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教案幼兒園
發(fā)表時間:2020-05-11《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知識要點]
一.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但是,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這一薄層里,因此這一薄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生物體中,這是維系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的基礎。2使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產生遷移,進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被循環(huán)利用。
2生物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改造:1改變大氣萬分;2改變水的化學萬分;3加速巖石風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與環(huán)境
1氣候是影響植物分布的重要條件:1熱量是決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3水分是植物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
2植物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1鐵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環(huán)境;2堿蓬指示具有鹽堿性土壤的環(huán)境;3干旱環(huán)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駱駝刺;4水濕環(huán)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蘆葦。
二.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平衡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由生物群落與非生命環(huán)境構成。它們二者之間不斷地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1生產者:主要指制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
2消費者:1初級消費者(植食動物),2次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一級肉食動物);3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二級肉食動物)。
3分解者: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把有機物(生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化學元素和簡單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氣和水中,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環(huán)境:生物以外的一切無生命物質和能量。
3.食物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圍繞著食物所發(fā)生的聯系。食物中的能量,從植物通過一系統(tǒng)的動物,依次傳遞,這個途徑就叫食物鏈。在同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同一消費者不僅吃一種食物;如:鳥即吃植物又食昆蟲;不同消費者可能吃同一種食物,如鷹和狼都將將兔子作為食物。所以,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許多食物鏈,各種食物鏈交錯成網,形成復雜的食物網。如圖
4.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
1能量的來源:太陽能。
2能量流動的特點:1單向的;2逐級(營養(yǎng)級)遞減的。太陽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然后經過食物鏈從生產者(綠色植物)轉移到消費者,由于生物都要進行新陳代謝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從較低的營養(yǎng)級流向較高一級的營養(yǎng)級,從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形成金字塔型的營養(yǎng)結構圖。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圖;生態(tài)金字塔示意圖。
5.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
1物質來源:生物群落周圍的非生命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物質(化學元素,礦物質等)。
2過程和特點:主要是植物從周圍空氣和土壤中吸收營養(yǎng)元素,然后以有機分子的形式從一個營養(yǎng)級傳遞到下一個營養(yǎng)級。生物體死后,又被分解的簡單的無機物質回歸到環(huán)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通過這種循環(huán)利用物質來維持生物圈營養(yǎng)物質的收支平衡。
6.生態(tài)平衡
1概念: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即生產、消費、分解過程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時,就叫生態(tài)平衡。這種平衡還體現在系統(tǒng)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wěn)定上。
2特點:總是處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變化和發(fā)展中,是一種暫時的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
3人類活動和生態(tài)平衡:①遞循生態(tài)學規(guī)律辦事,可促進環(huán)境的良性發(fā)展;②違背生態(tài)學規(guī)律辦事,如:環(huán)境污染、濫伐森林、掠奪式開發(fā)采集和狩獵等,就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導致環(huán)境惡化。
三.自然帶[迷你句子網 JZ139.CoM]
1.地球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
1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2地域分異:由于各地緯度位置,大陸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熱量與水分的差異,在不同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寬度,呈長帶狀分布,形成自然帶。?quot;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2.陸地上的自然帶:
世界陸地,從赤道向兩極,大約可分為幾個大的自然帶,就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各自然帶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界限,總是由這一帶逐漸地轉變?yōu)榱硪粠?,因此在兩個自然帶之間總存在著過渡帶,如由森林帶向草原帶過渡的森林草原帶,由草原帶向荒漠帶過渡的半荒漠帶等。
3.自然帶的分布規(guī)律:
分布規(guī)律
成因
特點
緯度地帶性
主要是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導致熱量的差異,即以熱量為基礎,但又在這一熱量帶內水分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即與緯線大體平等伸展
經度地帶性
主要是從沿海往內陸,水分條件的差異,即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也在一定溫度條件基礎上形成的
自然帶大體上與經線相平等伸展成條帶狀
垂直地帶性
在高山地區(qū),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
在較低的緯度地帶,相對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帶最明顯,種類也最多
非地帶性
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響
非地帶性分布
[復習指導]
本章的知識是作為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過渡的橋梁,是學習人文地理的基礎,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總結和人文地理的開始。本章首先從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開始的,它著重說明生物對整個自然界形成發(fā)展的重大影響作用,以及地理環(huán)境對生物分布的制約關系,其次生物之間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下共同生活,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而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響著的,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勢必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整個生物圈(最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因此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但又十復雜的問題;人文地理學中的諸多問題的解決都要涉及生態(tài)學的內容,并將生態(tài)平衡作為討論問題的起點,如:如何防治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我國西部大開發(fā)中的生態(tài)建設的問題,最后,自然帶是在前面各章自然地理知識基礎上的總結,它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它需要運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布規(guī)律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從中得出綜合性規(guī)律的結論,為轉入人類對自然資源如自然條件的利用改造等人文地理知識的復習展開了空間上的"背景"。現將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的幾點問題說明如下:
一.學會閱讀和運用示意圖的能力
本章的知識點、要領比較多,學起來較為枯燥,但我們可以利用示意圖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如:池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圖可幫助我們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
二.注意與其它學科的聯系
本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知識點在許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態(tài)學的觀點,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綠色植物憑借體內葉綠素吸取太陽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氫離子與CO2植物憑借內葉綠素吸取太陽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氫離子與CO2化合成能量豐富的有機物,同時,游離氧作為副產品被釋放到外界環(huán)境中。這一過程可以寫成下面的反應式:
此外:十分之一法則(林注曼定律)、化學知識的運用,對我們理解掌握本章知識都起著生要的作用。
三.人類活動(污染)對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
生產生活產生的東西含氮、磷的廢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魚類大量死亡,其原因可從下面的關系式來理解:
四."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是參照世界各大陸的輪廓繪制的。這種示意圖有二個假設條件:一是大陸表面是平坦的,沒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線是平直的,沒有島嶼、半島和海灣。因此,在反映自然帶方面僅僅只能反映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分布規(guī)律。這是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quot;基調",由于大陸輪廓,地形,地表狀況的復雜性(非地帶性)的影響。而引起的各地熱量、水分的變化,因此"理想大陸"狀況下的水平自然帶分布也就發(fā)生了"變形",如山地的影響,水平自然帶受到干擾,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所代替。
五、陸地自然帶與在世界氣候類型的關系
精選閱讀
《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地球上的大氣》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知識要點]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大氣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1)大氣是地球的保護層,使地球表面的熱量變化不至于過劇烈,并使地表少受外來天體的撞擊。
(2)大氣是天氣變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大氣對水的循環(huán)、地表形態(tài)等都起著重大影響。
?。?)大氣是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大氣。
2、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潔
空氣
氮
(N2)
約占78%
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
(O2)
約占21%
一切生物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水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也能吸收地面輻射,起保溫作用。
固體雜質
很少
作為凝結核,促成水汽凝結
3、大氣的垂直分層(見下面的圖表)
層次
高度
特點
形成原因
對流層
①低緯17-18千米
②中緯10-12千米
③高緯度8-9千米
①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氣溫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
②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③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①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
②對流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空氣的對流運動
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起初不隨高度變化或變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wěn)定,不易形成對流,大多以水平運動為主。水汽含量極少,能見度好,天氣晴朗,對高空飛行有利
平流層氣溫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響,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層中的臭氧層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使氣溫升高
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到85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相當強烈,又稱高空對流層
因為這一層幾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電離層
從中間層頂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圍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該層中的大氣物質(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線的緣故
散逸層
電離層頂以上的大氣
一些高速度運動的空氣質點,經常散逸到星際空間去,是地球大氣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層次
受地球引力場的束縛很弱
二、大氣的熱狀況
1、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太陽輻射波長: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包括紅外線(大于0.76微米)、紫外線(小于0.4微米)和可見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太陽輻射又稱為短波輻射。
(3)太陽輻射強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太陽輻射強度。太陽高度角是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氣的熱力作用(見下面的圖)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眨撼粞跷詹ㄩL較短的太陽紫外線;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長較長的太陽紅外線
?、诜瓷洌涸茖雍蛪m埃對太陽輻射進行反射。云層愈厚,云量愈多時,反射作用愈強
?、凵⑸洌阂钥諝庵械姆肿印m埃、云滴等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①大氣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陽輻射能透過大氣射到地面。
②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從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熱量保存在大氣中。
③大氣輻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3、氣溫的時空分布
(1)氣溫的時間分布
?、贇鉁氐娜兆兓?/p>
時間
日出→正午
正午→14時左右
14時左右→日出前后
太陽輻射強度
不斷增強
開始減弱
繼續(xù)減弱
地面儲存熱量
不斷增多
增多→盈余→虧損
繼續(xù)虧損
地面溫度
不斷增強
升高→13時達最大值→降低
不斷降低
地面輻射
不斷增強
繼續(xù)增強至13時達最大值→減弱
不斷減弱
氣溫
不斷上升
繼續(xù)上升至14時達最高值
不斷下降,日出前后達到最低值
②氣溫的年變化
太陽輻射最強月份
氣溫最高值月份
太陽輻射最弱月份
氣溫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陸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儲存熱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比陸地慢
(2)氣溫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況下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遞減,這是因為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異的緣故。由于氣溫的分布還與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等溫線并不完全與緯線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質比較均一的緣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這表明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
④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北緯20°--30°的沙漠地區(qū),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大陸上。
三、大氣的運動
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①大氣運動的狀況:大氣運動包括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前者叫對流,后者叫風。
②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能。
③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的不均勻,造成高低緯間的冷熱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④大氣運動的直接原因:冷熱不均引起空氣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空氣的上升或下沉導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氣壓差異又是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2、大氣的水平運動的三種力(見下圖)
(1)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而產生的一種力,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風向應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2)地轉偏向力:由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一種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響使風逐漸偏離了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風可以一直偏轉到風向平行于等壓線為止。
(3)摩擦力:實際大氣中,特別是近地面的風,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個角度。
3、大氣運動的形成
(1)氣旋和反氣旋--最常見的運動形式
氣旋
反氣旋
概念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低氣壓。在低氣壓區(qū)出現的大型空氣旋渦叫氣旋。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qū)域,叫高氣壓。在高氣壓區(qū)出現的大型空氣旋渦叫反氣旋。
形成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氣壓的氣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按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中心的氣流被迫上升運動。
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氣壓的氣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按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紅心形成下沉氣流。
天氣狀況
中心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氣旋過境時,常出現陰雨天氣。夏秋季節(jié)我國東南沿海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氣在下沉過程中,由于氣溫升高,水汽逐漸蒸發(fā),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晴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反氣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①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輸送熱量和水汽,從而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氣壓帶和風帶:不計海陸分布和地形的影響,引起大氣環(huán)流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從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緯向帶狀分布的氣壓帶和風帶。
環(huán)流圈
氣壓帶或風帶
范圍
形成
對氣候的影響
低緯環(huán)流
中緯環(huán)流
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
南北緯5°之間
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氣溫很高,近地面空氣層受熱膨脹,氣流上升,氣壓下降。
上升氣流為主,全年高溫多雨
信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與赤道低壓帶之間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
一般少雨,但大陸東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較多
副熱帶高氣壓帶(回歸高氣壓帶)
南北緯30°附近
氣流在高空堆積下沉,使低空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
下沉氣流為主,降水少,氣候干燥
中緯環(huán)流
高緯環(huán)流
西風帶
南北緯40°--60°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為偏西風
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豐富,向內陸逐漸減少
副極地低氣壓帶
南北緯60°附近
西風氣流與極地東風相遇,互相推動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對的低氣壓帶。
氣旋活動頻繁,多陰雨天氣
極地東風帶
極地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偏轉為東風
嚴寒,少雨烈風
極地高氣壓帶
南、北極附近
接受太陽輻射量很少,氣溫很低,空氣冷重下沉、氣壓高
氣候嚴寒,降水稀少。
③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由于海陸之間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帶和風帶受到破壞,形成冬夏海陸氣壓活動中心,進而形成了季風環(huán)流(如下圖)。
氣壓活動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氣壓中心
大陸
海洋
7月
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熱低壓切斷
印度低壓
夏威夷和亞速爾高壓
1月
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冷高壓切斷
亞洲高壓
阿留申和冰島低壓
南半球
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
季風環(huán)流
地區(qū)
季節(jié)
形成原因
風向
東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太平洋低壓
西北季風
夏季
空氣由太平洋高壓吹向亞洲的印度低壓
東南季風
南亞
冬季
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赤道低壓
東北季風
夏季
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
西南季風
四、大氣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水汽和凝結核,它們是形成降水的物質基礎??諝庵械乃吭黾踊蜻\行過程中氣溫下降,促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tài),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類
類別
對流雨
地形雨
鋒面雨
臺風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濕熱空氣上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迎風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在鋒面上抬升,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
暖濕空氣繞臺風中心旋轉上升時,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特點
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稀少
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
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
分布
赤道地區(qū)常年發(fā)生,中低緯地區(qū)夏季午后
山地迎風坡
多分布于中緯地帶
熱帶洋面上
3、降水量的變化
(1)季節(jié)變化:降水量在一年內的變化或分配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內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較均勻,例如赤道地區(qū)、西歐等地屬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例如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區(qū)則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際變化:降水量在各年間的變化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在海洋性氣候地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而在季風氣候地區(qū)大些,內陸干旱地區(qū)變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緯度、海陸分布、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從緯度分布看,全球可分為赤道多雨帶、溫帶多雨帶和副熱帶少雨帶、極地少雨帶。
五、天氣和氣候
1、天氣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天氣是指一個地區(qū)短時期內大氣的冷暖、干濕、風雨、陰晴等物理狀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況短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氣團和鋒面的活動是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
(1)氣團:
概念
在廣大范圍內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團空氣
形成條件
①大范圍性質均勻的下墊面(大陸和海洋)②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形式
分類
按溫度
①冷氣團(氣團溫度低于移經地區(qū)氣溫)②暖氣團(氣團溫度高于移經地區(qū)氣溫)
按源地
①冰洋氣團②極地氣團(大陸、海洋)③熱帶氣團(大陸、海洋)④赤道氣團
與天氣的關系
①單一氣團控制,天氣單調②兩種氣團交替,天氣變化③兩種氣團交界地區(qū),天氣變化最劇烈
對我國的影響
冬季:蒙古、西伯利亞極地氣團,天氣寒冷干燥;夏季:副熱帶太平洋的熱帶氣團和印度洋的赤道氣團,帶來豐沛降水
(2)鋒面:
①鋒的概念:鋒是鋒面與鋒線的統(tǒng)稱。鋒面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鋒線是鋒面和地面相交的線。
②鋒是特征:鋒面是一個狹窄而傾斜的過渡地帶;鋒的兩側是一個溫度和濕度差異很大的地帶,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現象。
③鋒面與天氣:
鋒面的分布
冷鋒與天氣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叫冷鋒。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下部,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卻過程中成云致雨。冷鋒過境時,會出現大風,云層增厚和雨、雪天氣。冷鋒過境后,冷氣團占據原來暖氣團位置,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根據冷氣團的移動速度,可將冷鋒分為兩類:一類是慢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較慢,暖氣團被迫沿冷氣團平穩(wěn)爬行,逐漸冷卻凝結,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另一類是快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很快,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鋒面上往往出現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或沙暴天氣,以及冬季的寒潮,屬冷鋒天氣。
暖鋒與天氣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叫暖鋒。在暖鋒上,暖氣團沿冷氣團主動地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當暖鋒過境時,云層加厚,形成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后,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雨過天晴。春季,長江以南和東北地區(qū),常有暖鋒活動。
準靜止鋒與天氣
準靜止鋒是指移動幅度很小的鋒。其時,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qū)擺動,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就是準靜止鋒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準靜止鋒使得昆明和貴陽天氣有很大差異。
2、氣候和形成氣候的因素: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qū)多年的天氣特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態(tài)的長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一個地區(qū)的氣候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地面狀況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對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造成高低緯度熱量的差異,是氣候形成的最基本素。
(2)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促進了高低緯、海陸之間熱量與水汽的交換,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氣候不同。
(3)地面狀況:地面是對流層中熱量與水汽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質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獲得太陽熱量不同;②海陸分布不同,海陸熱容量與傳熱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緯度上的水熱狀況不同;③地表形態(tài)不同,對氣流影響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熱狀況不同;④洋流性質不同,熱能的輸送和交換也不同,暖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增溫加濕作用,寒流對流經沿岸地區(qū)有降溫減濕作用。
3、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系:
(1)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②對水利建設的影響;③對城市建設的影響;④對交通工程建設的影響;⑤對人類健康的影響;⑥對形成自然災害的影響。
(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改變地面狀況,進而影響局部地區(qū)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熱量和水汽發(fā)生變化,使局部地區(qū)降水有所增加,氣溫的變化緩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則可能使氣候惡化。②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作用、熱島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會破壞臭氧層;排放出發(fā)塵埃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氣溫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業(yè)集中的城市,氣溫比郊區(qū)高,風速比郊區(qū)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
4、世界氣候類型
氣候帶
緯度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qū)
氣候特征
熱
帶
大致在南北緯度30°之間
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來等地。
處于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區(qū),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處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qū),干季濕季明顯交替。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為顯著。
在一年中風向隨季節(jié)轉變非常明顯。夏季風來臨,赤道氣團帶來大量降水;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熱帶沙漠氣候
大致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qū),亞洲阿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qū)。
在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強烈,氣溫極高。
亞
熱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30°-40°之間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前者夏熱冬溫,季節(jié)變化明顯。夏季風時,熱帶海洋氣團帶來大量降雨;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降雨減少。后者冬夏溫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較前者均勻。
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熱帶高壓帶北移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干旱炎熱;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暖濕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溫
帶
大致在南緯或北緯40°-60°之間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日本和朝鮮半島。
冬夏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風時,受極地海洋氣團或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qū)。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很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影響,終年濕潤,冬雨較多,冬不冷夏不熱,氣溫年變化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間。
亞寒帶
南北極圈附近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
帶
極地附近
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嚴寒,皆為冬季。最熱月氣溫僅達1°C-5°C。降水少,多云霧,蒸發(fā)極弱。
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和格陵內陸地區(qū)。
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qū)。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約在-29°C--35°C,北極地區(qū)在-22°C以下。
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qū),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隨著高度增加,氣候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如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強,風力也大。
《地球在宇宙中》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在宇宙中》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地球在宇宙中》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第一單元地球在宇宙中
[知識要點]
一.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1、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統(tǒng)稱為天體。按照其物質組成、質量大小、運動規(guī)律,可分為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等主要的類型。最基本的天體類型是恒星和星云,它們的區(qū)別如下:
恒星
由炙熱的形體組成,有很大的質量,自身能發(fā)光的球狀天體;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因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其相對位置似乎是固定不變的;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的特點,主要成分是氫。
2、天球:以觀測者為球心,半徑無窮大的假想圓球。人們在說明天體的位置和運動的時候,把天體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們本身。
3、星座;為了便于認識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稱為星座,全天共分為88個星座。在北天極的周圍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個星座,北半球中高緯度終年可見。北半球中緯度9月初21時左右,天頂附近可見天琴、天鵝、天鷹等星座。
4、天體系統(tǒng):宇宙間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著的天體因互相吸引互相繞轉,形成不同級別的系統(tǒng)。(如下圖所示)
5、太陽概況(和地球對比)
日地平均距離
主要成分
半徑
質量
體積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億千米(光行8分鐘)
氫和氦
地球半徑的109倍(70萬千米)
地球質量的33萬多倍
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陽的外部物質構造:太陽的外部是大氣層,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太陽大氣層的一切活動,總稱為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陽活動的標志
發(fā)生的層次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時,發(fā)出的強烈射電會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通訊。
(2)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會干擾地球上的磁場,產生“磁暴”;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高空大氣層,同稀薄大氣相撞形成極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陽風”
日冕
7、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中心在高溫高壓下,發(fā)生核聚變反應,即四個氫原子核聚變?yōu)橐粋€氦原子核。在核聚變過程中,太陽要損耗一些質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陽系:由太陽、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中,其他的天體都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如下圖所示)。
9、九大行星的運動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結構特征可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三大類。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條件:
(1)適當的日地距離和長短適宜的自轉周期,使地球有適當的溫度和液態(tài)水,有利于生命物質的存在;
(2)地球具有適當的體積和質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氣層中的各種氣體,并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適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氣。
二、地球和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形狀
表示地球大小的幾個數據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的橢球體
極半徑
6356.8千米
赤道半徑
6378.1千米
平均半徑
6371千米
赤道周長
約4萬千米
表面積
約5.1億平方千米
2、經緯網: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緯網。人們可以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和方向,量算兩點間的距離。
(1)經線和經度
(2)緯線和緯度
經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經線
?、俳浘€指示南北方向
?、谒械慕浘€長度都相等
③兩條正相對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半球。
①0°經線(本初子午線),它是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
②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③180°經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緯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緯線
?、倬暰€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條緯線都自成圓圈
?、鄢嗟朗亲畲蟮木暰€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線圈越來越來小,到了兩極就縮小成一點。
?、?°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谀媳被貧w線(23°26),是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勰?、北極圈(66°34)是有無極晝和極夜的分界線;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3、地球的運動
(1)自轉、公轉概況對比
運動形式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和自轉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東
周期
?、俸阈侨眨旱厍蜃赞D的真正周期,自轉了360°,需時為23時56分4秒。
?、谔柸眨喝藗兤匠Kf的“一天”,自轉了360°59′,需時為24小時。
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說的年是365日5時48分46秒,這是一個回歸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約每小時15°,每4分鐘1°,除兩極無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诰€速度:因緯度而異,赤道最大,向兩極逐漸減小,南北緯60°處大致相當于赤道的一半,極點無線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東推進1°
?、诰€速度:平均每秒約30千米,近日點較快,遠日點教慢。
地理意義
①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②產生了地方時的差異
③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響地球的形狀,使其成為略扁的旋轉橢球體。
?、僬缣柛叨鹊淖兓?/p>
?、跁円归L短的變化
?、鬯募镜母?/p>
?、芪鍘У男问?/p>
(2)地方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使經度不同的各地時刻早晚不同,東邊地點的時刻要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這種因經度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3)時區(qū)和日界線:時區(qū)的劃分是為了統(tǒng)一時間的標準,根據地球每小時自西向東轉過經度15°,而將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qū)。日界線是為了避免日期紊亂,經國際規(guī)定將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每個時區(qū)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統(tǒng)一本時區(qū)標準,由于相鄰的區(qū)時相差1小時。日界線兩側是日期的變更,東、西十二區(qū)鐘點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轉軌道:地球繞太陽運動所經過的路線,稱為公轉軌道,也叫黃道。它是近似圓的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一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稱為近日點;每年7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5)黃赤交角;地球公轉與自轉是同時進行的,即邊自轉邊公轉。公轉時有兩個特點:(1)地軸和公轉軌道面的夾角保持66°34′的夾角不變。(2)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由于有以上兩個特點,所以公轉軌道面與地球赤道平面之間就存在著一個夾角,即黃赤交角。現在的黃赤交角是23°26′(如下圖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環(huán)周期。從天文含義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jié);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jié);春秋二季就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在氣候統(tǒng)計工作中,一般把3-5月劃分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劃分為夏季,9-11月劃分為秋季,12-2月劃分為冬季。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
(7)五帶的劃分;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以及陽光照射的情況,把地球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如下表,下圖所示)。
熱帶
南、北溫帶
南、北寒帶
范圍
南、北回歸線之間
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
南極圈到南極;北極圈到北極。
陽光照射情況
一年中太陽光可直射二次(回歸線上一次)
既不會受到太陽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
陽光斜射厲害,并有極晝極夜現象
獲得太陽光熱情況
最多
比熱帶少,比寒帶多
最少
[復習指導]
本章知識可概括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運動規(guī)律及其地理意義。復習時應緊緊把握住這兩個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1、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天文學知識極其豐富和廣泛,首先應從搞清各種天體的基本概念入手,因為這是了解各種天體之間互相關系的基礎。復習時,要通過分析對比掌握各種天體概念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天體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
2、天文知識大都屬于宏觀現象,地球上的人們很難全面、真實地看到這些事物的本來面貌。因此,復習時就要特別注意觀察,只有這樣才能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搞清各種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
3、復習有關太陽的知識時,主要應明確兩點:
(1)太陽輻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復習有關太陽系的知識,也要明確兩點:
(1)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適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2)從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的共性中,認識地球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的方法進行復習,明確以下問題:
(1)地軸、兩極和赤道是根據地球自轉確定的,它們是劃分經緯度的主要依據;
(2)地面各點自轉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時自轉15°,但線速度不同。赤道自轉的線速度最大,緯度越高,自轉線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緯60°的地方約減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兩極自轉線速度減小為零;
(3)太陽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選擇的參照物不同而產生的差別。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連續(xù)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太陽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這是由于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日公轉造成,是目前人們使用的時間。
2、區(qū)時計算:由于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同一條緯線上,東邊的地點總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東早西遲是計算區(qū)時的關鍵。計算方法如下:
(1)從兩地的時區(qū)差,求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都為東時區(qū),或都為西時區(qū),則兩地的時區(qū)數之差,即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分別為東時區(qū)和西時區(qū),則兩地時區(qū)數之和,即為兩地的時間差。
(2)根據東早西遲的道理,采用東加西減的算法,求出某地時間。即已知東邊地方的時間,減去時差,便得出西邊某地的時間;反之,已知西邊地方的時間,加上時差,便得出東邊某地的時間。
(3)在相加的過程中,如出現結果大于24小時,那么要把得數減去24小時,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減的過程中,如出現不夠減的情況,那么要加上24小時來減,日期要退后一天。
3、過日界線日期的變更:首先要明確東、西十二區(qū)的位置,即東十二區(qū)在日界線的西側,西十二區(qū)在日界線的東側。由于東十二區(qū)在任何時刻都比西十二區(qū)早一日,因此,從東十二區(qū)向東越過日界線到西十二區(qū),日期要減去一日;反之,從西十二區(qū)向西越過日界線到東十二區(qū),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黃赤交角及其影響,是認識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關鍵所在。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周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jié)變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見,黃赤交角是認識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關鍵所在。黃赤交角與其產生的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可用下面圖式表示:
5、太陽高度就是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陽在當地的仰角。對于某一地點來說,太陽位于頭頂時太陽高度為90°,而太陽位于地平線上時,太陽高度為0°。就全球而言,太陽直射點處,太陽高度為90°,從這里開始向兩側降低;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正午太陽高度可用公式計算,如果出現負值說明在地平線以下(此處太陽還沒有升起來)。
6、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列表如下:
日期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歸線上
直射在南回歸線上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降低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
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
節(jié)氣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地殼和地殼的變動》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地殼和地殼的變動》系統(tǒng)知識點匯總
第四單元地殼和地殼的變動
[知識要點]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劃分內部圈層的依據
(1)人們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在地球內部呈有規(guī)律的變化,來確定地球內部構造和物質狀態(tài)。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它分為縱波(P)和橫波(S)??v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它們的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有規(guī)律地變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地球內部有兩個明顯的不邊連續(xù)的面,一個在地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處),在這個不連續(xù)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面叫莫覆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不連續(xù)面,地球內部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3)內部圈層及其特征:
名稱
深度(千米)
主 要 特 征
地殼
(1)由各種巖石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
(3)可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
地 幔
上地幔
(1)自上而下,鐵鎂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軟流層
(3)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合稱為巖石圈
下地幔
(1)鐵鎂含量繼續(xù)增加
(2)溫度、壓力、密度繼續(xù)增加
(3)呈可塑性固體
地核
外 核
(1)物質成分以鐵鎳為主
(2)溫度、壓力、密度均很大
接近液體
內 核
固體
二.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結構特點
(1)厚度不均:大陸地殼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
(2)雙層結構:上層叫硅鋁層,含硅鋁較多,主要由比重較小的花崗巖類組成,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不連續(xù)分布);下層叫硅鎂層,鋁的成分減少,鎂、鐵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較大的玄武巖類組成,在地殼中普遍存在。
2.地殼中的礦物
礦物的概念
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合物,就是礦物。
重要的造巖礦物
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煉提取金屬的礦物有赤鐵礦、黃銅礦等。
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礦物,硬度較大,常呈柱狀、錐狀晶體;食鹽是由氯和鈉組成的,它是無色透明的四方顆粒。也有些礦物,化學成分相同,由于內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礦物,例如金剛石和石墨,化學成分都是碳,但兩者的性質截鈦相反:金剛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礦物,石墨則是非常軟的不透明的礦物。
3.巖石和礦床
巖石
礦床
概念
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叫巖石,例如花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組成的,大理巖主要由方解石組成。
在巖石形成的過程中,一些有用礦物在地殼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yè)利用的要求,就是礦產。在一定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稱為礦床。
分類
①巖漿巖,又稱火成巖,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前者如花崗巖,后者如玄武巖
②沉積巖,如砂巖、石灰?guī)r等
③變質巖,如大理巖、石英巖等
①內生礦床,主要由巖漿活動形成
②外生礦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③變質巖,主要由變質作用形成
4.物質組成和循環(huán):
物質組成
物質循環(huán)
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fā)生變質,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fā)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
三.地殼運動
1.地質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又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類型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趨向平坦
內、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yōu)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2.地殼運動的類型:根據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運動方向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
運動性質
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張裂成海洋
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拗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3.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常見的兩種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1)褶皺:
成因
水平巖層受地殼水平運動產生的水平擠壓力發(fā)生彎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皺
基本形態(tài)
背斜
①巖層形態(tài):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②巖層新老關系: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③地形表現:一般情況下成為山嶺,但不少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基本形態(tài)
向斜
①巖層形態(tài):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②巖層新老關系:一般是巖層較新,兩面巖層較老
③地形表現:一般成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2)斷層:
成因
受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巖層發(fā)生斷裂錯開
基本形態(tài)
地壘
①巖層形態(tài)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上升的巖塊稱地壘
②地形表現:相對上升的巖塊常形成狀山地,如我國的泰山、廬山
地塹
①巖層形態(tài)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稱地塹
②地形表現: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我國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說
年代和創(chuàng)立者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證據
大西洋兩岸的地質構造、大陸形狀、氣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論點
①二三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聯合古陸,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聯合古陸開始分離。
③較輕的硅鋁層組成的陸塊,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移,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
(2)海底擴張說
年代
20世紀50年代
證據
①海底巖石的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②離海嶺(大洋中脊)愈近,年齡愈輕,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
基本內容
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地。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后,繼續(xù)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
(3)板塊構造學說
理論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后期,許多學者在接受了大陸漂移說關于大陸運動的觀點、吸收了海底擴張說的基本論點、結合新的科學成果后,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基本論點
①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④板塊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
①在板塊張裂的地區(qū),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兩個大陸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qū),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形成的。
③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如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形成的。
④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是火山、地震、地熱的活動地帶。
五.地球內能的釋放
1.地熱
(1)地熱資源及其分布:地熱通過熱傳導從深處向地表擴散,叫做地熱流。分散的地熱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富集起來,就成為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主要形式有地下熱水或蒸汽、溫泉、間歇泉、沸泉和熱水湖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2)地熱能的利用:地熱是一種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清潔的能源,目前人類對地熱的利用主要是開采地下熱水用于采暖、育種、溫泉、發(fā)電等方面。冰島是一個廣泛利用地熱的國家,全國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熱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熱采暖,有"無煙城市"之稱。我國地熱資源豐富,70年代以來,我國在廣東、河北、西藏等地已經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熱發(fā)電治。
2.火山
火山分類
活火山
在人類歷史時期還經常作周期性噴發(fā)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類歷史以前噴發(fā)過,迄今為止沒有重新噴發(fā)過的火山。
休眠火山
長期熄滅的火山,有時又突然噴發(fā)。
火山的分布
世界
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中海和東非的火山帶以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帶。
我國
目前已發(fā)現火山有600座,其中絕大多數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數火山處于休眠狀態(tài)(如長白山、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只有少數火山近代有活動(如臺灣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倉山中的火山)。
火山和人類的關系
火山噴發(fā)的火山灰和熔巖流,常常破壞田園建筑,有時還引起火山地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火山噴發(fā)給人們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礦物。
火山噴發(fā)的
原因
火山爆發(fā)是地熱或內能釋放的強烈顯示。在地球內部的地熱積累到一定程度,灼熱的巖漿在強大的內部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現象。火山爆發(fā)的時間有的很短,有的持續(xù)時間很長,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堆起了幾千米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島(如夏威夷群島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噴發(fā)露出水面的火山島)。
火山的構造
火山噴發(fā)時,火山噴發(fā)物涌溢的管道,稱為火山通道;火山物質的噴出口,稱為火山口;火山噴發(fā)物從火山口周圍堆積下來,形成的山,稱為火山錐。
火山噴發(fā)物
火山噴出的物質一般有氣體、熔巖和固體噴發(fā)物?;鹕絿姲l(fā)的物質和噴發(fā)的強度同火山噴發(fā)的熔巖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①酸性巖漿含二氧化硅成分多,比較粘稠含氣體多,爆發(fā)力強,常形成圓錐形火山;②基性巖漿含鐵鎂成分多,含氣體少,流動性好,爆發(fā)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錐。
3.地震
(1)地震的分類:按其成因主要有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兩種,其中構造地震影響最大。
(2)構造地震的產生:由于地球內部應力引起構造變動而產生的。地殼中的巖石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fā)生傾斜和彎曲,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fā)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fā)生震動。
(3)地震要素:
震源
巖層發(fā)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點,叫震中。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震波
當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
(4)震級和烈度:
震級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來表示。它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左右。一般地說,3級以下的地震,人無感覺,稱為微震;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
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級、震中距等有直接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離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同時,烈度大小還和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也有關系。
(5)地震的分布:
世界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板塊交界地帶其中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以及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80%,是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帶。
我國
我國處在兩大地震活動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歷史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qū):①臺灣;②黃河中下游的汾渭斷裂帶、太行山麓、就津唐張地區(qū)和和渤海沿岸;③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盤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東南這緣的四川西部和西藏;⑤廣東和福建的沿海地區(qū)。
(6)地震的前兆和預測:地震的發(fā)生與地質構造相關,搞清地質構造是進行地震預報的重要基礎。地震前常有不少異常的自然現象發(fā)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反應、小震頻繁、地殼變形等,這些現象為預報地震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1.作用形式和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和生物作用的影響下發(fā)生的破壞作用,作用所產生的風化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2)侵蝕作用:風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的破壞作用,作用結果使地表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使溝谷、河床加寬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巖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蝕等地形。
(3)搬運作用: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的位置。
(4)沉積作用:巖石風化和侵蝕后的產物在外力的搬運途中,隨著風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物質逐漸沉積下來。主要沉積地形有三角洲、沖積平原、沙漠、黃土、冰磧地形等。
(5)固結成巖作用:沉積物經過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化學的變化和發(fā)行變成堅硬的巖石。
2.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①按照自然規(guī)律改變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tài)。例如,填海造田、開挖河道、修建水庫、綠化沙漠等。②違背自然規(guī)律破壞了地表形態(tài)。例如,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等。
七.地殼的演化
1.地層和化石:
地層
主要指沉積巖層,是地殼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情況下,地層是按順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狀態(tài)。但是,由于構造運動的影響,有的地層傾斜甚至層序顛倒,有的地層缺失。研究地層的性質、厚度、相互關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殼的變化過程。
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叫化石。由于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地進化的,因此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里往往保存著相同的或近似的化石。根據巖層中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可以確定地層的順序和時代,如含三葉蟲、大羽羊齒、珊瑚化石的為古生代地層,含恐龍化石的為中生代地層。
研究地層和化石的意義
根據巖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所含化石的特征,可推知巖石沉積時的環(huán)境特征,如溫暖廣闊的淺海環(huán)境中,可以形成珊瑚礁組成的石灰?guī)r,在濕熱的森林茂密地區(qū),可以形成有豐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
2.地殼的演化史
地質年代
距今年代
生物演化
礦產形成
地殼運動
太古代
距今25億年以前
海水中逐漸形成類似蛋白質的最原始生命體
形成鐵礦的重要時代
巖漿活動劇烈,火山噴發(fā)頻繁,海洋廣闊,占絕對優(yōu)勢
元古代
距今25億年-6億年
海水里出現藻類、海綿等原始生物
地殼運動劇烈,晚期出現大片陸地,但海洋仍占絕對優(yōu)勢
古生代
距今6億年-2.5億年
動物從海洋-陸地;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蕨類植物繁生
重要的造煤時期
地殼劇烈變動,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雛形基本形成,我國東北、華北已成陸地
中生代
距今2.5億年-0.7億年
爬行動物盛行,恐龍繁生,出現了始祖鳥,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現
形成豐富的金屬礦產;重要的造煤時期;形成石油的時期
環(huán)太平洋地帶地殼運動劇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國大陸輪廓已基本形成
新生代
距今0.7億年-現在
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fā)展,出現了靈長類;第四紀出現了人類
形成石油的時期
發(fā)生規(guī)模巨大的造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形成許多高山
第四單元 地殼和地殼的變動
[復習指導]
本章是地質學的基礎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部分內容:地殼的情況、地殼的運動和地殼的演變。地殼是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運動反映了地球運動并直接聯系看大氣熱力變化、大氣的運動以及地球上水循環(huán)運動等,因此本章內容和前面章節(jié)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帶,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人類和環(huán)境等章節(jié)打下一定基礎。本章名詞概念比較多,但比較具體,聯系實際廣,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較少,易于理解,難度不大。復習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生物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礦物、礦產和礦床;地殼和殼石圈等。本章內容實踐性很強,復習時要多聯系實際,多觀察實物,多對比示意圖形,提高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例如,對巖石,礦物的鑒別,對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的認識,以及對地殼形態(tài)變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識。
1.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有關。如果介質是均質體,地震波是等速直線傳播的。當介質性質發(fā)生改變時,地震波傳播的速度便有變化,特別是地震波通過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的分界面時,波速會發(fā)生突然變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復習這一部分的內容要緊緊抓住兩個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據課本的示圖,弄清縱波和橫波在這兩個界面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以此再推知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物質的特點和性質。
(2)區(qū)別地殼和巖石圈的概念,是復習的一個難點。復習時要將課本中有關上地幔的敘述用圖表示出來,分析地殼和巖石圈范圍大小。對于這一內容的掌握要注意兩個問題:①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②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因溫度高,使巖石接近熔點,局部是熔融流動狀態(tài),是火山噴發(fā)、巖漿活動的重要發(fā)源地。
2.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復習中重要在對礦物物理性質的掌握,尤其是幾種重要的造巖礦物(石英、長石、云母)此外,要把巖石、礦物、礦產、礦床等內容結合起來復習,畫出它們的聯系示意圖,即用圖示法表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2)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是現代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復習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也可稱為三大類巖石的互變,還可稱為地幔物質的熱對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轉化,這是板塊構造學說動力的理論基礎;②地表的巖石除了噴出巖外還有侵入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巖石隨著地殼運動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處也會有噴出巖,這是由于地殼運動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巖石受各種外力的侵蝕、搬運、堆積后,先形成沉積物,然后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才能形成沉積巖。
3.地殼運動
(1)復習要從認識地殼變動入手,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掌握實例加深理解是關鍵。例如,從喜馬拉雅山珠峰附近還能找到貝殼類的化石,說明地殼的上升運動;臺灣海峽底部發(fā)現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跡,說明地殼的下降運動;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跡特點,說明地殼有升有降。
(2)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復習除了對比它們的區(qū)別外,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它們之間的聯系,因為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雖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看主導作用,但不可忽視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yōu)勢。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說明了內外力的互相作用:內力作用使地殼不斷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積,對地殼的下降起補償作用。而黃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風沙堆積占優(yōu)勢。復習時要時時和已學過的中國地形、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的地形相聯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
(3)復習褶皺的兩種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原始形態(tài)應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變化了的形態(tài)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斷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巖層的新老關系,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冀巖層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態(tài)的拱起或凹陷,還是變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關系是不變的。
4.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是建立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要將三者緊密結合進行復習,找出它們論點論據的區(qū)別,認識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性和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學說的原理來解釋當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現象。比如,在南極洲發(fā)現大面積的煤藏,這要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擴張學說解釋比較合理;而巨大的褶皺山系又得用板塊構造學說更科學。
(2)板塊構造學說的核心是板塊,掌握板塊運動情況及其結果的關鍵是板塊的界線。復習最好的方法是繪制六大板塊草圖,標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百看不如一畫,這是地理學習和復習的基本思想和原則。
5.地球內能的釋放
(1)地熱能是一種很有發(fā)展前途的,干凈無污染的能源,復習要和高中地理下冊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結合,重在掌握目前人類對其利用的形式和現狀。
(2)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fā)生的原因、分布規(guī)律、造成的破壞情況以及如何認識震前預北為預報地震提供科學依據等都是重點內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壞的程度,大小的制約因素。復習過程要和中國地形中的我國地震分布地區(qū)的內容相結合。
6.地殼的演化
這部分內容是全章的總結,各地質年代的特征正好說明了地殼是在不斷變化的,今天的陸地在地質歷史中也許是海洋。我們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看世界,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各代的地殼運動情況最終要落實到海陸分布狀況,尤其是要掌握我國的情況。例如,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東北、華北成陸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況要適當復習生物學知識,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質年代的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復習時要結合高中地理下冊"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內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環(huán)境,以便人類今后在利用它們時有比較全面的歷史認識,更好地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知識點系統(tǒng)總結04:地球上的水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系統(tǒng)總結04:地球上的水,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中地理知識點系統(tǒng)總結04:地球上的水[知識要點]
一、水圈
水圈的特點
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不規(guī)則的圈層,由呈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頒于海洋、陸地、大氣中的各種水體共同組成,質量只占地球總質量的萬分之四。
水體的儲量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體,占總儲量的96.53%;陸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占總儲量的3.467%;大氣水只占總儲量的0.001%。淡水只占水體總儲量的2.53%,而目前人類可以開發(fā)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總儲量的0.3%。
水圈的重要性
水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的物質基礎,是地理環(huán)境中活躍的要素,對其它圈層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水循環(huán)和水平衡
1、水循環(huán)的概念:水循環(huán)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huán)的類型
海陸間循環(huán)
又稱為大循環(huán),是指海洋水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換運動。這是最重要的一種循環(huán)運動,其具體過程是:廣闊海洋表面的水經過蒸發(fā)變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隨著氣流運行,被輸送到大陸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二者經過江河匯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這種循環(huán)運動,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
內陸循環(huán)
是指大陸與大陸上空之間的水循環(huán),其具體過程是:降落到大陸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內流區(qū)域)通過陸面、水面、蒸發(fā)和植物蒸騰形成水汽,被氣流帶到上空,冷卻凝結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陸上。這種循環(huán)運動供給陸地上的水量為數很少。
海上內循環(huán)
是指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間的水循環(huán),具體過程是:海洋水蒸發(fā)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結,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3、水循環(huán)的意義:水循環(huán)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起來,并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水在運動中夾帶溶解物質和泥沙而使物質遷移;通過水循環(huán)運動,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使水資源形成不斷更新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
4、水平衡原理:從長期看,全球水的總量沒有什幺變化。某個地區(qū)在某一段時間內,水量收和支出差額,等于某地區(qū)的儲水變化量。
5、各區(qū)域水平衡狀況:
海洋
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多年平均徑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內流區(qū)域
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區(qū)域
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多年平均徑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全球
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6、研究水循環(huán)和水平衡的意義:人類利用水循環(huán)和水平衡的規(guī)律,可以在局部地區(qū)對地表徑流輸送施加某些影響。例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等,可改變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化害為利,使水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鹽度
(1)海水鹽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
(2)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因素:
氣候
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低;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高。
洋流
暖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高;寒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低。
徑流
有河流淡水注入的海區(qū),鹽度偏低。
其他
鹽度的高低還與海區(qū)與外洋溝通的狀況有關。海區(qū)與外洋溝通少,鹽度很難得到外部海水鹽度的調節(jié);反之則容易得到外部海水鹽度的調節(jié)。此外,海水結冰時的鹽度比融冰時的鹽度大。
3、世界海洋鹽度的分布:
規(guī)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形成馬鞍形的分布特點。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
最高海區(qū)
鹽度最高的海區(qū)是紅海,鹽度超過40%。。這是由于紅海地處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的地區(qū),降水少,蒸發(fā)量大,且?guī)缀鯖]有河流淡水注入,同時該海域面積小,較封閉,與外洋溝通少。
最低海區(qū)
鹽度最低的海區(qū)是波羅的海,鹽度不超過10%。。這是由于該海域緯度較高,蒸發(fā)量較小,且四周陸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注入,同時海域與外洋溝通也較少。
2、海水的溫度
(1)海水熱量的收支:海水熱量的收入,主要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海水熱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fā)所消耗的熱量。世界海洋每年熱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季節(jié),不同海區(qū)的熱量收支不平衡。
(2)影響海水溫度高低的因素:
太陽輻射
同一海區(qū)的水溫,夏季高些,冬季低些;不同海區(qū)的水溫,低緯高些,高緯低些。
洋流
暖流經過的海區(qū)水溫高些,寒流經過的海區(qū)水溫低些。
海深
海水溫度因海深而變化,即從表層向深層逐漸降低,但變化的幅度不大,特別是1000米以下的水溫變化很小。
(3)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海水面積廣,熱容量大,水溫變化比陸地小得多,所以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化慢,因此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都小。
3、海水的運動--洋流:
(1)洋流的分類:
按性質分
暖流
洋流的水溫比流經海區(qū)的水溫高叫暖流。
寒流
洋流的水溫比流經海區(qū)的水溫低叫寒流。
按成因分
風海流
盛行風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形成規(guī)模很大的洋流。例如,南北半球的信風和西風所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
由于各地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使水面高度不同,從而導致海水流動。如地中海蒸發(fā)旺盛,鹽度大,水面低,而相鄰的大西洋水面較高,于是大西洋表層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峽底層流入大西洋。
補償流
由風海流和密度流產生的洋流,使出發(fā)海區(qū)的海水減少,而由相鄰海區(qū)的海水來補充。補償流有水平的(如赤道逆流),也有垂直的。垂直補償流又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秘魯附近的海區(qū)就是典型的上升補償流。
(2)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
中、低緯度海區(qū)
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huán)流,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環(huán)流西側為暖流,東側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形成氣旋型大洋環(huán)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環(huán)流西側為寒流,東側為暖流
南極大陸外圍
南緯40度海區(qū),陸地很少,海面廣闊,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環(huán)球一周的西風漂流
北印度洋海區(qū)
因受季風的影響,形成季風洋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海水向西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盛行西南風,海水向東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3)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①促進高低緯度間熱能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有重要意義;②暖流對其流經的沿岸地區(qū)有增溫加濕的作用,寒流對其流經的沿岸地區(qū)有降溫減濕的作用;③寒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北海道漁場處在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北海漁場處在此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匯處,秘魯漁場處在秘魯寒流的上升補償處);④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攜帶到別的海域加快了凈化違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
四、陸地水
1、河流水
(1)河流的補給:
雨水補給
降水中的雨水,是河流補給最重要的形式。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河流的補給靠雨水。這些河流徑流量的大小、水位變化決定了該流域內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季節(jié)變化。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夏秋多雨,冬春少雨,洪水期也相應出現在夏秋季節(jié)。
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
在溫帶和寒帶的許多地方,冬季積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積雪融化,使河流形成春汛。如我國東北山區(qū)的河流,春汛期間流量增大。
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在高山永久積雪地區(qū),冰川融水是河流補給的重要水源。冰川的消融量隨氣溫的升高而增加,夏季氣溫最高,徑流量也以夏季為最大。冬季封凍,許多小河斷流,徑流量最小。如我國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水量大部分是靠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的冰雪融水補給的。
湖泊水補給
山地的湖泊,有的成為河流的源頭,如我國松花江的源頭--白頭山天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對河流徑流常起著調節(jié)作用,如我國長江中游眾多的湖泊。
地下水補給
是河流穩(wěn)定而可靠的補給來源。有些河流的源頭就是靠泉水補給的,如濟南附近的小清河。我國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區(qū)有很多河流與地下暗河關系密切。
(2)河流徑流的變化
①季節(jié)變化:河流徑流一年內有規(guī)律的變化,叫河流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它同河流補給密切相關。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是隨氣溫變化而變化。徑流季節(jié)變化大的河流,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和用水緊張,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調節(jié)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是保證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際變化:任何一條河流,各年的徑流量都不盡相同,這種變化叫做年際變化。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反映在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上也比較大。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調節(jié)豐水年和枯水年的徑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qū),氣候嚴寒,大氣降水主要以固體形式下降,地表為冰雪覆蓋。這些冰雪經過積壓和重新結晶,變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冰川冰在壓力和重力影響下,沿地面緩慢運動,就成為冰川冰。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體,而且又是一種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類:
大陸冰川
成因:緯度高、氣溫低
特點:面積大、厚度大、呈盾形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
山岳冰川
成因:地勢高、氣溫低
特點:面積小、厚度小、呈舌狀
分布: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南北美大陸的高山地區(qū)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來源
滲入水
大氣降水下滲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補給)。
凝結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區(qū),因晝夜溫差大,使空氣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間的水汽,夜間凝成小水滴,下滲而成。
原生水
巖漿在地殼中上升時,隨著溫度和壓力的降低,分離出來的氫氣和氧氣,也可以直接結合成溫度較高的熱水。
(2)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區(qū)別
含水層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巖層和土層,地下水容易進入空隙,使空隙充滿水并且容易從空隙滲出,這樣的巖層和土層就是含水層。含水層是地下水運動和儲存的地層。
隔水層
致密的巖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從這一層滲透過去,成為隔水層。
(3)地下水的分類:
類型
潛水
承壓水
埋藏條件
埋藏在第一個隔水層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承受一定壓力的地下水
補給來源
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滲入補給
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通過潛水補給承壓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補給地表水或蒸發(fā)
補給潛水或補給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點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順著傾斜方向從高處流向低處
3.分布區(qū)與補給區(qū)基本一致
4.埋藏較淺,流量不穩(wěn)定
5.受氣候因素影響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層頂的限制,承受靜水壓力
2.水的運動取決于靜水壓力
3.分布區(qū)、補給區(qū)、排泄區(qū)基本不在同一地區(qū)
4.埋藏較深,直接受氣候影響較小,流量穩(wěn)定
5.不易受污染,水質比較好
示意圖
4、水資源的利用
(1)水資源: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占全球水總儲量的0.3%。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9000立方千米。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水資源的豐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徑流量為主要指標。
(2)世界的地區(qū)差異:從年徑流總量上看,亞洲最多,大洋洲最??;從人均徑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歐洲最少。
(3)我國的水資源:①徑流量:年徑流量約27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為2240立方米,比許多國家都少。②分布不均衡:從時間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變化率大;從空間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4)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用水緊張是世界性的問題,我國同樣存在。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我國許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華北平原。解決的辦法主要是:節(jié)約、保護水源、防治污染、建設水庫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等。
[學習復習指導]
地球上有豐富的水,這是地球區(qū)別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類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盡管地球上的水圈質量只占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環(huán)境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章應緊緊圍繞上述的核心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環(huán)和水量平衡,這是學習水圈知識的基本觀點和原理,第二,組成水圈的各種水體(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第三,人類應遵循水循環(huán)和水量平衡的規(guī)律,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1.水循環(huán)和水平衡
(1)從物質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物質不滅的觀點來看待水的各種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轉化,認識水循環(huán)的形式和意義。并從數量關系上來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環(huán)最重要的是海陸間的大循環(huán),復習時要草繪一張海陸間循環(huán)示意圖,認識各箭號所表示的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含義。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陸間循環(huán)得以完成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能量來自何方:①水汽輸送環(huán)節(jié),其能量是來自太陽輻射能;②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環(huán)節(jié),其能量主要是來自重力能。
(3)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水汽輸送影響很不明顯,但對地表徑流有較大的影響。在復習中要全面掌握人類活動中應如何遵循水循環(huán)的規(guī)律,依據水平衡的原理,發(fā)展生產。例如,通過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滿足人們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過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則蒸發(fā)到大氣中,只有一部分參加當地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對于干旱地區(qū)的影響較大;但是,河水的徑流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通過在河流上修建水庫,蓄水攔洪,使河流的徑流量在一年內變化趨向均勻;同時水庫面積大,河道增寬,蒸發(fā)量較大,這也就改變了內陸循環(huán)中水汽的含量,加強了內陸的水循環(huán)??缌饔虻乃こ蹋梢愿淖冊瓉淼膹搅鬏斔吐窂?,也改變了循環(huán)中各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不合理的墾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又使水庫和河道淤塞,破壞了某一地區(qū)的水循環(huán)路徑。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煤灰、煤煙等對大氣輻射的影響,使某一地區(qū)的的地表熱量減少,蒸發(fā)減弱,陣水往往因而發(fā)生變化,有可能使這一地區(qū)變得干旱。
2.海洋水
(1)復習海水鹽度和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應從掌握課本的兩幅曲線圖入手,將影響鹽度和溫度的諸因素對照曲線圖進行分析,發(fā)現規(guī)律,防止死記硬背,將要理解掌握的難點重點內容溶于一幅圖中,提高復習效率。例如,課本中鹽度分布曲線圖,它是一幅典型的馬鞍形曲線,兩個鞍峰正好在南北緯30度附近,說明此處是全球鹽度高值區(qū)。而鞍部處于赤道附近,說明是全球鹽度的低值區(qū),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對于南北副熱帶地區(qū)而言比較低。上述曲線變化說明世界大洋鹽度分布規(guī)律是從南北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低緯、高緯遞減。從曲線的南北半球中高緯度看有比較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南北半球的鹽度曲線并不是以赤道呈對稱分布,這一特殊情況課本并沒有直接闡明其原因,復習中我們可以用影響鹽度高低的因素進行分析,問題也不難解決。
(2)掌握盛行風的風向,以及海陸輪廓和地轉偏向力對洋流的影響,是復習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關鍵。復習中要認真畫出全球每一大洋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示意圖,來記憶每一股洋流的名稱、位置和性質,并以此來幫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對其流徑海區(qū)的沿岸氣候產生的影響。
(3)北印度洋的季風環(huán)流是復習的難點,復習時應對照洋流分布圖,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季風環(huán)流在成因上是屬于風海流,因此必須和大氣環(huán)流中的季風環(huán)流結合復習;②北印度洋海區(qū)的位置和范圍,以及該海區(qū)周圍的國家;③對課本的洋流分布圖,分解為冬季和夏季兩幅分開復習,以免產生冬夏方向的混亂;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環(huán)流的北側,也就是靠近大陸的一側;夏季海水向東流的"東"也是指環(huán)流北側靠近大陸的一側。
3.陸地水
(1)學習復習河水的補給一定要和徑流的變化結合起來,因為河流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主要受河流補給的影響。舉實例結合復習,更有必要,其復習效果更好,對綜合問題的解決更加得心應手,大大提高答題能力。例如,我國東部多數河流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都較大,其原因是我國東部屬季風氣候,河流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而季風氣候降水量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比較大。又如,我國東北山區(qū)的河流一年會出現兩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節(jié)性的地表積雪融水補給而造成的。
(2)冰川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淡水資源,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外力,冰川運動塑造了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因此這一部分內容的復習要聯系下一章“地殼和地殼的變動“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tài)”,此外還得聯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關地區(qū)或有關國家與冰川有關的地形知識。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蝕所造成的冰蝕湖,而中歐的一些湖泊則是由冰川堆積而形成的冰磧湖。
(3)地下水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影響越來越大,掌握地下水的分布特點,有利于人類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地下水,這部分的內容是復習的重點。復習時重在讀圖對比,靈活應用課本中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圖”,對潛水和承壓水作對比復習。實際上該圖示意出了承壓水,也示意出了潛水,因為承壓水的補給區(qū)就是潛水。這樣,從中找出他們的聯系和區(qū)別,提高復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