇尚水的品質,在他看來,水柔弱、不爭,還能滋養(yǎng)萬物,已經(jīng)達到道的境界了??傊患虑椋环N東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卻看到了反面。
讓我們來了解這個思想不同尋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結合教材簡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國人(今河南人),曾做過東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結合清源山老君巖圖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國老子像有幾千尊,以清源山的最為著名,同學們能理解其中的緣故嗎?(因為一來它的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來它雕琢得十分傳神:特別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應了老子的自然、無為、大象無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實則洞察一切;這個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無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著煉丹,或騎著青牛匆匆趕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學生活動:一邊閱讀教材,一邊結合幻燈出示的《老子》摘錄,歸納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治大國若烹小鮮。
1、“道”的哲學概念
2、辯證法思想
3、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只能體會,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內在關聯(lián)處?(比如,老子為什么認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駕馭最剛強的、無強于有呢?因為他在發(fā)現(xiàn)辯證法時洞察了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他還說,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詘,大巧如拙;老子為什么主張無為而治?因為他看到自然界中無為、不爭的作用,柔弱勝于剛強,那么,人也當效仿自然,不要妄為。)
古為今用如果說孔子的學說對今天的以德治國有指導意義,那么老子的觀點能否運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國總統(tǒng)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引起了強烈反響,《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同學們結合必修二所學的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jīng)濟狀況和80年代里根的執(zhí)政措施,想一想里根為什么會引用老子的治國主張?(1980年,里根當選,當時的背景是,因為二戰(zhàn)后運用凱恩斯主義指導經(jīng)濟,70年代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滯脹”,主張減少政府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抬頭。里根執(zhí)政,實行“三個少”的改革,減少國家對經(jīng)濟的干預,放松政府對企業(yè)的管制,減少稅收,減少福利開支,政治無為的思想使美國經(jīng)濟迅速好轉。)
回到剛才的選擇題,現(xiàn)在能夠理解為什么老子認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嗎?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兩位思想家和他們的主張,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思想界更是異彩紛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執(zhí)一詞,自成一派??梢哉f,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躍、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喪家之犬”;或騎青牛,過函谷,不知所終,然而,他們的思想沒有消失,這個偉大時代的不朽精神也不會消失!
閱讀《論語》和《老子》
上網(wǎng)閱讀評論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處,老子的主張有消極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學反思〗
1.看圖學史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圖片比文字更直觀,且富有歷史感。在學習第一目“孔子及其學說”時讓學生先解讀一組圖片,初步形成對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認識,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個鋪墊;在學習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時讓學生觀察“泉州老君巖”圖片,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無為”思想。
2.歷史學是嚴謹?shù)?,但學習歷史的方式可以活潑一點。學習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讀《論語》和《老子》。本課解讀《論語》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譯,而是全班同學集體誦讀《論語》摘錄,了解其內容,再由兩個學生用現(xiàn)代文模擬對話。因為《論語》本是對話體例,模擬對話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又身臨其境,領略到孔子的諄諄教誨。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過渡中采用做一道選擇題的方式,用不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回顧儒家以德治國時發(fā)現(xiàn)另一種治國主張,在思想沖突中接觸老子的智慧。
3.為什么引入兩個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能指導當代的治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引入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國城市管理不和諧的一個縮影,也許夏霖律師的辯護詞有助于我們理解它,“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是古已有之的正當職業(yè)。我的當事人來到城市,被生活所迫,從事這樣一份卑微貧賤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終善良純樸,無論這個社會怎樣傷害他,他沒有偷盜沒有搶劫,沒有以傷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莊嚴地向各位發(fā)問,當一個人賴以謀生的飯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無路的絕境,將心比心,你們會不會比我的當事人更加冷靜和忍耐?”通過對這個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關心社會底層的仁愛的意識以及理解政府如何“為政以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學習老子思想時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個超級大國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例子,這使學生在驚訝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發(fā)現(xiàn)原來“無為而治”能解決一些難題。
高二歷史教案:孔子與老子
〖教學反思〗
1.看圖學史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圖片比文字更直觀,且富有歷史感。在學習第一目"孔子及其學說"時讓學生先解讀一組圖片,初步形成對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認識,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個鋪墊;在學習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時讓學生觀察"泉州老君巖"圖片,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無為"思想。
2.歷史學是嚴謹?shù)?,但學習歷史的方式可以活潑一點。學習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讀《論語》和《老子》。本課解讀《論語》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譯,而是全班同學集體誦讀《論語》摘錄,了解其內容,再由兩個學生用現(xiàn)代文模擬對話。因為《論語》本是對話體例,模擬對話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又身臨其境,領略到孔子的諄諄教誨。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過渡中采用做一道選擇題的方式,用不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回顧儒家以德治國時發(fā)現(xiàn)另一種治國主張,在思想沖突中接觸老子的智慧。
3.為什么引入兩個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能指導當代的治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引入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國城市管理不和諧的一個縮影,也許夏霖律師的辯護詞有助于我們理解它,"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是古已有之的正當職業(yè)。我的當事人來到城市,被生活所迫,從事這樣一份卑微貧賤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終善良純樸,無論這個社會怎樣傷害他,他沒有偷盜沒有搶劫,沒有以傷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莊嚴地向各位發(fā)問,當一個人賴以謀生的飯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無路的絕境,將心比心,你們會不會比我的當事人更加冷靜和忍耐?"通過對這個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關心社會底層的仁愛的意識以及理解政府如何"為政以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學習老子思想時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個超級大國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例子,這使學生在驚訝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發(fā)現(xiàn)原來"無為而治"能解決一些難題。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39
高二歷史《孔子與老子》復習資料
高二歷史《孔子與老子》復習資料
一.孔子的學說
思想主張:
1.思想核心:“仁”和“禮”
A.“仁”:“仁者愛人”,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調整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禮”:“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復合禮制,實質是維護西周時的周禮(等級秩序),具有保守性。
2.政治思想:“為政以德”,改良政治。
3.鬼神觀: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問題放在優(yōu)先位置。
4.教育思想:(最早創(chuàng)辦私學的人之一,打破了西周官府壟斷教育)
①“有教無類”:受教育者范圍擴大(指導原則)
②“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特點,采取不同方法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
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溫故而知新”堅持正確意見,“當仁不讓于師”(學習方法)
(四)評價:
①當時未受重視,后經(jīng)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圣人”.
二、老聃與《道德經(jīng)》
思想主張:
哲學思想:①“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
②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論”的絕對權威。
③辯證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
(四)影響: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
式、道德人格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4、動蕩的兼并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思想家及主張
(一)孟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繼承發(fā)展孔子學說,尊為“亞圣”。
1.思想:
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三寶。
②人性論:人性本善
③義利觀: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2、評價: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jīng)典,后列為“四書”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二)荀子:戰(zhàn)國時期另一位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1、思想:
自然觀:“天行有常”,自然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制天命而用之”,按照客觀規(guī)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
人性論:人性本惡
治國: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并施
2、評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tǒng)儒家重視。
②作為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三)墨子: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1、思想:A.“兼愛”:無等級差別的愛
B.“非攻”: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
C.“尚力”:強調生產(chǎn)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D.“節(jié)用”“節(jié)葬”:反對鋪張浪費。
2、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
②曾被廣泛吸收,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
(四)莊子: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1、思想:A.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B.“逍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
C.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2.評價: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
(五)韓非:韓非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1.韓非:思想主張:
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律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權術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勢力是君主的“筋力”是“法”“術”的前提
②認為歷史是發(fā)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2.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重要意義
(1)儒家思想孕育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
(2)道家思想是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
(3)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論武器。
(4)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②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榮;③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一)老子和孔子
課時教案總第06課時課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一)老子和孔子教學目標(目的)識記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分析兩人思想的主要歷史影響。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較全面地歸納老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難點:評價老子的思想;分析孔子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及地位變化。備注教法:以歸納分析為主,以補充材料為輔。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新課引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思想、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教學過程:第七節(ji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春秋戰(zhàn)國文化特點:文化異常繁榮。
春秋戰(zhàn)國文化繁榮的表現(xiàn):哲學流派紛呈;文藝百花競艷;科技世界領先。一.老子和孔子
(一)老子和《道德經(jīng)》
1.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春秋末年楚國貴族,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道德經(jīng)》為其所著(一說是老子的弟子們回憶其言論所著)。
2.老子的政治思想:“無為”,即讓統(tǒng)治者任其自然,反對采用嚴刑峻法。
3.《道德經(jīng)》中包含樸素辯證法思想: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互相轉化。從哲學發(fā)展角度看是積極的。
4.評價老子的思想:
①積極:提出樸素辯證法(運動、變化);主張“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應順應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不要去違反它而胡作非為,此結論綜合眾多網(wǎng)站觀點),反對嚴刑峻法。
②消極:“小國寡民”思想。老子言論選摘: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右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4)小國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簡介:姓李,名耳,又字老聃,楚國人。他出生于一個小貴族家庭,做過周朝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曾因政治原因避難到魯國。當時17歲的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周禮問題。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生卒年月不詳。據(jù)說老子晚年騎了青牛西游要過函谷關,函谷關的關令尹很崇拜老子,請他寫書。老子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就入關到秦國去了。后來死在扶風,葬在槐里。
第頁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
2.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2)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主張“仁”:“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諧社會、以德治民),即要求統(tǒng)治者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②維護“禮”:“貴賤有序”(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保守性——維護周“禮”)
③要改良:制度因時而變。(進步性——以德治民;逐步改良)
(3)孔子學說經(jīng)歷代儒者改造發(fā)揮,成為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大教育家):
(1)教育思想: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德類);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③學習方法:態(tài)度老實、溫故知新、學思結合、謙虛好問。
(2)教育實踐:興辦私學,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局面。
(3)教育目的:“學而優(yōu)則仕”(教育為政治服務)。
4.孔子對古文化保存和發(fā)展的貢獻:
晚年編訂和整理了“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注意:
《春秋》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5.孔子的局限: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秩序;看不起農(nóng)業(yè)勞動。討論: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是什么?為什么在當時不受重視?為什么后來又成為漢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社會根源:春秋晚期,大國爭戰(zhàn),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隸制度逐步瓦解過程中,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鬃哟砼`主貴族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
不受重視的原因:孔子所處的是奴隸制瓦解、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形成的時代,要求以暴力打破舊的社會秩序,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的政權。孔子主張維護奴隸制,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要求,所以不被重視。
后來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張中包含著堅決維護統(tǒng)治秩序,緩和階級矛盾,使社會安定,保證生產(chǎn)發(fā)展等有利于統(tǒng)治者利益的成分。后來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發(fā)揮。
師
生
互
動
記
錄
孔子簡介: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鬃佑啄陠矢?,家境貧落,成年后曾任“委吏”(管倉庫小吏)、“乘田”(管牛羊畜牧小吏)等小官,也做過為人居喪禮贊的“儒”。中年時,孔子曾一度為魯國司寇(管刑法的官員)。去職后開始私人講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帶領學生周游列國,游說自己的政治主張,但諸侯國君絕大多數(shù)對孔子師徒敬而遠之。晚年的孔子則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過詩、書,審定了禮、樂,編纂出《春秋》。孔子的言論由其門徒記錄整理,編為《論語》。第頁課時教案總第07課時課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二)“百家爭鳴”教學目標(目的)識記墨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主張;分析“百家爭鳴”背景。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百家爭鳴”。難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的思想及對他們的評價。備注教法:以歸納分析為主,以補充材料為輔。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新課引入:面對諸侯紛爭的政治局面,戰(zhàn)國時期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的眾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差異較大的思想主張,形成了我國古代史上第一個思想解放的高峰——“百家爭鳴”。教學過程:二.“百家爭鳴”(百家:虛指,極言其多)(一)概念:戰(zhàn)國時期,由于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學派。(儒墨兩派最有實力)(二)歷史條件:經(jīng)濟發(fā)展打基礎;社會變革能催生;私學興起育人才;諸侯紛爭是環(huán)境??傊?,是經(jīng)濟基礎大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必然反映。(三)主要學派及其主張:1.墨家—墨子:(1)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墨子,名翟,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手工業(yè)者出身。(2)思想主張的社會根源:戰(zhàn)國初,封建經(jīng)濟初步形成,隨著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小生產(chǎn)者隊伍不斷擴大。(3)思想主張或要求:“兼愛”、“非攻”——反對戰(zhàn)亂,人們和睦相處,有安定生產(chǎn)環(huán)境;提倡節(jié)儉——反對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要求珍惜勞動成果;“尚賢”——反映小產(chǎn)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2.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戰(zhàn)國中后期鄒國人,魯國貴族后代,名軻,著有《孟子》。②思想主張的社會根源:孟子代表新興貴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維護封建統(tǒng)治。③主張和要求:提出“民貴君輕”思想(或重義輕利、生于憂患的思想)——隨著封建生產(chǎn)關系形成,農(nóng)民同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皠谛恼咧稳耍瑒诹φ咧斡谌?,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薄p視勞動人民,為統(tǒng)治者辯護。(2)荀子:①戰(zhàn)國中后期趙國人,名況,著有《荀子》。②思想主張的社會根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反映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增強。③主張和要求:“禮”(根本原則)“法”(具體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兩家長處為地主階級服務?!爸铺烀弥薄J識自然規(guī)律并加以利用。3.道家—莊子:
(1)莊子,戰(zhàn)國中期宋國人,名周,著有《莊子》。
(2)思想主張:發(fā)展唯心哲學(莊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認為“無用”比“有用”好。
第頁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4.法家—(先商鞅、后)韓非:
(1)代表人物:韓非,戰(zhàn)國末期韓國貴族,著有《韓非子》。
(2)思想主張的社會根源:戰(zhàn)國時封建制度確立,統(tǒng)一趨勢加強。
(3)思想主張:
①改革觀:體現(xiàn)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度的進取精神。
②集權觀:為結束諸侯割據(jù),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③法治觀: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和鞏固政權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歷史現(xiàn)實。
注意:法家思想是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儒、墨、道、法的歷史地位。“非儒即墨”說明當時持儒墨兩派主張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統(tǒng)治者歡迎。
5.其他:兵家、陰陽家、雜家、農(nóng)家等(略)。關于“春秋戰(zhàn)國思想”的一些高考題
(2007廣東歷史2)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A
A.人與人的關系B.人與自然的關系
C.國與國的關系D.夷夏關系
(2007全國文綜二卷12)古人所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A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2008四川Ⅰ卷文綜12)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彼u的是C
A.法家學說B.道家學說C.儒家學說D.墨家學說
(2008重慶文綜15)“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徙役”。這句話主要反映了舊中國時期為A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08海南歷史2)“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背诌@一觀點的人應是D
A.墨翟B.孟軻C.荀況D.韓非
(2009海南歷史1)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共通的是B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惡C.禮法并重D.民水君舟
(2009年山東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諸子學說的重要流派,下列語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D
A.兼相愛、交相利B.仁者愛人
C.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師
生
互
動
記
錄
百家爭鳴的原因:①物質基礎——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②社會環(huán)境——社會變革與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③文化基礎——私學的興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識,身份自由的思想家。戰(zhàn)國時期法家為何備受諸侯青睞,而儒家備受冷落?答:是否適應新興地主階級與諸侯兼并爭霸的需要。
正確評價法家思想:推動了戰(zhàn)國各國的變法運動,使封建制確立;為秦朝建立君主專制提供了理論條件;但嚴刑峻法、重農(nóng)抑商、文化高壓對后世產(chǎn)生消極影響;且法家的法治,從根本上看是封建的人治,不是近代的法治精神。第頁課時教案總第08課時課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學、藝術與科學教學目標(目的)識記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學藝術與科技成就;分析文藝作品反映的現(xiàn)實。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詩經(jīng)》,屈原和《離騷》;編鐘;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十九年七閏”法;《墨經(jīng)》中的物理學知識;扁鵲。難點:對某些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備注教法:以歸納分析為主,以補充材料為輔。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新課引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中國思想界“百家爭鳴”之外,中國文藝界也是“百花齊放”,中國科技方面更是碩果累累。教學過程:三.《詩經(jīng)》和屈原1.《詩經(jīng)》(1)地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2)時間:西周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構成:“風”(民風淳樸)、“雅”(大雅之堂)、“頌”(歌功頌德)(4)主題:反映奴隸社會晚期的社會狀況。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國,爰及我私——私田出現(xiàn);其置(鋒利的工具)斯,以薅荼蓼——金屬農(nóng)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商業(yè)的發(fā)展。
(5)影響:它的人文精神和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世界文學史上永放光芒。2.屈原(1)生平介紹:戰(zhàn)國后期楚國貴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權貴排擠,遭楚王流放。在長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間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羅江而死。(2)創(chuàng)造新體裁——楚辭(3)寫出好詩篇——《離騷》(古代最長抒情詩)四.諸子散文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豐富,充滿哲理。2.墨子散文:推理與敘事結合,表達政治主張,說明科學技術。3.孟子散文:以剛柔相濟的辯論見長,深入淺出。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義)4.莊子散文:文字優(yōu)美,想像豐富,《秋水》、《逍遙游》是其名篇5.韓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現(xiàn)實,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變)五.藝術
1.繪畫獨立: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帛畫(《婦女鳳鳥圖》、《御龍圖》)
2.青銅裝飾:從圖案花紋發(fā)展到完整畫面。
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錯賞功賞樂銅壺(06四川高考文綜已考)
3.音樂:戰(zhàn)國全套青銅編鐘
注意:
全套編鐘既反映了我國青銅冶鑄技術的高超,也反映了當時音樂達到很高水平。
六.天文和物理
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閏;《甘石星經(jīng)》
2.物理:《墨子墨經(jīng)》(杠桿原理、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記載)
七.醫(yī)學
扁鵲:“脈學之宗”;“四診法”(望、聞、問、切)
第頁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重要轉型時期(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大發(fā)展),有兩個趨勢:
1.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
2.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文化的一些課外資料
(1)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離騷”二字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讀《離騷》的訣竅是掌握三句話:一部交響樂,兩個主旋律,三次大變奏。其中的兩個主旋律:一是得不到君主支持的憂患;二是得不到同伴理解的憂患。這兩個主旋律經(jīng)過三次大變奏,它的抒情敘志就變得很有深度和力度。由于詩中充滿了宏偉想像和華麗詞句所構成的瑰麗形象,全詩顯得波瀾壯闊、色彩濃艷、氣象萬千。它的內容又表現(xiàn)進步的政治理想和斗爭熱情,從中顯示了詩人堅強無畏、正直高潔的品格,因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2)莊子的哲學:莊子的哲學真正令人留連忘返。哲學家說,莊子的哲學是詩意盎然的散文寫出的;文學家說,莊子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絕妙的詩,他的哲學的起點便是文學的核心;美學家說,莊子是哲人、詩人、藝術家,他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生命的無窮節(jié)奏,是情和理,道和藝的完美融合。而他們同時說,東漢以后,幾乎所有的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和大藝術家都受到莊子哲學和莊子思想的震撼性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經(jīng)常運用他的智慧。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語,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越俎代庖”、“螳臂擋車”、“相濡以沫”、“莫逆之交”、“貽笑大方”、“朝三暮四”、“得心應手”、“躊躇滿志”、“游刃有余”都出自《莊子》。關于“春秋戰(zhàn)國文藝和科技”知識的一些高考題
(2004天津文綜16)中國古代記載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知識的著作是A
A.《墨子墨經(jīng)》B.《夢溪筆談》C.《營造法式》D.《天工開物》
(2008上海歷史分叉部分B組4)從《上??h竹枝詞》中,可以知道許多古代的節(jié)日習俗,其中與端午節(jié)相關的是D
A.拜年未了接財神,爆竹通宵鬧比鄰B.月餅堆盤月樣圓,南園向最盛香煙
C.童兒接隊放風箏,風卷紙錢灰滿路D.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
(2009年廣東歷史1)下列文獻中,有較多反應西周時期平民社會生活內容的是C
A.《老子》B.甲骨卜辭C.《詩經(jīng)》D.《楚辭》
(2009年山東基本能力26)《韓非子喻老》中的《扁鵲見蔡桓公》一文記載,神醫(yī)扁鵲四次面見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膚,逐漸發(fā)展到腸胃、骨髓。該典故說明扁鵲看病所用的診法是A
A.望診B.聞診C.問診D.切診
師
生
互
動
記
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歷史特征1.經(jīng)濟方面: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政治方面:諸侯兼并爭霸戰(zhàn)爭激烈,分封制被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取代。
3.思想方面:出現(xiàn)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民本思想流行;私學興起;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4.民族關系方面:出現(xiàn)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5.先秦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特點:①文字成熟:甲骨文;②思想奠基:儒家、法家和道家;③教育奠基:孔子教育思想和實踐;④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形成:屈原及其作品;⑤史學奠基:孔子編《春秋》;⑥科技奠基:這一時期主要集中在天文歷法、醫(yī)學、建筑三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