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彈力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02彈力教案2。
第2節(jié):彈力教學目標:
⒈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⒉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能正確使用測力。
⒊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⒋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教學難點:自制彈簧測力計
教具:彈簧、紙條、刻度尺、木板等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用力壓尺子,尺子發(fā)生形變,撤去壓力后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橡皮筋變長,松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引入“彈性”概念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
⒈舉例引如定義
⒉定義: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二)塑性:
⒈與彈性對比說明
⒉定義: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⒊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不能恢復原狀。
(三)彈力:
⒈定義: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
⒉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
⒊常見的哪些力是彈力產(chǎn)生的
(四)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⒈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⒉實驗:自制彈簧測力計。彈簧的一端掛在木板上,另一端掛不同重力的鉤碼,分別作標記。
提問:為什么彈簧稱的刻度是均勻的?
⒊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的事項:
(1)所測的力不能超出測力計的測量范圍;
(2)使用前調整指針對準零刻線;
(3)認清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和最小測量值;4、測力計測重力時不能傾斜放置。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相關知識
彈力和彈簧測力計
新泰實驗中學2011—2012學年上學期初三物理第13章學案
第十三章力和機械
第1節(jié)彈力彈簧測力計
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及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3.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方法
學習重點:彈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學習難點: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學習過程:
一、思維啟動:
力的作用效果有、。
二、進行新課
(一)看教材圖13.1—1所示,并利用手邊物品進行試驗,體驗彈力。完成
以下內容:
直尺、橡皮筋、彈簧等受力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有些物體不能恢復原狀如,物體的這種特性叫。而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變化產(chǎn)生的力我們叫做。
針對訓練:完成P5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一題。
(二)彈簧測力計:看教材P52-53頁,完成以下內容。
1、彈簧測力計原理:。
2、通過用彈簧秤測你頭發(fā)能承受的拉力等實驗合作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
用;并總結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
針對訓練:完成P5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二.四題。
三、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惑:
四、達標訓練
1、用手拉彈簧測力計越來越費力,是因為()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為人是受力的物體,所以感到費力
C.彈簧越來越緊,阻力大,拉起來費
D.彈簧的伸長越長,所需拉力越大
2、使用彈簧測力計時,下面幾種說法中錯誤的是()
A.彈簧測力計必須豎直放置,不得傾斜
B.使用前必須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上
C.使用中,彈簧、指針、掛鉤不能與外殼摩擦
D.使用時,必須注意所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
3、下列關于彈力產(chǎn)生條件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兩個物體接觸就一定有彈力產(chǎn)生
B.只要兩個物體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彈力產(chǎn)生
C.只要物體發(fā)生運動就一定受到彈力作用
D.只有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才會產(chǎn)生彈力
4、如圖所示的彈簧秤的最小分度是牛頓,它的測量范圍______牛頓,用這個彈簧秤不能測量重力超過牛頓的物體,下面掛的重物G是____牛頓.
5、一個水平放置的彈簧,在左右兩端各用10N的水平拉力沿彈簧的徑向向
相反的方向拉彈簧,則這時彈簧受的彈力大小是N,若彈簧被拉
長4cm,,若把此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另一端用20N的力拉,彈簧的伸長量
為cm。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7章第2節(jié)彈力教案
第七章第2節(jié)《彈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彈力及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力產(chǎn)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彈力。
2.通過實驗,探究并驗證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3.經(jīng)歷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過對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
二、教學重難點
與彈力有關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見到,彈簧伸長與外力的關系又是制作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是進一步學習重力、浮力、簡單機械等知識的必備技能。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樣產(chǎn)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點放在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讓學生邊探索邊思考邊試著應用,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已經(jīng)了解一些力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對彈力的感性認識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彈簧隨處可見,彈力的應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過實驗或實例引入彈力的教學。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挖掘,體現(xiàn)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成生動形象的認知對象,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彈簧測力計制作原理、測量力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探究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引導得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從而自己制作彈簧測力計。對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梢砸龑W生閱讀說明書、觀察構造、練習使用、交流總結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他們的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彈簧、彈簧測力計、橡皮筋、橡皮泥、鋼尺、頭發(fā)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5分鐘)播放視頻:撐桿跳高、跳板跳水等體育比賽場景。
思考:撐桿跳高、跳板跳水比賽中運動員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蹦極中的選手為什么下落到最低點后又會上升呢?學生觀看,感悟
思考,交流,此時不必回答感受力與美的結合,激發(fā)學習興趣。
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新課教學
(30分鐘)一、彈性與塑性
活動:分別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氣球、紙等物體上,物體有什么變化?松手后,結果有何不同呢?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類似的性質?你能根據(jù)這些物體的特性進行概括與分類嗎?
總結得出彈性、塑性并板書。學生先動手實驗操作,探究完畢,學生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并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由直觀到抽象,從親身的體驗及身邊的現(xiàn)象中歸納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二、彈力
活動:找一名學生演示用橡皮筋將粉筆頭彈出去。
思考:不讓橡皮筋發(fā)生形變,能把粉筆頭彈出去嗎?當使橡皮筋、彈簧、氣球發(fā)生形變的同時,你的手有何感覺?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總結:任何物體只要發(fā)生形變就一定會產(chǎn)生彈力。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對支持面的壓力、物體受到的支持力、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
活動:取出廢舊圓珠筆里的小彈簧,先用較小的力拉,再用較大的力拉,使發(fā)生較大形變。觀察后一種情況下,撤去力后彈簧還能恢復原狀嗎?引出彈性限度概念。學生觀察思考,認識到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產(chǎn)生彈力,體會到物體的彈性形變是有一定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生活走向物理,認識彈力的效果,了解彈力的產(chǎn)生,也能極為自然的引出彈力的概念。三、探究并驗證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物體的形變與外力的大小有沒有關系呢?請?zhí)岢霾孪?,并設計一個小實驗來驗證一下。學生提出猜想,并設計簡單的實驗,最好能實際操作一下。
得出彈力大小與彈性形變的關系。實驗簡單易行,學生能夠參與教學,提高興趣和探究能力。四、觀察并使用彈簧測力計
思考:根據(jù)物體的形變與外力的大小的對應關系,能否制造一個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彈簧測力計,知道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讓學生說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被拉的越長。
觀察彈簧測力計,說出彈簧測力計的構造由彈簧、秤鉤、指針、刻度盤組成。
讓學生說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能否超過其量程?如果指針不指零應該怎么辦?
分組實驗:按照課本中安排的實驗步驟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體驗力的大小,記錄好數(shù)據(jù),交流體會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
布置閱讀材料的力學特性,了解材料還有哪些力學特性?它們有哪些應用?學生進行思考、觀察、實驗、討論等方式認識彈簧測力計,知道其用途、原理、結構,得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二調:調零;三讀:讀數(shù)=掛鉤受力。
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1)要先輕輕拉秤鉤幾次,以避免測量時指針被刻度盤卡??;(2)被測的力要施加在秤鉤上,被測力的方向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以防摩擦或其它阻礙;(3)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4)當指針相對于刻度盤靜止時方可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必須和刻度盤垂直。
多媒體展示其它形式的測力計。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他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從物理走向社會,通過對彈簧測力計的作用、結構、使用方法的探究與認識,了解一般儀器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應用的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下冊物理《彈力》教案
八年級下冊物理《彈力》教案
第2節(jié)彈力
整體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彈力;學會測量力的大小?!蓖ㄟ^前面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識儲備,知道可從力的作用效果來認識力的產(chǎn)生;對“彈力”的感性認識也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彈簧也是隨處可見,因此教學中可以很自然地激發(fā)出學生熱愛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皬椓Α笔且环N應用廣泛的力,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彈力”又是一種較“復雜”的力(如彈力三要素的分析、胡克定律的應用等),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教材從初中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學生“了解”,而將重點放在彈簧測力計的認識和使用上。這種編排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課標理念。
本節(jié)的重點在于讓學生經(jīng)歷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彈簧測力計測力的正確方法,還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以及愛護儀器和做事有條理、善始善終的良好品質?!?br>
措施和建議:
本節(jié)課的教學應該以事例和實驗為主,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的經(jīng)驗,多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使學生理解彈力的概念。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分析、觀察和實驗,使學生認識彈性與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對于彈力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樣產(chǎn)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學時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說明物體在發(fā)生形變時要產(chǎn)生彈力。為了理解“我們通常所說的拉力、壓力、支持力等都是彈力”,除了可以讓學生用拇指壓桌子,觀察拇指的確發(fā)生了形變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
對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重點在它的正確使用而不在它的測量原理,課本只用一句話“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對其原理作簡單交代。教學中不能采取“灌輸”
的方式,而是讓學生邊探索思考邊試著應用,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學會探索遇到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而打好基礎。讓學生領會間接測量原理,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間接表現(xiàn)那些不便直接測量的量。。。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jīng)歷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方法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學原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實驗中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認識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2.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及產(chǎn)生條件。
教學方法實驗法:通過學生實驗,感悟彈力的概念,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分析歸納法:通過觀察及實際使用測力計歸納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一般方法,并學會使用測力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用:彈簧、直尺、彈簧秤、拉力器、氣球、鐵架臺、相同質量的鉤碼若干只、微小形變演示儀、橡皮泥、乒乓球。
學生實驗用:橡皮筋、橡皮泥、彈簧、直尺、鉤碼一組、彈簧測力計等。
學生觀察并思考問題:
(1)撐桿跳高運動員比普通跳高運動員跳得高,撐桿跳高運動員借助了什么力呢?
(2)跳水運動員向下壓跳板時,跳板變彎,發(fā)生形變,同時變彎的跳板也在向上推運動員。這個過程中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3)蹦極選手為什么下落到最低點后又會上升呢?
(4)拉開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么力使箭由靜止到運動呢?
演示導入
演示1:拉開的彈弓能把小紙團彈出去;
演示2:手壓擠吹起來的氣球,觀察形變情況;
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變長,發(fā)生形變,松手后,橡皮筋能恢復原狀。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彈力。
設計說明: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引入彈力的世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
欲。提出彈力的產(chǎn)生、大小等有關問題。
推進新課
一、彈力
活動一:探究物體的形變
(1)活動要求:用手對橡皮筋、彈簧、氣球、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觀察物體有什么變化。體會一下手有什么感覺?
(2)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自身的感受。
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并分析,感悟到彈性與塑性的區(qū)別。
實驗現(xiàn)象分析:
(1)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撤去拉力,彈簧恢復原來長度。
(2)粗導線用力掰彎,撤去力不恢復原狀。
(3)用力使直尺彎曲,撤去力后恢復原狀。
歸納總結:
1.彈性:物體受力時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彈性。如:橡皮筋、氣球、海綿、彈簧、鋼鋸條、格尺、橡皮擦、皮膚等。
2.塑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形變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如:橡皮泥、粗導線等。
[學生實驗1]將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壓彎(幾次尺彎的程度不一樣),手的感覺如何?
歸納總結:尺子形變后對手有力的作用,這個力就是彈力。形變越厲害,產(chǎn)生的彈力就越大。
1.彈力是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
2.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1)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2)物體互相接觸。
[學生實驗2]用手指按壓桌面,手指發(fā)生形變,對桌面有一個力的作用(即壓力),同時,桌面對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這時同學們能否看到桌面發(fā)生形變呢?是不是這個時候桌面沒有發(fā)生形變呢?
問題拓展:用手擠壓玻璃瓶,玻璃瓶發(fā)生形變嗎?
討論與交流:堅硬的物體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會發(fā)生形變嗎?如用力壓講臺桌或用力跺腳、用力壓玻璃瓶等,講臺桌或地板、玻璃瓶發(fā)生形變了嗎?又屬于什么類型的形變?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fā)生了形變,但是由于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xiàn)微小的形變量?
【學生體驗】如圖所示,用手擠壓扁平瓶子同一載面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fā)現(xiàn)細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過觀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斷瓶子發(fā)生形變。請幾個學生上臺體驗表演,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信心,進一步體會自然科學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點評:學生體會和感受其中“放大方法”的精妙之處。
總結: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fā)生形變,只不過一些物體比較堅硬,雖發(fā)生形變,但形變量很小,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
3.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彈簧不能恢復原狀。
彈性和塑性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你能說出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嗎?
彈性;拉力器、蹦極、跳水跳板、彈弓、弓箭……塑性;揉面、折紙、捏泥人……。.’
:例題鞏固關于彈力,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產(chǎn)生彈力B.彈力僅僅是指彈簧形變時對其他物體的作用C.彈力是指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chǎn)生的力D.壓力、支持力、拉力都屬于彈力解析:兩個物體相互接觸,但不發(fā)生擠壓(即沒有發(fā)生形變)就沒有彈力作用。彈力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產(chǎn)生的力,所以A、C正確;壓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由于物體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它們都屬于彈力,故D也正確;任何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要對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產(chǎn)生彈力,所以B是錯誤的。
答案:B二、彈簧測力計實驗一;把大小不同的重物壓在鋼鋸條上,觀察鋼鋸條彎曲的程度。
現(xiàn)象:重物越重,鋼鋸條彎曲得越大。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彈簧,觀察彈簧伸長的大小。
現(xiàn)象: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得越大。
歸納總結: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
根據(jù)物體形變的大小可以測定力的大小,根據(jù)這個原理做成的測力計叫做彈簧測力計。
學生活動要求:閱讀課本,讓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構造、工作原理。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1.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結構;2.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3.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線的特點;4.閱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介紹]1.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出示演示測力計):由刻度盤、彈簧、指針、掛鉤、外殼、掛環(huán)構成。
2.單位:標識在彈簧測力計刻度盤的上方,是“N”。
3.量程:彈簧測力計刻度盤上的最大示數(shù)。
最小刻度:從O到1N之間有十個小格,每一小格代表O.lN。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及體驗力的大小。
1.觀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針是否指在零點,否則要調零。
2.體驗。學生用手拉測力計的掛鉤,使指針指到1N、5N、10N,觀察彈簧測力計長度的變化,感受1N、5N、10N的力。
3.交流。讓學生自己歸納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教師可作適當?shù)闹笇А?br>
①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②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jié)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③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實際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的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與彈簧測力計的外殼摩擦。
歸納總結: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也就是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出這個范圍。
(2)認清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測量值。
(3)測量前要把指針調到零點,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
(4)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彈簧或讓彈簧測力計長久受力,以免損壞。
溫馨提示: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當外力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也會發(fā)生塑性形變,即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復原狀。
[介紹]為了滿足不同的測力需要,人們還制成了其他形式的測力計,如握力計、拉力計、托盤秤等。
同步訓練
1.下列事例中,不是應用彈力工作的是()。
A.撐桿跳高B.跳遠C.玩具彈簧槍射出子彈D.守門員接住射向球門的足球
答案:D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B.彈簧測力計的刻度可以用cm、mm等作單位
C.彈簧測力計不能測量各種力D.能發(fā)生形變的彈簧只有拉伸時才能產(chǎn)生彈力
答案:A
3.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在物理實驗中,經(jīng)常使用來測量力。
答案:測力計彈簧測力計
4.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彈簧的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解析:任何一個彈簧,它所能承受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能恢復原狀了。在這個限度內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或壓力)成正比,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性質制成的。
答案:大伸長
5.下列關于彈簧測力計使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A.每個彈簧測力計都有一個測量范圍,被測力應小于這個范圍B.使用前必須先對彈簧測力計校零
C.彈簧測力計只能豎直放置,測豎直方向的力D.彈簧測力計可以測不同方向的力
解析:彈簧測力計可以豎直放置,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傾斜放置,但無論怎樣放置,所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伸長或壓縮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所以選C。
答案:C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jié)關鍵是介紹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彈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作太多的要求,只是要讓學生知道因為物體發(fā)生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叫做彈力,生活中常見的壓力和支持力等都是彈力。工作原理只要知道彈性范圍內拉力越大,伸長越長即可。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是本節(jié)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通過課堂上的分組實驗測量活動、參與式交流等探究形式的運用,不但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備課資料
彈性形變與彈力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的形狀或體積改變叫做形變。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夠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且阻礙它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即在彈性限度范圍之內,物體對使其發(fā)生形變的施力物體產(chǎn)生的力叫彈力。
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相互作用,無論是推、拉、提、舉,還是牽引列車、鍛打工件、擊球、彎弓射箭等,都是在物體與物體接觸時才會發(fā)生的,這種相互作用可稱為接觸力。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于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并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chǎn)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彈力產(chǎn)生在直接接觸而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通常所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即F--kx(或AF一-kAr)。其中,志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也叫做倔強系數(shù)或彈性系數(shù)),在數(shù)值上等于彈簧伸長(或縮短)單位長度時的彈力。單位是牛/米,讀做牛頓每米,符號是N/m。k值與其材料的性質有關。彈簧軟硬之分,指的就是它們的勁度系數(shù)不同,而且不同的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一般是不同的。上述表達式中的負號表示彈簧所產(chǎn)生的彈力與其伸長(或壓縮)的方向相反。這個規(guī)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fā)現(xiàn)的,叫做胡克定律。
彈力的本質是分子間的作用力。當物體被拉伸或壓縮時,分子間的距離便會發(fā)生變化,使分子間的相對位置拉開或靠攏,這樣,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就不會平衡,出現(xiàn)相吸或相斥的傾向,而這些分子間的吸引或排斥的總效果,就是宏觀上觀察到的彈力。如果外力太大,分子間的距離被拉開得太多,分子就會滑進另一個穩(wěn)定的位置,即使外力撤去后,也不能再回復到原位,就會保留永久的形變。這便是彈力的本質。
彈力是按照力的性質命名的,麗壓力、支持力、拉力則是由力的效果命名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彈力和壓力、支持力、拉力之間沒有明確的關系。彈力不一定是壓力、支持力、拉力。所以,不能籠統(tǒng)地說,彈力就是壓力、支持力、拉力。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