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開辟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1-05-20第14課開辟新紀元教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14課開辟新紀元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14課開辟新紀元教案
一、課程標準:
簡述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理解五四精神。
簡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二、學習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的導火線、時間、地點、口號、領導者、結果及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意義。
2、過程與方法:比較五四運動前后兩個階段的異同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五四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
三、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難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
四、學法指導
(一)五四運動
1、背景:經濟基礎
階級基礎
政治基礎
思想基礎
直接導火線
2、爆發(fā)年5月4日,3000多名學生,齊聚天安門廣場,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要求拒簽和約,懲辦、、
三個賣國賊。
3、發(fā)展月日開始,掀起罷工浪潮,使這場愛國運動的主力開始由青年學生轉為工人群眾。
4、結果
5、性質
6、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成立的歷史條件
(1)五四運動促進了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2)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親眼看到了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力量,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投入工人群眾中去,開辦學校,組織工會。隊伍得到了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
(3)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上海、北京、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相繼建立了,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組織基礎。
2、誕生標志: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等13人,后來為躲避租界巡捕的搜查,轉移到浙江的一艘畫舫上舉行。
3、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黨的奮斗目標是和,黨在當前的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4、意義:
五、練習檢測:
(一)達標反饋:
1、中共成立后確立黨當前任務是()
A、建立無產階級專政B、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
C、打倒軍閥D、推翻資產階級專政
2、中共“一大”選舉的中央局書記是()
A、陳獨秀B、董必武C、毛澤東D、李大釗
3、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召開于()
A、廣州B、上海C、武漢D、北京
4、五四愛國運動,首先在下面哪個地方爆發(fā)()
A、廣州B、上海C、武漢D、北京
5、五四愛國運動發(fā)生的時間是()
A、1917年B、1919年C、1918年D、1921年
(二)延伸拓展:
1、下列五四愛國運動的口號不正確的是()
A、“廢除二十一條”B、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C、外爭國權,內懲國賊D、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2、下列對五四愛國運動描述不正確的是()
A、商人參加罷市B、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在北京、上海等地起到了領導作用
C、上海工人舉行罷工D、北京學生舉行總罷課
3、五四愛國運動揭開了()
A、中國現(xiàn)代史的序幕B、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C、中國近代史的序幕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4、200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
A、81周年B、82周年C、85周年D、80周年
5、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標志是()
①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
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③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④同意工人組織工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要想參加中共一大遺址,我們應該去()
①南京②上海③廣州④嘉興南湖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三)鞏固練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中國屬于戰(zhàn)勝國,為什么擺脫不了被人宰割的命運?
陳獨秀沒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為什么被選為中央局書記?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最大區(qū)別是什么?
相關推薦
第14課難忘九一八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14課難忘九一八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14課難忘九一八教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
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培養(yǎng)他們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
采用講述法與討論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有效地開展師生雙邊活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激發(fā)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fā),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教學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課時
1課時教具
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
第14課難忘九一八
時間1931、9、18時間1936、12、12地點沈陽人物張學良、楊虎城
一、九一八事變借口柳條湖事件二、西安事變經過
經過目的逼蔣抗日
結果東北三省淪亡結果和平解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演練與提高
課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首歌曲的名字嗎?誰能告訴大家這首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嗎?一首悲愴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東北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園的渴望。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的歷史。學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板書)
二、講授新課:
1、九一八事變
師: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中國
近代史前期,日本曾經發(fā)動或參與過哪兩次侵華戰(zhàn)爭?
師:自近代以來,日本始終沒有停止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1905年,日本從沙俄手中奪取了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1931年,趁蔣介石正全力“剿共”之機,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事變——九一八事變(板書)
師:九一八事變是怎樣爆發(fā)的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幾紀錄片,注意思考兩個問題:
師:面對日本的侵略,假如你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決策者,你會怎樣做?當時的中國還處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之下,因此,作為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有義務領導全國人民一起抗戰(zhàn),他又是怎樣做的呢?(請看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由于蔣介石下達了不抵抗命令,軍令如山,擔任東北軍總司令的張學良只好帶領十幾萬大軍撤入關內,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結果,離九一八事變僅四個多月的時間,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日本的鐵蹄之下。富有民族感和愛國心的全國人民忍無可忍,紛紛起來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更是同仇敵愾,奮起殺敵,中國的局部抗戰(zhàn)開始了。
(師組織小組活動):
淪陷敵手的東北大地上,發(fā)現(xiàn)了哪兩支主要的抗日隊伍?抗日義勇軍是由哪些人組成的?抗日游擊隊是中共派誰組織的?(師總結其斗爭揭開了東北抗日斗爭的序幕,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東北抗日游擊隊逐漸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主力。)
師: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他們在極為險惡的環(huán)境里英勇抗敵,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以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國的華北地區(qū),妄圖占領整個中國。國難當頭,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顯示出博大的胸襟,放下與國民黨的歷史恩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在這一主張的感召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了學生欣賞歌曲學生翻開課本生: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生思考: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什么事件?2、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的時間、地點?)生回答并一起讀蔣介石的密電兩遍生組織小組活動并回答:(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游擊隊)
(抗日義勇軍主要是指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自發(fā)組織的抗日武裝的總稱。)
(東北抗日游擊隊是由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領導的抗日武裝,)生記筆記:中國的矛盾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國軍民的亡國之痛和期盼光復故地的思鄉(xiāng)之情。它出現(xiàn)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變B.“一二八”事變C.盧溝橋事變D“.八一三”事變
2、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全部淪入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A、日軍攻勢太猛B、東北軍防守不力
C、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予抵抗
D、張學良為了保全東北軍的實力
3、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zhàn)開始于()
A、七七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柳條湖事件
D、九一八事變
5、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過程中,其主導作用的是()
A、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
B、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的愛國熱情和行動
C、國民黨內親英美派積極奔走營救蔣介石
D、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
2、西安事變
播放錄像《西安事變》思考問題:1、西安事變發(fā)生于什么時候?發(fā)動者是誰?2、作為蔣介石的部下,張、楊為什么要“以下犯上”扣押蔣介石?蔣介石被扣押了,但如何處置蔣介石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西安事變后,有人主張殺蔣,有人主張放蔣,你同意哪種主張?請簡單陳述理由。
師:這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有什么具體行動?十年內戰(zhàn)期間,蔣介石屠殺了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不趁機殺了他,反而要和平解決呢?
師:于是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什么重大意義?為什么說是扭轉時局的關鍵?
小結:
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zhàn)西安事變(中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生組織小組活動并回答:如果殺掉蔣介石,會爆發(fā)新的內戰(zhàn),日本會乘機擴大侵略,而釋放蔣介石,更有利于爭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生回答:標志著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讀一讀你有何收獲
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
材料二中國亡于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茍延殘喘;若亡于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
回答:
(1)材料一是出現(xiàn)在哪一重大事件前后?材料一的態(tài)度如何?
(3)根據(jù)材料二說明采取材料一中態(tài)度的真實意圖。
(4)此態(tài)度造成了怎樣嚴重的惡果?作業(yè):課堂達標練習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容量較大,情景教學和圖片演示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合作式探究幫助學生理解深層含義,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的內容。
第14課 西漢的興盛第14課 西漢的興盛
第14課西漢的興盛
天津市河西區(qū)教研室高級教師隋清鈞
(一)教學目的
1.掌握下列基礎知識:
①西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經濟措施;政治上“王國問題”的解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過講述西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漢的興盛,進行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動力的教育。②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經濟的恢復發(fā)展是大一統(tǒng)的物質基礎;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是強盛的重要原因。
3.培養(yǎng)學生能力:
①引導學生通過對“秦亡漢興”的比較,培養(yǎng)運用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對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各項措施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及效果。
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及評價。
講課提綱、板書設計可參照《教師教學用書》。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經赫赫一時的秦朝,不僅取得兼并戰(zhàn)爭的歷史性勝利,而且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帝國,不可謂不強大。但是,這個國家二世而亡,在中國歷史上應該說是一個嚴重的歷史教訓。(問)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統(tǒng)治。賦稅沉重、徭役頻繁、刑法殘酷。被秦末農民起義推翻。)對。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好,問題在于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怎能不受到歷史規(guī)律的懲罰呢?
2.導入新課
本來秦承戰(zhàn)國長期戰(zhàn)亂之后,實現(xiàn)統(tǒng)一,給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機會和充分條件,理應與民休息。但在其短暫的統(tǒng)治時期內,并沒有采取恢復生產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積極措施,卻相反,急政暴虐有增無已,民不聊生、生產荒蕪、內外騷動,終于被秦末農民大起義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壞之后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今天學習第14課西漢的興盛。(板書課題)
3.講授新課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漢君臣們謀求長治久安的殷鑒。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復轍,決定了漢初統(tǒng)治階級采取的統(tǒng)治政策。(板書)
一、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列提綱講述)
(1)原因:什么是“休養(yǎng)生息”?西漢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采取這種政策呢?(讀注釋、議論、教師歸納)①西漢初,所面臨的嚴峻局面是經濟蕭條,國家貧困。課文中小字,就是描繪西漢剛建立時社會凋敝的歷史畫面。從天子到百姓,都被殘破的社會經濟困擾著,“天子不能具鈞駟”,將相只能乘牛車,“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漢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與民休息,才能使社會的經濟得到恢復,才能保證剝削來源和長治久安。否則社會不會安定。②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讓同學讀一下漢高祖與大臣陸賈一段很有趣的對話的那段小字。(略)漢高祖雖文化修養(yǎng)不高,但能夠明達地采納臣下的建議,實行寬刑薄賦,文武并用的統(tǒng)治政策。他還命陸賈總結秦何以失天下,漢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敗的歷史經驗,實在是個英明的決定。漢初統(tǒng)治集團,以皇帝為首,這樣重視總結歷史經驗,接受歷史上興衰的教訓,推行順乎民心的輕徭薄賦政策,這對漢初制定和貫徹休養(yǎng)生息的基本國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2)漢高祖時措施面對漢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蕪的社會景象,漢高祖接連下令,制定休養(yǎng)生息政策。(可讓學生逐句理解課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戰(zhàn)時逃亡民眾,回鄉(xiāng)后恢復原有的爵位田宅。(這里既包括流亡農民,也有地主);③因饑荒自賣為奴婢者,釋放為平民;④減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這些政策的實施,一則有利于恢復封建統(tǒng)治秩序;二則有利于農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時間,安定地從事農業(yè)生產。由于漢高祖采取上述積極措施,其后又經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開始緩慢地恢復。到文景之世,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恒是漢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國方略,很有作為的皇帝。即位時23歲,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間,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曾連續(xù)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為三年一次。②減輕刑罰,廢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讀注釋)如墨劓等刑罰都是從奴隸制時代沿襲下來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體的殘廢。文帝廢除肉刑還有一段“緹縈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時,齊太倉令、名醫(yī)淳于意有罪當刑,其少女緹縈上書漢文帝,指出肉刑太殘酷,“刑者不可復屬”,雖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沒入官婢、以贖父罪”。文帝很受感動,下詔廢除肉刑。③提倡節(jié)險。文帝治國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嗇”,指愛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還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產”而罷露臺之作;還令后宮“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彼K生謹慎從政,為歷代學者稱贊。文帝死后,景帝劉啟即位,他繼續(xù)執(zhí)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幾年間,突出的是:①頒布重農詔書:“農業(yè)是天下的根本”。(讀課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視農業(yè)這個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漁獵山伐”,而是完全來自于農業(yè)生產和經營?!皠談褶r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增加糧食產量,才能安定民生,經濟好轉才有保障。把田租再減輕為三十稅一,鼓勵農業(yè)生產。②重治貪贓枉法。文帝時一方面減輕笞刑、斷獄從輕,獄事簡省。另一方面加強吏治,嚴懲貪官污吏,規(guī)定貪污受賄和為官經商都要從嚴懲處。所以,漢初官場比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課文83頁的一段評述,可概括為:輕徭薄賦,重視農桑,法紀較為嚴明,社會較為安定,經濟出現(xiàn)繁榮局面。
為什么漢初幾十年里能出現(xiàn)“文景之治”這樣的社會局面呢?(學生議論)由于漢初統(tǒng)治者面對社會經濟殘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把休養(yǎng)生息作為立國興邦的基本國策。從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實踐是成功的,說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確的;一方面還在于它能得到認真的貫徹,尤其在于這種貫徹的連續(xù)性。盡管漢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紛爭相當復雜,外有匈奴之擾的威脅,但是作為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連續(xù)幾代沿襲不變,這對于漢初經濟的恢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漢初的政治體制基本沿襲秦制,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又恢復了秦代已廢除的分封制,采用郡縣與封國并行的體制。早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為了網羅各股軍事力量,與楚軍爭奪王位,曾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他們在漢軍大旗之下,使劉邦終成帝業(yè)。其后,他認為異姓王終不可信,而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種種借口除掉異姓王,同時又分封劉氏子侄為同姓王,并與群臣刑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作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的輔助手段。分封在漢初曾發(fā)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后來由于封國特權很大,勢力膨脹,中央集權與王國分權的矛盾日趨尖銳。終于釀成了西漢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叛亂。(板書七國之亂)
二、七國之亂
(1)王國勢力的膨脹(背景)(問)封國勢力為什么發(fā)展成為與中央集權對抗的獨立王國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權力極大。③自主財經營利。王國可收取口賦田租,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經營冶鐵鑄錢之利。④擁兵自重,組織和發(fā)展自己的獨立武裝,對抗朝廷。王國勢力的膨脹,構成了對西漢中央政府的嚴重威脅,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一場叛亂與平叛的斗爭已不可避免。
(2)晁錯的建議棗削藩面對諸侯坐大,威脅西漢中央,最先發(fā)出警告的是文帝時的政治家賈誼,他建議文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沒有解決這棘手的問題,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又提出整肅關東同姓王國的問題。當時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勢力最強,又都是景帝長輩,早就蓄謀叛亂。晁錯看出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張逐步“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tǒng)轄。景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削藩。先后削奪趙、楚等王國的一些郡縣,引起王國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吳王劉濞兩郡時,爆發(fā)了吳楚七國聯(lián)合的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七國也看注釋,但不作要求”
(3)“七國之亂”及平定叛亂前154年,吳王劉濞串通其他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七國起兵叛亂。吳楚七國號稱50萬大軍,氣勢很兇。20多萬人西征長安。
如何對待吳楚之亂,朝廷內部展開了激烈斗爭。晁錯力主武力鎮(zhèn)壓,建議景帝親征,并積極籌劃軍需供應。景帝起初采納晁錯削藩之策,為的是鞏固劉氏江山。但是,一旦發(fā)生吳楚七國之亂,又下不了臺,不肯擔當政治責任,竟聽信讒言,想以犧牲忠良,換取和平,倉猝將身著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師晁錯綁至東市腰斬,以為七國之亂即可平息。殊不知吳楚反而更加兇惡地向中央進攻。景帝這才決心討代叛亂,派周亞夫任大將率軍迎擊。一面斷吳軍糧道,一面向吳軍發(fā)動總攻,三個月內消滅了吳楚等國的叛軍。由于吳楚七國叛亂,破壞了社會安定局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敗。景帝抓住平叛勝利的有利時機,著手解決王國問題。頒布法令,剝奪諸侯王的治民權,令其“不與政事”,任免官吏須由朝廷;財政上取消“諸侯皆賦”,“唯得衣食租稅”。從此,諸侯王的政治經濟實力被大大削弱,對于西漢鞏固國家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到武帝時,王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三、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板書)
西漢從高祖創(chuàng)建,歷經幾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漢武帝時,他繼承文景之治帶來的富強國勢和安定政局,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武帝即位時,西漢已相當富庶,史書上描述“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庫府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引導學生讀84頁一段同樣內容的小字)這與西漢初所描繪的那幅一片凄涼景象的歷史畫面相比,是多么鮮明的對照?。∪丝谝延?000多萬,到西漢末年已近6000萬,達到我國封建社會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看84頁畫像)在位53年(前140年椙—87年),他的文冶武功促使西漢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大大加強。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的呢?(板書標題,逐項講述)
(1)財政經濟的新措施①統(tǒng)一鑄“五銖錢”。漢初的幣制極為混亂,對國家的財政管理很不便,為解決這個問題,景帝時曾禁止私人鑄錢。漢武帝時,宣布禁止民間及各郡國鑄錢,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國家統(tǒng)一鑄造新幣“五銖錢”(重3.33克,看84頁圖)作為法定貨幣通行,將各種舊幣全部銷毀。從此錢幣歸于統(tǒng)一,克服了混亂現(xiàn)象,有利于商品交換和穩(wěn)定經濟,也大大加強了皇權。②鹽鐵官營。鹽和鐵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必需的。漢代煮鹽和冶鐵業(yè)是工商業(yè)中資金最大,利潤最高的重要部門。而富商把持鹽鐵業(yè),投機倒把,大發(fā)橫材,而且往往招募流亡,聚集成百上千人,對社會治安也很有妨害。因此,漢武帝下令把鹽鐵業(yè)收歸國家專營,由國家在各地設鹽官、鐵官管理,壟斷經營生產和銷售,增加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從根本上消弭了地方封國的財經實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制度。但這種抑商政策,在中國的商品經濟發(fā)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對后世商品經濟的正常發(fā)展,產生的消極作用很大。
(2)“王國問題”的解決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王國勢力普遍削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經濟實力削弱。但是諸侯王國分權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并未解決,大的封國“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仍是中央集權國家的隱患。
漢武帝時,為實現(xiàn)“一統(tǒng)乎天子”,進一步“強干弱枝”,解決王國問題,主要實行了:(板書)①推恩削藩。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第可在王國中封侯。天子使諸侯得“推恩”,于是諸王國封地亦初分割,“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王國的實力更削弱了。②酹金奪候。武帝又以祭宗廟時王侯貢獻的酹金少或成色不佳為理由,多次削奪爵位,廢除了大批王國和侯國,領地大都歸中央政府管轄。從而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使西漢的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大大加強。
(3)改革仕進,選拔人才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國歷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與他重視人才,破格錄用人才很有關系。秦末漢初,經過戰(zhàn)爭洗禮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多布衣將相,武力功臣。漢高祖晚年時,已認識到在政府官員中增加“賢者智能”的必要,下詔求賢。到漢武帝時,漢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選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緊迫感。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逐步建立和發(fā)展了新的選拔人才的仕進制度。武帝時,采用推薦和自薦人才的制度。所謂“察舉”,就是察廉舉薦之意。每年一次歲舉,地方要向中央舉存人才;有人數(shù)的限定,選官比較嚴格。凡推舉之人不當者,地方官要承擔責任。在這種制度刺激下,讀書人競相講求孝行、廉潔,社會上逐步形成一種注重名節(jié)的風氣。漢代確實出現(xiàn)了一批名臣武將、賢良能直言者。為武帝獻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被推薦的人才。他出身貧寒,長期懷才不遇,“游學四十余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焙髞淼介L安,向武帝獻策,受到朝奏暮召入見的殊遇?!八跃攀拢耸聻槁闪睿皇轮G伐匈奴”,都是爭時務之言,其才識得到武帝的賞識,先拜郎中,后他又數(shù)上疏言事,“歲中四遷”,由皇帝侍從官,到官居要職中大夫,主掌議論。又如出身低微的朱買臣、公主家奴衛(wèi)青等都曾受到武帝提拔重用,成為西漢名臣武將。顯然,武帝時重視選拔重用人才,對加強封建集權的統(tǒng)治起了積極作用。人才輩出,不僅大大促進了當時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而且也促進了思想、學術、文化的發(fā)展。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初承秦之敝,百廢待舉,決定了統(tǒng)治者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捌蕉ㄋ暮?,亦末皇庠序之事也。”當時還沒有顧得上興辦文化教育。隨著西漢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中央集權的加強,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適應封建統(tǒng)治現(xiàn)實的需要,加強政治思想統(tǒng)一和對文化教育的專制統(tǒng)治,更為重要。
漢武帝采納了漢代名儒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85頁畫像),主要采取了以下兩方面的措施:①確定以封建統(tǒng)治所需要的政治學說,把儒家思想作為整個思想學術界的指導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都受到排斥?!爸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道,勿使并進?!边@種唯儒獨尊的政治思想統(tǒng)治格局,在封建社會中一直延續(xù)下來。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用設立學校,推行教化,來擴大儒家思想的影響,董仲舒認為:“凡以教化不立,而民不正也?!翁煜?,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痹陂L安興辦太學(看86頁插圖)??l(xiāng)邑也要辦各級地方的學校,把儒家《五經》列為教學內容。設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入學,這樣就擴大了儒學的社會基礎。這標志著把教書育人與選拔人才相結合,使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則得到基本的貫徹,對后世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怎樣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做出歷史的評價呢?(學生議論:略)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從這兩個歷史事件中,可以觀察到秦漢時期社會政治的重大變化和獨尊儒術的歷史的必然性。秦始皇對待思想文化采取簡單粗暴的政策,結果并未能鞏固統(tǒng)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武帝從秦亡和漢初七國之亂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從意識形態(tài)方面鞏固中央集權,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必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全是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對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是起了進步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獨尊的局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漢武帝時,就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幾方面出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局面。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加強、西漢的強盛又為武帝的“武功”,開拓疆域,鞏固發(fā)展強大的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鞏固小結
“西漢的強盛”,我們主要學習了兩個重點。一是西漢初年為什么要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從漢高祖到文景之治,政策的連續(xù)貫徹,說明漢初六七十年間為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二是漢武帝時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采取了適合當時國情的有效措施,取得成效,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歷史的學習,可使我們從中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5.作業(yè)
①回答82頁、86頁課本上的問答題。
②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教法建議
“七國之亂”一目全為小字,各地學??筛鶕?jù)自身靈活處理,教案僅供參考。
第11課開辟新時代的“宣言”導學案
第11課開辟新時代的“宣言”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英國憲章運動基本概況,了解歐洲早起工業(yè)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理解并記住《共產黨宣言》的核心內容和歷史意思。
3.通過對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生活進行比較,培養(yǎng)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理解歷史事件的必然性。
4.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出身及他們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的了解,學習他們不計個人利益得失而奮斗獻身的精神和對人類歷史發(fā)展作出的偉大貢獻。
二、本課重、難點:
1.重點:
英國憲章運動和《共產黨宣言》發(fā)表的歷史意義
2.難點:
《共產黨宣言》誕生的社會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之一是產生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分別是哪個階級?他們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他自導自演的電影《摩登時代》里面描述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當工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時,他們會如何去做?(板書課題)
展示學習目標——
(二)自學指導:
學生自讀課本第60——62頁內容,正確回答下列思考題:(展示下列自學檢測題)
1.歐洲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工人運動是什么運動?為什么工人運動最早發(fā)生在英國?這次運動成功了沒有?為什么?
2.馬克思、恩格斯的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和標志是什么?
(三)學生自學,分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四)學生積極回答,教師點撥:
1.結合工業(yè)革命過程中英國工人的生活狀況,引導學生思考:英國工人階級為什么要進行斗爭?英國工人階級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斗爭?幫助學生分析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及失敗的原因。
2.讓學生上講臺講述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兩人的簡歷,使學生體會到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好學,從小就立志為人類謀幸福的偉大抱負以及他們投身革命實踐的精神,受到革命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敢于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能力。
3.從社會經濟前提(工業(yè)革命)、理論前提(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和階級基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三方面幫學生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當時的現(xiàn)狀,明白馬克思主義誕生是時代的產物。強調《共產黨宣言》誕生的偉大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
(五)當堂練習:
1.曾風趣地說自己是“世界公民”的是__,他出生在哪一個國家?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fā)展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C.人類19世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D.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
3.“我拋棄了社交活動和宴會,拋棄了資產階級的紅葡萄酒和香檳酒,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對此我感到高興和驕傲?!闭埬悴乱徊?,說上面這段話的人是(?。?br> A.拿破侖B.華盛頓C.馬克思D.恩格斯
4.首次提出階級斗爭說,系統(tǒng)論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論文獻是__,這個文獻發(fā)表于__年,起草者是__和__。本宣言發(fā)表后,以此為指導,俄國和中國分別爆發(fā)了什么革命運功?約100年后,世界發(fā)生的哪一大事證明了這一文件的科學性?
5.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
課堂小結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共產黨宣言》的起草人、發(fā)表時間、主要內容、偉大意義和性質等方面引導學生復述本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