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英語口語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3《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案例解析。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案例解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案例解析JaB88.COm
實驗名稱: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實驗目的:1.學會除去粗鹽中的少量難溶性雜質的方法;
2.初步學會使用過濾、蒸發(fā)的方法對混合物進行分離。
實驗原理:粗鹽中含有泥沙等難溶性雜質,以及可溶性雜質。難溶性雜質可以用溶解、過濾的方法除去,然后蒸發(fā)水分得到較純凈的食鹽。
實驗用品:藥品:粗鹽,蒸餾水;
器材:托盤天平、藥匙、紙片、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帶鐵圈),濾紙、蒸發(fā)皿,酒精燈,坩堝鉗、石棉網(wǎng),火柴。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解釋或結論
1、溶解:用托盤天平稱取3g粗鹽,放入燒杯中。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直至粗鹽不再溶解為止。
粗鹽固體為色,
溶解后的液體呈狀。
粗鹽是物。
2、過濾:用濾紙和漏斗制一個過濾器。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倒入過濾器,進行過濾。
若濾液仍渾濁,應再過濾一次。
難溶物在上,
濾液是色的液體。
過濾可除去粗鹽水中
雜質。
3、蒸發(fā):將蒸發(fā)皿放到鐵架臺的鐵圈上,把濾液倒入蒸發(fā)皿中,用酒精燈加熱,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液體,有大量固體析出時,即停止加熱。
隨著加熱,蒸發(fā)皿中液體的量逐漸;當蒸發(fā)到一定程度時,蒸發(fā)皿底部有析出。蒸發(fā)得到的固體為色。
得到固體的主要成分是
反思交流:1、某個小組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你能幫他們分析一下原因嗎?
2、在過濾操作中,根據(jù)實驗需要保留濾液或濾渣抑或二者皆要。實驗中往往須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劑將某些離子轉化為沉淀:
(1)如何確定所加的沉淀劑已經(jīng)足量(沉淀已完全)?
(2)通過過濾得到的濾渣表面會殘留可溶性的雜質,應該怎樣除去這些可溶性雜質(請描述出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
(3)如何檢驗(2)當中濾渣已洗滌干凈?
相關知識
高二語文上冊《蜀道難》教案解析
高二語文上冊《蜀道難》教案解析
【《蜀道難》教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標:了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誦讀要求。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yōu)美,并不覺得有什么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里同樣可以讀到。再后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也許從這里我們開始驚詫于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guī)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他的字里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jīng)》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夢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tài):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解題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如課文注釋①等,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此詩作于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后,仿佛已經(jīng)預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稑犯忸}》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jù)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誦讀課文,消滅生字詞等障礙。
①學生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注釋第二次誦讀,相互討論質疑,教師巡回答疑。
③放錄音或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jié)奏,把握感情基調。
(2)內容與形式的總理。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層。這是從歷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極寫蜀道隔絕之久與開辟之難。
“上有六龍會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從現(xiàn)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蜀道度越之難。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xiàn)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jīng)顯示了它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游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又與開頭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應,顯得意味深長。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現(xiàn)結束了全詩,將“蜀道難”的內容概括無余,使讀者興無窮之嘆。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復出現(xiàn),不僅在詩的結構上起著統(tǒng)攝、鉤連、總括的作用,而且對全詩的詠嘆基調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3)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了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鳳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4)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兇煞的雙關語句,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蘊、現(xiàn)實的內涵。
3、欣賞品味。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復:
文中三次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出現(xiàn)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夸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guī)哀啼”等傳說的出現(xiàn),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xiàn)出了一個“難”字。
4、賞析詩句:
(1)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2)“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么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像、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xiàn)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xiàn)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課堂訓練。
(1)閱讀課文,經(jīng)自由討論,完成課后練習三。
(2)背誦這首詩。
6、課堂小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精品學習網(wǎng)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案例解析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案例解析
實驗目的:1、練習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2、加深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
3、練習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實驗儀器:托盤天平、小燒杯、藥匙、200ml容量瓶、膠頭滴管、玻璃棒、量筒
實驗藥品:NaCl固體、蒸餾水
實驗:配制200mL1mol/L的NaCl溶液
(一)實驗步驟:
1、計算:需要NaCl固體的質量為g。
2、稱量:用托盤天平稱量時,稱量NaCl固體的質量為g。
3、溶解:把稱好的NaCl固體放入中,用量筒量取ml蒸餾水溶解。
4、移液:待溶液后,將燒杯中的溶液用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次,洗滌液也都注入容量瓶。
6、旋搖:輕輕搖動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勻。
7、定容:將蒸餾水注入容量瓶,液面離容量瓶頸刻度線下時,改用滴加蒸餾水至。
8、顛倒搖勻: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
9、裝瓶:將配制好的試劑倒入試劑瓶,并貼上標簽。
(二)誤差分析
配制步驟
錯誤操作
n
V
c
①計算
/
/
/
/
②稱量/量取
把氯化鈉放在托盤天平右盤稱量(1g以下用游碼)
量筒讀數(shù)時仰視
量筒讀數(shù)時俯視
少量NaCl沾在濾紙上
③溶解/稀釋
在燒杯中溶解溶質,攪拌時不慎濺出少量溶液
④轉移
轉移前,容量瓶內有少量蒸餾水
容量瓶用待配溶液洗滌
玻璃棒在刻度線上引流
⑤洗滌
未洗滌或洗滌液未注入容量瓶
⑥旋搖
有液體濺出容量瓶
⑦定容
俯視
仰視
超過刻度線,吸出一部分水
⑧顛倒搖勻
搖勻后液面下降低于刻度線,補充水
⑨裝瓶
試劑瓶剛用蒸餾水洗過
轉移到干燥、潔凈的試劑瓶中時,有少量濺出
(三)問題討論及填空
1、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體積的、濃度準確的溶液,容量瓶上標有、、
,它有不同規(guī)格:mL、mL、mL、mL等。
2、要進行洗滌這步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3、為什么要將配好的溶液,從容量瓶里倒入試劑瓶?
4、定容時不慎滴加液體超過刻度線,則該實驗失敗,應倒掉重新配制。為什么?
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
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求兩個正整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算法以及割圓術的算法;
(2)通過對“更相減損之術”及“割圓術”的學習,更好的理解將要解決的問題“算法化”
的思維方法,并注意理解推導“割圓術”的操作步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改變解決問題的思路,要將抽象的數(shù)學思維轉變?yōu)榫唧w的步驟化的思維方法,提高邏
輯思維能力;
(2)學會借助實例分析,探究數(shù)學問題。
3.情感與價值目標:
(1)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學生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培養(yǎng)探索精神;
(2)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更相減損之術”及“割圓術”的算法。
難點:體會算法案例中蘊含的算法思想,利用它解決具體問題。
教學方法:
通過典型實例,使學生經(jīng)歷算法設計的全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基本邏輯
結構,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表達算法,并能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整理成程序框圖。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師生互動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
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chǎn)和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整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正負數(shù)及其計算,以及無限逼近任一實數(shù)的方法,在代數(shù)學,幾何學方面,我國在宋,元之前也都處于世界的前列。我們在小學,中學學到的算術,代數(shù),從記數(shù)到多元一次聯(lián)立方程的求根方法,都是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最先創(chuàng)造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也就是“寓理于算”,即把解決的問題“算法化”。本章的內容是算法,特別是在中國古代也有著很多算法案例,我們來看一下并且進一步體會“算法”的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教師啟發(fā)學生回憶小學初中時所學算術代數(shù)知識,共同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對以往所學數(shù)學知識的回顧,使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并且向學生指明,我國古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寓理于算”,不同于西方數(shù)學,在今天看仍然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閱讀
課本
探究
新知
1.求兩個正整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算法
學生通常會用輾轉相除法求兩個正整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
例1:求78和36的最大公約數(shù)
(1)利用輾轉相除法
步驟:
計算出7836的余數(shù)6,再將前面的除數(shù)36作為新的被除數(shù),366=6,余數(shù)為0,則此時的除數(shù)即為78和36的最大公約數(shù)。
理論依據(jù):,得與有相同的公約數(shù)
(2)更相減損之術
指導閱讀課本P----P,總結步驟
步驟:
以兩數(shù)中較大的數(shù)減去較小的數(shù),即78-36=42;以差數(shù)42和較小的數(shù)36構成新的一對數(shù),對這一對數(shù)再用大數(shù)減去小數(shù),即42-36=6,再以差數(shù)6和較小的數(shù)36構成新的一對數(shù),對這一對數(shù)再用大數(shù)減去小數(shù),即36-6=30,繼續(xù)這一過程,直到產(chǎn)生一對相等的數(shù),這個數(shù)就是最大公約數(shù)
即,
理論依據(jù):
由,得與有相同的公約數(shù)
算法:
輸入兩個正數(shù);
如果,則執(zhí)行,否則轉到;
將的值賦予;
若,則把賦予,把賦予,否則把賦予,重新執(zhí)行;
輸出最大公約數(shù)
程序:
a=input(“a=”)
b=input(“b=”)
whileab
ifa=b
a=a-b;
else
b=b-a
end
end
print(%io(2),a,b)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分析研究,獨立的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
由學生回答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兩種方法,簡要說明其步驟,并能說出其理論依據(jù)。
由學生寫出更相減損法和輾轉相除法的算法,并編出簡單程序。
教師將兩種算法同時顯示在屏幕上,以方便學生對比。
教師將程序顯示于屏幕上,使學生加以了解。數(shù)學教學要有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把要學的知識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再創(chuàng)造積累和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發(fā)生質的飛躍。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分析,動手實踐,從而主動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
求兩個正整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問題為載體來講解算法的有關知識,,強調了提供典型實例,使學生經(jīng)歷算法設計的全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基本邏輯結構,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表達算法,并能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整理成程序框圖。為了能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還適當展示了將自然語言或程序框圖翻譯成計算機語
言的內容??偟膩碚f,不追求形式上的嚴謹,通過案例引導學生理解相應內容所反映的數(shù)學思想與數(shù)學方法。
應用
舉例例1:用等值算法(更相減損術)求下列兩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
(1)225,135(2)98,280
例2:用輾轉相除法驗證上例中兩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否正確。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檢查。
學生回答。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用輾轉相除法步驟較少,而更相減損術雖然有些步驟較長,但運算簡單。
體會我國古代數(shù)學中“寓理于算”的思想。
深化
算法
應用
舉例2.割圓術
魏晉時期數(shù)學家劉徽,“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即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讓邊數(shù)逐次加倍,逐個算出這些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一系列逐次遞增的數(shù)值。
閱讀課本P----P,
步驟:
第一,從半徑為1的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計算它的面積;
第二,逐步加倍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shù),分別計算圓內接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正四十八邊形…的面積,到一定的邊數(shù)(設為2m)為止,得到一列遞增的數(shù),
第三,在第二步中各正邊形每邊上作一高為余徑的矩形,把其面積與相應的面積相加,得,這樣又得到一列遞增數(shù):,,,…,。
第四,圓面積滿足不等式
估計的近似值,即圓周率的近似值。
算法:
設圓的半徑為1,弦心距為,正邊形的邊長為,面積為,由勾股定理得
,
則
圖可知,正邊形的面積等于正邊形的面積加上個等腰三角形的面積和,即
()
利用這個遞推公式,可以得到正六邊形的面積為,
由于圓的半徑為1,所以隨著的增大,的值不斷趨近于圓周率。
程序:
n=6;
x=1;
s=6*sqrt(3)/4;
forI=1:1:16
h=sqrt(1-(x/2)2);
s=s+n*x*(1-h)/2;
n=2*n;
x=sqrt((x/2)2+(1-h)2);
end
print(%io(2),n,s)學生閱讀課本,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幫助學生識圖,分析。
教師概括割圓術的步驟,學生觀察圖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解答。
步驟較復雜,教師注意結合圖形幫助學生分析,理解。
通過教師分析的割圓術的步驟,又學生討論制定割圓術的算法,教師注意指導,適當提示,引導學生出現(xiàn)算法中的遞推關系。
教師將算法顯現(xiàn)在屏幕上,又學生對應寫出簡單的程序。
割圓術是從圓內接六邊形開始,讓邊數(shù)逐次加倍,逐個算出這些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一系列逐次遞增的數(shù)值。在但是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現(xiàn)在有計算機,我們只需利用劉徽的思想,尋找割圓術中的算法,即運算規(guī)律,計算機會迅速得到所求答案。
分析劉徽割圓術中的算法是難點所在,學生先閱讀課本,有初步印象之后教師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割圓術的步驟,在此基礎上,又學生將所分析的步驟寫為算法,引導學生體會算法的核心是一般意義上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具體化。面臨一個問題時,在分析、思考后獲得了解決它的基本思路(解題策略),將這種思路具體化、條理化,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出來(畫出程序框圖,轉化為程序語句),這個過程就是算法設計過程,這是一個思維的條理化、邏輯化的過程。
歸納小結1.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輾轉相除法和更相減損法;
2.割圓術的算法學生小結并相互補充,師生共同整理完善。學生學后反思總結,可以提高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能力。
課后作業(yè)習題1—31,2
選作習題1—3
鞏固所學知識,是學有余力的同學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高二數(shù)學必修三考點解析:算法案例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數(shù)學必修三考點解析:算法案例,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二數(shù)學必修三考點解析:算法案例
1.輾轉相除法是用于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一種方法,這種算法由歐幾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歐幾里得算法.
2.所謂輾轉相法,就是對于給定的兩個數(shù),用較大的數(shù)除以較小的數(shù).若余數(shù)不為零,則將較小的數(shù)和余數(shù)構成新的一對數(shù),繼續(xù)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數(shù)被小數(shù)除盡,則這時的除數(shù)就是原來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
3.更相減損術是一種求兩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其基本過程是:對于給定的兩數(shù),用較大的數(shù)減去較小的數(shù),接著把所得的差與較小的數(shù)比較,并以大數(shù)減小數(shù),繼續(xù)這個操作,直到所得的數(shù)相等為止,則這個數(shù)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
4.秦九韶算法是一種用于計算一元二次多項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進位制是人們?yōu)榱擞嫈?shù)和運算方便而約定的記數(shù)系統(tǒng).“滿進一”,就是k進制,進制的基數(shù)是k.
7.將進制的數(shù)化為十進制數(shù)的方法是:先將進制數(shù)寫成用各位上的數(shù)字與k的冪的乘積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進制數(shù)的運算規(guī)則計算出結果.
8.將十進制數(shù)化為進制數(shù)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連續(xù)去除該十進制數(shù)或所得的商,直到商為零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數(shù)倒著排成一個數(shù)就是相應的進制數(shù).
★重難點突破★
1.重點: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的原理,會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會求一元多項式的值;會對一組數(shù)據(jù)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排序;理解進位制,能進行各種進位制之間的轉化.
2.難點: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項式的值及各種進位制之間的轉化.
3.重難點:理解輾轉相除法與更相減損術、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進位制之間的轉化方法.
【同步練習題】
1、在對16和12求最大公約數(shù)時,整個操作如下:(16,12)→(4,12)→(4,8)→(4,4),由此可以看出12和16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
A、4B、12C、16D、8
2、下列各組關于最大公約數(shù)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16和12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4B、78和36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6
C、85和357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34D、105和315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