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8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19古詩二首登鸛鶴樓登飛來峰教案作業(yè)反思。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19古詩二首登鸛鶴樓登飛來峰教案作業(yè)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9古詩二首
教學總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依、盡、畏、緣”四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登、樓、依、盡、流、欲、峰、尋、雞、鳴”十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具準備:生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nèi)ヒ娨晃挥忻拇笤娙耍銈兏吲d嗎?
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
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
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登鸛雀樓)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鸛雀樓。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生:登山……
3.揭示掛圖。
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題目。學生自由讀《登鸛雀樓》。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簡介作者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漢族人,祖籍晉陽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他的詩句感人肺腑,充滿激情,深受后者喜愛。
4.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古詩,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依、盡”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6個生字:“登、樓、依、盡、流、欲”,指名認讀、領(lǐng)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jié):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chǎn)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jié)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jié):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lǐng),眼界才能開闊。
(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課堂總結(jié)
在這節(jié)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課時作業(yè):
1.比一比,再組詞。
人()盡()衣()歡()
入()近()依()欲()
附答案:人(人口)盡(窮盡)衣(上衣)歡(歡樂)
入(入口)近(遠近)依(依靠)欲(欲望)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一()樓一()河一()紅日一()綠葉
一()山一()人一()詩人一()老虎
附答案:
一(幢)樓一(條)河一(輪)紅日一(片)綠葉
一(座)山一(個)人一(位)詩人一(只)老虎
3.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解釋。
(1)白日依山盡()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黃河入海流()
①參加到某種組織中②進來或出去③收入
(3)欲窮千里目()
①需要②將要③想要
附答案:
(1)白日依山盡(①)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黃河入海流(②)
①參加到某種組織中②進來或出去③收入
(3)欲窮千里目(②)
①需要②將要③想要
板書設(shè)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課后反思: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p>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guān)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guān)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爸挥姓镜酶卟拍芸吹酶h”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情感,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畏、緣”二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峰、尋、雞、鳴”四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xiàn)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4.讀題,解題。
(板書課題: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guān)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jù)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畏、緣”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4個生字:“峰、尋、雞、鳴”,指名認讀、領(lǐng)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二)理解詩意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三)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四)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fā)言。
5.師小結(jié):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五)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lián)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六)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延伸
1.作者以寫山告訴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國的五岳,誰知道中國的五岳指的是哪幾座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韼讖埲A山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2.有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太陽鏡。因為兩兄弟的生意與天氣有很大的關(guān)系,老兩口便時常為天氣或喜或憂。每天起床,兩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門望天,不管是晴是雨,總會引發(fā)他們各不相同的感嘆。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聲嘆氣:“今天大兒子的傘肯定賣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還是一籌莫展:“唉,老二的太陽鏡今天又賣不掉了,真是倒霉啊?!崩夏棠叹瓦@樣天天擔憂,日日犯愁,總是心情郁悶,沒有一天快活。老爺爺卻恰恰相反,對待天氣總是另一種態(tài)度。天晴時,他欣喜萬分,樂道:“好啊,老二的眼鏡今天一定賣得好!”下雨時,他依然滿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傘今天一定賣得多!”年年歲歲,老爺爺總是豁達樂觀,快樂無比。
3.老師今天還給大家?guī)硪皇自姟?/p>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課堂總結(jié)
在這節(jié)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課時作業(yè):
1.比一比,再組詞。
峰()尋()雞()
蜂()訓()鳴()
附答案:峰(山峰)尋(尋找)雞(母雞)
蜂(蜜蜂)訓(訓話)鳴(鳴叫)
2.填空。
這首詩處處寫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比喻,指現(xiàn)在一般用來比喻。詩中的“最高層”,字面是指,實則指。
附答案:
這首詩處處寫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當時保守勢力,現(xiàn)在一般用來比喻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詩中的“最高層”,字面是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指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寫作“只”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好,為什么?
附答案:
“自”:在詩中是自然之義,用在此處使詩句的原因解釋不來得絕對;
“只”:在詩中念起來通順上口,更符合詩人的處境和心情。
板書設(shè)計:
登飛來峰
寫景:千尋之塔——極言其高;雞鳴見日——襯塔高聳。
議論: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遠;身在最高層——語意雙關(guān)。
課后反思:
《登飛來峰》是宋代詩人王安石30歲時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徑紹興飛來峰,登臨所作。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時的作品,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其詩中的景色氣勢逼人,詩中的胸襟亦很廣闊,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曠達的宋詩代表作。
在教學設(shè)計中,我突出營造詩的氛圍、讀出詩的層次、明確詩的意境、感悟詩的理趣等學習策略,希望可以讓學生在詩意課堂中享受語文的樂趣。
首先,我以古詩為線索,串起一個課堂。無論是開課時背誦古詩,還是課堂上誦讀感悟古詩,還是結(jié)課時拓展積累古詩,都讓學生置身于詩的語境中,進行展示、誦讀、品味,用濃濃的語文味奠定課堂的基調(diào)。
其次,我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的時候追求層次提升感。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種,而不同的朗讀方式都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為學生設(shè)計朗讀的級別層次鼓勵他們步步登高。在這個過程中輔以多媒體課件展示、音樂激**感、背景介紹深入古詩,幫助學生逐步走向詩人的內(nèi)心,讀出詩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確詩的意境這方面,我指導學生明確理解古詩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進而匯報交流,運用自己的語言、情感配合學生的每一次發(fā)現(xiàn),和他們一起借助詞句的理解走進當初詩人作詩的特殊時代和場景,努力還原出那道特別的風景和那種特殊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后配以情境朗讀讓學生恍如身臨其境,享受詩情畫意,更體會出古詩的簡潔凝練和現(xiàn)代語言豐富生動的不同風格。
而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體現(xiàn)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邁情懷。為了讓學生體會當時詩人的心境,我們借助資料了解歷史,分別搜集了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焙蜐h代陸賈在《新語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蔽日也。”作為階梯鋪墊,帶領(lǐng)學生明確其中的緣由,體會詩人的心聲,升華詩人的人格,結(jié)尾處要求學生拓展閱讀更多的古詩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顧整個課堂,學習的層次雖然明顯,但是教師的預設(shè)似乎束縛了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不足,對于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和自主閱讀理解的能力培養(yǎng)不足,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涉及還不夠,對于詩中哲理的探究深淺程度把握不足,難點突破不夠流暢,應該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演繹語文學習的精彩。
小編推薦
《登飛來峰》導學案
《登飛來峰》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登飛來峰》,了解詩句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重點:目標2、3。
難點:目標2。
自學提綱:
1.自讀古詩,讀通讀順,自學字詞。
2.再讀古詩,讀出韻味、節(jié)奏。
3.圖文結(jié)合,理解句意。
4.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典故,體會詩句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詩的寫作特點。
自學檢測:
1.解釋加點的字詞。
飛來峰上千尋塔:(?。÷務f雞鳴見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緣身在最高層:(?。?/p>
2.理解句意。
飛來峰上千尋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聞說雞鳴見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緣身在最高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的詩句是:(),()。
合作探究:
1.圖文結(jié)合,理解句意。
2.這首詩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詩的寫作特點。
拓展訓練: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堂清檢測:
一、默寫古詩《登飛來峰》。(?。ā。?/p>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詩中抒發(fā)作者登上飛來峰后的感受的詩句是:(),()。
2.全詩借景抒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問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向我們揭示出一條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迸c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堂清結(jié)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句意,了解詩歌描寫的景象、蘊含的哲理,感受詩的意境。
2.體會作者通過詩歌告訴我們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重點:目標2、3。
難點:目標2。
自學提綱:
1.自讀古詩,讀通讀順,自學字詞。
2.圖文結(jié)合,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3.廬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詩人看出來了嗎?詩人為什么看不出廬山的樣子?
4.詩中哪兩句詩點明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自學檢測:
1.解釋加點的字詞。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p>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劃出詩的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理解句意。
題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遠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識廬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緣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格言來概括詩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合作探究:
1.圖文結(jié)合,理解句意。
2.這首詩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拓展訓練: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將《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進行比較學習。
3.背一背其他有關(guān)寫廬山的詩。
堂清檢測:
二、默寫古詩《題西林壁》。(?。ā。?/p>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用一句格言來概括詩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世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寫一首有關(guān)廬山的詩。
堂清結(jié)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28古詩二首村居小兒垂釣教案作業(yè)反思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28古詩二首村居小兒垂釣教案作業(yè)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8古詩二首
村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田字格中的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領(lǐng)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
難點: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并通過想象領(lǐng)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朗誦音頻、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詩句。
2.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4.通過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喜悅的心情。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請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古詩,背誦一首。
2.真好!看來大家非常愛學古詩。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這首古詩啊,內(nèi)容和春天有關(guān)系。
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清朝有位詩人高鼎特別喜愛春天,他用寫詩的形式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這首詩是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寫下的一首詩,所以題目叫《村居》。
3.板書課題:《村居》。拼讀課題,釋題:村:鄉(xiāng)村居:居住村居:在鄉(xiāng)村居住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師:請大家自由讀古詩,用自己的學習符號標記應重點注意的地方。(如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難寫的字等)
2、師:大家瞧,這么多的風箏多美呀,你能將它們放飛得更高嗎?(指名認讀生字)
提示:“鶯”的韻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韻母是“en”,不是“eng”。
3、師:同學們真不錯,將漂亮的風箏都放上了天。讓我們再來認認它們!
4、進行自學,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記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師針對難字進行指導。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散”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散”,指名認讀、領(lǐng)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品悟古詩
(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靜的嗎?它有怎樣的美景?
1、自由讀讀古詩,你會有很多的發(fā)現(xiàn)的。
2、學生自由讀詩。
3、師:你看到了什么?生匯報。
4、師:(小黑板上的詩句)你能把你看到的這些帶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文。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長”“飛”“拂”“醉”等字眼體會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
5、師:瞧,草兒吐出嫩綠的新芽,黃鶯也飛來快樂地歌唱,河堤上的楊柳也陶醉在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風的吹拂下輕輕柔柔的。我們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這美麗的畫面再來讀讀嗎?
6、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什么感受?能說給大家聽嗎?
7、這么多美妙的感覺,我想大家一定能讀好這一句的。
(二)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說)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樣喜歡這美妙的春天嗎?
3.板書: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防紙鳶
4.你能讀好它嗎?自由讀古詩第二句。
5.指名讀、齊讀。
6.你能配合畫面,說說這句詩所描繪的情景嗎?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歸來早”“忙趁”體會孩童歡暢的心情。
7.讀了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說給大家聽嗎?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將你的想法融進詩里讀出來嗎?
9.想不想加入他們放風箏的隊伍?這樣吧,讓我們一起放飛心愛的紙鳶,一邊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情。
四、背誦全詩
1、自由練習朗讀全詩,然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準備比賽讀。
2、比賽讀。其余同學當評委。
3、在老師的引導下吟誦古詩,邊吟誦邊想象在美麗的春天里快樂的生活。
五、拓展學習
讓學生在“我的小筆頭里”把學習所得畫一畫、寫一寫,課文廣闊的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闊的空間,可以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天的詩歌并整理在“我的采蜜集”里。
板書設(shè)計: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四、課堂作業(yè)新設(shè)計
一、新學的生字你能組詞嗎?試一試吧。
散()()
撒()()
二、給下列字標上拼音
()()()()
鶯拂堤柳
答案:一、散落散下
撒下撒手
二、yīngfúdīliǔ
【課后反思】
《村居》寫的是詩人在農(nóng)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的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古詩是一副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聽到了什么?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fā)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著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著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里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下課的鈴聲。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
情感是古詩的魂。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而喜歡讀古詩,在學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我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情感體驗為主線,首先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放紙鳶的樂趣。再引導學生交流情感從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悅和贊美。
第二課時
小兒垂釣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蓬頭稚子、側(cè)坐、遙招手”在詩境里的意思。
2.朗讀古詩,熟讀成誦,理解古詩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的寫作意圖。
教學重點與難點: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的寫作意圖。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用具:識字卡片、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垂釣嗎?說說你的垂釣經(jīng)歷。不光同學們喜歡垂釣,連古代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垂釣,今天我們來進修唐代騷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
2、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⑵說說意思:小兒就是小孩兒,垂釣就是垂釣的意思。
⑶設(shè)問:作者為什么不寫大人垂釣,要寫小孩兒垂釣呢?這個小孩兒垂釣事實有什么地方把人吸引住了呢?讓我們一路來學習古詩。
二、朗讀古詩,整體感知。
1.要想學好古詩,必須起首要讀好古詩,本身操練將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分句指導。稚子、側(cè)坐。稚子:小孩兒。標題問題中有一個同義詞就是小兒。側(cè)坐:身板歪斜著坐。
3.教師范讀,注意停頓和語氣。
4.再指名讀,齊讀。
5.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古詩,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男女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垂、釣、映、招、應”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5個生字:“垂、釣、映、招、應”,指名認讀、領(lǐng)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自學古詩:
(1)自學,說說每句詩的意思,不懂之處可以查字典,看圖,或接洽上下文舉行詮釋。
⑵小組討論,每位同學都說一說,小組上舉行總結(jié)。
3、師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詩:
(1)通過適才的自學,說說你懂得了哪個詞、哪句詩的意思?
⑵初步理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臺草映身。
A、蓬頭:頭發(fā)散亂,沒有梳理。
垂綸。綸指垂釣用的絲紡線,用一個同義詞的書寫形式容。垂綸就是指垂釣的意思。
莓苔:長在濕潤之處的低等植物。一般長在太陽光不容易照到之處。
映身:諱飾著身板。
B、連起來講說詩句的意思。(注意要改正病句)
⑶初步理解路人借問遙揮手,怕得魚驚不該人。
A、借問:向人探詢看望,借問路人遙招手借問是指有禮貌地問。
遙:遠遠的;應:應答。
B、連起來講說詩的意思。(注意要改正病句)
四、深入理解古詩,賞識詩歌。
1.一個小孩兒垂釣是再泛泛不過了,作者為什么要去寫他呢?再讀讀詩歌,說說你感受和領(lǐng)會最深的是什么?同桌彼此交流一下。
2.教師引導,深入領(lǐng)會
(機警可愛、收視反聽)
(1)、咀嚼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臺草映身。
A、蓬頭申明了連頭發(fā)也沒有梳理,就來垂釣,申明很是孔殷很是踴躍地想學會垂釣。(黑板字)
B、側(cè)坐莓苔草映身申明小孩兒機警伶俐。
莓苔:此地太陽光不容易照到,人不會被爆曬。人去的比較少,干擾少,是一個垂釣的好地方。
草映身:擔憂被魚看見,用草遮攔著身板。又申明了他收視反聽地垂釣,不憚草劃破小臉。
這一切申明了小孩兒有了一定的垂釣知識,學得有樣。
教師語言小結(jié):
這個小孩已看了很長時間,學了很長時間,準備了比較長的時間(釣竿、釣鉤、漁簍),今天終于有機會大展身手了,你說此時,他心中會想什么?(釣大魚,大人瞧得起)
C、訓練朗讀:熬頭句開心,第二句要念書兒童的機警可愛。(指名讀、齊讀)
⑵、理解路人借問遙揮手,怕得魚驚不該人。
A、讓學生先回答;
B、師:是啊,當你正在收視反聽垂釣時,而且好象魚就要上當了,卻有一小我私人高聲向你問路,你心中會想什么?(做了用手做姿勢叫行人不作聲)
你會如何去做?(擺手讓他走、擺手叫他別作聲、揮手叫他過來,輕輕告訴他)
你以為書上說的是怎樣用手做姿勢?
教師語言小結(jié)。(真是伶俐的小孩)
C、訓練朗讀。這兩句輕聲。
⑶、看圖理解:看書上的圖,行人笑呵呵地,沒有告訴他路,為什么還是笑呵呵的呢?行人會說什么?(黑板字:可愛)
⑷、齊讀古詩,讀出小孩的可愛機警。
五、背誦古詩
這么好的古詩,28個字就將一個可愛的垂釣小孩活潑地描述了出來,讓我們試著把它背下來。
六、拓展賞識:
古代的許多詩歌描述兒童的可愛的形象,寫得大好,我們來讀讀:
(1)放牧的孩子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這是寫了放牧的孩子的形象)
⑵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油菜花無處尋。(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歸去橫牛違,短笛無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5、作業(yè)設(shè)計:將《小兒垂釣》改寫成200字擺布的短文。
課后作業(yè)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①,側(cè)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注〕①綸,釣絲,“垂綸”即垂釣。②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這里是寫小兒選取了一個僻靜、利于垂釣的地方。
1.結(jié)合全詩,說說第二句寫小二“側(cè)坐莓苔”有何作用。
2.詩中“遙招手”這是誰?為何“遙招手”?
答案:1.寫出了小兒很會選取釣魚的地點,同時也為后面寫“怕得魚驚不應人”做鋪墊。
2.第一問:垂釣兒童或:小兒第二問:他怕答話聲把魚驚走。
板書設(shè)計: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臺草映身。(天真可愛)
路人借問遙揮手,怕得魚驚不該人。(認真專心)
【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浪漫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是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xiàn)的勾畫出一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兒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親切。
根據(jù)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趣。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詩意,體會情感,培養(yǎng)想象能力。
為切實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采用,討論、觀察、誦讀體會的教法,指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想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樂錄音帶,插圖投影片,投影機。我在教學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lǐng)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讀古詩的能力。所以在預習時,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兩首詩多讀幾遍,說說通過預習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之處,以利于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字詞,如:通過查字典,看插圖理解,用揣摩詩句的方法理解,或聯(lián)系已知解決疑難。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重點指導字詞,理解詩句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把學習古詩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一起來感知,想象詩句中描寫的景象,還要充分利用插圖邊觀察邊想象。在初步理解詩句的基礎(chǔ)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理解詩意,領(lǐng)會感情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要求讀出節(jié)奏、韻腳和感情,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最后利用學生畫出對詩句的理解,把學生的感知呈現(xiàn)出來。
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1古詩二首詠柳春游湖教案作業(yè)反思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這樣不僅拉進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1古詩二首詠柳春游湖教案作業(yè)反思》,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1古詩二首【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8個生字,正確認讀文中7個生字。
2、了解古詩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3、指導學生寫春天柳樹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并背誦課文是重點。
2、理解詩句意思及描寫柳樹和西湖的美的特點是難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古詩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指導學生寫春天柳樹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教具準備】
課件、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美嗎?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師:春天如此美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道贊美春天的古詩,詩題是《詠柳》(課件展示)作者是賀知章。賀知章是唐代詩人,少年時就以文章著名,今存詩19首,除《詠柳》外,《采蓮詩》和《回鄉(xiāng)偶書》也很有名。
二、學古詩《詠柳》。
(一)初讀。
1、教師范讀。
2、這首詩有幾個生字,我們把它讀準來,指讀。課件展示
3、自由讀、指名讀。
4、指導生字書寫。
(1)出示要寫的兩個字。學生觀察討論:哪些字好記好寫。
(2)學生提出難寫難記的字。老師指導。
“詩”的筆順要多次書空,讓學生記牢、寫的時候三橫的長度不一樣。
注意“詩”字右半部分是土和寸組成的,不是一體的。“柳”字右邊是雙掛耳。
(二)解詩意。
1、詩人都寫了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再來做進一步的理解。課件展示
先請同學們想一想:“詠”是什么意思?“詠柳”呢?
2、課件展示在“碧玉妝成一樹高”中,先得理解哪些字?
“妝”——裝飾。什么裝飾了什么?柳樹真是碧玉裝飾成的嗎?
一“樹”——在這時三月是一棵樹嗎?那“一”在這里什么意思?(整棵樹)
說說詩句意思。(鼓勵展開想象,有不同的說法)
3、千萬條柳枝,在春風中飄蕩,詩人又想到了什么?“絲絳”是什么意思?用“綠絲絳”來比喻柳枝寫出了柳枝的什么特點?說詩意。
4、齊讀1、2句,設(shè)疑:第1句著重寫(樹),第2句著重寫(枝),詩人通過形象的比喻,把新葉滿樹的翠綠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綠絲絳),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點?(翠柳、柔美、充滿生機)從而展現(xiàn)了“垂柳”的“美”。
5、課件展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又該怎么理解呢?
6、小結(jié):
第1句寫“樹”……第3句寫什么?(葉),第四句呢?(春風→風)
7、再次品讀詩句。
(三)悟詩情。
多么婀娜的柳樹啊,在詩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詩人賦予了柳樹靈動的生命,請大家拿起筆,也來畫一畫,寫一寫這么美麗的柳樹,請四人小組合作,兩人作畫,另外兩人把這首詩改寫成優(yōu)美的一段話,等一下我們把最好的畫配上最好的文字,來做一次展出。
【課堂作業(yè)新設(shè)計】
一、組詞
詩()寺()柳()流()
二、填空
1.“詠柳”中的“詠”的意思是()。
2.“絲絳”一詞本意是(),在詩中指()。
3.詩人把“二月春風”比作()。
三、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寫下來,并寫出意思。
四、讀了《詠柳》后,你感到春天美嗎?是從哪個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把它寫出來。你能找出那把“剪刀”嗎?
答案:一、shīsìliǔliú
二、1、歌頌、贊美2、絲編的帶子或繩子這是描繪的春天里的柳樹的情形3、剪刀
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柳如同碧玉妝扮分外嬌嬈,垂下的萬千枝條好象綠色的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誰把這柳葉裁得如此精致,原來二月春風——它恰似一把靈巧的剪刀。如玉雕一樣的新柳碧玉婆娑,無數(shù)柔嫩的柳條掛下來象絲帶一樣。細長的柳葉是誰剪出來的呢?原來二月的春風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任選其一)
四、碧玉、綠絲絳、春風二月春風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聊天交流,啟發(fā)性設(shè)置問題情境帶領(lǐng)學生走進大自然,接觸大自然,融進大自然。
2、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想象畫面,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一)教師啟發(fā)談話:
同學們,春天來了,自然界的景物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指生自由發(fā)言。
春天是溫暖的,是充滿生機的,是美好的。(課件展示)自古就有許多歌頌贊美春天的詩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春游湖》。板書課題。
(二)導入古詩《春湖游》:
春天的顏色真是五彩繽紛,春天的湖畔,春意更加濃郁,詩人是如何描寫春天雨后游湖時的情景的呢?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一)教師范讀,使學生整體感受,激起興趣。
(二)自己試讀古詩。
(三)對照格里的生字畫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間互相讀一讀,讀準字音。
(四)出示課件,開火車讀生字。指導書寫六個生字:游、桃、斷、橋、度、陰。
“游”字:要把筆畫寫緊湊。
“斷”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
“度”字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
(五)品讀古詩。
三、再讀課文:品讀詩句,感悟詩情。
(一)品讀“雙飛燕子幾時回?”
1、借助圖畫和想象入境。
課件展示“雙飛燕子圖”。
整整一個冬天沒看見咱們的老朋友燕子了,今天,它們那可愛的身影成雙成對掠過湖面,突然映入我們眼簾,你真想說——(指名說)
2、指名讀古詩第一行。
詩人徐俯看見小燕子也和我們一樣驚喜!他在詩里是怎么問候小燕子的?(指名讀)
根據(jù)指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
3、齊讀古詩第一行。
(二)品讀“夾岸桃花蘸水開?!?br> 1、借助課件和想象入境。
2、指名讀古詩第二行。
3、男女生比賽讀古詩一二兩行。
(三)指導讀“春雨斷橋人不度”。展示課件
1、借助課件和想象入境。
2、品讀感悟。
(1)悟詩情:橋斷了,不能過湖,你的心情怎樣?(指名說)
(2)讀詩句。
(四)指導讀“小舟撐出柳陰來”。
1、借助課件和想象入境。
2、品讀感悟。
3、齊讀“小舟撐出柳陰來”。
4、齊讀古詩三四兩行。
5、再次品讀全詩。
6、熟讀成誦。
四、拓展延伸,激發(fā)興趣。
最后,讓我們?yōu)檫@些春天的朋友穿上美麗的春裝。請小朋友們?yōu)樗鼈兺可洗禾斓纳?,好嗎?當然,我們要比一比,哪個小組為它們“穿衣裳”最快最好?
【課堂作業(yè)新設(shè)計】
一、讀拼音,寫生字。
liǔtáoduànyīn
()樹()花打()()天
qiáodù
?。ǎǎ┘?br> 二、下面這些詩句丟了詞語你能把它補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
二月()似剪刀
雙飛()幾時回
三、有一個小朋友也學完了這篇課文,下面請你來判斷判斷他的說法對不對!
1.《春游湖》的作者是唐朝的賀知章。()
2.我們上學期學過這樣一句話“春來江水綠如藍”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3.《詠柳》中的“詠”是贊美的意思,詩人不但贊美了柳樹,還贊美了春天。()
4.“夾岸”就是“兩岸”的意思。()
四、填寫句子。
(1)不知細葉誰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舟撐出柳陰來。
五、填空。
(1)《詠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______。
(2)《春游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柳桃斷陰橋度
二春風春風像媽媽的手,撫摸著孩子的臉
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三、不對對對對
四、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雨斷橋人不度
五、唐賀知章
宋徐俯
【板書設(shè)計】
古詩二首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游湖
作者: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課后反思】
《詠柳》是首詠物詩。這首詩由整體到部分,描寫了柳樹之瑩綠,柳枝之柔長,柳葉之細巧,表現(xiàn)出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春游湖》描寫的是春雨后的西湖美景。這首詩通過“雙飛燕子”、“夾岸桃花”、“春雨斷橋”和“小舟柳陰”,勾畫出了一幅生動優(yōu)美的春景圖。
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準確的掌握本課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基礎(chǔ)掌握牢固,能夠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失:孩子對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不夠透徹。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登鸛雀樓》教案設(shè)計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登鸛雀樓》教案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jù)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鸛雀樓。板書“顴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鸛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xiàn)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么讀?你怎么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著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nèi)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jīng)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4、(出示詩的后兩句)詩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齊讀后兩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五、出示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登顴雀樓》。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登飛來峰》教學設(shè)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chǔ)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zhì)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cè)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jié):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颍撼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cè)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二年級語文上18古詩二首登鸛雀樓鹿柴教案作業(yè)題(新版蘇教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上18古詩二首登鸛雀樓鹿柴教案作業(yè)題(新版蘇教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8古詩二首
第一課時
《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了解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素材】
《登鸛雀樓》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討論: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3.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課題。
4.過渡語:理解詩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看看從這首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③數(shù)一數(shù)這首詩有幾句?
2.(視頻播放)播放范讀古詩。(課件出示5)
3.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點評)
4.領(lǐng)讀、齊讀。
詩會讀了,現(xiàn)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盡”(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么?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陽怎樣?
“依山盡”是說太陽——靠著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著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范讀、指讀、齊讀)
(二)理解“黃河入海流”(課件出示7)
1.看到黃河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
2.練說: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3.(課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濤滾滾的黃河,會流入哪里?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后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xiàn)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三)理解“欲窮千里目”(課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么意思?(窮盡)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說說“欲窮千里目”的意思
練讀:欲窮/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層樓”(課件出示10)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里表示“再、又”。誰來為“更”組詞?
3.誰來試著說一說“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shù)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5.連起來說說3、4句的意思。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練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感情朗讀、當堂背誦(課件出示12)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1.確定感情基調(diào)
2.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作者的心情。
3.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4.感情朗讀?!兜躯X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詩。
小結(jié):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么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里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五、拓展延伸,編曲歌唱(課件出示13)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后,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著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六、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了解筆畫筆順
依:
窮:
目:
鸛:
欲: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開始練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yè)展評。
課堂作業(yè)新設(shè)計
1.填一填。
白日_山盡,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樓。
2.帶著動作將所學古詩背給家長聽。
3.為古詩配上美麗的圖畫。
參考答案:
1.依黃河窮目層
2.(自己設(shè)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為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板書設(shè)計:
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高瞻遠矚
第二課時鹿柴
【教學目標】
1.會寫“返”“景”“照”3個生字,會讀準“鹿”“柴”“苔”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說出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體會詩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及安閑自在的心境。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及安閑自在的心境。
【教學素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觀看畫面,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你們想去嗎?(課件出示1)
2.你們想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這里是陜西省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qū)鹿柴,
小朋友們鹿柴的風景怎么樣?唐代大詩人王維也曾來過這里,看到哪里群山環(huán)繞,山谷幽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板書:《鹿柴》)(課件出示2)
齊讀課題。
在這里“柴”讀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學生說出字的結(jié)構(gòu),給“鹿”組詞。
3.你們對王維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見)
師補充介紹:王維。(課件出示3)
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王維,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時的鹿柴吧!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課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邊讀邊想,看自己能讀懂哪些,還有什么不懂的?
3.開火車讀。(課件出示5)
4.點撥評價。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品析“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并作指導。
練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激勵評價)
2.試著說說第一句話的意思。(空山上見不到人的蹤影)
練讀:空山/不見/人
3.“但”的意思?(只)“聞”的意思?(聽)
4.試著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只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
(課件出示7)在詩中我們除了看到美麗的景象,你還聽到了什么?(人語)
這個說話的聲音大嗎?(不大)
聲音不大為什么能聽到呢?(那里“靜”)通過能聽到小的聲音反襯出——(靜)
(板書:靜)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課件出示8)
1.指名朗讀,并作指導。
練讀: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陽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樣的?(樹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你
還在詩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暉照在樹林中,感覺很美。還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復”的意思?(又)
4.試著說說后兩句話的意思。
引導學生體會詩句中用“返景”來襯托鹿柴的暗(板書:暗)
5.想看看這樣的畫面嗎?
請同學們看著這樣美麗的深林晚景再讀一讀這首詩。(課件出示9)
(師指導朗讀)
四、動筆勾畫,深化詩情
1.王維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板書),這首詩中他都畫了什么呢?你從詩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請小朋友們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樣,并且畫出來,然后邊吟誦,邊將這首詩題寫在畫中恰當?shù)奈恢谩?/p>
五、標劃節(jié)奏,讀背古詩
1.對照大屏幕劃出停頓。
2.先試讀,再指名,分組讀,開火車讀,師生接讀,帶動作讀。
3.同桌互背古詩。
六、熟記筆順,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詩中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矗鼈兪钦l?
1.了解筆畫筆順。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學生練寫。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yè)展評。
課堂作業(yè)新設(shè)計
1.讀一讀,組個詞。
返()景()照()鹿()
2.解釋加點詞語。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但:______。聞:__。返景:__。
3.把這首詩帶動作背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參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顧小鹿
2.但:只。
聞:聽。
返景:夕陽反照的光。
3.(動作能夠表達詩意即可,要求背的時候注意節(jié)奏、感情)
板書設(shè)計:
鹿柴
靜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反思】
1.古詩對幼兒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一種文學,但作為一種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對孩子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古詩的含義。所以我在教學中我采用談話的方式導入課題、運用多媒體等方式進行教學,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便于理解和記憶。我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shè)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在教學《鹿柴》的過程中,在師生共同感悟詩境的幽靜、空曠之后,我讓學生反復去品讀,以更好的理解古詩。學習之中,我引導學生注意王維的詩中有畫,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方法引領(lǐng)學生取品味《鹿柴》所體現(xiàn)的繪畫美。激發(fā)了他們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們想象力,品出了詩境味道。但我發(fā)現(xiàn)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不少同學的觀點是一樣的,不能主動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實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之中,我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以便能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同課異構(gòu)
創(chuàng)新教案
《登鸛雀樓》教學設(shè)計
【教學設(shè)想】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描繪了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此破降?,卻韻味無窮,詩人只用寥寥數(shù)筆,卻表達了作者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語文學習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本設(shè)計以“學中玩,玩中學”為主教學線路,通過讓孩子們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學習生字,講故事的方式感悟詩意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nèi)ヒ娨晃恢脑娙?,你們高興嗎?
他就是——王之渙,哪位小朋友來介紹一下他?(學生交流討論)
師補充: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同學們太棒了,相信王之渙也想見到你們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二、認讀古詩
1.師生合作,認讀古詩
請同學們認真地拼一拼、讀一讀這首詩,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圈下來,一會兒想辦法解決,好嗎?
2.學生誦讀,互相評價。
誰愿意把這首詩給大家讀一讀?(生自讀、勾畫、交流)
男女生比賽讀、小組競賽讀、小組接龍讀
3.這么好聽的詩,老師也想給大家讀一讀,給老師一個機會好嗎?
4.生評價老師
三、識記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師為什么能讀這么好嗎?因為老師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依、窮、目、鸛、欲。
2.合作識字。
快看看這里面有沒有你認識的老朋友,如果有快點和他們打個招呼,不認識的也要想辦法認識他們,讓他們成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識字情況。
哪個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趕緊給我們介紹介紹吧!
讓我們一齊來認認他們吧!
4.檢查認字情況。
你們是不是真的把他們記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請小老師來檢查檢查你們。
5.游戲鞏固生字。
(1)講解游戲辦法。
你們真聰明,這么快就記住了他們,老師獎勵你們看(出示卡片)這是什么(紅果),對,不過這些紅果可不是獎給你們吃的,它是用來串糖葫蘆的!怎么串呢?看每個紅果上面都有一個字(鸛、欲、依、窮、目),我們把這些字,重新串成這首詩,每行串一串,全詩四行串四串,誰想玩這個游戲,那好,我們先來串一串試試,其余的同學幫他們讀詩,大家讀到哪個字,誰就來串。
(2)分組競賽。
四、理解課文
(一)感知畫面
1.誦讀,感悟大意。
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一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景象。(播放錄音)
2.孩子們,你看到了鸛雀樓的哪些景觀呢?(太陽、山、黃河)
學生說,教師板書:太陽、山、黃河。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學生說找到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1)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傍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白日)
這傍晚的太陽是怎樣下去的呢?依靠著山,從哪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依山)
(2)作者看到了怎樣的黃河?(波濤洶涌、氣勢磅礴)
師:黃河水流到了哪里呢?(流入了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入海流)可以看出“入”是流入。
3.讓學生試著說說一、二句的意思。
4.指導朗讀。
(二)體悟詩理
1.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色,詩人是怎么想的?
指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想要。窮:窮盡。更:再、又。
2.試著說說三四句的意思。
3.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4.練說全詩的意思。
五、放飛想象
1.啟發(fā)想象。
同學們此時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腦海中的畫面呢,同位之間交流討論。(可以演唱、繪畫、朗誦)
2.編寫故事。
你們一說,又讓我想起了這幅圖畫(出示),再仔細看看這幅圖,你能不能看著這幅圖編個小故事?誰來試試。
六、仿古背詩
1.和學生一起來朗讀古詩。(提出要求:大聲、慢、要有古代詩人的感受。)
2.教師與學生試著再次朗誦古詩,學習古人朗誦時的神態(tài)。(配樂)
讓學生說說,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次重溫詩意。
3.跟老師有韻律的讀背古詩。
4.學生展示,讓學生獨立背誦古詩。
板書設(shè)計:
登鸛雀樓
太陽、山、黃河
精彩片段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滾滾而來,一直流入浩瀚無垠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啊,你能讀出這種黃河入海磅礴的氣勢嗎?
這就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色。
同學們,詩人還想看到遠一點的景色,想一想他應該怎么樣?
生:上樓。
師:對,那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思考)
想象自己站在樓房上,是在2樓的位置看的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的遠呢?
生:十樓
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我們就必須要,更上---------一層樓。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備課資料
1.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現(xiàn)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后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nèi)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guān)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2.王維
(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贝嬖?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3.《登鸛雀樓》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4.《鹿柴》作品鑒賞
《鹿柴》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zhuǎn),引出人語響來??展葌饕?,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fā)人幽暗的感覺。
練習:
1.我會拼讀。
yīránpínqiónɡm(xù)ùɡuānɡzhàoxiànɡ
()()()()
2.我會組詞。
(1)入()盡()依()欲()
人()近()衣()歡()
(2)柴()返()照()景()
3.我會填字。
一()樓一()河一()紅日
一()山一()詩人一()綠葉
4.我會選擇。
⑴白日依山盡()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⑵黃河入海流()
①參加某種組織中②流入③收入
(3)“但聞人語響”的“聞”的意思是()
①用鼻子聞味②用耳朵聽見③用眼睛看見
(4)“復照青苔上”的“復”的意思是()
①又②反復③恢復
5.我會連線。
①白日依山盡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②黃河入海流天邊的太陽沿著山頭漸漸落下去了
③欲窮千里目還要再登上一層樓
④更上一層樓想要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6.我會回答。
(1)《鹿柴》是()朝大詩人()寫的。這是一首寫()的詩,描寫鹿柴()時分的幽靜景色。蘇軾贊他()。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蘊含了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3)學習了《鹿柴》,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它表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7.我會繪畫。
用自己心靈手巧的小手,畫一畫自己心中所想的“登鸛雀樓”圖。
參考答案
1.依然貧窮目光照相
2.流入人心;盡心遠近;依靠衣服;欲望歡樂
木柴返回照顧景色
3.座條輪座位片
4.①②②①
5.
6.(1)唐王維景傍晚“詩中有畫”
(2)這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3)說出自己的理解,合情合理即可。
7.略。
古詩二首:登鶴雀樓、尋隱者不遇(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shè)計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古詩二首:登鶴雀樓、尋隱者不遇(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春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和欲、言、窮、更、
深、依、遇、只等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說出兩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默寫這兩首古詩。
4.體會詩人借用登得高看得遠的意境所表達的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領(lǐng)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登鶴雀樓》,體會詩人借登高望遠的意境所表達的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2、學會生字鶴。雀。依、欲、窮,理解濃、砍、窮、更等詞在詩中的意思。
3、能說出全詩的意思。
4、、能背誦。默寫此詩。
教學過程
1、談話導人:
你喜歡古詩嗎?會背哪些古詩?能說出古詩的作者和朝代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位唐代詩人寫的詩。先學習王之煥寫的《登鶴雀樓》。
師簡介作者工之煥和鶴雀樓。
2、初讀古詩。
(1自學生字,讀準字音。
(2)讀通古詩。
(3)借助插圖,試譯古詩,提出不懂的字詞。
3、講解詩句,體會意境。
(1)理解1,2句:
作者登上鶴雀樓,看到了哪些景物?景色如何、(落日和山河;景色壯麗)
白日依山盡:太陽靠著遠山慢慢地消失了。
(依:靠著,挨著;盡:消失。不見)
黃河人海流:黃河滾滾,流入大海。
(人海流:流入海)
(2)理解3,4句:
作者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后,有何感想?
欲窮千里目: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
(欲:想要;窮:窮盡、完;目:服力;千里:形容很遠)
更上一層摟: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更:再)
(3)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4)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古詩教育我們目光要遠大,心胸要寬廣,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
4.指導朗讀,背誦。
(1)聽錄音,體會節(jié)奏及重音。
(2)指導朗讀:
白日||依山|盡,一(舒緩,控制音量,體現(xiàn)夕陽西沉之景)
黃河||人海|流,(停)(提高聲音,字字落實,讀出氣勢)
欲窮||千里|目,一(稍稍降低音量,強調(diào)千里)
更上||一層|樓,(停)(音調(diào)由低而高,強調(diào)一層樓)
(3)指名朗讀,齊讀。
(4)指導背誦,齊背。
5.作業(yè):
《作業(yè)本》上1(1)、2(1)、4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尋隱者不遇》,體會詩人尋隱者未遇的悵然心情。
2.學會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3.能說出全詩的意思。
4.能背誦。默寫此詩。
教學過程
1.復習
(1)背誦《登鶴雀樓》:指名背,齊背。
(2)默寫:完成《作業(yè)本》3(1)。
2.學習《尋隱者不遇》:
(1)揭題,解題,簡介作者賈島。
尋隱者不遇:尋訪一個隱居的人,但沒遇見。
(尋:尋訪;隱者:隱居山林中的人;遇:碰到)
(2)聽錄音,看圖理解:
①全詩共提到幾位人物、圖中人物分別是詩中提到的誰?(3位。作者和童子)
②這三位人物之間分別是什么關(guān)系?
(作者和隱者,朋友關(guān)系;隱者和童子,師徒關(guān)尋
③為什么作者拜訪朋友沒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話口頭說說詩意,提出不懂的字、詞
(3)理解詩句:
①第1、2句:
松下問童子:我在一棵松樹底下向一個小男孩問訊。
(童子:男孩,這里指隱者的書童和弟子。)
言師采藥去:這孩子說他師父出門采藥去了。
(言:說)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師父他)就在這山林中。(只:就;此:這)
云深不知處:山上云霧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處:地方)
②連起來說說詩句意思。
(4)體會感情:
①作者拜訪友人卻未遇上,心情怎樣?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③賈島是位著名的詩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極有才華的人,為什么他不去做官,卻寧愿在山里采藥,過這種隱姓埋名的生活呢?(對社會、對官場不滿)
④作者寫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指導朗讀。背誦:
①再聽錄音,體會節(jié)奏及重音。
②指導朗讀:
松下||問|童子,一(平起,強調(diào)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停)(強調(diào)采藥)
只在||此山|中,一(強調(diào)此山)
云深||不知|處。(停)(拉長字音,強調(diào)云深和不知)
③指名朗讀,齊讀。
④指名背誦,齊背。
3.作業(yè):
(1)完成《作業(yè)本》上l(2)。
2
(2)、5。
(2)完成《作業(yè)本》第3題:默寫《尋隱者不遇》。
冀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冀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教學目標:
1. 認知: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內(nèi)容,感受詩句的節(jié)奏美,體會詩的意境美,初步感受這種文化內(nèi)涵。
2. 情感:通過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詩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想象畫面、繪畫等方法來體會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意境認識12個生字,寫好8個生字。
教具準備:
課件
板書設(shè)計:
古詩二首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情境、激興趣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美、水美,風景如畫,名勝眾多。你們當中有誰曾和父母、親人一同去旅游過?都去過哪兒?能談談你的感受嗎?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感受一下廬山瀑布的壯美和山行的快樂吧!
揭示并板書課題。
二、讀古詩,學生字
(一)
1、學生自讀(投影:出示兩首詩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2、再讀,圈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3、開火車讀,同桌間互讀并糾錯。
4、去掉拼音讀,達到正確熟練。
(二)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1、用卡片出示要求會讀的生字詞,反復認讀。
2、卡片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指名反復認讀,并試著組一組詞語。
(三)指導背誦
1、教師引導: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都能把兩首詩正確地讀下來了。就看誰最先把它們背下來了。
2、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初步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
3、檢查背誦情況。
三、想象詩境,了解古詩內(nèi)容
(一) 感受《望廬山瀑布》
1、師:這又是一首李白的詩,你們對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暢談李白。
2、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廬山瀑布的樣子。(示插圖)
師介紹廬山、香爐峰以及瀑布
反復誦讀
充分讓學生在進一步鞏固理解古詩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在誦讀中學生將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覺潛入到詩所描繪的情景中去,有的學生搖頭晃腦,朗誦得有滋有味。
喚起學生已有喚起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緒并蓄勢成憤的狀態(tài)。
脫離語言環(huán)境,強化對生字的記憶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生將詩背下來,在頭腦自現(xiàn)詩的意境實現(xiàn)初步感悟。
教 學 環(huán) 節(jié)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shè)計意圖
調(diào)整策略
3、師:李白在詩中是怎樣夸廬山瀑布的呢?
生讀詩后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反復吟誦古詩。
交流過程中師適時點撥
重點理解:紫煙 遙看 飛流 三千尺 疑
4、質(zhì)疑問難
5、師:輕聲背誦古詩,邊背誦邊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話也來夸一夸廬山瀑布嗎?
(二) 進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2、 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3、 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5、細讀
(1) 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 指名讀,讀后評價。
(3)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 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6、誦讀
(1) 出示掛圖,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 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 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 背誦展示。
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由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字形,他們會記得更牢固。
生字的正確、規(guī)范書寫是一項扎扎實實的基本功,
打通想象世界與經(jīng)驗世界的聯(lián)系。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的質(zhì)量。
朗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提高閱讀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
教 學 環(huán) 節(jié)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shè)計意圖
調(diào)整策略
四、書寫、識記生字
(一) 自學八個生字,觀察每一個生字的字形,確定識記方法。
(二) 小組內(nèi)交流
1、 交流識記方法
2、 擴詞
(三) 班內(nèi)匯報
(四) 指導書寫
1、 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學生自己提出不好書寫的字,師生共同解決。
3、 師生共同仿寫
4、 點評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從小應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生字教學也要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由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字形,他們會記得更牢固。同時,生字的正確、規(guī)范書寫是一項扎扎實實的基本功,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從小應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冀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教學設(shè)計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教學設(shè)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 了解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兩首古詩中所蘊涵的朋友之間的深情。
3、 正確認讀本課十五個生字,會寫八個。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從所蘊涵的朋友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具準備:
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的動畫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介紹李白
1. 板書李白
師:李白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誰來介紹一下?
2. 學生談對李白的了解。
3. 請學生背誦李白的詩。
二、導入《贈汪倫》
以課件展示王倫寫給李白的信,激趣導入文本。
三、學習古詩中的生字、新詞。
1. 理解題目。
2. 課件出示詩配畫欣賞。
3. 自讀詩,老師提醒學生把字音讀正確。
4. 指名讀。
5. 學生自學生字。
6. 交流:你怎么記?
7. 去掉拼音讀詩。
8. 配合課件讀。
四、游戲:找朋友(邊唱邊表演)
五、理解古詩的意思。
1. 學生自己理解。
2. 師生交流。
師引導:汪倫送行,李白知道嗎?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理解忽聞)
想象:他們兩個在分別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做寫什么?
學生談對李白的了解
學生自己理解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為更好地學習課文打基礎(chǔ)。
幫助學生在語境中認識生字新詞,有利于記憶。
以贈送給學生《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方式結(jié)尾。
3. 有感情地朗讀。
六、以贈送給學生《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方式結(jié)尾。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設(shè)計同上。)
*書寫生字
1、重點指導客、遍、深、弟四個生字。
2、其他生字學生獨立書寫。
*課外延伸
1、讓孩子課下去搜集有關(guān)朋友深情的古詩。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有感情地朗讀
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感體驗,發(fā)揮想象,體會老朋友在分別時的深情。
讓孩子們進一步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使孩子們更加珍惜朋友之情,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教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鶴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diào)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chǔ)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diào)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chǔ)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jié),在總結(jié)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jù)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nèi)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diào)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gòu)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diào)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擴大發(fā)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diào)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shè)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diào)查時,設(shè)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經(jīng)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guān)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qū)W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guān)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jié)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zhí)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jié)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xiàn)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shè)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jié)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yōu)美典雅的古箏樂,結(jié)果課件并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fā)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獲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創(chuàng)新教案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鶴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后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jié):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chǎn)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jié)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jié):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lǐng),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yè)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教學設(shè)計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教學設(shè)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鶴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nèi)ヒ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xiàn)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jié)構(gòu),兩筆與“豎折”的關(guān)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jié)構(gòu)、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jié):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nèi)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yè)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鶴雀樓》優(yōu)秀教案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鶴雀樓》教案設(shè)計
設(shè)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chǔ)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zhì)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jié)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jié)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jié)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