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經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31《長征組歌兩首》教案3。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長征組歌兩首》教案3》,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長征組歌
[教學目標]
1.體會歌詞中表現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紅軍戰(zhàn)士過雪山、涉草地的艱難及其鋼鐵意志。
2.體會歌詞語言的高度概括、用詞的準確生動。
3.體會歌詞使用的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理解歌詞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歌詞的氣勢美和音樂美。
課前預習:收集紅軍四渡赤水、過雪山草地的史實。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導入
本文選自《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隊戰(zhàn)友歌舞團當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個樂章組成:①告別②突破封鎖線③遵義會議放光輝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飛渡大渡河⑥過雪山草地⑦到吳起鎮(zhèn)⑧祝捷⑨報喜⑩大會師。這部大型聲樂作品,采用領唱、重唱、齊唱、合唱及樂隊的表現形成,融匯長征沿途各地民間音樂和工農紅軍歌曲而加以發(fā)避孕藥,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若干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一部宏偉壯麗的英雄史詩,塑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
作者簡介:蕭華,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的團政委、總政治部青年部長、少共國際師政委。長征中任第一軍團組織部長、第二師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共委員。
二、背景資料: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zhàn)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zhàn)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chuàng)造戰(zhàn)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毛澤東運用一系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如在“反圍剿”戰(zhàn)斗中,采用了“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弱敵,在運動戰(zhàn)中各個殲滅”等戰(zhàn)術;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運用“蘑菇戰(zhàn)斗”、“運動戰(zhàn)”等;“淮海戰(zhàn)役”中用“甕中捉鱉”戰(zhàn)術;“遼沈戰(zhàn)役”中用了“關門打狗”之計……)
二、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三、學習《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問題:
1、歌詞內容包括哪兩部分?歌詞的中心句是哪句?
2、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為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四曲。歌詞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現紅軍在橫斷山脈行軍的艱難和親人送水解渴的軍民魚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現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場出色的運動戰(zhàn),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這一部分分兩層。第一層(6——9行),描寫紅軍在幾十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下面臨的艱難處境。第二層(10—17行),展現紅軍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調動敵軍最終擺脫其圍追堵截而進行的幾次重大戰(zhàn)斗畫面,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詞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畫龍點睛地盛贊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㈡品味語言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詞非常準確生動,請你從敵人、紅軍兩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動詞,分析其作用或妙處。
〖參考〗“壓”寫敵軍來勢洶洶,“棄”、“丟”寫敵人狼狽不堪、望風而逃,前后對比鮮明,反襯我軍的神勇;“出、飛渡、臨、逼、趕、襲”寫紅軍作戰(zhàn)機動靈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義是跑,這里既說明紅軍徒步長征的艱難,又寫出紅軍運動的快捷;“飛”寫出紅軍再渡烏江天險的神速。
2、這首歌詞都恰當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你任選一種舉例說明并談談其表達作用。
〖參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用比喻、夸張極寫紅軍轉戰(zhàn)川黔邊境所遇到的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
②“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卑衍娒耜P系比作魚水關系,說明紅軍和人民群眾之間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誼。
③反復吟唱“橫斷山,路難行”,強調突出紅軍行軍的艱難。
㈢學生當堂背誦課文。
四、小結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描寫紅軍在路途難行、敵軍重兵圍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確指揮,演出了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威逼貴陽、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驚奇的話劇,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表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艱難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贊揚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2、寫作特點
歌詞長短相間,適當反復,語言高度概括,巧用動詞。還多處運用貼切的比喻。增強了表達效果。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學唱《長征組歌》
第二教時過雪山草地
一、檢查背誦
二、講故事、看錄像
學生課后收集紅軍四渡赤水、過雪山草地的資料,描繪精彩片段,要求同學尊重原作,尊歷史真實。
教師可以利用影像資料,播放中央電視臺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電視連續(xù)劇《長征》,還可以收看音樂藝術片《長征組歌》。
三、朗讀歌詞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p>
四、學習《過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詞內容可以分為哪兩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寫紅軍過雪山草地時遇到的極大困難。
第二部分(5—12行),描寫紅軍戰(zhàn)天斗地、以野菜充饑的頑強斗志,表現了紅
軍戰(zhàn)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語言,體會修辭方法的作用。
①“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庇每鋸埵址ㄍ怀隽思t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②“雪山低頭迎遠客”,(不直接說紅軍戰(zhàn)士把高聳的雪山踩在腳底下,)“低頭”、“迎”把雪山擬人化,寫出紅軍不畏艱難、豪邁樂觀的氣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悅之情。
③“草毯泥氈扎營盤”,“毯”、“氈”用比喻精練生動地展現了過草地時艱難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紅軍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怕難”的鋼鐵意志。
④“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用對偶充分表現了紅軍饑寒交迫的處境,一個“更”字,一個“越”字,再次突現了紅軍“不怕難”的精神。
五、小結
《過雪山草地》這首歌描寫了紅軍戰(zhàn)士在百困交加的情況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的驚世壯舉,表現了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六、拓展延伸
1、紅軍長征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這些雪山海拔高,山頂終年白雪覆蓋,空氣稀薄,氣候復雜多變;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爾蓋草地,上面泥潭、沼澤遍布,且被草蔓遮蓋,極具隱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滅頂之災。紅軍長征途中前有殺敵,后有追兵,空中有敵機盤旋,紅軍指戰(zhàn)員連續(xù)行軍作戰(zhàn),缺少衣食,藥品奇缺,許多戰(zhàn)士尤其是傷病員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長征途中最難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長征時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師師部測繪員,援西軍司令部作戰(zhàn)參謀。后任成都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顧問。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詩作:
《過雪山草地》
萬苦艱辛出重圍,又入雪山荒原地;饑腹奇寒旦可忍,難捱高原氣體稀。
三軍肝膽硬如鐵,經得狂風暴雨侵;饑寒交迫不掛齒,全靠主義照征程。
神兵飛奪臘子口,會師陜甘挫追敵;日寇深入民族危,為求解放戰(zhàn)到底。
《悼戰(zhàn)友》
三過草地苦難熬,雨夜棲身牛糞房;
篝邊戰(zhàn)友長辭去,別前鞠躬淚含眸。
2、這兩首歌詞有異曲同工之美,說一說它們在寫法上有哪些共同特點?
〖參考〗①都通過中心句直接表達主題;②均由兩部分組成,都對紅軍所遇的困難作了描繪,以此襯托紅軍將士的高貴品質;③句式都長短交錯,整齊中略有變化:都以七言為主,整齊的句式、和諧的韻腳,表現了一種壯闊的場面、宏大的氣勢,表現了紅軍從容不迫、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樂觀豪邁的情懷;都用整齊集中的三言句描繪紅軍所處的險惡處境,渲染了一種緊張、激烈或莊嚴、殘酷的氣氛,對紅軍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過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現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紅軍饑寒交迫、生存危機之嚴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則既表現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也寫了敵軍的兇猛攻擊。]
3、人們說,改革開放是一次新長征,你對這話怎么理解?當前應怎樣發(fā)揚長征精神呢?各人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交流、明確:
說改革開放是一次新長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處于歷史轉折時期,二是氣勢宏偉壯麗,三是任重道遠,四是影響深廣。
當前應怎樣發(fā)揚長征精神,可以從大處著眼,面對強敵時,必須發(fā)揚長征精神,審時度勢,正確決策,一往無前,也可以聯系本地經濟文化建設來談,還可以聯系本人實際來談體會。
六、布置作業(yè)
(一)背誦課文
(二)賞析
到吳起鎮(zhèn)
鑼鼓響,秧歌起。
黃河唱,長城喜。
臘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懸崖當云梯。jAb88.coM
六盤山上紅旗展,
勢如破竹掃敵騎。
陜甘軍民傳喜訊,
征師勝利到吳起。
南北兄弟手攜手,
擴大前進根據地。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神兵()掃敵騎()手攜手()
2.概括一下這首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紅軍戰(zhàn)士經過千辛萬苦,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大會師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3.這首歌詞開頭的兩句連用4個三字短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該用怎樣的語氣誦讀?(4個三字短語激昂、歡快,表達出軍民同慶勝利的喜悅與自豪之情。宜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
(三)“調虎離山”是我國古代用兵“三十六計”之一。你還能寫出“三十六計”中其他計策嗎?請寫出4個。(苦肉計、聲東擊西、打草驚蛇、連環(huán)計、圍魏救趙等)
(四)學唱《長征組歌》
相關推薦
《長征組歌兩首》教案4
二《長征組歌》兩首
教學目的:
1、欣賞、體會歌詞精當的語言。
2、領會兩首歌詞蘊含的豐富感情。
3、鼓勵學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繼續(xù)發(fā)揚長征精神。
教學重點:
1、《四渡赤水出奇兵》體會歌詞用高度概括的畫面和精當的動詞表現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寫法。
2、《過雪山草地》體會紅軍戰(zhàn)士過雪山、涉草地的艱難,并學習其鋼鐵意志。
教學難點:
理解歌詞中心句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
教學設想:
這兩首歌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給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和激勵,教讀時宜設計相關問題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讀、思中體會其深刻內涵。
這兩首歌詞藝術特色相似,在教讀第一首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自行鑒賞分析第二首,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學方法:
朗讀、欣賞、討論、演講
教具準備:
用電影《長征》中的個別畫面制作多媒體課件,或以《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第四、六樂章制成課件,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預習作業(yè):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掌握預習提示中生字詞(音、形、義)。
3、搜集紅軍四渡赤水、過雪山草地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由《長征》電影制成的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
二、指名學生上臺介紹“紅軍四渡赤水”和“過雪山草地”的歷史資料。
三、學習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由學生朗讀,教師導讀,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歌詞蘊含的感情。
2、組織學生討論,進一步領會文章深意:
(1)紅軍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
(2)“天如水來,水似銀”一句有什么作用?
(3)作者高度概括了幾個戰(zhàn)斗畫面?你能對其中一個畫面展開描述嗎?
(4)你認為歌詞中哪些詞用得較精當?試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5)本首詞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嗎?
3、讀課文,欣賞《長征組歌》第四樂章,結合歌詞學習紅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領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馬藝術。
4、齊聲朗誦課文。
5、小結:
這首詞描寫在路途難行,敵軍重兵圍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確指揮,演出了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威逼貴陽,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驚奇的活劇。表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艱難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贊揚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四、學生自己鑒賞分析第二首詩:
1、思考題:
(1)紅軍戰(zhàn)士翻雪山,過草地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加以渲染?有什么作用?
(2)為什么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體會其含義。
(3)試向你的同桌推薦你認為用得好的詞,并說說你推薦的理由。
2、讀課文,體會紅軍戰(zhàn)士過雪山,涉草地的艱難及其表現出的鋼鐵意志。
3、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小結。
五、討論題:
人們說,改革開放是一項新長征,你對這話怎么理解?當前應怎樣發(fā)揚長征精神呢?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六、課后作業(yè):
背誦課文,學唱《長征組歌》
板書設計:四渡赤水出奇兵
反面條件:自然環(huán)境嚴酷四渡赤水、飛渡烏江
軍事處境艱難戰(zhàn)斗情況威逼貴陽、佯攻昆明
正面條件:人民支持擁戴巧渡金沙江
根本條件:毛主席用兵如神取得戰(zhàn)略轉移中的大勝利
《長征組歌》兩首教案設計
二.《長征組歌》兩首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歌詞中表現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紅軍戰(zhàn)士過雪山、涉草地的艱難及其鋼鐵意志。
2.體會歌詞語言的高度概括、用詞的準確生動。
3.體會歌詞使用的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理解歌詞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歌詞的氣勢美和音樂美。
課前預習:收集紅軍四渡赤水、過雪山草地的史實。
一.字詞檢測:
音:黔皚皚氈炊chuī毯tǎn侵qīn
似sì水似銀似乎重chóng重飛渡扎zhā扎營盤
shì似的zhòng重兵zā包扎
乘chéng乘機,乘人之危行háng行情,欺行霸市jiě解嘲
shèng千乘之國xíng行囊,行云流水解jiè解送
奇qí奇怪xiè跑馬賣解
jī奇數
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饑充饑饑餓饑荒皚皚皚襲襲擊
喝喝水喝彩肌肌膚肌肉肌體鎧鎧甲壟壟斷
錘千錘百煉鋼鋼鐵
捶捶胸頓足剛剛強
義:皚皚
奇兵——出乎敵人意料而突然襲擊的軍隊。
重兵——力量雄厚的軍隊
壓——逼近
境——邊境
天險——天然的險要地方。(天塹: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溝。)
棄甲——義同“丟盔棄甲”,形容打了大敗仗時的狼狽相。
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于乘機行事,想法子引誘有關的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茫?!獩]有邊際看不清楚。
炊——燒火煮熟食物。
千錘百煉——這里比喻多次的斗爭和考驗。(千磨萬擊:多次擊打鍛煉。)
草毯泥氈——比喻戰(zhàn)斗生活艱苦。
扎營盤——即扎營,軍隊安營駐扎。扎,駐扎。營盤,軍營。
高于天——于,比。
二.創(chuàng)作背景
組歌是由內容上有聯系但又有相對獨立性的一些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組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對唱、齊唱、合唱等。本文選自《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隊戰(zhàn)友歌舞團當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個樂章組成:①告別②突破封鎖線③遵義會議放光輝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飛渡大渡河⑥過雪山草地⑦到吳起鎮(zhèn)⑧祝捷⑨報喜⑩大會師。這部大型聲樂作品,采用領唱、重唱、齊唱、合唱及樂隊的表現形成,融匯長征沿途各地民間音樂和工農紅軍歌曲而加以發(fā)展,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若干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一部宏偉壯麗的英雄史詩,塑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四曲?!哆^雪山草地》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資料:
1.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zhàn)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zhàn)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chuàng)造戰(zhàn)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毛澤東運用一系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如在“反圍剿”戰(zhàn)斗中,采用了“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弱敵,在運動戰(zhàn)中各個殲滅”等戰(zhàn)術;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運用“蘑菇戰(zhàn)斗”、“運動戰(zhàn)”等;“淮海戰(zhàn)役”中用“甕中捉鱉”戰(zhàn)術;“遼沈戰(zhàn)役”中用了“關門打狗”之計……)
2.紅軍長征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這些雪山海拔高,山頂終年白雪覆蓋,空氣稀薄,氣候復雜多變;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爾蓋草地,上面泥潭、沼澤遍布,且被草蔓遮蓋,極具隱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滅頂之災。紅軍長征途中前有殺敵,后有追兵,空中有敵機盤旋,紅軍指戰(zhàn)員連續(xù)行軍作戰(zhàn),缺少衣食,藥品奇缺,許多戰(zhàn)士尤其是傷病員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長征途中最難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長征時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師師部測繪員,援西軍司令部作戰(zhàn)參謀。后任成都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顧問。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詩作:
《過雪山草地》
萬苦艱辛出重圍,又入雪山荒原地;饑腹奇寒旦可忍,難捱高原氣體稀。
三軍肝膽硬如鐵,經得狂風暴雨侵;饑寒交迫不掛齒,全靠主義照征程。
神兵飛奪臘子口,會師陜甘挫追敵;日寇深入民族危,為求解放戰(zhàn)到底。
《悼戰(zhàn)友》
三過草地苦難熬,雨夜棲身牛糞房;
篝邊戰(zhàn)友長辭去,別前鞠躬淚含眸。
四.欣賞歌曲、研讀詩歌
1.欣賞《長征組歌》音像作品:《四》16:33-23:50《過》27:24-36:10
2.教師出示自讀問題,學生合作討論
(1)書后練習二——找出這兩首歌詞的中心句,從而明確歌詞的主題
學法指點:如何判斷歌詞的中心句?可從中心句與其他句子內容上的聯系,中心句在歌詞中的具體位置(一般出現在歌詞的結尾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達這首歌詞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與《長征組歌》主旨的關系等方面考慮。
〖參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寫一系列戰(zhàn)事(在路途難行、敵軍重兵圍困下,紅軍依靠毛主席的正確指揮,演出了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威逼貴陽、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驚奇的活劇,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意在突出一個“奇”字,贊揚毛澤東出奇制勝的軍事藝術,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過雪山草地》描寫紅軍(在百困交加的情況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的)的驚世壯舉,意在表現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請根據你的理解把這兩首歌詞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意。
〖參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現紅軍在橫斷山脈行軍的艱難和親人送水解渴的軍民魚水深情——因為沿途人民群眾對工農紅軍的支持和擁戴,是紅軍四渡赤水、克敵制勝的群眾基礎。{四渡赤水戰(zhàn)役取得勝利,靠的是紅軍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幫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領導。}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現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場出色的運動戰(zhàn),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這一部分分兩層。第一層(6-9行),描寫紅軍在幾十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下面臨的艱難處境。(路難行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敵人的重兵重重封鎖,是紅軍戰(zhàn)士們面臨的更大困難。)第二層(10-17行),展現紅軍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調動敵軍最終擺脫其圍追堵截而進行的幾次重大戰(zhàn)斗畫面,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總述了四渡赤水河戰(zhàn)役中紅軍巧妙運動、出奇制勝。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戰(zhàn)斗的先后順序來寫。(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次渡過赤水河,牽著敵人鼻子走,調動敵人的兵力出云南,為紅軍北上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因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說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昆明逼貴陽”這兩句分別講的是中央紅軍第二次渡過烏江的故事和聲東擊西佯攻貴陽又轉向昆明進發(fā)從而牽動敵人的大批兵力讓敵人疲于奔命的故事。這正是毛澤東聲東擊西戰(zhàn)略的具體實施。)
《過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寫紅軍過雪山草地時遇到的極大困難。第二部分(5—12行),描寫紅軍戰(zhàn)天斗地、以野菜充饑的頑強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紅軍戰(zhàn)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滿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詞非常準確生動,請你從敵人、紅軍兩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動詞,分析其作用或妙處。
〖參考〗“壓”寫敵軍來勢洶洶,“棄”、“丟”寫敵人狼狽不堪、望風而逃,前后對比鮮明,反襯我軍的神勇;“出、飛渡、臨、逼、趕、襲”寫紅軍作戰(zhàn)機動靈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義是跑,這里既說明紅軍徒步長征的艱難,又寫出紅軍運動的快捷;“飛”寫出紅軍再渡烏江天險的神速。
(4)兩首歌詞都恰當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你任選一種舉例說明并談談其表達作用。
〖參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庇帽扔鳌⒖鋸垬O寫紅軍轉戰(zhàn)川黔邊境所遇到的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
②“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卑衍娒耜P系比作魚水關系,說明紅軍和人民群眾之間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誼。
③反復吟唱“橫斷山,路難行”,強調突出紅軍行軍的艱難。
《過雪山草地》:
①“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庇每鋸埵址ㄍ怀隽思t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②“雪山低頭迎遠客”,(不直接說紅軍戰(zhàn)士把高聳的雪山踩在腳底下,)“低頭”、“迎”把雪山擬人化,寫出紅軍不畏艱難、豪邁樂觀的氣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悅之情。
③“草毯泥氈扎營盤”,“毯”、“氈”用比喻精練生動地展現了過草地時艱難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紅軍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怕難”的鋼鐵意志。
④“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庇脤ε汲浞直憩F了紅軍饑寒交迫的處境,一個“更”字,一個“越”字,再次突現了紅軍“不怕難”的精神。
3.這兩首歌詞有異曲同工之美,說一說它們在寫法上有哪些共同特點?
〖參考〗①都通過中心句直接表達主題;②均由兩部分組成,都對紅軍所遇的困難作了描繪,以此襯托紅軍將士的高貴品質;③句式都長短交錯,整齊中略有變化:都以七言為主,整齊的句式、和諧的韻腳,表現了一種壯闊的場面、宏大的氣勢,表現了紅軍從容不迫、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樂觀豪邁的情懷;都用整齊集中的三言句描繪紅軍所處的險惡處境,渲染了一種緊張、激烈或莊嚴、殘酷的氣氛,對紅軍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過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現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紅軍饑寒交迫、生存危機之嚴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則既表現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也寫了敵軍的兇猛攻擊。]
4.我們也讀了很多有關長征的故事,請你思考一下:故事與歌詞在語言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參考〗故事需有完整情節(jié),以敘事、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敘事生動具體,篇幅長;詩歌語言凝練,重在抒情。
五.情感遷移
1.這一課的學習對我們的啟發(fā):學習革命前輩優(yōu)良傳統(tǒng),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養(yǎng)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意志品質。
2.書后練習三(說改革開放是一次新長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處于歷史轉折時期,二是氣勢宏偉壯麗,三是任重道遠,四是影響深廣〖改革開放跟長征一樣都是處在歷史轉折時期,同樣是氣勢宏偉,影響深廣,新的長征路比幾十年前的長征更曲折、更艱難,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只有發(fā)揚長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或〖改革開放是一個全新的事業(yè),是一次新的“長征”,它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依,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實在在地努力奮斗開創(chuàng)未來。同時,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才會真正實現人民的富裕、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當前應怎樣發(fā)揚長征精神,可以從大處著眼,面對強敵時,必須發(fā)揚長征精神,審時度勢,正確決策,一往無前,也可以聯系本地經濟文化建設來談,還可以聯系本人實際來談體會。〖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應當發(fā)揚艱苦奮斗、忘我犧牲、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終依靠全體人民的聰明才智,以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為重,發(fā)揚齊心協(xié)力、同甘共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發(fā)揚長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去開創(chuàng)美好幸福的明天。〗)
六.創(chuàng)新訓練
如果把這兩首歌編制成MTV電視片,說說你的設計思路。
七.拓展賞析:
到吳起鎮(zhèn)
鑼鼓響,秧歌起。
黃河唱,長城喜。
臘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懸崖當云梯。
六盤山上紅旗展,
勢如破竹掃敵騎。
陜甘軍民傳喜訊,
征師勝利到吳起。
南北兄弟手攜手,
擴大前進根據地。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神兵()掃敵騎()手攜手()
2.概括一下這首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紅軍戰(zhàn)士經過千辛萬苦,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大會師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3.這首歌詞開頭的兩句連用4個三字短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該用怎樣的語氣誦讀?
4個三字短語激昂、歡快,表達出軍民同慶勝利的喜悅與自豪之情。宜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
4.請你談談這首歌詞與課文所選二首歌詞的共同之處,談兩點即可。
可從思想感情與表現形式兩方面入手。
八.布置作業(yè):
1.“調虎離山”是我國古代用兵“三十六計”之一。你還能寫出“三十六計”中其他計策嗎?請寫出4個。(苦肉計、聲東擊西、打草驚蛇、連環(huán)計、圍魏救趙等)
2.學唱《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兩首》知識導學
長 征 組 歌
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蕭華等人創(chuàng)作了氣勢磅礴的《長征組歌》。這套作品以通俗的音樂語言和豐富的音樂構思,巧妙而生動地描繪了紅軍長征的壯闊圖景,展示了人民軍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今天我們學習其中的兩首。
一、學習目標
1.把握歌詞的內容,了解歌詞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歌詞的結構形式,欣賞其藝術特色。
3.學習紅軍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和樂觀主義態(tài)度。
二、學習要點
(一)基礎知識
黔(qián):貴州省的簡稱。
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于乘機行事,想法子引誘有關的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皚皚(ái):潔白的樣子,多形容霜雪。
毯(tǎn):毯子、毛毯、地毯
氈(zhān):氈子、氈帽
(二)課文評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
1.結構內容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四曲。這首歌描寫紅軍在路途難行、敵軍重兵圍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確指揮,演出了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威逼貴陽、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驚奇的活劇,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表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艱難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贊揚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歌詞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四渡赤水出奇兵
蕭華
橫斷山
路難行,
天如火來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
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
路難行。
敵重兵,
壓黔境。
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
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
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現紅軍在橫斷山脈行軍的艱難和親人送水解渴的軍民魚水深情。
前三句極寫紅軍轉戰(zhàn)川黔邊境所遇到的嚴酷自然環(huán)境。后兩句寫沿途人民群眾對工農紅軍的支持和擁戴,交代了紅軍四渡赤水、克敵制勝的群眾基礎。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現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出色的運動戰(zhàn),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
這一部分分兩層。第1層(第6—9行),描寫紅軍在幾十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下面臨的艱難處境。第2層(第10—17行),展現紅軍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調動敵軍最終擺脫其圍追堵截而進行的幾次重大戰(zhàn)斗畫面,贊揚毛主席用兵如神。這一層基本按戰(zhàn)斗先后順序來寫。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詞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畫龍點睛地盛贊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2.寫作特點
(1)歌詞句式長短相間,跌宕起伏,增強詩歌的韻律感。
(2)使用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強調紅軍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軍民的魚水情深,突出主題。
(3)語言高度概括,可謂“一字千金”,巧用“解”“壓”“逼”“襲”等動詞,富有氣勢,飽含深情,充分表現了紅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過雪山草地
1.結構內容
《過雪山草地》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六曲。這首歌描寫了紅軍戰(zhàn)士在百困交加的情況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的驚世壯舉,表現了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詞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過雪山草地
蕭華
雪皚皚,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
千錘百煉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
草毯泥氈扎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民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第一部分(第1—4行),描寫紅軍過雪山草地時遇到的極大困難。與前一首一樣,這四行歌詞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意在渲染自然環(huán)境之惡劣,紅軍生存危機之嚴重。
第二部分(第5—12行),描寫紅軍戰(zhàn)天斗地、以野菜充饑的頑強斗志,表現了紅軍戰(zhàn)士力量的源泉。“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边@兩句點明紅軍經受了千錘百煉的考驗,從而突出了紅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把┥降皖^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不直接說紅軍戰(zhàn)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腳底下,而是用擬人手法來表現紅軍戰(zhàn)士翻越雪山時的感受,使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的精神躍然紙上;以草為毯、以泥為氈,扎起軍營,古往今來,又有哪一支軍隊能夠這樣做!“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边^雪山草地時天氣變化無常,紅軍戰(zhàn)士穿著單衣,糧袋中已粒米皆無,許多戰(zhàn)士饑寒交迫犧牲在行軍途中,但是,一個“更”字、一個“越”字,再次突現了紅軍“不怕難”的精神?!肮俦恢峦士啵锩硐敫哂谔??!奔t軍戰(zhàn)士為什么“都是鋼鐵漢”?為什么“千錘百煉不怕難”?因為他們官兵同甘共苦,充滿革命理想,這兩個中心句點明了紅軍過雪山草地無往而不勝的根本原因。2.寫作特點
(1)歌詞句式相對整齊,結構層次分明,讀起來鏗鏘有力,和內容完美統(tǒng)一。
(2)恰當運用擬人、對偶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主題。
三、深入探究
1.學唱《長征組歌》,感受其藝術魅力。
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發(fā)揚中國紅軍的長征精神呢?寫一篇日記,發(fā)表你的看法?;蛘唛_一個家庭討論會,同父母長輩探討這個話題。
中考解析
閱讀《萌芽》,完成1-3題。
萌芽
劉 柳
在院子里乘涼,老是看見鄰家一個小男孩吃葡萄時把葡萄核埋在一個裝滿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問:“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種出葡萄來?!彼^都不抬。
“可種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這樣種不出來的?!?br>
“知道?!?br>
“那你干嗎還這樣?”我好奇了。
“種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嗎?我想創(chuàng)造奇跡?!焙⒆犹痤^,眼里貯滿了希望。
過后,總看見男孩精心地為他種下的葡萄澆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發(fā)呆,眼中盡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顯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長幾天后才發(fā)現男孩的古怪。這天,家里正好醬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門外,他父親叫他買醬油,連叫了幾聲,沒人應,出去一看,發(fā)現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親便說:“你蹲在這里干什么?叫你幾聲都聽不見,你心到哪去了?買醬油去!”說著,便遞錢給了孩子。
過了很久,男孩還沒把醬油買回來,孩子的父親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門,就見孩子還蹲在門口的花盆前,手里捏著他給的錢。
孩子的父親生氣了,過去一把扯著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買醬油,你還死在這里?”
孩子的心思還在花盆里,葡萄核栽進去很久了,還沒發(fā)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說:“我在想,這葡萄怎么不發(fā)芽?”
孩子的父親聽了,更氣了,大聲說:“以前就跟你說過,你這樣做沒用,你真是執(zhí)迷不悟。”說著打了孩子一耳光,并舉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著滿地的泥土與碎片,哭了。
男孩畢竟還小,他在沉默了幾天后,又恢復了以往的活潑,又開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涼的時候,我看見院里的一個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過去告訴她葡萄核長不出葡萄,但還沒等我過去,男孩也看見了,男孩走了過去,跟女孩說:“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種出葡萄來?!?br>
“種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這樣種不出的?!?br>
“知道?!?br>
“那你干嗎還這樣?”
“種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嗎?我想創(chuàng)造奇跡?!迸⑻痤^,眼里貯滿了希望。
男孩說:“真的,你這樣做沒用,我以前也這樣做過,沒用的。”
“種下去要每天澆水,你知道嗎?”男孩點點頭,張開嘴,還想說些什么,但什么也沒說就跑回屋子。
幾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長出嫩嫩的葡萄藤來,女孩開心極了。我看見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沒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圍著花盆時,一個人躲在一邊流淚了。
我看見男孩流淚,走過去,我說:“你怎么在這里流淚?”
男孩說:“葡萄藤是女孩的父親插下去的,我看見了。”
男孩又說:“她父親真好?!闭f著,男孩嗚嗚地哭了。
1.這篇文章寫了兩件事,試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兩件事的內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的題目含義豐富,引人深思。作者為什么要以“萌芽”為題呢?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語句,回答問題。
⑴男孩點點頭,張開嘴,還想說些什么,但什么也沒說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這個男孩,此時還想說些什么呢?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說:“葡萄藤是女孩的父親插下去的,我看見了。”
男孩又說:“她父親真好。”說著,男孩嗚嗚地哭了。
男孩為什么稱贊女孩的父親“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記敘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題。選文主要寫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寫男孩用葡萄核種葡萄,遭到父親粗暴對待。第二件事寫女孩用葡萄核種葡萄,得到父親暗中幫助。
2.本題明為考查對標題的理解,實際是在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聯想到孩子們具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為:以“萌芽”為題,寄寓著作者這樣的希望和心情:家長、教師以及一切關心孩子成長的人們,要愛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精神,不要扼殺可貴的“萌芽”?;卮鸩磺笕?,能談出一點認識,意思正確,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題考查同學們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給葡萄澆水,可是爸爸說我“執(zhí)迷不悟”,還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題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親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兩個問題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課外拓展
蕭華?。?916、1、12~1985、8、12)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生于江西省興國城區(qū)。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特務營政治委員,第10師30團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青年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陜甘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任八路軍110師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員,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qū)政治委員,115師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遼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遼東省委書記,南滿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第四野戰(zhàn)軍特種兵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干部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蘭州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3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6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8、11、12屆中央委員。主要著作有:〈怎樣進行戰(zhàn)時政治工作〉、〈長征組歌〉、〈鐵流之歌〉等。蕭華將軍于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長征組歌》內容簡要評析
《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隊戰(zhàn)友歌舞團當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個樂章組成:(1)告別(混聲合唱),(2)突破封鎖線(二部合唱與輪唱),(3)遵義會議放光輝(女聲二重唱、女聲伴唱與混聲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領唱與合唱),(5)飛渡大渡河(混聲合唱),(6)過雪山草地(男高音領唱與合唱),(7)到吳起鎮(zhèn)(齊唱與二部合唱),(8)祝捷(領唱與合唱),(9)報喜(領唱與合唱),(10)大會師(混聲合唱)。這部大型聲樂作品,采用領唱、重唱、齊唱、合唱及樂隊的表現形式,融匯長征沿途各地民間音樂和工農紅軍歌曲而加以發(fā)展,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若干重大歷史事件(撤離蘇區(qū)、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達吳起鎮(zhèn)、勝利會師),構成一部宏偉壯麗的英雄史詩,塑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1975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同名音樂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