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9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9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9* 精神的三間小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果說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么,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么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說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y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
(2)背景鏈接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說,“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shù)贸隽α俊?,是應該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mào)贅余(zhuì)窗欞(líng)坍塌(tān)
要訣(jué)困厄(è)襟懷(jīn)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憎惡(zēngwù)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yè)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lián)?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jīng)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shù)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yè)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yè)要自己尋找,只有規(guī)劃好自己的事業(yè),才能使事業(yè)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著愛恨——光明溫暖
盛放事業(yè)——堅固優(yōu)雅
安放自身——獨特安穩(wěn)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wěn)。
延伸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案
八課:精神的三間小屋
教學研究: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對人需要什么樣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構建自己的精神空間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若有可能,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對人的愛與恨,第二間盛放事業(yè),第三間安放自身。作者在闡述這些事理時,思辨色彩較為濃厚,如何讓工科專業(yè)的中職學生明白精神豐富對于人生的意義;如何讓學生們在飽含濃郁文采的字句中體會到:情感、事業(yè)、精神應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這些都需要老師悉心引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教學中最終明白課文的主題意思。
教學課時
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guī)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臻g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fā)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女,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當兵,歷任衛(wèi)生員、助理軍醫(yī)、軍醫(yī)。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1980年轉業(yè)回北京。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fā)表作品200余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lián)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fā)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y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正音明義。
(1)生字注音
寬宥(yòu)游弋(yì)輕覷(qù)麾(huī)下廣袤(mào)
贅(zhuì)余窗欞(líng)坍(tān)塌要訣(jué)困厄(è)
襟(jīn)懷灼(zhuó)晃自慚形穢(huì)憎惡(zēngwù)
俯拾即(jí)是馳騁(chěng)
(2)詞語解釋。
1.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3.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4.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xiàn)成的東西。
6.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后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7.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8.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9.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yè)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與恨。
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
C.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lián)?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jīng)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shù)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yè)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yè)要自己尋找,只有規(guī)劃好自己的事業(yè),才能使事業(yè)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yè)?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首先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
其次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
最后境界是收獲階段,已經(jīng)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
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難點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見”?
通過舉例分析說明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內容:
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
五、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
2.構思新穎獨特。
3.語言樸實,意蘊深厚。
4.文筆細膩。
七、拓展訓練
你認同畢淑敏的“精神小屋”嗎?你將如何建構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八、作業(yè)布置
請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試以“我的精神小屋”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九,相關文章閱讀
。
造心
畢淑敏
蜜蜂會造蜂巢。螞蟻會造蟻穴。人會造房屋、機器,造美麗的藝術品和動聽的歌。但是,對于我們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自己的心,誰是它的建造者?
孔雀絢麗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競天擇造出的。白楊筆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體和高遠的陽光造出的。清香的花草和繽紛的落英,是植物吸引異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的。卓爾不群堅韌頑強的性格,是秉賦的優(yōu)異和生活的歷練造出的。
我們的心,是長久地不知不覺地以自己的雙手,塑造而成的。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鋼鐵造的,沉黑無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潔酷寒。有的心是用絲綢造的,柔滑飄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瑩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鋒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頭造的,安穩(wěn)麻木。有的心是用紅土造的,粗糙樸素。有的心是用黃連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謊言造的,百孔千瘡。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惡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鏡蛇唾液造的,劇毒兇殘。
造心要有手藝。一只靈巧的心,縫制得如同金絲荷包。一罐古樸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機敏的心,感應快捷電光石火。一顆潦草的心,門可羅雀疏可走馬。一灘胡亂堆就的心,乏善可陳雜亂無章。一片編織荊棘的心,暗設機關處處陷阱。一道半是細膩半是馬虎的心,好似白蟻蛀咬的斷堤。一朵繡花枕頭內里虛空的心,是假冒偽劣心界的水貨。
造心需要時間。少則一分一秒,多則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瓏。久拖不絕的謹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紀,就竣工一顆完整堅實之心。有的人,須發(fā)皆白,還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樁。有的人,半途而廢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丟下不曾結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細刻一輩子,臨終還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濫造一輩子,人未遠行,心已灶冷坑灰。
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沒有一片烏云,可以覆蓋心靈遼闊的疆域。沒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徹底顛覆心靈的宏偉建筑。沒有任何風暴,可以凍結心靈深處噴涌的溫泉。沒有某種天災人禍,可以在秋天,讓心的田野顆粒無收。
心的規(guī)模,也可能縮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納一個家,一個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絲雨,就把它淹沒了。一縷風,就把它粉碎了。一句謊言,就讓它痛不欲生。一個陰謀,就置它萬劫不復。
心可以很硬,超過人世間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屬。心可以很軟,如泣如訴如絹如帛。心可以很韌,千百次的折損委屈,依舊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個不小心,頓時香消玉碎。
造心的時候,可以有很多講究和設計。
比如預埋下一處心靈的生長點,像一株植物,具有自動修復、自我養(yǎng)護的神奇功能。心受了創(chuàng)傷,它會挺身而出,引導心的休養(yǎng)生息,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心整舊如新。
比如高高豎起心靈的避雷針,以便在危急時刻,將毀滅性的災難導入地下,耐心等待雨過天晴。
比如添加防震防爆的性能,在心靈遭受短時間高強度的殘酷打擊下,舉重若輕,鎮(zhèn)定地維持蓬勃穩(wěn)定。
比如……
優(yōu)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因為人生有太多的壓榨和當頭一擊,會與獨行的心靈,在暗夜狹路相逢。如果沒有精心的特別設計,簡陋的心,很易橫遭傷害一蹶不振,也許從此破罐破摔,再無生機。沒有自我康復本領的心靈,是不設防的大門。一汪小傷,便漏盡全身膏血。一星火藥,便燒毀綿延的城堡。
心為血之海,那里匯聚著每個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有一顆仁慈之心,會愛世界愛人愛生活,愛自身也愛大家。有一顆自強之心,會勤學苦練百折不撓,寵辱不驚大智若愚。有一顆尊嚴之心,會珍惜自然善待萬物。有一顆流量充沛羽翼豐滿的心,會乘上幻想的航天飛機,撫摸月亮的肩膀。
造心是一項艱難漫長的工程,工期也許耗時一生。通常是母親的手,在最初心靈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紋。所以普天下為人父母者,要珍視這一份特別莊重的義務與責任。
當以我手塑我心的時候,一定要找好樣板,鄭重設計,萬不可草率行事。造心當然免不了失敗,也很可能會推倒重來。不必氣餒,但也不可過于大意。因為心靈的本質,是一種緩慢而精細的物體,太多的揉搓,會破壞它的靈性與感動。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當它下水遠航時,藍天在頭上飄蕩,海鷗在前面飛翔,那是一個神圣的時刻。會有臺風,會有巨濤。但一顆美好的心,即使巨輪沉沒,它的顆粒也會在海浪中,無畏而快樂地燃燒。
九年級語文上冊9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案新人教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上冊9精神的三間小屋教案新人教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精神的三間小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寬宥、游弋”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過程與方法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其給予的生活啟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guī)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完全體會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fā)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畢淑敏(1952—),女,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寧,祖籍山東。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當兵,歷任衛(wèi)生員、助理軍醫(yī)、軍醫(yī)。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1980年轉業(yè)回北京。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fā)表作品200余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lián)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fā)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y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寬宥(yòu)游弋(yì)輕覷(qù)麾(huī)下廣袤(mào)贅(zhuì)余
窗欞(líng)坍(tān)塌要訣(jué)困厄(è)襟(jīn)懷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憎惡(zēngwù)俯拾即(jí)是馳騁(chěng)
(2)詞語釋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xiàn)成的東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課文標題說的是哪三間精神小屋?
答案示例: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yè)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第1—6段的內容,和后文寫的三間精神小屋有什么關系?
答案示例: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
(2)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答案示例: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jīng)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3)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shù)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yè)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yè)要自己尋找,只有規(guī)劃好自己的事業(yè),才能使事業(yè)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yè)?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首先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
其次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
最后境界是收獲階段,已經(jīng)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
(4)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難點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見”?
通過舉例分析說明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5)為什么作者說“在我們的小屋里,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你認為在第三間精神小屋中應該怎樣“安放我們自身”?
答案示例:這是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我們能從不同渠道接受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漸漸,有的人就被這個信息社會所同化了,常常隨波逐流,用他人的觀點來肯定事物的價值,常常以為眾人所追求的就是他們自己想要的。于是別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們自己的思想,使他們成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作為當代學生,我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之余,應該思考如下問題:有沒有給自己的心靈存放適當?shù)目臻g?對于我們在課內課外吸收的信息有沒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斷?有沒有用自己的思維去審視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6)根據(jù)你的理解,談談“精神的三間小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答案示例:三間小屋是一個整體,其中盛放我們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靈大廈的基礎,我們只有擁有自己的主見,才能明確自己所愛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樣的事業(yè)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2.寫法探究
本文有怎樣的寫作特色?
答案示例:①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②構思新穎獨特。
3.主題理解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課堂小結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yè)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shù)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xiàn)。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九年級《精神的三間小屋》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精神的三間小屋》教學設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9、精神的三間小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寬宥、游弋”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
3、把握課文多方設喻,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行文特點
二、教學重點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多方設喻的寫作方法,把握每一間小屋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guī)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臻g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完全體會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fā)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qū)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yè)回北京。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额A約死亡》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yī)院的經(jīng)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贰侗3煮@奇》,長篇小說《紅處方》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寬宥(yòu)游弋(yì)輕覷(qù)麾(huī)下廣袤(mào)贅(zhuì)余
窗欞(líng)坍(tān)塌要訣(jué)困厄(è)襟(jīn)懷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憎惡(zēngwù)俯拾即(jí)是馳騁(chěng)
(2)詞語釋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xiàn)成的東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三、整體感知
1、為什么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shù)贸隽α俊?/p>
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yè)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精神內涵
1、第一間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該怎么做?為什么?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因為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否則,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
2、第二間小屋為何要用來盛放我們的事業(yè)?怎樣才能使這間小屋堅固優(yōu)雅?
我們將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漫長的時光。不要輕覷了事業(yè)對精神的濡養(yǎng)或反之的腐蝕作用。當這件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yè)時,就能使事業(yè)和人生,呈現(xiàn)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規(guī)劃著自己的事業(yè)生涯,使事業(yè)和人生,呈現(xiàn)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yōu)雅的要訣.
3、為什么我們自身還需要一件獨立的小屋?
要給自己的思維留下道路;給自己的發(fā)現(xiàn)留有空間。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人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wěn)。
五、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六、鑒賞語言
感悟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熱切誠懇,娓娓道來,如敘如訴,純潔的露水,蓬勃的白樺,端莊的麥穗,舒緩而磅礴的河流,浸潤著對她人生的深沉思索,透露出她對人生的大智大慧的感悟”。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比喻句,說說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并完成下列語言積累:
1、關于“愛與恨”的比喻句:
例:你的一生,經(jīng)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
2、關于“事業(yè)”的比喻句:
例: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3、關于“自身”的比喻句:
例: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
七、拓展延伸。
畢淑敏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yè)”?!皭垡恍?,干一行”和“干一行,愛一行”,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說說你的理由。
“干一行,愛一行”者說:態(tài)度決定成??!在目前就業(yè)環(huán)境嚴峻的情況下,大家的選擇機會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端正態(tài)度好好的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這份工作的興趣。
“愛一行,干一行”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發(fā)揮最大的潛力。很多時候迫于現(xiàn)實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結果不能堅持下去,一切有要從頭開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八、課堂小結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yè)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shù)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xiàn)。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九、作業(yè)布置
仿寫句子: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
十、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