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集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2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
第一章集合第一課時集合(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性質,集合的元素特征,有關數(shù)的集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愛班、愛校、愛國.
教學重點:
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
教學難點:
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數(shù)集與數(shù)集關系.
教學方法:
嘗試指導法
學生依集合概念的要求、集合元素的特征,在教師指導下,能自己舉出符合要求的實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掌握.
教學過程:
Ⅰ.復習回顧
師生共同回顧初中代數(shù)中涉及“集合”的提法.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初中代數(shù)第六章不等式的解法一節(jié)中提到:
一般地,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簡稱這個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的定義中涉及到“集合”.
Ⅱ.講授新課
下面我們再看一組實例
幻燈片:
觀察下列實例
(1)數(shù)組1,3,5,7.
(2)到兩定點距離的和等于兩定點間距離的點.
(3)滿足3x-2>x+3的全體實數(shù).
(4)所有直角三角形.
(5)高一(3)班全體男同學.
(6)所有絕對值等于6的數(shù)的集合.
(7)所有絕對值小于3的整數(shù)的集合.
(8)中國足球男隊的隊員.
(9)參加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
(10)參與中國加入WTO談判的中方成員.
通過以上實例.教師指出:
1.定義
一般地,某些指定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集).
師進一步指出:
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師]上述各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生]例(1)的元素為1,3,5,7.
例(2)的元素為到兩定點距離的和等于兩定點間距離的點.
例(3)的元素為滿足不等式3x-2>x+3的實數(shù)x.
例(4)的元素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為高一(3)班全體男同學.
例(6)的元素為-6,6.
例(7)的元素為-2,-1,0,1,2.
例(8)的元素為中國足球男隊的隊員.
例(9)的元素為參加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
例(10)的元素為參與WTO談判的中方成員.
[師]請同學們另外舉出三個例子,并指出其元素.
[生](1)高一年級所有女同學.
(2)學校學生會所有成員.
(3)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
其中例(1)的元素為高一年級所有女同學.
例(2)的元素為學生會所有成員.
例(3)的元素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
[師]一般地來講,用大括號表示集合.
師生共同完成上述例題集合的表示.
如:例(1){1,3,5,7};
例(2){到兩定點距離的和等于兩定點間距離的點};
例(3){3x-2>x+3的解};
例(4){直角三角形};
例(5){高一(3)班全體男同學};
例(6){-6,6};
例(7){-2,-1,0,1,2};
例(8){中國足球男隊隊員};
例(9){參加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
例(10){參與WTO談判的中方成員}.
2.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
幻燈片:
問題及解釋
(1)A={1,3},問3,5哪個是a的元素?
(2)A={所有素質好的人}能否表示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準確?
(4)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為同一集合?
生在師的指導下回答問題:
例(1)3是集合A的元素,5不是集合A的元素.例(2)由于素質好的人標準不可量化,故A不能表示為集合.例(3)的表示不準確,應表示為A={2,4}.例(4)的A與B表示同一集合,因其元素相同.
由此從所給問題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確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也就是說,對于一個給定的集合,其元素的意義是明確的.
如上例(1)、例(2)、再如
{參加學校運動會的年齡較小的人}也不能表示為一個集合.
(2)互異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互異的,也就是說,對于一個給定的集合,它的任何兩個元素都是不同的.
如上例(3),再如
A={1,1,1,2,4,6}應表示為A={1,2,4,6}.
(3)無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無先后順序,也就是說,對于一個給定集合,它的任何兩個元素都是可以交換的.
如上例(1)
[師]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屬于∈”及“不屬于”(也可表示為)兩種.
如A={2,4,8,16}4∈A8∈A32A
請同學們考慮:
A={2,4},B={{1,2},{2,3},{2,4},{3,5}},
A與B的關系如何?
雖然A本身是一個集合.
但相對B來講,A是B的一個元素.
故A∈B.
幻燈片:
3.常見數(shù)集的專用符號
N:非負整數(shù)集(或自然數(shù)集)(全體非負整數(shù)的集合)
N*或N+:正整數(shù)集(非負整數(shù)集N內排除0的集合)
Z:整數(shù)集(全體整數(shù)的集合)
Q:有理數(shù)集(全體有理數(shù)的集合)
R:實數(shù)集(全體實數(shù)的集合)
[師]請同學們熟記上述符號及其意義.
Ⅲ.課堂練習
1.(口答)說出下面集合中的元素.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shù)}其元素為4,6,8,10
(2){平方等于1的數(shù)}其元素為-1,1
(3){15的正約數(shù)}其元素為1,3,5,15
2.用符號∈或∈填空
1∈N0∈N-3∈N0.5∈N2∈N
1∈Z0∈Z-3∈Z0.5∈Z2∈Z
1∈Q0∈Q-3∈Q0.5∈Q2∈Q
1∈R0∈R-3∈R0.5∈R2∈R
3.判斷正誤:
(1)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N*中(×)
(2)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Z中(√)
(3)所有不在N*中的數(shù)都不在Z中(×)
(4)所有不在Q中的實數(shù)都在R中(√)
(5)由既在R中又在N中的數(shù)組成的集合中一定包含數(shù)0(×)
(6)不在N中的數(shù)不能使方程4x=8成立(√)
Ⅳ.課時小結
1.集合的概念中,“某些指定的對象”,可以是任意的具體確定的事物,例如數(shù)、式、點、形、物等.
2.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要能熟練運用之.
延伸閱讀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課時6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向量的意義、表示方法以及有關概念,并能作一個向量與已知向量相等,根據(jù)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一、知識梳理
1.數(shù)量:僅用一個實數(shù)就可以表示的量叫數(shù)量。如距離、時間、面積等。
2.向量:叫向量。如物理中的位移、速度、力等。
3.向量的表示:常用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
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頭表示所指的方向。
以A為起點。以B為終點的向量記為,也可以用來表示。如
注:兩個向量的??梢员容^大小,但向量不能比較大小。
4.向量的叫向量的模。記為
5.特殊向量:零向量:
單位向量:
6、平行向量:
規(guī)定:零向量與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
8、共線向量:任意一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條直線上。故平移向量又稱共線向量
9、相反向量:我們把與的向量叫做的相反向量-
規(guī)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二、基礎訓練
1.下列各題中,哪些是數(shù)量,哪些是向量?
質量,密度,角,位移,距離,浮力,速度,功,加速度,溫度,電流強度,濃度,向心力
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溫度有零上和零下之分。所以溫度是向量()
(2)=0()
(3)共線向量就是平行向量()
(4)若,為非零向量,且=,則=()
(5)若=-則∥()
(6)對任意向量,,,若=,=,則=()
(7)對任意向量,,,若∥,∥,則∥()
(8)平行向量方向一定相同()
(9)共線向量一定在同一條直線上()
(10)若=則∥()
三、典型例題
例1.已知O為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在圖中所標出的向量中;
(1)試找出與共線的向量
(2)確定與相等的向量
(3)與相等嗎?
例2、如圖,△ABC和△是在各邊的相交的
兩個全等的正三角形,設正△ABC的邊長為a,圖
中列出了長度均為的若干個向量。
求:(1)與相等的向量;
(2)與共線的向量;
(3)與平行的向量。
例3、在圖45的方格紙中有一個向量,分別以圖中的格點為起點和終點,其中:(1)與相等的向量有多少?(2)與長度相等的共線向量有多少?(3)與共線的向量有多少?(除外)
三.課后作業(yè):
1、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AB
CD
2、下列命題中真命題為
①向量的長度與向量的長度相等;②,則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③兩個有共起點且相等的向量,其終點必相同;④兩個有共起點且相等的向量,一定是共線向量;⑤與是共線向量,則點A、B、C、D必在同一直線上;
⑥有向線段就是向量,向量就是有向線段。
3、設O為的重心,則是
A相等向量B平行向量C模相等向量D終點相同的向量
4、設ABCD為正方形,則可用同一條有向線段表示的兩個向量為
A和B和C和D和
5、若是兩個不平行的非零向量,并且,則=
6、已知ABCD為菱形,=1,,求,
7、在梯形ABCD中,若E,F(xiàn)分別為腰AB、DC的三等分點,且=2,=5,求。
8、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向量:
(1)=2,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為,與y軸正方向的夾角為;
(2)=4,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為,與y軸正方向的夾角為;
(3)=4,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為,與y軸正方向的夾角為;
9、如圖,D、E、F分別是的三邊AB、BC、AC的中點,以A、B、C、D、E、F中的一點為始點,而另一點為終點的向量中:
(1)寫出與相等的向量;
(2)寫出與共線的向量。
10、如下圖,每格點邊長為0.5,以圖中各格點為起點和終點的向量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共有幾個?與向量平行且模為的向量共有幾個?與向量方向相同且模為的向量共有幾個?
11、一輛汽車從A點出發(fā)向西行駛了100公里到達B點,然后又改變方向向西偏北走了200公里到達C點,最后又改變方向,向東行駛了100公里到達D點。(1)作出向量;(2)求。
問題統(tǒng)計與分析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教學實錄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教學實錄
1基本情況分析
1.1授課對象
學生來自四星級普通高中,學生基礎相對較好,進入高中后,經(jīng)過培養(yǎng),課堂上初步具有思考、交流、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1.2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4)》(蘇教版).本節(jié)內容為第2章第1節(jié)第1課時.向量是近代數(shù)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數(shù)學概念之一,它是溝通代數(shù)、幾何與三角函數(shù)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位移、力等實例,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通過物理中矢量和標量的區(qū)別,認識向量和數(shù)量的區(qū)別,理解平面向量的含義.向量是數(shù)形結合的載體,教科書一直堅持從形和數(shù)兩個方面來建構和研究向量,且這種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一直貫穿本章的始終.
教學目標(1)了解向量的物理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正確進行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2)經(jīng)歷類比方法學習向量及其幾何表示的過程,體驗對比理解向量基本概念的簡易性,從而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方法;(3)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向量的概念、方法源于現(xiàn)實世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向量及其幾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教學難點向量的概念,對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線向量)的理解.
2教學過程
2.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
問題1由于大陸和臺灣沒有直航,因此2006年春節(jié)探親,乘飛機要先從臺北到香港,再從香港到上海,這里發(fā)生了兩次位移.
在物理學中,我們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位移.位移是矢量,矢量有什么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物理課中學過的位移這一矢量,抽象形成數(shù)學中的向量概念,建立學習向量的認知基礎.
2.2學生活動,理解概念
師:能否再舉一些既有距離又有方向的量?
生:力,速度,加速度等.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理解向量概念的實質,讓學生大量舉例,體驗到數(shù)學中的向量源于現(xiàn)實.
2.3建構數(shù)學,完善概念
師:我們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稱為向量.向量常用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頭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以A為起點、B為終點的向量記為,向量也可用小寫字母a,b,c來表示.
師:向量的大小稱為向量的長度(或稱為模),記作.
師:既然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這兩個要素,接下來我們就抓住這兩要素來研究向量.如果從向量的大小角度來考慮,同學們覺得有哪些向量比較特殊?
生:我覺得有兩類向量比較特殊,一類是模為1的向量,還有一類是模為0的向量.
師:在實數(shù)中我們有兩個特殊的數(shù):0和1.類似的,我們在向量中也有兩類比較特殊的向量:模為1和0的向量.我們把1個單位長度的向量稱為單位向量.單位向量的模為1,它的方向確定嗎?
生:方向不能確定,是任意的.
師:單位向量有且只有一個嗎?
生:不是.各個方向上都有單位向量.
師: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起點在原點的單位向量,它們的終點的軌跡是什么圖形?
生:它們終點的軌跡是以原點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
師:很好,這位同學觀察地非常仔細!在PPT屏幕(圖1)上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方向上都有單位向量,如果我們將這些向量的模不斷縮?。▌赢嬔菔荆?,直至模為0時,得到一個新的向量,大家覺得這樣的向量怎么命名比較合理?
生:零向量.
師:很好,我們把長度為0的向量稱為零向量,記作0.
師:0與0有什么區(qū)別呢?
生:數(shù)0只有大??;而0是個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師:0的大小是0,而方向又如何呢?
生:它的方向是任意的.
師:很好!因為它的起點與終點重合,所以方向是任意的.
概念辨析:
辨析1:單位向量有且只有一個嗎?
辨析2:零向量有且只有一個嗎?
設計意圖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體驗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成功與喜悅.筆者從特殊實數(shù)0和1的研究類比到特殊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的研究,抓住向量概念中的關鍵詞“大小”,引出單位向量與零向量這兩個特殊向量,利用單位向量變零向量的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受零向量的方向是任
意的,真正理解教材中零向量方向規(guī)定的合理性.通過概念辨析,進一步理解單位向量和零向量這兩個概念.
師:剛剛我們是從向量的大小角度來考慮的,如果僅從向量的方向角度來研究,你覺得還有哪些特殊關系的向量呢?
生:方向相同或相反向量.比如圖2中a與b方向相反,a與c方向相同.
師:我們把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稱為平行向量.
師:這里定義的平行向量全面嗎?
生:還少了0.
師:很好!我們規(guī)定0與任意向量都平行.因此平行向量這個定義是分兩類來說明的,今后我們談到向量平行時同學們不能忘記零向量的情況.
概念辨析:
辨析3:由上述結論可知a0,b0,那么ab嗎?
辨析4:若ab,bc,則ac,這個結論對嗎?
辨析5:若a,b是不平行的兩個向量,若存在一個c使得ac,bc,則c=.
設計意圖:通過概念辨析,對“零向量與任一向量平行”這一規(guī)定有全面正確的理解.
教師接下來出示了一道練習題:如圖3,a與b是平行向量嗎?
生:這兩個向量的方向相反,所以它們是平行向量.
師:很好.在平行向量里如果再把大小考慮在內,大家覺得又會有什么更加特殊的平行向量呢?
生:模相等的平行向量.
師:我們把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稱為相等向量.同學們,你能構造一個圖形其中有相等向量嗎?
生:如圖4,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
師:在此平行四邊形ABCD中,可以看作是平移得到的.雖然這兩個向量對應的有向線段的起點不同,一個是A,另一個是D,但平移過程中它們的大小和方向都未改變,因此這兩個向量相等.由此它能說明什么?
F
C
D
E
BA
A
圖5
生:向量與表示它的有向線段的起點無關,只與向量的大小和方向有關.
師:不錯.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辦法將向量隨意平移,比如圖5中我們可再將上述的平移,得到一個,.由此通過這個辦法我們可得到一系列的相等向量.
師:在圖4的平行四邊形ABCD中,與是什么關系呢?
生:這兩個向量長度相等方向相反.
師:很好.我們把與a長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a的相反向量,記作-a.規(guī)定:-0=0.
師:剛才提到向量與表示它的有向線段的起點是無關的,即它們是“自由”的.如果一直線與三個向量都平行(圖6),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三個向量都平移到直線上.因此,“平行向量”我們又可以稱什么?
生:共線向量.
師:很好.“平行向量”與“共線向量”是同一個概念.
設計意圖筆者抓住向量概念中的關鍵詞“方向”,引出向量間的特殊關系:平行向量.抓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引出了向量間的另兩種特殊關系:相等向量與相反向量.通過學生舉例找相等向量的過程,發(fā)現(xiàn)向量與表示它的有向線段的起點沒有關系,進而引出共線向量的概念.
概念辨析:
辨析6:若向量,則直線ABCD對嗎?
辨析7:若直線ABCD,則向量對嗎?
設計意圖針對平行向量與共線向量的理解不易到位,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串辨析題,讓學生類比聯(lián)想平面幾何中的“平行”與“共線”,明確向量平行(共線)與直線平行(共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深化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4例題示范,運用概念
例1:已知為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在圖7所標出的向量中:(1)確定與相等的向量;(2)確定與相反的向量;(3)找出與共線的向量;(4)找出與長度相等且平行的向量.
B
圖8
A
例2:在圖8中的方格紙中有一個向量,分別以圖中的格點為起點和終點作向量,其中與相等的向量有多少個?與長度相等的共線向量有多少個?(除外)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的向量概念.
2.5回顧反思,總結提升
向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刻畫的:一個是大小,一個是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既讓學生鞏固本課重點、難點,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利用數(shù)學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
2.6課外作業(yè),鞏固概念
概念辨析
(1)模相等的兩個平行向量是相等的向量;
(2)若和都是單位向量,則;
(3)任一向量與它的相反向量都不相等;
(4)共線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也不同;
(5)若,則ABCD;
(6)若ABCD,則;
(7)與共線,與共線,則與也共線;
(8)向量與不共線,則與都不是零向量.
書本P59,感受理解3.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教學反思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教學反思”,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教學反思
(1)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本課通過位移的合成,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通過物理中矢量和標量的區(qū)別,認識向量和數(shù)量的區(qū)別,理解平面向量的含義.在學生回答了位移和距離的區(qū)別以后,要求學生再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讓學生參與建立向量概念的活動.向量既是重要的數(shù)學模型,又是重要的物理模型,學生不僅可以掌握一種新的數(shù)學工具,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數(shù)學的內部聯(lián)系,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數(shù)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2)找準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大多數(shù)教師都認為比較難上,原因就在于概念多,關系復雜,如何讓概念在學生活動中自然生成出來,是令教師感到為難的地方.比如本節(jié)課,向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刻畫的:一個是大小,一個是方向.為了認識它,人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類:按大小,就有了零向量、單位向量等特殊向量;按方向,就有了平行與不平行之分.由于研究的是自由向量,平行就是共線,于是就出現(xiàn)了共線向量的類別了.這樣諸多概念就串在一條線索上了,這樣的課堂就不會零碎和散亂了.
(3)通過概念辨析,突破教學難點
從方向上去刻畫向量,產(chǎn)生了平行的概念,但由于研究的是自由向量,同時又規(guī)定零向量的方向任意,從而造成了“向量的平行”與“直線平行”兩者之間有了區(qū)別,這就需要學生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來適應新的內容,產(chǎn)生“順應”的心理過程,凡是“順應”,基本都是難點.針對這些難點,再講解完知識點后有概念辨析之一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4)關注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僅僅是接受,記憶,機械地模仿和練習,還包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以“再創(chuàng)造”的形式學習知識,體驗數(shù)學生成和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歷程,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
對數(shù)函數(shù)的概念及其性質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對數(shù)函數(shù)的概念及其性質”,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2.2對數(shù)函數(shù)及其性質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記住對數(shù)函數(shù)的定義;初步把握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
二、預習內容
1、對數(shù)函數(shù)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數(shù)函數(shù)y=logax(a>0,且a≠1)的圖像和性質
研究函數(shù)和的圖象;
請同學們完成x,y對應值表,并用描點法分別畫出函數(shù)和的圖象:
X
…1…
…0…
…0…
觀察發(fā)現(xiàn):認真觀察函數(shù)y=log2x的圖象填寫下表:(表一)
圖象特征代數(shù)表述
圖象位于y軸的________.定義域為:
圖象向上、向下呈_________趨勢.值域為:
圖象自左向右呈___________趨勢.函數(shù)在(0,+∞)上是:
觀察發(fā)現(xiàn):認真觀察函數(shù)的圖象填寫下表:(表二)
圖象特征代數(shù)表述
對數(shù)函數(shù)y=logax(a>0,且a≠1)的圖像和性質:(表三)
0a1a1
圖象
定義域
值域
性質
三、提出疑惑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理解對數(shù)函數(shù)的概念,熟悉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規(guī)律.
2掌握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
學習重難點
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
二、學習過程
探究點一
例1:求下列函數(shù)的定義域:
(1);(2).
練習:求下列函數(shù)的定義域:
(1);(2).
解析:直接利用對數(shù)函數(shù)的定義域求解,而不能先化簡.
解: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對數(shù)函數(shù)的定義域極其求法.
探究點二
例2:比較下列各組數(shù)中兩個值的大小:
(1)(2)
(3)loga5.1,loga5.9(a>0,且a≠1).
(1)____;
(2)____;
(3)若,則m____n;
(4)若,則m____n.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求下列函數(shù)的定義域
(1)(2)
2、比較下列各組數(shù)中兩個值的大小
(1)(2)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函數(shù)f(x)=lg()是(奇、偶)函數(shù)。
2.已知函數(shù)f(x)=log0.5(-x2+4x+5),則f(3)與f(4)的大小關系為。
3.已知函數(shù)在[0,1]上是減函數(shù),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