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十八歲和其他教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高中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八歲和其他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十八歲和其他教案
十七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充滿了獨立的意識和反叛的渴望。在這樣的年齡,人變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對父母的教育有時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好幻想,喜歡沖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
如何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心智?臺灣作家楊子以自身的感受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提供了一種操作交流的平臺。
平等,對話,理解,這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父母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的關愛完全可以不用我們一般人慣用的強制約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那種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愛呢?楊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一生的愛意?同樣,也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以自讀體悟的形式來讀此文。設計以四部分,下達四種要求,來讓學生邊讀邊悟。后以討論的形式來解讀要求和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四種要求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讀體悟。交流、討論??偨Y全文。教師點撥。
讀時還要劃出有關詞語。
第一部分:共四節(jié),前三節(jié)請你各用一句話來概括文段內容。
第一部分,作者概寫十八年的時光流逝,在孩子十八歲生日到來的時候表達了自己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把愛與理解表達得淋漓盡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陰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區(qū)別,實際上是父母之愛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間,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這份父母之愛當作功績來敘述,而是在與孩子的對話里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對孩子的那種理解與尊重。
第2段延襲了這種寫法,“我不知道我對你的愛,十八年來是否雜夾有一些不經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對孩子不夠了解的責備”,“東東,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真會情愿溺愛你的”,這些話是愛與理解的集中體現。
第3、4段寫自己面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和開懷,以一個至友的身份祝賀孩子十八歲生日。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兩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二2題)
第二部分,寫兩代人的矛盾與沖突,主張父子之間以理解和交流增進了解。
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層是向孩子指出在兩代人的沖突中,許多做父母的“錯”依然是出于對子女的關懷;二層為孩子分析在兩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經歷談到當年自己盲目反抗母愛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層告訴孩子,兩代人之間可能都會犯些錯誤,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與尊重,是“父與子”之間不斷地交流與了解。
第三部分:讀書,苦在哪里,樂在何處?
第三部分,對孩子談讀書的苦與樂,在理解與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讀書的建議。
這一部分作者為孩子談讀書,實際上也是談人生。在孩子面臨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時,作者以自己對讀書的理解表達了對孩子的同情,同時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即“我”雖然同情你的讀書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勵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盡力去爭取這一場殘酷升學競爭的勝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讀書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學問海洋中其樂融融。但這樣的要求不是一種強制和命令,而是一種同情基礎上的勸說。作者說,你們處在一個“憎厭的讀書環(huán)境”里,“我”當年讀書的“閑趣”是當前為考試、升學煩惱緊張的你們所難以想像的。這些內容都是作者對孩子充分理解與尊重的體現。
第四部分:請畫出三句你認為精彩的句子?
第四部分,作者規(guī)勸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滿快樂,讓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陽光。
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語氣與孩子展開對話。以自己青春時的夢想與人到中年時的感觸勸戒孩子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達自己面對孩子成長時的快樂,勉勵孩子惜時如金。
特別說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為朋友,是一種理想的境界。現實中,中國的傳統父子間沉默的較多,我們不能因此怪父親不開放不現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問題是本文的特點之一。我們也要有理性看問題的態(tài)度。
可補充的內容及句子。俗語: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國之春》歌詞:
家兄酷似老父親啊,一對沉默寡言人,閑來可曾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盅。(亞洲人傳統的父子關系之一斑)。
小標題的運用。十八歲的青春有許多內容可寫,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很重要。作者把一個非常復雜的命題化為了四個小標題,包含了成長的喜悅、兩代人的沖突、讀書的苦樂和珍惜青春時光。盡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內容,但小標題的運用的確表現了非常清晰的寫作思路。
談話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別,作者用一種談話般的形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種行文遠離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文字本身與閱讀者容易化為一體,在對話中讓閱讀者受到了心靈的感化。
語言樸素、真摯。談話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語言的樸素與真摯,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語言把父母之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人讀后無法不為之動容。
擴展閱讀
十八歲和其他導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八歲和其他導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十八歲和其他
高手支招之一——閱讀方略
閱讀有目的
△懂得珍惜青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能夠說出本文對兩代人的矛盾、讀書、青春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并能結合自我體驗,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意。
△通過活動體驗,學會用對話的方式與父母、師長及同輩人進行心靈溝通。
讀前要熱身
名人的18歲
1.馬克思:18歲進入柏林大學,他不被“學院式喂養(yǎng)方法”所束縛,致力于研究歷史和哲學,為他在青年時代由革命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了基礎。
2.周恩來:18歲時滿懷尋求革命真理的熱情東渡日本,為“中華之崛起”而發(fā)奮學習,并同廣大留日愛國青年一起從事愛國活動。
4—1
3.彭德懷:18歲時不堪反動政府的欺辱,同一些有血氣的青年一起砸了貪官污吏的“堤防局”,懷著為窮人打天下的雄心壯志,棄農從戎。
4.華羅庚:18歲時雖在雜貨店當徒工,但由于勤奮學習,19歲就發(fā)表了數學論文,25歲時就成了世界聞名的數學家。
5.金庸:18歲還沒有“金庸”這個筆名,準備考高中的查良鏞突發(fā)奇想,與兩位同學一起,趕在升學考試前編了本《給投考初中者》,不但出版,還發(fā)行到省外。
6.容國團: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18歲時在香港乒乓球界已功成名就,但他毅然放棄優(yōu)越的待遇,返回內地,并為我國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
7.比爾蓋茨:上大學二年級,剛過了18歲生日的比爾蓋茨在讀了《大眾電子學》雜志上一篇關于計算機的文章后,立志創(chuàng)立自己的事業(yè),終成世界“計算機軟件大王”。
8.邁克爾塞申斯:2006年11月21日,18歲的“少年市長”邁克爾塞申斯主持了他就任后的第一次市議會會議。10多天前,他在密歇根州希爾斯代爾市市長選舉中,以兩票的優(yōu)勢擊敗前任市長——51歲的道格拉斯英格斯,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市長。22日,上任后的第一天,這位高中生市長還到學校參加了代數考試。
知識應儲備
●作者作品
楊子,本名楊選堂,1927年生,廣東省梅縣人。暨南大學商學院畢業(yè),歷任《前線日報》《中國時報》《新生報》《民族晚報》主筆,并任教職,兼涉政界。曾任臺灣大學講師、中興大學副教授、臺灣省政府編譯室主任、行政院參事兼編譯室主任、中央銀行行務委員等職。后任《聯合報》副社長、社長、《中國論壇》發(fā)行人、《聯合晚報》發(fā)行人,現任聯合報系副董事長。
研究經濟兼長文學,以筆名“楊子”在報刊開設《楊子專欄》、《楊子漫談經濟》、《楊子論衡》等專欄,頗受歡迎。著有散文《精神的裸體》、《回首擁抱那人》、《被寵愛的感覺》、《男人的誕生》、《春孕》、《水柳的誘惑》、《感情的花季》、《晝夜記》、《香囊》、《相親》、《雜花生樹》、《驚喜》、《描夢記》;小說《變色的太陽》(曾拍成電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經濟論文集《經濟理論活用》、《經濟理論的落實》、《經濟小品》等。
《十八歲和其他》寫于1966年3月12日。楊子為“賀長子東東生日”,用自己深切具體的人生感受,
4—2
訴說了對長子東東的理解、期望和深愛。朋友般的傾心話語,敞開了別具韻味的父子情懷。
●識記字音
1.字音
迷惘(wǎng)祈禱(qí)炫耀(xuàn)甫健(fǔ)懊悔(ào)詫異(chà)引吭(háng)枝椏(y?。┠鐞郏╪ì)翱翔(áo)眷戀(juàn)摭拾(zhí)怪僻(pǐ)遨游(áo)摯友(zhì)乍回身(zhà)譬如(pì)抹煞(mǒ)(shà)蔣士銓(quán)
2.多音字
zhān粘連háng引吭高歌
粘吭
Nián同‘黏’kēng吭聲
chóng姓種luò落伍
種zhǒng種子落là丟三落四
zhòng種瓜lào落枕
●分辨字形
詫詫異噪噪音炫炫耀
姹姹紫嫣紅燥干燥眩頭暈目眩
咤叱咤風云澡洗澡泫泫然淚下
湎沉湎憎憎惡
靦靦腆贈贈送
緬緬懷僧唐僧
●文題解讀
十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充滿了獨立的意識和反叛的渴望;在這樣的年齡,人變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對父母的教育有時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好幻想,喜歡沖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
如何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心智?楊子以自身的感受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提供了一種操作交流的平臺。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鑒賞
文本需精研
十八歲和其他
楊子
一、十八歲
東東:想到今天是你十八歲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長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①的迷惘②。似乎,抱著初生的你到醫(yī)生處診治你的“脫腸”,半夜喊破喉嚨把醫(yī)生從睡夢中叫起,那種焦急憂慮,還像是昨天的事。[“半夜喊破喉嚨”是細節(jié)描寫,這一細節(jié)展示了孩子生病時父母的焦急與憂慮,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情感。]似乎,你剛能坐起,我在院子里為你拍照,假日帶你坐在腳踏車前頭藤椅上到處炫耀,那種激4—3動喜悅,也還是昨天的事。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陰了![“竟是”一詞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迷惘與感慨。]詩人說:“在東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边@正可引來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歲的心情。你也許會笑我,我就是那么時常把你看作纏繞身邊的孩子呢![“笑我”一詞用在這里顯示了楊子同兒子的對話采用了一種平視的話語方式。其態(tài)度的誠懇,其方式的平等,似乎是在同知心朋友談話,很值得人效法。]
第一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陰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區(qū)別,實際上是父母之愛最真切的表露。但在字里行間,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這份父母之愛當作功績來敘述,而是在與孩子的對話里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對孩子的那種理解與尊重。
十八歲有許許多多令人沉湎③眷戀的回憶。我不知道我對你的愛,十八年來是否雜夾有一些不經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對孩子不夠了解的責備,而曾使你難過。[“不經心的”“任性的”“成人對孩子不夠了解的責備”,沒有父輩的盛氣凌人,沒有長輩的頤指氣使,完全是用坦誠的方式在跟兒子進行朋友般的交流。]我讀過一個父親因對孩子無端發(fā)脾氣,傷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一位日本作家也說:“當孩子在你身邊的時候,多寵愛他們吧。不要等到你不能寵愛他們時再來后悔?!盵用書中的兩個例子作襯托,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無限的愛意。用襯托手法加強了這種父母之愛的表達。]東東,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真會情愿溺愛你的!
第二段,把父母之愛融進了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里。
孩子長大了,許多父母都會感到一些無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悵。因為,孩子長大了,便不再整天粘著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動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順,他甚至開始反叛了。但是,對于我,反倒高興有了一個可以像朋友般談談的孩子了。[用生活中許多父母無法把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感到“惆悵”與自己“高興”作對比,表達自己對兒子的尊重與理解。]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長大得能夠兼為摯友更令人滿意開懷的??!人生如有知己,應該以自己的孩子為最。[把兒子當作“知己”,更體現了作者對兒子的那種理解與尊重。]是不?
東東,讓我以這樣的心情來祝賀你的十八歲生日。
第三、四段,寫自己面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和開懷,以一個摯友的身份祝賀孩子十八歲生日。
以上為第一部分,作者概寫十八年的時光流逝,在孩子十八歲生日到來的時候表達了自己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把愛與理解在文字里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兩代人的矛盾
“父與子”時常被看作是對立的兩方,意味著思想的沖突,觀念的差異,新與舊的不同,進步與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識中受到流行觀念,好一開始便必然處在與上一代對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們不致有這么令人不愉快的關系。[“希望”將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看成是平等的。先耐心地分析,然后提出希望,沒有逼人的口氣,體現出民主平等的關系。]其實,在這“兩代的矛盾”中,許多做父母的“錯”,都依然是出自于愛———縱使是自以為是的愛。[“縱使”一詞,替天下的父母“辯護”,強調了縱使“自以為是”的“愛”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愛”。]你也許聽過、讀過父母干涉兒女婚姻一類的故事,譬如反對愛女嫁給窮小子等等,無論你如何指責這一類的行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動機——關懷子女的幸福。[“依然”這個詞重復出現,突出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父母的動機是對兒女的愛,只是愛的方式有可商量之處。]
第一段,向孩子指出在兩代人的沖突中,許多做父母的“錯”依然是出于對子女的關愛。
在“兩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出自年輕人的盲目反抗與追求“成熟”、“獨立”的急躁。[父母在你“成熟”“獨立”的急躁里,可能是愚昧落伍,可能是平凡渺小,但請記住:盲目的反抗、眼高手低是十八歲的常見弊病。]不過,一切悲劇的造成,都由于父母與子女間有時不能像朋友般地把問題攤出來談談,大家盡可能地過一種較隨便的、不拘束的、較多接觸的共同生活。[選用“都”這個副詞,是為了強調說明:“兩代的矛盾”的產生,是父母與子女間缺乏推心置腹的交流,“不能像朋友般地把問題攤出來談談”。]東東,美國作家勞倫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親》的書(你可以在我的書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寫里,他父親一樣犯有許多惹兒女煩厭的“嚴父”怪癬。但是,就因為4—4他們父子彼此多了點“友情”和理解,兩代間的關系充滿了和諧的快樂。孩子,我從小喪父,沒有享受過父愛,也沒有機會服從或反抗父親。但是,即使對于溫柔慈祥的母愛,我也曾犯過盲目反抗的錯誤。等到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時,已是后悔莫及![“等到”句,發(fā)自肺腑,催人深思!]
第二段,為孩子分析在兩代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經歷談到自己當年盲目反抗母愛、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
孩子,我可能有許多錯誤,你也可能有許多錯誤,可是,希望你踏進“反抗”的年齡時,能夠避免流行的“父與子”觀念的感染,避免摭拾④一些概念、術語,輕率地對父母下評斷。[“能夠”一詞用平等的朋友般的口氣提出對兒子的期望。]而我,當你踏進“反抗”的年齡時,能夠對你們“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與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舊得太追不上屬于你的時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們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談心的知己,讓我們共享你們的喜樂,分擔你們的煩惱。[樸素自然,“真希望”倍感親切,副詞“真”表強調。在平等、理解的背后,是對兒子的滿懷期望,是對兒子的深深的關愛。]
第三、四段,告訴孩子,兩代人之間可能都會犯些錯誤,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與尊重,是“父與子”之間不斷的交流與了解。
以上為第二部分。寫兩代人的矛盾與沖突,主張父子之間以理解和交流增進了解。
三、讀書的苦樂
現在你正為準備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樣,雖然極端同情你卻不能不鼓勵你,甚至鞭策你盡全力去爭取這一場殘酷競爭的勝利。[“雖然……卻”用轉折句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又用了遞進關系的“甚至”,加強了對自己觀點的說明。但這樣的要求不是一種強制和命令,而是一種同情基礎上的勸說?!半m然極端同情你卻不能不鼓勵你,甚至鞭策你”,是作者對孩子充分理解與尊重的體現。]說起來是非常令人詫異的,享受過自由自在的讀書生活的我們這一代,在思想上、制度上卻布置了一個叫你們憎厭的讀書環(huán)境。自以為愛護下一代的我們,卻使你們讀書受到那么長時期(從幼稚園到大學)的身心折磨。我記得故鄉(xiāng)老家后院臨天井的小書房里,曾祖母曾掛了一條橫幅,寫著“讀書最樂”四個字。我年少時常為這四個字所表現的意思所感動,并引起共鳴。我們這一代人是較幸運的,雖然我們讀書也曾感到“光宗耀祖”“十年寒窗”一類的傳統壓力,但并沒有像你們這樣喘不過氣來的考試與升學的逼迫。你們高中國文課本里也許還有蔣士銓的《鳴機夜課圖記》。你可以從這篇文章中讀出昔人讀書之苦,但也一定能感受到那洋溢于文字中的讀書樂。以我來說,從連環(huán)圖畫、《西游記》到《紅樓夢》;[“以我來說”是總領下文的一個句子。領起下文對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回憶,談自己當年讀書的“閑”趣與樂趣,是為了反襯當前考試、升學的緊張氣氛,體現了作者對孩子面臨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的充分理解。]從郁達夫到屠格涅夫;從徐志摩到吉辛;從新月派的詩到美國惠特曼的《草葉集》,我們少年時代,讀書真到了廢寢忘食⑤的快樂程度。我現在閉著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飯一面讀書(不是功課)的“迷樣子”(祖母的話)。我在你這個年齡,曾在一個晚上一口氣讀完肖洛霍夫的兩大本《靜靜的頓河》,等到發(fā)覺窗外泛白,才意猶末足地合起書本起床。這正是當前長年為考試、升學煩惱緊張的你們所難以想像的讀書“閑”趣。[“這正是當前”一句,在孩子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時,作者以自己對讀書的理解表達了對孩子的同情。]
第一段:以自己對讀書的理解,表達了對孩子的同情。
東東,你來信說,希望我不要對你期望太高,你對于選擇科系的“志愿”也表示了獨特的意見。[“獨特”二字,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尊重與理解。即使作者不認同兒子的意見,但仍然表示出肯定的態(tài)度,這正是尊重與理解的體現。]孩子,坦率地說,我無法抑制你的期望,我雖不致橫蠻專制到干涉你對“志愿”的選擇,但也實在希望你能考進大學。我不能在自已孩子面前唱反升學主義的高調,盡管我希望你能從心所欲地享受讀書之樂。我祈禱你能夠隨意讀書,不再為“功課”苦惱的日子快些來臨。[“我實在希望”,“我希望”,“我祈禱”——用語委婉真誠,非經歷“時間的穿鑿和精神反芻”的人,難有此言。]那時你可叫做一個率性讀書的人。在學問的海洋中,有無數的蓬萊仙島,涉獵其中,其樂融融。孩子,扯起你的帆去邀游吧。
第二段: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明確表達態(tài)度,鼓勵鞭策孩子去爭取升學競爭的勝利。
第三部分,為孩子談讀書的苦與樂,在理解與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讀書的建議。
四、青春
十八歲使我想起初長彩羽、引吭試啼的小公雞,使我想起翅膀甫⑥健、開始翱翔于海闊天空的幼鷹,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雄心和夢。
第一段:對十八歲的聯想,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寫出這個年齡的青春風采。
十八歲使我想起我當年跟學校大隊同學遠足⑦深山。[“使我想起”排比句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自己面對孩子成長的欣慰與快樂。]春夏初交,群峰碧綠,我漫步于參天⑧古木之中,發(fā)現一大叢新長的按樹,枝椏上翹,新芽竟長,欣欣向榮。我指著其中挺秀的一株對同學說,這就是我,十八歲的4—5我。好自負的年齡??!
第二段:回想自己十八歲時的青春豪情,進一步寫這個年齡英姿勃發(fā)的風貌。
孩子,現在你是十八歲了,告訴我你把自己比作什么?做些什么年輕的夢?我不想向你說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復雜,太現實。青春是可愛的,希望你保持純真,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人生就會滿足、快樂。[“永遠”是以自己人到中年時的感觸對孩子進行勸誡。]
第三段:由自己推想孩子在這個年齡的青春夢想,流露出希望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殷殷之情;希望孩子保持純真,生活快樂,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東東,人到了中年便時有閑愁,怪不得詞人會感嘆年華一瞬,容銷金鏡⑨,壯志消殘,[“容銷金鏡,壯志消殘”,為加強自已的感嘆,用了四字整齊的對偶句。]我也不免有些感觸。想起一手托著你的身體,一手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鬧不睡,我抱著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園、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還有那無數瑣碎而有趣的回憶……[首尾呼應。回憶往事的描寫,真實細致,舐犢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孩子,一切都歷歷在目⑩,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不過,看到你英姿俊發(fā),我年輕時的夢,正由你在延展,亦深覺人生之樂,莫過于目睹下一代的成長、茁壯。你讀過《金縷曲》吧,勸君惜取少年時,孩子,多珍重!
第四段:回扣開頭,抒發(fā)人到中年的感慨;著重表達看到孩子長大成人的欣慰之情,諄諄勸導孩子珍惜青春,奮發(fā)有為。
以上為第四部分,作者規(guī)勸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滿快樂,讓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陽光。
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語氣與孩子展開對話。以自己青春時的夢想與人到中年時的感觸勸誡孩子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達自己面對孩子成長時的快樂,勉勵孩子惜時如金。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二日
①[似水流年]逝去的年華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②[迷惘]由于分辯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③[沉湎]沉溺。④[摭(zhí)拾]拾,撿。⑤[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吃飯。形容非常專心努力。⑥[甫(fǔ)]剛剛。⑦[遠足]比較遠的徒步旅行。⑧[參天]高聳在天空中。⑨[容銷金鏡]鏡中容貌衰老。金鏡,銅鏡。⑩[歷歷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
讀后須品味
主旨:平等、對話、理解,這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父母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的關愛完全可以不用我們一般人慣用的強制約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達出自已的那種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愛呢?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一生的愛意?同樣,孩子也需要理解與尊重父母,也需要與父母對話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文法:
1.第一人稱行文,親切自然,感動人心。
全文采用第一人稱,以父親的語氣娓娓道來,如同面對面地交談,顯得十分親切,讓人易于接受。采用第一人稱,回憶兒子成長的歷程,講述自己讀書的經歷,描寫自己十八歲時的狂妄,十分真實可信,正是憑借著這一點,作品才有了打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2.采用小標題行文,條理清晰。
十八歲的青春有許多內容可寫,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很重要。作者把一個非常復雜的命題化為了四個小標題,分別是“十八歲”“兩代人的矛盾”“讀書的苦樂”和“青春”。盡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內容,但小標題的運用顯示了非常清晰的寫作思路。
結構:
回憶過去,流露真情
一、十八歲的祝福不當責備,心存懊悔
愿為知己,誠摯祝賀
希望建立愉快的關系
關二、矛盾的處理渴望兒子理解父母
心通過交流消除矛盾
鼓同情愧疚
勵三、學業(yè)的關心尊重意愿
表達希望
描繪青春畫卷
四、青春寄語表明真誠祝福孩子,多珍重
惜取青春時光
探究后爭鳴
問題:在課文第三個小標題下,作者知道自己的兒子“深感讀書之苦”,為什么又要說“雖然極端同情你卻不能不鼓勵你,甚至鞭策你盡全力去爭取這一場殘酷競爭的勝利”?
觀點一:作者為孩子談讀書,實際上也是在談人生。作者認為,只有今天忍受了讀書之苦,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學問海洋中其樂融融。這樣的要求不是一種強制和命令,而是一種同情基礎上的勸說,體現了對孩子充分的理解與尊重。
觀點二:作者雖然對現行的教育考試制度有所不滿,認為現在“在思想上、制度上”布置了一個讓學生“憎厭的讀書環(huán)境”,但他沒有在孩子面前“唱反升學主義的高調”,而是“鼓勵”甚至“鞭策”孩子爭取考試的勝利,這表明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關于讀書,作者從根本上還是認為應該“從心所欲地享受讀書之樂”的。
我的觀點
高手支招之三——多維閱讀
給女兒的一封信
劉墉
今天我看美國網球公開賽的時候,你過來瞄了幾眼,說:“奇怪,這個達文波特為什么沒表情?她贏球沒露出特別高興的樣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碑敃r我笑笑,對你說:“就因為她沒有得失心,所以能成為世界頂尖高手哇!”
4—6
其實,很多頂尖高手在賽場上都這樣。我記得
2000年全美高爾夫職業(yè)賽時,“老虎”伍茲到最后一天早上,還落后七桿,下午居然反以兩桿的優(yōu)勢贏得冠軍。他對記者說:“我完全沒有感受到什么戲劇性,因為當時只專心比賽,我關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桿?!?br>
比賽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誰能承受較大的壓力,發(fā)揮出原有的水準,誰就能獲勝。因為比賽時狀態(tài)容易失常,選手能保持原來的水平就已經不錯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賽,選手練習的時候,是不是個個神勇?連名不見經傳的都能連著三轉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賽,面對滿場觀眾和電視轉播,卻又一個接一個摔跤。
除了在賽場上要有一顆平常心,賽前保持體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張弓總被拉滿,即使不用時,也用東西撐開,它能有力量嗎?當然沒有!它平常必須放松,到張弓射箭的時候,才能表現最佳的彈性。
所以好的選手,無論他是運動員,還是作文、演講比賽的參與者,在他比賽之前,甚至前一陣,都會特意讓身體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賽時,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動靜之間,判若兩人。
我以前有個學畫的女學生就如此,她上課時羞羞怯怯,好像連有問題都不敢開口,但她居然是華人圈有名的演藝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臺上又唱又跳,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來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臺上能魅力四射,都因為私下盡量收束自己,保留發(fā)光發(fā)熱的能量。他們的“一飛沖天”,來自“三年不飛”;他們的“一鳴驚人”,來自“三年不鳴”。
你記不記得去年年初我們在北京時,有人在席間談到太空人楊利偉?說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門外聽,里面?zhèn)鞒龊艉舸笏穆曇簟5诙?,太空船穿出大氣層,那最危險的時候,楊利偉的心跳居然也不過七十幾下。養(yǎng)精蓄銳,臨危不亂,他才能成功啊。
孩子,你未來會面對許多大的考驗、大的比賽,希望你能記住我說的這番道理。
閱讀提示:
這是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寫給自己女兒的一封信。作者從一次看網球賽時父女的對話寫起,談到體育比賽中高手的表現,又談到“作文、演講比賽的參與者”,談到“學畫的女學生”和“太空人楊利偉”,范圍逐步擴大,總結出了深刻的生活道理:面對考驗和比賽,要有平常心,要“保持體力”、養(yǎng)精蓄銳。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此文和《十八歲和其他》都是人到中年的父親寫給子女的信,信中父親都對子女諄諄教導,你能否比較一下,他們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我的感悟
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積累
《十八歲和其他》告訴我們:平等、對話、理解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平等理念下的交流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愛,而孩子也需要理解與尊重父母,需要與父母對話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交流,絕非僅限于兩代人之間,而是建立一切良好人際關系之必需。
★在“兩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出自年輕人的盲目反抗與追求“成熟”、“獨立”的急躁。不過,一切悲劇的造成,都由于父母與子女間有時不能像朋友般地把問題攤出來談談,大家盡可能地過一種較隨便的、不拘束的、較多接觸的共同生活。(作者具體分析“兩代的矛盾”的成因,最根本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缺乏必要的交流?!鞍褑栴}攤出來談談”,在心靈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矛盾自能化解。)
★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英國送奶公司送到訂戶的牛奶,既不用蓋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紅襟鳥可以很容易地吃到凝固在奶瓶上層的奶油皮。后來,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錫箔紙封起來,想防止鳥兒偷食。沒想到,20年后,英國的麻雀都學會了用嘴把奶瓶的錫箔紙啄開,繼續(xù)吃它們喜愛的奶油皮。然而,同樣是20年,紅襟鳥卻一直沒有學會這種方法,自然它們也沒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這種現象引起了生物學家的興趣,他們對這兩種鳥進行研究,從解剖的結果看,它們的生理結構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但為什么這兩種鳥在進化上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來,這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有根本關系:麻雀是群居的鳥類,在一起行動中,當某只麻雀發(fā)現了啄破錫箔紙的方法,再跟其它麻雀一交流溝通,大家就都會了。而紅襟鳥則喜獨居,它們圈地為主,溝通僅止于求偶和對于侵犯者的驅逐,因此,就算有某只紅襟鳥發(fā)現了錫箔紙可以啄破,其它的鳥也無法知曉。(對于鳥類來說,其進化需要集體交流溝通的行動,這樣,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有了新技能,才可以真正地發(fā)揚光大,進而造福于它們的種類。那么人類呢?人類不是更需要溝通和交流嗎?)
★古人有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澧。君子之交是心與心的交流,是一種與天共存的默契,如絲縷般交織在一起。當俞伯牙依水將瑟瑟琴聲幽繞山谷的時候,于江之上的鐘子期聽得如癡如醉。那么深奧而又玄要的琴聲,竟被鐘子期如此巧妙地領悟。這不正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嗎?依山臨江的感受讓鐘子期感嘆世間竟有如此一位能與之交流的知己。所以當鐘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斷琴而誓,不再彈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與心交流的人,存在的意義何在?這個故事曾在千百萬華夏子孫的內心泛起波瀾,它讓人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流。知識的交流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情感的交流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思想的交流則可以使我們變得深邃。交流使我們充實,交流使我們精彩,交流使我們不斷發(fā)展。)
★英國大文豪簫伯納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保ń涣鞯囊饬x不僅僅是能夠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可以豐富思想,甚至碰撞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
★《金縷曲》(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青春,不要虛度年華。)
★《十八歲》(作詞:周耀輝):陪我一夜不睡/陪我到處搞鬼/多美好的約會/都要說再會/謝謝你/這一年陪我走過大臺北/一切沒有所謂只有體會/才算十八歲/未來也許你是誰/這一天我很帥/世界總是不對/戀愛還是很美/聽過誰說不信青春喚不回/我信今年我們過得無悔(十八歲,重要的是體會人生,做到青春無悔?。?br>
★讀書的苦與樂:讀書誠苦。雞鳴五更就得作別香甜的夢境,抹一把臉,嚼幾口飯,挎起書包匆匆上學,一直到更深人靜,才能釋卷滅燭,倒頭而眠,無論春秋冬夏,無論風雪寒暑,天天如此,此其一;每學期有七八門功課要學,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各類練習鋪天蓋地,大小考試紛至沓來,縱使你胸懷愚公之堅志、精衛(wèi)之毅力,也難以應付那息壤一般的題山試海,此其二;每每考試結束,成績下來,排名后退,老師促膝長談,父母黯然神傷,一想到自己整日勤勉苦讀,絲毫不敢有所懈怠,灑下去的血淚卻換不來理想的成績,更念及自己茫然未卜的前程、兩鬢霜染的雙親,不覺黯然至于泣下,此其三。諸如此類的種種苦楚,不勝枚舉,無怪乎古今學子皆云:“學海無涯苦作舟?!?br>
讀書亦誠樂。五十同學來自東西南北,七八師長各操洋涇浜語,大家相聚一堂,疑義互析、奇文共賞,同舟共濟,相濡以沫,徜徉于知識的海洋,采擷著智慧的麗珠,此樂融融,此情洽洽,此情此樂,不可勝道。而或獨自一人,于月明星稀之夜、幽桂吐芳之時,沏一杯苦茶,執(zhí)一卷詩文,臨窗而吟,瞑目以詠,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或從王維行至水窮,坐看云起;或隨嵇康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或與莊周扶搖直上,逍遙于虛無之鄉(xiāng);或偕陶潛采菊東籬,盤桓于孤松之4—7側……此種自在,個中享樂,雖以帝王之尊、比爾之富相交換,吾亦不為也。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逼鋵嵔疱X美女、地位權勢之樂,又怎可與讀書之樂相提并論?
圣哲老子曾云:“禍福相依,有無相生?!弊x書的苦與樂又何嘗不是如此?讀書如不苦,就無從言其樂;讀書如不樂,就無從訴其苦。讀書苦,苦中有樂;讀書樂,樂中有苦。撲鼻梅香,來自徹骨苦寒;寶刀鋒刃,出自千錘百煉;智慧才識,源自寒窗苦讀。如想沐浴智慧的光澤,如想領略鯤鵬的逍遙,必得以勤為徑,以苦為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后篤行不怠。(讀書有苦也有樂,要吃得苦,享受樂。)
高手支招之五——習題探討
1.對于“兩代人的矛盾”,楊子提出了哪些觀點?你的看法是什么?與同學交流討論,并記錄發(fā)言要點。
解析:仔細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把握各段段意,抓住關鍵語句,作者的觀點不難概括。
參考答案:對于“兩代人的矛盾”,楊子提出了下列觀點:①兩代的矛盾中,許多做父母的“錯”依然是出自于愛。②造成兩代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父母與子女不能把問題攤出來談。③兩代人都可能有許多錯誤,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多交流,成為可以談心的知己。
2.楊子說:“十八歲使我想起初長彩羽、引吭試啼的小公雞,使我想起翅膀甫健開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鷹,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雄心和夢?!备鶕銓Α扒啻骸崩斫猓抡丈厦娴木渥訉懸欢卧?。
解析:解答此題,一是要扣住“青春”的特點展開聯想,二是要使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
答案示例:十八歲使我想起沖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陽,使我想起飛舞駘蕩、開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風,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壯志和追求。
高手支招之六——精讀檢測
一、基礎演練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炫耀(xuàn)涉獵(shē)怪癖(pǐ)初露(lòu)
B.枝椏(yā)溺愛(nì)晨曦(xī)蓬萊(péng)
C.橫蠻(héng)感觸(chǔ)茁壯(zhuó)寵愛(chǒng)
D.說教(shuō)桉樹(ān)甫健(fǔ)純真(cún)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迷惘眷戀急燥光宗耀祖
B.煩腦炫耀涉獵歷歷在目
C.摭拾抹殺惆悵廢寢忘食
D.溺愛鎖碎晨曦欣欣向榮
3.在下列兩句話的橫線上選擇填入恰當的句子,正確的一項是()
(1)____,我漫步于參天古木之中,發(fā)現一大叢新長的桉樹,枝椏上翹,新芽競長,欣欣向榮。
(2)在學問的海洋中,有無數的蓬萊仙島,____。
A.(1)春夏初交,群峰碧綠(2)其樂融融,涉獵其中
B.(1)群峰碧綠,春夏初交(2)涉獵其中,其樂融融
C.(1)春夏初交,群峰碧綠(2)涉獵其中,其樂融融
D.(1)群峰碧綠,春夏初交(2)其樂融融,涉獵其中
4.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現在你正為準備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樣,雖然極端同情你卻不能不鼓勵你,甚至鞭策你盡全力去爭取這一場殘酷競爭的勝利。
B.孩子,現在你是十八歲了,你告訴我把自己比作什么?
C.想起一手托著你的身體,一手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鬧不睡,我抱著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
D.我讀過一個父親因對孩子無端發(fā)脾氣,傷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5.下面各句話中,關于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A.楊子,本名楊選堂。歷任《新生報》、《中華日報》、《中國時報》主筆。著有小說《浸灑的花朵》、《變色的太陽》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畫夜記》等。
B.屠格涅夫: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羅亭》、《高老頭》、《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等。
C.喬治吉辛(1857~1903),英國小說家,他的小說以描寫下層社會生活和文壇人物著稱,如《黎明的工人》、《德謨斯》、《新格魯勃街》,但這些小說的影響遠不如他的散文集《四季隨筆》有名。
D.米哈伊爾肖洛霍夫,前蘇聯作家。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團作家和詩人的文學團體“青年近衛(wèi)軍”,發(fā)表小品文《考驗》、《三人》等。
二、精讀賞析
(一)閱讀下文,完成6~9題。
①十八歲使我想起初長彩羽、引吭試啼的小公雞,使我想起翅膀甫健、開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鷹,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雄心和夢。
②十八歲使我想起我當年跟學校大隊同學遠足深山。春夏初交,群峰碧綠,我漫步于參天古木之中,發(fā)現一大
4—8
叢新長的桉樹,枝椏上翹,新芽競長,欣欣向榮。我指著其中挺秀的一株對同學說,這就是我,十八歲的我。好自負的年齡??!
③孩子,現在你是十八歲了,告訴我,你把自己比作什么?做些什么年輕的夢?我不想向你說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復雜,太現實。青春是可愛的,希望你保持純真,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人生就會滿足、快樂。
④東東,人到了中年便時有閑愁,怪不得詞人會感嘆年華一瞬,容銷金鏡,壯志消殘,我也不免有些感觸。想起一手托著你的身體,一手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鬧不睡,我抱著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園、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還有那無數瑣碎而有趣的回憶……孩子,一切都歷歷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不過,看到你英姿俊發(fā),我年輕時的夢,正由你在延展,亦深覺人生之樂,莫過于目睹下一代的成長、茁壯。你讀過《金縷衣》吧,勸君惜取少年時,孩子,多珍重!
6.用自己的話概括上面這幾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7.上面這幾段文字講了幾層意思?請分別概括出層意。
8.為什么作者提起十八歲便使他想起“小公雞”、“幼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9.文中說,“人到了中年便時有閑愁,怪不得詞人會感嘆年華一瞬,容銷金鏡,壯志消殘,我也不免有些感觸。”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閱讀下面文字文,完成10~12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
4—9
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10.請用最短的語句,概括文中四種人生境界的特點。
①
②
③
④
11.文中畫線的句子,“是人現在就是的人”與“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各指什么?
12.文章結尾句中的“超道德價值”怎么理解?
三、語言運用
13.仿照下面的句子,續(xù)寫一個句子。要求:①續(xù)寫的句子要從正反兩面談。②要運用恰當的比喻。
老年人固然有不少“蒲柳之姿,望秋先殞”,但也有不少是“松柏之姿,隆冬轉茂”的;青年人_____。關鍵在于怎樣以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對待年齡,對待生活。
14.(2007甘肅蘭州一中高考模擬,19)張華同學因4分之差沒有被大學錄取,李夏同學發(fā)了如下的手機短信安慰他,信中有用語不得體的地方,請指出來并加以改正。
一個人難免遭遇厄運,希望你能經得住這次磨練。你的學習基礎不錯,望你重振雄風,明年的此時,你定會再展輝煌。
(1)
(2)
(3)
四、寫作訓練
15.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學完《十八歲和其他》,你對“父愛”、“親情”一定有了新的感想和認識。請你以“父愛”或“母愛”為主旨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感受。
精讀檢測提示與答案
1.提示:A項中“初露”的“露”應讀為“l(fā)ù”;C項中“感觸”的“觸”應讀為“chù”;D項中“純真”的“純”應讀為“chún”。
答案:B
2.提示:A項中“急燥”的“燥”應寫作“躁”;B項中“煩腦”的“腦”應寫作“惱”;D項中“鎖碎”的“鎖”應寫作“瑣”。
答案:C
3.提示:“春夏之交”和“群峰碧綠”、“涉獵其中”和“其樂融融”都存在因果關系,語序應該是先因后果。
答案:C
4.提示:句中“你告訴我把自己比作什么”表意不明。
答案:B
5.提示:《高老頭》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
答案:B
6.提示:抓住幾個關鍵語句(“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雄心和夢”、“希望你保持純真,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勸君惜取少年時,孩子,多珍重”)來概括。
參考答案:這幾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十八歲的人應該有自己的雄心壯志,應該珍惜少年時光。
7.提示:前三段扣住“十八歲”,由自己說到孩子,連貫緊密,應該劃為一層;第四段轉而抒發(fā)人生感慨,是第二層。
參考答案:分兩層,①~③段是說十八歲的青年要有切合實際的理想。第④段是說要珍惜時光。
8.提示:作者由“十八歲”聯想到“小公雞”和“幼鷹”,這是一種相似聯想,回答此題要分析兩者的相似之處。
參考答案:
要點:①從生理角度看,小公雞、幼鷹剛好才具備了試啼翱翔的能力;②從心理角度看,小公雞、幼鷹都有一展身手的雄心,這兩點與十八歲的青年是相似的。這樣寫顯得很生動,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了。
9.提示:作者抒發(fā)人到中年的感慨,意在告誡孩子珍惜青春時光。要結合其用意思考作答。
參考答案:人應該抓住青年時光提升自己,否則老大徒傷悲。
10.提示:首先找出文中談到的四種人生境界(前四段結尾),然后抓住各段中的關鍵詞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①自然境界:本能原始,蒙昧狀態(tài),做事無意義。②功利境界:利己為己,心胸狹隘,有功利意義。③道德境界:為了社會利益,講究道德行為。④天地境界:為社會為宇宙,自覺自愿,是天民與圣人。
11.提示:扣住“現在就是”和“應該成為”思考。前者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后者是一種理想境界。
參考答案:“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指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指應該成為賢人、圣人。
12.提示:把握“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內涵,然后比較作答。
參考答案:因為天地境界高于道德境界,兩者是不同的,“超道德價值”就是高于道德境界的價值,就是“超乎社會價值”,從“宇宙”觀的高度去做事、做人。
13.提示:扣住要求,展開聯想來仿寫。需注意老年人是先“反”后“正”,而青年人應該是先“正”后“反”。
參考答案:(青年人)固然大多“旭日出海,朝氣噴薄”,但也有些“秋霜早降,未老先衰”。
14.提示:用語是否得體,應該結合“張華同學因4分之差沒有被大學錄取”這一情況來判斷。
參考答案:(1)“厄運”改為“挫折”;
(2)“重振雄風”改為“振作精神”;
(3)“再展輝煌”改為“金榜題名”。
15.寫作提示:題目要求“表達自己的感受”,抒寫“新的感想和認識”,而“感受”、“感想和認識”要以具體的事情為基礎。所以寫時應先敘述,后議論、抒情。要表達真情實感,寫出獨到認識。
參考例文:
拐彎處的回頭
陳果
一天,弟弟在郊游時腳被尖利的石頭割破,到醫(yī)院包扎后,幾個同學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見了爸爸。于是他一邊蹺起扎了繃帶的腳給爸爸看,一邊哭喪著臉訴苦,滿以為會收獲一點同情與憐愛。不料爸爸并沒有安慰他,只是簡單交代幾句,便自己走了。
4—10
弟弟很傷心,很委屈,也很生氣。他覺得爸爸“一點也不關心”他。在他大發(fā)牢騷時,有個同學笑著勸道:“別生氣,大部分老爹都這樣,其實他很愛你,只是不善于表達罷了。不信你看,等會兒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彎的地方,他一定會回頭看你?!钡艿馨胄虐胍桑渌瑢W也很感興趣。于是他們不約而同停了腳步,站在那兒注視著爸爸遠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堅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沒有什么東西會讓他回頭……可是當他走到拐彎處,就在他側身拐彎的剎那,好像不經意似的俏俏回過頭來,很快地膘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彎后面。
雖然這一切都只發(fā)生在一瞬間,但卻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還閃著淚花。當弟弟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很久以來我都在尋找一個能代表父愛的動作,現在終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彎處的回頭。這個動作寫
盡了父愛的要義。
十八歲和其他 [蘇教版必修1]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十八歲和其他 [蘇教版必修1]”,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教學目標】
1、懂得珍惜青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能夠說出本文對兩代人的矛盾、讀書、青春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并能結合自我體驗,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3、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義;
4、通過活動體驗,學會用對話的方式與父母、師長及同輩人進行心靈溝通。
【教學方法】小組討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十七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充滿了獨立的意識和反叛的渴望,在這樣的年齡,人變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對父母的教育有時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好幻想,喜歡沖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
如何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心智?臺灣作家楊子以自身的感受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提供了一種操作交流的平臺。
二、針對各個版塊,小組討論交流
(一)十八歲
1、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有哪些人生難忘的體驗?
(1)焦急憂慮(2)激動喜悅(3)辛勞(在“青春”版塊中)愛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為“有了一個可以像朋友般談談的孩子”,甚至可能成為自己的摯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為時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憂慮”或“激動喜悅”都已轉眼逝去,留給自己的也許只有“無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悵”。(見第三段)
(2)“在東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詩人的話來形容養(yǎng)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陰,自己沉湎于養(yǎng)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間驚訝時光之飛逝。
(3)第四節(jié)中“這樣的心情”指:“時常把你看作纏繞身邊的孩子”(第1節(jié));“會情愿溺愛你”(第2節(jié));“高興有了一個可以像朋友般談談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長大得能夠兼為摯友”“令人滿意開懷”(第3節(jié))。
3、交流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片段。
(二)兩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兩代人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觀念的影響;(2)父母的愚昧與落伍;(3)子女的盲目與急躁;
(4)缺乏溝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討:你同意文中父親歸納的原因嗎?你是如何看待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的?你和父母產生過矛盾嗎?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處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認可他們的做法嗎?(讓學生明確平等、對話、理解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
(三)讀書的苦樂
1、理解文意(補充閱讀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見《學習與評價》)
苦學樂學
蔣士銓每日夜讀直至雞叫一遍
被不出書被父親罰跪,母親訓斥幼時用柳枝拼字
誦詩作為閑時游戲
我為病中母親誦讀
考取舉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傳統壓力曾祖母的“讀書最樂”,引我共鳴
涉獵古今中外名篇,廢寢忘食,讀書“閑趣”
兒子喘不過氣來的考試與升學的逼迫?我希望兒子做一率性的讀書人,但現在?
2、我的態(tài)度:“同情”卻不能不“鼓勵”,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學。
3、探討: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書生活中的苦與樂,然后思考讀書生活中的苦與樂一定是對立的嗎?
(四)青春
1、作者對孩子的希望:(1)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2)惜時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樹自負
(2)《金縷曲》(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三、品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歲”為題?為什么要寫到“其他”?
本文是楊子在兒子18歲生日時寫的,文章四個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寫18歲,而是寫由18歲引起的有關兩代人矛盾、讀書、青春等內容??梢姡?8歲只是一個契機。其實可以聯想的東西還有很多,而作者獨取四部分,與兒子平等對話,可謂取舍有道。
四、總結
平等,對話,理解。這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父母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的關愛完全可以不用我們一般人慣用的強制約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那種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愛呢?楊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一生的愛意?同樣,也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五、藝術特色
小標題的運用。十八歲的青春有許多內容可寫,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很重要。作者把一個非常復雜的命題化為了四個小標題,分別是成長的喜悅、兩代人的沖突、讀書的苦樂和珍惜青春時光。盡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內容,但小標題的運用的確給人非常清晰的寫作思路。
談話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別,作者用一種談話般的形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種行文遠離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文字本身與閱讀者容易化為一體,在對話中讓閱讀者受到了心靈的感化。
語言樸素、真摯。談話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語言的樸素與真摯,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語言把父母之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人讀后無法不為之動容。
《十八歲和其他》導學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教學目標。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十八歲和其他》導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十八歲和其他》導學案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讀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決生僻詞語。
二、預習內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孩子長到十八歲,為人父的楊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對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樣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對于“兩代人的矛盾”,楊子提出了那些觀點?你的看法是什么?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正確認識對親情、兩代人的矛盾、讀書、青春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并能結合自我體驗,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義;通過活動體驗,學會用對話的方式與父母、師長及同輩人進行心靈溝通。
3.懂得珍惜青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理解兩代人的矛盾。
2、總結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體會父母對兒女的理解。
二、學習過程
探究一
1、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有哪些人生難忘的體驗?
2、回憶交流父母在養(yǎng)育自己的過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兩代人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你對文章當中的那些句子感興趣?
課后練習與提高
楊子說:“十八歲使我想起初長彩羽,引吭試啼的小公雞,使我想起翅膀甫健、開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鷹,整個世界填滿不了十八歲男孩子的雄心和夢。”根據你對“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寫一段話。
《十八歲和其他》新課程教學設計
十八歲和其他
教學目標:
1、懂得珍惜青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能夠說出本文對兩代人的矛盾、讀書、青春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并能結合自我體驗,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3、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義;
4、通過活動體驗,學會用對話的方式與父母、師長及同輩人進行心靈溝通。
教學方法:小組討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十七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充滿了獨立的意識和反叛的渴望,在這樣的年齡,人變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對父母的教育有時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好幻想,喜歡沖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
如何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心智?臺灣作家楊子以自身的感受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提供了一種操作交流的平臺。
二、針對各個版塊,小組討論交流
(一)十八歲
1、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有哪些人生難忘的體驗?
(1)焦急憂慮(2)激動喜悅(3)辛勞(在“青春”版塊中)愛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為“有了一個可以像朋友般談談的孩子”,甚至可能成為自己的摯友、知己?!八扑髂甑拿糟笔且驗闀r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憂慮”或“激動喜悅”都已轉眼逝去,留給自己的也許只有“無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悵”。(見第三段)
(2)“在東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弊髡哂迷娙说脑拋硇稳蒺B(yǎng)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陰,自己沉湎于養(yǎng)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間驚訝時光之飛逝。
(3)第四節(jié)中“這樣的心情”指:“時常把你看作纏繞身邊的孩子”(第1節(jié));“會情愿溺愛你”(第2節(jié));“高興有了一個可以像朋友般談談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長大得能夠兼為摯友”“令人滿意開懷”(第3節(jié))。
3、交流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片段。
(二)兩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兩代人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觀念的影響;(2)父母的愚昧與落伍;(3)子女的盲目與急躁;
(4)缺乏溝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討:你同意文中父親歸納的原因嗎?你是如何看待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的?你和父母產生過矛盾嗎?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處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認可他們的做法嗎?(讓學生明確平等、對話、理解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
(三)讀書的苦樂
1、理解文意(補充閱讀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見《學習與評價》)
苦學樂學
蔣士銓每日夜讀直至雞叫一遍
被不出書被父親罰跪,母親訓斥幼時用柳枝拼字
誦詩作為閑時游戲
我為病中母親誦讀
考取舉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傳統壓力曾祖母的“讀書最樂”,引我共鳴
涉獵古今中外名篇,廢寢忘食,讀書“閑趣”
兒子喘不過氣來的考試與升學的逼迫?我希望兒子做一率性的讀書人,但現在?
2、我的態(tài)度:“同情”卻不能不“鼓勵”,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學。
3、探討: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書生活中的苦與樂,然后思考讀書生活中的苦與樂一定是對立的嗎?
(四)青春
1、作者對孩子的希望:(1)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2)惜時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樹自負
你??
(2)《金縷曲》(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三、品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歲”為題?為什么要寫到“其他”?
本文是楊子在兒子18歲生日時寫的,文章四個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寫18歲,而是寫由18歲引起的有關兩代人矛盾、讀書、青春等內容。可見,18歲只是一個契機。其實可以聯想的東西還有很多,而作者獨取四部分,與兒子平等對話,可謂取舍有道。
四、總結
平等,對話,理解。這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父母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的關愛完全可以不用我們一般人慣用的強制約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那種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愛呢?楊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一生的愛意?同樣,也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五、藝術特色
小標題的運用。十八歲的青春有許多內容可寫,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很重要。作者把一個非常復雜的命題化為了四個小標題,分別是成長的喜悅、兩代人的沖突、讀書的苦樂和珍惜青春時光。盡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內容,但小標題的運用的確給人非常清晰的寫作思路。
談話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別,作者用一種談話般的形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種行文遠離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文字本身與閱讀者容易化為一體,在對話中讓閱讀者受到了心靈的感化。
語言樸素、真摯。談話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語言的樸素與真摯,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語言把父母之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人讀后無法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