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課前預習
班級:姓名:
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考向探究】所謂“評價”,是指把握文中觀點和作者態(tài)度的基礎上,對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作出評價。如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全面,論述是否透徹,感情是否健康,對讀者是否有有益的啟示,在今天又什么現實意義,等等。有時還需要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分析比較,作出正確的判斷。
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地告訴讀者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蘇軾《題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劉禹錫的《秋詞》表達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等,不僅僅指詩歌通過藝術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情感狀態(tài)。這是它與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作者的態(tài)度包括:對事物、對人物的態(tài)度,對社會現實的態(tài)度,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態(tài)度,對人生感悟的傾吐,等等。態(tài)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詩句直抒胸臆,直接表達,或者借景抒情來表達,或者托物言志來表達,或者融志于事來體現。
【典例分析】
[例1](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試題: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這看法嗎?
[例2](2008年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臨江仙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wěn),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于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后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試題: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必備知識】
一、常見的設問方式
1、……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2、詩人對XX事件的評價客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這首詩體現了XX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全詩予以分析。
二、答題要領
1、體悟要深入詩人寫詩都不可能單純地為了敘事、詠物,而要“賦詩言志”,要抒發(fā)某種主觀感情、人生體驗或對家國世事的認識與感悟。因此,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過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結合標題、注釋、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體悟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是分析評價的前提條件。
2、分析要細致第一,要緊扣原詩的內容。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必須引用原詩中的相關詞句來具體分析,千萬不要脫離原詩泛泛而談。第二,要注意點面結合。既要有面上的整體把握,也要有點上的細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結合起來,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達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樣表達的。
3、歸納要全面有的詩歌作者要表達情感不是單一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概括時理清思路,把握要點,逐一分析,不能遺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評價要恰當一是避免陷入為主,用固有的認識代替對具體詩歌的解讀。二是要避免沒有分寸,不用正確的歷史觀去分析評價,而是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結果要么無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對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
三、答題步驟
第一種模式:第一步,旗幟鮮明表態(tài),不能模棱兩可。
第二步,抓住詩句具體分析一句一句說。
第三步,要有一個歸納總結,扣住古人評價要點。
第二種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并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第二步,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給予中肯的評價。
相關推薦
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二)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二)》,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二)
專項訓練(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鄜州洛郊主簿。以廉能換郿縣,尋辟威戎令。興定三年,歲饑,民無所于糴,衡白行省,得開倉賑貸,全活者甚眾。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釁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應敵,保以無虞。秩滿,縣人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幾,入為尚書省令史,兩月拜監(jiān)察御史。
哀宗姨郕國夫人不時出入宮闈,干預政事,聲跡甚惡。衡上章極言,自是郕國被召乃敢進見。內族慶山奴將兵守旴眙,與李全戰(zhàn),敗。朝廷置之不問。衡上言:“自古敗軍之將必正典刑,不爾則無以謝天下。”詔降慶山奴為定國軍節(jié)度使。戶部侍郎權尚書曹溫之女在掖庭,親舊干預權利,其家人填委諸司,貪墨彰露。臺臣無敢言者,衡歷數其罪。詔罷溫戶部,改太后府衛(wèi)尉。再上章言:“溫果可罪,當貶逐,無罪則臣為妄言,豈有是非不別而兩可之理?”哀宗為之動容,乃出溫為汝州防御使。
未幾,丞相完顏賽不領陜西行省,奏衡為左右司員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從丞相奏。”明年,召遷,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喪還京師。十月,起復為秦藍總帥府經歷官。天興元年二月,關陜行省徒單兀典等敗于鐵嶺,衡未加諸帥存歿,招集潰軍以須其至。遂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為屈。監(jiān)至長水縣東岳祠前,誘之使招洛陽,衡曰:“我洛陽識何人,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誘,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脅從我耶?”終不肯降,望闕瞻拜曰:“主將無狀,亡兵失利。臣子罪責,亦無所逃,但以一死報國耳?!彼煲宓蹲詣q,年四十有六。
(節(jié)選自《金史列傳第六十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月拜監(jiān)察御史拜:授予官職B.不爾則無以謝天下謝:謝罪
C.其家人填委諸司委:托付D.遂引佩刀自剄引:拿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后因地震城圮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B.不爾則無以謝天下欲速則不達
C.招集潰軍以須其至不賂者以賂者喪
D.我洛陽識何人,為汝招之耶佯狂不知所之者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直接表現商衡有才能,直言敢諫的一項是()
①衡率蕃部土豪守御應敵,保以無虞②干預政事,聲跡甚惡
③衡上章極言,自是郕國被召乃敢進見④臺臣無敢言者,衡歷數其罪
⑤召遷,行省再奏留之⑥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脅從我耶?”終不肯降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商衡為官廉潔,關心百姓疾苦,饑荒之年開倉賑濟,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
B.商衡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敢于進諫禁止郕國夫人干涉朝政,上書指出皇上處理事務不妥之處。
C.商衡英勇無畏,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毫不妥協(xié),最終以死表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D.商衡死時年僅四十六歲,生前為自己贏得了聲譽,所以老百姓在他死后建立祠廟紀念他。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畢再遇,字德卿,兗州人也。父進,建炎間從岳飛護衛(wèi)八陵,轉戰(zhàn)江、淮間,積階至武義大夫。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衛(wèi)馬司,武藝絕人。孝宗召見,太悅,賜戰(zhàn)袍、金錢。
開禧二年,下詔北伐,以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東、遣再遇與統(tǒng)制陳孝慶取泗州。再遇請選新刺敢死軍為前鋒,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撫司克日進兵,金人聞之,閉榷場、寒城門為備。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孝慶從之。再遇饗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泗有東西兩城,再遇令陳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先登,殺敵數百,金人大潰,守城者開北門遁。西城猶堅守,再遇立大將旗,呼曰:“大宋畢將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毙谢雌街h紇縋城而下乞降,于是兩城皆定。郭淣來饗士,出御寶刺史牙牌授再遇,辭曰:“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固辭不受。尋除環(huán)衛(wèi)官。
倪調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復遣孝慶等繼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騎為先鋒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創(chuàng)旋,問之,則曰:“宿州城下大水,我?guī)煵焕?,統(tǒng)制田俊邁已為敵擒矣?!痹儆龆奖糙?,次靈壁,遇孝慶駐兵于鳳凰山,將引還,現遇曰:“宿州雖不捷,然兵家勝負不常,豈宜遽自挫!吾奉招撫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南門外也?!睍咭詴中c,令班師,再遇曰:“郭、李軍潰,賊必追躡,吾當自御之?!苯鸸晕迩в囹T分兩道來,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領兵沖敵陣。金人見其旗,呼曰“畢將軍來也”。遂遁。諸軍發(fā)靈壁,再遇獨留未動,度軍行二十余里,乃火靈壁。諸將問“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則照見虛實,晝則煙埃莫睹,彼已敗不敢迫,諸軍乃可安行無虞。汝輩安知兵易進而難退邪?”
金兵七萬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陰糧,又載糧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謀知之,曰:“敵眾十倍,難以力勝,可計破也。”乃遣統(tǒng)領許俊間道趨淮陰,夜二鼓銜枚至敵營,各攜火潛入,伏糧車間五十余所,聞哨聲舉火,敵驚擾奔竄,生擒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贈太尉,累贈太師,謚忠毅。
(《宋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招撫司克日進兵克:嚴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縣縋城而下乞降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次:駐扎
D.乃遣統(tǒng)領許俊間道趨淮陰間:秘密地,暗中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會倪以書抵孝慶,令班師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B.汝輩安知兵易進而難退邪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C.度軍行二十余里,乃火靈壁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遇孝慶駐兵于鳳凰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畢再遇軍事才能的一組是()
①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衛(wèi)馬司,武藝絕人②再遇令陳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④夜則照見虛實,晝則煙埃莫睹
⑤郭、李軍潰,賊必追躡,吾當自御也⑥敵眾十倍,難以力勝,可計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代名將畢再遇,不僅善于運籌帷幄,在戰(zhàn)場上更是果敢驍勇,常常身先士卒,沖鋒陷陣。
B.在攻打泗州時,畢再遇巧用計謀,“聲西擊東”,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東城,西城則不戰(zhàn)而克。
C.畢再遇覺得自己的任務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靈壁南門,會被郭倪認為是不按預定線路行軍,違背軍令。
D.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畢再遇火燒敵人的糧車,斷其給養(yǎng),這一計策很像《三國演義》中曹操夜襲烏巢。
專項訓練(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體貌魁偉,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而恃才倨傲,為鄉(xiāng)黨所擯,乃作《解擯》……
光和元年,舉郡上計①到京師。是時司徒袁逢受計,計吏數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視,壹獨長揖而已。逢望而異之,令左右往讓之,曰:“下郡計吏而揖三公,何也?”對曰:“昔酈食②其長揖漢王,何遽怪哉?’’逢則斂衽下堂,執(zhí)其手,延置上坐,因問西方事,大悅,顧謂坐中曰:“此人漢陽趙元叔也,朝臣莫有過之者,吾請為諸君分坐。”坐者皆屬觀。
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見。壹以公卿中非陟無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門,陟自強許通,尚臥未起,壹徑入上堂,遂前臨之,曰:“竊伏西州,承高風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舉聲哭,門下驚,皆奔入滿側。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語,大奇之。謂曰:“子出矣?!?br>
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壹。時諸計吏多盛飾車馬帷幕,而壹獨柴車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車下,左右莫不嘆愕。陟返與言談,至熏夕④,極歡而去,執(zhí)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與袁逢共稱薦之。名動京師,士大夫想望其風采。
……
州郡爭致禮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終于家。
(選自《后漢書?趙壹列傳》)
[注]①郡上計:向朝廷報告一郡稅收會計的官員,也叫上計吏。
②酈食其:秦漢之際的策士,后歸漢王劉邦。他拜見劉邦,只作揖,不跪拜,劉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請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
④熏:通“曛”,黃昏。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為鄉(xiāng)黨所擯,乃作《解擯》乃:于是,就
B、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以:而,并且
C、壹徑入上堂,遂前臨之臨:俯視
D、坐者皆屬觀屬:通“矚”,注視
2.下列各句都表現趙壹倨傲特異的品性行為的一項是(3分)
①為鄉(xiāng)黨所擯,乃作《解擯》②壹獨長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④壹徑入上堂,遂前臨之……因舉聲哭
⑤壹獨柴車草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3.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記敘了趙壹的幾件事,表現出他的倨傲不馴、玩世不恭的性格和無所作為的結果。
B、本文通過對趙壹的倨傲特異的品性行為的描述,表現他既要借權勢顯揚名聲,又不甘心屈顏仕途的特有氣質。
C、本文通過對趙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襯袁逢、羊陟不計私嫌,愛才薦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記敘了趙壹的幾件事,表現他故作倨傲,是為了巧借權勢顯揚名聲,目的不在于做官。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而恃才倨傲,為鄉(xiāng)黨所擯。(3分)
譯文:
⑵.計吏數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視。(3分)
譯文:⑶.壹以公卿中非陟無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門。(3分)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劉健字希賢,洛陽人。健少端重,與同邑凈禹錫、白良輔游,得河東薛氏之傳。舉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謝交游,鍵戶讀書,人以木強視之。然練習典故,有經濟志。成化初,修《英宗實錄》。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寧宮災,太監(jiān)李廣有罪自殺。健與李東陽、謝遷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災而懼者,向來奸佞熒惑圣聽,賄賂公行,賞罰失當,災異之積正此之由。今幸元惡殄喪①,圣心開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奮發(fā)勵精,進賢黜奸,明示賞罰,凡所當行,斷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貽后悔?!钡鄯郊纹溲?,而廣黨蔡昭等旋取旨予廣祭葬、祠額。健等力諫,僅寢祠額。南北言官司指陳時政,頻有所論劾,一切皆不問。國子生江熔劾健,東陽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獄。二人力救,得釋。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師戒嚴。兵部請甄別京營諸將,帝召鎮(zhèn)遠侯顧溥督團營。時帝視朝頗晏②,健等以為言,頷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軍興缺餉,屢下廷誶③。健等言:“天下之財,其生也有限。今光祿歲供增數十倍數,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醮日費鉅萬,太倉所儲,不足餉戰(zhàn)士。而內府取入,動四五十萬,宗藩貴戚之求土田、奪鹽利者,亦數千萬計。土木日興,科斂不已,傳奉薪,內府工匠之餼廩④,歲增月積,無有窮期,財安得不匱?”今陜西、遼東邊患方殷,湖廣、貴州軍旅繼功,不知何以應之?望陛下絕無舉之貫。躬行節(jié)儉,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畢獻其誠,講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泵髂晁脑?,以災異陳勤朝講、節(jié)財用、罷齋醮、公賞罰數事。及冬。南京、鳳陽大水,廷臣多上言時務,久之不下。健等因極陳怠政之失,請勤聽斷,以振紀綱。帝皆嘉納。——《明史?劉健傳》
(注)①殄喪:滅亡。殄:滅絕。②晏:晚,遲。③廷誶:當廷斥責。誶,斥責。④餼廩:古代月給的薪資。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謝交游,鍵戶讀書?、谥x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
B、①而廣黨蔡昭等旋取旨予廣祭葬、祠額?、诘迷娙琢粢碌?,旋圍解
C、①諸方織作務為新巧 ②除惡務盡
D、①而今群臣得畢獻其誠②今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2.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劉健為人“端重”的一組是(3分)
①謝交游,鍵戶讀書,人以木強視之 ②練習典故,有經濟志
③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
?、車由圹澜?,東陽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獄。二人力救,得釋
?、萁〉纫驑O陳怠政之失,請勤聽斷,以振紀綱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劉健自幼正直穩(wěn)重,擇友而交,拜薛氏為師。平時不喜交游,常常閉門讀書,研究歷史,有經國濟世之志。
B、太監(jiān)李廣畏罪自殺后,劉健和李東陽、謝遷向皇帝進言革除宿弊,并力諫為李廣墳墓題字。
C、劉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當有人彈劾劉健時,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劉健,將進言者關進監(jiān)獄。劉健再三為進言者求情,該人才得以釋放。
D、劉健注意國家財政現狀與百姓的疾苦,力諫內廷節(jié)儉,控制貴戚巧取豪奪,革除宿弊,造福天下。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句3分)
(1)謝交游,鍵戶讀書,人以木強視之。然練習典故,有經濟志。
翻譯:
(2)伏愿奮發(fā)勵精,進賢黜奸,明示賞罰,凡所當行,斷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貽后悔。
翻譯:
(3)今陜西、遼東邊患方殷,湖廣、貴州軍旅繼功,不知何以應之?
翻譯: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歐陽修讀其賦,謂曰:“君辭氣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焙灂褢c軍判官,秩滿②,當試館③職,辭曰:“起家為官,本代耕爾,愿以守選余日,讀所未見書?!痹紫嗌破渲?,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自太常丞當轉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內銓④:皆神宗特命,舉朝榮之。
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彼烀鼘⒃剺忻茉洪單臅?。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歸報,神宗善之,以將知審官西院,判尚書兵部。
進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為同進所忌。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蘄州。
明年,以龍圖閣待制起知鄆州。上元⑤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
紹圣初,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闭茏诩{之。
崇寧元年,撫定鄯、廓州。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將獨謂:“兵機不可失,愿從之。”未幾,捷書至。將以復河、湟,功轉特進。
御史中丞朱諤取將舊謝章表,析文句以為謗,遂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資政殿學士,知潁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謚曰文定。
(選自《宋史?許將列傳》)
注釋: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間右相。②秩滿:官吏任期屆滿。③試館:古代科舉考試時應試人居住的場所。④流內銓:官職。專管考試選人、判決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節(jié)。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為相,廢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為宰相,稱司馬光等人為“元祐奸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皆神宗特命,舉朝榮之榮:贊譽
B.及肄射,將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為盜者系獄籍:登記
D.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難:危難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許將為官才能的一組是(3分)
①君辭氣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③是絕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⑤將雖弗禁,其俗自息⑥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許將在昭慶軍判官一職任期滿后,朝廷準備讓他任試館職,但許將卻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讀書。后來神宗非常賞識他,在三天內把他擢拔數級,
B.契丹大舉進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讓代州。而當年應該出使遼國的官員由于懼怕不敢前往,于是許將主動請纓,毅然出使遼國,并圓滿完成任務。
C.許將在鄆州任職時,反對讓為盜者皆盡入獄,并將他們全部釋放。此后,民無人犯法,就連喜歡聚眾謗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議朝政。
D.御史中丞朱諤用許將過去章表中一些語句,據此誣許將誹謗朝政?;兆趯⒃S將貶為河南知府,朱諤又進讒言,許將又被免除資政殿大學士,任穎昌知府。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3分)
⑵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3分)
⑶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3分)
專項訓練(一)
(一)
1.C委:積蓄,累積。
2.AA項,都是介詞,“因為”。B項,前者連詞、表順承,“就,便”;后者連詞,表轉折,“反而”。C項,前者目的連詞,“來”;后者介詞,“因為”。D項,前者代詞,“洛陽”,后者動詞,“往,到”。
3.B①是講商衡有才能,②是講郕國夫人,③④是講商衡直言敢諫,⑤從側面講商衡有才能,⑥是講商衡寧死不投降。
4.D文中是說縣里人為商衡建造生祠,沒有說在商衡死后“建立祠廟紀念他”。
參考譯文: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被任命為鄜州洛郊縣主薄。因為清廉有才干而調任郿縣縣令。不久被征召做了威戎縣令。興定三年,年成不好,發(fā)生饑荒,百姓無處買糧食,商衡向行省請示,得以開倉賑濟,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后來因為地震,城墻坍塌,夏人乘機侵犯,商衡率領少數民族軍隊和地方豪強守衛(wèi)城池抗擊敵人,保住了城池使之沒有禍患。(商衡)任職期滿,縣里人為他建造了生祠。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原武縣令。不久,調入朝中擔任尚書省令史,兩個月后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
金哀宗的姨子郕國夫人經常出入宮廷,干涉朝政,名聲極壞。商衡上書極力進諫,從此,郕國夫人只有被皇上召見才敢進宮朝見。外戚慶山奴率兵守衛(wèi)盱眙,與李全作戰(zhàn),失敗,朝廷置之不理,不予問罪。商衡上書說:“從古以來敗軍之將必須依據刑法治罪,不這樣就無法向天下人謝罪?!被噬舷略t把慶山奴降職為定國軍節(jié)度使。戶部侍郎、代理尚書曹溫的女兒做了皇帝的嬪妃。他的親朋故交都干涉權力和利益,他的家人充斥各個官署,貪污受賄的事無人不知。朝廷大臣沒有敢說的。商衡則逐一數說他的罪過?;噬舷略t罷免曹溫在戶部的職務,改任太后府衛(wèi)尉。商衡第二次上書進諫說:“曹溫如果當真可以治罪,就應當貶官逐出京城,如果沒有罪,就是我胡說八道,哪里有是非不分而兩者都正確的道理呢?”哀宗被他的話感動,就把曹溫貶出京城做了汝州防御使。
不久,丞相完顏賽不管理陜西行省,奏請任命商衡為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上表,留下商衡不遣,皇上下旨:“行省是很重要的地方,急于得到人才,應該答應丞相的請求?!钡诙?,皇上下詔升遷商衡,行省多次上奏請求讓商衡留任。正大八年,商衡因為母親去世回到京城。十月,重新任命商衡為秦、藍兩地的總帥府經歷官。天興元年二月,關陜行省的徒單兀典等人在鐵嶺戰(zhàn)敗。商衡不知道各位將帥的存亡,招集潰兵來等待他們到來,于是被敵兵抓獲,敵人想讓他投降,他不屈服。被監(jiān)押到長水縣東岳祠前面,敵人勸他招降洛陽,商衡說:“我在洛陽認識什么人,能為你們招降呢?”敵人知道他不會被勸說動,想要揪下他的頭巾。商衡瞪著眼睛大喊道:“你想脅迫我投降嗎?”最終也不肯投降,遙望著朝廷下拜說:“主將建立不了功績,損兵失敗,是我的罪責,也無沒有什么可逃避的。只有一死報國罷了?!本湍玫敦仡i自盡,當時四十六歲。
(二)
1.D間:從小路。
2.CA兩個“以”都是介詞,用。B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卻。C前一個“乃”是副詞,才,就;后一個“乃”是副詞,竟然。D兩個“于”都是介詞,在。
3.B①說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藝;③說明再遇不計名利,一心為國。
4.C畢再遇的意思是寧肯死在抗金的戰(zhàn)場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參考譯文:
畢再遇,字德卿,是兗州人。他父親畢進,在建炎年間跟隨岳飛守衛(wèi)皇家陵園,轉戰(zhàn)長江、淮河之間,一步步地升到武義大夫。再遇以恩庇補官,隸屬侍衛(wèi)馬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的簡稱),武藝超人。宋孝宗召見他,見后很高興,賞賜給他戰(zhàn)袍和金錢。
開禧二年,皇帝下詔北伐,讓殿帥郭倪招安山東、京東一帶,派畢再遇和統(tǒng)制陳孝慶攻打泗州。畢再遇請求選用新征的敢死軍作先鋒,郭倪將八十七人給了他。招撫司限定期限進軍,金人聽說后,關閉邊境的市場,堵上城門來做準備。畢再遇說:“敵人已知道我方增派軍隊的時間,兵以奇取勝,應當提前一天出擊,出其不意。”陳孝慶同意他的想法。畢再遇犒賞士兵,用忠義激勵他們,發(fā)兵逼近泗州。泗州有東西兩城,畢再遇讓人將兵器、旗幟、船只安置在石屯下,裝作要攻打西城的樣子,卻親自帶領部下從陟山直至東城南面的城墻下,自己先登上城,殺死幾百人,金人大敗,守城的開北門逃走。西城還在堅守,畢再遇豎起大旗,高喊:“大宋的畢將軍在此,你們都是中原的百姓,趕快投降?!焙芸煊谢雌娇h令用繩子從城上下來,請求投降,于是兩座城都攻克了。郭倪來犒賞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畢再遇,再遇推辭說:“我們國家黃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個州,現在攻下泗州兩個城就得到一個刺史,按這樣下去再拿什么來獎賞?再說您從朝廷那里得來幾個牙牌?。俊眻詻Q拒絕不接受。不久被任命為環(huán)衛(wèi)官。
郭倪調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陳孝慶等作后援。命令畢再遇用四百八十個騎兵做先鋒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負傷敗回,問他們,回答說:“宿州城下有大水,我軍不利,統(tǒng)制田俊邁已被敵人捉住?!碑呍儆鲱I兵緊急前往,駐扎在靈壁,遇到陳孝慶屯兵在鳳凰山,將帶兵返回,畢再遇說:“宿州雖然沒有取勝,但是兵家勝敗無常,怎么能這么快挫傷自己的銳氣!我奉招撫的命令攻打徐州,經過這里,寧可死在靈壁北門外,也不能死在南門外?!迸銮晒甙l(fā)信給陳孝慶,讓他班師撤軍,畢再遇說:“郭、李兩軍潰敗,敵人一定追趕,我們應當伏擊他們。”金軍果然用五千騎兵分兩路追來,再遇讓敢死隊二十人守住靈壁北門,自己領兵沖入敵陣。金人看見他的旗幟,喊到“畢將軍來啦”,于是逃跑。各路軍馬離開靈壁,畢再遇獨自留下沒動,估計大軍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燒靈壁。諸將問他:“夜間不點火,今天白天點火,為什么?”再遇說:“夜間能照見虛實情況,白天看不見煙塵,他們已經敗逃不敢追趕,軍隊就可以安全行進,沒有危險了。你們哪里知道軍隊前進容易而撤退困難???”
金兵七萬屯駐楚州城下,三千人守衛(wèi)淮陰的糧食,又載著三千船糧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謀劃說:“敵人比我軍多十倍,難以用武力取勝,可以用計打敗他們?!庇谑桥山y(tǒng)領許俊抄小路前去淮陰,夜間二更天銜枚到了敵營,各自帶著火潛入,藏在五十輛糧車間,聽到哨聲點火,敵人驚慌逃走,活捉了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從武信軍節(jié)度使任上辭官。去世時,享年七十歲。被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師,謚號忠毅。
專項訓練(二)
一、
1、:B.(B項的“以”是“表目的連詞,來”的意思)
2、:D.(第①句和③句所敘內容都是一般行為,沒有反映出他倨傲特異的性格特征)
3、:B.(A項“玩世不恭”不當,這不是他的性格特征,“無所作為”在文中也明確信息。C項“反襯袁逢、羊陟不計私嫌、愛才薦才的高尚品格”不當,寫袁逢、羊陟是為了襯托傳主趙壹。D項中“故作倨傲“不當,這是他固有的性格特征,不是裝出來的。)
4、⑴
(趙壹)依仗有才能而對人傲慢,被鄉(xiāng)里人排斥。(恃,為,各1分;句子不暢,酌情扣分)
⑵幾百個主計吏都叩頭伏在庭院中,沒有誰敢向上看一眼。(定語前置,補出介詞“在”,莫,各1分;句子不暢,酌情扣分)
⑶趙壹認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來借勢顯揚名聲,就每日到羊陟門上(求見)。(以,非……無足以,乃,各1分;句子不暢,酌情扣分)
參考譯文
趙壹字元叔,是漢陽郡西縣人。體態(tài)魁梧,身高九尺,胡須美,眉毛濃,看上去非常高大俊美。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被鄉(xiāng)里人排斥,于是寫了《解擯》一文?!?br>
漢武帝光和元年,趙壹被薦舉為郡上計官員來到京城。這時司徒受理上計吏事務,幾百個上計吏都叩頭伏在庭院中,沒有誰敢向上看一眼,只有趙壹拱手作揖而不叩拜。袁逢見此頗感詫異,就讓身邊官吏去責問他,說:“地方郡里來的上計吏對三公行揖禮,這是為什么?”趙壹答道:“從前酈食其拜見漢王劉邦,只作揖,現在我對三公作揖,為什么競感到奇怪呢?”袁逢就恭敬地提起衣襟掖在衣帶間走下堂來,拉著趙壹的手,請他坐在上座,于是向他詢問西縣的事情,袁逢非常高興,回頭對在座的考績官員說:“這位是漢陽人趙元叔,朝中大臣沒有超過他的,我請求在諸位中為他設一個座位。”滿座官員都注意看他。
趙壹從袁逢那里出來后,就去拜訪河南尹羊陟,沒有能夠見到。趙壹認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勢顯揚名聲,就每日到羊陟門上求見,羊陟勉強允許通報接見,但他還沒有起床,趙壹徑直來到上堂,就走到他跟前俯視他說:“我遠居西州,仰慕您高尚品格已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相見,而您卻死去了,命運的安排有什么辦法呢?”便放聲大哭,羊陟門下的人聞聲大驚,都跑進來在旁邊站滿了。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于是起床,請趙壹談話,對他的才華深感驚奇。告訴他說:“你就要出人頭地了?!?br>
羊陟第二天早晨帶領許多車騎隨從到趙壹的住處通名拜訪。當時各郡的上計大多把車馬帷幕裝飾得很闊氣,而只有趙壹是破柴車,稻草屏,自己露宿車旁。他請羊陟一同坐在車下,左右的人沒有不慨嘆驚愕的。羊陟就與趙壹交談起來,一直談到黃昏,盡歡而去。羊陟拉著趙壹的手說:“含有美玉的石頭,如果不剖開,必定會有像卞和那樣哭出血淚來辯明它的事情!”羊陟就和袁逢一起舉薦趙壹,趙壹的名聲震動了京城,士大夫們都仰慕他的風采。
……州郡都爭相給趙壹送去封官的冊命,朝廷三公府征召十次,他都沒有就任,最后死在家鄉(xiāng)。
二、1、A(A第一句中的“謝”意為“謝絕”、“推辭,第二句中的“謝”意為“離開”、“辭別”;B中兩個“旋”都是“不久”的意思;C中兩個“務”都是“一定、必須”的意思;D中兩個“畢”都是“全、都”的意思。)
2、A(首先應正確理解“端重”的意思,根據文中“健少端重”不難推斷它的意思是“端正持重”,故應選①②③。)
3、B(劉健等力諫皇帝阻止為李廣墳墓題字。)
4、翻譯:(按照畫線處計算得分)
(1)劉健謝絕交游,關鎖門戶讀書,人們都認為他木訥倔犟。然而,他掌握了許多古代道理,有治理天下、拯濟百姓的大志。
(2)敬請您振作精神,提拔賢能之人,罷黜奸佞小人,明確地昭示賞罰,凡是應當推行的事,要當機立斷,不要遲疑。不要再因襲舊的做法,而留下日后的悔恨。
(3)現在陜西、遼東邊境戰(zhàn)患正盛行,湖廣、貴州的軍隊相繼建立功勛,不知用什么來應酬這些?
三、1.D(難:認為困難。例:1.今不行禮于衛(wèi),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左傳》。2.是以圣人猶難之。--《道德經》。A.贊譽。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2.C(①⑥有誤)
3.B(不是“主動請纓”,而是奉詔使遼)
4.⑴宰相很贊賞他的志向,讓他任明州通判。(“善”1分,“以”1分,句意通暢1分)⑵適逢審理太學生虞蕃訴訟一案,(許將)釋放了一些無罪的太學生,蔡確舒亶借機陷害許將。(“治”1分,“釋諸生無罪者”倒裝句1分,“因”1分)⑶(章惇)與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虛構罪名,降職流放元祐黨諸臣,并上奏要掘元祐黨首司馬光墓。(省略1分;“羅織”1分;“貶謫”1分)
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一)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高中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一)》,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一)一、考點解讀
命題者常常依據所選文段中傳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個標準(比如傳主的經歷或事跡,他的某個方面的才能和才干,他身上表現出的特別突出的品質或情操,諸如此類)為依據,編選若干文句(一般含有五至六個),這些文句有的符合這個標準,有的不符合這個標準,然后命題者將這些文句,分別編為四項,往往有對有錯,用這樣的組題方式,來考查考生是否從整體上讀懂了全文,是否準確地把握了文中的關鍵語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也是對閱讀材料內容理解方面的考查。本考點的能力層級為C級,常與“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為一”,有時也可單獨進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說明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并進而進行準確的分析或概括,以區(qū)別于文中的其他內容,而不是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簡單羅列,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相應會大一些。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主觀的東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閱讀上多下功夫。還需要說明的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前者要求對文章本身的有關內容作出歸納概括,屬于客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歸納、概括判斷能力;后者側重于作者主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分析、概括、判斷能力。但在實際考查時,這二者有時很難截然分開,因為提煉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要建立在對文章內容要點、主旨的分析上。
二、高考原題詳析
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是()(07山東)
①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②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③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④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
⑤乃會敗,議者以為知言⑥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在文言文閱讀中考查考生“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時,命題者常常依據所選文段中傳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個標準(比如傳主的經歷或事跡,他的某個方面的才干,他的身上表現出的特別突出的品質或情操)為依據,選擇若干(一般五至六個)符合和不符合標準的文句編為四組。本題即是以能表現王戎的“聰明睿智”為標準,選擇了六個句子編為四組,讓選出“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做文言文“篩選文中的信息”題目,首先要讀懂全文,理解所選句子的意思;其次要審清題目,準確把握題目要求;然后根據題目逐句分析,選定符合要求的句子;最后選出正確答案。本題①③⑤均從不同角度說明王戎的聰明睿智,而②句說明王戎膽大,④句說明王戎清廉,⑥句說明王戎的政績,都不是說明王戎的聰明睿智的,據此可以確定正確選項為B。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07山東)
A.王戎小時候視力極佳,看太陽時眼睛不花,裴楷看見后稱贊說:“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電光?!?br> B.阮籍與王渾、王戎俱為好友。阮籍每次拜訪王渾,時間都很短暫,但與王戎交談的時間卻很長,主要是阮籍認為王戎比王渾清逸可賞。
C.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D.和嶠在服喪期間,用禮法約束自己,吃飯限量,皇帝認為和嶠哀傷過度,并為此擔憂,但劉毅認為王戎比和嶠更讓人感到憂慮。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文言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試題有以下兩個特點,一個是分析概括要以對文言句子的理解為基礎,不能準確把握文言句子的意思,就談不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二是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候表現得直露,有時候則表現得比較隱諱,而命題者往往在文白轉換的過程中設置干擾,因此難度比較大。本題四個選項即涉及對全文的理解。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類題目,首先要弄清選項的“觀點態(tài)度”所指的具體對象、文句范圍,即選項列舉的觀點是針對哪(幾)個人,哪(幾)件事,哪(幾)句話;其次要將選項中列舉的觀點態(tài)度與文中相應的句子進行比較,看有無不同,尤其要注意細微的差別;最后選出答案。以本題為例:將選項中列舉的觀點態(tài)度與文中相應的句子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其他選項都與原文一致,C項將“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當成了王戎“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的原因,而原文中“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與上句“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是轉折關系,不是因果關系,故是“不正確的一項”。
三、復習建議
認真讀懂全文,理解所選的用來作判斷的句子的含意,掃清文字障礙,捕捉到重要信息,乃是解題的最為關鍵的一步。其次是讀懂題干,弄清標準(比如2007年山東卷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全國卷Ⅰ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動民眾”的一組等等),標準越明,答案越可能選準。第三,依據標準,找到每句話所在原文的位置,結合上下文先理解語句意思,再與題干要求對照,逐一檢查,再做出選擇。選擇時首先要特別注意文句中陳述對象的檢查,一般說來,陳述傳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標準的;其次,是對陳述傳主的文句作認真分析,有時某些文句雖然也是陳述傳主的,但用標準來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就應該排除。需要指出的是,有時有的文句雖然不是直接陳述傳主,但它卻是用側面烘托的方法來寫傳主的,我們應該學會辨別。最后,對照選項,選出正確答案,注意以“巧”取勝,比如運用排除法,比較法、利用試題信息等。
全面理解選文,將知識融會貫通,是完成本考點的必要條件,也是順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閱讀的必要步驟。具體說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1)“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指作者通過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即贊成什么,或者反對什么?!案爬ā笔侵冈谧x懂所給材料后能以簡潔的語言揭示出作者對所寫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貶?!胺治觥笔侵改軓淖髡咚帟r代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作者的思想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評價。
(2)作者觀點態(tài)度在文中的表現:記敘文,集中體現于議論性的語句中,有的融于細微的字里行間;議論文,就是文章的論點或論點引發(fā)的對現實的觀點態(tài)度。
一般來說積極的有:抒發(fā)愛國情懷,表現憂國憂民,歌頌傳統(tǒng)美德,贊揚美好品質,贊美真善美。消極的有: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剝削階級意識、迷信思想、貶低勞動人民、宣揚假丑惡。
(3)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卻表現得含蓄而隱蔽。對于前者,概括起來不難,對于后者,則要仔細加以辨析、比較,使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顯現出來。
(4)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時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對民族和人民的態(tài)度,看作者對統(tǒng)治階段和邪惡勢力的態(tài)度;看作者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看作者觀點在當時和今天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時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評價要準確恰當。
(5)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方法有:
①文中篩選法。首先要弄清選項中的“觀點態(tài)度”所指的具體對象、文句范圍。就是要看選項中列舉的作者觀點態(tài)度是針對哪一個人物、哪一樁事件的,具體在文中表現為一個語句還是一個物,一件事、一個文段,還是涉及全文。其次要將選項列出的“觀點態(tài)度”與文中篩選出的相應的“觀點態(tài)度”加以比較,如果題干要求選正確項,則選兩者吻合的;如果選錯誤項,則選兩者不相符合的。
②概括評價法。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是通過人物、事件、哲理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現出來的,因而在閱讀時,就要從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敘述,某一哲理的說明中,在領悟、分析、綜合的基礎上,概括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拿這種評價與選項中的評價比較辨析,從而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
③抓住題眼法。這里說的題眼指題干中的關鍵詞語。解答須認真審題,明確要求,抓住題眼,綜合歸類,找出答案。
④排除干擾法??碱}中設置的干擾一般有:a.夸大事實,導致謬誤;b.偷換概念,混淆是非;c.正誤夾雜,真真假假。解答時,抓住原文內容分析,辨明題干要求,了解干擾形式,就能解答準確。
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何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何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十七節(jié)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何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知識梳理】
(一)、詩歌借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1、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任何人寫作品都有其目的都是為了宣傳某一種思想,造成一種輿論,去影響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種通過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表達出來的某一思想意見,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它是作品內容的靈魂,題材的統(tǒng)帥。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會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并從中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認識。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深化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
(4)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
2、分析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為藝術美,而通過藝術美的形象表達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讀了能使人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幾點:
(1)情感類別,如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向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如楊柳、菊花、圓月、落葉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觸景生情等。
3、明確作品的社會意義。
4、把握作品的情調。文學作品無不滲透作者的思想剛強,而其思想感情是與作者的生活時代、階級立場、道德操守、個人經歷分不開的,因此作品的格調就有高雅與庸俗、振奮與頹唐、健康與不健康之分。
總之,文學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具體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學作品的政治內容、思想傾向,這是任何時候文學鑒賞的首要任務。
古典詩歌的重要主題:憂國憂民、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昔勝今衰、滄海桑田的變化等。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解讀這一考點的內容,具體如下:
1.關于思想內容
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是指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所蘊含的意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所表現的主題,所流露的感情等。準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1)要從整體上認真辨讀詩詞中的字句,包括詩中的文言詞語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其中,對文言詞語的詞義理解尤為重要,因為古代詩歌中的一些詞語跟現代漢語在意義上有很大差別,若不理解詞義,便很難把握詩句表達的意思,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數尺”的“去”等,就是這樣的一些詞語。
(2)要揣摩作品的深層含義。詩歌創(chuàng)作講究含蓄,講究意蘊,因此,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和抒發(fā)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過具體的意象來寄托,借助巧妙的藝術手法來傳遞,這就需要結合語境仔細推敲,透過字面意思挖掘深層含義,如《約客》中“閑敲棋子落燈花”一句,從字面上看貌似閑適,實際上表達的是詩人內心的煩躁和焦慮,若不結合語境仔細揣摩,便很難看到字面后隱藏的這一深層含義。
(3)要對作品進行客觀的分析。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時代的產物,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因此,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貶低,更不要將今人的觀點強加給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說的“知人論世”。就是說要了解清楚作者所處的耐代及作者的生活經歷,這就要求我們真正讀懂這首詩究竟寫了什么,理解作者寫詩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此外,還應注意從標題了解詩歌豐富的內涵,即“題眼”,如杜甫《春夜喜雨》這一標題中的“喜”字;抓住詩詞中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即詩眼、詞眼;從注釋中捕捉信息,注釋往往解釋詞語和典故,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等,有利于對內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5)要整體把握作品的基調和主旨。就是說要在認真辨讀詩詞中的字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遣詞立意,品味作者如何營造意境,領悟出其中蘊涵的感情。比如說李清照的伯《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我們可以透過疏雨、驟風,濃睡、殘酒,綠葉的“肥”、紅花的“瘦”這些字眼,去體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濃得化不開的傷春、惜春的感情;從“不消”“應是”等詞語,去領悟委婉曲折的表現手法。
2.關于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古代詩歌的作者以詩歌作為載體表達的情感、主張、觀點和態(tài)度。其表現方式有別,手法各異:或直白張揚,或含蓄隱晦,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因此,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必須準確分析詩歌的具體內容,這樣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和態(tài)度。一般而言,詩文作者表達觀點態(tài)度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表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一詩先寫景后抒情,語言直白暢達,對秋景的贊美和對自然的喜愛之情表露無遺。觀點態(tài)度很鮮明。這類詩歌,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與詩歌內容的鑒賞處于同一能力層面,有了正確的鑒賞,也就有了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準確評價;二是間接表達。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間接表達也有兩種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通過對眼前“殘陽”“霹”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九月初三夜”的喜悅之情。詩人當時外調離京,脫離官場的排擠傾軋,不由覺得一身輕松。其觀點態(tài)度已滲透在對自然之景的描寫之中了;②側身詩外,暗寄褒貶。如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边@首詩中,作者與詩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同一,詩人側身詩外,將其褒貶之情暗寄于“妾”這一形象上。由于這個獨立的、富有個性的形象的存在,作者情感與詩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就不一致了。詩人通過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了“思婦”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婦的形象,婉轉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戰(zhàn)爭的厭惡。
復習應考的方法
1.迅速準確地把握詩歌內容的方法
(1)讀標題、注釋。不少古代詩歌的標題或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或暗示詩歌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就會抓住詩的感情脈絡。注釋往往解釋詞語和典故,而詩人又往往用典故表達廣泛而深刻的主題。
(2)聯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寫作風格,才能做到知人論世,依人察情。
(3)析意象、品意境。從意象(創(chuàng)作中作品內容依托的主體,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去分析詩的情趣、基調、社會意義等。閱讀時要充分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像,去再現、補充詩的內容。
(4)評技法。在深入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體會詩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2.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應注意的問題
讀懂所給的詩歌固然重要,但將思考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也不容忽視,應注意準確、規(guī)范。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緊扣要求題目怎么問就怎么答,問表現手法就答表現手法,不要答非所問。要緊扣要求,具體作答,切忌籠統(tǒng)、空泛。
(2)吃透提示有時出題人為讓考生準確把握題意,給了一定的提示,對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不可輕易放過,這往往是引導我們答題的路標。
(3)要點齊全高考閱卷一般采點給分,因此要注意表達文字的切人點。要點要全,組織答案要完整,評價要恰當。不管有無要求,都要聯系詩作具體內容,不要架空分析。
(4)表達流暢要做到文句通順,先后有序,用語準確,表達到位;要盡量使用鑒賞用語,不說外行話”。還要注意書寫工整,文面整潔。
(二).答題技巧
提問方式:這類題的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力怎樣的情趣”,“主旨是什么”?;蚪Y合意境提問,或就某句某聯發(fā)問。
答題步驟:①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fā)(“寄寓”或“揭示”)什么感情;
②概括詩歌主旨: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fā)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知識鏈接】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①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官》。
②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④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边@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tǒng)觀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①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②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③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④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⑤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⑥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xiāng)懷人
①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
③邊關思鄉(xiāng)。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④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4.生活雜感
①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劉禹錫《烏衣巷》、姜夔《揚州慢》。
③借古諷今的情懷。如:李商隱《賈生》、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④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⑤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②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考題例析】
閱讀歐陽修《采桑子》,分析這首詞的內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導析】答案示例:這首詩描寫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風習習,夜鳥閑眠,一片寧靜、美好,好似人間仙境。抒發(fā)了詩人愛戀西湖風光和現實生活的美好情懷。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認真閱讀詩句,整體感知詩歌寫得大致意思;其次是明確詩中提到地點(西湖)、時間(月夜),人物(詩人)、事件(蕩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鷗鷺閑眠、風清月白),歸納時要善于摘錄詩中詞語組合;第三步,根據“卒章顯志”的特點揣摩詩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點詞語或短語“誰羨”、“便是仙”進行解讀,詩句結尾句不再描寫,而是議論,這正是解讀主旨的關鍵。前面景色描寫非常寧靜、美好,才會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覺。這種鑒賞題在解答時,通?!扒蟹帧睘閮牲c,一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fā)了……”。
【能力訓練一】
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沖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擾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問:這首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
4.面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本詩約作于謫居永州期間。
5.指出下面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
問:這首詞以“說愁”貫穿始終,作者說“如今識盡愁滋味”,作者愁什么?
.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注:作者從抗金前線的南鄭調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問:從詩中中可以看出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8.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安徽卷)
小孤山①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無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問: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二綜合】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全國卷)
春日即事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2)這首詩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
2.讀宋詞聯系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2008湖北卷)
臨江仙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wěn),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注: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于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后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1)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
(2)《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意象,但其象征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
3.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湖南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揚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王昌齡
沅漠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誦,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江蘇卷)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2008山東卷)
畫堂春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2)“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
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絕句(三)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
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7.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2008四川卷)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shàn):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8.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維
寂莫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1)簡析“遍”字在頷聯中的表達效果。
(2)詩的后四句寫出來怎樣的景與情?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8重慶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車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1)本詞上、下片各寫了什么?請作簡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歷史: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圍繞秦始皇,我重點講以下的幾個問題(以下不少觀點在史學界仍有爭論):
1、秦始皇的生父: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趙國。從秦國國君的世系看,他的父親是當時為質于趙國的秦公子楚(即異人,后立為莊襄王)。《史記呂不韋列傳》卻記載了一個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的傳奇式故事,說呂不韋先與一個能歌善物的趙姬同居,知趙姬有身孕后,讓趙姬去勾引子楚。不久子楚愛上趙姬,呂不韋便把趙姬獻給子楚。趙姬生下嬴政后,子楚就立趙姬為夫人。子楚回國繼承了王位,死后把王位傳給子政?!f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不影響他統(tǒng)一中國的偉大形象。如孔子和耶穌都是私生子。
2、秦始皇的長相:《史記秦始皇本記》有一段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據此,有人指出,秦始皇的相貌是無法恭維的,因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這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所謂“摯鳥膺”,就是醫(yī)學上所說的雞胸,這是軟骨病的一種癥狀。“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鼻梁凹陷?!安蚵暋眲t表明秦始皇有氣管炎。軟骨病患者,骨的發(fā)育不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狀都發(fā)生變異,胸、鼻的畸形,又造成氣管炎的經常發(fā)作。至于“長目”,即“馬目”,是眼球突出的病狀。由于上述種種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秦始皇不僅絲毫談不上相貌堂堂,而且多病纏身,難怪他脾氣那么暴躁。
3、秦兵馬俑:秦兵馬俑坑,位于陜西省臨潼驪山縣驪山腳下。自1974年被發(fā)現以來,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歷史學者以及廣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兵馬俑坑建造規(guī)模宏大,埋藏的文物豐富、精湛,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兵馬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布成軍陣的陶人或著鎧甲,或披戰(zhàn)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態(tài)神情各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種、性格、可謂如生。由于兵馬俑坑建造坑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發(fā)掘以來,國內外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說,這支裝備齊全、威武雄壯的兵馬俑隊伍,是守護黃泉之下的秦始皇。……這些陶俑的數量如此巨大,僅被發(fā)掘出土的就近萬個,且它們真實而規(guī)范,又帶有不同的個性。兵馬俑在流傳至今的任何史書中都毫無記載,可以說是連蛛絲馬跡都沒有,實在很令史家慚愧。
4、秦始皇陵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成城東五公里外,南靠驪山,北臨渭水,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帝王即位常稱“南面稱孤”,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的意思。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么愿意坐西向東呢?一種意見認為,秦始皇生前派譴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又多次親自出巡,對東海仙境十分向往??上旄R蝗ヨ脽o音信,回歸無期,使始皇帝親臨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這不能不成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遺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后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天國。于是秦始皇建造了這坐西向東的陵墓。
5、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認為自己的功績,是歷史上的帝王不可比擬的。他認為品德超過三皇,功蓋五帝的,自稱皇帝。皇帝自稱“朕”,下令稱“詔”。崇尚黑色。
6、秦始皇迷信:他有一次因風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發(fā)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7、秦始皇實施一系列的統(tǒng)一措施:
①建立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大權獨攬,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叭庇苫实廴蚊?,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建立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每一個郡有守(等于省長)、尉(等于邊防區(qū)司令)和監(jiān)(等于監(jiān)察專員)各一,郡下設縣,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所謂“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中國的文字在戰(zhàn)國時代已有分歧的趨勢,自此以篆為標準。度量衡的單位也標準化,車軸的長度也隨著劃一。全國有聲望的家室12萬戶,一律遷居于國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除了秦軍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沒收銷毀,鑄成12尊龐大的銅人,放置在皇宮之前。
③統(tǒng)一法律。據《史紀》《漢書》的記載,秦法僅死刑就分為戮、腰斬、車裂、坑(活埋)、鑿顛(鑿破頭腦)、抽脅、梟首,并推行連坐法和族誅,實施嚴重的刑法,以鎮(zhèn)壓人民。
④“焚書”、“坑儒”,除了醫(yī)藥種樹之書,其余盡行燒毀,焚書后引起儒生的不滿,前212年,秦始皇又進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秦始皇收養(yǎng)了許多占星學家和煉丹的術土,當中有兩人有秦始皇聘任尋求長生藥物,他們沒有覓到藥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長壽的條件?;实鄞笈铝钚l(wèi)士在都城里挨戶搜索。上述兩個人未尋獲,可是被捕者460人,他們或是與這兩人有交往,或是在賣弄相似的方式。最后這400多人全被活埋。
⑤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于前215年收復河套地區(qū),設置44縣。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發(fā)農民,把戰(zhàn)國時秦、燕、趙三國長城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近萬里防御線,史稱“萬里長城。”
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整理成文并用投影展示)
①完成了統(tǒng)一,結束了諸侯割劇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fā)展。
②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
③統(tǒng)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開創(chuàng)了幅員遼闊的秦帝國,促進了民族各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壓制了人民的思想
⑤焚書坑儒,摧殘文化
⑥實行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耗費民力;法律殘酷,最終促成農民大起義,使秦朝滅亡。
總體評價:秦始皇在中國建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我國歷史發(fā)展長河中,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其功績是偉大的。但是,秦始皇橫征暴斂,農民被迫把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賦稅,還要負擔沉重的遙役,被征去修阿房宮、陵墓、筑長城達200多萬人。秦始皇的暴政,給自己種下覆滅的惡果。
最后我要求學生掌握有關評價古代政治家的功過時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去思考:(引自賓華老師的《中學歷史理論與能力測試》)
①是否完成國家統(tǒng)一,推動歷史發(fā)展。
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
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fā)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
⑤是否采取措施,鞏固國家統(tǒng)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
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通過學習,同學們對“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了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初步掌握了有關評價歷史人物的尺度:評價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加以具體的歷史的全面考察。不但要分析他們是否提供了當時所需要的東西,更主要的是要分析他們是否比其前輩提供了新東西。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師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必將不斷深化。
布置作業(yè):談談你對秦始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