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09第四單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第1課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第四單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第1課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
12世紀開始佛羅倫薩逐漸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佛羅倫薩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美第奇家族推動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佛羅倫薩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等因素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
運用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藝復興首先發(fā)生在佛羅倫薩的原因。
史料研習
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發(fā)祥地是佛羅倫薩政治、經濟、文化政策諸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設計者、建造過程、建筑特色和歷史意義。
理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
通過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與萬神殿和科隆大教堂的對比,認識到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分析比較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建造過程和收藏情況。
理解美第奇家族對藝術品的珍愛本身就是人文主義的體現。
通過《椅中圣母》和中世紀圣母像的比較,探究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
分析比較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是歐洲著名的藝術寶庫。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難點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歷史意義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能夠反映佛羅倫薩歷史特色的建筑。
本課的基本線索是:12世紀以來,佛羅倫薩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共和國,并于14世紀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在主掌佛羅倫薩政權的美第奇家族的襄助下,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佛羅倫薩蓬勃開展起來,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佛羅倫薩城里有許多著名的建筑,這些建筑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或收藏了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為文藝復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證,從而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紹了佛羅倫薩的歷史地位:歐洲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之一、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哺育了文藝復興的燦爛群星,留下了豐厚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注意的是:列入世界遺產的不是單個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而是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佛羅倫薩歷史中心是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既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yè)重鎮(zhèn)的歷史見證,又是充滿永恒之美的舉世聞名的名勝區(qū)。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是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目 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
本目概括介紹了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政治上,從12世紀開始,意大利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共和國,這既促進了佛羅倫薩經濟的發(fā)展,也為文藝復興的興起奠定了政治前提。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佛羅倫薩的歷史:佛羅倫薩原為羅馬帝國殖民地,962年起隸屬神圣羅馬帝國。1115年成為獨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擺脫神圣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1434年,美第奇家族奪取政權,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國侵入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納大公國,以佛羅倫薩為首府,共和國歷史結束。186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1187年佛羅倫薩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最為關鍵,因為這是佛羅倫薩逐漸由一個封建城市公社向文藝復興模式的城市國家轉變的開端。這個轉變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政治上佛羅倫薩逐漸實行民主政治,一是經濟上佛羅倫薩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在城市公社體制下,佛羅倫薩政權是由城市貴族壟斷的。1293年佛羅倫薩制定的、名為《正義法規(guī)》的帶有憲法性質的法令,代表著佛羅倫薩政治發(fā)展的新階段:建立資產階級專政性質的政權,成為文藝復興模式的城市國家。《正義法規(guī)》的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行會控制政權。佛羅倫薩有七大行會,分別是羊毛商、絲綢商、毛皮商、銀錢商、呢絨商、律師、醫(yī)生等行業(yè)。它們俗稱“肥人”行會。這些“肥人”,就是早期的資產階級。一是嚴治城市貴族,禁止城市貴族進入行會,從而也就堵絕了城市貴族進入政權之路。建議教師摘錄《正義法規(guī)》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資產階級政權在佛羅倫薩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第二、經濟上,從14世紀開始,佛羅倫薩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這構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經濟基礎。恩格斯曾經指出:“歐洲式文藝復興的時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體和城市興起為基礎的。”意大利處在地中海貿易區(qū)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憑借地理優(yōu)勢,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頻繁的國際貿易,為城市帶來了巨額財富,促進了手工業(yè)、銀行業(yè)和經營技術的發(fā)展,使意大利成為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地區(qū)。被譽為“黃金城市”的佛羅倫薩在當時是歐洲最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之一,其紡織業(yè)和銀行業(yè)居全歐之冠。14世紀30年代,佛羅倫薩有300多家呢絨紡織工場,雇傭工人近三萬,年產優(yōu)質呢絨近十萬匹。而且,佛羅倫薩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銀行家有代教皇在歐洲各地收取稅款的權利,從中牟取到大筆錢財。需要注意的是,毛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和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是互為促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需要資本原始積累,而佛羅倫薩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本。善于經營的佛羅倫薩人,搞了一套佛羅倫薩式的“三角貿易”:在英國、法國、尼德蘭和西班牙等地收取稅款后買羊毛、粗呢運到佛羅倫薩加工,制成高級毛呢后銷往歐洲各地和東方。在這個過程中,佛羅倫薩人借教皇的雞生下了蛋,還賺取了代收稅款和代匯業(yè)務費,真是一箭雙雕。
第三、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藝和建筑活動的大力扶植和資助,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們希望能夠盡情享受物質生活;與此相適應,他們的藝術欣賞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這就為文藝復興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個過程中,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化的資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使佛羅倫薩一舉成為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建議教師增加一些美第奇家族扶植文化活動的具體事例,如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長科斯莫將八千本書捐給圣·馬可圖書館(該館后來成為歐洲第一家公共圖書館),洛倫佐投下大筆經費贊助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這些都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總而言之,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等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之于希臘。
第二目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從建造背景、建造過程和建筑成就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圣母瑪利亞教堂的情況。
第一、建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其他許多同時期的建筑一樣,是為了提高共和國的聲譽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紀末,行會從城市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決定把原來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個可以反映佛羅倫薩現時大發(fā)展氣魄的天下最壯觀的教堂,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決議中指出:新教堂必須“具有人們能想象到的絕頂宏偉豪華之貌,其美麗壯觀亦須窮盡人所能有的智力與創(chuàng)造”。這種豪言壯語倒也不僅是佛羅倫薩所特有,當時在托斯卡納地區(qū)作為佛羅倫薩主要對手的西埃納在修建大教堂的決議中就同樣要求它的宏大富麗必居天下第一,據說當時西埃納人甚至揚言:我們的教堂要造得那樣宏偉,以至后代會把我們看作瘋子!
第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建造的過程。大教堂從13世紀末決定建造;1418年對大圓頂進行招標;1471年最終完工。前后歷時近200年。圣母亞瑪利亞大教堂和洗禮堂、鐘樓共同組成了佛羅倫薩大教堂建筑群。這個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奧(大教堂除圓頂外的部分)、布魯內列斯奇(大教堂的圓頂)、喬托(鐘樓)、基培爾蒂(洗禮堂大門青銅裝飾)等人的智慧,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誕生。
第三、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大,可以同時容納3萬人同時從事宗教禮拜活動(當時佛羅倫薩城最多也就9萬多人);二是高,高達107米,是佛羅倫薩城最高的建筑,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同四周山峰一樣高,老天爺看了也會嫉妒”;三是創(chuàng)新,如不用支柱,橢圓形,建筑材料較輕,空心的內外兩層,采光充分,等等。
佛羅倫薩大教堂被公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第一個作品,是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為什么說佛羅倫薩大教堂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誕生呢?這是本目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與封建神學相對立。封建神學提倡來世主義、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人文主義是當時出現的一種絕然不同于封建神學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可以簡單概括為從信仰走向理性,從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將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享受現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強調個性,肯定自我,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尊重知識與人才,進而否定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在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將人文主義的這些精神滲透其中,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修建體現了人類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權(而非教會)對文化的領導權,圣母瑪麗亞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則體現了創(chuàng)新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補充其他材料,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中世紀流行的哥特式教堂(如教材上的科隆大教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大穹頂和古羅馬時期的萬神殿大穹頂的比較,直觀地反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出來的開闊明朗的世俗情懷和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古典傾向。最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為什么說佛羅倫薩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這是對本課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也是本課的精髓所在。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
第三目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
本目主要介紹了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建造過程和收藏情況。
烏菲齊宮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任命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建筑家、美術史論家(著有《藝苑名人傳》,書中第一次提出“文藝復興”這個詞)設計并監(jiān)工建造的。最初的目的是作為共和國的行政中心。后來經過美第奇家族中熱愛藝術、科學的弗蘭西斯科一世的改造,烏菲齊宮成為美第奇家族收藏藝術珍品的場所。再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烏菲齊宮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藝術寶庫。
帕拉蒂納美術館是皮提宮的組成部分。皮提宮最初是盧卡·皮提的府邸,布魯內列斯奇修建。后來,科西莫一世購買了皮提宮并予以改、擴建,將其作為府邸,也收藏藝術品。
兩個美術館雖然由著名的建筑家布魯內列斯奇、瓦薩里建造,而且也不能說其建筑毫無特色,但是,這兩個美術館的主要價值卻體現在其收藏品上。因此,本目不能向上目那樣重點分析建筑成就體現出的人文主義,而應該著意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補充美第奇家族苦心經營藝術品收藏的情況,以此體驗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藝術品的珍愛(這本身就是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一是將美術館中的藏品與中世紀的藝術品進行比較,以此體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人文色彩。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導入部分
以佛羅倫薩的地位作導入,如“鮮花之城”、“羅馬的女兒”、“當代的雅典(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的自稱)”、“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文藝復興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為切入點導入本課。
第一目
提供《正義法規(guī)》的相關內容材料,組織學生討論《正義法規(guī)》頒布后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點出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對佛羅倫薩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分析佛羅倫薩毛紡織業(yè)和銀行業(yè)的互相促進作用,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佛羅倫薩文化藝術的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
講述美第奇家族襄助佛羅倫薩的生動事例,體會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一種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開明的文化政策。
作一小結,認識到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而是佛羅倫薩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并體會文明中心對文明拓展所起的歷史作用。
第二目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圍繞人文主義這一核心,從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造背景、過程和特色中選擇材料。重點是要分析圣母瑪麗亞的建筑特色,從大教堂與科隆大教堂、羅馬萬神殿的對比中得出結論: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出開闊明朗的世俗情懷和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古典傾向,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提供或者發(fā)動學生搜集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立面圖、平面圖、古代羅馬的建筑圖片、中世紀建筑圖片和相關數據,并結合時代背景展開討論進行分析,切忌變成簡單的建筑欣賞課,而應是歷史建筑課,將歷史感和建筑味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三目
對于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通過修建過程和美第奇家族收藏藝術珍品情況的講述,感受只有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的時代才可能天才輩出、群星燦爛。
比較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圣母、圣子像的差異,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的人文主義傾向。
小結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因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許多建筑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或收藏了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藝術珍品,它們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為文藝復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證,從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
教師出示材料:
它(指《正義法規(guī)》)還規(guī)定任何一個貴族殺死一個市民,都將被處死刑,并沒收其財產,摧毀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懲罰,他的近親就將受到懲罰。貴族不能參加行會,因而不能擔任長老,也不能參加市民武裝的高級會議。任何一個家族,其成員在最近20年有是貴族騎士者,將根據公眾意見宣告其為“權貴”。在這次革命中還組織和承認了9個小行會,準其配備武器,參加城市治安工作?!埠蛧淖罡哒鄼C關是“長老會議”,由行會領袖抽簽選舉的6名長老(后增至9名)組成。長老會議和正義旗手(其職責主要是懲罰權貴)除總理國內政務和指導外交外,還有權擬定法律。候選人必須是30歲以上的佛羅倫薩公民,必須是行會成員,不是封建貴族,沒有拖欠過稅款,而且從未破產。
──《新世紀的曙光:文藝復興》,
王挺之等著,第101頁
教師提問:《正義法規(gu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嚴格限制貴族;行會控制政權。
教師出示材料:
佛羅倫薩的大行會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紀手工業(yè)行會,它源自商人公會,本是大商人大業(yè)主的組織,后來因從事銀行、毛織等的商家專業(yè)化傾向益趨明顯,遂按各自的行當而組成行會,但又要強調它們和普通行會不同,遂加一個“大”字……佛羅倫薩歷史上始終保持其大行會稱雄之制,它們是銀行、毛織、舶來毛呢加工、絲織、毛皮、醫(yī)藥、律師七大行業(yè)?!钡?282年,當局才允許屠宰、制鞋、鐵匠、瓦工、做衣等五業(yè)組織各自的行會。……這五個行會因有別于大行會,又較其他尚無權自組行會的賤業(yè)為高,故有“中等行會”之稱。而其他小工小販的賤業(yè)則要拖到1293年《正義法規(guī)》制定時,為爭取廣大群眾,才獲準讓酒販、油商等業(yè)組成九個小行會,于是大、中、小總共21個行會構成了佛羅倫薩工商業(yè)的有組織的整體,但實際上未包括進來的行業(yè)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組新行會。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82-83頁
1343年……決定首長會議按城內4區(qū)每區(qū)選2人之制共為8人,加上正義旗手使首長(也就是“長老”)達9人之數,而9個席位在大小行會間分攤,大行會(共有7個大行會)占2席,中行會(共有5個中行會)占3席,小行會(共有9個小行會)亦占3席,正義旗手則由大中小行會輪流擔任。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107頁
教師提問:佛羅倫薩行會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的組織。從加入行會的成員所從事的行業(yè)可以看得出來。而且,根據“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這句話可以推斷出,參加行會的都是“雇主”,即資產階級。
教師提問:綜上所述,我們判斷一下,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政權。因為佛羅倫薩政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它鎮(zhèn)壓封建貴族的反抗,并在資產階級內部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資產階級政權在佛羅倫薩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就為文藝復興運動在佛羅倫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案例二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人文色彩
教師:大家回憶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這種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將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享受現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強調個性,肯定自我,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師: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被后人稱作是“新時代的報春花”,也就是說,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現在,我們看兩組圖片。
教師出示第一組圖片:德國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第38頁)。
教師:德國科隆大教堂屬于中世紀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雙塔高達157米。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高107米。大家從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區(qū)別?
學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圓頂。
教師:結合中世紀的情況,想想哥特式建筑為什么要設計成高聳入云的尖頂?
學生討論并在教師引導下回答: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紀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個性被泯滅的時代。哥特式建筑高聳入云,就是為了營造神秘氛圍,使人匍匐在神的腳下。
教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爾馬斯說過:“教堂是塵世之天國,神們在這里生息活動?!奔热唤烫檬巧竦臈鏊?,自然與世間凡人的住所有所區(qū)別,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聳入云、神秘莫測、棄絕塵寰。著名的德國詩人海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曾經對科隆教堂的雙塔作過這樣的描述:“看啊,那個龐大的家伙,在那兒顯現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陰森森地高高聳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還大量使用彩色鑲嵌畫和窗玻璃畫,這種透光的畫面在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燭光下?lián)u曳閃耀不定,畫上的圣像和五彩裝飾圖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這更增加了教堂內部的光怪陸離和神秘恐怖,非塵世的特殊效果,達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傊缣厥浇ㄖ褪且圃煲环N神秘莫測、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師: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個內徑達43米的圓頂,展現給世人的是一種開闊明朗的風格,而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與周圍的世俗建筑十分協(xié)調。這是什么精神的體現呢?
學生:人文主義精神。
教師:對。從這個事例我們應該能得到一種認識:對于歷史上的重要建筑,不僅要欣賞其建筑風格,更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們體現的思想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它們進行準確的歷史定位。
教師出示第二組圖片:羅馬萬神殿(見人教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插圖)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
教師:大家比較一下兩個建筑的穹頂有何異同?
學生:同:都是圓頂。異:萬神殿的穹頂是圓形,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穹頂是橢圓形;萬神殿的穹頂在外觀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頂則通過鼓座全部展現出來。
教師:與古代羅馬的萬神殿和中世紀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種建筑的風格?
學生:萬神殿。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家們逐漸拋棄中世紀的傳統(tǒng),開始向古希臘、古羅馬尋求靈感。
教師:的確如此,當時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古代文化的“再生”。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大穹頂和萬神殿的穹頂的造型畢竟還有所不同,它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有所創(chuàng)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案例三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藝術作品對比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網上通過搜索找到)和《中世紀圣母像》(見北京出版社《歷史》第5冊第55頁)。
教師:文藝復興時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紀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并回答:中世紀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嬰坐姿僵硬,神態(tài)嚴肅,形象呆板。圣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處,不符合嬰兒的特征,其臉龐是圣母臉龐的小型化。總的來說,圣嬰給人以“小老頭”的感覺。
文藝復興時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嬰表情可愛。
教師:藝術家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什么呢?
學生:前者是為了突出圣母和圣嬰是“神”,與“人”不同。后者則強調圣母和圣嬰與人無異。
教師:這兩個作品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和中世紀藝術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紀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現實人世的,呆板僵化,靜穆神秘,表現出遠離塵世的圣者氣息。而文藝復興時期則將神人性化,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色彩。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獨特見證。
精選閱讀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識記理解運用
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12世紀開始佛羅倫薩逐漸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佛羅倫薩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美第奇家族推動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佛羅倫薩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等因素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運用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藝復興首先發(fā)生在佛羅倫薩的原因。史料研習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發(fā)祥地是佛羅倫薩政治、經濟、文化政策諸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設計者、建造過程、建筑特色和歷史意義。理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通過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與萬神殿和科隆大教堂的對比,認識到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分析比較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建造過程和收藏情況。理解美第奇家族對藝術品的珍愛本身就是人文主義的體現。通過《椅中圣母》和中世紀圣母像的比較,探究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分析比較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是歐洲著名的藝術寶庫。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難點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歷史意義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能夠反映佛羅倫薩歷史特色的建筑。
本課的基本線索是:12世紀以來,佛羅倫薩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共和國,并于14世紀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在主掌佛羅倫薩政權的美第奇家族的襄助下,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佛羅倫薩蓬勃開展起來,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佛羅倫薩城里有許多著名的建筑,這些建筑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或收藏了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為文藝復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證,從而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紹了佛羅倫薩的歷史地位:歐洲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之一、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哺育了文藝復興的燦爛群星,留下了豐厚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注意的是:列入世界遺產的不是單個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而是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佛羅倫薩歷史中心是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既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yè)重鎮(zhèn)的歷史見證,又是充滿永恒之美的舉世聞名的名勝區(qū)。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是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目 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
本目概括介紹了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政治上,從12世紀開始,意大利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共和國,這既促進了佛羅倫薩經濟的發(fā)展,也為文藝復興的興起奠定了政治前提。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佛羅倫薩的歷史:佛羅倫薩原為羅馬帝國殖民地,962年起隸屬神圣羅馬帝國。1115年成為獨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擺脫神圣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1434年,美第奇家族奪取政權,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國侵入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納大公國,以佛羅倫薩為首府,共和國歷史結束。186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1187年佛羅倫薩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最為關鍵,因為這是佛羅倫薩逐漸由一個封建城市公社向文藝復興模式的城市國家轉變的開端。這個轉變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政治上佛羅倫薩逐漸實行民主政治,一是經濟上佛羅倫薩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在城市公社體制下,佛羅倫薩政權是由城市貴族壟斷的。1293年佛羅倫薩制定的、名為《正義法規(guī)》的帶有憲法性質的法令,代表著佛羅倫薩政治發(fā)展的新階段:建立資產階級專政性質的政權,成為文藝復興模式的城市國家?!墩x法規(guī)》的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行會控制政權。佛羅倫薩有七大行會,分別是羊毛商、絲綢商、毛皮商、銀錢商、呢絨商、律師、醫(yī)生等行業(yè)。它們俗稱“肥人”行會。這些“肥人”,就是早期的資產階級。一是嚴治城市貴族,禁止城市貴族進入行會,從而也就堵絕了城市貴族進入政權之路。建議教師摘錄《正義法規(guī)》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資產階級政權在佛羅倫薩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第二、經濟上,從14世紀開始,佛羅倫薩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這構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經濟基礎。恩格斯曾經指出:“歐洲式文藝復興的時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體和城市興起為基礎的。”意大利處在地中海貿易區(qū)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憑借地理優(yōu)勢,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頻繁的國際貿易,為城市帶來了巨額財富,促進了手工業(yè)、銀行業(yè)和經營技術的發(fā)展,使意大利成為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地區(qū)。被譽為“黃金城市”的佛羅倫薩在當時是歐洲最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之一,其紡織業(yè)和銀行業(yè)居全歐之冠。14世紀30年代,佛羅倫薩有300多家呢絨紡織工場,雇傭工人近三萬,年產優(yōu)質呢絨近十萬匹。而且,佛羅倫薩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銀行家有代教皇在歐洲各地收取稅款的權利,從中牟取到大筆錢財。需要注意的是,毛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和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是互為促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需要資本原始積累,而佛羅倫薩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本。善于經營的佛羅倫薩人,搞了一套佛羅倫薩式的“三角貿易”:在英國、法國、尼德蘭和西班牙等地收取稅款后買羊毛、粗呢運到佛羅倫薩加工,制成高級毛呢后銷往歐洲各地和東方。在這個過程中,佛羅倫薩人借教皇的雞生下了蛋,還賺取了代收稅款和代匯業(yè)務費,真是一箭雙雕。
第三、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藝和建筑活動的大力扶植和資助,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們希望能夠盡情享受物質生活;與此相適應,他們的藝術欣賞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這就為文藝復興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個過程中,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化的資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使佛羅倫薩一舉成為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建議教師增加一些美第奇家族扶植文化活動的具體事例,如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長科斯莫將八千本書捐給圣馬可圖書館(該館后來成為歐洲第一家公共圖書館),洛倫佐投下大筆經費贊助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這些都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總而言之,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等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之于希臘。
第二目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從建造背景、建造過程和建筑成就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圣母瑪利亞教堂的情況。
第一、建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其他許多同時期的建筑一樣,是為了提高共和國的聲譽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紀末,行會從城市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決定把原來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個可以反映佛羅倫薩現時大發(fā)展氣魄的天下最壯觀的教堂,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決議中指出:新教堂必須“具有人們能想象到的絕頂宏偉豪華之貌,其美麗壯觀亦須窮盡人所能有的智力與創(chuàng)造”。這種豪言壯語倒也不僅是佛羅倫薩所特有,當時在托斯卡納地區(qū)作為佛羅倫薩主要對手的西埃納在修建大教堂的決議中就同樣要求它的宏大富麗必居天下第一,據說當時西埃納人甚至揚言:我們的教堂要造得那樣宏偉,以至后代會把我們看作瘋子!
第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建造的過程。大教堂從13世紀末決定建造;1418年對大圓頂進行招標;1471年最終完工。前后歷時近200年。圣母亞瑪利亞大教堂和洗禮堂、鐘樓共同組成了佛羅倫薩大教堂建筑群。這個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奧(大教堂除圓頂外的部分)、布魯內列斯奇(大教堂的圓頂)、喬托(鐘樓)、基培爾蒂(洗禮堂大門青銅裝飾)等人的智慧,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誕生。
第三、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大,可以同時容納3萬人同時從事宗教禮拜活動(當時佛羅倫薩城最多也就9萬多人);二是高,高達107米,是佛羅倫薩城最高的建筑,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同四周山峰一樣高,老天爺看了也會嫉妒”;三是創(chuàng)新,如不用支柱,橢圓形,建筑材料較輕,空心的內外兩層,采光充分,等等。
佛羅倫薩大教堂被公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第一個作品,是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為什么說佛羅倫薩大教堂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誕生呢?這是本目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與封建神學相對立。封建神學提倡來世主義、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人文主義是當時出現的一種絕然不同于封建神學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可以簡單概括為從信仰走向理性,從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將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享受現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強調個性,肯定自我,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尊重知識與人才,進而否定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在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將人文主義的這些精神滲透其中,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修建體現了人類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權(而非教會)對文化的領導權,圣母瑪麗亞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則體現了創(chuàng)新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補充其他材料,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中世紀流行的哥特式教堂(如教材上的科隆大教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大穹頂和古羅馬時期的萬神殿大穹頂的比較,直觀地反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出來的開闊明朗的世俗情懷和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古典傾向。最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為什么說佛羅倫薩大教堂是新時代的報春花?這是對本課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也是本課的精髓所在。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
第三目 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
本目主要介紹了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建造過程和收藏情況。
烏菲齊宮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任命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建筑家、美術史論家(著有《藝苑名人傳》,書中第一次提出“文藝復興”這個詞)設計并監(jiān)工建造的。最初的目的是作為共和國的行政中心。后來經過美第奇家族中熱愛藝術、科學的弗蘭西斯科一世的改造,烏菲齊宮成為美第奇家族收藏藝術珍品的場所。再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烏菲齊宮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藝術寶庫。
帕拉蒂納美術館是皮提宮的組成部分。皮提宮最初是盧卡皮提的府邸,布魯內列斯奇修建。后來,科西莫一世購買了皮提宮并予以改、擴建,將其作為府邸,也收藏藝術品。
兩個美術館雖然由著名的建筑家布魯內列斯奇、瓦薩里建造,而且也不能說其建筑毫無特色,但是,這兩個美術館的主要價值卻體現在其收藏品上。因此,本目不能向上目那樣重點分析建筑成就體現出的人文主義,而應該著意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補充美第奇家族苦心經營藝術品收藏的情況,以此體驗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藝術品的珍愛(這本身就是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一是將美術館中的藏品與中世紀的藝術品進行比較,以此體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人文色彩。具體操作見教學案例。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導入部分
以佛羅倫薩的地位作導入,如“鮮花之城”、“羅馬的女兒”、“當代的雅典(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的自稱)”、“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文藝復興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為切入點導入本課。
第一目
提供《正義法規(guī)》的相關內容材料,組織學生討論《正義法規(guī)》頒布后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點出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對佛羅倫薩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分析佛羅倫薩毛紡織業(yè)和銀行業(yè)的互相促進作用,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佛羅倫薩文化藝術的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
講述美第奇家族襄助佛羅倫薩的生動事例,體會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一種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開明的文化政策。
作一小結,認識到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而是佛羅倫薩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并體會文明中心對文明拓展所起的歷史作用。
第二目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圍繞人文主義這一核心,從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造背景、過程和特色中選擇材料。重點是要分析圣母瑪麗亞的建筑特色,從大教堂與科隆大教堂、羅馬萬神殿的對比中得出結論: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出開闊明朗的世俗情懷和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古典傾向,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提供或者發(fā)動學生搜集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立面圖、平面圖、古代羅馬的建筑圖片、中世紀建筑圖片和相關數據,并結合時代背景展開討論進行分析,切忌變成簡單的建筑欣賞課,而應是歷史建筑課,將歷史感和建筑味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三目
對于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通過修建過程和美第奇家族收藏藝術珍品情況的講述,感受只有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的時代才可能天才輩出、群星燦爛。
比較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圣母、圣子像的差異,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的人文主義傾向。
小結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因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許多建筑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或收藏了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藝術珍品,它們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為文藝復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證,從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
教師出示材料:
它(指《正義法規(guī)》)還規(guī)定任何一個貴族殺死一個市民,都將被處死刑,并沒收其財產,摧毀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懲罰,他的近親就將受到懲罰。貴族不能參加行會,因而不能擔任長老,也不能參加市民武裝的高級會議。任何一個家族,其成員在最近20年有是貴族騎士者,將根據公眾意見宣告其為“權貴”。在這次革命中還組織和承認了9個小行會,準其配備武器,參加城市治安工作?!埠蛧淖罡哒鄼C關是“長老會議”,由行會領袖抽簽選舉的6名長老(后增至9名)組成。長老會議和正義旗手(其職責主要是懲罰權貴)除總理國內政務和指導外交外,還有權擬定法律。候選人必須是30歲以上的佛羅倫薩公民,必須是行會成員,不是封建貴族,沒有拖欠過稅款,而且從未破產。
──《新世紀的曙光:文藝復興》,
王挺之等著,第101頁
教師提問:《正義法規(gu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嚴格限制貴族;行會控制政權。
教師出示材料:
佛羅倫薩的大行會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紀手工業(yè)行會,它源自商人公會,本是大商人大業(yè)主的組織,后來因從事銀行、毛織等的商家專業(yè)化傾向益趨明顯,遂按各自的行當而組成行會,但又要強調它們和普通行會不同,遂加一個“大”字……佛羅倫薩歷史上始終保持其大行會稱雄之制,它們是銀行、毛織、舶來毛呢加工、絲織、毛皮、醫(yī)藥、律師七大行業(yè)。……直到1282年,當局才允許屠宰、制鞋、鐵匠、瓦工、做衣等五業(yè)組織各自的行會。……這五個行會因有別于大行會,又較其他尚無權自組行會的賤業(yè)為高,故有“中等行會”之稱。而其他小工小販的賤業(yè)則要拖到1293年《正義法規(guī)》制定時,為爭取廣大群眾,才獲準讓酒販、油商等業(yè)組成九個小行會,于是大、中、小總共21個行會構成了佛羅倫薩工商業(yè)的有組織的整體,但實際上未包括進來的行業(yè)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組新行會。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82-83頁
1343年……決定首長會議按城內4區(qū)每區(qū)選2人之制共為8人,加上正義旗手使首長(也就是“長老”)達9人之數,而9個席位在大小行會間分攤,大行會(共有7個大行會)占2席,中行會(共有5個中行會)占3席,小行會(共有9個小行會)亦占3席,正義旗手則由大中小行會輪流擔任。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107頁
教師提問:佛羅倫薩行會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的組織。從加入行會的成員所從事的行業(yè)可以看得出來。而且,根據“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這句話可以推斷出,參加行會的都是“雇主”,即資產階級。
教師提問:綜上所述,我們判斷一下,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政權。因為佛羅倫薩政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它鎮(zhèn)壓封建貴族的反抗,并在資產階級內部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資產階級政權在佛羅倫薩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就為文藝復興運動在佛羅倫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案例二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人文色彩
教師:大家回憶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這種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將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享受現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強調個性,肯定自我,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師: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被后人稱作是“新時代的報春花”,也就是說,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現在,我們看兩組圖片。
教師出示第一組圖片:德國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第38頁)。
教師:德國科隆大教堂屬于中世紀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雙塔高達157米。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高107米。大家從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區(qū)別?
學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圓頂。
教師:結合中世紀的情況,想想哥特式建筑為什么要設計成高聳入云的尖頂?
學生討論并在教師引導下回答: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紀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個性被泯滅的時代。哥特式建筑高聳入云,就是為了營造神秘氛圍,使人匍匐在神的腳下。
教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爾馬斯說過:“教堂是塵世之天國,神們在這里生息活動?!奔热唤烫檬巧竦臈鏊匀慌c世間凡人的住所有所區(qū)別,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聳入云、神秘莫測、棄絕塵寰。著名的德國詩人海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曾經對科隆教堂的雙塔作過這樣的描述:“看啊,那個龐大的家伙,在那兒顯現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陰森森地高高聳起?!背酥?,哥特式建筑還大量使用彩色鑲嵌畫和窗玻璃畫,這種透光的畫面在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燭光下?lián)u曳閃耀不定,畫上的圣像和五彩裝飾圖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這更增加了教堂內部的光怪陸離和神秘恐怖,非塵世的特殊效果,達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傊?,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種神秘莫測、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師: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個內徑達43米的圓頂,展現給世人的是一種開闊明朗的風格,而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與周圍的世俗建筑十分協(xié)調。這是什么精神的體現呢?
學生:人文主義精神。
教師:對。從這個事例我們應該能得到一種認識:對于歷史上的重要建筑,不僅要欣賞其建筑風格,更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們體現的思想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它們進行準確的歷史定位。
教師出示第二組圖片:羅馬萬神殿(見人教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插圖)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
教師:大家比較一下兩個建筑的穹頂有何異同?
學生:同:都是圓頂。異:萬神殿的穹頂是圓形,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穹頂是橢圓形;萬神殿的穹頂在外觀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頂則通過鼓座全部展現出來。
教師:與古代羅馬的萬神殿和中世紀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種建筑的風格?
學生:萬神殿。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家們逐漸拋棄中世紀的傳統(tǒng),開始向古希臘、古羅馬尋求靈感。
教師:的確如此,當時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古代文化的“再生”。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大穹頂和萬神殿的穹頂的造型畢竟還有所不同,它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有所創(chuàng)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案例三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藝術作品對比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網上通過搜索找到)和《中世紀圣母像》(見北京出版社《歷史》第5冊第55頁)。
教師:文藝復興時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紀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并回答:中世紀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嬰坐姿僵硬,神態(tài)嚴肅,形象呆板。圣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處,不符合嬰兒的特征,其臉龐是圣母臉龐的小型化??偟膩碚f,圣嬰給人以“小老頭”的感覺。
文藝復興時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嬰表情可愛。
教師:藝術家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什么呢?
學生:前者是為了突出圣母和圣嬰是“神”,與“人”不同。后者則強調圣母和圣嬰與人無異。
教師:這兩個作品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和中世紀藝術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紀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現實人世的,呆板僵化,靜穆神秘,表現出遠離塵世的圣者氣息。而文藝復興時期則將神人性化,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色彩。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獨特見證。
第1課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1課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1課 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
教學目標
識記佛羅倫薩的主要文化遺產、建筑特色、歷史意義。
運用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藝復興首先發(fā)生在佛羅倫薩的原因。
理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
教學重點
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的原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教學難點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
以佛羅倫薩的地位作導入,如“鮮花之城”、“羅馬的女兒”、“當代的雅典(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的自稱)”、“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文藝復興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為切入點導入本課。
第一目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
講述:佛羅倫薩的歷史:佛羅倫薩原為羅馬帝國殖民地,962年起隸屬神圣羅馬帝國。1115年成為獨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擺脫神圣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1434年,美第奇家族奪取政權,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國侵入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納大公國,以佛羅倫薩為首府,共和國歷史結束。186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為什么12世紀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搖籃?
第一、政治上,從12世紀開始,意大利逐漸發(fā)展成為城市共和國,這既促進了佛羅倫薩經濟的發(fā)展,也為文藝復興的興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教師出示材料:
它(指《正義法規(guī)》)還規(guī)定任何一個貴族殺死一個市民,都將被處死刑,并沒收其財產,摧毀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懲罰,他的近親就將受到懲罰。貴族不能參加行會,因而不能擔任長老,也不能參加市民武裝的高級會議。任何一個家族,其成員在最近20年有是貴族騎士者,將根據公眾意見宣告其為“權貴”。在這次革命中還組織和承認了9個小行會,準其配備武器,參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國的最高政權機關是“長老會議”,由行會領袖抽簽選舉的6名長老(后增至9名)組成。長老會議和正義旗手(其職責主要是懲罰權貴)除總理國內政務和指導外交外,還有權擬定法律。候選人必須是30歲以上的佛羅倫薩公民,必須是行會成員,不是封建貴族,沒有拖欠過稅款,而且從未破產。
──《新世紀的曙光:文藝復興》,
王挺之等著,第101頁
教師提問:《正義法規(gu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嚴格限制貴族;行會控制政權。
教師出示材料:
佛羅倫薩的大行會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紀手工業(yè)行會,它源自商人公會,本是大商人大業(yè)主的組織,后來因從事銀行、毛織等的商家專業(yè)化傾向益趨明顯,遂按各自的行當而組成行會,但又要強調它們和普通行會不同,遂加一個“大”字……佛羅倫薩歷史上始終保持其大行會稱雄之制,它們是銀行、毛織、舶來毛呢加工、絲織、毛皮、醫(yī)藥、律師七大行業(yè)?!钡?282年,當局才允許屠宰、制鞋、鐵匠、瓦工、做衣等五業(yè)組織各自的行會?!@五個行會因有別于大行會,又較其他尚無權自組行會的賤業(yè)為高,故有“中等行會”之稱。而其他小工小販的賤業(yè)則要拖到1293年《正義法規(guī)》制定時,為爭取廣大群眾,才獲準讓酒販、油商等業(yè)組成九個小行會,于是大、中、小總共21個行會構成了佛羅倫薩工商業(yè)的有組織的整體,但實際上未包括進來的行業(yè)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組新行會。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82-83頁
1343年……決定首長會議按城內4區(qū)每區(qū)選2人之制共為8人,加上正義旗手使首長(也就是“長老”)達9人之數,而9個席位在大小行會間分攤,大行會(共有7個大行會)占2席,中行會(共有5個中行會)占3席,小行會(共有9個小行會)亦占3席,正義旗手則由大中小行會輪流擔任。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
朱龍華著第107頁
師生互動:
教師提問:佛羅倫薩行會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的組織。從加入行會的成員所從事的行業(yè)可以看得出來。而且,根據“所有為雇主干活的職工都被排除在行會之外”這句話可以推斷出,參加行會的都是“雇主”,即資產階級。
教師提問:綜上所述,我們判斷一下,佛羅倫薩政權的性質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資產階級政權。因為佛羅倫薩政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它鎮(zhèn)壓封建貴族的反抗,并在資產階級內部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資產階級政權在佛羅倫薩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佛羅倫薩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就為文藝復興運動在佛羅倫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第二、經濟上,從14世紀開始,佛羅倫薩出現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這構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經濟基礎。
第三、第三、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藝和建筑活動的大力扶植和資助,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們希望能夠盡情享受物質生活;與此相適應,他們的藝術欣賞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這就為文藝復興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個過程中,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化的資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使佛羅倫薩一舉成為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
總而言之,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等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之于希臘。
第二目圣母瑪利亞大教堂
講述:
第一、建造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其他許多同時期的建筑一樣,是為了提高共和國的聲譽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紀末,行會從城市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決定把原來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個可以反映佛羅倫薩現時大發(fā)展氣魄的天下最壯觀的教堂,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決議中指出:新教堂必須“具有人們能想象到的絕頂宏偉豪華之貌,其美麗壯觀亦須窮盡人所能有的智力與創(chuàng)造”。這種豪言壯語倒也不僅是佛羅倫薩所特有,當時在托斯卡納地區(qū)作為佛羅倫薩主要對手的西埃納在修建大教堂的決議中就同樣要求它的宏大富麗必居天下第一,據說當時西埃納人甚至揚言:我們的教堂要造得那樣宏偉,以至后代會把我們看作瘋子!
第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建造的過程。大教堂從13世紀末決定建造;1418年對大圓頂進行招標;1471年最終完工。前后歷時近200年。圣母亞瑪利亞大教堂和洗禮堂、鐘樓共同組成了佛羅倫薩大教堂建筑群。這個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奧(大教堂除圓頂外的部分)、布魯內列斯奇(大教堂的圓頂)、喬托(鐘樓)、基培爾蒂(洗禮堂大門青銅裝飾)等人的智慧,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誕生。
第三、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大,可以同時容納3萬人同時從事宗教禮拜活動(當時佛羅倫薩城最多也就9萬多人);二是高,高達107米,是佛羅倫薩城最高的建筑,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同四周山峰一樣高,老天爺看了也會嫉妒”;三是創(chuàng)新,如不用支柱,橢圓形,建筑材料較輕,空心的內外兩層,采光充分,等等。
師生互動:
教師:大家回憶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這種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將人性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享受現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強調個性,肯定自我,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師: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被后人稱作是“新時代的報春花”,也就是說,圣母瑪利亞大教堂體現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F在,我們看兩組圖片。
教師出示第一組圖片:德國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第38頁)。
教師:德國科隆大教堂屬于中世紀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雙塔高達157米。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高107米。大家從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區(qū)別?
學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頂,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是圓頂。
教師:結合中世紀的情況,想想哥特式建筑為什么要設計成高聳入云的尖頂?
學生討論并在教師引導下回答: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紀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個性被泯滅的時代。哥特式建筑高聳入云,就是為了營造神秘氛圍,使人匍匐在神的腳下。
教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爾馬斯說過:“教堂是塵世之天國,神們在這里生息活動?!奔热唤烫檬巧竦臈鏊?,自然與世間凡人的住所有所區(qū)別,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聳入云、神秘莫測、棄絕塵寰。著名的德國詩人海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曾經對科隆教堂的雙塔作過這樣的描述:“看啊,那個龐大的家伙,在那兒顯現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陰森森地高高聳起?!背酥?,哥特式建筑還大量使用彩色鑲嵌畫和窗玻璃畫,這種透光的畫面在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燭光下?lián)u曳閃耀不定,畫上的圣像和五彩裝飾圖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這更增加了教堂內部的光怪陸離和神秘恐怖,非塵世的特殊效果,達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總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種神秘莫測、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師: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樣,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個內徑達43米的圓頂,展現給世人的是一種開闊明朗的風格,而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與周圍的世俗建筑十分協(xié)調。這是什么精神的體現呢?
學生:人文主義精神。
教師:對。從這個事例我們應該能得到一種認識:對于歷史上的重要建筑,不僅要欣賞其建筑風格,更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們體現的思想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它們進行準確的歷史定位。
教師出示第二組圖片:羅馬萬神殿(見人教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插圖)和圣母瑪利亞大教堂(見本課教材)。
教師:大家比較一下兩個建筑的穹頂有何異同?
學生:同:都是圓頂。異:萬神殿的穹頂是圓形,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穹頂是橢圓形;萬神殿的穹頂在外觀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頂則通過鼓座全部展現出來。
教師:與古代羅馬的萬神殿和中世紀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種建筑的風格?
學生:萬神殿。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家們逐漸拋棄中世紀的傳統(tǒng),開始向古希臘、古羅馬尋求靈感。
教師:的確如此,當時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古代文化的“再生”。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大穹頂和萬神殿的穹頂的造型畢竟還有所不同,它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有所創(chuàng)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是新時代的報春花。
第三目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
帕拉蒂納美術館是皮提宮的組成部分。皮提宮最初是盧卡皮提的府邸,布魯內列斯奇修建。后來,科西莫一世購買了皮提宮并予以改、擴建,將其作為府邸,也收藏藝術品。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網上通過搜索找到)和《中世紀圣母像》(見北京出版社《歷史》第5冊第55頁)。
師生互動:
教師:文藝復興時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紀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并回答:中世紀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嬰坐姿僵硬,神態(tài)嚴肅,形象呆板。圣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處,不符合嬰兒的特征,其臉龐是圣母臉龐的小型化??偟膩碚f,圣嬰給人以“小老頭”的感覺。
文藝復興時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嬰表情可愛。
教師:藝術家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什么呢?
學生:前者是為了突出圣母和圣嬰是“神”,與“人”不同。后者則強調圣母和圣嬰與人無異。
教師:這兩個作品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和中世紀藝術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紀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現實人世的,呆板僵化,靜穆神秘,表現出遠離塵世的圣者氣息。而文藝復興時期則將神人性化,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色彩。烏菲齊美術館和帕拉蒂納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獨特見證
小結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因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許多建筑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或收藏了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藝術珍品,它們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為文藝復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證,從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的想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單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第2課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識記
理解
應用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
1.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藝術、繪畫杰作《雅典學院》
2.米開朗琪羅的杰作──《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
1.西斯廷小教堂壁畫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繪畫藝術的寶庫,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貴遺產。
2.《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所體現的卓越繪畫成就和深刻思想內涵,既是世界美術史上的豐碑,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1.認識西斯廷小教堂壁畫、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進而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2.賞析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人的藝術成就,進而認識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歷史功績。
知識學習、問題探究
1.西斯廷小教堂壁畫和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建筑等藝術成就,既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人文主義藝術輝煌的歷史見證,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貴遺產。
2.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藝術大師的成就表明,順應時代發(fā)展、銳意進取和勇于創(chuàng)新,是走向成功的真諦。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
1.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特色
2.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的特色
3.米開朗琪羅和貝爾尼尼的建筑、工藝成就
1.圣彼得大教堂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化的珍貴遺產。
2.米開朗琪羅和貝爾尼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人文主義藝術家。
知識學習、問題探究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西斯廷小教堂的《創(chuàng)世紀》壁畫;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和藝術特色。
難點
《最后的審判》的人文主義體現。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教材從兩個方面敘述了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藝術和建筑成就: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成就;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
教材引言
引言開宗明義,主要點明了兩個問題:其一,16世紀初,羅馬取代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中心;其二,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藝術和建筑成就,尤以西斯廷小教堂壁畫和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最為著名。
對于第一個問題,教材僅僅給出“16世紀初,羅馬取代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這一結論,而未說明其背景原因。建議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引言時,聯(lián)系前課(“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所學,并適當補充有關材料加以說明。其要點有:
①15世紀末佛羅倫薩共和國進入了危機時期,統(tǒng)治者美第奇家族遭市民反對被驅逐。盡管后來美第奇家族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保護”下重返佛羅倫薩,但昔日光輝已去。
②而同一時期,羅馬卻先后出現了幾位“強有力的具有雄心壯志”的教皇。他們在加強政治統(tǒng)治的同時,提倡學術和藝術,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宏大建筑。特別是教皇朱理二世(1503—1513年在位),經過多次對周邊地區(qū)的征戰(zhàn),擴大了教皇國的疆土。為了樹立羅馬教廷的威信,他決定以氣勢恢宏的各種美術品(建筑、繪畫、雕刻及其他各種工藝品)來美化和裝飾整個羅馬城。為此,他從意大利各地重金招聘各種藝術人才,這其中就包括著名建筑師布拉曼特、藝術巨匠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人文主義藝術家。由此,羅馬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全面繁榮。16世紀初,羅馬成為歐洲最壯麗的都市,并取代佛羅倫薩而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中心。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畫”
本目正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敘述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西斯廷小教堂的特點和(祭壇)兩側的壁畫;其二,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第二、三自然段著重敘述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內容及其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這樣,教材通過點面結合和詳略有致的敘述,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畫藝術成就。
(1)西斯廷小教堂的特點和(祭壇)兩側的壁畫
教材首先說明:“西斯廷小教堂是羅馬教皇的私人禮拜堂,建于1475—1481年,屋頂是平坦的圓頂?!苯又滩那腥胫黝}:“它是文藝復興興盛期繪畫藝術的寶庫”和展開對教堂內部墻體壁畫的敘述:“內部各面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都用壁畫裝飾,兩側墻壁上共有12幅壁畫,左邊6幅描繪摩西的生平事跡,右邊6幅描繪耶穌基督的生平。這些壁畫場面宏偉,情節(jié)復雜,刻畫了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和處境的眾多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p>
本目第一自然段這一部分的敘述,由于是概述和切題,比較簡明扼要。因此,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注意兩點:
其一,適當補充有關西斯廷小教堂的地理位置及近況的資料: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岡城國內,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內的一間廂房式小禮拜堂,它長、寬、高分別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為該教堂是在教皇??怂箞D斯四世時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為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雖然僅是一個小型禮拜堂,但它卻是梵蒂岡城國和天主教世界的權威中樞,來自世界各地的紅衣主教就是集會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選教皇和召開全球天主教主教會議的。
其二,對于西斯廷小教堂內部墻體壁畫的說明,教材對其方位的表述“兩側墻壁上共有12幅壁畫,左邊6幅描繪摩西的生平事跡,右邊6幅描繪耶穌基督的生平”,似過于含糊,學生不易明白。對此,教師應直接點明:“兩側墻壁即指西斯廷小教堂內祭壇兩側的墻壁(見圖1,祭壇位于此圖的右邊角),因祭壇座西朝東,故其兩側墻壁分別為南墻和北墻。南、北兩墻各繪有6幅壁畫,分別構成《圣經·舊約》中的摩西事跡組畫和《圣經·新約》中的耶穌事跡組畫。這些壁畫出自不同藝術大師之手,集中體現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繪畫藝術成就?!?/p>
(2)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
對于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教材是這樣表述的:“拉斐爾曾受羅馬教皇的委托,在兩塊掛毯上設計彼得和圣保羅的形象,送到布魯塞爾編織,懸掛在這些壁畫的下面?!?/p>
由于教材表述比較簡約,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注意:
其一,適當補充有關內容:朱理二世逝世后,接任的教皇利奧十世(1513—1521年在位)繼續(xù)傾注巨大財力美化和裝飾羅馬城。他登基不久,即決定用掛毯裝飾西斯廷小教堂的墻壁來紀念自己就任教皇。利奧十世委托拉斐爾根據《使徒行轉》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羅等使徒的事跡,設計10幅掛毯圖案草圖,作為織工編織的底圖。結果,拉斐爾在1515年至1516年間,足足工作了18個月才完成該任務,其中,每幅草圖尺寸為3.3×5.28米。這10幅草圖送到當時歐洲毛紡織技術最好的布魯塞爾,由拉斐爾的弟子主理編織。1520年前后,掛毯全部織就。10幅掛毯掛在西斯廷小教堂祭壇兩側壁畫的下面,平列起來,面積竟達175平方米,幾乎相當于墻上其他藝術大師全部作品所占面積的一半。據當時人記載,當掛毯展出后,“整個教堂的人見了這些掛毯都目瞪口呆,一致認為系曠世佳作。”拉斐爾的這一杰作,為西斯廷小教堂增添了新的藝術光彩。他繪制的掛毯彩色畫稿更成為西方最廣為人知和影響最大的美術作品之一。如今,在梵蒂岡博物館,設有專門的“掛毯廳”,懸掛陳列這些掛毯,供游人觀賞。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稱拉斐爾“在兩塊掛毯上設計圣彼得和圣保羅的形象”,當有所本。但聯(lián)系后續(xù)之語“送到布魯塞爾編織,懸掛在這些壁畫的下面”,若作全句通讀,易使人產生誤解,以為西斯廷小教堂祭壇兩側壁畫下懸掛的就這兩幅掛毯。
而據多數研究者認為10幅掛毯的繪畫設計,雖有拉斐爾的弟子參與,但主要的繪畫設計還是出于拉斐爾手筆。
其二,從教材的編排看,講述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成就是本課教學的主旨。因此,在講述拉斐爾對西斯廷小教堂的藝術貢獻時,宜簡明扼要,“點到”為止。然而“物事”的體現是通過“人事”而為的,尤其是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美術三杰”之一的拉斐爾,其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正因為此,教材通過設置相應的欄目的介紹和《雅典學院》的呈現,對拉斐爾其人、特別是他創(chuàng)作《雅典學院》的背景、作品內容及特點、作品成就及其蘊含的時代精神,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由此,教師在講述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的內容和賞析《雅典學院》,以期使學生對拉斐爾的主要藝術成就及作品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有所感悟。
對于拉斐爾創(chuàng)作《雅典學院》,略為補充的是,1508年,年僅25歲的拉斐爾應教皇朱理二世之邀,為教皇的“簽署廳”繪制壁畫。其時,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正在為西斯廷小教堂繪制《創(chuàng)世紀》天花板壁畫,著名建筑師布拉曼特也在設計新的圣彼得大教堂。一時間,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精英薈萃羅馬。
1508—1511年,拉斐爾完成了教皇簽署廳的壁畫創(chuàng)作。其中,尤以《雅典學院》最為杰出,被譽為西方美術史上壁畫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畫面以古希臘多利亞柱式的宏偉大廳為背景,大廳兩側的壁龕里分別安置著阿波羅(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同時也是音樂之神)和雅典娜(希臘神話中的智慧、藝術女神)的石像。在巨大的回廊拱門下,古希臘(還有古羅馬)不同時期的眾多杰出智者,相逢集會。畫面中心的兩位人物,左為哲學家柏拉圖,右為其弟子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白發(fā)飄逸,深沉的眼睛炯炯有神,他以一只手指向天空,仿佛在向人們昭示著他的“理想國”;而亞里士多德靜靜地走在老師身旁,英俊睿智,他的一只手手掌向下,好像是要將老師遠大的理想帶到人間可行之處。柏拉圖右側的人群中,身穿白色長袍者是馳騁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身披綠袍、似乎正在與人辯論的是柏拉圖的老師、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亞里士多德的前面,意態(tài)從容、隨便靠臥在大理石臺階上的是哲學家第歐根尼。而畫面左下角揮筆疾書的學者,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他提出“數即萬物”的學說。畫面中央偏左的前景中坐著一位孤獨的神秘人物,那是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據專家考證,赫拉克利特的形象來自于米開朗琪羅。畫面右下方的人群中,手持代表地球的圓球者是古羅馬地理學家托勒密;而彎腰在平板上用圓規(guī)專心畫圖的人,則是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得。他的著作,在明朝晚期傳入中國。而歐幾里得的形象,是以著名建筑師布拉曼特為模特兒的。在畫面中,拉斐爾把自己也忝列其上,即托勒密背后最邊上的那位留有胡髭的年輕人。
對《雅典學院》眾多先哲群集聚會的構思安排,美國當代著名史學家威爾·杜蘭評論說:“總之,這種智慧之精品,是從沒有人畫過的,也許根本就是空前的構想?!@幅圖畫,……為文藝復興的理想──異教古跡與基督教信仰,和諧共存于一室?!?/p>
的確如此,在《雅典學院》里,拉斐爾以精巧、大膽的構思和莊重、典雅的畫面,把古代希臘羅馬不同歷史時期的杰出哲學家、科學家“請來”,和拉斐爾及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精英們一起“集會”,相互“研討”各種各樣的學術問題,從而充分體現了其人文主義思想,并鮮明昭示了文藝復興時代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明和倡導理性、崇尚人性的新氣象、新活力。
(3)米開朗琪羅和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壁畫──《創(chuàng)世紀》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出自眾多藝術大師之手,而尤以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
對此,教材首先點明:“西斯廷小教堂最著名的壁畫,是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天花板壁畫《創(chuàng)世紀》和祭壇后面墻壁上的《最后的審判》。”接著,教材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創(chuàng)世紀》的構圖和主要內容:“《創(chuàng)世紀》由九幅取材于《圣經》故事的巨畫,塑造了343個人物形象。這些壁畫分成三組,分別表示宇宙、人類和邪惡的起源。第一組是《光明與黑暗的分離》《上帝創(chuàng)造日月與動植物》《上帝創(chuàng)造魚和其他海洋動物》;第二組是《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上帝創(chuàng)造夏娃》《墮落和被逐出伊甸園》;第三組是《諾亞獻祭》《大洪水》和《諾亞醉酒》。”再續(xù),教材進一步說明:“在九幅壁畫之間的三角拱頂中,米開朗琪羅分別畫了12位先知,盡管他們性別、年齡和個性各不相同,但形象也極其雄偉,對主體畫面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弊詈螅滩恼f明《創(chuàng)世紀》創(chuàng)作的主旨和深刻內涵:“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他們強健的體魄和突起的筋肉都向世人表明,這是一個人類能夠創(chuàng)造世界的時代。這幅壁畫無愧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一座豐碑?!?/p>
教材的上述表述,不僅指明了《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是西斯廷小教堂壁畫藝術成就的核心精華,而且直接點明了“《創(chuàng)世紀》壁畫”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注意:
其一,最好找《圣經》看看,以期熟悉壁畫《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的主要內容。按《創(chuàng)世紀》是《圣經·舊約》的首卷,記述的是上帝耶和華如何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的始祖,以及傳說中的以色列民族起源及其著名先祖的故事。全卷共計50章,內容大致分為:第1~4章敘述的是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創(chuàng)造人、建立伊甸園、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第5~9章描寫亞當的后代、特別是諾亞夫妻的事跡;第10~50章敘述了諾亞的后代以及傳說中的以色列民族先祖的事跡。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創(chuàng)世紀》壁畫,即主要取材于《圣經·舊約》中的《創(chuàng)世紀》卷的前9章。
《最后的審判》壁畫內容,主要取材于《圣經·新約》中《馬太福音》和《啟示錄》?!恶R太福音》記述了“耶穌生平和受難”;《啟示錄》記述了大量的宗教寓言,還有包括有“關于世界末日動亂的預言”。
其二,對于“《創(chuàng)世紀》壁畫”的教學,有條件的話,可結合《世界美術史·文藝復興美術卷》(朱伯雄主編、山東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世界文明史·文藝復興卷》([美]威爾·杜蘭著、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關著作,賞析《創(chuàng)世紀》各部分畫面,以期較深刻體會《創(chuàng)世紀》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蘊含的蓬勃時代精神。
下面,對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創(chuàng)世紀》略作補充評述:
應教皇朱理二世之“請”,1508~1512年,逾四年時光,米開朗琪羅完成了《創(chuàng)世紀》壁畫。斯時,年僅37歲?!秳?chuàng)世紀》覆蓋了西斯廷小教堂的整個內圓頂,畫面面積約達500平方米,是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據記載,米開朗琪羅為了創(chuàng)作這幅巨作,嘔盡心血,他謝絕助手協(xié)作,一切親自動手,工作極為艱辛。由于長期仰面作畫,他的脖頸畸變僵直,以至于后來看書信只能放置頭頂仰視。但艱辛的勞作獲得了巨大成功:《創(chuàng)世紀》場面恢宏,氣象萬千,但始終以人物表現為主。畫中的蕓蕓眾生,體態(tài)健壯,氣魄雄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而且,大部分人物畫像比常人還大,有的甚至兩倍逾常人。在《創(chuàng)世紀》各部分畫面中,《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中的人物形象尤為出色,被譽為文藝復興興盛期美術最完美的創(chuàng)造。在米開朗琪羅的筆下,上帝被描繪成既威嚴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須發(fā)飄逸,目光慈祥,其前伸的右臂和強健的軀體蘊藏著無窮的力量;而亞當(意為“出自泥土”或“被造者”)卻孤獨地斜躺在荒蕪的土地上,顯得既無生氣又無力量,他集中了全身力氣,才勉強把左臂抬放在左腿膝蓋上。他靜靜地注視著上帝老人,渴望上帝老人賜予他生命和力量。
畫面中,以人、特別是人的偉岸體魄為代表的天與地,既相隔又相通,既悲壯又熾烈。雖然是“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但世間的人情、人性卻得到了全面的宣示。通過濃情的筆觸和壯烈的繪景,米開朗琪羅的寄寓理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它熱烈和莊嚴地向世人宣告: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英雄。由此,《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和全部的《創(chuàng)世紀》,不僅顯示了米開朗琪羅的卓越畫藝和深刻思想,以至于成為他一生的最高繪畫杰作,而且,也是意大利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的最出色的杰作之一。從思想史看,也是意大利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乃至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其三,關于“《最后的審判》壁畫”的教學。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最后的審判》所要表達的思想主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按教材的編排,教材通過相應的和兩個欄目,對《最后的審判》的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內容和評價,分別作了闡述。因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和賞析《最后的審判》畫面,按照提出的思考題:“想一想,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審判》,為什么整個畫面充滿了嚴肅和恐怖的氣氛,這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情緒?”引導學生思考和閱讀,以求釋疑;或者,先引導學生閱讀,對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最后的審判》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次后引導學生閱讀,回答思考題??傊瑒涨笫箤W生明白:米開朗琪羅不僅是位卓越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義者。他關注社會,反對暴政,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等級。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具有進步的政治主張,而且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進步正義斗爭。如果就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這兩位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相比較,前者比較多的是反映人文主義所追求的人性理智和幸福恬靜的生活的情趣,譬如《雅典學院》、譬如《西斯廷圣母》;而后者則突出反映了人文主義追求人性解放、反對專制壓迫和關注社會、主張社會平等的憂患意識。這其中,尤以《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為代表。
下面,對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最后的審判》略作補充評述:
1535年,即米開朗琪羅完成《創(chuàng)世紀》壁畫24年后,教皇保羅三世(1534—1549年在位)正式委任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西斯廷小教堂祭壇壁畫《最后的審判》?!敖涍^6年的苦工之后,這幅畫終于在1541年的圣誕節(jié)揭幕。”而此時,米開朗琪羅已經是67歲的老人了。
在中世紀,有不少畫家畫過《最后的審判》,但那些畫在構圖和人物塑造上往往按封建等級觀念來處理?;?、圣母和諸門徒均按其等級,莊嚴地坐在天國各相應的寶座上。畫中的其他人物,即使是被打入地獄的,也要按照其生前社會地位的穿戴來處理。
但在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中,不僅沒有寶座,也沒有社會等級的標記。除了圣母瑪利亞全身著裝外,包括耶穌在內的大部分人像都是裸體。而且,整個畫面充滿了威嚴和恐怖的氣氛:“200多個千姿百態(tài)的裸體人像,正在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希望與幻滅的瞬間,進行殊死搏斗。烏云翻滾,電閃雷鳴,明暗交迭,瞬息萬變,似乎能聽到凄厲的呼號和憤怒的吶喊。”而“耶穌基督,以其寬闊的雙肩,強而有力的雙臂,把那些自視高于上帝之命令的叛徒擲入地獄。”
米開朗琪羅為何要這樣處理《最后的審判》?對此,威爾·杜蘭有精辟的評論,他說:“那些可怕的命運之預言、那些對人類劣根性的討伐、教會的腐敗、美第奇的暴政、知識的驕傲及異教的歡樂”,“在他內心匯成一股痛苦的洪流,在這幅畫中化為神圣的憤怒”;“(他)將恐怖的景象繪制在墻壁上,使后代的教皇在主持彌撒時無法逃避在他們面前的審判?!?/p>
顯見,米開朗琪羅這樣安排畫面是有深刻用意的。他運用高超的繪技,透過五彩世界的無聲語言,強烈抒發(fā)了自己的愛憎情感。特別是通過塑造耶穌──這一審判官的強力威嚴和公正形象,控訴羅馬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暴政,深切悼念在1527—1530年佛羅倫薩起義中犧牲的烈士,強烈祈望人世間的公正與平等。因此,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審判》壁畫,不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藝術杰作,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社會動蕩、進步與反動交鋒的歷史見證。
其四,教材有關《最后的審判》壁畫之高、寬敘述:“畫面高70米,寬10米”,不知何所本。按《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1991年版)“米開朗琪羅”條稱:“此畫寬13.4米,高14.6米”;《辭?!?1999年版)“末日審判”條謂:“壁畫。1370厘米×1220厘米”;而一些介紹梵蒂岡旅游知識的文章則說:“壁畫高20米,寬10米。”所舉3例數據雖相互歧異,且與教材數據亦相矛盾。但西斯廷小教堂僅高20余米,若該壁畫“畫面高70米”,超出教堂墻高的部分,不知如何繪就?上述四例(包括教材之例),究竟以哪一例數據為準?還有待查證確實。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本目正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敘述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緣起和主要建筑設計師;第二自然段著重敘述改建竣工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觀結構及特征,以及米開朗琪羅的設計成就;第三、四自然段主要敘述圣彼得大教堂的內部結構和藝術珍品;第五自然段重點介紹圣彼得廣場的建筑特點和貝爾尼尼的設計成就。這樣,教材通過前后相連和內外結合的敘述,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建筑的藝術成就。
(1)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緣起和主要建筑設計師
教材首先點明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緣起:“16世紀初,為了樹立羅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決定改建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舊圣彼得教堂。”接著,教材述明改建圣彼得教堂的目的:“他(朱理二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僅超過古代異教的羅馬萬神殿,而且超過現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痹倮m(xù),教材說明改建工程的正式動工和先后參與改建工程的主要建筑設計師:“1505年,經過激烈的設計競賽,著名建筑師布拉曼特的設計方案中選。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在后來的120年里,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都參與了設計方案的修改和施工?!?/p>
對于本目第一自然段的敘述,由于是引題鋪路,對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緣由和目的、改建設計方案的確定和正式動工、先后參與工程的主要建筑設計師等都有所交代,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因此,教師授課時可以順勢成章,引導學生閱讀本段內容,明確上述要點即可。下面,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再注意幾點:
其一,圣彼得教堂和羅馬萬神殿。關于圣彼得教堂的得名??梢龑W生參考對應的解釋。稱“(圣彼得教堂)最后成為一座拉丁十字形的長方形教堂”。所謂“拉丁十字形的長方形教堂”,即指羅馬式教堂。因古希臘人稱意大利人為拉丁人,而羅馬曾為古羅馬共和政體和帝國時期的首都。4世紀初,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后,始建教堂。最初多由異教的神廟、宮殿等改建或仿造。11世紀確立羅馬式教堂,其特點是整個建筑平面呈長十字形狀。
關于羅馬萬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24年定型為由矩形門廊加圓形圓頂大殿組成的神廟建筑,并延存至今。因起初供奉古羅馬諸神,故稱“萬神殿”。萬神殿圓頂高度和直徑均為43.5米,是羅馬帝國時期和中世紀,歐洲乃至世界跨度最大的圓形圓頂建筑。
其二,教皇朱理二世和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前面對教材引言等內容的分析中,已經對朱理二世略有介紹。需要說明的是,一般認為,羅馬取代佛羅倫薩而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中心,其標志性事件就是朱理二世時期圣彼得教堂開始大規(guī)模改建。
其三,圣彼得大教堂及其主要建筑設計師。這里,對教材的敘述稍加補充:
從1506年正式動工開始,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前后長達120年。這期間,杰出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貝爾尼尼等人先后參加了新教堂的設計和施工。
布拉曼特(1444~1514年)原以繪畫擅長,他曾和藝術大師達·芬奇共事近20年。作為建筑師,15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米蘭設計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包括教堂、府邸、庭院等,獲得了廣泛的影響。1499年,他從米蘭來到羅馬。而此時,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建筑師”了。1505年,教皇朱理二世征集改造圣彼得教堂的方案,他提出的按希臘式十字形教堂(與拉丁式長十字形教堂不同,教堂平面為正十字形)設計的改建方案一舉勝出。朱理二世委托他全面負責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他主持開工后,果斷地拆除了幾乎整個舊教堂,但開工沒幾年他就離開了人世。此后,工程設計方案屢有變動。雖然如此,但布拉曼特所確立的建筑整體布局和建筑風格卻基本延續(xù)下來。后來主持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工程的米開朗琪羅曾中肯地評論說:“人們不能否定,布拉曼特精通建筑,正如自古以來任何精通建筑的人一樣,他規(guī)定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個平面,不是充滿混亂的,而是清晰、單純、明快的……它被認為是優(yōu)美的設計,而且現在仍然證明是如此。”
布拉曼特逝世后,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工程的拉斐爾只工作了6年,因辛勞過度而去世,工程未能取得重大進展。直到1546年,教皇保羅三世(1534~1549年在位)委托年已72歲的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主持修建工程后,工程才有重大進展。米開朗琪羅的重大貢獻是,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了兩塊半球面形的殼型結構,其內外相應部位用肋拱進行加固,解決了圣彼得大教堂圓頂跨度太大又沒有立柱支撐的難題。在米開朗琪羅逝世之前,圣彼得大教堂圓頂鼓座的施工已近完成。大教堂的圓頂及其上的采光亭,是其他建筑師根據米開朗琪羅的設計建成的。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而圣彼得大教堂外面的廣場建筑,則是藝術大師貝爾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建成20余年后的藝術杰作。
(2)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觀結構及特征
教材首先點明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的時間和外觀結構及其最顯著特征:“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縱長十字形,正面墻頂的左右兩角各有一座大鐘,墻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為手持十字架的耶穌。教堂外觀的最顯著部分,就是在遠處可以看見的大圓頂?!苯訑⒄f明大圓頂的特點和米開朗琪羅的設計成就:“這個大圓頂,是72歲的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為了解決跨度過大又沒有立柱支撐的難題,它設計了兩塊半圓形的殼型結構,再用輻條狀的肋進行加固。米開朗琪羅逝世后26年,這個大圓頂在其他建筑師的指導下建成。大圓頂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約138米,是羅馬城的最高點。大圓頂的直徑和萬神殿相近,內部頂點高123.4米,是萬神殿的三倍。大圓頂是真正球面形的,顯得立體感更強,實現了教皇朱理二世當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p>
本目第二自然段敘述了竣工后的圣彼得大教堂外觀壯麗景象和顯著特征,并追敘說明了米開朗琪羅成功解決教堂圓頂建筑難題的設計成就。教材敘述雖然簡約,但已很全面。
下面的幾點建議,僅供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參考:
其一,結合有關圣彼得大教堂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圣彼得大教堂外觀景象和最顯著的特征。需要說明的是,因改建工程設計方案多次變動,最后竣工的圣彼得大教堂已經不全是當初布拉曼特所確定的“希臘式十字形教堂”,而是“希臘式十字形教堂”和“拉丁式十字形教堂”的綜合體。故教材稱“教堂平面呈縱長十字形”。
其二,關于米開朗琪羅對圣彼得大教堂圓頂的成功設計。對此,教材是“追敘”說明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安排上可靈活掌握,或按教材編寫順序“順延”講述,或結合前段有關內容“提前”說明。
其三,關于對圣彼得大教堂的評價。對于教堂圓頂的設計成就,教材采用對比敘述,以萬神殿圓頂和圣彼得大教堂圓頂相比較,從而說明兩者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并進而說明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對建筑藝術的深刻影響、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對社會新生事物的深刻影響。此處略為補充的是:圣彼得大教堂東西長187米、南北最寬處137米,圓頂直徑達42米,能容納5萬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它融匯一個多世紀意大利眾多藝術精英的智慧,而成就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輝煌的建筑藝術;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貴遺產。
(3)圣彼得大教堂的內部結構和藝術珍品
教材先述圣彼得大教堂收藏的珍貴藝術品:“在教堂正門長廊下,鑲嵌著喬托的名畫《小帆》。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瑪利亞右手緊摟著受難后遍體鱗傷的耶穌尸體,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憐子之情呼之欲出。這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古代藝術品之一?!贝握f教堂內部的結構和裝飾:“教堂內部,按東西方向共分為五個長方形大廳,各以四方立柱隔開。中央大廳比兩邊的廳大一倍。地上都鋪砌名貴的花斑巖石,光滑明亮,花紋別致。內部的墻壁,布滿各種雕刻、壁畫和玻璃鑲嵌畫,精美絕倫?!痹贁⒔烫脙炔康闹饕ㄖ锖脱b飾品:“大廳中央是主祭壇,上面覆蓋著貝爾尼尼設計建造的鍍金青銅華蓋,它由四根螺旋形鍍金銅柱支撐,每根銅柱上都裝飾著金色橄欖枝,有裸體兒童在玩耍,還有蜜蜂在飛舞。祭壇下是圣彼得的墳墓。主祭壇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內部)安置了據說是圣彼得曾經坐過的木椅?!?/p>
本目第三、四自然段敘述了圣彼得大教堂內部的結構、收藏的藝術珍品以及主要建筑物和裝飾品。由于敘述內容比較翔實,條理清晰,因此,對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可結合有關圖片,引導學生閱讀自學。此處略作補充的是:
其一,米開朗琪羅和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栋У炕健肥敲组_朗琪羅受法國紅衣主教之托,為圣彼得教堂(斯時尚未進行改建工程)制作的。他在合同中寫道:他將雕刻一件“在羅馬所能見到的最美麗的云石雕像”。結果,他用了一年時間,在1499年完成了這件出色的雕刻作品,當時他只有24歲。作品完成的時候,整個羅馬藝術界都難以相信這件無與倫比的杰作是出自一位年輕人之手。于是,米開朗琪羅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終生惟一留有簽名的雕塑作品。
其二,貝爾尼尼和鍍金青銅華蓋。圣彼得大教堂大廳中央的鍍金青銅華蓋,是貝爾尼尼于1624—1633年,用了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它高達10余米,由4根螺旋形鍍金銅柱支撐,這件巨型青銅華蓋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刻與建筑完美結合的藝術佳作。
其三,應使學生明晰,圣彼得大教堂及其所藏的藝術珍品,既是文藝復興時期輝煌藝術成就的鮮明體現,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
(4)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和貝爾尼尼的設計成就
教材敘述首先說明圣彼得大教堂前面廣場的設計者:“17世紀中期,教皇又委任貝爾尼尼設計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苯又?,教材說明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布局的特點和產生的效果:貝爾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為中心,設計了一個近二百米長的橢圓形廣場和一個小型梯形廣場。位于中軸線上的方尖碑兩邊,各建有一座噴水池,增強了廣場的幾何形狀。兩個廣場的兩側,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頂部排列著圣徒雕像。柱子之間的光線互相掩映,產生復雜的明暗對比效果。最后,教材說明貝爾尼尼的設計用意:“梯形廣場自外向里地勢逐漸上升,目的是為了讓橢圓形廣場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處主持彌撒禮的教皇。兩側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們猶如教皇張開的雙臂,時刻準備擁抱來自各地的朝圣者?!?/p>
本目最后一個自然段敘述了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的特點和產生的效果,并由此說明了藝術大師貝爾尼尼卓越的建筑藝術成就。這一部分內容,學生不難理解。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結合有關圖片,指導學生閱讀自學。此處略作說明的是:
其一,圣彼得廣場的中心標志──方尖碑。方尖碑高30米,重327噸。此碑原在埃及,公元37年運至羅馬。1586年,教皇??怂箞D斯五世(1585—1590年在位)動用800名工人和140匹馬,將碑移至現今位置。而貝爾尼尼以此碑為中心標志,設計了圣彼得廣場。
其二,貝爾尼尼和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廣場的修建始于17世紀50年代,至1667年最后竣工。是藝術大師貝爾尼尼一生中最出色的建筑藝術品,其設計與氣勢均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經典。關于貝爾尼尼將圣彼得大教堂廣場設計成前后相連的梯形廣場和橢圓形廣場的用意,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正文有關內容時,可結合有關圣彼得廣場等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中的貝爾尼尼的自我解釋。應使學生明晰,橢圓形廣場的設計,意在突出“迎”和“融”;而梯形廣場地勢由外向內、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漸升高的設計,意在強調“圣”和“威”。貝爾尼尼的這一設計,從其建筑成就看,鮮明體現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新精神,但從其設計的寓意看,昭示異教徒的皈依和羅馬教皇的神圣地位是很明確的。而這正反映了進入17世紀以來,羅馬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逐漸式微。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畫”
(1)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西斯廷小教堂壁畫,代表了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藝術成就?由此導入本目學習。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出示相關圖片、示意圖:“梵蒂岡城位置圖”、“西斯廷小教堂”照片等。以使學生對梵蒂岡城的位置、西斯廷小教堂的方位和建筑特點有初步的了解。
(3)提出問題: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藝術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繪畫藝術的寶庫。哪些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問題,教學由此深入到具體的“人與事”。
(4)提出問題:教材中提到了藝術大師拉斐爾的哪些繪畫代表作?你怎樣賞析《雅典學院》?這幅畫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對這位大師的作品,你還知道哪些?
指導學生閱讀,了解拉斐爾的藝術成就;出示拉斐爾的西斯廷小教堂掛毯草圖、《雅典學院》等圖片,引發(fā)學生“猜出”《雅典學院》畫面中的主要人物“身份”、試著說出他們的有關事跡。
(5)提出問題:為什么說米開朗琪羅的《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代表了西斯廷小教堂壁畫的最高成就?這兩幅巨畫分別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為什么說這兩幅巨畫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出示《創(chuàng)世紀》主要畫面圖片,引導學生賞析,回答問題;出示《最后的審判》等圖片,指導學生閱讀,了解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這幅杰作的社會背景,并結合賞析《最后的審判》主要畫面,思考提出的問題。
(6)提出問題:同為人文主義藝術大師,但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的畫作所體現的人文主義思想側重點各是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學生小結本目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1)提出問題:在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中,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和貝爾尼尼分別作出了什么重大貢獻?
出示有關的文字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
(2)提出問題:概括說明竣工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觀結構及特征。
出示有關圣彼得大教堂(外部)圖片,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3)提出問題:概述圣彼得大教堂的內部結構特點和藝術珍品。
出示有關圣彼得大教堂(內部)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整理所學有關圣彼得大教堂的知識。
(4)提出問題:為什么說圣彼得廣場的竣工,既是人文主義創(chuàng)造精神的鮮明體現,也是羅馬暨意大利文藝復興逐漸衰落的反映?
出示有關圣彼得廣場等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提出的問題,相互研討,教師指導學生小結本目學習的內容。
(5)全課小結:引導學生按藝術家和繪畫、雕刻、建筑等類別列表整理所學知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導入:“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這個國家和這座教堂的名字各是什么?”引發(fā)學生競答,激發(fā)學生求知,由此導入本課引言。
案例二 在引導學生賞析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壁畫時,對比其他畫家同題材作品,以幫助學生理解米開朗琪羅作畫的寓意,體悟其繪畫的鮮明特點和風格。
第2課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第2課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2課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教學目標
識記羅馬的主要建筑、藝術成就
認識西斯廷小教堂壁畫、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賞析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人的藝術成就,進而認識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歷史功績。
教學重點
西斯廷小教堂的《創(chuàng)世紀》壁畫;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和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最后的審判》的人文主義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這個國家和這座教堂的名字各是什么?”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畫”
西斯廷小教堂的特點和(祭壇)兩側的壁畫
適當補充有關西斯廷小教堂的地理位置及近況的資料: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岡城國內,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內的一間廂房式小禮拜堂,它長、寬、高分別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為該教堂是在教皇??怂箞D斯四世時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為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雖然僅是一個小型禮拜堂,但它卻是梵蒂岡城國和天主教世界的權威中樞,來自世界各地的紅衣主教就是集會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選教皇和召開全球天主教主教會議的。
對于西斯廷小教堂內部墻體壁畫的說明,教材對其方位的表述“兩側墻壁上共有12幅壁畫,左邊6幅描繪摩西的生平事跡,右邊6幅描繪耶穌基督的生平”,似過于含糊,學生不易明白。對此,教師應直接點明:“兩側墻壁即指西斯廷小教堂內祭壇兩側的墻壁(見圖1,祭壇位于此圖的右邊角),因祭壇座西朝東,故其兩側墻壁分別為南墻和北墻。南、北兩墻各繪有6幅壁畫,分別構成《圣經舊約》中的摩西事跡組畫和《圣經新約》中的耶穌事跡組畫。這些壁畫出自不同藝術大師之手,集中體現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期的繪畫藝術成就?!?/p>
拉斐爾和西斯廷小教堂掛毯
由于教材表述比較簡約,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注意:
其一,適當補充有關內容:朱理二世逝世后,接任的教皇利奧十世(1513—1521年在位)繼續(xù)傾注巨大財力美化和裝飾羅馬城。他登基不久,即決定用掛毯裝飾西斯廷小教堂的墻壁來紀念自己就任教皇。利奧十世委托拉斐爾根據《使徒行轉》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羅等使徒的事跡,設計10幅掛毯圖案草圖,作為織工編織的底圖。結果,拉斐爾在1515年至1516年間,足足工作了18個月才完成該任務,其中,每幅草圖尺寸為3.3×5.28米。這10幅草圖送到當時歐洲毛紡織技術最好的布魯塞爾,由拉斐爾的弟子主理編織。1520年前后,掛毯全部織就。10幅掛毯掛在西斯廷小教堂祭壇兩側壁畫的下面,平列起來,面積竟達175平方米,幾乎相當于墻上其他藝術大師全部作品所占面積的一半。據當時人記載,當掛毯展出后,“整個教堂的人見了這些掛毯都目瞪口呆,一致認為系曠世佳作?!崩碃柕倪@一杰作,為西斯廷小教堂增添了新的藝術光彩。他繪制的掛毯彩色畫稿更成為西方最廣為人知和影響最大的美術作品之一。如今,在梵蒂岡博物館,設有專門的“掛毯廳”,懸掛陳列這些掛毯,供游人觀賞。
米開朗琪羅和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壁畫──《創(chuàng)世紀》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畫出自眾多藝術大師之手,而尤以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
建議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注意:
《最后的審判》壁畫內容,主要取材于《圣經新約》中《馬太福音》和《啟示錄》。《馬太福音》記述了“耶穌生平和受難”;《啟示錄》記述了大量的宗教寓言,還有包括有“關于世界末日動亂的預言”。
其二,對于“《創(chuàng)世紀》壁畫”的教學,有條件的話,可結合《世界美術史文藝復興美術卷》(朱伯雄主編、山東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世界文明史文藝復興卷》([美]威爾杜蘭著、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關著作,賞析《創(chuàng)世紀》各部分畫面,以期較深刻體會《創(chuàng)世紀》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蘊含的蓬勃時代精神。
其三,關于“《最后的審判》壁畫”的教學。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最后的審判》所要表達的思想主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按教材的編排,教材通過相應的和兩個欄目,對《最后的審判》的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內容和評價,分別作了闡述。因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和賞析《最后的審判》畫面,按照提出的思考題:“想一想,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審判》,為什么整個畫面充滿了嚴肅和恐怖的氣氛,這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情緒?”引導學生思考和閱讀,以求釋疑;或者,先引導學生閱讀,對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最后的審判》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次后引導學生閱讀,回答思考題??傊?,務求使學生明白:米開朗琪羅不僅是位卓越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義者。他關注社會,反對暴政,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等級。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具有進步的政治主張,而且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進步正義斗爭。如果就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這兩位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相比較,前者比較多的是反映人文主義所追求的人性理智和幸福恬靜的生活的情趣,譬如《雅典學院》、譬如《西斯廷圣母》;而后者則突出反映了人文主義追求人性解放、反對專制壓迫和關注社會、主張社會平等的憂患意識。這其中,尤以《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為代表。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1)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緣起和主要建筑設計師
講述:16世紀初,為了樹立羅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決定改建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舊圣彼得教堂?!薄八?朱理二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僅超過古代異教的羅馬萬神殿,而且超過現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505年,經過激烈的設計競賽,著名建筑師布拉曼特的設計方案中選。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在后來的120年里,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都參與了設計方案的修改和施工。
(2)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觀結構及特征
講述: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縱長十字形,正面墻頂的左右兩角各有一座大鐘,墻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為手持十字架的耶穌。教堂外觀的最顯著部分,就是在遠處可以看見的大圓頂。這個大圓頂,是72歲的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為了解決跨度過大又沒有立柱支撐的難題,它設計了兩塊半圓形的殼型結構,再用輻條狀的肋進行加固。米開朗琪羅逝世后26年,這個大圓頂在其他建筑師的指導下建成。大圓頂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約138米,是羅馬城的最高點。大圓頂的直徑和萬神殿相近,內部頂點高123.4米,是萬神殿的三倍。大圓頂是真正球面形的,顯得立體感更強,實現了教皇朱理二世當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
(3)圣彼得大教堂的內部結構和藝術珍品
講述:在教堂正門長廊下,鑲嵌著喬托的名畫《小帆》。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瑪利亞右手緊摟著受難后遍體鱗傷的耶穌尸體,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憐子之情呼之欲出。這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古代藝術品之一。教堂內部,按東西方向共分為五個長方形大廳,各以四方立柱隔開。中央大廳比兩邊的廳大一倍。地上都鋪砌名貴的花斑巖石,光滑明亮,花紋別致。內部的墻壁,布滿各種雕刻、壁畫和玻璃鑲嵌畫,精美絕倫。大廳中央是主祭壇,上面覆蓋著貝爾尼尼設計建造的鍍金青銅華蓋,它由四根螺旋形鍍金銅柱支撐,每根銅柱上都裝飾著金色橄欖枝,有裸體兒童在玩耍,還有蜜蜂在飛舞。祭壇下是圣彼得的墳墓。主祭壇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內部)安置了據說是圣彼得曾經坐過的木椅。
(4)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建筑和貝爾尼尼的設計成就
講述:17世紀中期,教皇又委任貝爾尼尼設計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貝爾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為中心,設計了一個近二百米長的橢圓形廣場和一個小型梯形廣場。位于中軸線上的方尖碑兩邊,各建有一座噴水池,增強了廣場的幾何形狀。兩個廣場的兩側,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頂部排列著圣徒雕像。柱子之間的光線互相掩映,產生復雜的明暗對比效果。梯形廣場自外向里地勢逐漸上升,目的是為了讓橢圓形廣場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處主持彌撒禮的教皇。兩側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們猶如教皇張開的雙臂,時刻準備擁抱來自各地的朝圣者。
小結:引導學生按藝術家和繪畫、雕刻、建筑等類別列表整理所學知識。
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