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7-28高三歷史教案:《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百家爭鳴
【內容標準】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非所問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學生要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地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地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介紹,使學生對這一中國文化史上的光輝時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
【本目重點、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難點:聯系相關史實,判斷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過程
補充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第一,在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在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明確: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構成的。
理解: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間辯證關系
(3)“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的生平介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對他的尊稱??鬃由隰斚骞辏ü?51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十八日,享年73歲??鬃?歲喪父,17歲喪母,生活十分慘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奮好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擔任過下級官吏和地方官,政績十分顯著,五十多歲時擔任司寇,成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后在55歲左右仕途失意,官閑居家。之后孔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達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屢遭冷遇,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最終未能實現。于是,孔子開始專心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為改造社會培養(yǎng)人才,并在教育上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教師可引導學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圖??鬃油砟陮Α对姟贰抖Y》《書》《易》《樂》《春秋》進行了整理,是為“六經”,即儒家的經典,對發(fā)展儒家文化、繁榮學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孔子的思想:
(1)“仁”和“禮”的學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在《論語》一書,“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維護周朝的“禮”
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鬃釉谡撌鏊慕逃龑ο髸r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制度有著質的區(qū)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引入當今世界文化遺產“曲阜三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響,同時,也可借此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還可以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在語文課上學過的《論語》的有關篇目)
(3)《論語》和“六經”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chuàng)新,為儒學的新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他曾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自認為是儒家學派的正宗。一生以教書為主,也曾游說于各諸侯國。晚年著書立說,他的言論被整理成《孟子》一書。
(2)孟子的思想:
引導學生看史料歸納其主要思想:有關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曰:“人無有不善?!?/p>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善論(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恒產,又有恒心地安于生產生活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fā)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君輕民貴(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fā)展。孟子總結戰(zhàn)國時期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
4、荀子的思想
(1)荀子,名況,戰(zhàn)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荀子的思想
引導學生看史料歸納其主要思想:有關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避髯釉唬骸熬?,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避髯釉唬骸叭酥詯?,其善者偽也?!?/p>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惡論 (荀子為什么說“人之性惡”呢?荀子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音樂,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guī)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
“君舟民水”的觀點 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边@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用文書網 wWW.weI508.COM)
“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
深入討論“禮”的思想
有關“性善論”、“性惡論”的說明:“性善論”、“性惡論”的觀點,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質和內涵。人性從客觀上說,是隨著人的生存環(huán)境而變化的;從主觀上說,是隨著人生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人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
探究: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
思想家
思想比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二、老莊之學
1、完成下列有關的基礎知識
(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該學派認為世界的根本是什么?處世方法是什么?
(2)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內容表現在哪里?老子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抱有什么態(tài)度?
(3)天下萬物沒有界限和差別是莊子提出的什么思想?
2、老莊之學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3、結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向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是戰(zhàn)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
三、法家思想
1、完成下列有關基礎知識
(1)法家改革思想特點和社會根源?
(2)李悝變法的內容有哪些?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在變法的政治實踐中戰(zhàn)國法家逐漸形成了哪些派別?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誰?他還提了哪些主張?
2、法家如何論述改革的意義的?我們應當怎樣認識這種思想的價值?
答:“不期修古,不法??伞?,“事異則備變”,通過變法改革適應社會發(fā)展。這種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體現了進步的歷史觀。
3、韓非還主張實行法治,要求 “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
四、墨家的主張
1、完成下列有關基礎知識
墨家學派的基本特征?墨家學說的主旨是什么?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里?什么是墨子的“三表”?墨子建立的中國最早的邏輯學術語有哪些?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劇烈動蕩的歷史階段,為什么會出現思想文化活躍的局面?(教參)
3、討論“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解題關鍵: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思路引領:現實影響和長遠影響。
答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延伸閱讀
高中歷史《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的主要思想家、軍事家和他們的思想主張,以及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屬于思想文化史,在歷史發(fā)展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動蕩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正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到大變革時代的表現,同時百家爭鳴也為統治者選擇治國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課程標準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三、教學目標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張與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培養(yǎng)學生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通過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的聯系,初步形成歷史的整體觀。通過編制表格,增強學生閱讀與歸納總結的能力。
通過對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導學生認同優(yōu)秀傳統文化,形成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表達思想的習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對孔子教育成就的學習,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話劇展示:《孔子設壇講學》
時間:春秋末期
人物:孔子(班長飾),弟子1(學生甲飾),弟子2(學生乙飾),弟子3(學生丙飾),眾弟子(全班學生飾)
場景:孔子高坐杏壇,弟子端坐聽講
孔子:當今世風紛亂,要治理國家只有兩個字——“仁”和“禮”!
弟子1:請問先生,什么叫“仁”和“禮”呢?
孔子:“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謙讓,和睦相處?!岸Y”就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要符合社會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樣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愛人,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可強加于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請問怎樣才能做到“禮”呢?
孔子:不同階層的人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誠,長輩要有長輩的表率,晚輩有晚輩的順從。這樣人人循規(guī)蹈矩,豈不天下太平!
眾弟子:弟子明白了。
教師:孔子的弟子們明白了,同學們明白了嗎?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領略中華文化的淵源流長。
(設計說明:用學生別開生面的“話劇”導入,引生入勝,激發(fā)起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思想文化的強烈的探知欲望。)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
社會大變革——文化勃興的啟奏曲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教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十分復雜而動蕩的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結束,封建社會形成的歷史時期,總的來說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生產工具出現鐵制農具,農業(yè)上普遍使用牛耕;戰(zhàn)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余,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出現以商鞅變法為典型代表的社會制度的大變革;思想領域出現為了變革社會而搖旗吶喊的百家爭鳴。
一山一水一圣人
引導:在我國的山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說,請誰解釋一下這三個“一”?
學生:“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黃河。一圣人指孔子。
展示:(孔子生平)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時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相勸,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鼓吹恢復西周的制度。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魯國,專門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和傳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學生:學生閱讀。
教師引導: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你認為孔子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勤奮、好學
學生:有追求,能堅持
教師:孔子是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為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1.孔子是個大思想家
展示: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人
——《論語》
引導:依據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
學生:提出“仁”的學說
展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擇可勞而勞之。
——《論語》
引導:孔子對“仁”做了哪些具體的闡述?
學生:主張“愛人”,愛惜民力。
展示:有一天,孔子去齊國,路經泰山,見一婦人在墳前痛哭,他叫住學生子路去詢問,得知是苛政逼得他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里,親人又被老虎咬死,雖然這樣,他們仍不愿返回故鄉(xiāng)??鬃痈袊@:“殘暴統治比老虎還厲害呀!”。
引導:依據材料,孔子要求統治者在實踐中嚴禁哪些行為?
學生: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下面請同學們分學習小組討論歸納孔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學生在學習組長的帶領下歸納總結)
學生: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基本思想),主張“愛人”,愛惜民力(具體闡述),“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實踐保障)。
學法指導:在課本上做好標注,加深記憶
教師:同學們還能說出有關孔子思想的名言嗎?(學生小組商量了一會)
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學生:“苛政猛于虎”
(設計說明:以上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列舉名言,加深理解和記憶)
2.孔子是個大教育家
展示:《論語》記載:“孔子對學生不分貧富貴賤,比較貧寒的學生只要交得起十條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引導:依據材料,孔子在擴大教育范圍方面是怎么做的?
學生: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有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展示:孔子對不同的學生給與不同的教育,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敢作敢為,但不夠穩(wěn)重??鬃优滤笆?,就叮囑他凡事要請教父兄后再做。
引導:該材料體現了孔子什么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
學生:“因材施教”
展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引導:材料中孔子要求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學習態(tài)度?
學生:老老實實,謙虛好學
展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引導:材料中孔子要求我們應該掌握什么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生:“溫故而知新”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下面請同學們分學習小組討論歸納孔子的教育成就有哪些?(學生在學習組長的帶領下歸納總結)
學生:1.教育對象: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
2.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
3.學習態(tài)度:老老實實,謙虛好學
4.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學法指導:在課本上做好標注,加深記憶
實踐應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币陨厦阅膶儆趯W習態(tài)度,哪屬于學習方法?你在學習上應該怎樣做?
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笔菍W習態(tài)度?!皩W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學習方法。
學生:在學習上我們要持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溫故知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思考:我們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話,可以主要查閱哪些古籍?
歸納: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詩經》、《尚書》,根據魯國的歷史編寫《春秋》,言論記錄在《論語》
儒家經典(要求學生作為常識記憶)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我知《論語》有多少:《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F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展示:《曲阜三孔》《日本長崎孔廟大門》《德國科隆孔廟》《美國華崗大成館》圖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圣城”曲阜?!扒甓Y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鬃邮鞘澜缟献顐ゴ蟮恼軐W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并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guī)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過渡:孔子被譽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老子)
“太上老君”的原型老子李耳
展示:
材料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材料二:《孔子問禮于老子》圖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ィ^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引導:從以上兩則材料,請問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小組成員之間交流)我讀懂了:孔子比老子年紀大。
學生:孔子謙虛好學。
學生:老子有自己獨到的思想見解。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下面請閱讀課文,請簡介一下老子。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學生: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著有《道德經》。
教師引導:請學生講述《塞翁失馬》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哪些道理?
學生:“禍兮,福之所依兮;福,禍之所伏?!?/p>
學生: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矛盾的雙方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
學生:要用辯證法的觀點看待一件事。
討論:相傳老子曾經張開嘴讓弟子們看,然后對弟子們說:“我那些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而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边@句話是什么意思?此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用?舉例說明。
學生: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軟的東西未必短暫,柔可以克剛。這體現了他辯證看問題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很有用。
強調點題:它使人認識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可以轉化的。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經過努力可能會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
展示:我受中國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
——托爾斯泰
老子的哲學和希臘哲學以其作為世界哲學的源頭。
——黑格爾
拓展:老子被世人稱為哲學之父、智慧之父。
教師:同學們分析討論得都很好。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老子的思想主張和影響。并引導學生自行繪制一張老子的“名片”。
高二歷史教案:百家爭鳴1
設計思路
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fā)揮教師的示范、熏陶、引導、提示、升華和啟迪作用。教師應注意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師生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fā),加強溝通和理解。
教學上,教師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和了解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互動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在課的結構上,分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百家爭鳴的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和課后探究等七塊來處理。
重點處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感受諸子百家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及惠澤千年的影響。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36
1.1百家爭鳴教案
1.1百家爭鳴教案
考試說明學習要求
百家爭鳴;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2.從政治集權、傳統文化等方面,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3.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歸納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內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難點:從政治集權、傳統文化等方面,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一.設計思路
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fā)揮教師的示范、熏陶、引導、提示、升華和啟迪作用。教師應注意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師生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fā),加強溝通和理解。
教學上,教師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和了解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互動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在課的結構上,分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百家爭鳴的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和課后探究等七塊來處理。
重點處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感受諸子百家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及惠澤千年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關于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一方面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另一方面語文課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諸子散文的相關內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仍舊是感到比較生疏的。因此,在講授時要顧及到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情況,用相對比較通俗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另外,由于本節(jié)課的時代離學生比較遠;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讓學生深入其中來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外,由于高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并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歷史的領悟力也還比較欠缺,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三.教材分析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相互辯難中形成的“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后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但是,教材在這方面的結構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幾乎只是在介紹各派學說的觀點,而沒有能夠很好體現地“爭鳴”這一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何體現“爭鳴”這一重要的內容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難點。另外,關于百家爭鳴的原因和意義,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入地挖掘這方面的內容;進而體現整節(jié)課的深度。
四.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了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貢獻;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采取比較和啟發(fā)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四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用爭鳴來理解爭鳴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人類優(yōu)秀思想對后世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
五.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和理解百家爭鳴在當時與后世的意義和影響。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中國古代一本書,有人說只要讀懂這本書的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生:《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
師:(教師展示《論語》這本小冊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打天下”盛譽的《論語》。那么這樣一個充滿著智慧的智慧之書誕生在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教師朗讀)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一個戰(zhàn)爭伴隨著變革,動蕩伴隨著創(chuàng)新的時代。在這個充滿變革氣息的時代里。出現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開館講學,向當時的統治者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
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學派與偉大的思想家,首先我們來看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師:那么這個是哪位歷史人物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的一個總結呢?
生:孔子、孟子……
師:這位歷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一、儒家學派
師: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等。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也經常跟學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老師旁邊,然后孔子很隨意地跟他們講:今天假如我想聽聽你們的志向,你們會說什么呢?我們接下來通過一個動畫的方式來看看孔子弟子們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動畫片)
子路:“老師,我的理想是這樣的,----給我一個大大的國家,這個國家有著外來侵略的憂患和糧食不足的危機,但只要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富強起來。使老百姓不僅豐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禮儀。”
冉有: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小國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禮儀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做了。
公西華:“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個禮儀中,能夠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輔助著主持人做一點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我可不敢說?!?br>
師:同學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視禮儀。
師:是的,他們都非常地強調“禮”?!岸Y”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同學們看得足夠仔細的話,還會發(fā)現,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來越接近人生的起點的,從子路要治理一個大大的國家到公西華要在禮儀中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體現了這種趨向。這個時候還有一位弟子沒有表態(tài),這就是曾點。曾點的內心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上來后先賣了一個關子。他說:“老師,我的想法跟三個同學有點不一樣,能說嗎?”孔子說:“人各有志,但說無妨?!边@個時候,曾點才從容地開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顯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師: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jié),穿上整齊干凈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著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凈凈,然后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著春風,唱著歌謠,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蘇,春風萌動的季節(jié)里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當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tài)的老師終于表態(tài)了,說:我的理想也就和曾點是一樣的。同學們想一想曾點的理想當中強調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界?
生1: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生2:強調內心的心靈修養(yǎng)。
生3: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師:曾點的話里面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行為是發(fā)自內心的,也就是古人說的修身,然后再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鬃訌娬{大的理想首先要從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為中特別強調“仁”。在一萬多字的《論語》中,“仁”出現的次數達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們先看一組材料(屏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仁者愛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
師:同學們看看這些關于“仁”的言論當中哪一個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愛人。
師:對,孔子強調“仁”并不是摸不著、看不到、很高遠的東西。只要我們在觀念上引發(fā)仁慈心,去愛別人,有一點愛心的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
那么怎么實踐“仁”呢?孔子說: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特別強調:惟有真誠的人,才可能實現道德價值,行善避惡。一個因為真誠而犯錯的人,絕對要比一個因為虛偽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為前者既然真誠,那么發(fā)現自己犯錯之后,必然誠心悔改,改過從善,成就真正的品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仁”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那么,與“仁”相對應的“禮”又值得是什么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組材料:(屏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強調的其實是什么?
生:是關于做人處事的規(guī)范和制度。
師:孔子這里的“禮”強調的其實就是一種外在的規(guī)范。對于一個人來說,“仁”與“禮”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而“禮”則是一種外在的規(guī)范,他們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相傳孔子經過泰山時,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泣??鬃咏凶勇啡チ私馇闆r,子路問婦人:你為什么這么傷心呢?婦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兒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問:“你為什么不到別的地方去住呢?”曰:“無苛政?!狈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边@件事情給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進而在政治上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必須以“仁”和“禮”做為自身的準則,要求統治者實行“德治”。他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就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眾星拱之,老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服從。
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這一套學說,我們后人稱他們?yōu)槿寮覍W說,而孔子被后世稱為“圣人”。而在儒家的歷史上還有一位“亞圣”,那么這個人又是誰呢?
生:孟子。
師:相傳孟子問齊宣王說:“如果一個人把妻兒托朋友后遠行,回來后發(fā)現妻兒在挨凍受餓,他該怎么辦?”宣王回答:“應當同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管刑罰的官員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級,又該怎么辦?”宣王回答:“撤他的職!”孟子又問:“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該怎么辦?”王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確,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君不能勝任,人民有權使他易位?;谶@樣的理念,孟子發(fā)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學說。根據這個學說,孟子進一步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因為孟子對儒家學說作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稱為“孔孟”。
到了戰(zhàn)國末期的時候,儒家又出現了另外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這個人就是?
生:荀子。
師:荀子繼續(xù)發(fā)展了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個思想后來到了唐代的時候被一位皇帝所強調。
生:唐太宗。
師:正因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會出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在認識論上,荀子提出“天行有?!钡挠^點,那么什么是“天行有?!蹦兀?br>
生: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其客觀規(guī)律的。
師:正因為荀子認為自然界發(fā)展有其客觀規(guī)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號召人們要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當然,荀子也很重視“禮”,他認為學習的目標就是認識和把握“禮”。
師:(過渡)相傳孔子在周游列國的的時候曾經問道于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這位思想家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學派
師: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無語,只微微張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復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來老子嘴中,硬的牙齒已脫落,而軟的舌頭還在。這就是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道理。老子借此說明“道”無處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齒和舌頭當中。當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個字的《老子》這本書當中,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梢娎献铀嵌嗝吹刂匾暤?。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說:“道就是不能夠說出來的,能夠說出來的那就不是道了?!笔挛锓N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正因為老子認為道無法解釋,而道又無處不在,所以老子在處世方法上主張“無為”。注意,這里的無為絕對不是表面的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中國古代的“休養(yǎng)生息和韜光養(yǎng)晦”的思想就是直接來自于這個思想的影響。當然在老子的心目當中,辯證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關于辯證法的思想,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講講“塞翁失馬”的故事。
(學生講解塞翁失馬的故事:)
師:聽完這個故事,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誰是那個鄰居?我們每個人都好象那個鄰居,一天到晚羨慕別人。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得到好處時,危險可能正在靠近他。這就好像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個人有福氣,他的災禍可能也要來了。很多人如果沒有當初獲得的那個好處,也沒有之后的災難,這是一種人間常態(tài)。因此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習塞翁的態(tài)度,這是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得就有失。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們知道事物之間的矛盾會發(fā)生轉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他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抱著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幻想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思想,通過《老子》一書留傳了下來。
后來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為世界最高的原則,我們可以來看發(fā)生在莊子身上的一個故事:
莊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時責備他,他講出一番道理:“當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么會不難過?可是我省思之后,覺察到她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也沒有氣,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變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這個人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還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莊子認為死亡其實是回家,是回歸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那么,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生:我感覺這里似乎體現了莊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
師:這里同學們要注意莊子這里流露出了一種虛無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同學們千萬不要盲目模仿。此外,莊子還提出了“齊物”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物無貴賤,無是無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師:(過渡)當時在宋代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學派
生(講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師:這個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那么這則故事是記載在那一本古書當中呢?
生:《韓非子》
師:既然是一則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韓非子寫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韓非子記載這則寓言的目的是用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的人,他說: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眾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樣?基于這樣的理念,韓非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韓非子》
從以上材料中得出,我們可以看出韓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有皇帝掌握權力。
生2:強調“法治”。
師:韓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術、勢三者的結合。倡導嚴刑峻法的思想。
師:(過渡)韓非子是當時韓國的貴族。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特殊的年代還存在著這樣一個階層,他們衣食簡單、生活簡樸,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這個派別,我們稱它為“墨家”。
四、墨家學派
師: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別強調勞動在社會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愛”“非攻”的主張。除此之外,墨家還提出了哪些改進社會的主張
生: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jié)葬、節(jié)用。
師:墨家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化解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國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以上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當中儒、道、墨、法等四個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四派的主張,我們該怎么說呢?我先做個示范:比如說儒家思想,我用“萬世師表,仁政禮治“這八個字來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學生討論后回答)
生1:道家:無為之道,逍遙自然
生2:法家:與時俱進,治國以法
生3:墨家:身體力行,兼愛非攻
師:這些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的四個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們的主要觀點。除此之外,當時還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派別,比如說兵家、小說家、名家、陰陽家等等,從而出現了中國思想史空前活躍的局面。那么中國為什么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思想如此活躍的局面呢?
生1:當時出現諸侯紛爭,社會動蕩的現象,從而導致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
生2:各諸侯國為了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
師: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無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為奪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諸侯國盛行養(yǎng)士之風。學術是受政治影響的產物。思想即發(fā)端于在人生態(tài)度與治國方針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講學,周游各國,思想互相激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我們中國歷史著名的百家爭鳴。
師:(過渡)百家爭鳴的展開對中國后來的歷史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是這樣。就當時來說影響有哪些呢?
六、百家爭鳴的影響:
生: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
師:那么對后世影響我想請同學們聯系實際,講講傳統文化對我們現在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現在每逢孔子的誕辰我們都要舉行祭孔大典,以紀念孔子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等。
生1:我們現在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生2: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
生3:我們現在提倡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實就是儒法思想的現代闡釋。
……
師:展示下列材料:
俄國著名文豪托爾斯泰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br>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家中掛著孔子畫像,以示崇敬。伏爾泰甚至自喻是"孔門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在修己愛人、誠信謙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小學教育方面的影響更大。
透過同學們的講解和上述材料,我們發(fā)現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用“智慧精華,惠澤千年”這八字來形容。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美國出版的《名人年鑒手冊》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與穆罕默德、耶酥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可以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梢哉f,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
師:我們今天,每當我們現實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要從那個時代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靈感。
現在某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水電部門通知,如果再超過一定的限度將停水停電。請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fā),分別給該校提出解決水電浪費問題的辦法。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學生回答:
儒家代表:誰浪費水電,就要找他談話,給他講道理。讓他意識到浪費水電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只要內心意識到節(jié)約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費水電的行為是不符合禮的規(guī)范的,我想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了。
道家代表:我們建議采用“無為”的辦法,讓這種浪費的行為再維持一段時間,等水電部門停水停電后自然就會讓浪費者體會到浪費的后果,這樣就會讓其內心樹立起節(jié)約的意識。
法家代表:我們覺得應該要制定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制度,對浪費水電者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梢猿闪⒁粋€督察隊,對浪費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一旦發(fā)現就采取有力的懲罰措施。
墨家代表:我們會加強節(jié)約意識的宣傳,通過這種方式來樹立他們的節(jié)約意識。另外,我們會身體力行自身做節(jié)約的典范,還會利用自身優(yōu)勢制作出節(jié)約水電的各項工具。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地到點到位,對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個準確的理解。通過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傳統智慧精華是可以通過我們后人的發(fā)揮而為我們后人所用的,也能夠為我們解決現代的問題提供某種啟示。
師:課后探究:
現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交通問題已經成為百姓日益關注的一個問題。怎樣讓斑馬線成真正的保障線,請你根據諸子百家的思想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師:在音樂聲中朗讀結束語:
百家爭鳴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們的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回首歷史時,發(fā)現,百家爭鳴的地位不可超越,這些思想和智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維。
使用教材: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教學點評
一、這堂課立意比較高。整節(jié)課能夠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真正落實這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學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了解了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貢獻,認識到了百家爭鳴的重大歷史影響,提高了運用智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這些思想巨人為中華文明乃至全人類文明發(fā)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體會到了文明傳承的價值。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
二、這堂課有創(chuàng)意。如請學生嘗試運用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古為今用,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
因此,這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課。
三、這堂課很充實。信息量大,但并不是蜻蜓點水,面面俱到,而是在理解與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浙江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突出了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圍繞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解決了重點要點難點。如教師運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描述導入新課,又比如在分析哲人們的思想觀點時,引入了學生喜愛的圖片畫面,還通過一個個生動典型的智慧故事,從感性到理性,深入淺出,豁然開朗,收到很好效果。
整堂課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各部分內容之間承接轉合自然流暢,單位時間里的教學效度高。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效率的課。
四、這堂課很踏實。整堂課沒有不必要的表演與刻意的作秀,而是突出地體現了實質上的互動,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上和思維上的互動,師生共同沐浴著中華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此,這是一堂踏踏實實的課。
五、這堂課有待完善。第一層意思是留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空間,如城市交通擁堵現象與諸子思想的結合作為課后探究,課雖結束,而意猶未盡。第二層意思是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這節(jié)課同樣如此,如對一些思想家觀點主張的分析還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課前師生溝通還需加強等等。
因此,這是一堂有味道的課,也是一堂真實的課。
高二歷史教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測試內容
測試要求
教學要求
“百家爭鳴”的出現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思想
(1)了解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
(2)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內容的區(qū)別與聯系
啟發(fā)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新課導入
教師語: 讓我們追隨著戰(zhàn)馬飛馳聲,回到洶涌澎湃的春秋戰(zhàn)國,體悟那英雄輩出、璀璨群星的思想家們的生活時代。
播放《中華文明》相關片段。
提問: 我們從視頻中了解到“百家爭鳴”哪些背景呢?
學生回答: 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群雄爭霸……
教師語: 伴隨著政治經濟大變革而來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仁慈”思想家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救世思想,并收徒講學加以傳播,為民、為理想奔走各方,鑄就了中國的燦爛輝煌的“百家爭鳴”時代。讓我們這些卓越的思想家們上演一場“百家爭鳴”的大戲吧,用他們的思想回答古代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吧!
新課導入●2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有人說只要讀懂這本書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由《論語》導入百家爭鳴。
基礎達標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首次明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體現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A)
A. “有教無類” B. “舉一反三”
C. “溫故而知新” D. “當仁不讓于師”
解析 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坝薪虩o類”的意思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2. (2013年江蘇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卷)為響應黨中央厲行節(jié)約的號召,許多學校加入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的“光盤行動”中。早在戰(zhàn)國時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愛”、“非攻”的同時,就倡導“節(jié)儉”、“節(jié)用”。該思想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 (B)
A. 老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韓非子
解析 “兼愛”、“非攻”是墨子墨家學派的主張,墨子還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
3. 最近,有一網民提出構建皖北交通大網絡的設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該設想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故里連接了起來。下列言論不屬于這四人的是 (B)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C.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析 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為老子的思想。
4. 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產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張體現了民本思想的是 (C)
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種愚民政策。
5. (2014年南通模擬卷)安徽無為縣始建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該縣名稱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A)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韓非子
解析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張,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以“無為”作為縣名,反映了老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6. (2014年徐州模擬卷)孫中山答日本人:“我輩之三民主義首淵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說。孟子實為我等民主主義之鼻祖。”孫中山這么說主要是因為孟子主張 (C)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義
C. 民貴君輕 D. 得道多助
解析 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反對君主專制,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督促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孫中山認為二者有相通之處。
7.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東西,如果他們相信荀子的理論,可能對小孩采取的態(tài)度是 (A)
A.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會改正錯誤
B.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錯誤是一時糊涂
C.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必須嚴厲地懲罰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認為孩子犯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環(huán)境不好,應擇善而居
解析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倫理觀是性惡論。C是法家的主張。
8. (2014年徐州模擬卷)近來有學者提議將孔子的誕辰日(陽歷9月28日)確定為“中國教師節(jié)”,以“彰顯尊師重道、傳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國風范和氣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將孔子的生日定為“世界教師節(jié)”;1971年,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確定孔子的誕辰為“美國教師節(jié)”;至今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教師節(jié)”。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孔子主張 (A)
A.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
D.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解析 材料主要講述的是孔子在教學方面的影響和地位,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魅力。B、C選項是行為規(guī)范和治國理念;孔子沒有提出“仁政”,D項錯誤。
9. (判斷正誤。正確的填A,錯誤的填B)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歷史影響的認識,題干內容與課本內容完全一致,要求學生熟記課本,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0. (判斷正誤)(2014年徐州模擬卷)在學校整治環(huán)境的運動中 ,提倡“節(jié)約用紙”和“光盤行動”的主張與墨家學派的觀點有相同之處。 (A)
解析 墨子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學校提倡“節(jié)約用紙”和“光盤行動”的主張與墨家學派的觀點有相同之處。
鞏固提升
一、 選擇題
1. (2014年徐州模擬卷)在課堂上,老師詢問小明和小玟,你們心目中的好國君應有怎樣的作為,兩人的回答如下圖。小明和小玟的闡述,分別對應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哪家思想 (D)
A. 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 D. 法家、道家
解析 小明所說的“刑罰”、“權術”、“威勢”體現的是法家思想;小玟所說的“順應情勢”、“自由發(fā)展”、“自然平和”體現的是道家思想。 (B)
A. 《論語》 B. 《道德經》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好的行為典范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所以“上善若水”應出自于
C. 《墨子》 D. 《韓非子》
解析 材料中的“不爭”、“低下”,反映了道家無欲而安、因勢利導、無為而治的思想。
3. (沖A)(2014年無錫模擬卷)有人提出,先秦有四大派思想家。其中第一派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第二派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寬容、自由;第三派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第四派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其中被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所采納的思想是哪一派(C)
A. 第一派 B. 第二派
C. 第三派 D. 第四派
解析 第一派應是墨家,第二派應是道家,第三派應是法家,第四派應是儒家。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對韓非子的理論進行了具體的實踐。C項正確。
4. (2014年南京模擬卷)孔子曾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漢代司馬遷也言:“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圍繞治國之略,二者皆倡導 (B)
A. 緣法而治 B. 禮樂教化
C. 無為而治 D. 兼愛非攻
解析 材料中孔子希望用禮樂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樣就不會有爭訟,司馬遷認為在事情未發(fā)生之時就應當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兩人的思想都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倡導的是禮樂教化。
5.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一主張屬于 (B)
A.儒家“仁愛”思想 B.墨家“兼愛”思想
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這是墨子的話。大體意思是“看待別人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睂儆谀拥摹凹鎼邸彼枷?。這道題注意不要聯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錯選A項。注意儒家所宣揚的“仁愛”思想是有等級差別的愛,不可能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6. (沖A)“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梯,不能出世。”從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點是 (B)
A. 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會現實
C. 著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D. 重視研究人的前世來生
解析 “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義是:“不熟知《春秋》的含義,就不能步入社會;投身于社會?!睆倪@層含義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會現實。
二、 非選擇題
7. 閱讀下列材料:
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大思想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與穆罕默德、耶穌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學說曾對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世界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對當今世界和現代化的發(fā)展也具有越來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請回答:
(1) 孔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時期不僅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也是學術發(fā)展、文化昌盛的時代。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發(fā)展、文化昌盛”所呈現的歷史現象。
(2)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稱頌孔子:“我全神貫注地讀了他的這些著作,我從中汲取了精華……”還有西方學者直接認為:“孔子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守護神?!笨鬃铀枷氩粌H是法國大革命的動因,更成為西方“平等、仁慈、博愛”觀的源泉。在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癡迷?
(3) 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人才輩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調整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方面他們提出了哪些主張?
(4) 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設的速度,引發(fā)了世人包括中國人自己的驚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全世界孔子學院正以每4天誕生1所的速度增加。試分析儒家文化在現代重新受到重視的原因。
解析 第一問考查學生“概括”能力,回答時避免具體繁瑣地敘述;第二問結合當時法國的歷史情況,回答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可能為伏爾泰等人欣賞和利用;第三問注意“戰(zhàn)國時期”,不要重復答孔子及其思想;第四問可從儒學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面作答。
答案 (1) “百家爭鳴”?!?2) “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3) 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4)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有助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甚至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史料研讀
一、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
材料一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p>
——《論語·季氏》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p>
——《史記·太史公自序》
【解讀】 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是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舊的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的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各種新思想就是在這種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
二、 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
1. 孔子的“仁”的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二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引自《論語》
【解讀】 孔子強調為政以德,減少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求統治者愛他的子民,這些樸素的民本思想都體現了孔子的“仁”?!凹核挥?勿施于人”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倫理觀念。
2. 孟子對民本思想的繼承、發(fā)展
材料一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p>
——《孟子·盡心下》
材料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材料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孟子·告子上》
【解讀】 孟子認為民貴君輕,人民遠比君主重要。又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實行“仁政”的君主就會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會被人民推翻。并且堅持“舍生取義”,統治者不得強迫人民改變其志。孟子將樸素的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了極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
3. 荀子的哲學觀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材料二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 是何也?曰: 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材料三 雩而雨,何也?曰: 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天倫》
【解讀】 這些史料詳細闡述了荀子的哲學思想,認為“天行有?!?宇宙、世界是客觀發(fā)展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人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順應自然,又可以人定勝天,戰(zhàn)勝自然。
資料卡片
1. 諸子百家
傳統上關于百家的劃分,最早源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后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焙髞?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y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yī)十二家也?!?/p>
2. 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鬃酉茸嫠煊芍T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鬃釉娓阜朗逶昔敺酪卦住W娓覆牡氖论E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3. 老子的生平
老子(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關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謚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xiāng)、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于漢孝文帝,假之于解為膠西珢太傅?!睋吆嘞壬独献幼⑨尅房甲C,老子生于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chuàng)立學說奠定了基礎。春秋末年,周王朝內亂,老子棄官西去,經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