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小學語文
發(fā)表時間:2021-07-05高一語文教案:《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梳理中國姓氏來源的常見形式,了解姓氏尋根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
以調(diào)查為前提,以探究學習為原則,以點撥為主線,形成濃郁的合作學習氛圍。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分享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語文探究學習的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追宗溯祖的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
1、梳理中國姓氏來源的常見形式,
2、了解姓氏尋根現(xiàn)象
三、教學難點
探究中國姓氏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四、教學方法:
調(diào)查法、歸納法、探究法、點撥法
五、課前準備
1、將學生查找資料,填寫下列表格。
姓氏源流調(diào)查表
自己的姓氏
姓氏的由來
姓氏的郡望
姓氏的歷史名人
2、小組間進行比較,初步總結姓氏的不同來源。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趣味導入
姓甚名誰,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
(二)、中國姓氏知多少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我們熟知的《百家姓》是北宋的時候寫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fā)展到后來,總數(shù)據(jù)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這么多不同的姓是如何形成的?你的姓又有怎樣的來歷?下面每組選一個代表,匯報本組歸納代表姓氏的來源,并作出簡要說明。
班級四大姓:李、王、劉、張
【李】 1、出自嬴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2、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王】 1、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2、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第四組:班級小姓(牟、滕、朱、耿、曾、項、齊、呂、程、施、潘、莊、邱、賈)
【邱/丘】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后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第五組:其他姓氏
【程】 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后。建立程國 ,稱程伯。其子孫后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陜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 穗之禾”,遂被封于廣平 的程地,后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教師小結:中國姓氏的來源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方面:
1.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如:姬、姜、牛、熊、龍等。
2.以分封的土地為姓氏。如:蘇、屈、衛(wèi)、潘、邢等。
3.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宋、秦、楚、衛(wèi)、韓、趙、魏、陳、蔡等。
4.以官職為姓氏。如:上官、司空、司徒、太史、帥、尉等。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東郭、南宮、西門、池、關、池等。
6.以從事的職業(yè)為姓氏。如:陶、匠、巫、卜、屠、優(yōu)等。
7.以先人名或字為姓氏。如孔、皇、公、侯等:
8.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帶來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少數(shù)民族姓的漢語譯音,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
9.以兄弟行次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10.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 慶姓因避諱劉慶(漢安帝的父親)而改為賀姓等。
姓氏使我們想起遠古母系親屬集團,想起太古圖騰社會的圖騰信仰,想起中國古代諸侯林立的情景,想見歷代的許多行業(yè),想到中華民族血統(tǒng)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跡。你的姓氏由來是哪一個呢?
三、質(zhì)疑問難
(1) 姓與氏是一回事嗎?
明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迄今約一萬年。今天我們把姓氏當成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叭埃帐戏侄鵀槎?。《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鄙瞎诺脑际献逡阅赶禐橹行?,最早的古姓,幾乎都有一個“女”字偏旁, 黃帝長于姬水,以姬為姓。炎帝長于姜水,以姜為姓?!?“氏,木本也?!薄锻ㄨb外紀》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毕纳讨苤畷r,“封邦建國,胙(祚)土命氏”,“氏”大量產(chǎn)生。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別婚姻,氏明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短镏洝分姓f:“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秦漢以來,姓氏才合而為一。
從姓氏合一中我們看到了社會由母系到父系的過渡,婚姻的習俗,民族的發(fā)展壯大,更看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2)范徐麗泰,陳馮富珍中的“范徐”、“陳馮”是復姓嗎?
港臺地區(qū)已婚婦女的姓名格式:“夫姓+父姓+名”的格式。如香港臨時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范”是夫姓,“徐”是父姓。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任總干事長陳馮富珍,“陳”是夫姓,“馮”是父姓。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婦女大多沒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她們婚后的稱謂格式是“夫姓+父姓+氏”。如王二姐嫁給姓孫的,就叫“孫王氏”??梢?,港臺地區(qū)已婚婦女的姓名格式與中國古老的姓名稱謂傳統(tǒng)是一脈相承的。
近些年內(nèi)地年輕的父母在給孩子起名時,采用 “父姓+母姓+雙名”的格式,與港臺地區(qū)已婚婦女“父姓+母姓+雙名”的格式,從外在形式上很難加以區(qū)分;容易產(chǎn)生誤解。如港臺人士看到“張楊舒儀”小姐之名,會誤以為名花有主;同樣,看到港臺“姚林秀瓊”之類名字,內(nèi)地某些人士會誤以為此人父親姓姚,母親姓林。這一現(xiàn)象需加以研究。
姓氏從最早的隨母姓到后來的隨父姓,再到現(xiàn)在既可以隨母姓,也可以隨父姓,還可以把父母的姓合起來作姓,這說明了男女地位的變化,人們崇尚自由獨立之精神,這也是一種時代社會的進步。
(3)阿Q說 “五百年前是一家”對嗎?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教學設計
對,我們來看“中華姓氏源流樹狀示意圖” 。伏羲氏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列為三皇之首,《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黃帝姓姬,炎帝姓姜,虞舜姓姚。 代代繁衍,姓氏眾多。例如相傳黃帝的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為12“姓”:姬、姞、酉、祁、己、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說,黃帝的子孫衍生成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他們開枝散葉,分成不同的姓氏。追本溯源,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數(shù)典認祖,追宗尋根,中華子孫,萬姓一家。
四、尋根問祖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每一個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驕人的業(yè)績照亮了歷史的長空,令我們高山仰止。請說出與本人姓氏相同的歷史名人。
以擂臺賽的形式進行,要求:每組限時30秒,舉例最多的一組為勝
教師小結:“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碑斘覀冊俅沃販叵热说氖ッ麜r,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一定要把祖先的精神流傳百世,把他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發(fā)揚廣大。
五、我來評價
近年來“姓氏尋根熱”持續(xù)升溫,海外華僑華人,特別是東南亞臺港地區(qū)的華人姓氏宗親紛紛組團回祖國尋根謁祖。與此同時,姓氏研究方面的書籍成為出版業(yè)的新熱點,互聯(lián)網(wǎng)上則建立了專門的姓氏網(wǎng)站,如:“天下第一王”,“中華張姓網(wǎng)”, “黃氏全球網(wǎng)”等都是較有影響的單姓尋根網(wǎng)。姓氏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xiàn)象。那么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種現(xiàn)象呢?
明確:(1)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態(tài)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華祖先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姓氏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國人唯一可以憑籍的線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釋懷對自己姓氏的種種困惑,讓人們與自己的先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而使自己對自己的姓氏的歷史來源、家族名人、遷徙分布等知識了如指掌。通過姓氏文化尋根,使人們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來,知道自己肉體,心靈,之血脈傳承;人們可以找到與祖先相連的血脈,經(jīng)歷祖先曾經(jīng)的苦難與輝煌,從而感知歷史,體味現(xiàn)在,思考未來……
(3)姓氏尋根所尋覓的是中國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積極意義。通過了解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討姓氏尋根現(xiàn)象,我們更加能夠借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4)舉行尋根祭祖活動,發(fā)揚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促進海內(nèi)外同胞互動、聯(lián)誼、團結,有利于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要讓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統(tǒng)統(tǒng)都是在祖國!根在這里!
(5)滿腔熱血灑故里,灼熱的鄉(xiāng)情,化作滿腔的熱血,為故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真誠相助,報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學校的教學樓,一座座治病救人的醫(yī)療機構,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鄉(xiāng)村大道。他們的豐公顯績,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鄉(xiāng)親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教師小結:姓氏文化尋根的意義。
對于研究中國歷史、海外華人尋根問祖、有效地招商引資、增進了民族融合,完成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 欣賞歌曲:祖?!栋偌倚铡?
六、教師總結
中華堂堂,民族皇皇,文物典章,輻射光芒。圣哲相傳,代有輝光,文明古國,禮義名邦?!網(wǎng)ww.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七、布置作業(yè)
1、閱讀《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確讀音并了解其淵源。
2、你的家族中有沒有尋根問祖活動?
3、延邊有沒有可開發(fā)的尋根游人文景觀?
延伸閱讀
高一語文教案:我與地壇(節(jié)選)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體味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設想:
本文所蘊涵的作家對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品味出來,機械的設置思考題目引導學生回答可能會導致學生感悟能力的喪失(因為設置的思考題目可能并不是學生所感悟到的)。
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品味文章的語言和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師可以將此課變成一篇散文欣賞課,教師和學生一同走進地壇,和作家去欣賞地壇的寧靜與生機,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對文章的分析鑒賞則可讓學生以周記或者小作文的形式來完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作家簡介(課件展示)
2.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3.欣賞文章第一部分(課件展示)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進入古園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古園,古園是怎樣的古園呢?
(師生共同誦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薄澳菚r,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保?/p>
“我”又是怎樣的“我”呢?
(師生共同誦讀:“兩條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蕪并不衰敗”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保?/p>
“我”在古園中的沉思
(師生共同誦讀:“一個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時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欣賞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呢?
(師生共同誦讀母親的幾個“知道”)
“我”對母親的設想
(師生共同誦讀:要注意對“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边@句話誦讀語氣的處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師生共同誦讀“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我了。”注意此處對“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的語氣處理)
印象中的母親
(師生共同誦讀,注意對幾個“看見”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語氣處理)
誦讀說明:
文章中有許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達了作家濃郁的感情,需要反復的誦讀才能夠體會,教師自身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有的感情作為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可能體會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師能夠將那種濃郁的深情讀出來的話,學生定會理解的。
5.拓展訓練——搜集信息
利用網(wǎng)絡搜集有關本文的分析鑒賞資料。
第二課時
1.分析鑒賞文章
讓學生分析鑒賞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組討論,并由一代表作總結陳述。鑒賞重點既可以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闡釋的對生命的感悟。如果學生鑒賞的重點是有關語言表達的,教師則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語言來體味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情感。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可結合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教材分析的內(nèi)容作相應的總結。
2.能力訓練
讓學生將上述的分析鑒賞結論進行總結,當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藝評論。
高一語文教案:《老人與海》
《老人與?!方虒W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把握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借助資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2、結合文中人物的經(jīng)歷和語言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培養(yǎng)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培養(yǎng)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難點:
結合文中人物的經(jīng)歷和語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學方法:自讀點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臺灣作家李湃曾說過: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點什么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海明威。瑞典諾貝爾授獎委員會對海明威及其作品的評價是:勇氣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PPT1)《老人與?!穼懙氖且粋€老人,展現(xiàn)的卻是一個世界。(PPT2:課題)
二、檢查預習,梳理情節(jié)。(讀小說,我們自然是先感知情節(jié)。)
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注釋1有關情節(jié)的內(nèi)容: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桑地亞哥是位“背運”的老人,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第85天出海,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獲一條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歸航途中,馬林魚卻被鯊魚吃掉。(我們節(jié)選部分為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過程,需要同學注意的是,在搏斗之前,老人與他捕獲的大馬林魚剛剛進行來三天兩夜的搏斗。)
1、老人與鯊魚的搏斗有幾個回合。(PPT3)明確:5個回合
2、結合文章內(nèi)容,請學生試著口頭完成以下表
次數(shù)
1
2
3
4
5
攻擊者
鯖鯊
星鯊
犁頭鯊
星鯊
鯊魚
數(shù)量
一條
兩條
一條
兩條
一群
老人作戰(zhàn)工具
魚叉
綁著刀子的槳
綁著刀子的槳
短棍
短棍、舵把
結果
殺死鯖鯊,大魚被咬去四十磅
殺死星鯊,大魚被吃掉四分之一
殺死犁頭鯊,刀子折斷
星鯊受傷逃走,大魚半個身子被咬爛
老人被打敗了,大魚只剩下殘骸
格。給兩分鐘梳理,圈點勾劃。(PPT4、PPT5)
三、長文短教,從老人與鯖鯊搏斗的環(huán)節(jié)中,把握人物形象。
1、在與鯊魚搏斗的最后一個回合結束后,有這樣一句話(PPT6)“他知道他終于給打敗了,而且一點補救的辦法都沒有。”你認為老人失敗了嗎?學生個別回答。
明確: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他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2、以老人大戰(zhàn)鯖鯊回合為例,分析人物形象。(PPT7)小組合作討論五分鐘。
(先明確答題區(qū)域,提醒學生以文本為依據(jù),回答時既有概括,又有舉例分析)
答案預設:
“他把魚叉準備好,用繩子系住,眼眨也不眨地望著鯊魚向前游來。”動作描寫,表現(xiàn)老人經(jīng)驗豐富,鎮(zhèn)定清醒。
“那兒正是腦子的所在,老頭就朝那一個地方扎進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氣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把鋒利無比的魚叉扎了進去?!薄暗е鵁o比的決心和十足的惡意。”動作描寫,表現(xiàn)老人的勇敢和堅定。
議論句“老頭兒現(xiàn)在的頭腦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堅強的決心”
“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心理獨白,表現(xiàn)老人的自信與頑強,體現(xiàn)了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戰(zhàn)斗精神。
“有了事就擔當下來?!毙睦愍毎祝憩F(xiàn)出老人敢于擔當?shù)挠職馀c精神。
“想點開心的事吧。”“丟掉了40幾磅魚肉,船走起來會更輕快些?!毙睦愍毎祝憩F(xiàn)老人的樂觀。
提醒學生注意老人心理活動中的自我否定與矛盾之處。如“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薄斑@要是一場夢多好,但愿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薄耙苍S不吧,也許我只是比它多了個武器吧。”還有他對殺死大馬林魚的自責與自我寬慰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的矛盾。這些細節(jié),說明在茫茫大海中捕魚的老人他的敵人不只有鯊魚,還有他自己,他的強大不光體現(xiàn)在他殺死了鯊魚,還體現(xiàn)在他戰(zhàn)勝了自己。同時,這些細節(jié),也恰恰體現(xiàn)出人物性格因素的模糊性,任何人的性格都有矛盾性,英雄也不例外,高明的作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人物性格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非但沒有削減他作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反而,我覺得,正因為這位英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漁夫,正因為這位英雄有很多自我否定與矛盾糾結的地方,他才有了更普遍的意義和價值。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上的英雄,他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我成就的英雄。
3、分析鯊魚描寫對老人形象的襯托左右。
請一位同學尋找或概括鯊魚的特點,用詞語或短語。
巨大,游速快,美,漂亮,牙齒鋒利,強壯,毫無畏懼,為所欲為,兇猛,殘忍,能干,聰明。鯊魚是一位值得敬畏的強大的對手。襯托出老人的自信、力量和勇氣。
(PPT8)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堅強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
鯊魚起到的就是這樣的襯托作用,這是兩個強者之間的對決。
4、形象總結:通過分析概括,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與猛鯊搏斗的鎮(zhèn)定清醒、勇敢堅定、自信頑強的桑地亞哥形象。他是一位普通的漁夫,是一位失敗了的悲情英雄,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如果要用文字為他作注解的話,有兩句話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他最有名的硬漢宣言:(PPT9)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四、文本象征意義的探究。
(PPT10)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很多東西。——海明威《談創(chuàng)作》
(PPT11)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p>
(PPT12)學生思考:大海、大馬林魚和鯊魚分別象征著什么呢?
參考答案:大海象征著人生的競技場,大馬林魚象征著美好的目標與追求,鯊魚象征著破壞性的力量。偉大的精神力量就在披荊斬棘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
小結:人生就是不斷得到,又不斷失去的旅程。那么它的意義又在哪里呢?我想在追尋理想與目標的人生路上,我們越過坎坷、戰(zhàn)勝艱難、打敗誘惑時所迸發(fā)出的精神光芒就是人生的意義吧。桑地亞哥用他傷痕累累又疲憊不堪的身體,用一副大馬林魚的骸骨,給我們彰顯了不屈不撓、頑強樂觀的人類精神。
五、寫作指導,作者介紹。
(PPT13)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硬漢子”形象,他們大都是斗牛士、拳擊家、漁夫和獵人。這些人在面臨困難與絕境時,都表現(xiàn)得無所畏懼,不拼搏到底絕不罷休。
海明威成功塑造了許多硬漢形象,并不是因為他掌握了一套寫硬漢的技巧。他寫作的方法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他自己先做個硬漢,然后他寫他自己。
(PPT14)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正如他所塑造的人物一樣,一直是人們心目中不屈不撓硬漢精神的象征。有人用“現(xiàn)代英雄神話”來概括海明威傳奇的一生。他癡迷拳擊而永久傷害了一只眼睛;他兩次參加世界大戰(zhàn),獲過十字軍功章、銀質(zhì)獎章、勇敢獎章和銅星獎章。他因膝蓋被打碎而開過12次刀,取出237塊碎彈片;他擅長釣魚,曾釣過7米多長的大魚;他喜歡冒險,斗牛、打獵樣樣在行,去非洲打獵時飛機失事,成為生前能讀到自己訃告的極少數(shù)作家之一;因為后來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毅然決然地用心愛的雙管獵槍對準了自己的下巴。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個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詮釋著“硬漢”的含義。
于漪老師說,當前學生作文之弊,華麗有余,氣勢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豪情很顯然不是技術層面的,有孟子所講的“浩然之氣”“大丈夫人格”,有海明威的硬漢精神,方能寫出有豪情、有正氣之文章。
(PPT15)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評價海明威“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tài)度產(chǎn)生過更大的影響?!薄氨臼兰o(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作品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
(PPT影視作品插圖、亮劍插圖)
六、總結:海明威不只是一個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的代名詞,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不朽的巨著,還有更多的人生思考。如果有一天厄運來臨,我······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一生思考,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回答的問題。
七、作業(yè):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發(fā)揮想象,為桑地亞哥寫一段肖像描寫。(作文本)
高一語文教案:《祝福》
《祝?!方虒W設計
教學目標:1.熟讀文本,理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祝?!钡暮x。
2.體會并理解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重點:1. 體會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形象之間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結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展示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第三學時 展示課
小組成果展示:小組內(nèi)自查,小組結對子互查。
小組疑點展示:小組討論交流,針對疑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指正點撥。
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一 肖像描寫
討論 1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是怎樣的?
2第二次到魯鎮(zhèn)時肖像有哪些變化?
3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怎么樣?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小結:小說對祥林嫂的外貌描寫不僅表現(xiàn)了表現(xiàn)人物的質(zhì)樸與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人物命運的變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滅亡的過程.
二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討論:1祥林嫂都給哪些人講了阿毛的故事?當時她的心理狀況如何?
2文章中有關祥林嫂的行動描寫有幾處?分別表現(xiàn)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小結:祥林嫂的抗爭是自發(fā)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抗爭的結果只能是逃出“苦?!庇诌M“狼窩”。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在祥林嫂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與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當突出的因素。
三 細節(jié)描寫
討論:1本文有七處描寫祥林嫂的眼睛,從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小結: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她的眼睛?!斞?/p>
人物形象小結:她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舊中國,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悲劇人物要使人憐憫,“最重要之點,性格必須善良”。 ——亞里士多德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p>
合作探究:1.祥林嫂周圍的其他人對祥林嫂態(tài)度如何?
柳媽的語言:惡毒、愚昧、殺人于無形。外貌:丑陋、令人厭惡。 行為:卑鄙無恥。
其他人短工淡然簡捷的回答,四嬸慌亂的語調(diào)。
女人們鄙薄厭煩的神情。
2.誰應該對祥林嫂的死負責?誰是元兇?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無路中苦苦掙扎到最后一息。
魯鎮(zhèn)的環(huán)境氛圍:迷信麻木愚昧。
魯鎮(zhèn)的思想認識: 頑固守舊,尊崇禮教。
魯鎮(zhèn)的待人處事態(tài)度:淡漠而無恥
他們合謀殺害祥林嫂,封建禮教和禮教才是真兇。
3.魯四老爺是怎樣的一個人?
頑固保守、固守禮教、陰險歹毒封建禮教的忠實走狗.
拓展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
客觀原因:饑寒交迫。
主要原因:祥林嫂無容身之所,立錐之地。
1地主階級:魯四老爺鄙視她,視她為謬種。四嬸嫌棄她,不允許她祭祀。
2資產(chǎn)階級:“我”雖同情她,但不能幫她。
3無產(chǎn)階級:短工鄙棄她,劉媽嘲笑她,嚇唬她。魯鎮(zhèn)的人們把她的痛苦當成“戲”看。
真正原因:吃人的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
布置作業(yè):請你運用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shù)150左右。
教學反思:這堂課的教學主要是完成對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學生在前兩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對祥林嫂形象有了一些認識,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各學習小組表現(xiàn)很踴躍,只是能夠做小結發(fā)言的學生在總結時不夠全面,需要教師補充。在拓訓練: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魯四老爺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我?這一問題時學生將主要原因的三個方面不能夠準確全面的概括出來,所以今后對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待繼續(xù)訓練。
高一語文教案:《論語》
名著導讀之《論語》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論語》作為高中名著導讀之開篇,講好它頗有必要。一者,孔子說他“十五志于學”,這與高一學生在年齡上大體相當。因此,通過導讀引導學生像孔子一樣“志于學”顯得必要。二者,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學過《論語(十則)》,有一定的基礎,對孔子和《論語》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學。三者,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論語》堪稱經(jīng)典,了解經(jīng)典,學習經(jīng)典,傳承經(jīng)典,義不容辭。
教學中雖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其一,《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儒家經(jīng)典,而學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礎較差的狀況,這樣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其二,因年代久遠,《論語》中所體現(xiàn)的政治理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思想、民間習俗等不一定符合當代“90后”學生的胃口,學生或許存在個性化的現(xiàn)代式解讀,值得鼓勵也需要引導。
基于以上認識,在設計本導讀課的時候,我進行了如下處理。在內(nèi)容上,一是將孔子不作為教學重點。雖然講《論語》離不開孔子,但畢竟是《論語》導讀,不是“孔子”導讀,多了有喧賓奪主之嫌。二是以課本中出現(xiàn)的句子作為講解重點。高一學生鮮有讀完《論語》全本的,對課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句子都是經(jīng)典句子,將其作為講解重點,因利就便,有利于幫助學生疏通文意,了解經(jīng)典。在教法上,主要學生課外自學和教師課內(nèi)引導相結合。對于孔子及《論語》相關的背景資料,課本上有一些,學生可以通過上網(wǎng)瀏覽補充,這部分讓學生課外自學解決,課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對于課文文本中所輯錄的重要句子,通過查閱工具書,教師講解引導,以疏通文意,幫助學生進行解讀。通過課堂探討,讓學生明曉如何縱讀和橫讀《論語》??傊?,期望通過課內(nèi)導讀之“一發(fā)”,而牽動課外閱讀之“全身”,真正達到“悅讀”的目的。
文本解讀
《論語》導讀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共分兩個部分,一是“背景介紹”,二是“作品導讀”。
“背景介紹”部分共五段。首段說的是讀《論語》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第二段簡介《論語》,包括其成書時間、內(nèi)容、為什么叫《論語》、意義等。第三至五段介紹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作品導讀”部分共十四段,第一段就《論語》版本作說明。第二段簡介《論語》,對其呈現(xiàn)的四種形式(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問答形式、交談形式、夾敘夾議)作了舉例說明。第三段說明閱讀《論語》要注意的問題。第四段承上啟下,第五至第九段談《論語》對后人的啟發(fā)。第五至七段側重談《論語》中反映的儒家治國理論,“仁”和“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兩大支柱,二者相輔相成。第八段談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論。第九段談《論語》中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至今受用。第十至十三段介紹孔子的形象(孔子自我評價、理想、生平)及其帶給我們的影響。第十四段總結,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語說明《論語》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①查找孔子與《論語》的有關背景資料;②理解、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學生上網(wǎng)“百度”,學會自學,積累孔子與《論語》相關的資料;②通過幻燈片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論語》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①感受孔子高尚而光輝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②學生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①查找積累孔子與《論語》的背景資料;②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熱情;③指導學生如何閱讀《論語》。
【教學方法】
1.講解法。通過教師講解,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有關孔子和《論語》的文學常識。
2.歸納法。在了解文中出現(xiàn)的《論語》原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閱讀《論語》的方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宋代趙普出任宰相時,有人說他只讀過《論語》,宋太宗趙光義問他是否如此,趙普并不隱瞞,并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庇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就流傳開來。這話雖有些夸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它被譽為“博大精妙的智慧之言”。既然《論語》如此精妙,我們有必要讀一讀《論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該如何來品讀《論語》。
二、說一說:要求學生課前網(wǎng)上搜索孔子和《論語》的相關知識,歸納概要,課堂上能夠說出對孔子和《論語》的初步印象。
大家都知道,《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那么首先有必要對孔子作個了解。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提問1:關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課本83、84頁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孔子其人(關鍵詞):稱號(“四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圣人)、經(jīng)歷、思想核心(禮、仁)
提問2:關于《論語》你又了解多少呢?
課本84頁的內(nèi)容可作參考。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歸納并分別幻燈展示關要點(關鍵詞),以方便學生識記。
◆ 明確(幻燈展示):
《論語》其書(關鍵詞):“論語”釋義、涉及內(nèi)容(學習、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藝術特色(口語簡潔、人物鮮明、善用修辭等)
附相關資料:
l、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 yì,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靠自學成才。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國,四處游說,但其政治主張始終沒有被采納。暮年回到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風氣,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其教學相長、溫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還有借鑒意義。經(jīng)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詩經(jīng)》、《周易》等。他還將魯國史書《春秋》加以修訂,開創(chuàng)了私人修撰歷史的先河。
孔子政治思想學說的核心是“禮”和“仁”?!岸Y”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qū)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鬃又鲝垏栏褡袷亍岸Y”的規(guī)定。“仁”即仁愛,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自漢以后,孔子思想成為兩千年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深遠。
2、《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成書時間約在戰(zhàn)國時期?!罢撜Z”的“論”是編排、記錄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全書共有20篇,每篇由數(shù)量不等的語段組成,一段話為一章,全書共有492章。《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從內(nèi)容上看,《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張。如重點涉及學習的主要篇章有《學而》《子張》等,重點涉及政治的主要篇章有《堯曰》《季氏》等,重點涉及倫理道德的篇章有《八佾(yì)》《里仁》《公冶長》《雍也》《子罕》《鄉(xiāng)黨》《顏淵》《憲問》《微子》等,重點涉及教育的篇章有《述而》《泰伯》等,綜合涉及各方面思想的篇章有《為政》《先進》《子路》《衛(wèi)靈公》《陽貨》等。
《論語》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頭語言為主,來描述孔子的思想和品格,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非常簡潔。其中篇幅相對較長的,也只有兩百多字?!墩撜Z》還特別擅長用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墩撜Z》不是小說,也不是人物傳記,以記言為主,敘事為輔,但《論語》中人物的形象卻很鮮明??鬃颖救撕吞@可親的神態(tài)、誨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都呼之欲出??鬃拥膸状蟮茏樱珙伝氐奶撔尿\、子貢的智慧巧妙、子路的冒失莽撞等,語言風格無不與其精神氣質(zhì)相合。
《論語》善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比較常用的有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這就比單純空洞的說教更生動、更形象,容易為人所理解并接受。
三、憶一憶:學生溫故——回顧初中所學《論語》。
學生憑印象記憶句子,教師歸納并幻燈展示,學生齊讀。
◆幻燈展示:七年級上冊課文《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十則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課本中還有很多經(jīng)典的句子,值得我們?nèi)テ疯b。
四、品一品:學生知新——品鑒課本文本中的佳句
學生閱讀教材中“名著導讀——《論語》”內(nèi)容,劃出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句子。
1、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對自己描述和評價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保ā蹲雍薄罚?/p>
譯:孔子聽說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p>
(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譯: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鬃诱f:“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p>
譯: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豆遍L》)
譯: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而已?!?/p>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歲理解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明辨是非,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違規(guī)?!?/p>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夠看出孔子的部分形象特征。比如,他幼年不幸,生活貧苦,但卻少有志向;比如他熱愛學習,好學不倦,自學成才;比如他講究忠信,頗有自信等等。說到這,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論語》中最多的是“子曰”,那么還有無“他人曰”呢?
《論語》中除了很多“子曰”之外,還有“曾子曰”“予貢曰”“顏淵曰”“子路曰”等等。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可以人物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縱讀《論語》。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門弟子,第三是《論語》中的其他人物,這樣把《論語》當孔子的傳記來讀。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一——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
2、找出課文中有關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并作簡要分析。
(1)子曰:“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
譯:孔子說:“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愚智)的類別?!?/p>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么問題?!?/p>
(3)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p>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p>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p>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譯: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p>
(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p>
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開導他;不到他欲說無語時,不去啟發(fā)引導。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教他了。”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讓人們受益無窮。除此之外,他在為政治國、為人處世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論。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把全書歸納為若干主題,每個主題下還可分若干細目,按主題摘錄,即以概念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二——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
幻燈展示:《于丹(論語)心得》目錄: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論語》原文、后記
分析:于丹教授從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這七個方面,就是以概念為線索,來橫讀《論語》的。
3、除了上面我們所列舉的句子之外,你還欣賞《論語》中的哪些句子呢?請說出來和大家一同分享。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
明確: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這些句分別出自不同的篇章。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論語》共有20篇,篇名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的兩個字來做篇名。其中學而篇第一,堯曰篇第二十?!墩撜Z》因年代久遠,有些句子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查閱相關工具書,梳理文義,按章節(jié)順序讀《論語》。作為初學者,我們可以閱讀中華書局出版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書后附有《論語詞典》,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另外,教師手中的《論語通解》(東北師大出版社),附有名師點評,也值得一看。
◆ 幻燈展示:“閱讀指津之三——梳理文義,順讀《論語》”
課堂小結:
好,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我們先對孔子和《論語》作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分析總結了讀《論語》的三種方法,即“以人物為線索,縱讀《論語》;以概念為線索,橫讀《論語》;梳理文本大意,順讀《論語》?!?/p>
◆ 幻燈展示:《論語》閱讀的三種方法。
四、結束語
無論是古人趙普留下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還是今人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論語》所呈現(xiàn)出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不言而喻?!墩撜Z》不僅是記載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在課后認真地閱讀《論語》。最后,我想用兩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
◆ 幻燈展示:讀孔子,見賢思齊;品《論語》,溫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