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16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滬教)。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滬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第一節(jié)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
教學目標: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系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重點、難點:實驗的探究。
教學過程: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說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綠X86.coM 筆稿范文網】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討論:人們身邊的物質,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分解
閱讀:學生分析推測。
實驗: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并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觀察與思考:鐵絲生銹
現象:鐵絲生銹了,燒杯中紅色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初步分析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學會觀察。
2、體會化學工業(yè)的作用
觀察與思考:火柴的燃燒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后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后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huán)境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發(fā)現,DNA結構的發(fā)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練習與實踐:P9123
第二節(jié)化學研究些什么?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知道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和制備的初步概念。
2、能區(qū)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的特征,初步了解儀器的使用。
3、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參與交流與討論觀點。
教學方法: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重點與難點:
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概念的形成。
教與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討論化學研究的對象。
提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為什么會生銹?焰火為什么如此艷麗?石灰?guī)r洞是怎樣形成的等。
一、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活動探究:蠟燭的燃燒過程
介紹觀察的內容:物質原來的顏色、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發(fā)生的現象,如:物質的狀態(tài)與顏色的變化、發(fā)光、發(fā)熱、形成煙或霧和放出氣體,變化后生成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等。
觀察蠟燭燃燒的現象:火焰邊的蠟燭熔化、蠟燭燃燒放出熱量、蠟燭燃燒變少了,吹熄蠟燭后有一縷白煙。
引導學生分析蠟燭燃燒的過程變化:熔化-氣化-燃燒
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是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礦石粉碎酒精揮發(fā)海水曬鹽食物腐敗碘升華火藥爆炸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有無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時往往伴隨的現象:發(fā)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據這些判斷某變化是否屬于化學變化,如:燈泡通電發(fā)光。
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氣味等,這些性質是物理性質。
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
二、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活動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熱。
總結:不同的物質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質結構不同,物質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小微粒構成。
三、化學研究物質的用途與制法
學生討論生產生活實際中產品的使用,了解物質的用途以及制備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化學史的教學:了解化學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發(fā)明、發(fā)現、成果。
交流與討論:化學的重要現實意義。
第三節(jié)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
學習化學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利用化學實驗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科學研究,是學習化學的最重要方法。為
了簡便地描述物質組成、性質和變化的規(guī)律,還要使用化學符號。
一、學習化學需要進行化學實驗;
二、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研究;
三、學習化學需要使用化學符號。
精選閱讀
開啟化學之門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開啟化學之門》,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1章《開啟化學之門》復習(1課時)
【學習目標】1.復習化學研究的對象,能區(qū)分常見變化的類型,能說出常見變化中的能量轉化形式;
2.復習鞏固常見儀器使用注意事項,熟練基本操作,能進行簡單的正誤判斷;
3.復習本章進行的探究實驗,掌握實驗現象,實驗原理。
【學習重點】本章的知識點,重要實驗,重要概念。
【學習難點】科學探究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知識框架
二、思考與交流
1.對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理解。
(1)這兩種變化本質區(qū)別是,
(2)這兩種變化的聯系是,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有,這些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定是否有化學變化,但不能是依據。
例1.下列變化中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的是()
A.火藥爆炸;白熾燈通電后發(fā)光發(fā)熱;
B.礦石粉碎;銅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生成銅綠;
C.鐵礦石煉鐵;水受熱變成水蒸;
D.汽油揮發(fā);樟腦丸久置后體積變小。
例2.下列能量的轉化中,屬于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是()
A.水力發(fā)電B.太陽能發(fā)電C.核能發(fā)電D.火力發(fā)電
2.對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理解。
(1)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區(qū)別是,物理性質通常是指物質的,而物質的可燃性、穩(wěn)定性、酸堿性、氧化性等都是性質。
(2)注意“變化”和“性質”在表述上的區(qū)別。
例3.在下列短文中的括號里填上相應的變化或性質。(填“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硫是一種淡黃色固體(),把塊狀硫碾碎放入燃燒匙內并加熱,硫粉熔化(),繼續(xù)加熱,硫蒸氣被點燃,發(fā)出淡藍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這說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3.如何做好探究實驗。
(1)認真觀察化學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的現象;
(2)準確記錄現象與結論(注意現象與結論的區(qū)別);
(3)了解常見儀器,掌握基本操作;
(4)認識科學探究的要素和環(huán)節(jié)。
例4.學習化學我們要經常做實驗。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例5.小華同學欲通過實驗探究“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時,應該用哪一層火焰”,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探究過程的設計,并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還要回答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1)提出問題: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時,應該用哪一層火焰?
(2)做出猜測:你的猜測是。
(3)活動過程和記錄:
第①種情況第②種情況第③種情況
所需時間87s54s25s
結論
(4)問題討論:
①上述實驗三支試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用的水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嗎?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認為還可以有其他方法嗎?若有,請簡要敘述操作過程及現象結論。
例6.現有失去標簽的三瓶溶液,分別是澄清石灰水、酒精、白醋,請設計實驗,分別用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將三種液體鑒別出來。(信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物理方法:取三只小燒杯分別加入少量的三種液體,然后聞其氣味,有酸味的是,有特殊氣味的是,沒有氣味的是。
(2)化學方法:
第一步:取三支潔凈的試管,分別加入三種少量的無色溶液,然后分別通入氣體,出現渾濁的原溶液是;
第二步是。
三、總結與反思
下表是小偉同學探究蠟燭燃燒火焰溫度和蠟燭組成的實驗報告,在空格中用簡練的文字描述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
實驗操作與圖示實驗現象結論
將一細木條按右圖所示放入火焰中,約2s后立即取出木條中間被燒的痕跡最輕,越向兩側,被燒的痕跡越重蠟燭火焰的溫度
最高,溫度最低。
將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玻璃片上有石蠟燃燒后生成了
。
將一個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變。石蠟燃燒生成了
。
四、達標檢測
1.下列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牛奶變質B.光合作用C.海水曬鹽D.含硫火柴燃燒
2.物質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鎂粉是制煙花的原料,是因為它()
A.質軟B.能燃燒且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C.能導電D.是銀白色金屬
3.下列有關儀器用途說法不恰當的是()
A.溫度計代替玻璃棒用于攪拌
B.燒杯用于較多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C.試管用于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D.膠頭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體
4.化石燃料資源將日趨桔竭,太陽能、風能、氫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范圍將越來越廣。下列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水力發(fā)電,符合“低碳經濟”理念
B.風力發(fā)電時,不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C.太陽能發(fā)電時,太陽能直接轉化為化學能
D.煤和石油燃燒時化學能轉化光能和熱能
5.掌握化學實驗中常用儀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開展化學學習和研究。
(1)請從下列常見儀器圖示中,選擇恰當的字母序號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的玻璃儀器是;
②鎂條燃燒時,用來夾持鎂條的儀器是;
③用酒精燈加熱時需要墊上石棉網的儀器是;
④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用到的儀器是;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試劑的儀器是;
(2)實驗操作要規(guī)范化。下列操作中,正確的是。(填序號)
A.鹽酸和銅綠反應后的液體應倒入廢液缸中
B.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為防止液體灑出應把膠頭滴管伸入試管中
C.量取40mL液體時最好選用20mL量桶分兩次量取
D.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體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
(3)做化學實驗要養(yǎng)成良好的整理習慣。若某同學在實驗結束后,將儀器按下圖放置,其中正確的一項是。(填序號)
五、教學后記
九年級化學第1章開啟化學之門全章學案(滬教版)
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
班級__________姓名_______備課組長____
【知識梳理】
⑴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化學帶給我們什么:⑵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⑶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a物理性質
(如:)
⑴研究物質的_______①物質的性質b化學性質
(如:)
a物理變化
2.化學研究的內容②物質的變化b化學變化
本質區(qū)別:
⑵研究物質的________
⑶研究物質的________
⑴學習化學需要進行化學實驗(實驗基本儀器及其操作等)
3.如何學習和研究化學⑵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探究(書本幾個探究實驗,如銅綠性質實驗、加熱碳酸氫銨、鎂帶燃燒等)
⑶學習化學需要認識化學符號:如___,___,____。
【重點難點】
1、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理解
物理變化:的變化,如石蠟熔化、水的三態(tài)變化、燈泡發(fā)光等。
化學變化:的變化,如燃燒、鋼鐵生銹、食物腐敗、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要明確這兩種變化的本質區(qū)別和聯系。特別注意,常說的化學變化中伴隨的放熱、發(fā)光、變色等現象,只是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fā)生,而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要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一定要根據________生成來判斷。
2、對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理解
物理性質:物質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它包括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導電導熱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狀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降溫后能變成固態(tài)的干冰。
化學性質:物質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酸性、堿性等。
首先,要明確兩者的概念。物理性質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定是物質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因為有些物理性質如密度、顏色等并不需要發(fā)生物理變化就可以表現出來。其次,要學會判斷出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第三,要抓住兩者的本質區(qū)別。第四,兩種變化和兩種性質間的區(qū)別。一般來說,在敘述中有“可以”、“能”、“易”等判斷詞出現,則是講性質。
3、要認真觀察好化學實驗,做好探究實驗
利用化學實驗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如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小于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1/5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
【當堂訓練】
1、生活中有太多的變化,下列“變”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樹根“變”根雕B.葡萄“變”美酒
C.玉石“變”印章D.玩具機器人“變”形
2、下列化學工藝最早是從我國產生的是()
A.釀制葡萄酒B.制火藥C.電解法煉鋁D.合成氨
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由于酒精燈的焰心溫度最高,所以用焰心加熱
B、為縮短加熱時間,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不用預熱
C、給試管里藥品加熱時,要用試管夾夾持試管
D、為節(jié)省藥品,用剩的藥品一定要放回原瓶里
4、化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
A.閱讀B.調查C.實驗D.計算
*5、一位學生用托盤天平稱量2.8g藥品,在稱量過程中發(fā)現指針偏左,此時應該()
A.減少藥品B.向右盤中加砝碼C.移動游碼D.調節(jié)天平平衡螺母
6、下列物質所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食鹽能溶于水,具有咸味B.二氧化碳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銅能夠導電D.酒精容易揮發(fā)
7、人類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學變化產生的是()
A.電熨斗通電發(fā)出的熱量B.電燈通電發(fā)出的光
C.水電站利用水力產生的電能D.液化石油氣燃燒放出的熱量
8、實驗結束后,下列儀器的放置方法正確的是()
ABCD
【課后鞏固】
一、不定項選擇題(每題有1~2個答案)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鎂條燃燒產生耀眼的強光B.植物的光合作用屬物理變化
C.碳酸氫銨受熱分解是化學變化D.銅絲在火焰上加熱,有黑色物質生成
2.不能用來判斷蠟燭發(fā)生化學變化的現象是()
A.用白瓷板蓋在蠟燭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觀察到黑色的粉末狀物質
B.變化時發(fā)光發(fā)熱C.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現
D.吹熄后產生一股白煙
3.下列各圖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幾個實驗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4.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做法沒有安全隱患的是()
A.夜晚發(fā)覺液化氣泄漏,立即開燈檢查B.冬天在門窗緊閉的房間里用煤爐取暖
C.做菜時油鍋不慎著火,迅速蓋上鍋蓋D.電線短路著火,立即用水澆
*5.法拉第曾以《蠟燭的故事》為題為青少年連續(xù)開展了多次報告.下列列舉了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回答,其中“對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選項問題對問題的回答
A吹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燭油蒸氣
B火焰為什么向上?熱氣流上升,形成對流
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與火焰中有碳顆粒有關,碳顆粒會影響火焰明亮程度
D火焰不同部位溫度高低如何比較?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二、填空題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和、和、和。
2.運用哪些性質(填具體的性質)可以區(qū)別廚房中的下列物質:
①白糖和食鹽②銅導線和鋁導線
③白酒和白醋④酒精和水
3.在以下所述中:①鎂帶在空氣中可以燃燒;②鎂帶在空氣中燃燒;③石蠟受熱熔化;④石蠟受熱易熔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4.氯氣具有以下性質①在常溫下是黃綠色氣體②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③加熱時,能和鐵作用生成氯化鐵④有特殊刺激性氣味⑤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性能的次氯酸
在①-⑤中,屬氯氣物理性質的是屬氯氣化學性質的是
*5.2014年央視“3.15晚會“發(fā)出消費
預警稱劣質涂改液中一些有害成分嚴重
超標。某種品牌修正液包裝標簽上的部
分文字如圖,請仔細閱讀、觀察,根據
此圖分析、推測修正液的性質.各答出一點: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6.
ABCDEF
(1)請指出以上實驗儀器的名稱:
A;B;C;D;E;F。
(2)在鎂條燃燒的實驗中除了以上儀器外還要用到的儀器是:,。
7.看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右圖所示的裝置能用于(填狀態(tài))類物質加熱。
(2)實驗室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時通常使用的儀器是,但當試管較小時,就可用一張紙折疊成一個來加入固體粉末。不指明用量時,取用固體粉末的用量是。加樣時先要把試管放,然后讓試管和紙槽一起,以免。
(3)若試管中的藥品是碳酸氫銨,則管口有(填氣味)氣體產生,管壁有,如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將會看到。
(4)若試管中的藥品是堿式碳酸銅,則試管內固體變?yōu)樯鼙谟?,如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將會看到。
*8.右圖是“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的改進裝置。主要操作是:在實際容積為150mL的集氣瓶里,先裝進50mL的水,再按圖連好儀器,按下熱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點燃。
①白磷從燃燒到熄滅冷卻的過程中,瓶內水面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實驗非常成功,最終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________mL。
②集氣瓶里預先裝進的50mL水,在實驗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________(填寫序號)
a.加快集氣瓶冷卻b.液封導氣管末端以防氣體逸出
c.緩沖集氣瓶內氣壓的驟然升高
③寫出白磷燃燒的符號表達式
第一章細菌
詳細介紹:第一章細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tài)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xù)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qū)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tài)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tài)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qū)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tài)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tài)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tài):單細胞個體,從形態(tài)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qū)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tài),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fā)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huán)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huán)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yǎng)?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qū)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yè)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第一章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