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4古詩三首:望廬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案教學設計。
21.古詩三首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感受文字之美;通過詩文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掌握第一首古詩的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把握。
1.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望廬山瀑布》,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贊美廬山瀑布的詩。
2.匯報交流收集到的關于李白、廬山風景區(qū)、瀑布的資料。
3.學生解題。
4.看圖聽讀古詩,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體現(xiàn)詩人觀察點的詞。(“遙”字)
二:讀詩歌,初步感知。
1.自由初讀詩歌,掌握生字“廬”“川”的音、形、義。
2.自由再讀詩歌,看看詩中寫了那些景物?
3.看圖讀詩歌,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
三:披文入境,領會全詩。
1.師范讀第一句,學生試著畫節(jié)奏。
2.齊讀詩歌,感受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之美。
3.釋詞解句。
4.學生自由反復誦讀古詩,想象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5.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四:抓住“銀河”,激發(fā)想象。
1.瀑布與銀河有什么關系?詩人為什么要寫銀河?
2.聽讀,想象瀑布像銀河一樣從高空飛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指導朗讀全詩。
4.背誦全詩。
五:作業(yè):
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山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歌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2.抓住重點詞語,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自學自悟能力。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描述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流程:
一:導入《山行》這首詩。
二:教學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坐
愛晚紅于二月花
三:讀、背誦古詩。
四: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
1.匯報小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取得共識。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及背誦全詩。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看誰運用的語言恰當,描述生動。
五:課堂練習。
1.背誦古詩。
2.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代詩人()。題目的意思是()。這首詩描寫的是()季節(jié)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資料提供者:黃靈芝
相關閱讀
古詩三首:早發(fā)白帝城、望廬山瀑布、贈劉景文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背誦、默寫課文,感受祖國山河和大自然的秀美。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重點理解一日還、萬重山、三千尺、落九天的意思,體會作用。
3、能說出3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重點理解一日還、萬重山、三千尺、落九天的意思,體會作用。
教學準備課前讓學生整理自己喜歡的古詩。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指導
1、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借助工具書或課文插圖理解詩歌的意思。
第一課時
一、學習《早發(fā)白帝城》
1、課前談話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長河中,古詩是一朵特別耀眼瑰麗的浪花。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留下了偉大的詩作,令人讀后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誰能把自己喜歡的詩吟誦給大家聽?
2、導入揭題
讓我們隨著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足跡,一起去領略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
揭題:早發(fā)白帝城
3、檢查預習
(1)、四人小組為單位檢查朗讀情況,交流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2)、集體交流:
a組詞:
帝()辭()猿()
b、選擇正確的讀音:
出發(fā)()理發(fā)()(fāf)
朝陽()朝代()(zhāocho)
還東西()還有()(hihun)
重復()重量()(chngzhng)
間隔()中間()(jinjiān)
c、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理解詩意
(1)、說說詩題的意思。
(2)、看圖,自己讀讀詩,說說詩句的意思,能說哪句就說哪句。
(3)、同桌互說。
(4)、教師點撥。
千里、萬重山
(5)、看圖,串連全詩的意思。
5、朗讀悟情
自由朗讀,感受詩意,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什么?(景美,行船速度快,詩人心情愉快。)
出示圖片,播放音樂,
師述:李白站在船頭,他望著滔滔的江水,兩岸高山峻嶺,懸崖峭壁,聽著猿猴的聲聲啼叫,想到自己馬上就要回到家鄉(xiāng),多么高興!李白禁不住吟唱起來
a師生配樂齊誦全詩。
b情景表演。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談話引入
李白蕩舟回到了江陵,又馬不停蹄趕到了九江,觀賞到了廬山真面目。讓我們也乘上火車,去廬山撩開那神秘的面紗吧。
《望廬山瀑布》(板書)
2、整體感知
(1)、看錄象,想一想: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壯觀雄偉)
(2)、李白是站在哪兒看瀑布的?你從哪兒看出來?
3、回憶小結學習方法:
(1)、通過看圖或查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
(2)、交流、質疑。
(3)、朗讀體會。
4、點撥:
(1)、日照香爐生紫煙(理解香爐、紫、煙)
(2)、遙看瀑布掛前川(理解掛前川,從掛中體會到什么?說明瀑布怎樣?)
(3)、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理解三千尺、疑,你覺得瀑布怎樣?)
5、朗讀悟情
(1)、生看錄象,師述:在這連綿不斷的青山之中,一道銀白色的瀑布奔騰而下,多么美麗、多么壯觀。
(2)、你能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這美麗而壯觀的景象嗎?
三、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2、3、4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贈劉景文》
二、簡介蘇軾
三、檢查預習
1、指名讀詩歌
2、說說你學懂了什么。
四、點撥:
擎:往上托。
雨蓋:荷葉。
猶:還。
君:你。
須:一定。
五、看圖串連詩意
六、朗讀指導。
七、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1、5、6
八、綜合性活動:
選擇音樂、畫畫、題寫詩句。
教后反思
古詩三首《望岳》《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教案教學設計2
《古詩三首》
《望岳》
杜甫
教學目標:
a、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關知識;
c、字音、字形;
教學方法:朗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diào)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lián)遠望泰山,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產(chǎn)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么,又贊美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lián)系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备袷秸f一說。
三.總結課文:
1.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2.布置作業(yè)。
《錢塘湖春行》
一、導入。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qū)之一。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篇多得難以統(tǒng)計。這首詩以即景寓情見長,寫詩人騎馬瀏覽中所見到的西湖早春風光,使人覺得生意盎然,如親見一般,真不愧為名篇。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詩人是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問: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按:這是總問,以下再逐句問。
問:“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為什么說“云腳低”?(“虧腳”,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講:杜甫有句云“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句云“露腳斜飛濕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
問:“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鶯不多;如多,當為“處處”。)為什么“爭暖樹”。(余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鶯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誰家”猶言某家,“銜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見也不多。)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這兩句專寫鳥兒。
問:第五、六句寫了什么?(花草)為什么說“亂花迷眼?(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暗切題中“行”字)淺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問:最后兩句是怎么結住全詩的?(用抒情方式)這兩句頗有韻味,能品味出來嗎?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綠楊陰里按轡徐行,可是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么詩人“最愛”呢?到最后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這就耐人尋味了。)
三、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游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四、拓展閱讀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比較一下兩首詩的異同,談談你對春天的印象。
五、當堂背誦
六、作業(yè):
根據(jù)你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寫為一篇小短文,題目自擬。
《登飛來峰》
王安石
1.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寫作背景。
2.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3.全體學生齊讀。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詩意。
點撥要點:
(1)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
(2)一、二兩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5.讓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6.自由讀詩,注意節(jié)奏。
7.指名讀,思考:
古人常云:“高處不勝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F(xiàn)也常說“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一個人地位過高或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勢必招人排斥,顯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心有畏懼,永不出頭呢?哪些詩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對待此現(xiàn)象的態(tài)度?此詩句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哲理呢?
8.熟讀背誦,進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借景抒懷,登高頓悟
人教第九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人教第九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一)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1、吟誦《楓橋夜泊》,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張繼是唐代大詩人。
二、釋題:
(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睡呢?)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月亮漸漸落下,聽到烏鴉哇哇地啼叫聲,天空中布滿了寒霜,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滿腹憂愁而難以入睡。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鐘的聲音傳到客船上來了。)
六、指導朗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的意境。
八、總結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由于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
江楓漁火
所聞烏啼鐘聲
作業(yè):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別董大
教學目標:
3、吟誦《別董大》,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別董大》是唐朝詩人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蘭。他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古琴手,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詩送別他,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二、釋題:
《別董大》:和董大告別。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
(這暗示了董大失意的境遇。)
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
(寫雪中景致,也隱喻和董大即將分手遠行)
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
六、指導朗讀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
后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八、總結
詩的前兩句寫北國風光,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后兩句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是一首發(fā)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三)暮江吟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暮江吟》。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暮江吟》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描寫了深秋的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題目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詠,作詩。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①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展開,鋪展。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這里指碧綠色,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xiàn)的顏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
③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可愛的意思。九月初三:指農(nóng)歷九月初三,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jié)。句意:九月初三,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愛啊?。?/p>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農(nóng)歷初三晚上,是月牙開始出現(xiàn)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張彎彎的弓。寒露降臨,附著在樹葉和草叢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閃閃發(fā)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月牙彎彎像弓一樣。)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鋪在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讀可憐九月初三夜,體會可憐在這里的意思。(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九月初三這個深秋的夜晚的留戀、喜愛。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為喜愛,他才從黃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邊觀賞景色。)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韻味。
古詩三首 教學設計
3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贊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留連、自在、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詞語及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教學掛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以前讀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今天我們再學習三首古詩。這三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景物,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解題。
(1)板書課題。
(2)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邊。題目意思: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介紹作者。
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以前讀過他寫的詩嗎?(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讀過他寫的《絕句》。板書:杜甫。)
3.初讀,大體了解內(nèi)容。
(1)師范讀。
(2)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并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學習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滿蹊的意思?(蹊:小路?;M蹊: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壓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黃四娘家的花開得十分茂盛,一叢叢鮮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萬朵鮮花壓得花枝彎下了腰。)
④師小結:前兩句詩是說花很多,開得很旺盛。
(2)學習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連、戲蝶、時時什么意思?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留連:舍不得離去。戲蝶:游戲的蝴蝶。時時:不停地。詩句的意思:快樂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嬌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嬌鶯:美麗可愛的黃鶯。恰?。狐S鶯的叫聲。詩句的意思:美麗可愛的黃鶯自由自在地唱著動聽的歌。)
③請大家想想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樣的?
④師小結:這兩句寫出了蝴蝶和黃鶯各得其樂的情態(tài),為春天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5.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6.師小結全詩:全詩詩人只寫了一家的花,從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邊的春色。
7.誰能說說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黃四娘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xiàn)了春天里繁花盛開、蝴蝶飛舞、黃鶯高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贊美之情。)
8.有感情地讀,讀出讀的情趣。
(1)師范讀,指導節(jié)奏與重音。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2)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評讀。
9.練習背誦。
三、總結學法。
解題知作者-學習明詩意-品詩明感情-練讀并背誦。
四、作業(yè)。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復習字詞。
2.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二、按上節(jié)的學習方法學習《游園不值》。
1.解題。板書詩題:游園不值
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園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園:指私人花園。題目意思: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
2.介紹作者。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板書:葉紹翁,南京詩人,他的七言絕句寫得很好。)
3.初讀,大體了解內(nèi)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師生共同理解,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應:大概、可能的意思。憐:愛惜。屐齒:木屐鞋下的橫梁。?。禾び∩?。小扣:輕輕地敲。柴扉:柴門。久:很長時間。春色:春景。出墻來:伸出墻外來。
(2)詩中作者愛惜什么?前兩行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久扣柴門未開,說明游園心切)
(3)作者未能進園賞花,并不掃興,從哪可以看出來?
(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園里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出了墻外。)
6
6.小結:作者游園看花進不了門,本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想象出滿園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掃興轉為欣慰。
7.誰能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8.有感情地讀,讀出感情。
(1)生讀劃出重音和節(jié)奏,教師加以指導。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讀出韻味)
(3)練習感情朗讀。
9.練習背誦。
三、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1)板書詩題,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2)理解之廣陵等詞語意思及詩題意思?
(之:去,往。廣陵:今江蘇揚州。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2.介紹作者。
(1)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板書: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關系怎樣,你怎么知道的?
(倆人是好朋友,從題目和詩中可以看出來。告訴學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
3.初讀,大體了解內(nèi)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想想句子意思,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西辭:辭:辭別。因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煙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三月。下:順流直下。
孤帆:單獨地一條船。碧空:晴朗的天空。盡:沒有了,消失。唯:只
天際:天的盡頭,天邊。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帆在這里指什么?為什么只見帆而不見船呢?(帆指船)5.找生說說全詩的意思。
(作者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了,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只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
6.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7.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歌表達了思想感情。
(1)朗讀并畫出重音和節(jié)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7
三、齊背《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作業(yè):
1.背誦兩首古詩,復習字詞。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本課的三首古詩。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進行練筆:
1.明確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讀。
(2)指名口述練筆要求:寫家鄉(xiāng)的景物──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表達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寫出片段。
2.選擇內(nèi)容:
(1)教師啟發(fā)學生圍繞愛家鄉(xiāng)、贊家鄉(xiāng)這個中心,拓寬思路,選擇要寫的內(nèi)容。
內(nèi)容:家鄉(xiāng)里值得留戀、回憶的地方;自然風光,名特產(chǎn)品、名勝古跡等內(nèi)容。
中心: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同學之間交流。
(3)指名口述要寫的內(nèi)容,師生評議。
3.練寫片斷,相機指導。
(1)全班練習,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2)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斷,相機進行寫法指導。如: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寫,表達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4.繼續(xù)練寫。寫完后的同學進行修改,當堂完成練筆。
作業(yè)設計:
一、默寫《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填空:
1、《江畔獨步尋花》的作者是__代詩人__,這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
2、______,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詩人___寫的________的詩中的句子。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_____。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廣陵,就是____,這首詩前兩句______,后兩句_____,這首詩表達了______。
三、先理解帶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留連:_______時時:________
恰?。篲______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憐:________?。篲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________盡:________
唯:_________天際: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