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8-12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平均分》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平均分》教案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nèi)除法42頁例1例2,“試一試”“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shù)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具準備:
12根小棒、8個圓片、學案、課件等。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動物王國里可熱鬧啦!讓我們跟著樂樂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時間,懂事的樂樂主動幫媽媽洗桃。他洗了6個桃,打算放在2個盤子里。你們猜樂樂會怎么放呢?
師:不著急,先請你們和同桌討論討論,看看誰想的分法多?
三種不同的分法。(并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語言表達)
“把6個桃子分成2份,兩份都是3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1個,另一份5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2個,另一份4個”
師:大家給出了三種分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我猜測,喜歡平均分的最多)
師:奇怪了,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第一種呢?
(這樣公平、兩盤同樣多、都是3個、不多也不少……)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添補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像這樣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師:(指著另外兩種分法,問:“那這兩種是平均分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每份分得不一樣多。(找兩個學生回答)
師:也就是平均分必須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教師在同樣多的下面劃上著重號。
生齊讀2遍: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師:那剛才6個桃子我們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個)
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 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我們把這3個桃作為一份,圈起來,放在一個盤子里。(師每三個磁鐵外面加一個圈 ○○○ ○○○ )
師:樂樂的爺爺想給他出了個問題,6個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個盤子里,還可以平均分放到幾個盤子里呢?(課件出示問題)
師:小朋友們,我們幫著樂樂思考一下,也來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大家繼續(xù)拿出圓片擺一擺吧。”
生1:把6個桃子每2個放一盤,可以放3盤。(這樣的話學生說不出時,教師直接問。)
師:老師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圓形磁鐵擺出:○○ ○○ ○○)
每份幾個?(2個)分出了幾份?(3份)
引導學生完整說說三句話。
師:這種分法是平均分嗎?(是)
觀察每個盤子里的桃個數(shù)怎么樣?(同樣多)還有沒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個桃子每個盤放1個,可以放6盤。
引導學生完整說說三句話。
師:是平均分嗎?
小結: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樣多。
請小朋友們把圓片收好,放一邊。
師:請小朋友們看看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指名回答。)
師:你能想辦法讓胡蘿卜也平均分嗎?
生:第一份拿走一個或者第二份添一個。
師:小朋友們,你們剛才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小猴解決了6個桃如何平均分好的問題,樂樂非常感謝你們。猴爸爸又拿來了2個桃,一共有幾個桃?(8個)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回答出來嗎?大聲的讀一讀老師帶來的問題:有8個桃,每個人分2個,可以分給幾人?(同時呈現(xiàn)8個桃的課件)
打開書本圈一圈。
生1:可以分給4個小朋友。
師:你怎么做的,請你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做法。
生1:我是每2個圈1份,圈出4份。
師:你會填空嗎?一起大聲把你的答案完整地讀出來!
師:剛才這個問題樂樂也在和大家一起思考,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課件演示例2的解答過程)你們跟樂樂一樣愛動腦筋,自豪的夸夸自己吧!
師:小熊看到咱們學的真開心,也帶來了一道題來考考我們。(課件出示試一試)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讀的真響亮,趕緊拿出小棒來擺一擺吧!
(生到展臺展示,介紹自己的分法。)
問:你能用這樣的話完整說出來嗎?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師:每份同樣多嗎?是平均分嗎?
師:12根小棒還能怎樣平均分?(小組討論)
(學生交流,說完整話。)
1.“想想做做”第2題
師:為了獎勵大家這么愛動腦筋,猴媽媽準備再拿出一些好吃的食品獎勵給大家。看,猴媽媽拿出了什么?(課件出示餅干)
師:我們先來數(shù)一數(shù)猴媽媽帶了多少塊餅干。(10個)
師:猴媽媽打算怎樣分餅干?(出示前2個餅干被圈出來)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塊一份。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想一想,10塊餅干,每2塊一份,分成了幾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兩塊圈一個圈,一共5個圈。(課件演示)
師:還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師想讓小朋友自己完成,請打開書43頁“想想做做第2題”,找到要分的糖果和巧克力,拿出鉛筆在書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題
師:大家真厲害,連樂樂都對我們班小朋友豎起了大拇指,他決定拿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送給大家作為禮物,你們開心嗎?看,他給大家?guī)砹藲馇颉?課件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師: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在同桌間、小組里自由的討論討論。
請小朋友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師:5個小朋友都滿意嗎?為什么?這種分法叫什么?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提醒:
單元試題、各科教案、奧數(shù)練習題
盡在“”微信公眾號
精選閱讀
蘇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認識平均分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0~31頁的例題、“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jīng)歷平均分物體的活動,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將一些物體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媽媽要把6個桃分給2只小猴,你猜猴媽媽會怎樣分?學生可能會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個,另一只小猴分5個;
(2) 一只小猴分2個,另一只小猴分4個;
(3) 每只小猴分3個。
2.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 這幾種分法你認為哪種最公平?為什么?
3. 小結: 每只小猴都分3個,也可以說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書: 同樣多、平均分)
[說明: 通過富有情趣的素材,讓學生在猜測中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義。]
二、 說一說,下面哪幅圖表示平均分
1. 出示兩幅圖: 第一幅圖9顆草莓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3顆;第二幅圖10顆草莓放在2個盤子里,一盤放6顆,另一盤放4顆。
2. 提問: 第一幅圖為什么表示平均分?這是把幾顆草莓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顆?
3. 第二幅圖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樣改變可以使它變成平均分?
[說明: 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義。]
三、 動手操作,豐富對“平均分”的認識
1. 課件出示小兔搬蘿卜的畫面。
小兔提出問題: 我可以把8個蘿卜平均分幾次搬呢?
(1) 說一說:“平均分幾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3) 匯報: 你們小組是怎樣分的?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個,搬4次。
② 每次1個,搬8次。
③ 每次4個,搬2次。
(4)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師: 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搬法。請大家說一說,第一種方法是把8個蘿卜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第二種、第三種方法呢?
[說明: 通過動手操作與匯報,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體會到盡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四、 鞏固練習,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組織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要求說說這幾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啟發(fā):像剛才這樣,還可以每幾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幾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樣多,再說一說,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
(1) 出示10個蘋果圖(每組1張),要求:把10個蘋果,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個青椒圖(每組1張),要求: 15個青椒,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3. 歸納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知道些什么?學會了什么?對自己今天的表現(xiàn)滿意嗎?
[說明: 通過不同形式的基本題與提高題的練習,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2)》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2)》數(shù)學教案
第2課時 平均分(2)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44-45頁。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義。
2、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感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體驗“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種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桃子圖片,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提問:昨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怎樣叫做平均分?
鞏固練習:出示小黑板上的習題
16個足球要分給學生,如果每人分2個,可以分給( )個學生;如果每人分4個,可以分給( )個學生。
二、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談話: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們看看,他們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呢?(板貼8個桃子圖片)
學生觀察得出:一共摘了8個桃子。
2、提問:你們認為怎樣分最公平?
3、引導學生說出: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只猴子。
4、提問: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子呢?
三、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師適時要點撥引導。
2.說一說,演一演
學生邊說邊演示分的過程??赡軙幸韵聨追N方法:先分給每只小猴1個,再分給每只小猴1個,直到每只小猴有4個;先每只小猴2個,再每只小猴2個;先每只小猴3個,再每制小猴1個……
引導學生比較歸納:分的方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一樣,都是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個。
3、書上第44頁的“試一試”
先按照題意,自己動手一邊擺一邊寫答案
四、組織練習,加深認識。
1、完成第44頁的“想想做做1”
學生同桌討論解決,再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教科書上第45頁的第2題
學生讀懂題意,討論完成。
3、教科書上第45頁的第3題
學生讀懂題意,討論完成。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結合“分桃子”的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幾份,問每份分到幾個;二是知道每份按幾個來分,問能分成幾份。在進一步體會平均分問題的兩種不同情形的同時,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過變式練習,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方法或答案。變式練習是提高數(shù)學練習效益的有效方法。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1)》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1)》數(shù)學教案
第1課時 平均分(1)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42-43頁。
教學目標:
1、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數(shù)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今天,小猴子采了6個桃子,想把他們分給幾個好朋友,但是他們不知道可以怎樣分?聰明的你能幫幫小猴子嗎?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動手操作
教師先把6個桃子圖片貼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到了嗎?趕快行動,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擺一擺,看誰最聰明,分的辦法最多!
1、學生操作擺桃子。
2、匯報并認識“平均分”
談話:同學們,你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辦法。6個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個,可以分成兩份,一份兩個,一份四個,也可以分成兩份,每份三個…… 那么,你們根據(jù)每份分的個數(shù)的相同與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
小組或全班交流。
提問:你們是怎樣分的?說一說這樣分的理由。
師講述:(結合板貼)像這樣,每份都是2個或每份都3個,我們就可以說,每份分的同樣多,這樣的分法我們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學生之間互相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老師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擺,不僅幫助了小猴子解決問題,還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談話:現(xiàn)在老師手上有8個桃子,要想把他們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呢?請同學們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擺一擺,分一分。分完后給同學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老師把桃子圖片貼在黑板上)
小結:同學們都很聰明,把8個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辦法,雖然分的個數(shù)和份數(shù)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樣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義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畫一棵樹,再把8個桃子圖片貼上去。
談話:同學們看黑板上的桃樹,數(shù)一數(shù)樹上有多少個桃子?如果老師想把它們分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2個,那么可以分給多少個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 )個小朋友。
找?guī)讉€學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給其他同學,要求每人分2個,看有多少位同學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師小結:對了!8個桃子就可以把它2個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為一份來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觀察題中的插圖,再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書本第43頁的“試一試”
學生自己動手用小木棒分一分,邊分邊寫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讀懂題意,老師指導完成。
4、第3題
學生讀懂題意,老師指導完成。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平均分(一)
平均分:分的同樣多
教學反思:
創(chuàng)設了“分桃子”的問題情境,通過小數(shù)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動,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平均分的圖形表征是對平均分具體操作過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為固定名詞,也不必用固定的語言給它下定義,可以用“分的同樣多”“分得一樣多”來理解它或替換它。教學時強調(diào)人人操作,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3)》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均分(3)》數(shù)學教案
第3課時 平均分(3)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46-47頁。
教學目標:
1、繼續(xù)經(jīng)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放題教學,增強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學會較大數(shù)的平均分,體驗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體驗。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出示例圖,把12枝鉛筆平均分,你想怎樣分?
小組交流討論,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chuàng)設情景
談話:今天是兔子媽媽的生日,為了祝賀媽媽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園里采了許多美麗的花,數(shù)一數(shù)共有幾朵???(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來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該怎么插呢?
2、明確要求:
(1)出示條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幾個花瓶里。
(2)提問: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樣插這些花的嗎?“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請學生上教臺示范插花。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操作,完成后集體交流訂正。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例圖,學生獨立操作,完成后集體交流訂正。
3、“想想做做”第4題
教師在黑板上畫8個蘋果
A、提出要求: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
把它們每4個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B、學生到黑板上動手分別操作分一分。
C、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例圖,學生獨立操作,完成后集體交流訂正。
5、小結:
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分得的結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分的數(shù)量比較多時,一次分得一樣多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需要通過幾次來分步完成。促使學生在平均分的過程中體會分法的不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最后全班交流,體驗分法的多樣化和結果的一致性。
蘇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認識平均分(2)
【教學內(nèi)容】國標版第三冊P32-33
【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義,掌握按指定的份數(shù)平均分物體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 課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種分法。
今天徐老師帶了一些漂亮圖片,想發(fā)給這4個小朋友,怎樣分最公平呢?
教師分圖片后問:你們每人拿到了幾張圖片?每人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們就繼續(xù)學習“平均分”的另一種分法。(板書課題)
剛剛老師是怎樣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嗎?多請幾人說。
二、 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數(shù)進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請大家?guī)蛡€忙!(課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交流)
用8個圓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平均分的! (板書: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個。)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演示。教師指導語言完整表達。
總結:他們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結果呢?(都是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個。)
三、 試一試
1、出示課件第一題,這題的要求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平均分?(交流) 和同桌說一說。
動手分一分吧,說說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臺演示。(多請幾人說)
2、出示第二題,這次要求是什么?你會分嗎?
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說一說分的結果,再填空!
一生上臺演示。
3、出示第三題,題目要求又變了,你會分嗎?獨立完成。 校對。
4、想想,還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根呢?動手分一分,學生活動。
匯報。
原來同樣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shù),每份的根數(shù)也就隨著變化了。
四、 鞏固練習:
1、出示第一題:題目要求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分呢?我們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課件演示。你能照樣子分一分,并填空嗎?
獨立完成,校對。
看看猴王是怎樣分的呢?看課件。
出示第二題,猴媽媽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請小朋友們幫忙分一分呢!你能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過程并填空嗎?
獨立完成,(拿小朋友的書)校對。
2、出示第二題。我們來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組有6個胡蘿卜,請三人扮演小兔,小組長把6根胡蘿卜平均分給三只小兔。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你能完成填空嗎?校對!
3、小松鼠們在做什么呢?(課件)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完成,校對!你是怎樣分的?(課件)
五、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方法呢?你還知道了什么?我們平時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 開放、游戲
1、(課件出示第4題)
你能想出幾種分法呢?動手分一分吧!并把你們的研究成果,記錄在練習紙上。
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教師巡視。校對。
2、小游戲
想不想玩?zhèn)€小游戲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識哦!
介紹游戲規(guī)則。同桌開始比賽!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平均分的認識(二)》教案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這樣不僅拉進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平均分的認識(二)》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平均分的認識(二)》教案教學目標: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把12個蘋果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比較:這兩句話一樣嗎?不同點是什么?(強調(diào)平均分)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計算機課件演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的畫面。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的內(nèi)容。(每條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幾條船?)
教師:每4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應該租幾條船?
學生匯報:每條船限乘4人,就是每條船只能坐4個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個4人,所以應該租6條船。
教師:如果每條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幾條船?(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再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2.練習:科教科書第15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圖上畫的是什么?
提問:一共有幾只小動物?每位一雙,一雙是幾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幾份?夠分嗎?
教師:這一道題就是問12里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4題。
用情境圖呈現(xiàn)分蘿卜活動。練習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根據(jù)畫面提供的信息和問題,確定把多少個蘿卜平均分給小兔按每只小兔幾個蘿卜來分,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在學生明白把16個蘿卜,按每只小兔4個蘿卜分之后,讓學生獨立圈一圈完成分蘿卜任務。然后讓學生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比如學生說出沒4個蘿卜圈在一起通過圈和說,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2.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問:你是怎樣想的?(有18個香蕉,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幾個?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問:香蕉的數(shù)量都是18個,為什么兩次每只猴子分的數(shù)量不一樣呢?(因為平均分的份數(shù)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倲?shù)相同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蘇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平均分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4~35頁的內(nèi)容。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xù)讓學生經(jīng)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⑵學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chuàng)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xiàn)好的幾個小兔子,數(shù)一數(shù)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①出示條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②提問: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來幫幫兔媽媽嗎?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4.初步交流,總結兩種思路
①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么?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②他們的結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臺展示的這位同學說一說,然后繼續(xù)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說一說。
③小結: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并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后,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shù)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組內(nèi)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
②小組討論:除了小組內(nèi)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③小組內(nèi)總結:你們小組共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
三、鞏固應用,內(nèi)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①先出示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們分別可能是怎么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從不同角度說一說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組內(nèi)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①出示圖,學生仔細觀察。
②一共有幾本書?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話,可以怎樣分呢?
④獨立完成填空。
⑤小結: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①出示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樣分的?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說一說。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設計意圖:這里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并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發(fā)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shù)相等的小組做游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后去分一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平均分的認識(一)》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平均分的認識(一)》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第12頁準備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nèi)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10張正方形卡片、15個○卡片、20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準備
1.出示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shù)纳矸菡f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并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的情況。
二、新課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師: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食品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
(2)動手分一分。分好后,請各組推代表展示分配結果。
(3)讓學生觀察各組為二(1)班小朋友準備的春游食品,發(fā)現(xiàn):每份中的各種食品同樣多。說明: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13頁做一做。
請學生看題,并說一說題意。特別請學生說一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用10張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檢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樣多。然后,按分的結果填空。
3.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14頁例2提出: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礦泉水,獨立完成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三、練習
1.練習三的第1題。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花,動手往3個花瓶里插花。
說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設計兩種插花的方案。
(2)交流。請學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欣賞自己的作品。
然后,請學生選出每瓶插同樣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強調(diào):這幾種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進3個花瓶里。
此題的插花活動為使學生對平均分的印象更深,開始可以讓學生喜歡怎么插就怎么插,以顯示題目的開放性。教學時,還可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動,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練習三的第2題。
讓學生根據(jù)平均分概念判斷誰分得對。練習時,先讓學生弄明白題目要求,再讓學生獨立進行判斷。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3.練習三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jù)題意準備學具卡片。
請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梨,為什么。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梨平均放進4個盤里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后,每份分得同樣多。
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乘法》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乘法》教案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
教學目標
1. 在認識“幾個幾”相加的基礎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積。
2. 在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之間聯(lián)系與區(qū)別的過程中,體會求幾個幾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簡便。
3.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連加
1. 在分類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談話:觀察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數(shù),你能把這些算式分成兩類嗎?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據(jù)學生回答把算式分為兩類: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問:你是怎樣分的?(左邊一組加數(shù)都相同,右邊一組加數(shù)不相同。)
追問:我們來看左邊的這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數(shù)是什么?有幾個相同的加數(shù)?
提問:你能再說一些這樣的加法算式,并說一說是幾個幾相加嗎?
2. 在觀察中體會意義。
課件出示例題的主題圖。
提問:你能很快地數(shù)出圖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雞嗎?你是怎樣數(shù)的?
再問: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嗎?(板書:2+2+2=6 3+3+3+3=12)
啟發(fā):這兩道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板書:3個2相加 4個3相加)
提問:這兩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數(shù)連加)
3. 在操作中加深認識。
(1) 按要求擺方塊。
要求1:每堆擺2個,擺4堆。
提問:擺了幾個2?求一共擺了幾個方塊,用加法怎樣列式?也就是幾個幾相加?
要求2:每堆擺4個,擺2堆。
提問:每堆擺了幾個,擺了幾堆?可以怎樣列式?也就是幾個幾相加?
(2) 同桌互動。
要求:請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小朋友說要求,另一個小朋友按要求擺方塊。再互相說一說,你們擺了幾個幾。
4. 教學“試一試”。
出示花片圖(每行5個,3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花片?怎樣列式?(學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樣看圖的?是幾個幾相加?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5+5+5 3+3+3+3+3。
提問:兩個算式的得數(shù)一樣嗎?為什么?
[評析:“幾個幾”相加是乘法的生長點,學習乘法需從認識“幾個幾”相加入手。教者設計了對連加算式分類的活動,引導學生把“幾個幾”相加的連加算式從一組加法算式中分離出來,有利于學生感知乘法的實質。繼而,通過觀察歸納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算式的特點,用方塊擺出幾個幾的操作,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理解“幾個幾”相加的算式的特點。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入,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對“幾個幾”相加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創(chuàng)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條件。]
二、 在問題解決中初步認識乘法
1.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個例題。
提問:圖中畫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談話:請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再說一說是幾個幾相加。(板書:2+2+2+2=8)
提問:(將電腦圖片增加到6個2)現(xiàn)在是幾個幾相加,你能很快地寫出加法算式嗎?(將電腦圖片增加到10個2)現(xiàn)在呢?
談話:隨著電腦數(shù)量的增加,求“幾個幾”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們感覺怎樣?(太麻煩了)不要著急,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揭示課題:認識乘法)
2. 教學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講解:像這樣(指2+2+2+2=8)4個2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4×2,也可以寫成2×4(板書:4×2或2×4),4×2讀作“4乘2”(板書:讀作4乘2)。
師生齊讀。
提問:那么2×4可以怎樣讀呢?誰來試一試?(板書:讀作2乘4)
邊講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邊板書。(略)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讀寫乘法算式,體會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提問:6個2相加,用乘法算怎樣寫算式呢?10個2呢?能分別說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稱嗎?
追問:求“幾個幾”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們感覺怎樣?(列乘法算式比較方便)
4. 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
先獨立完成,再評講校對,并讓學生說一說,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5. 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讀一讀算式,再說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線,組織學生認識乘法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雖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強烈對比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煩”,用乘法算 “簡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簡便運算。對乘法基礎知識的認識,用整體介紹、比較強化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結構。]
三、 鞏固練習,內(nèi)化新知
1. 拍手游戲。
要求:先讓學生聽老師拍手,說出是幾個幾,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動,一個同學拍手,另一個同學說乘法算式。
2. 畫圖比賽。
畫△:每份畫2個,畫3份。
提問:你是怎么畫的?畫了幾個幾?一共畫了幾個△?怎樣列乘法算式?
畫○:每份畫3個,畫4份。
提問:一個畫了幾個○?怎樣列乘法算式?
3. 改寫算式。
出示課開始時讓學生分類的連加算式。
提問: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試一試。
學生練習后,提問: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車圖。(圖略)
提問:一輛車有幾個輪子?3輛呢?怎樣列式?5輛呢?20輛呢?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來表示?
[評析:首先用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用乘法算的現(xiàn)實情境,重溫認識乘法的過程,鞏固對乘法的認識;接著引導學生再次觀察課開始時的加法算式,判斷哪些算式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在區(qū)別中加深對乘法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用乘法來思考,促進學生對乘法含義的內(nèi)化。這樣設計,練習的層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潑多樣,題材更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課堂教學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 課堂總結
談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學到了新的本領。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碰到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問題。請小朋友們課后找一些這樣的例子,說給大家聽。
[評析:“課堂總結”不是單純地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用學到的乘法概念去觀察生活,既是對乘法概念回憶和加深認識的過程,又是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熏陶過程。]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米》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米》教案
教學內(nèi)容:
P4及練習一第3、4、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活動中認識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師:米尺、一支鉛筆、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長的繩子、學生尺、鉛筆。
教學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用米尺完成對物體的測量,掌握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知識?
生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引入。同學們,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來的?(裁縫阿姨將這一捆捆的布料,通過“量體裁衣”量出需要的長度再加工為成衣。)
這么長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覺得合適嗎?(不合適。)
教師指出:量布、長繩等比較長的物體一般用米尺。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認識比厘米長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尺。
請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來量一量我們教室黑板的長度,哪位同學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學生舉手,教師讓一位手拿30厘米長的尺子的女生來量黑板的長,要求其他學生注意看著。女生拿著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個記號再往下量,并口算著: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來越慢,最后停了下來。)
說一說有什么感受?(讓學生說。)
這樣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量,太麻煩了,拿老師的這把尺子(教師出示米尺)試試,指名上臺量一量。師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長。
教師指出:剛才我們用的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板書: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單位,1厘米只有這么一點,1米卻有這么長,請同學們用手來比劃一下。
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用我們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較長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就麻煩了,這時我們可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觀察刻度。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數(shù)一數(shù),0~10表示從0到10是10厘米,接著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10個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數(shù),1米里面有幾個l厘米? (100個)
讓學生數(shù)并作答。(板書:1米=100厘米)
3.量出長繩。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注意:量時刻度O對準繩子的左端。)
學生分小組合作量,交流反饋,接著量2米、3米……
4.估量。把繩子放下,把手張開比劃1米的長度,看誰估的準。
教師指出: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積累運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3題)
(教師出示一支鉛筆。)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厘米?大約幾支長1米?
一根筷子大約長多少厘米?大約幾根長1米?
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和估算。(由于鉛筆和筷子的規(guī)格不同,在學生測量時建議學生取整厘米數(shù)。)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
(多媒體課件演示:跳繩,小貓,長椅。)先估量,再在合適答案后的口里打“√”,說說理由。
3.操作性練習。
(l)認識卷尺和皮尺。
我們可以用卷尺和皮尺來量身高。
教師出示卷尺和皮尺。學生認識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長和身高。
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長度單位?它有多長?為什么?用手比劃一下,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它作單位?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把我們的兩只手張開,大約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長度是1米的物品,下課后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找找它們吧!
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提醒:
單元試題、各科教案、奧數(shù)練習題
盡在“”微信公眾號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除法》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除法》教案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個部分的名稱。
2、培養(yǎng)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情感,并進一步學習與同學合作交流。
3、讓學生體會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認識除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能根據(jù)具體情況,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在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復習舊知。
1、談話。
秋高氣爽,正是秋游的好時節(jié),今天我們一起到梅花山公園去游玩,好嗎?
那我們?nèi)ナ燮碧庂I票吧。
今天我們來得可真巧,公園正在搞園慶活動呢,誰來讀一讀公告欄里的信息?(請學生讀一讀)
你想免費乘坐觀光纜車嗎?那還等什么,我們趕快去答題吧!
2、復習題。
(1)8塊餅干,每4塊放一盤,可以放( )盤。
(2)9只兔子,平均裝在3只籠子里,每只籠子裝(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在桌面上擺學具。)
交流方法: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示分法。
3、小結。
剛才我們用學具代替實物來分一分,可以每幾個一份來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幾份來分一分,不管怎樣分,每份分得的個數(shù)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談話: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乘觀光纜車吧,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哪些數(shù)學問題。
二、結合平均分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出示例題主體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請學生說說: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再點擊出示: 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 )輛。)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桌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相機出示各種方法,并請學生上臺分一分。)
(3)教學除法算式。
a、談話: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問我們要坐幾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除法。(板書:認識除法)
b、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3輛,算式可以這樣寫:6÷2=3
c、“÷”這個符號是除號,寫除號時先寫一短橫,再在上下各點一個點。(請學生書空)
d、6÷2讀作:6除以2,連起來讀一讀6除以2等于3。(請學生跟讀)
e、6÷2=3這個除法算式中的“6”在這道題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這個除法算式這道題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說一說。)
小結:把一些物體幾個一份、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幾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號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試一試”。
(1)談話:下了纜車,我們一路行來就到了小熊之家。(點擊小熊之家)看,訓練有素的小熊們正在分蘋果呢!
(2)指導學生先看圖,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小熊解決問題?(先用學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圖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樣的算式?讀一讀算式,說一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繼續(xù)教學除法的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離開小熊之家,我們就要前往兒童游樂場了。(點擊兒童游樂場)看,小朋友們在玩什么游戲?
經(jīng)過三人的團體合作,他們套中了規(guī)定的個數(shù),可以獲得6枝鉛筆作為獎勵,你覺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學例題。
(1)出示:分鉛筆情景圖(6枝鉛筆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桌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后把結果寫在括號里。
(3)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幾枝,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讀一讀這個算式并說說6 ÷3=2這個算式在這道題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6 ÷3=2這個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稱。請學生閱讀書上第37頁上的相關內(nèi)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閱讀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讀出算式并說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完成“試一試”。
談話: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植物園,看看我們又會遇到什么新挑戰(zhàn)?
(1)出示小朋友參加勞動的情景圖并出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桌相互交流。
結合圖意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3、組織練習,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把復習題的兩道題目分別列出2個除法算式。
小結: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只要是平均分,我們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四、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游覽,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什么算式來表示?你還有哪些收獲?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數(shù)學補充習題與同步探究上的相關練習。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提醒:
單元試題、各科教案、奧數(shù)練習題
盡在“”微信公眾號
二年級上《認識平均分》教學實錄(蘇教版)
二年級上《認識平均分》教學實錄(蘇教版)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nèi)除法42頁例1例2,“試一試”“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shù)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具準備:12根小棒、8個圓片、學案、課件等。
教學重點:經(jīng)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動物王國里可熱鬧啦!讓我們跟著樂樂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時間,懂事的樂樂主動幫媽媽洗桃。他洗了6個桃,打算放在2個盤子里。你們猜樂樂會怎么放呢?
師:不著急,先請你們和同桌討論討論,看看誰想的分法多?
三種不同的分法。(并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語言表達)
“把6個桃子分成2份,兩份都是3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1個,另一份5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2個,另一份4個”
師:大家給出了三種分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我猜測,喜歡平均分的最多)
師:奇怪了,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第一種呢?
(這樣公平、兩盤同樣多、都是3個、不多也不少……)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添補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像這樣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師:(指著另外兩種分法,問:“那這兩種是平均分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每份分得不一樣多。(找兩個學生回答)
師:也就是平均分必須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教師在同樣多的下面劃上著重號。
生齊讀2遍: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師:那剛才6個桃子我們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個)
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我們把這3個桃作為一份,圈起來,放在一個盤子里。(師每三個磁鐵外面加一個圈○○○○○○)
師:樂樂的爺爺想給他出了個問題,6個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個盤子里,還可以平均分放到幾個盤子里呢?(課件出示問題)
師:小朋友們,我們幫著樂樂思考一下,也來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大家繼續(xù)拿出圓片擺一擺吧。”
生1:把6個桃子每2個放一盤,可以放3盤。(這樣的話學生說不出時,教師直接問。)
師:老師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圓形磁鐵擺出:○○○○○○)
每份幾個?(2個)分出了幾份?(3份)
引導學生完整說說三句話。
師:這種分法是平均分嗎?(是)
觀察每個盤子里的桃個數(shù)怎么樣?(同樣多)還有沒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個桃子每個盤放1個,可以放6盤。
引導學生完整說說三句話。
師:是平均分嗎?
小結: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樣多。
請小朋友們把圓片收好,放一邊。
師:請小朋友們看看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指名回答。)
師:你能想辦法讓胡蘿卜也平均分嗎?
生:第一份拿走一個或者第二份添一個。
師:小朋友們,你們剛才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小猴解決了6個桃如何平均分好的問題,樂樂非常感謝你們。猴爸爸又拿來了2個桃,一共有幾個桃?(8個)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回答出來嗎?大聲的讀一讀老師帶來的問題:有8個桃,每個人分2個,可以分給幾人?(同時呈現(xiàn)8個桃的課件)
打開書本圈一圈。
生1:可以分給4個小朋友。
師:你怎么做的,請你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做法。
生1:我是每2個圈1份,圈出4份。
師:你會填空嗎?一起大聲把你的答案完整地讀出來!
師:剛才這個問題樂樂也在和大家一起思考,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課件演示例2的解答過程)你們跟樂樂一樣愛動腦筋,自豪的夸夸自己吧!
師:小熊看到咱們學的真開心,也帶來了一道題來考考我們。(課件出示試一試)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讀的真響亮,趕緊拿出小棒來擺一擺吧!
(生到展臺展示,介紹自己的分法。)
問:你能用這樣的話完整說出來嗎?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師:每份同樣多嗎?是平均分嗎?
師:12根小棒還能怎樣平均分?(小組討論)
(學生交流,說完整話。)
1.“想想做做”第2題
師:為了獎勵大家這么愛動腦筋,猴媽媽準備再拿出一些好吃的食品獎勵給大家??矗飲寢屇贸隽耸裁??(課件出示餅干)
師:我們先來數(shù)一數(shù)猴媽媽帶了多少塊餅干。(10個)
師:猴媽媽打算怎樣分餅干?(出示前2個餅干被圈出來)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塊一份。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想一想,10塊餅干,每2塊一份,分成了幾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兩塊圈一個圈,一共5個圈。(課件演示)
師:還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師想讓小朋友自己完成,請打開書43頁“想想做做第2題”,找到要分的糖果和巧克力,拿出鉛筆在書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題
師:大家真厲害,連樂樂都對我們班小朋友豎起了大拇指,他決定拿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送給大家作為禮物,你們開心嗎?看,他給大家?guī)砹藲馇?。(課件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師: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在同桌間、小組里自由的討論討論。
請小朋友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師:5個小朋友都滿意嗎?為什么?這種分法叫什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線段》教案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線段》教案
教材分析: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P59-6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線段的條數(shù)并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毛線、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等。
教學流程:
一、 初步認識線段
1.感受線段的“直”
師:村長交給了喜羊羊一個難題,(課件出示一曲一直兩條線段)你能來幫喜羊羊解答一下這兩條線哪一條更長嗎?
根據(jù)學生反應,師:你能想出什么辦法比較呢?
預設學生回答:把彎的那條拉直
師:(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線)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學生展示)
師:像這樣,“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這一段”就叫線段。線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見線段是直的。(黑板貼展示線段,直的)隨后指兩名學生指一指毛線哪一段是線段。(注:從左往右指和從右往左兩種指法)
2.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你能從他手中的毛線上找到線段兩端的點嗎?指學生指出兩手捏住的地方。
師:兩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點。板書:兩個端點
師:現(xiàn)在同桌兩人互相合作,一個人拉住毛線,另一個人指出哪一段是線段,并說說端點在哪里。
3.深入感受線段特點
師:通過剛剛我們對線段的學習,你認識線段了嗎?預設學生踴躍說認識。
師: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認識了。在是線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線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將這些線段分類呢?
師:將不是線段的去掉,說一說線段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是什么?
仔細觀察線段,你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有什么特征?(有長有短)
講解完后,師:現(xiàn)在你閉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二、鞏固線段特征
1.從生活中和圖形中找出線段
師:其實我們身邊也蘊藏著許多許多的線段,不知道細心的小朋友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比如我們的小尺上就有線段,你能找一找嘛?
師:你再觀察一下你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是線段?并指出端點。
師:聰明的小朋友不僅幫喜羊羊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還能從身邊的物體中找出線段,我相信你們也一定能從我們學習的圖形王國里找到線段的,想不想來挑戰(zhàn)一下?
展示
師:這是一個幾邊形?你能從中找到線段嗎?(分別請同學指出線段和端點)
然后獨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題,展示成果后,讓學生猜測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等分別是由幾條線段組成的。由此可得:幾邊形就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從長方形紙上折出線段
師:同學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闖過了一關又一關,村長又出難題了??蠢蠋熯@里,(將紙對折)告訴我我折出的這條折痕是不是線段?端點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條比她短的線段?比它長的呢?最長的呢?
師:比較一下這三條線段的長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長有短)
3.學會畫線段
(1)讓學生試畫
師:剛剛我們認識了那么多線段,你能不能選擇一條畫在你的作業(yè)紙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畫?
(2)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作線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并評價。
預設學生線畫的不直,師:大家來評價一下他的線段畫的完美嗎?哪里有欠缺?
預設學生少一個端點,師:他的線段畫的完整嗎?少了點什么?
(3)老師演示線段
師:左手用力按緊米尺,另一只手沿著米尺的邊從左往右畫出來一條線,然后再線的兩端畫出兩個小豎線代表端點。這樣一條完整的線段就完成了。
(4)學生鞏固畫線段
師:現(xiàn)在,你能畫出一條比剛才更漂亮的線段嗎?同桌互相欣賞。
三、作業(yè)鞏固
師:既然大家已經(jīng)會自己動手畫線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題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順利解決。(讓學生自己讀題)
師:那如果有三個點,每兩點之間只能畫一條線段,猜猜看,畫出來,會是什么圖形呢?自己動手試試看。
學生思考后,在作業(yè)紙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賞。
師:三個點都難不倒你們,現(xiàn)在給你四個點,你能再試試看嗎?
學生在作業(yè)紙上操作,小組互相交流。學生班級交流。
師:有人只畫了四條,你們畫了幾條?是哪兩條遺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預設回答說:先畫四個外邊,再將對角線連起來。
師:通過投影,向學生展示,從一個端點畫起,與其他的點都先連起來。指名一個學生到投影上進行動畫操作,要求該生先確定一點,再全部畫完。
四、本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喜羊羊的步伐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這節(jié)課認識了什么那什么樣子的是線段呢?你還學習到了什么本領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是線段?下節(jié)課再交流。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提醒:
單元試題、各科教案、奧數(shù)練習題
盡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