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物理彈力教案
物理彈力教案十篇。
教案課件的編寫既涉及到教學步驟,也涉及到教學的課程標準,每位老師都應該認真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教案的編寫應該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那么優(yōu)質的教案課件應該如何編寫呢?關于“物理彈力教案”這個話題,我認為需要大家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歡迎來到我們的網(wǎng)站,了解更多提供的優(yōu)質服務!
物理彈力教案 篇1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樣?
2、復習初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后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么對鉤碼產生拉力?(彈簧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xù)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于什么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xù)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為形變量的大小.
(三)、布置課后作業(yè).第三節(jié)彈力這一教案
物理彈力教案 篇2
一、設計思想
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jié)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初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因此將彈力這節(jié)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采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于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系”,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fā),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并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并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fā)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達式,了解勁度系數(shù)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并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4.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系數(shù)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中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fā)展將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愿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入手,培養(yǎng)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五、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自主設計實驗探索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及實驗操作。
(二)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fā)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jié)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于學生的探究。
(3)教學中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把復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以便于學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學準備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海綿、橡皮泥、白紙,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小車、橡皮筋、氣球、、纖維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彈簧、鉤碼、力傳感器等等。
物理彈力教案 篇3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了解放大法顯示微小形變.
判斷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正確畫出物體所受彈力的示意圖是突破難點的標志.
觀察、推理、分析、綜合、總結規(guī)律.
(三)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顯然受力物體之所以受到了彈力,是由于與之相接觸的施力物體發(fā)生了形變所產生的.
結論:通常所說的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結論: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六)課堂練習:
說明:有關判斷是否存在彈力的似是而非類型題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問題,建議本節(jié)課暫不訓練.教材第8面練習二中第(1)題雖是判斷兩球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彈力,但題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擠壓”.
物理彈力教案 篇4
目標:
了解高中階段數(shù)學學習目標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程標準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數(shù)學學習基本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強調布置有關數(shù)學學習要求和安排。批 注
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學習.
1、祝賀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希望同學們能夠以新的行動,圓滿完成高中三年的學習任務,并祝愿同學們取得優(yōu)異成績,實現(xiàn)宏偉目標。
3、我將和同學們共同學習高中數(shù)學,暫定一年,…
4、本節(jié)和同學們談談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學數(shù)學?如何學數(shù)學?高中數(shù)學知識結構?新程標準的基本思路?本期數(shù)學教學、活動安排?作業(yè)要求?
二、幾個問題:
1.為什么要學數(shù)學:數(shù)學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滲透到各個領域;活腦,訓練思維;計算機等高科技應用的需要;生活實踐應用的需要。
2.如何學數(shù)學:
請幾個同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 共同完善歸納為四點:抓好自學和預習;帶著問題認真聽;獨立完成作業(yè);及時復習。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形成學習能力。
高中數(shù)學由于高考要求,學習時與初中有所不同,精通書本知識外,還要適當加大難度,即能夠思考完成一些后練習冊,教材上每復習參考題一定要題題會做。適當閱讀一些外資料,如訂閱一份數(shù)學報刊,購買一本同步輔導資料.
3.高中數(shù)學知識結構:
書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選修系列),高二下期(選修系列),高三年級:復習資料。
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能力。
4.新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①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fā)展平臺; ②提供多樣程,適應個性選擇; ③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④注重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 ⑤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⑥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 ⑦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 ⑧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化價值; ⑨注重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程的整合; ⑩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
5.本期數(shù)學教學、活動安排:
本期學習內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時,必修① 第一13時(4+4+3+1+1)+第二14時(6+6+1+1)+第三9時(3+4+1+1);必修②第一8時(2+2+2+1+1)+第二10時(3+3+3+1)+第三9時(2+3+3+1)+第四9時(2+4+2+1).
上方式:每周新授5節(jié),問題集中1節(jié)(雙節(jié)連排時)。
① 堂作業(yè)設置兩本;② 提倡用鋼筆書寫,一律用鉛筆、尺規(guī)作圖,書寫規(guī)范;③ 墨跡、錯誤用橡皮擦擦干凈,作業(yè)本整潔;④ 批閱用“?”號代表錯誤,一般點在錯誤開始處;⑤ 更正自覺完成;⑥ 練習冊同步完成,按進度交閱,自覺訂正;⑦ 當天布置,當天第二節(jié)晚自習之前交(若無晚自習,則第二天早讀之前交)。⑧ 每次作業(yè)按A、B、C、D四個等級評定,每本作業(yè)本完成后自行統(tǒng)計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審核、教師評定等級,得分A,B為優(yōu)良等級,A為優(yōu)秀等級。
三、了解情況:
初中數(shù)學開情況;暑假自學情況;作圖工具準備情況。
四.請同學們預習教材.
物理彈力教案 篇5
《多普勒效應》是在學習了波的有關知識后編排的,這種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通過對多普勒效應的初步研究,既是對波動知識的鞏固、深化和提高,使學生對波動的認識更豐滿更深入些;同時也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科學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應在現(xiàn)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開拓學生眼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多普勒效應》一節(ji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機械波部分的擴展內容。體現(xiàn)課程改革精神,加強了與近代物理的銜接;體現(xiàn)了物理學與技術和社會的聯(lián)系。
①編者從人們熟悉的火車運動時,汽笛聲會發(fā)生變化而引出課題,提出探究問題。
②以聲波為例結合示意圖,重點說明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qū)別,提供探究的依據(jù)。
③定性分析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所接收到的頻率變化原因,給出探究過程,突出重點內容。
④說明除聲波外的其它機械波、電磁波、光波均會發(fā)生多普勒效應,使學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應。
⑤介紹多普勒效應在現(xiàn)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教材這一結構(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結論)體現(xiàn)自主性學習的一般方法,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a、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qū)別;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應,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xiàn)象。
c、了解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2)能力目標:通過區(qū)別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4)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xiàn)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
5、教學難點:波源與觀察者發(fā)生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化的分析
6、教學關鍵:通過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波源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頻率的不同。
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已發(fā)生轉化,他們的思維已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滿足于對物理現(xiàn)象的感知,對現(xiàn)象產生原因有較強的求知欲。因此引導學生學法如下:
(1)學前將學生分組,分別到汽車站、火車站、馬路邊,觀察體驗所聽到喇叭聲、汽笛聲有何變化,規(guī)律如何?并帶領一些學生實地考察并錄音,
(2)課堂上,將各組觀察結果進行陳述,猜想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設計實驗予以排除及驗證,并進行分析。
本節(jié)以聲波為例介紹多普勒效應,它比較常見,易于接受。聲波頻率變化可直接通過聽音調變化來反映。為使學生明確這一點,采用實驗對比:用發(fā)聲音齒輪發(fā)出不同頻率的聲音,明確音調的變化是由于頻率變化的結果;讓一聲源(如電鈴)在不同位置發(fā)出聲音,明確同一聲源發(fā)出的聲音頻率是不變的,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疑問,促使學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應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xiàn)象,比波動現(xiàn)象又復雜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應,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模擬實例(過程放慢)運用波的知識和運動學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思考“旁批”,用“極端假設”的方法,以幫助理解多普勒效應,滲透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課件展示多普勒效應在現(xiàn)代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以開闊眼界和引起學生興趣。設置針對性練習,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設計思路: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一) 明確探究問題:
引導學生觀看實地攝制的'錄像,并結合自身體驗和生活經驗,側重觀察聲音的變化,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
聲音發(fā)生變化;聲音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刺耳;個別學生可能會回答聲音頻率越來越高······等等。并可發(fā)現(xiàn)當觀察者與聲源相距較近時,聲音才會明顯的變化。
(二)自主探究過程、突出本節(jié)重點:
1、讓學生猜想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
當車經過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確產生了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來越響;車與觀察者的距離變近了;喇叭的聲音發(fā)生變化······
2、通過實驗探索,找出現(xiàn)象的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聲音是由什么因素(響度,音調,音色)決定的,明確聲音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根據(jù)學生猜測情況,逐一進行排除;最后引導學生將觀察的結果,運用求同法將不同情況進行對比,概括出聲音的變化規(guī)律,并表述為一般的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同一個聲源,發(fā)出的聲音會越來越響嗎?(用一電鈴持續(xù)打鈴,觀察聲音變化的情況,否定喇叭越變越響和喇叭聲音發(fā)生變化的因素。)
(2)當聲源與觀察者相距較近時,距離的變化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嗎?(用同一電鈴在觀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鈴,可感覺聲音沒多大變化,從而否定由于距離越來越近而引起的聲音的明顯變化,忽略聲源靠近時響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4)從上可知:觀察者聽到聲音的變化主要由音調變化而引起的(用發(fā)聲齒輪產生頻率變化的聲音),強化聽到聲音的變化是由頻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響因素。
物理彈力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能夠確定彈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標: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結合實際的求實精神。
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在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2、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討論答疑
教學用具:
彈簧、海綿、薄竹片、微小形變演示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場上跳遠時要用踏跳板,撐桿跳高運動員的桿,都是利用他們彈性形變時的彈力,同學們還可以舉出許多利用彈力得力子,誰來說?
學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
2、理解彈力是因為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3、會判斷彈力的方向
4、知道形變的種類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彈力是怎樣產生的?
(1)實驗演示:
壓縮彈簧、海綿、用手彎曲竹片
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看到形狀或體積改變
老師:對,這就是形變。
板書: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
(2)被壓縮的彈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彈起;被彎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筆頭,放手,粉筆頭被彈起。
提問:為什么黑板擦、粉筆頭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和它接觸的物體有力的作用,就被彈起。
提問:如果粉筆頭、黑板擦與形變物不接觸,會受到這個力嗎?
引導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這個力
學生總結什么是彈力?
板書: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地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可見,彈力的產生需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fā)生形變。
2、任何物體都會發(fā)生形變
實驗操作: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向學生作一簡單介紹。
(1)入射光的位置不變,將光線經m、n兩平面鏡兩次反射,射到一個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點。用力壓桌面,同學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
學生分析:桌面有了形變,使m、n平面鏡的位置發(fā)生了微小的變化。
總結:我們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體發(fā)生形變,還有一些物體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比如一些比較堅硬的物體,但是這些物體都有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微小。所以,一切物體都在力的作用下會發(fā)生形成。
3、彈力的方向
一般情況下,凡是支持物對物體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發(fā)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彈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
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fā)生微小形變,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由于發(fā)生微小的形變,對書產生垂直于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學生分析:靜止地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的壓力和木板對書的支持力。并畫出力的示意圖。
結論: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得出:懸掛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fā)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于發(fā)生微小的形變,對懸繩沉重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于發(fā)生微小形變,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繩對物體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1)畫出下列各靜止物體的彈力(接觸面光滑)
(2)師生共評:彈力的方向總跟接觸的面垂直,面與面接觸,點與面接觸,都是垂直于面;點與點的接觸要找兩接觸點的公切面,彈力垂直于這個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強調:象b圖中,斜面與球間有無彈力?
對小球狀態(tài)進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彈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彈力。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得基本方法,說明兩接觸物體接觸但沒有發(fā)生形變。
5、形變的種類
請同學閱讀p6,看形變的種類有哪些,舉例說明。
學生:形變分為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轉形變。比如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為拉伸形變,弓、跳板的形變?yōu)閺澢巫?,金屬絲被扭轉為扭轉形變。
總結: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三、小結
1、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力方向的確定
3、形變的種類
四、作業(yè)
p8、練習二、3、4、5
五、板書設計
物理彈力教案 篇7
知道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兩個物理量——線速度、角速度,會推導二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傳動模型的應用,對線速度、角速度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在思考中體會物理學科嚴謹?shù)倪壿嬯P系,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yǎng)成嚴謹科學的學習習慣。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運動,引導找相似點:運動軌跡是一些圓,這種運動叫做圓周運動——引出課題。
1.田徑場彎道上賽跑的運動員的運動;
2.風車的轉動;
3.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4.自行車的前后輪、大小齒輪轉動等。
研究物體的運動時,我們往往會提到物體的運動快慢。對于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我們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
演示1:在臺式電風扇的葉片上分別標記紅、藍兩種顏色的點,到中間軸的距離不等。用手緩慢撥動葉片轉動,讓學生感受兩點的運動,并用flash模擬。
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哪個點運動得快,你是怎么比較的。
兩個點運動時間相同,但通過的弧長不相等,通過的弧長長的點運動得快。
總結:圓周運動的物體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能夠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把它稱之為線速度。
定義:弧長l與通過這段弧長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線速度, 。(物體沿著圓周運動,并且線速度的大小處處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2)線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
(3)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運動,因為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觀察剛剛的flash,風扇葉片上的點在轉動時,除了弧長發(fā)生了變化以外,還有什么變了?(與中點連線的`角度)
所以同樣可以用半徑轉過的角度φ和所用時間t的比值來表示圓周運動的快慢。即角速度
定義: 說明:(1)對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ω是恒定的;
學生獨立進行推導,得出結論, , ,根據(jù)數(shù)學關系l=θr得:v=ωr.
給出問題場景:讓學生觀察自行車傳動結構示意圖中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三個部分的轉動,分析A、B、C三個點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
除了線速度、角速度,還有一些可以用來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如周期T、頻率f,試著自己推導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物理彈力教案 篇8
【師】現(xiàn)在同學們手中都有一個小彈簧,試著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壓一壓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覺?壓彈簧的時候是不是感覺被頂著?拉彈簧的時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覺?
【生】有一股力拽著。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彈力。同時大家也有一塊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試試,橡皮泥能恢復原狀嗎?
【生】不能。
【師】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生活中彈性形變有很多。比如:釣魚時釣魚桿的形變,繩的扭轉,皮球與地面接觸時,網(wǎng)球與球拍接觸時都有形變。
【師】像鋼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時發(fā)生了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而橡皮泥、鐵絲變彎在受到力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將鋼尺等發(fā)生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而橡皮泥發(fā)生的形變稱為非彈性形變或叫塑性形變。
有時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拉一個橡皮筋時,如果用力過大,橡皮筋就會被拉斷,這時就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了,也就是說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復原,甚至可能使物體損壞,將這個限度稱為彈性限度。
【師】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一個力的作用,就叫彈力。
(2)發(fā)生彈性形變(發(fā)生擠壓或拉伸)。
【師】這里要注意: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于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并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師】現(xiàn)在我們將一個物體放在直尺上,直尺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類似的,將同一物體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覺這樣細微的形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將這個變形的效果放大。
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fā)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墻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如圖所示,用手壓扁平瓶子半長軸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fā)現(xiàn)細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過觀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發(fā)生形變。
【師】上面這兩個實驗利用的就是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下面我們來觀察下彈簧秤的外型。
構造:圓環(huán)、外殼、指針、刻度、掛鉤、彈簧軸線等。
測量前,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放手后觀察指針是否能回到原來指示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再調零;使用時,力的方向與彈簧軸線一致;
物理彈力教案 篇9
本教學設計選自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節(jié)《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要描述物體的運動,首先要對實際物體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物理模型質點模型。由于運動的相對性,描述質點運動時必須明確所選擇的參考系。為了準確的、定量的描述質點的運動,還要建立坐標系。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知識,教材中逐步展開這些內容,最后介紹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本節(jié)介紹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不僅是這一章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以后力學各章學習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在實踐中有廣泛的、重要的應用。
(1)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種科學的抽象,知道科學抽象是一種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在物理中的作用,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定參考系。
(3)會用坐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和位置的變化。
(1)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guī)律中的作用,讓學生將生活實際與物理概念相聯(lián)系,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讓學生自主討論,在討論與交流中,自主升華為物理概念。
(2)通過參考系的學習,知道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熟悉的常見現(xiàn)象和已有經驗出發(fā),體驗不同參考系中運動的相對性,提示參考系在確定物體運動時客觀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學生形成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熱愛自然,關心科技,正確方法,科學態(tài)度。
1.理解質點的概念;
2.從參考系中明確地抽象出了坐標系的概念。
課前師生收集豐富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中身邊熟悉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得出有關物理概念,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究和思考。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反映物體運動的視頻,雄鷹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綠茵場上飛滾,連靜靜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萬里)。請同學們思考回答:這些場景中哪些物體是在運動的?在物理學中,什么叫做機械運動?舉例說明。
2.對學生的舉例分析給予評價,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機械運動的概念。
3.指導學生分析視頻資料,指出: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運動是宇宙間永恒的主題,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詩人可以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氣勢磅礴的瀑布,畫家也可以用美麗的畫筆描繪出動感十足的情景,那么,我們怎樣描繪物體的機械運動呢?即怎樣地描述物體上各點的位置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呢?
1.學生嘗試回憶九年級學過的《運動的描述》,舉例說明什么叫做機械運動?如:老師走下講臺(老師對講桌位置改變),汽車駛過學校(汽車對學校位置改變)等。
2.回答:物理學上把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相對位置變化運動稱之為機械運動。
3.聽講,理解什么是位置變化,進一步體會機械運動,做記錄。
1.研究物體的運動,首先要確定物體的位置。物體都具有大小和形狀,在運動中物體的各點的位置變化一般說來是不同的,所以要詳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媒體展示三幅圖),在地球繞太陽轉動的圖片中,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注意地球同時又在自轉,所以地球的各部分離太陽的遠近在不斷變化。
2.分析:地球是一個龐然大物,直徑約為12800km,與太陽相距1.5108km,也就是說地球直徑約是它與太陽距離的萬分之一。當我們討論地球的公轉時怎么看待地球?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3.指導學生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到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采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即不考慮物體各部分的差異,把物體簡化成為沒有大小、形狀的點,或者說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物體。
4.可見,引入質點是為了使物體的位置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使物體的復雜運動轉化成點的運動。
5.總結得出①質點的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即沒有形狀、大小、體積而具有質量的一個點,質點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②質點是人們?yōu)榱耸箤嶋H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引入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盡可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是物理學上經常用到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抽象。
6.進一步說明:物理學對實際問題的簡化,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撇開不考慮的(只能是與當前考察無關的因素),和對當前考察影響很小的次要因素。
1.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研究地球公轉時,由于地球的大小而引起的地球各個部分的差異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把它視為一個點。 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狀把地球看作一個點時,能夠忽略地球質量嗎?
聽講,記錄,認真體會,理解引入質點的意義。
3.討論①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體才能看作質點?
②地球的自轉和轉動的車輪能否被看作質點?
③物理中的質點和幾何中的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個物體能否抽象成質點,并不是取決于物體的形狀和體積大小,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做平動的物體,由于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相同,可以用一個點代表整個物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大小、形狀就無關緊要了,可以把整個物體當質點。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身上各部分的運動情況相同,當我們把汽車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運動的時候,就可以把汽車當作質點。當然,假如我們需要研究汽車輪胎的.運動,由于輪胎上各部分運動情況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質點了。
要注意的是:同一物體在不同情況下有時可看質點,有時不可以看作質點,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到上海,研究火車的運行的時間,可將火車看成質點,而火車過橋時,計算火車過橋的時間,不可以將火車看成質點。
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
再如:乒乓球旋轉對球的運動的較大的影響,運動員在發(fā)球、擊球時都要考慮,就不能把乒乓球簡單看作質點。
1.坐在教室里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是靜止的,卻不知道他們都在繞著太陽在高速運動著,這里面蘊含了什么問題呢?
2.讓學生觀察圖1.1-3和1.1-4,閱讀圖右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①得出什么結論?②就圖1.1-4能否提出一些問題?(例如為什么跳傘者總是在飛機的正下方)
①參考系是參照物的科學名稱,是假定不動的物體。一個物體一旦被選為參考系,就認為它是靜止的。在選定參考系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參照物中去觀察物體的運動,即參考系上長著觀察者的眼睛。
②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同一參照系,比較才有意義。
③在運動學中,參考系的選取是任意的,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例如,描述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通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而靜止不動的其他物體作為參考系。
1.思考課本P12圖1.1-3,1.1-4。并思考觀察結果為什么不同?
2.認真聽老師的分析講解。
3.練習課本P13練習2。
4.討論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②月亮在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③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在上述三例中,各個物體的運動分別是以什么物體為參考系的。
1.提出問題:怎樣定量(準確)人描述車或劉翔所在的位置?
2.提示:你的描述必須能反映物體(或人)的運動特點(直線)、運動方向、各點之間的距離等因素。
3.總結:①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怠W鴺讼凳窃趨⒖枷档幕A上抽象出來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參考系。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如果物體在一維空間運動,即沿一條直線運動,只需建立直線坐標系,就能準確表達物體的位置;如果物體在二維空間運動,即在同一平面運動,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當物體在三維空間運動時,則需要建立三維坐標系。
①一維坐標:描述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即物體做一維運動時,可以以這條直線為x軸,在直線上規(guī)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建立直線坐標系。如圖1-1-1所示,若某一物體運動到A點,此時它的位置坐標XA=3m,若它運動到B點,則此時它的坐標XB=-2m(-表示沿X軸負方向)。
②二維坐標:平面直角坐標,描述物體在一平面內運動,即二維運動時,需采用兩個坐標確定它的位置。
4.進一步強調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③用坐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④用坐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思考。
討論:如果物體在平面上運動(例如滑冰運動員),我們應如何建立坐標系?
3.小結:可以建立一個直角坐標系,此時可以用(x,y)表示物體的位置。
4.學生閱讀教材科學漫步欄目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出示課堂練習;
引導組織學生回顧本節(jié)知識;
組織各小組成員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教師對該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和對學生的總結給予肯定和評價。
按照要求完成課堂練習;
根據(jù)老師提供的信息回顧本節(jié)知識;
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做好書面總結;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相對位置變化運動稱之為機械運動。
(2)質點的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即沒有形狀、大小、體積而具有質量的一個點,質點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
①平動的物體一般可以看作質點;
②有轉動但轉動為次要因素;
(1)被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的物體就叫做參考系;
(2)同一個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3)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同一參照系;
(1)一維坐標;
(2)二維坐標;
(3)三維坐標;
(4)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③用坐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④用坐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物理彈力教案 篇10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后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系,掌握胡克定律。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xiàn)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系,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guī)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guī)律的價值。
●由于大量的力學現(xiàn)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并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后,因此我把重點內容確定為: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guī)律。
●由于學生對微小形變難于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為難點。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導、啟發(fā)的教學方式。
以上就是《物理彈力教案十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物理彈力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wǎng)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50022.html
物理彈力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對話作文十篇 透過作文,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去探索文化的奧秘。通過寫作,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要想提高考試成績的第一步就是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吹阶魑念}目時,是不是感到頭疼,不知道該如何動筆呢?小編為大家推薦了這篇題為“對話作文”的文章,里面的內容深刻而且值得思考。希望這篇作文能...
-
《學會看病》教案十篇 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準備教案和課件,只要提前編寫好教案和制作好課件,就可以了。通過科學地編寫教案和課件,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果還在尋找優(yōu)質文章的話,不妨參考一下“《學會看病》教案”。請注意,所提供的建議僅供參考,您仍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判斷權衡決策!...
那縷陽光作文經典四篇12-31
- 向心力教案十篇12-03
- 捉迷藏小學作文18篇12-31
- 永恒的記憶作文精品十五篇12-31
- 小學生日記(通用4篇)12-31
- 企業(yè)管理感想心得體會八篇12-31
- 站在天橋上作文十一篇12-31
- 租期十年的房屋租賃合同范文精選一篇04-02
- 個人年終工作總結(個人通用)(合集九篇)12-31
- 高中數(shù)學教學工作總結個人模板12-31
- 寫蛋糕的作文十五篇12-31
- 高一物理《彈力》學案06-12
- 高中物理《彈力》學案分析08-14
- 高一物理教案:《彈力》教案三08-22
- 高一物理《彈力》復習學案08-14
- 高考物理力重力和彈力復習教案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