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愛蓮說教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愛蓮說教學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蓮說教學案
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領悟短文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3、能理解本文獨特新穎的結構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學的美,學會怎樣欣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點
“蓮”美麗的形象,優(yōu)美語言的欣賞,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結構方式。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淤()泥洗濯()清漣()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嗎?
(1)可愛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
(3)香遠益清()(4)亭亭凈植()
(5)濯清漣而不妖()(6)不可褻玩焉()
(7)陶后鮮有聞()(8)同予者何人?()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情境導入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讀的語調語氣。3.自讀課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也可以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的音、形、義,并逐句翻譯。(前后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4、請兩位學生翻譯課文。
(四)研讀探究
1、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綜合意見,各組發(fā)表意見。(班上發(fā)言)
老師綜合歸納:
2、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學生讀描寫蓮的文字。(多媒體展示)
討論:讀到這里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人)
2)語言優(yōu)美。表現的形式(1)駢散結合(2)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手法巧妙:講:語言組合形成文章,怎樣使語言達到最佳效果,這就靠表現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襯托”的手法。
4)結構精巧:(多媒體展示)一條線索:兩個襯托:三種類型:
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無縫的藝術佳品。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5、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6、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8、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9、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10、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11、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12、“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四鞏固練習
默寫。
(1)《愛蓮說》一文中寫蓮花品質的名句是
(2)《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的句子是
22愛蓮說
學習目標:
1、能夠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領悟短文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3、能理解本文獨特新穎的結構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學的美,學會怎樣欣賞抒情散文。
學習重點
“蓮”美麗的形象,優(yōu)美語言的欣賞,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學習難點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結構方式。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淤()泥洗濯()清漣()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嗎?
(1)可愛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
(3)香遠益清()(4)亭亭凈植()
(5)濯清漣而不妖()(6)不可褻玩焉()
(7)陶后鮮有聞()(8)同予者何人?()
二、研討學習:
(一)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讀的語調語氣。
3.自讀課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也可以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的音、形、義,并逐句翻譯。(前后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4、請兩位學生翻譯課文。
(四)研讀探究
1、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2、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5、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6、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8、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9、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10、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11、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12、“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教師小結
四鞏固練習
默寫。
(1)《愛蓮說》一文中寫蓮花品質的名句是
(2)《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的句子是
22《愛蓮說》答案(四)1.“蓮”貌美品美、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表現手法巧妙、結構精巧。2.1)可以想到與蓮的特質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風度翩翩的雅士,潔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愛蓮,僅僅是愛她的貌美嗎?不是,更主要的是贊美她的精神和品質。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潔、質樸),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爸型ㄍ庵?,不蔓不枝”(正直)“香遠溢清”(美名遠揚)比喻君子的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端莊的儀態(tài),受人尊重。作者分別從“生長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來描繪蓮的美,把蓮的特質與君子的品格結成一體,名曰寫物,實是寫人。從中可看到作者的情節(jié)和節(jié)操。
2)作者采用駢散結合的方法,長短句相間,錯落有致,讀來有一種節(jié)奏感,韻味無窮。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潑生動。
找出這些句子朗讀,體會語言特色。駢散句分男女生讀。
著重欣賞以下句子:“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通過比喻,贊美了蓮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貴,潔身自好。“隱士”抗霜。表現人的孤傲;“牡丹”:“富貴人”:濃艷,表現人的庸俗;蓮喻為“君子”,清逸,表現人的清高。處處扣“君子”的性格特征。4)全文以“愛”為線索(出現七次兩個襯托:)草木之花(蕃)菊(獨)牡丹(甚)蓮(獨)菊(獨)牡丹(甚多)蓮(獨)三種類型:三種花:菊、牡丹、蓮三種人:隱士、富貴者、君子對三種愛花人的感情:惋惜、諷刺、贊美。
(五)1.(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2.(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3(用菊和牡丹來襯托突出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襯托。)4(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5(蓮比擬不慕免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6(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7(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8(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9(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高尚品質。)10(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jié)操。)11(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12(不與世俗同流合污。)【jz139.Com 迷你句子網】
擴展閱讀
《愛蓮說》教學設計
《愛蓮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認識古代仁人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圖片導入
二、介紹作者和題目含義。
三、賞蓮------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1、朗讀
2、疏通文意
學法指導方法:先重申翻譯要求: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
(2)補出省略成分;
(3)通暢,準確。
學生默讀——自己翻譯(處理講義)——同桌交流——教師提問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吧徶異邸薄ⅰ澳档ぶ異邸迸c此相同?!昂巫镏小薄ⅰ拔├菆D”也與此相同。
四、品蓮----分析閱讀體會形象
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兩朵盛開的蓮花,將答案填寫在上面。
明確:比作君子;
具體描寫: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習性——濯清漣而不妖;體態(tài)——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氣味——香遠益清;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純真自然無媚態(tài)——通達、正直——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獨立高潔——令人肅然起敬
五、悟蓮---講解閱讀品味意境
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分別比作君子、隱逸者、富貴者。
補充: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三種處世的態(tài)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志向高潔,隱居避世)
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用作陪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
襯托: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對照和比較。
小結: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陋室銘》《愛蓮說》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陋室銘》《愛蓮說》學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銘》學案
教師寄語: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研讀課文,理解主旨,領會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培養(yǎng)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學習重點:朗讀、背誦課文,了解作者描寫的“陋室”的環(huán)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負和情操。
學習難點:認識評價課文“陋室”不陋的說法。
學習過程:
一、讀順讀懂課文,積累字詞。
1、讀準、讀順: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多音字。
A、給下面的字注音。
馨()鴻()儒()牘()
2、讀懂:譯文,不懂之處先圈畫出來再與同學交流解疑。
B、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
(1)有仙則名()(2)惟吾德馨()
(3)無案牘之勞形()(4)往來無白?。ǎ?br>
C、翻譯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銘是古代用來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的一種文體。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寫陋室的?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認為陋室是什么樣子的?試用幾個詞或句子說一下。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作為文中結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與作者對話,理解一種情懷,走進一種境界。
1、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2、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抱負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簡陋,卻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從劉禹錫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怎樣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還知道劉禹錫的哪些詩文?與同學們交流交流。
六、課尾檢測
1、重點詞語解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靈:()
(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德馨:()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勞形:()
(6)何陋之有?何:()
2.解釋古今異義詞。
無案牘之勞形古意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談笑有鴻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4)何陋之有?
4、閱讀文段做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1)文中描寫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來陋室的有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寫法。
《愛蓮說》學案
教師寄語:學習周敦頤,永遠做一個“虛心”、“正直”,“潔身自好”的人。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研讀課文,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體會蓮花的象征意義。
3、理解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學習重點:朗讀、背誦課文,感受蓮花形象,理解蓮花的象征意義。
學習難點:認識評價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學習過程
一、讀順讀懂課文,積累字詞。
1、讀準、讀順: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多音字。
A、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蕃()淤()濯()漣()蔓()褻()噫()鮮()
2、讀懂:譯文,不懂之處先圈畫出來再與同學交流解疑。
B、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
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宜乎眾矣()
C、翻譯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大意。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借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文雖短而意蘊無窮。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用“我喜愛,因為它?!痹炀?。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中蓮的形象有何象征意義?蓮與“君子”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2、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你認為作者具有什么品質?
3、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四、與作者對話,理解一種情懷,走進一種境界。
1、作者“獨愛蓮”,陶淵明“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2、《愛蓮說》中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結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來,在污濁的現實與穢褻的世風中,有許許多多能過持身高潔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認為做到這一點需要什么條件?能否舉出歷史上的人物為例加以說明?在今天的社會中,你認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積極意義嗎?
六、課尾檢測
1.解釋句中加粗的詞。
(1)不蔓不枝()(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陶后鮮有聞()
2、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2)蓮,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愛,陶后鮮有聞。(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3.簡答。
(1)“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4、閱讀文段做題: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B.“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芳名遠播。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請漣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詡.
(4)“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
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陋答案:一、A、xīnhóngrúdúB、(1)出名(2)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沒有什么學問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作者通過山水的“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類比立論,“陋室”有賢者居之則不陋。它是論點的提出更為自然,使讀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現在:(1)環(huán)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話作結,更具有雄辯的力量,再一次證明“陋室”不陋,從而表明自己超凡脫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顯得意蘊含蓄,發(fā)人深思。
四、1、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五、學生自主探討交流。
六、1、(1)出名成為靈異的水(2)這(3)美好的品德(4)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使……亂(5)官府的文書使身體勞累(6)什么
2、形:古義是形體,身體今義是樣子
鴻:古義是大今常指鴻雁
3、(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
(2)談笑往來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
(3)沒有嘈雜的管樂之聲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4)有什么簡陋的呢?
4、(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調素琴,閱金經
(3).鴻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節(jié)操;安貧樂道;借物抒情
愛答案
一、1、A、fányūzhuóliánmànxièyīxi?n
2、B、洗滌沾染玩弄應當C、略。
二、1、作者認為蓮的可愛之處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贊美像蓮花一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將蓮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長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體態(tài)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3)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體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2、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
2、表達了作者對趨炎附勢、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厭惡。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親近而不莊重(3)指隱居的人(4)少
2、(1)我唯獨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是花中的君子。
(3)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
(4)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3、(1)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香遠益清.(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1)蓮,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3)C(4)“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盛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寄寓了他不愿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馬說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馬說教學設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馬說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本文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字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簡介寫作背景、簡介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組內解決生字、詞。
2.班內交流學生不能解決的字詞。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短句。
4.師生共同討論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共同解決。
5.再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了解課文的大意。
6.學生齊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
1.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課文的意義,不能解決的問題組內討論解決。
2.學生在班內交流不能解決的難題,征求解答。
3.教師出示檢測題,要求學生解決。
⑴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②駢死于槽櫪之間③是馬也④才美不外現
⑤執(zhí)策而臨之⑥食之不能盡其材⑦其真無馬也⑧其真不知馬也
⑵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世有伯樂,然后又千里馬。②司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⑥食之不能盡其材⑦其真不知馬也
4.組內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千里馬有哪些不幸遭遇?
③作者僅僅是在為千里馬鳴不平嗎?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簡單評論。
五.總結
學生談學習體會,教師簡評。鼓勵學生善于表現自己,必要的時候可以毛遂自薦,為社會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