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設計教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設計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2* 湖心亭看雪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贊嘆。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fā)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2)背景鏈接
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2.生難字詞
(1)字音
更定(gēng)毳衣(cuì)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鋪氈對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喃喃(nán)霧凇(sōng)
(2)詞義
【更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拏】撐(船)。 【擁】裹著,圍著?! 倦ヒ隆考毭ひ?。
【霧凇沆碭】冰花周圍彌漫著白氣。
【長堤一痕】指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明確: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jié)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景。
明確:全文共兩段,第1段寫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第2段寫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訴了我們什么?
明確: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從聽覺來寫。寫出了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鋪墊,突出游興強烈。
3.這么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
明確: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和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確:已經(jīng)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匆娪袃蓚€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癡”字?“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么?
明確:舟子說作者“癡”,又說還有像作者一樣“癡”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癡”。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tài)。
步驟四 賞析語言 探究寫法
1.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弊髡邔懢斑\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
“兩三?!备叨瘸橄蟾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
2.寫作特色。
明確:人與景相融合。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敘,表現(xiàn)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督分饕褂煤嫱惺址?,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把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事件:獨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字詞解釋和文義疏通讓學生在預習中對照課后注解完成,有疑難小組交流解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3 詩詞三首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fā)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nèi)涵呢?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行路難》(其一)作者簡介及背景鏈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行路難》(其一)作于詩人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于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其一)。
(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簡介及背景鏈接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眲⒂礤a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3)《水調(diào)歌頭》作者簡介及背景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中秋詞人在密州時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2.生難字詞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箸(zhù)凄涼(qīliáng)
長精神(zhǎng) 宮闕(gōngquè)
低綺戶(qǐ)嬋娟(chánjuān)
(2)詞義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
【羞】同“饈”,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直】同“值”,價值。
【酬】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見贈】贈給自己詩歌。
【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
【宮闕】宮殿。
【歸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嬋娟】本意指婦女容顏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月亮。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自由放聲朗讀三首詩。要求:讀準字音,找出詩中能印證我們猜想的詩句。
(2)學生朗讀。個別展示,注意正音;齊讀。
2.朗讀節(jié)奏劃分
(1)《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難》(其一)
1.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2.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同“值”,價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辭?
明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鋸?。
4.面對美酒佳肴,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心情如何?從哪些動詞可以看出?
明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極度苦悶、抑郁。停、投、拔、顧。
5.詩中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實寫嗎?
明確:不是,是想象,是虛寫。
6.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確: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賢們一樣受到重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
明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
8.我們知道“文以載道、文以載情”,詩歌也是如此,誰能說說這首《行路難》(其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一方面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另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在困境中仍然堅定信念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二)品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本詩各聯(lián)分別寫了什么?
明確:首聯(lián):表現(xiàn)辛酸,憤懣不平;頷聯(lián):悲悼舊友,感嘆變遷;頸聯(lián):新貴得意,悲嘆身世;尾聯(lián):意志不衰,堅忍不拔。
3.賞析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明確:這兩句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fā)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詩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fā)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xiàn)在好。
4.詩中引用典故的詩句是哪一句?
明確: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5.“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確: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
(三)品析《水調(diào)歌頭》
1.讀課文,小組交流,這首詞的上、下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請分別用兩個字來概括。
明確:望月、思圓。
2.望月乃寫景,思圓乃抒情。詞中的上片描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明月、青天、酒、“我”、風、清影(實寫);宮闕、瓊樓玉宇(虛寫)。
3.月圓中秋之時,詞人把酒臨風,形單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宮闕、瓊樓玉宇,雖高大豪華,卻住著同樣孤獨的人,此情此景與詞人是何等相似啊!這里可以看出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孤寂、苦悶,與“高處不勝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淪落人。
4.齊讀下片,體會詞人此時的心情,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明確:曠達樂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然規(guī)律。沒有離別的悲傷,哪來相逢的喜悅?更何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哪里月不圓,何處月無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輪圓月。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三首詩詞,詩人都是一生坎坷,官運不通,可以說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們都能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三首詩詞都體現(xiàn)了詩人不如意時的豁達胸懷。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后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著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著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著。
2.拓展延伸
閱讀方法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nèi)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huán)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題。
(2)背誦默寫這三首詩詞。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認為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幾千年來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許多經(jīng)典成為千古絕唱。這些詩詞不但有優(yōu)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學習它們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yǎng)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第三單元寫作 議論要言之有據(jù)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議論不僅要提出觀點,還要有能證明觀點的材料。言之有據(jù),才能讓人信服。什么是有據(jù)?
有據(jù)就是要有論據(jù),用來證明觀點的材料,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才能做到言之有據(jù)。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明確“言之有據(jù)”的概念。
1.什么是言之有據(jù)?
明確:言之有據(jù)就是用來證明觀點的材料,就是論據(jù)。它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
2.什么是道理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
明確:(1)事實論據(jù)指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包括舉事例和列數(shù)據(jù)兩個方面;(2)理論論據(jù)包括經(jīng)典性著作中的理論,名人名言,黨在不同時期的方針、路線、政策,科學上的公理、原理、定義、法則、定律、格言、俗語、成語、諺語,以及眾人皆知并為人所公認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二)在寫作時怎樣使用好兩種形式的論據(jù)?
明確:(1)事實可詳細寫,也可概述;從事實中要能看出道理,再檢驗它與文章的論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
(2)道理就是名言、格言、理論分析、定理公理??偸亲x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
切記:論據(jù)是用來證明論點的。
(三)怎樣使用好議論文中的論據(jù)?
明確:(1)在使用材料時,首先要確保材料準確,經(jīng)得起推敲。列舉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實準確。在寫作時,先確認事例是否真實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對原文,保證引述準確。
(2)使用材料,還應保證材料與觀點一致。大家也許都積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與你的觀點相對應,如果選擇它們來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撐觀點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實論據(jù)時,不需要詳細記敘事件本身,而要通過概括敘述和對論據(jù)的分析,建立起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
(3)要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要注意材料的豐富性。所用材料的數(shù)量和種類可以豐富、多樣一些,比如可以用歷史故事、生活事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做事實論據(jù),用名言警句、民間諺語、精辟的理論等做道理論據(jù),還可以將兩者交替使用。
(四)結合例文,指導技法。
1.明確內(nèi)容
《論語·為政》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闭\信,自古就是一種美德。欺詐、造假等不講誠信的現(xiàn)象歷來為人們所深惡痛絕。請以《談誠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2.提出要求
(1)關于“誠信”,可說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開掘,選定一個角度,形成一個明確的觀點。
(2)關于“誠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圍繞自己確定的觀點,選取恰當?shù)牟牧稀?/p>
3.例文導航
談誠信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把员匦牛斜毓薄耙谎约瘸?,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后,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yǎng)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最終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信任與尊重。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大字。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yè)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fā)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xiàn)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xiàn)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xiàn)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tài)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名師點評】
作者選取了兩個事例進行事實論據(jù),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論據(jù),充分闡釋了“誠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怕性。能圍繞自己的觀點,選取恰當?shù)牟牧?。有理有?jù),行文流暢。
4.限時當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評講作文:
1.佳作推薦。
2.美文共賞。
(1)作者朗讀。
(2)小組評:推薦組說出推薦理由。
(3)自由評:聽眾點評,不超過三人。
(4)自評: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自評。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談論的主題是______;我寫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誤是______;經(jīng)過本次寫作,我在下次寫作文時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師評:如果學生點評不到位,老師補充。
3.小結。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修改自己的本次習作并做成電子稿,然后將各組推薦的佳作打印出來在班級作文園地展覽,其余同學把電子稿傳到班級QQ空間,供大家欣賞交流。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次寫作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們對議論文的論據(jù)部分掌握得很好,明白了論據(jù)的基本形式和寫作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第四單元
14 故鄉(xiāng)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如果說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揮之不去的便是對溫暖家園的情感記憶?!霸率枪枢l(xiāng)明”,鄉(xiāng)情已積淀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飽經(jīng)滄桑的魯迅先生對故鄉(xiāng)的體驗又何嘗不是如此?透過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景色優(yōu)美、人情淳厚的平橋樂土,我們能觸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間的對故鄉(xiāng)的喜愛、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賣掉老屋,接母親及家眷舉家北上。這次訣別故鄉(xiāng)給了他怎樣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故鄉(xiāng)》,去觸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書文題、作者)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且介亭雜文》等。本文選自《吶喊》。
(2)背景鏈接
本文寫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xiāng)的破舊不堪和農(nóng)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小說《故鄉(xiāng)》。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nóng)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了舊社會對農(nóng)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2.生難字詞
(1)字音
陰晦(huì)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猹(chá)
(2)詞義
【蕭索】蕭條冷落,缺乏生機。
【無端】無緣無故地。
【如許】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驚。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轉(zhuǎn)】現(xiàn)在寫作“輾轉(zhuǎn)”。原指身體翻來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
【恣睢】放縱,放任。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聽錄音朗讀,注意正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寫的是故鄉(xiāng)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寫“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種種感觸,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執(zhí)著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說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小說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
2.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確: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chǎn)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岸嘧?,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tǒng)治的壓迫,使閏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3.“我”對閏土的態(tài)度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閏土這個形象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xiàn)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4.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jīng)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5.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xiàn)了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楊二嫂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品味語言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么?
交流點撥: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語言方面談個人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3.面對回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墻”指什么?
明確:悲涼、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蔽闹械摹靶碌纳睢笔侵甘裁礃拥纳??
明確: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薄拔摇睘槭裁础昂ε隆??
明確: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實現(xiàn),“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實現(xiàn),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么說“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明確:閏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所以說“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xiàn)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xiàn)了什么?
明確: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xiàn)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故鄉(xiāng)》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說。魯迅將民族與個人命運發(fā)展之惑,圖畫般展示在這長長的畫卷之中。既有金黃色的幸福,又有蒼黃色的悲涼;既有人性的樸實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喪失。細膩筆法下的故鄉(xiāng)故事,包蘊著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啟迪我們滿懷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nóng)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xiāng),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nóng)村的代表。生活在農(nóng)村的我們,生長在農(nóng)民家庭的我們,感受著新農(nóng)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么?
明確:師生暢談新農(nóng)村:例:
(1)我家昨天領到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獨生子女費,全家可高興了。
(2)我家生活比較困難,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為我解除了后顧之憂。
(3)我家領到了一大筆種糧補助款。
(4)鄰居女兒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是無息的。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3)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并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jīng)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鄉(xiāng)
魯迅
少年 中年
外貌:結實健康飽經(jīng)風霜
動作語態(tài):活潑剛健遲鈍麻木
對“我”:純真友好隔著障壁
對生活:天真無慮悲苦無奈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篇課文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處境,由閏土聯(lián)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機意識和自我好勝的心情。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他們掌握的比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識雖然講了,學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不很全面。
相關知識
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教案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冊
(最新2018年秋,最新配套教案)
第一單元
1.沁園春·雪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詞的內(nèi)容,理解詞的內(nèi)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nèi)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豪放的詩風容易引起學生的情緒,通過朗讀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產(chǎn)生良好的課堂氣氛
2.探討法:將一些重點知識拿來探討,教師從旁引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課時安排: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讀《七律長征》,談感受。毛澤東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學習《沁園春雪》。
二、介紹毛澤東
毛澤東(1893—1976),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澤東也是杰出的詩人,有許多大氣磅礴的詩作,今天學的《沁園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紹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四、讀詩詞體會魅力
1、自讀,正讀音,感受氣勢。
2、教師指導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
3、齊讀或者抽讀檢查字音
沁qìn數(shù)風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五、再讀這首詞,感知
1.①用你的語速、語調(diào)的變化表達出詞人情感的變化。
②邊讀邊想: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哪兩個字起到統(tǒng)領作用?
上闋:寫景抒情贊壯麗河山
下闋:評古論今頌當代英雄
領字分別是“望”、“惜”
第二課時
六、三讀詩文思考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哪幾句?
2.作者以“望”統(tǒng)領哪幾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闕中哪幾句是實景,哪幾句虛景?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詩行。
6.這首詞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七、讀詞的上闋:1、描寫什么?2、如何描寫?3、上闋表現(xiàn)了什么?
八、精讀上闕,合作探究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運用比喻,形象地展現(xiàn)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
2、發(fā)揮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景象。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象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艷多姿。
九、讀下闋:1、寫什么?2如何寫?3表現(xiàn)什么?
第三課時
十、精讀下闕,合作探究
1、全詞一氣呵成,渾然天成,這有賴于上下闋的自然過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xiàn)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
“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nèi)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英雄為之傾倒
2、作者評論了哪幾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為何要評論他們?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一一做了貶謫。
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歷史作用。
3、“惜”字領起哪些句子?有何含義?
“惜”字的豐富含義:
a、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
b、惜中有貶。委婉批評了他們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現(xiàn)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風流人物”指誰?最后三句意義何在?
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對一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事過境遷,千古風流人物都已過去,而今,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能夠促進祖國統(tǒng)一繁榮,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表現(xiàn)了毛澤東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結
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評古論今,從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到評說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過渡到歌頌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從而將議論和抒情結合起來。
繪北國雪景
概寫(極目萬里)
↓
分寫
實景(長城、黃河、群山、高原)
↓
虛景
(晴日當空、分外妖嬈)評歷代英雄,抒個人抱負
過渡
↓
評古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
論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
十二、課后反思
教學這首《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這堂課我運用了范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范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通過熏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著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導得當,學生積極思考、發(fā)言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2.我愛這土地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diào)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nèi)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zhuǎn)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zhuǎn)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4)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
3.鄉(xiāng)愁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發(fā)揮想像和聯(lián)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chǎn)生的思鄉(xiāng)念國之情。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崇高情感。
【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創(chuàng)作情況及鄉(xiāng)愁的寫作背景。
2、教師創(chuàng)作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使學生進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觸,更易于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由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xiāng)愁四韻》,將學生帶入情境中。
同學們,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臺灣歌手羅大佑演唱的《鄉(xiāng)愁四韻》,據(jù)說當年羅大佑在演唱這首歌時,曾使演唱會現(xiàn)場的觀眾潸然淚下。是啊,臺島游子幾十年的故園夢,未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思鄉(xiāng)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情結?!多l(xiāng)愁四韻》這首歌的歌詞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來研讀于光中的另一首表達思鄉(xiāng)情緒的詩《鄉(xiāng)愁》。
第一樂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創(chuàng)作情況及鄉(xiāng)愁的寫作背景。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查閱的有關余光中的生平、創(chuàng)作資料以及寫作《鄉(xiāng)愁》的背景資料。
教師評價、補充、強調(diào):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臺灣,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赴美國進修,獲愛奧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臺灣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作品多產(chǎn),風格多樣。
1949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從大陸全面潰退,撤到臺灣,與中央政府抗衡對峙。由于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峽兩岸至今仍然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jīng)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nèi)容。從上世紀60年代起余光中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懷鄉(xiāng)詩,被人們稱為“鄉(xiāng)愁詩人”。代表作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鄉(xiāng)愁》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臺灣幾乎隔絕。這是詩人眾多鄉(xiāng)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貞浧?0年代初創(chuàng)作《鄉(xiāng)愁》時的情景,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xiāng)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nèi)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xiāng)愁》?!爆F(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xiāng)愁世界,去聽聽他心底的呼喚,去感受他那“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樂章深情朗讀
余光中說:“一首詩是要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fā)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人?!毕旅嫖覀冞M入深情朗讀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自由選段或全詩試讀,師生評價,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調(diào)、輕重音和感情基調(diào)。
點擊課件,播放朗讀;學生聽讀,進一步把握朗讀技巧,進入詩歌情境。
課件展示:
鄉(xiāng)愁
余光中
小時侯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大陸/在那頭
教師小結:要讀好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節(jié)奏、輕重音、語速語調(diào)。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憂郁深沉,語速應該是深沉舒緩。
第三樂章研讀賞析
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從詩歌內(nèi)容、主題、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方面進行賞析。
學生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適當引導。
1、詩人借助什么具體事物表現(xiàn)濃濃的鄉(xiāng)愁?
2、這些事物分別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fā)展的?
3、從寫作技巧、寫作順序、語言特點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鑒賞本詩。
明確:
1、詩人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來抒發(fā)感情,這樣就使鄉(xiāng)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2、小時候離家在外求學,惟有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那縷縷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郵票。
長大后,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與愛人分離,這時候的鄉(xiāng)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詩人人到中年,母親離開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墳墓把詩人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墳墓上。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增強!
而現(xiàn)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詩人和大陸隔開了,詩人只有將鄉(xiāng)愁寄托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上。到這里,詩人的鄉(xiāng)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深化主題,余味無窮。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寫。鄉(xiāng)愁本是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情感體驗,作者把它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事物上,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以時間的發(fā)展來組合意象。四個意象分別對應人生的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時間的詞語又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樂美。結構上呈現(xiàn)出寓變化于統(tǒng)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復、一唱三嘆,體現(xiàn)出一種音樂的美感。
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詩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詞看起來都是形容面積小程度輕,但正是他們反襯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很有表現(xiàn)力;“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shù)量詞的使用,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體現(xiàn)出詩人的語言功力。
……
第四樂章佳句訪寫
在研讀中,作者的思鄉(xiāng)念國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學們,激發(fā)了同學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崇高感情。詩人借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四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寄托看不見、摸不著的鄉(xiāng)愁。其實,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許多物象能觸動你的情思,引起思鄉(xiāng)的愁緒。請你以“鄉(xiāng)愁是”的句式來說話。
學生訪寫、展示。
師生評價。
教師小結: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葉、一條河、一塊葦?shù)亍⒁磺?、一架木橋、一頭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處潛伏著的隱隱的痛——這就是鄉(xiāng)愁!
第五樂章拓展延伸
半個世紀以來,鄉(xiāng)愁已經(jīng)成為一種美麗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著臺島的每一個有識之士。我們來讀下面的鄉(xiāng)愁詩,進一步體會海外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增強我們鑒賞詩歌的能力。
鄉(xiāng)愁四韻
(臺灣)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樣的長江水信一樣的雪花白
醉酒的滋味家信的等待
是鄉(xiāng)愁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等待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血一樣的海棠紅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沸血的燒痛母親的芬芳
是鄉(xiāng)愁的燒痛是鄉(xiāng)土的芬芳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故鄉(xiāng)鄉(xiāng)色酒
(臺灣)席慕蓉(臺灣)舒蘭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三十年前,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鄉(xiāng)色也好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你圓
人也圓
離別后
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三十年后
永不老去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
鄉(xiāng)色酒
你滿
鄉(xiāng)愁也滿
教師小結:詩歌反映的不僅僅是詩人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它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的情感,而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帶水的海峽,割斷了多少血脈聯(lián)系,釀成了多少華夏子孫難耐的鄉(xiāng)愁。正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睖丶覍毧偫碓L美期間在紐約會見華人華僑時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殤,鄉(xiāng)之大愁?!?/p>
歸來吧,他鄉(xiāng)的親人,母親在深情地呼喚你!歸來吧,漂泊的游子,祖國在張開著懷抱歡迎你!
(多媒體播放歌曲《鄉(xiāng)愁》,在歌聲中結束學習。)
【板書設計】
鄉(xiāng)愁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啊―――墳墓―――母子死別
而現(xiàn)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托物寄情
4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贊頌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有這樣一種美麗逾越漫長的時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間,有這樣一種聰慧繞過激蕩的暗流,徜徉在歲月的長河。她走過北平的塵煙,穿過康橋的夜霧,遙望遠方時,便落進徐志摩的詩頁;她著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廟店,低眉沉思時,便繪入梁思成的圖紙。她就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集佳話、傳奇、才藝、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徽因的一首輕靈舞動、清新唯美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板書)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縣(今福州)人,中國著名的建筑師、詩人、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2)背景鏈接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經(jīng)典詩作,最初發(fā)表于《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于本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對此,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p>
2.生難字詞
(1)字音
娉婷(pīngtínɡ)鮮妍(xiānyán) 冠冕(guānmiǎn)
呢喃(nínán)輕靈(qīnglíng)柔嫩(róunèn)
(2)詞義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美。
【鮮妍】鮮艷。
【柔嫩】指質(zhì)地柔和鮮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后來專指帝王的禮帽。
【呢喃】象聲詞,形容像燕子叫聲那樣的輕聲細語。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朗讀指導
1.《你是人間四月天》通常理解為是林徽因?qū)懡o她兒子的一篇精美的詩歌,要誦讀得優(yōu)美、深情,充滿愛和希望。
2.第一遍朗讀基調(diào)為深沉;第二遍朗讀基調(diào)為喜悅。
3.節(jié)奏劃分。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詩歌以什么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點?
明確:以“四月天”為喻;特點:輕靈、軟、娉婷、鮮妍、天真、莊嚴、柔嫩,等等。
2.本詩使用了一種我們不常用的表達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確:句法偏離。句法偏離是指違背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這其中有句法結構的倒裝、前置和混亂。句法偏離比常規(guī)句法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有時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修辭效果,起到強調(diào)作用,能更好地表達文意。
步驟四 深層探究 領悟感情
1.詩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關系?有何作用?
明確:本詩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復,首尾照應,有一種循環(huán)往復之感。第一行中詩人直接提出“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個主題,但“我說”二字表明詩人的態(tài)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過中間一系列的比喻論證,最后詩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重復強調(diào),再次表明主題。
2.第三節(jié)的描述了怎樣的畫面?試作簡要描述。
明確:第三節(jié)的描述讓人覺得“你”仿佛是一個帶著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態(tài)婀娜,在四月的萬花叢里翩翩起舞,那種娉婷輕盈之美給人以無限遐想?!澳恪辈粌H有天真可愛的一面,也有莊嚴肅穆的一面?!耙挂沟脑聢A”有一種莊嚴且朦朧的感覺。
3.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說說它們帶給你的閱讀感受是怎樣的。
明確:第四節(jié)中,“鵝黃”與“綠”兩種明亮的顏色放到了一起,給讀者提供了視覺轉(zhuǎn)化和想象的空間?!把┣娜蝗诨迸c“嫩芽靜靜綻放”的情景浮現(xiàn)眼前。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林徽因,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傳奇女子,以其優(yōu)雅嫻熟的文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四月天的美麗畫卷,華美的修飾中更見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著道不盡的真情禮贊,訴不完的綿綿愛憐,讓我們盡情領略了愛的無限美麗。
2.拓展延伸
讀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覺得很美,簡析它的美在何處。
明確:三個方面: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
3.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題。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贊頌
林徽因
云煙 百花——繪畫美
天真 莊嚴——建筑美
呢喃 喜悅——音樂美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詩,該詩充分體現(xiàn)了新詩創(chuàng)作的“三美”原則——音樂美、繪畫美與建筑美。本著以人為本、對學生發(fā)展負責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學情,依據(jù)學情,更加有效地選擇教學內(nèi)容,更加科學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結構,增強教學針對性,努力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科學化、效益最大化,促進學生的最大最快發(fā)展。
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5 我的叔叔于勒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我們都學過魏晉文豪曹植的《七步詩》。當時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內(nèi)作不出詩來就要以死謝罪,所幸他才華橫溢,危急關頭作了一首《七步詩》出來。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我們本來是同胞兄弟,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關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權位引發(fā)的雙方利益的對立,從而無視兄弟親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兄弟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課文《我的叔叔于勒》,來看看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兄弟關系。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后半葉法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自幼酷愛文學,70年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2)背景鏈接
《我的叔叔于勒》寫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chǎn)階級貧困破產(chǎn)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chǎn)的小資產(chǎn)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fā)橫財?shù)纳?,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以這樣的社會背景寫出來的,表達出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
2.生難字詞
(1)字音
拮據(jù)(jiéjū) 棧橋(zhàn)
牡蠣(mǔlì)襤褸(lánlǚ)
撬開(qiào)煞白(shà)
詫異(chà)
(2)詞義
【拮據(jù)】手頭緊,經(jīng)濟境況不好。
【襤褸】(衣服)破爛。
【詫異】覺得奇怪。
【撬開】用刀或棍棒、錐等的一頭插入縫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使東西移動或分開。
【煞白】由于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讀課文,注意正音。
(2)學生復述故事梗概。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或按“盼”“贊”“遇”“躲”于勒,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贊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系,嘗試復述故事梗概。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tài)度的變化。
明確:(1)稱呼:貧:壞蛋、流氓、無賴。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辦法的人。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2)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2.文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嘗試從課文內(nèi)容中歸納出于勒的“簡歷”。
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chǎn)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jù)說他在那里作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fā)了財回法國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新變得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靠擺攤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3.菲利普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明確:聽說于勒在國外發(fā)了財,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4.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么?
明確: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而于勒又重新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5.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jié)。試根據(jù)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jié)結構。
明確:于勒揮霍家產(chǎn),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fā)財?shù)挠诶諝w來解困。于勒破產(chǎn)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于勒發(fā)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fā)財?shù)挠诶諝w來解困。在船上發(fā)現(xiàn)于勒破產(chǎn)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jié)發(fā)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為什么?于勒在海外發(fā)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步驟四 深層探究 領悟?qū)懛?/p>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jié)發(fā)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nèi)容對情節(jié)發(fā)展起什么作用?
明確:插敘。介紹于勒的經(jīng)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jié)發(fā)展作了鋪墊。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jié)有什么關系?
明確: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chuàng)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jié),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一細節(jié)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chǎn)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情節(jié)發(fā)展急轉(zhuǎn)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的一段描述,對表現(xiàn)主題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唯利是圖的本質(zhì)暴露得十分充分。
6.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明確: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于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jié)發(fā)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tài)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jīng)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心,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人格的答案。
2.拓展延伸
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
明確:例如:老師讀完后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xiàn)實,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的本課練習。
(3)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xiàn)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開端————盼于勒
發(fā)展————贊于勒
高潮————遇于勒
結局————躲于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引導學生主動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設置一種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質(zhì)疑和釋疑,在參與討論中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16* 孤獨之旅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們說:“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凈水瓶去盛它?!狈鹱嫖⑽⒁恍Γ骸鞍阉诺酱蠛@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干涸,那么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么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軒(xuān) 嬉鬧(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摻雜(chān)膽怯(qiè)撅(juē)給予(jǐyǔ)
覓食(mì)撩逗(liáo)
(2)詞義
【厚實】①豐富;富裕。②寬厚結實。③(學問等)深厚扎實。④厚。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驅(qū)除】趕走;除掉。
【乖巧】①機靈。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②癔癥。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課文錄音,注意正音。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說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nèi)容,并談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小說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huán)境中經(jīng)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fā)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蕩的經(jīng)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說一說“孤獨之旅”的含義。
明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xiàn)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huán)境的惡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huán)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后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并勇敢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以頑強、不畏懼的精神戰(zhàn)勝了困境,真正成長起來。
2.課文有關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并說說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明確:(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說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2)有關蘆蕩的描寫。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3)有關風雨的描寫。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xiàn)出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同困難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步驟四 深層探究 領悟主旨
1.當我們陪著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結合杜小康的成長,你認為怎樣算是長大了?
明確:獨立、不依賴別人、勇敢、堅強。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長呢?
明確:孤獨。杜小康年幼時家道中落,飽嘗物質(zhì)生活的單調(diào)、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終用稚嫩的雙肩扛起這一切。孤獨并不可怕,困難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去面對,它們就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嚯y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再回首課文,孤獨之旅其實就是成長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呢?
明確: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小說描寫了一個少年在孤獨中成長的故事,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勇敢地戰(zhàn)勝成長中的一切艱難困苦,譜寫出一首健康的成長之歌。
2.拓展延伸
學習本文后,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huán)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huán)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fā)展便失去了依據(jù)。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huán)境描寫。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仿寫。
示例: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需要慢慢地面對它的真實。
明確:孤獨是一場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
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 走進小說天地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提起小說,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書,引領我們了解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凈化靈魂。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小說天地,來重溫那難忘的小說世界。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本次活動展示: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故事比賽試高低、形象競猜過三關、夢想劇場展風采。
第一步:故事比賽試高低
1.學生分組,在組內(nèi)講自己閱讀小說的故事。
2.各小組評選出講的最好的同學,然后參加全班的講故事比賽。
第二步:形象競猜過三關
3.活動一:從人物的經(jīng)歷角度來感知人物形象:
教師激趣:小說家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體驗,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文字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來給幾個人物畫像,同學們猜猜他(她)是誰。學生看大屏幕,教師讀文字,學生以:“他是(),是()代小說家()的《》中的人物形象,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為句式說話。
4.活動二: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來感受人物形象:
小說描寫人物形象,經(jīng)常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請學生們將自己收集到的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的句子進行展示。其他學生圍繞同學提供的語句,可以競猜、賞析或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個人物:他家窮得幾乎什么東西都沒有,他的妻子自從嫁給他以后,一年連豬油都難得吃上兩三回。他去參加考試連盤纏都要向別人借,可是他還是死心塌地地參加科舉考試,當?shù)弥约航鸢耦}名以后,他竟然歡喜至極而導致發(fā)瘋。
第二個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稱二郎。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身長八尺,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勇猛過人,膽大心細,景陽岡打死猛虎,為兄報仇斗殺西門慶;他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將。
學生按照這種格式,每一個人寫出一個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小組進行交流。
5.活動三:根據(jù)人物形象所在的社會背景,評價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首先由教師舉出例子,學生依據(jù)例子完成其他的相關活動:
教師舉例
孔乙己——科舉制度造就的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閏土——三座大山壓迫而成的木頭人。
學生評價
教師推薦下列人物:魯達、林黛玉、香菱、豬八戒、曹操、何大學問、奧楚蔑洛夫等。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另外選擇自己評價的人物。全班集中展示,注意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評價的理由。
第三步:夢想劇場展風采
6.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孔乙己臨終》《范進審理考試舞弊案》《跟賈寶玉讀書》《富翁于勒返鄉(xiāng)記》。
7.小說離不開虛構和想象,我們讀小說,實際上是隨著小說家的筆觸,神游于小說所虛構的世界之中。其實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嘗試來獲得,讓我們都來試一試!
課下寫作練習:
(1)改寫《孔乙己》的結局。
(2)為你喜歡的小說續(xù)寫故事。
(3)想象當“孔乙己”遇上“范進”時的對話。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第一步:故事比賽試高低——對應1、2題
第二步:形象競猜過三關——對應3、4、5題
第三步:夢想劇場展風采——對應6、7題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1.課堂小結
小說是別人的故事,但它能幫助我們塑造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命運更掌握在我們手中。讀書吧!多讀書,讀好書,我們的精神將因此而富足,我們的人生將因此而變得更多彩。
2.拓展延伸
在掌握小說的基本寫作要求和方法后,請同學們試著自己寫一篇短小的小說。內(nèi)容題材不限。寫完后互相指導,交流。
3.布置作業(yè)
(1)尋找你身邊熟悉的人物,事件,把他們作為寫作的素材,稍加虛構,用小說的筆法寫人敘事。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節(jié)內(nèi)容。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的訓練,學生們學到了小說的基本知識,掌握了寫小說的基本技巧,再次感受到了小說的魅力。尤其是第二步“形象競猜過三關”,同學們談到小說里的人物時,個個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氣氛相當?shù)幕钴S。
第四單元寫作 學習縮寫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有句幽默的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品”,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明確縮寫的概念
1.什么是縮寫?
明確:縮寫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和主要內(nèi)容不變的前提下,壓縮字數(shù)、篇幅,把一篇長文章變成短文章。
2.縮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縮寫訓練,可以檢驗我們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思路的把握程度,還能提高概括和表達能力。
(二)縮寫應該注意些什么?
1.對原文進行壓縮,使篇幅變短小。
2.一定要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和原文的體裁,不能寫成讀后感。
3.在全面地、準確地反映原文內(nèi)容的同時,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寫成流水賬。
4.縮寫成的文章要首尾連貫,過渡自然,不能寫成段落提綱。
(三)縮寫的形式有哪些?
1.具體描寫概括式。
如:年輕的女教師一本正經(jīng)板著面孔講人的起源,講人的發(fā)育和進化。
縮后:女教師講人的起源,講人的發(fā)育和進化。
2.人物語言概括式。
如:一聲不吭的瑞恩突然說:“那我來攢錢買鉆井機吧?!彼穆曇艉苄?,但很堅定,“我想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p>
縮后:瑞恩說他要攢錢買鉆井機,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
(四)限時當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評講作文:
1.佳作推薦。
2.美文共賞。
(1)作者朗讀。
(2)小組評:推薦組說出推薦理由。
(3)自由評:聽眾點評,不超過三人。
(4)自評:圍繞以下四個方面自評。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達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寫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誤是______;經(jīng)過本次寫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師評:如果學生點評不到位,老師補充。
3.小結。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修改自己的本次習作,并打成電子稿,將各組推薦的佳作打印出來在班級作文園地展覽,其余同學把電子稿上傳到班級QQ空間,供大家分享。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次寫作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們已經(jīng)明白并掌握了縮寫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最主要的是掌握了縮寫的技巧。同時學會了要把這些本領運用到寫作中去。
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2018部編版九年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5 我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數(shù)春天。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給人以無限希望。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經(jīng)描寫過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詩人穆旦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筆名梁真。浙江海寧人,生于天津。詩人、翻譯家。
(2)背景鏈接
從1937年10月,穆旦開始聽燕卜蓀的《當代英詩》課,對葉芝、艾略特和奧登為代表的英國現(xiàn)代詩,有了精確的了解。1938年6月創(chuàng)作了《我看》?!段铱础方梃b的是英國現(xiàn)代詩的“玄學思辨”,即一種思辨想象力。是一種對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對社會現(xiàn)代生活的思辨。但這種思辨,又不同于純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滿著肉體感覺和情感。即所謂的“思想知覺化”。
2.生難字詞
(1)字音
豐潤(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憂戚(qī)
枉然(wǎng)飄逸(piāoyì)勃發(fā)(bó)搖曳(yè)
(2)詞義
【豐潤】(肌膚等)豐滿滋潤。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種氣氛或思想活動中。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玖髋巍哭D(zhuǎn)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深刻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2)根據(jù)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讀的語速。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1)抽生讀課文,讀出一定的感情。
(2)齊讀課文,揣摩每節(jié)的意思。
(3)教師小結:全文共五節(jié),每節(jié)為一層。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明確:春風吹拂,春草蕩漾,仿佛春潮涌動,描繪出一幅綠油油的晚春圖。
2.為什么說青草是豐潤的?
明確:因為草長得茂盛。
3.“悄悄揉過”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風的輕柔。
4.第三節(jié)里的“你”指什么?
明確:指大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
5.“隨著季節(jié)的起伏而飄逸”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季節(jié)的更替,時間流逝得快。
6.抽生讀詩,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讀。
8.全班齊讀,讀出氛圍,讀出感情。
步驟四 深層探究 領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張力,顯得生動、形象。
2.詩人把“生命的飛奔”比喻成什么?
明確: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
3.詩人在詩中因自然的激發(fā)而生發(fā)出怎樣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這首詩時是抗戰(zhàn)的第二年,他愿中國大地只有鳥語花香,生機勃發(fā),遠離戰(zhàn)爭。
4.體會詩歌在語言上的特點。
明確:一是對春天的著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選擇貼近春天的豐滿氣質(zhì),另一方面卻布滿詩人心靈里的荒寒,這使詩中的詞句呈現(xiàn)出跌宕之美,豐富張力,具有豐富錯落的層次感。
5.穆旦的這首詩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讀詩歌,體悟詩歌感情。
7.再次回顧全詩內(nèi)容,輕聲地自由朗讀詩歌。
8.閉上眼睛,體味詩人題目中的“看”。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春天里到處是詩歌,大自然里到處是詩歌。這首詩描繪了春天里的風、草、鳥、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生命的敬畏,對萬物的期待。
2.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搜集寫春天的詩句。(至少4句)
明確:
①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二首》)
③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④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整個教學過程,我盡量用詩意的語言,撩撥學生詩意的情懷;用詩人的情懷,擁抱孩子純真的想象;用豐富的想象,碰撞學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用創(chuàng)作的靈感,編織爛漫的詩篇。學生們筆下涌動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寫的是煥發(fā)生命色彩的詩句。
第二單元
6 敬業(yè)與樂業(yè)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神奇教練米盧“態(tài)度決定一切”的論斷,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發(fā)的是人們對生活態(tài)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yè)關系的演講詞——《敬業(yè)與樂業(yè)》,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去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領悟人生價值。(板書)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2)背景鏈接
這篇文章是作者作為大學教授給學生作有關人生與事業(yè)演講的演講詞。當時作者經(jīng)歷無數(shù)政治風波后退出政壇,赴歐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的弊端?;貒螅葱嘉鞣轿拿饕呀?jīng)破產(chǎn),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由于作者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廣闊的文化視野,所闡述的觀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也從側面說明了作者推崇傳統(tǒng)文化的緣由。
2.生難字詞
(1)字音
旁騖(wù) 褻瀆(xièdú) 強聒不舍(guō) 蛀(zhù)
赦(shè)言不及義(jí)調(diào)和(tiáohé)妄想(wàng)
(2)詞義
【斷章取義】不顧全篇文章的內(nèi)容,而只根據(jù)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門徑。常用來指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騖】在正業(yè)以外有所追求。鶩,追求。
【褻瀆】輕慢,不敬。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敬業(yè)樂群】語出《禮記·學記》。意思是專心于學業(yè),與朋友和睦相處。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字音。
(2)學生默讀課文。疏解字詞,并圈點勾畫文中表現(xiàn)作者對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觀點、看法的語句。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敬業(yè)樂業(yè)”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本文運用了怎樣的結構形式?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明確:結構形式是“總——分——總”。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yè)樂業(y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論證“有業(yè)之必要”時,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找出來,試做具體的分析說明。
明確:一是舉例論證。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例子,說明有業(yè)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論證。引用儒門和佛門的話,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yè)”。
2.作者是如何層層深入地論證“敬業(yè)的重要性”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先解釋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解釋“敬業(yè)”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接著,用設問句提出“業(yè)有什么可敬呢?為什么該敬呢?”;最后用設問句“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過渡并引導,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是敬”。
在這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了道理論證和事例論證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話解釋什么是“敬”,是道理論證;舉拉黃包車和當大總統(tǒng)的例子;舉佝僂丈人承蜩的例子,論證忠實才能做到敬業(yè)。引用曾文正的話、孔子的話和莊子的話,都是為了強調(diào)一個道理:“敬業(yè)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p>
3.文中說“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jù)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fā)現(xiàn)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明確:很多平凡人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我們中學生怎樣做才算天地間第一等人呢?學生即席發(fā)言交流,其他學生做適當?shù)脑u析。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zhì)疑問難
1.理清作者論證“樂業(yè)的重要性”的結構。
明確:作者先擺出司空見慣的反面的現(xiàn)象,進行批駁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費力,與其“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不如尋找出樂趣;然后運用設問句“凡職業(yè)都是有趣味的……為什么呢”,轉(zhuǎn)入論述為什么要樂業(yè),列出了四個理由。
2.在8~9段這一部分中,作者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主要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3.文中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用自己的話說說“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明確:首先是有一份正當?shù)穆殬I(yè),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fā)現(xiàn)樂趣,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4.探討文章的語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語言通俗,充分體現(xiàn)了口語和演講的特色。試從文中舉出例子,并做說明。
提示: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并舉出文中相應的例子。教師做適當補充,最后多媒體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做了生動而饒有趣味的講解:“孔子……獨獨對于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
(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3)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和聽眾現(xiàn)場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nèi)ベ€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演講最后,“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對聽眾直接的心靈訴求。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
課文結構層次清晰。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yè)樂業(yè)”的主旨。接下來,分別談論了“有業(yè)”“敬業(yè)”“樂業(yè)”的重要性;最后,總結全文旨意。
本文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jīng)典、格言。
在語言上,充分體現(xiàn)了口語和演講的巧妙結合。
2.拓展延伸
課文口語和演講特色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明確:(1)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3)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和聽眾現(xiàn)場交流。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關于論點的中考題型:“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論點?!?/p>
答題技巧:看題目——看開頭語段——看結尾——看中間過渡句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篇課文教學后,我在課外又設置了關于立足本職工作和樹立遠大理想的辯論,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效果很好,是本節(jié)課的延伸和補充。在辯論中,大多數(shù)學生更贊成應有遠大理想,認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點撥糾正,啟發(fā)他們,如果不扎扎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遠大理想就會成為空談,啟發(fā)學生要全面具體地看問題。
7 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攻入了我國北京,對我國的藝術瑰寶圓明園進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毀了圓明園。在這件事之后,英法聯(lián)軍統(tǒng)帥之一巴特勒上尉就這次遠征征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見。雨果會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鏈接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奪并焚毀圓明園。
2.生難字詞
(1)字音
贓物(zāng) 箱篋(qiè) 制裁(cái) 給予(jǐ)
恍若(huǎng)琉璃(liúlí)琺瑯(fàláng)眼花繚亂(liáo)
驚駭(hài)晨曦(xī)瞥見(piē)劫掠(jié)
(2)詞義
【贓物】通過貪污受賄或搶劫盜竊等非法手段得來的物品。
【箱篋】箱子。
【制裁】用強力管束并懲處。
【蕩然無存】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說出。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梳理結構。畫出贊美圓明園的語句、諷刺侵略者的語句,并細細體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文章內(nèi)容可以分為幾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兩大部分。贊美圓明園,諷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默讀課文,回答問題。
1.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場和態(tài)度?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站在人類的立場,立場明確,態(tài)度堅定,對英法聯(lián)軍的罪惡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和辛辣諷刺。(2)對被侵略者和被掠奪者表示巨大同情,飽含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2.中國被掠奪,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為一個法國人這樣說,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胸懷和品格?
明確: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胸懷博大。
3.文中的“兩個強盜”指誰?這樣說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英國和法國,這樣說揭示了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本質(zhì),使世人看清其掠奪者的丑陋面目。
4.文中的兩個強盜都做了哪些事情?請你概括舉出。
明確: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最后,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另一個裝滿了箱篋。
5.對兩個強盜的所作所為,作者持什么態(tài)度?
明確:作者毫不客氣地指出英法聯(lián)軍的行為是強盜行徑,對其提出強烈的抗議和譴責,指出他們終將受到歷史制裁。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zhì)疑問題
快速輕聲地朗讀課文,探究問題。
1.作者說:“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边@句話對表達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這樣說使用反語給予強盜以辛辣地諷刺,以文明和野蠻相對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詡為文明人的歐洲人做出了毀滅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蠻行徑,而創(chuàng)造了驚世文明的中國人卻遭受了侵略,圓明園這一人類文化瑰寶也蕩然無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弊髡咴谶@里指出了一個什么事實?
明確:作者在這里指出了兩個勝利者在圓明園肆意毀滅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賴的事實。
3.請你說說結尾兩句話有什么含義。
明確:結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聯(lián)軍自詡的遠征中國的成就是徹頭徹尾的無恥的偷竊,以辛辣的譏諷點明主旨,收束全文。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中國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敗,致使國力衰頹,只能靠奴顏媚骨求得茍延殘喘,這是歷史的羞恥,民族的羞恥。今天中華民族正處于偉大的復興時期,它以年輕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我們堅信,這個“超人的民族”定會青春勃發(fā),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在世界歷史的畫冊上留下精彩絢麗的一筆。
2.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了閱讀文章的一種方法:讀文、讀人、讀出自己。掌握了這個方法,就好像拿到了一把打開語文大門的鑰匙。雨果先生贊美圓明園,諷刺侵略者,反語嘲諷,何等睿智;正直無私,何等珍貴。其實這也是我們?nèi)嗤瑢W寫給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8* 論教養(yǎng)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經(jīng)常聽見有人在罵:“你真是沒教養(yǎng)!”那么,教養(yǎng)是什么呢?教養(yǎng)來自哪里?體現(xiàn)在哪里?教養(yǎng),離我們有多遠呢?教養(yǎng)和禮貌、教養(yǎng)和風度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lián)系?今天,我們就走進利哈喬夫的《論教養(yǎng)》,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利哈喬夫(1906—1999),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和基督教活動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入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進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lián)科學院(現(xiàn)在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基督教和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lián)解體后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征。
2.生難字詞
(1)字音
彬彬有禮(bīn)貿(mào)然(mào)涵養(yǎng)(hán)恪守(kè)
矯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
(2)詞義
【貿(mào)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樱笮稳菸难拧?/p>
【涵養(yǎng)】能控制情緒的功夫?! 举t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
【恪守】嚴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緒。
【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課文中作者認為良好的教養(yǎng)來自哪里?
明確:不僅來自家庭和學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課文中作者認為教養(yǎng)首先體現(xiàn)在哪里?
明確: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yǎng),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xiàn),看他和親人們的關系究竟怎么樣。
3.課文中沒有教養(yǎng)的種種表現(xiàn)有哪些?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明確:(1)在家里,懶得幫助疲憊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對妻子兒女動不動就大發(fā)雷霆;家里有人在看書或做功課,也總是把收音機或電視機的音量放得很響,或高聲說話。(2)對自己親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對他們的習慣和愿望總是漠不關心。(3)進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4)當著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們開玩笑,不顧及他們的自尊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zhì)疑問難
1.快速朗讀課文,找出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有哪些。試著列舉出來。
明確:(1)從心里愿意尊重別人,也善于尊重別人。(2)對別人一律謙讓和禮讓。(3)待人處事絕不會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別人的時間。(5)允諾別人的事一定盡力去做,不會擺架子、“翹鼻子”。無論何時何地行為舉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終如一,穩(wěn)重隨和。
2.作者談論“教養(yǎng)”又轉(zhuǎn)向談論什么?
明確:談論“風度”。
3.“教養(yǎng)”和“風度”二者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明確:它們是一脈相承的,風度主要體現(xiàn)在外表,它是教養(yǎng)的一個方面。風度是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4.本文的論證方法有哪些?簡述作者的論證過程。
明確: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談,而是從對眾多事例的比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針對性強,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親切而生動。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yǎng)”及“無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探究“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本質(zhì),深入淺出,富有現(xiàn)實意義。
2.拓展延伸
一個講禮貌的人,是不是就是個“有教養(yǎng)”的人?
明確: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經(jīng)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yǎng)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由環(huán)境、教育、經(jīng)歷等結合成的內(nèi)在素質(zhì)。也就是說一個人表面有禮貌,討人喜歡,但他可能內(nèi)在是自私虛偽的。但當說一個人有教養(yǎng)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好,還說明這個人的內(nèi)涵、道德品質(zhì)是好的。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題。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論教養(yǎng)
利哈喬夫
無教養(yǎng)——不洗餐具、對家人大發(fā)雷霆、對親人缺乏了解、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的關愛、隨心所欲地開大電視或收音機音量或高聲說話、開家人的玩笑卻不顧及其自尊心。
有教養(yǎng)——尊重別人,禮貌待人,對人謙讓、禮讓,不自吹自擂,珍惜別人的時間,恪守諾言,不擺架子“翹鼻子”。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進行“教養(yǎng)”方面的學習教育是很有意義的。俗話說“人有教養(yǎng)行走八方,無教養(yǎng)寸步難行”。提升教養(yǎng)不僅是對人格的培養(yǎng),也是進入社會的“必修課”。同時,學生們也學到了本文對比論證(正反對比)的寫法。
9* 精神的三間小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果說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么,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么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說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
(2)背景鏈接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說,“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shù)贸隽α俊保菓摓樽约旱木裥藿ㄈg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mào)贅余(zhuì)窗欞(líng)坍塌(tān)
要訣(jué)困厄(è)襟懷(jīn)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憎惡(zēngwù)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chǎn)業(yè)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lián)?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jīng)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yè),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shù)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yè)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對人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yè)要自己尋找,只有規(guī)劃好自己的事業(yè),才能使事業(yè)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nèi)容呢?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著愛恨——光明溫暖
盛放事業(yè)——堅固優(yōu)雅
安放自身——獨特安穩(wěn)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wěn)。
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 君子自強不息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在社會生活中,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應當學習和效法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在人生的全部過程中,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勇于拼搏。同學們,為了民族的振興,為了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勉吧!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認識“自強不息”的內(nèi)涵
1.討論交流:如何理解自強不息的精神?怎樣才能做到自強不息?
明確:對于個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學,勇于開拓,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等,都屬于自強不息的范疇。
2.以小組為單位,課外搜集有關自強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對于自強不息精神的論述。
示例:(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髯?;(2)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便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挷{;(3)我努力求取知識,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悺P勒。
(二)尋找自強不息的人物
3.到圖書館查閱書報或借助網(wǎng)絡,搜集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4.舉辦一場故事會,講述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5.將故事打印出來或抄寫下來,張貼在教室里,供大家討論交流。
示例:(1)勾踐臥薪嘗膽;(2)司馬光用圓木警枕寫《資治通鑒》;(3)祖逖聞雞起舞;(4)岳飛,身懷報國之志,一生精忠報國,以滿腔熱血揮灑在南宋的大地。
6.采訪自強不息的人物。
(1)采訪準備;(2)實施采訪;(3)撰寫采訪稿;(4)展示交流。
提示:采訪對象不一定有多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也不一定非得身處逆境,只要他發(fā)憤圖強,持之以恒,做出了一些貢獻,充滿正能量,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三)演講:君子當自強不息
以“自強不息”為話題,自主選擇演講主題,在班級內(nèi)組織一次演講活動。
7.確定演講主題。
示例:不可一曝十寒 不可知難而退
不可見利而進 凡事當做則做
須堅韌強毅 須不屈不撓
8.組建演講團隊。
根據(jù)興趣,自由組合,分別組建“不可一曝十寒”“須堅韌強毅”等若干個話題組。小組內(nèi)成員分工合作,搜集資料,交流分享,完成演講稿的撰寫。
9.開展演講活動。
每小組推薦一名同學,代表本組進行演講;另推薦一名同學作為評委,組成評委會,負責打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活動一:認識“自強不息”內(nèi)涵。
對應1~2題
活動二:尋找“自強不息”人物。
對應3~6題
活動三:演講“君子當自強不息”。
對應7~9題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節(jié)內(nèi)容。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次活動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們的收益很大,大家明白了自強是一個人戰(zhàn)勝挫折,克服困難,正確面對成功,對待勝利的必備品質(zhì),是我們健康成長,努力學習,將來成就事業(yè)的強大動力。
第二單元寫作 觀點要明確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議論性文章需要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張什么,反對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態(tài)度鮮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兩可。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觀點明確呢?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了解議論文的特點
1.什么是議論?什么是議論文?
明確:當我們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個現(xiàn)象或某些問題時,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張和觀點,把這些看法、主張和觀點表達出來,并加以闡釋、說明,就是議論;寫成文章,就是議論文。
2.議論文還叫什么?
明確:議論文是一種議論、說理的文章。所以議論文又叫說理文。
3.議論文和其他文體有什么區(qū)別?
明確: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能等。總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記敘文是以情感人,說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怎樣才能做到觀點明確呢?
明確:首先,要把問題想清楚,圍繞題目或按照材料的要求,形成一個旗幟鮮明的觀點,并用一個明確的判斷句將觀點表述出來。這樣的語句,可以是對實際情況的判斷,也可以是按事理做出的推斷。
其次,有了明確的觀點,還要在文章中把它突顯出來。
(三)觀點在文章中所處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1.有的文章,題目就直接表明了觀點,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有的文章,則在開篇處亮明觀點,緊接著進行闡釋、論證,如《敬業(yè)與樂業(yè)》。
3.有的是在結尾處總結觀點。
總而言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觀點,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
(四)觀點不明確的幾種情況
一是態(tài)度不明確,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騎墻態(tài)度,和稀泥,沒有鮮明的立場;二是論說范圍過寬,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三是語言不簡潔,拖泥帶水,啰里啰唆。
(五)結合例文,指導技法
1.明確內(nèi)容。
“電子游戲”在青少年中頗為流行,大多數(shù)家長、老師持批評、反對態(tài)度。你的觀點是什么?以“電子游戲”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觀點要明確,思路要清晰。
2.提出要求。
(1)深入思考,確定自己的觀點,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明確地表達出來。
(2)圍繞觀點展開論述,注意選取適當?shù)牟牧现С肿约旱挠^點。
3.例文導航。
對于電子游戲,大家并不陌生。談起它,大家意見不一。有一些人認為:玩電子游戲并非壞事,電子游戲可以提高人的靈活應變能力、判斷能力等,并不能因少數(shù)人玩得過分影響了學習而取締它。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應堅決杜絕電子游戲,一旦迷上了電子游戲,就會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我是贊成第二種觀點的,適當?shù)赝嬉煌骐娮佑螒虮緹o可厚非,可是,電子游戲很容易讓人上癮。我有一個同學,他學習成績很好,是班級的尖子生??墒亲陨铣跞詠恚兔陨狭穗娮佑螒?,一有時間,就泡在網(wǎng)吧里,荒廢了學業(yè),最終輟學,被家長帶回家。我想,他一定很后悔,后悔當初的舉動,毀了自己的前程。
玩電子游戲不僅會荒廢學業(yè),如果沉迷其中,不及時醒悟,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有的人為了玩電子游戲,就想盡辦法節(jié)省自己的生活費用,上癮了以后,就慢慢發(fā)展成偷家里的、學校里的錢財物品,最終走上不歸路。更有甚者,因沉溺于虛擬世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變得性格孤戾,漠視生命。聽老師說:某中學的一學生因沉溺于電子游戲,而因為一點小沖突將自己的同學殺害了。
那么我們中學生應怎樣避免誤入歧途呢?我們中學生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而不應該把時間、精力花費在不利于我們學習的電子游戲上。
【名師點評】
文章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旗幟鮮明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即玩電子游戲的危害。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來談,做到了有理有據(jù)。
4.當堂限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評講作文:
1.限時批改。
評分標準
分數(shù)評價標準
45分以上題目新穎,內(nèi)容充實,結構嚴謹,立意有創(chuàng)新,語言優(yōu)美
41~45分內(nèi)容充實,結構嚴謹,立意有創(chuàng)新,語言優(yōu)美
36~40分切題,語言流暢,思路清新
31~35分偏題,語言不流暢,思路不清晰,字跡潦草
30分以下跑題,字數(shù)不足,字跡潦草,不知所云
2.佳作推薦。
3.美文共賞。
(1)作者朗讀。
(2)小組評:推薦組說出推薦理由。
(3)自由評:聽眾點評,不超過三人。
(4)自評:圍繞以下四個方面自評。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達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寫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誤是______;經(jīng)過本次寫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4.小結。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修改自己本次的習作并打成電子稿,將各組推薦的佳作打印出來在班級作文園地展覽,其他同學把電子稿上傳到班級QQ空間,供大家分享。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明白了如何去寫議論文,寫議論文如何做到觀點明確,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有理有據(jù),用所選的材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頗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