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1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一新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一新人教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一新人教版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科舉制產生、完善及影響。
2.能力:通過討論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2.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利用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4.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逐漸完善、對科舉制的評價。
教學難點:科舉制度與以往選官制度的本質區(qū)別。
圖文結合法、詩詞輔助法、討論法、講述法和啟發(fā)誘導式。
一課時
導入:
同學們,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的科舉制。今天我們習慣上把考上大學稱作“登龍門”,也常常把當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分別稱為“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那么,這些叫法都來源于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制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第4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科舉制誕生的背景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開始發(fā)生變化,它很快就被勢力雄厚的門閥世族所把持。這些豪門大族世代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顯職,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門第出身作為品評的唯一標準了,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初,還是沿襲前朝的選官制度,但兩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詔予以廢除。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讀書人不滿之外,還有哪些弊端最終導致了隋文帝下詔廢除?大家可以分組討論,派出代表發(fā)言。
一組:九品中正制發(fā)展到后來成為豪門大族控制政權的工具,選拔不到真實的人才。
二組:新建立的隋政府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人才來鞏固政權,而九品中正制起不到這樣的作用。
……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重新走向統(tǒng)一和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從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關系來看,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不
高的現(xiàn)狀。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士族豪門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有明顯的減弱和下降。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壟斷地位。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官吏充實到政府各級行政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xiàn)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jù)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九品中正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因為它不利于皇權加強和中央集權,又不利于籠絡和控制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應運而生。
2.科舉制的誕生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二段,了解科舉制的誕生。
請大家復述一下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過程。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科舉制的實施,會給下列社會階層帶來什么影響?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2)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官員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么?
(3)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么?
(4)朝廷得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1)科舉制的實施使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不經選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徑。他們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被打破。
(2)科舉制使原來把持官員選拔的官員和高門權貴之家的特殊地位失去。
(3)科舉制的實施使低微的讀書人獲得了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進入政府做官的資格,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4)科舉制的實施削弱了貴族專權,把持政權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擴大了中央政府統(tǒng)治基礎,緩解了社會矛盾。
教師講解: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重才學而輕門第,從而擴大了招攬人才的門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參加統(tǒng)治政權,適應了庶族(寒門)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選拔封建統(tǒng)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適應了大一統(tǒng)帝國的政治需要。
同學們,上面我們學習的是隋朝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婆e制的逐漸完善是在唐朝。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一步步完善起來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科舉制的完善”目下內容。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概括出唐朝科舉制的完善過程。
唐代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在位期間,大力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增加學員,參加考試的人數(shù)很多,但錄取極嚴,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
武則天也大力提倡科舉,創(chuàng)立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考試內容。唐玄宗先后八次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了很多有才學之人。
更重要的是,由于實行以詩賦取士的考試方法,大批士大夫潛心鉆研于詩賦,大大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發(fā)展。
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于唐朝的文學繁榮發(fā)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于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有
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下面我們通過投影中的材料來了解一下唐朝科舉考試的過程。
(出示幻燈片)雁塔題名
唐朝時社會上對科舉考試十分重視,當時人把榜上題名,高中科舉者美稱為“登龍門”。另外,還有“曲江宴”“雁塔留名”等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出示幻燈片:圖一是西安大雁塔,圖二是雁塔進士題名帖(拓片)。唐朝每次科舉放榜后,還有曲江宴的盛舉。曲江指長安東南的曲江亭子,宴時熱鬧非常,皇家教坊樂隊特來演奏助興,有時皇帝也登上曲江亭南岸的紫云樓垂簾觀看。宴會過后,眾進士又到大慈恩寺雁塔題名(見圖二),以示榮耀。詩人白居易就在雁塔下題過名,他登第時年方27歲,年紀最小,所以題名后有詩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關于描寫及第后喜悅心情的還有很多,我們也可以通過投影來看。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趙嘏)“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前面我們學習了隋唐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那么,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有什么影響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
三、科舉制的影響
同學們,關于科舉制的影響,請大家在學習前兩目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在討論時,請同學們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與唐朝繁榮的關系的角度分析。同學們在討論時,注意要從實例中得出結論。
(出示幻燈片)展示本課的知識結構。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D)
A、唐玄宗時B、武則天時C、唐太宗時D、隋煬帝時
2.為完善科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包括(A)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D.唐玄宗
3.我國的武舉是從___開始的(D)
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武則天
4.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兩科是(D)
A.進士科、明算科B.明經科、明法科
C.秀才科、進士科D.進士科、明經科
精選閱讀
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二新人教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二新人教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二新人教版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高考制度是我國現(xiàn)在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時候誕生的?誰對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有什么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隋唐,看看當時是通過什么制度選拔人才的?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學生結合現(xiàn)實、教材和導學案中的內容,預習、討論后回答。學生應該能夠回答出來。
教師總結:
高考作為今天我們國家選拔人才的一項基本制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人才選拔。因此,對于高考,國家是非常重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制度,或者說官吏考試選拔制度,其雛形是從1400多年前的中國開始的,中間斷裂,現(xiàn)在又重新實行,可謂千年大輪回。當然,是更高一級的輪回。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導學,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用高考這一話題導入新課,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課堂氣氛,更能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巧妙銜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今及古,明確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一、科舉制的誕生
[資料展示]多媒體展示科舉制的背景。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據(jù)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提出問題]
隋朝之前,我國怎樣選拔官吏呢?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科學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生1: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有機會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老百姓更沒有機會做官。
生2:這種制度選拔上來的人沒有才能,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生3:……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展示和提出問題,為后續(xù)的學習作好鋪墊。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進而培養(yǎng)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運用材料的能力,并由淺入深學會探究。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有關隋朝皇帝的圖片。
隋文帝隋煬帝
[提出問題]
科舉制的正式誕生是在誰統(tǒng)治時期?在他之前誰采用了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隋煬帝統(tǒng)治時期科舉制正式誕生了,在他之前是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和提出問題,學生在自學、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回答問題。引領學生認識到科舉制是一項新的選官制度,是創(chuàng)新,是歷史的進步,它有利于選拔人才,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科舉制的完善
[圖片展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人物圖片。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提出問題]
1.他們分別為完善科舉制做出了什么貢獻?(學生對照圖片一一說明)
2.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
3.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什么?
4.我國古代有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蹦敲矗隳芊裣胂蟪鲆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心情呢?現(xiàn)在,請幾位同學上來表演一下:看榜文。(結合多煤體中展示的圖片)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可能從以下幾點回答。
生1:唐太宗擴充了國學的規(guī)模;武則天開創(chuàng)了殿試和武舉制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生2: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最重要。
生3: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
生4:……
創(chuàng)設情境:穿越歷史時空,你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1)假如你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你怎樣選拔人才?
(2)假如你是當時的老百姓,你希望國家怎么做?
(3)假如得知今年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賦詩,你怎樣應考?
設計意圖:這三個歷史人物學生非常熟悉,此設問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他們完善了科舉制,而不是僅僅知道他們是誰。通過圖片展示和提出問題,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老師采用大量的圖片、資料,調動學生的感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適時質疑、追問、點撥,在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科舉制完善的過程。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體現(xiàn)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科舉制的影響
材料一[圖片展示]進士及第的歷史名人。
材料二“唐朝科舉應試者”——貞觀年間,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每年達千人以上,錄取極嚴,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繼唐太宗后,武則天也大力提倡科舉,科舉應試者多至萬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科舉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材料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SHAPE*MERGEFORMAT
[暢所欲言]
“根據(jù)所學內容及出示的圖片,探究分析科舉制有哪些影響?”
活動設計:對學生進行分組,可分為科舉應試組、進士及第組、光耀千古詩人組等幾個組,由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
1.科舉應試組:在教育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2.進士及第組:在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3.光耀千古詩人組:在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詩歌的繁榮……
……
教師總結: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問題,我們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多角度分析問題,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認識到科舉制不僅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與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激情與自由的氛圍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期間,教師巡視、觀察,了解學生交流的情況,并對學生存在的疑點、難點進行點撥、引導,師生互動,突破難點。
[拓展提高]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小組討論]
思考討論:對于上面的這些說法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教師總結:
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科舉考試制度及現(xiàn)代各國考試制度之間的淵源。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產生過一定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生對中外知識的聯(lián)系、融會貫通、總結歸納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化教材內在知識的聯(lián)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梳理、記憶。
[關注現(xiàn)實、情感升華]
從古代的科舉制到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考試制度仍然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請簡要說明你對“考試”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展示今天高考考試照片,提出探究問題,認識到從古代的科舉制到今天的高考,考試制度仍然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但高考并不是僅僅為了上大學,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適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物質文明財富和精神文明財富,建設國家,服務社會。
[以史為鑒]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和不斷完善,為唐朝的統(tǒng)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這對我們今天的發(fā)展有什么啟示?
教師總結:
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依靠教育。所以,在今天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
設計意圖:歷史教學應為現(xiàn)實服務,將歷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使遙遠的歷史更貼近學生,更為學生所接受,引領學生進一步明確科舉考試對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與老師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偨Y回顧,建構體系,重點問題再強調。
本課講了科舉制這一專題,它從隋朝創(chuàng)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廢除,共1300多年的歷史。隋唐的科舉制是今天考試制度的起源,它的創(chuàng)立目的是為了選官。今天的考試,有的仍是為了選官,比如“公務員考試”;有的是為了選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為一種評價我們知識能力態(tài)度的手段,時時刻刻在發(fā)揮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歸納總結,引導學生了解科舉制的誕生、完善、廢除的過程,體會科舉制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體會科舉制對古代、對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不管是古代的科舉制,還是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都是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復習學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復習學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復習學案
第四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科舉制的誕生??婆e制度的逐漸完善。科舉制度的逐漸完善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婆e制的影響。
2.思想教育:唐朝的科舉制度的繼續(xù)完善和科舉制度的巨大影響力,對中國以后各個朝代用人制度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養(yǎng):指導學生歸納唐朝科舉制度為什么能夠很好的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理解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科舉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影響。
難點:科舉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影響。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對上節(jié)課提問復習:唐朝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皇帝?他們的朝代有著什么樣的稱號?唐朝盛世的發(fā)展有哪些?
一、科舉制的誕生
先指學生看書,為什么會出現(xiàn)科舉制?曾經魏晉以來人才選拔的局限性。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方法選拔官員。由此,我國科舉制度正式
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人,可以憑借學問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利,從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關鍵人物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他在位期間擴充了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還開設了武舉。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還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婆e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七年級歷史下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學案第4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為什么要采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師:科舉制創(chuàng)立前(魏晉以來),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官員大多只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權。利用考試選拔官員。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3、武則天:開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
4、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人物貢獻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誕生階段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增加考試的人數(shù)完善階段
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