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29初三化學全一冊第一學期期中檢測試卷。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初三化學全一冊第一學期期中檢測試卷”,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O16C12N14Cu64
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將其標號填在下表內;20×2分===40分)
1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水受熱變成水蒸氣B汽油揮發(fā)C酒精燃燒D鐵鑄成鍋
2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是
A顏色改變B狀態(tài)改變C生成氣體D生成其它物質
3與元素化學性質關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A質子數(shù)B中子數(shù)C最外層電子數(shù)D相對原子質量
4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反應中
A物質的種類沒有改變B分子的種類沒有改變
C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都沒有改變C分子的數(shù)目沒有改變
5據(jù)1998年11月17日《生活報》報道,目前有些中小學生喜歡使用涂改液,經實驗證明涂改液中含有很多揮發(fā)性有害物質,吸入易引起慢性中毒,癥狀為頭暈,嚴重者抽搐,呼吸困難。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種,下列關于二氯甲烷(CH2Cl2)的說法正確的是
⑴它是由碳、氫、氯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⑵它是由碳,氫氣、氯氣組成的混合物
⑶它是由多種原子構成的一種化合物⑷它的分子中碳、氫、氯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是1∶2∶2
A⑴⑶B⑵⑷C⑵⑶D⑴⑷
6下列變化中,屬于緩慢氧化的是
A火藥爆炸B人體的呼吸作用C燈泡發(fā)光D木炭燃燒
7用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加入二氧化錳的目的是
A制取更多的氧氣B使氯酸鉀緩慢放出氧氣,便于收集
C使制出的氧氣更純D使氯酸鉀在較低的溫度下迅速放出氧氣
8國際互聯(lián)網上報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這里的鐵指
A鐵單質B鐵元素C氧化鐵D四氧化鐵
9目前陽泉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空氣污染指數(shù)是超標的,造成污染指數(shù)超標的原因之一是
A汽車排放的尾氣B氫氣在空氣中燃燒C植物的光合作用D人的呼吸
10下列有關分子,原子、離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種粒子B它們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
C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D具有相同電子數(shù)的粒子一定屬于同種元素
11工業(yè)用鹽,亞硝酸鈉(NaNO2)外觀極度像食鹽,誤食亞硝酸鈉會使人中毒死亡,在亞硝酸鈉中氮的化合價是
A+2價B+3價C+4價D+5價
12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表示—2價陰離子的是
13下列有關實驗操作先后順序有錯誤的是
A點燃氫氣前應先檢驗其純度,后點燃B制備氣體時應先檢驗裝置氣密性,后裝藥品
C制O2結束時,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后熄滅酒精燈DH2還原CuO完畢,先停止通H2,后熄滅酒精燈
14R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R+O2==CO2+H2O,則有關R的組成描述正確的是
AR中只含有C、H元素BR中一定含C、H、O元素
CR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R中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15某物質經分析只含有一種元素,則該物質不可能是
A單質B化合物C純凈物D混合物
16將A、B、C三種物質各10克,加熱進行化合反應生成D,(其中B是催化劑),當A完全反應后,測得生成物D16克,則反應后,混合物中B與C的質量比是
A5∶1B5∶2C5∶3D4∶1
17某金屬元素R的+3價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30%,則該金屬氧化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是
A56B112C102D160
18在標準狀況下,某氣體的密度為19.8克/升(空氣的密度為12.9克/升)該氣體能溶于水,在實驗室收集氣體的最佳方法是
A排水法B瓶口向上排空氣法C瓶中向下排空氣法D以上均可
19元素X的最外層有2個電子,元素Y的最外層有7個電子,這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可能是
AX2Y3BXY2CX2YDX3Y2
20實驗室制取氧氣大致可分為下列步驟:a點燃酒精燈,加熱試管b檢查裝置的氣密性c將藥品放入試管,用帶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并把它固定在鐵架臺上,d用排水法收集氧氣e熄滅酒精燈f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bcadefBcbadefCbcadfeDcbadfe
填空題(每空1分共24分)
21地殼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元素,二者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是
22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最大的氣體是,能使帶火星的林木條燃燒的氣體是,該氣體占空氣體積的常溫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
23填寫下列空白
化學符號
2Cl
Mg2+
mH2O
表示的意義
正二價的鈣元素
三個硫酸根離子
24在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預先在集氣瓶底放一薄層細紗或在集氣瓶中裝少量水,其目的是;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試管口要放,原因是。
25香煙燃燒產生的煙氣中有許多致癌物質,其中含有的尼古丁化學式是C10H14N2,尼古丁的相對分子質量是C、H、N元素的質量比是,其中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是(精確到0.001)
26固體碘受熱變成碘蒸氣,碘蒸氣遇冷變成固體碘,此現(xiàn)象說明碘分子和
27將燃著的木條放在剛打開盛有液態(tài)空氣的瓶口,觀察到現(xiàn)象是。
28點燃的鎂條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繼續(xù)燃燒,生成碳和氧化鎂,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該反應中的還原劑是
29某化合物X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X+3O2==2CO2+4H2O根據(jù)質量守恒律,可推知X的化學式為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并注明所屬的反應基本類型(共12分)
30鐵在氧氣中燃燒
化學方程式屬于反應
31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
化學方程式屬于反應
32鋅和稀硫酸的反應
化學方程式屬于反應
33以金屬鎂粉為原料的照明彈在空氣中燃燒
化學方程式屬于反應
實驗題(每空1分共13分)
⑴寫出①——⑤的儀器名稱:①②③④⑤
⑵圖B是某同學設計的制取H2的實驗裝置,此裝置存在的兩處錯誤的是
ab
⑶用改正后的裝置選擇:實驗室制取并收集氧氣時,應選擇和相連接;制取并收集氫氣時,應選擇和相連接。
⑷某同學在用裝置F做H2還原CuO的實驗時,出現(xiàn)了下列異常現(xiàn)象:①事先已檢驗證明通入裝CuO的試管中的H2是純凈的,但在加熱試管中的CuO時發(fā)生爆嗚;②試管中CuO全部變紅后,又逐漸變黑。分別簡述產生上述二種現(xiàn)象可能的原因ab
計算題(第34題5分,第35題6分,共11分)
34郊區(qū)菜農原計劃每畝菜田施用化肥碳酸氫銨(NH4HCO3)158千克,因缺貨現(xiàn)改用尿素[CO(NH2)2],若要達到同樣的施肥效果,則每畝所需尿素多少千克
35電解72克水可制得多少克氫氣?用制得的氫氣還原氧化銅,可制得多少克的銅。
六、附加題(不計入總分,共8分)
用足量氫氣還原24.8克含有銅粉的氧化銅,充分反應后得固體23.2克,求:
⑴反應需要多少克氫氣?⑵原混合物中,銅粉和氧化銅各多少克?
相關推薦
初三物理全一冊復習要點
初三物理全一冊復習要點
一、聲音的發(fā)生與傳播
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fā)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shù)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fā)生體的振幅和距發(fā)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jù)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qū)分人。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xiàn)象》復習要點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規(guī)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應用及現(xiàn)象:
①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C=3×108m/s=3×105km/s。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xiàn)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鏡:
⑴平面鏡:成像特點: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復習要點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二、透鏡
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三、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表:
物距像的性質像距應用
倒、正放、縮虛、實
u2f倒立縮小實像fv2f照相機
fu2f倒立放大實像v2f幻燈機
uf正立放大虛象|v|u放大鏡
四、眼睛和眼鏡
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第四章《物態(tài)變化》復習要點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guī)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分類及比較:
分類實驗用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
用途測物體溫度測室溫測體溫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體水銀煤油(紅)酒精(紅)水銀
特殊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shù)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shù)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shù)。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shù)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玻璃泡要繼續(xù)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態(tài)變化
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②凝固:
定義:物質從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叫凝固。
凝固圖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fā)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fā)生的汽化現(xiàn)象叫蒸發(fā)。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fā)吸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
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xù)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溫度;⑵壓縮體積。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定義:物質從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吸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
②凝華定義:物質從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放熱
第五章《電流和電路》復習要點
一、電流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guī)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guī)定為電流的方向。
3、獲得持續(xù)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電流的熱效應。(2)、電流的磁效應。(3)、電流的化學效應。
5、單位:(1)、國際單位:A(2)、常用單位:mA、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①電流表要串聯(lián)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堿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yōu)閷w。
四、電路
1、組成:
①電源②用電器③開關④導線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3、電路圖:用規(guī)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lián)并聯(lián)
定義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把元件并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征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控制整個電路干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電路圖
實例裝飾小彩燈、開關和用電器家庭中各用電器、各路燈
第七章《電功率》復習要點
一、電功:
1、定義:電流通過某段電路所做的功叫電功。
2、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實際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電能)的過程。
3、規(guī)定: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計算公式:W=UIt=Pt(適用于所有電路)
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W=I2Rt=U2t/R
5、單位:國際單位是焦耳(J)常用單位:度(kwh)1度=1千瓦時=1kwh=3.6×106J
6、測量電功:
⑴電能表:是測量用戶用電器在某一段時間內所做電功(某一段時間內消耗電能)的儀器。
⑵電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樣,分別表示:電電能表額定電壓220V;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5A;每消耗一度電電能表轉盤轉3000轉。
⑶讀數(shù):電能表前后兩次讀數(shù)之差,就是這段時間內用電的度數(shù)。
二、電功率:
1、定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2、物理意義: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燈泡的亮度取決于燈泡的實際功率大小。
3、電功率計算公式:P=UI=W/t(適用于所有電路)
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P=I2R=U2/R
4、單位:國際單位瓦特(W)常用單位:千瓦(kw)
5、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⑴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P額=U額I額=U2額/R
⑵“1度”的規(guī)定:1kw的用電器工作1h消耗的電能。
P=W/t可使用兩套單位:“W、J、s”、“kw、kwh、h”
6、測量:伏安法測燈泡的額定功率:①原理:P=UI②電路圖:
三電熱
1、實驗:目的: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那些因素有關。
2、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3、計算公式:Q=I2Rt(適用于所有電路)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Q=UIt=U2t/R=W=Pt
4、應用——電熱器
四生活用電
(一)、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低壓供電線(火線零線)、電能表、閘刀開關、保險絲、用電器、插座、燈座、開關。
2、家庭電路的連接:各種用電器是并聯(lián)接入電路的,插座與燈座是并聯(lián)的,控制各用電器工作的開關與電器是串聯(lián)的。
3、家庭電路的各部分:
⑴低壓供電線:
⑵電能表:
⑶閘刀(空氣開關):
⑷保險盒:
⑸插座:
⑹用電器(電燈)、開關:
(二)、家庭電路電流過大的原因:
原因:發(fā)生短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
(三)、安全用電:
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第六章《歐姆定律》復習要點
一、電壓
(一)、電壓的作用
1、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路中獲得持續(xù)電流的條件①電路中有電源(或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連通的。
(二)、電壓的單位
1、國際單位:V常用單位:kVmV、μV
換算關系:1Kv=1000V1V=1000mV1mV=1000μV
2、記住一些電壓值:一節(jié)干電池1.5V一節(jié)蓄電池2V家庭電壓220V安全電壓不高于36V
(三)、電壓測量:
1、儀器:電壓表,符號:
2、讀數(shù)時,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電壓值
3、使用規(guī)則:①電壓表要并聯(lián)在電路中。
②電流從電壓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會反偏。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最大量程。
二、電阻
(一)定義及符號:
1、定義: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符號:R。
(二)單位:
1、國際單位:歐姆。規(guī)定: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是1V,通過導體的電流是1A,這段導體的電阻是1Ω。
2、常用單位:千歐、兆歐。
3、換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4、了解一些電阻值:手電筒的小燈泡,燈絲的電阻為幾歐到十幾歐。日常用的白熾燈,燈絲的電阻為幾百歐到幾千歐。實驗室用的銅線,電阻小于百分之幾歐。電流表的內阻為零點幾歐。電壓表的內阻為幾千歐左右。
(三)影響因素:
結論: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還與溫度有關。
(四)分類
1、定值電阻:電路符號:。
2、可變電阻(變阻器):電路符號。
⑴滑動變阻器:
構造:瓷筒、線圈、滑片、金屬棒、接線柱
結構示意圖:
。
變阻原理: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
作用:①通過改變電路中的電阻,逐漸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⑵電阻箱。
三、歐姆定律。
1、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結論: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數(shù)學表達式I=U/R
四、伏安法測電阻
1、定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電路中某一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根據(jù)歐姆定律算出這個導體的電阻,這種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電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電路圖:(右圖)
五、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串聯(lián)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并聯(lián)電路中總電流等于各支路中電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并聯(lián)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并聯(lián)電路總電阻的倒數(shù)等于各支路電阻倒數(shù)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第八章《電與磁》復習要點
一、磁現(xiàn)象:
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定義:具有磁性的物質
分類:永磁體分為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定義: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體兩端最強中間最弱)
種類:水平面自由轉動的磁體,指南的磁極叫南極(S),指北的磁極叫北極(N)
作用規(guī)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②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材料。鋼被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
二、磁場:
1、定義:磁體周圍存在著的物質,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
2、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而發(fā)生的。
3、方向規(guī)定: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北極靜止時所指的方向(小磁針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該點磁場的方向。
4、磁感應線:
①定義: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任何一點的曲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體周圍的磁感線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磁體的南極。
5、磁極受力:在磁場中的某點,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一致,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相反。
6、分類:
Ι、地磁場:
①定義:在地球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的磁場,磁針指南北是因為受到地磁場的作用。
②磁極: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場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國宋代的沈括發(fā)現(xiàn)。
Ⅱ、電流的磁場:
①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稱為電流的磁效應。該現(xiàn)象在1820年被丹麥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發(fā)現(xiàn)。該現(xiàn)象說明: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且磁場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②通電螺線管的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的磁場一樣。其兩端的極性跟電流方向有關,電流方向與磁極間的關系可由安培定則來判斷。
③應用:電磁鐵
三、電磁感應:
1、學史: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fā)現(xiàn)。
2、感應電流:
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跟運動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
4、應用——交流發(fā)電機
5、交流電和直流電:
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1、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
2、應用——直流電動機
第十章《多彩的物質世界》復習要點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3、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4、原子結構
5、納米科學技術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常用單位:tgm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tài)、狀態(tài)、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變形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測體積——量筒(量杯)
5、測固體的密度
第十一章《運動和力》復習要點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二、機械運動
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xiàn)象。
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分類:(根據(jù)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⑵直線運動
Ⅰ勻速直線運動:
A、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B、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Ⅱ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5、力的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⑶彈簧測力計: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7、力的表示法
六、慣性和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2、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3、力和運動狀態(tài)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物體運動狀態(tài)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第十二章《力和機械》復習要點
一、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fā)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⑶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4、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6、滑動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7、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br>
四、杠桿
1、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2、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2表示。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也可寫成:F1/F2=l2/l1
4、應用:
名稱結構
特征特點應用舉例
省力
杠桿動力臂
大于
阻力臂省力、
費距離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費力
杠桿動力臂
小于
阻力臂費力、
省距離縫紉機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發(fā)剪刀、釣魚桿
等臂
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
不費力天平,定滑輪
五、滑輪
1、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動滑輪:
①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3、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初三化學教案第一章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初三化學教案第一章”,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一章空氣氧
第一節(jié)空氣
(1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空氣的成分(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
2.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空氣的組成,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2.難點: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
3.疑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的原理。
4.解決辦法:
(1)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空氣成分的發(fā)現(xiàn)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生對空氣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采用邊講解、邊實驗、邊引導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啟發(fā)學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結論。
(3)以投影或錄象的形式講述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介紹有關環(huán)保方面的知識,或由學生搜集、講述一些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或組織學生對當?shù)赜嘘P的企業(yè)所造成環(huán)境污染做一調查了解,以培養(yǎng)學生建立環(huán)境保護的常識。
(4)至于實驗中為什么以紅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鐵、硫等,待學習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會解決。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空氣的組成。
2.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二)整體感知
這一章是學習化學的啟蒙章節(jié),又是初中化學中講授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開始。本節(jié)介紹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人們最為熟悉的空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氣的有關內容,可以說本節(jié)是本章乃至整個初中化學的一個引子。
為了分散重點,本節(jié)就可以介紹幾種元素的符號,如O(氧)、N(氮)等。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判斷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的根本依據(jù)是()
A.發(fā)出耀眼的白光B.有燃燒現(xiàn)象
C.放出大量的熱D.生成白色的氧化鎂粉末
2.用文字表達式表示: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加熱堿式碳酸銅。
3.描述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
[小結]:觀察、描述燃燒現(xiàn)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熱量;
(3)生成物的色、味、態(tài)。
[提問引入]:空氣就在我們周圍,不過同學們對它了解多少呢?(提示: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物質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可提問這是空氣的性質),它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是由多種氣體共同組成的。
[板書]:一.空氣的組成
[講解]:在學習空氣的組成之前我們先來明確一個概念。
[板書]:1.體積分數(shù):空氣中各氣體成分的體積占空氣總體積的百分數(shù)。
[舉例]:以1L空氣中含0.21L氧氣算出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講解]:下面繼續(xù)看空氣的組成。通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我們已經測定出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shù)。
[教師活動]:利用掛圖介紹空氣的發(fā)現(xiàn)史,介紹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錫為科學而奮斗的精神。利用圖片或錄像來講述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成分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及雜質
%
78%
21%
0.94%
0.03%
0.03%
[板書]:
[學生活動]:打開課本P7閱讀[試驗1-1]。
[板書]: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教師活動]:介紹實驗裝置及原理,演示[實驗1—1],按以下三步演示:
1.實驗前,將燃著的木條伸入罩內,觀察到木條燃燒的明亮程度與在罩外空氣中一樣。證明罩內氣體為空氣——空氣的檢驗方法。以水面為基準,將鐘罩水面以上容積分為5等份。
2.引導學生依據(jù)觀察紅磷燃燒現(xiàn)象的方法觀察、描述燃燒現(xiàn)象,并觀察水面上升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體積約占罩內體積1/5的原因,從而得出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3.實驗結束后,迅速將燃著的木條伸入罩內,觀察到木條熄滅——氮氣的檢驗方法。從而得出結論: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4/5。
[板書]:1.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
(1)發(fā)出白光;
(2)發(fā)出熱量;
(3)生成大量的白煙。點燃
2.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3.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1/5。
三.空氣的污染與防治
[教師活動]: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利用投影或圖片介紹大氣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環(huán)保知識。
[學生活動]:講述有關大氣污染的事件,討論發(fā)生在身邊的能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閱讀課本第9頁內容,劃出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質及來源。
[板書]:1.空氣的污染主要分為: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沙塵等。
(2)有害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
3.防治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措施: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的重點是空氣的成份,但應注意是按照體積分數(shù)計算,如果按質量分數(shù)計算,氧氣、氮氣各占空氣的百分之多少呢?(已知標準狀況下,氧氣、氮氣、空氣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燃料之所以選擇紅磷是因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為固體,而無氣體生成,能使鐘罩內壓強減小。
四.布置作業(yè)
1.復習本節(jié)內容,劃出記憶要點,預習第二節(jié)內容。
2.記住氧、氮的元素符號。
第二節(jié)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2課時)
一.教學知識點
1.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的用途。
3.氧氣的化學性質(碳,硫、磷、鐵、蠟燭在氧氣里的燃燒)。
4.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
二.重、難、疑點
1.重點:(1)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2.難點: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區(qū)別。
3.疑點:氧化反應的定義中為什么不包括氧氣的“氣”’為什么不提劇烈反應的“劇烈”兩字。
4.解決辦法
(1)教師演示實驗,并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xiàn)象,采用邊實驗、邊觀察、邊記憶的方法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
(2)通過對比五個化學變化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概括歸納典型的氧化反應,并解釋氧化反應定義中不寫“氣”字的原因來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點。
(3)采用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來突破難點。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tài)、密度、溶解性、熔點、沸點等)。
2.了解氧氣的用途。
3.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4.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的含義,會分辨并準確地區(qū)分它們。
(二)整體感知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開始和典型代表,是從化學學科特征出發(fā),運用實驗方法研究物質的開始,符合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guī)律。本節(jié)既為學習氧氣的收集準備了條件,又為學習燃燒與滅火儲備了感性材料。為分解難點,本節(jié)可以介紹幾種物質的化學式,如O2(氧氣)、C(碳)、P(磷)、S(硫)、Fe(鐵)、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空氣含有哪些組分?各占多少?
2.第一節(jié)習題第3題。
3.描述燃燒現(xiàn)象的程序。
[講解]:說明研究物質的方法:存在、性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其中性質是主要的。
[板書]:一.氧氣的存在
[提問]:物理性質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顏色、氣味、狀態(tài)、密度,溶解性、熔點、沸點等。
[教師活動]:展示一瓶氧氣供學生觀察其物理性質。
[結論]: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講解]:除了剛才我們觀察到的性質外,還可以通過更多的實驗得到氧氣的其他性質。
[板書]:二.氧氣的物理性質
顏色
氣味
狀態(tài)
密度
溶解度
三態(tài)變化
無色
無味
氣體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藍色液體
-218℃雪花狀淡藍色固體
[提問]:我們學過哪些物質能與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鎂)反應現(xiàn)象是什么?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面這幾種物質和氧氣反應有何現(xiàn)象?
[板書]: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演示[實驗1—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總結板書]: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現(xiàn)象:劇烈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的無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碳+氧氣→二氧化碳
C+O2→CO2
[實驗]:演示[實驗1—3]硫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總結板書]:2.硫在氧氣中燃燒
現(xiàn)象: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結論:硫+氧氣→二氧化硫
S+O2→SO2
[實驗]:演示實驗:磷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總結板書]:3.磷在氧氣中燃燒
現(xiàn)象:發(fā)出耀眼白光,放出熱量,生成濃厚白煙。
結論: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實驗]:演示[實驗1—4]鐵在氧氣中燃燒
[提問]:裝氧氣的集氣瓶要預先裝少量的水或瓶底鋪上一層細沙,為什么?帶著問題觀察實驗。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總結板書]:4.鐵在氧氣中燃燒
現(xiàn)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的黑色固體。
結論: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Fe+O2→Fe3O4
[小結]:裝氧氣的集氣瓶要預先裝少量的水或瓶底鋪上一層細沙,是為了防止生成的灼熱的四氧化三鐵跌落炸裂瓶底。
[實驗]:演示[實驗1—5]石蠟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總結板書]:5.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現(xiàn)象:火焰十分明亮,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生成。
結論: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
[教師活動]:演示和觀察按以下四步進行:
(1)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質在空氣中(或氧氣)預熱(或點燃)前并不跟氧氣發(fā)生反應;
(2)點燃后,引導學生觀察他們在空氣中是否能持續(xù)燃燒,以及燃燒時的現(xiàn)象;
(3)觀察它們在純氧中燃燒的現(xiàn)象(注意光與火焰的區(qū)別);
(4)對生成物的色、味、態(tài)的描述或檢驗。
以上實驗按“演示(觀察)——描述——記錄——寫出文字表達式”的順序進行。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按照描述燃燒現(xiàn)象的方法描述實驗現(xiàn)象。
[討論]:前四個文字表達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過對比,總結出化合反應的概念)
[板書]:*化合反應:(1)定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2)特點:“多變一”A+B→AB
[討論]:以上五個文字表達式的共同特點。(總結出氧化反應的概念)
[板書]:*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fā)生的反應。
[小結]:通過以上的實驗可以看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高溫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劇烈的化學反應。它的化學性質可概括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為氧化劑。
[板書]:*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在氧化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討論]: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有什么區(qū)別?什么情況下一個反應既是氧化反應,又是化合反應?
[小結]:判別某化學反應是不是化合反應,要著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種,判別某化學反應是不是氧化反應.要著眼于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有沒有跟氧發(fā)生反應?;戏磻?、氧化反應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描述化學反應類型的方法。有氧氣參加反應.且生成物只有一種物質的反應既是氧化反應又是化合反應。
[板書]:四.氧氣的用途
[討論]:課本圖1-9氧氣的用途,各種用逮分別體現(xiàn)出氧氣的什么性質?
[板書]:(1)供給呼吸
(2)支持燃燒A煉鋼g,宇航C.氣焊
“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性質”的辯證規(guī)律。
(四)總結、擴展
氧氣是初中化學的代表物質,本節(jié)我們對氧氣進行了具體辨析。其中,氧氣跟碳、硫、磷、鐵、石蠟的反應是本節(jié)的重點,大家要按照“根據(jù)現(xiàn)象得結論”的規(guī)律,掌握五個反應的現(xiàn)象及文字表達式,同時要學會“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性質”的規(guī)律。
四.布置作業(yè)
1.列表對比記憶五個演示實驗的反應物、反應條件、反應現(xiàn)象(在空氣中、在氧氣中)、生成物、文字表達式、反應類型(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2.思考: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
第三節(jié)氧氣的制法
(2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2.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3.催化劑、催化作用。
4.分解反應。
二.重、難、疑點1.重點:實驗室制取氧氣和收集氣體的操作方法。
2.難點:催化劑,催化作用。
3.疑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使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2.了解工業(yè)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qū)別。
(二)整體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模式,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之后安排學習氧氣的制法。氧氣制取的演示實驗是教材中第一個完整的討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制備典型代表物的實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在化學實驗基礎操作的基礎上學習制取氧氣的實驗操作,在學習了氧氣的性質的基礎上研究氧氣的收集方法,可以說不是很難的。
本節(jié)內容以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為核心,穿插了—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實驗部分與理論部分聯(lián)系起來,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概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比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寫出五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空氣、氮氣、二氧化碳)?
通過第3個問題,教會學生物質的檢驗方法,即按照“操作—現(xiàn)象—結論”的順序敘述。
[討論]:如何鑒別四瓶無色氣體:空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敘述。
[板書]:一.氧氣的檢驗方法
將帶火星木條伸入集氣瓶里,
若木條復燃,
證明瓶內是氧氣。
操作
現(xiàn)象
結論
[提問]:根據(jù)氧氣的性質說明氧氣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課引入]:氧氣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氣是怎樣制得的?
[板書]: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分解反應
[教師活動]:講述實驗室制取物質的原則、特點:原料便宜、操作簡單、反應速度適中等。展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學生觀察它們的顏色和狀態(tài)。
[實驗]:演示[實驗1—6]加熱少量氯酸鉀
[觀察]:氯酸鉀沸騰前,木條沒有復燃,證明無氧氣放出;繼續(xù)加熱至沸騰后,才有少量氧氣放出。
[討論]:該實驗證明只加熱氯酸鉀能否放出氧氣?加熱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氣?放出氧氣的速度如何?
[實驗]:演示[實驗1—7]加熱少量二氧化錳。
[觀察]:木條沒有復燃,證明無氧氣放出。
[討論]:該實驗又說明什么?
[實驗]:演示[實驗1—8]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
[觀察]:木條迅速復燃,證明迅速放出氧氣。
[討論]:該實驗又說明什么呢?比較這三個實驗,你認為二氧化錳在實驗[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結]:加熱氯酸鉀到較高溫度能放出氧氣,二氧化錳不行;在較低溫度下不會放出氧氣的氯酸鉀,加入了加熱時不會放出氧氣的二氧化錳,卻能迅速地放出氧氣.并且二氧化錳的量并沒有變化,且還能繼續(xù)使用,說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第16頁內容,劃出催化劑、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書]:1.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變化的物質。
[板書]:2.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
[教師活動]:講解催化劑的選擇性,使學生澄清一下幾個問題:
(1)催化劑能改變(加快或減慢)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不能片面地說成是加快。
(2)二氧化錳只對氧酸鉀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專做催化劑。
(3)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增大或減少生成物的質量。
[舉例]:例如:橡膠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劑以減緩橡膠的老化速度。
[講解]:實驗室常采用加熱氯酸鉀來制取氧氣,為了加快反應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板書]:3.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
(1)文字表達式:二氧化錳(MnO2)
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加熱
KClO3KClO2
[教師活動]:介紹收集氣體的常用方法。
[討論]:根據(jù)氧氣的性質,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氣?
[小結]:氧氣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
[板書]:(2)收集方法:排水集氣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1-9]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氣。邊操作、邊講解,邊討論。
[講解]:本實驗裝置有幾處連接口,若裝置漏氣將影響氣體產量,故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討論]:如何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如何處理和裝入固體試劑?
[操作]:取氯酸鉀、二氧化錳約3:1,混合均勻,放人試管底部。
[討論]:如何固定試管?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操作]:根據(jù)酒精燈的高度,調節(jié)鐵夾的位置。固定好試管,并將導管插入水槽中,將盛滿水的集氣瓶倒立于水槽中。
[討論]:伸人試管內的導管為什么不宜過長?藥品為什么要平鋪于試管底部?集氣瓶口留有氣泡說明什么?應如何操作?如何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
[操作]:預熱后,將酒精燈火焰固定在試管內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講解]:酒精燈隨反應的進行和需要氧氣量的多少向試管底的方向移動,這樣做既可防止固體混合物隨氣流沖向試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氣放出的速度和量。
[討論]:當開始氣泡冒出時,能否收集?為什么?何時開始收集?
[講解]:剛開始冒出的氣泡是試管中的空氣,不能收集,待氣泡連續(xù)、均勻地冒出時才開始收集?;蛴脦Щ鹦堑哪緱l在試管口檢驗逸出的氣體,確定空氣已經排盡時,再開始收集。
[討論]:如何判斷氧氣已經集滿,集滿一瓶氧氣后應如何操作?
[操作]:當氣泡開始從瓶口逸出時,取出導氣管,蓋好玻璃片,將盛滿氧氣的集氣瓶正立于臺面上,用同樣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氣。
[討論]:實驗完畢后,將導管從水中取出,還是先移走酒精燈?
[操作]:先將導管從水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停止實驗。
[講解]:實驗室除了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加熱氧酸鉀制取氧氣外,還可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演示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出示高錳酸鉀樣品)
[學生活動]:觀察高錳酸鉀的色、態(tài)。
[教師活動]:講解一團棉花的作用,寫出文字表達式:
[板書]:4.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加熱
(1)文字表達式: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KMn04K2Mn04MnO2O2
(2)管口塞一團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隨生成的氧氣飄入導管堵塞導管。
[討論]:對比兩個文字表達式共同點,歸納出分解反應的概念,并討論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的區(qū)別。
[板書]:5.分解反應
(1)定義: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2)特點:“一變多”AB→A+B
[強調]: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都是常見的反應類型,它們都屬于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講解]:通常,在工業(yè)、醫(yī)療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氣,靠實驗室制法制取氧氣是不行的。下面我們來看看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板書]:三.氧氣的工業(yè)制法——物理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7頁內容,討論工業(yè)上制取氧氣的原理。
[板書]:根據(jù)液氧與液氮的沸點不同,采用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
壓縮蒸發(fā)氮氣(沸點-196℃)
空氣———→液態(tài)空氣———→
降溫液態(tài)氧(沸點-183℃)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主要學習了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氧氣的操作,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了催化劑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氣的工業(yè)制法,歸納出了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的區(qū)別。其中排水法適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氣體的收集。加熱固體試劑制取氣體的原理,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繼續(xù)接觸。
四.布置作業(yè):回憶、總結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第四節(jié)燃燒和緩慢氧化
(2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xiàn)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jié)燃燒和緩慢氧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yè)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yè)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xiàn)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jù)。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jié)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xù)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huán)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xiàn)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fā)光、發(fā)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fā)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fā)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fā)燃燒的現(xiàn)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xiàn)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聯(lián)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qū)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xiàn)象不同。
氧化
反應
劇烈氧化
(燃燒)
平靜燃燒
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
——————→
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
————→
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xiàn)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xiàn)象。
四.布置作業(yè)
1.閱讀課本內容,劃出記憶要點。
2.對本章內容進行復習。
第一冊奇妙的化學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一冊奇妙的化學”,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第一節(jié)奇妙的化學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學生活動]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提出問題]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學習]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學生活動]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觀察化學變化的現(xiàn)象。
引導觀察現(xiàn)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xiàn)象。部分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qū)別。
3.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shù)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jié)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后作業(yè)]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xiàn)象。
[課后記]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