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科普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4《燭之武退秦師》改寫(小說版)。
公元前632,晉楚城濮會戰(zhàn),晉軍敗楚。其間鄭貳于楚,及楚敗鄭復修于晉。五月,盟于衡雍。其后二年,晉文公以鄭嘗無禮于晉,且二于楚,聯(lián)秦伐鄭。
鄭國:
鄭文公焦慮地踱步在廳堂內,雙眉緊鎖,焦躁不安。
臺下,大臣們瑟瑟發(fā)抖地站著,一個個一身身地冒著冷汗……
這樣已有半天了……
“報!!?。。。。。。?!”一個急促的聲音響起…
“稟大王,秦晉兩軍已逼近我國!”
“再探,再報!”說罷,仍舊踱步廳堂,低頭不語…
“報?。。。。。。。?!”聲音再次響起,雖已是一個時辰后。
“稟大王,秦晉兩軍已在我國周邊安營扎寨了,秦軍于函陵,晉軍于氾南”。
“可知他們下步行動?”
“稟大王,在下不知?!?/p>
“退下!”
“是!”
鄭文公回過頭來,問諸臣:“諸位愛卿,現(xiàn)在該如何是好呢?”
群臣一個個支支吾吾……
“A,你先說說!”
“稟陛下,微臣實是不知哇…”
“那B你說說!”
“陛下……”
這時,平時一直胸懷韜略的老臣佚之狐站了出來:“陛下,老臣倒是有一妙計,只是…”
“愛卿但說無妨?!?/p>
“陛下,如果讓燭之武去覲見秦王,秦定能退兵!”
“燭之武?!…”鄭文公在腦海中尋找著這個人.
“陛下,燭之武是老臣壯年時一位摯友,頗有外交才華,能力在我之上,臣曾多次想舉薦他,但都苦于沒有機會,這次可是他大展身手的好時機啊。不過,陛下,他現(xiàn)在還在給您養(yǎng)馬呢!”
“快召燭之武覲見!”
“召~燭~之~武~覲~見~?。。 ?/p>
……
“微臣燭之武拜見陛下!”
“愛卿請起。愛卿啊,現(xiàn)在鄭受秦晉兩國圍攻,佚之狐舉薦了你,我欲使你說秦,即刻出發(fā),你可愿否?”
“稟陛下,微臣年壯之時尚且無過人之能,現(xiàn)在都老了沒用啦?!?/p>
“燭之武啊,你年壯之時我未能重用你,現(xiàn)今臨時抱佛腳,是我不對,但你我均為鄭民,而鄭國滅亡對你我都沒好處……”
“承蒙陛下一片心意,臣愿去?!?/p>
夜幕降臨,鄭國士兵找來了一個很大足以裝下一個人的籃子,一端系上繩子,燭之武坐在里面,籃子慢慢從城樓上放了下來,還帶上了送給秦王的一塊玉璧。
秦大營內:
“報告大王,鄭國有使者求見。”
“見!”
“是!”
“參見大王,這是鄭王帶給您的見面禮,請笑納。”
“呈上來!”
“是”
“嗯~果然是一塊美玉,和當年趙國那塊差不多的…”
“秦王…”
“嗯?!什么事?”
“有件事我想告訴你!”
“說吧…”
“秦王,這次您和晉國一同來攻鄭,對您實是不利哇!”
“哦?怎么說?”
“請您好好想想,秦鄭兩國之間夾著一個晉國,如果鄭國打下來了,您也取得了您應得的一塊土地,但是土地您又帶不走,且晉鄭相連,土地名義歸秦,實則屬晉啊…”
“嗯…”
“您再想想以前,您曾有恩于晉文公,而晉文公也曾為報恩把焦、瑕兩地送給您,可是他剛說完,回國后就駐防抗秦,他不是真心對你那!您只是他稱霸的工具,到最后,他也是要干掉秦國啊?!?/p>
這時,秦王想起了可憎的往事,心中有些憤怒……
“如果您放棄了攻打鄭國,而讓鄭國依附于秦國,接待秦國的來使,為他們服務,您也可以得到好處啊?!?/p>
秦王一聽到自己有好處可得,就把同晉之約忘到了腦后,連連點頭答應。
“秦王,空口無憑,咱們立字為據?!?/p>
就這樣,秦又與鄭達成了同盟條約……
燭之武告別了秦王,回到鄭國。
鄭國:
這時已近黎明,鄭王與群臣都還未睡……
當燭之武報告了喜訊后,大家歡呼雀躍,鄭王要為燭之武升官,但燭之武拒絕了:“謝陛下隆恩,我身為鄭人,保衛(wèi)國家是我的責任,但我年事已高,已無心當官了…”
晉大營內:
已是黎明時分,壞消息傳到了晉文公耳內,晉王異常憤怒,拍案而起,子犯乘機請求殺秦,誰知秦軍已連夜行軍,估計此時已至黃河,營中只留有四將把手。
只見晉文公手背在身后,仰天長舒一口氣,嘆道:“隨他去吧!”晉文公想起了秦穆公對他的好,說:“秦穆公可是我的恩人啊,沒有他我也不會是今天這樣,為這件事忘恩負義那就太愚蠢了……”說罷,仰天大笑,道“走!”
擴展閱讀
《燭之武退秦師》改寫(小說版)2
燭之武退秦師(小說版)
在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早晨,鄭國的君主正在早朝,這時,突如其來的一聲打破了片刻的寧靜:“報——!”來者正是戍守邊疆的官吏,不過名字咱們就此忽略吧。“啟奏大王,據前線探子來報,晉、秦兩國聯(lián)盟攻打我國,現(xiàn)晉軍在函陵駐扎,秦軍在氾南駐扎,情況十分危急,請大王定奪!”官吏如此說道?!笆裁矗 憋@然鄭國國君十分恐慌,畢竟他跟晉國國君結了梁子,跟晉國打仗是早晚的事,只是沒想到這么快,而且還是跟秦國聯(lián)盟,簡直是兩只老虎分一只羊啊!正在煩惱的時候,鄭國大夫佚之狐提出一條建議:“大王,我想推薦一個人,如果他能出面游說秦軍,一定可以將秦軍說退。到時候,解決了秦國的?;?,晉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聽后,鄭國國君大喜,連忙說:“誰?快給寡人帶來!”佚之狐面露難色地說:“他現(xiàn)在隱居山林了,只有大王親自去接見他,才能顯出誠意使他出面解決國家危機!”
于是這位鄭國國君為了從大局出發(fā)而放下架子,去尋找隱居山林的燭之武了。此時的燭之武正在悶悶不樂地喝酒,據他的鄰居所說,他只要一閑下來就喝酒,想必他為官幾十余載,卻只當了個芝麻綠豆般的小官,滿腹才華卻得不到大王重用,理所應當煩惱吧,以至于天天借酒消愁,只可惜酒不醉人人自醉,舉杯消愁愁更愁??!正在這么想的時候國君到了,其他的人見到鄭王都下跪拜禮,只有燭之武除外,想必他是十分怨恨鄭王了。但鄭王也不怪罪他,快步走上前對他說:“燭愛卿,你一定要救救寡人,救救這個國家?。 编嵧跻婚_口便是這么重的任務,倒是把燭之武搞糊涂了,連忙推辭說:“大王,咱們現(xiàn)在不是君臣關系,您不用叫我愛卿來折煞我,我承受不起呀!在說我何德何能可以救您乃至整個國家呢?我年輕的時候為官幾十余載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我已經老成這個樣子了,您說我還有什么能力去幫您呢?”鄭王聽了羞愧的說:“寡人不能及早地發(fā)現(xiàn)愛卿的才能而重用你,又在你清閑的時候來尋求你的幫助,是寡人的過錯,但是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愛卿也沒有什么好處??!”燭之武聽后覺得有道理,于是就答應去出面游說了。
此時的秦王正在軍營里飲酒作樂,說是為了慰勞辛苦的將士,但心里面還是想要享受一把,畢竟出征打仗是件辛苦的事,可不比宮里錦衣玉食般奢華,看來要盡快結束戰(zhàn)爭才能早早回去享樂呢,想著想著竟放肆開懷地大笑起來。就在這時,一名兵卒進了軍營說:“稟告大王,外面有人覲見?!鼻赝跽谂d頭上呢,連忙說:“不見不見,沒看寡人正在慰勞將士嘛,讓那人明早再來!”“可是對方說有重要的事想和大王您談一談,這件事有可能關乎秦國的未來!”秦王聽了很是生氣:“什么?是誰這么大膽敢左右我大秦的發(fā)展!把他帶進來讓我瞧瞧!”
于是燭之武被帶進來了,秦王一看這人穿著樸素,不屑地問道:“哼,你是誰,有什么事情要和我說?”“回秦王,在下乃是鄭國的一介平民燭之武?!睜T之武平靜地回答道?!芭叮苦崌娜烁襾砦仪貒牡乇P上,是不是嫌你的命太長了點啊?”“請秦王先聽我說,如果不稱您的心意,到時候再殺我也不遲啊!”秦王一聽說:“好吧,那寡人就暫且聽聽你的遺言吧!”
“那么我就獻丑了。現(xiàn)在秦、晉兩國一塊攻打鄭國,我們已經知道鄭國滅亡是在所難免的事了,可是如果鄭國滅亡了,秦國真的能夠得到些好處嗎?如果讓鄭國滅亡能使秦國得到好處,我又怎敢拿這件事來煩您呢?越過其他的國家,把鄭國當作秦國的封地是不太現(xiàn)實的,那么等鄭國滅亡的時候,鄭國周圍的國家就會得到土地,其他國家的土地變多了,您秦國的土地就相對變少了。但是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作為在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一來一回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這樣一來對您不僅沒有害處反而還有好處。況且您曾經幫助過晉國的國君,他也曾經答應要給您焦、瑕兩座城池,可結果呢?您早上將他送回國家,他晚上就開始修筑國防,這說明什么呢?而且晉國肯定也對他的土地不滿意,他既然已經攻打了鄭國便會將它作為東邊的領土,既然如此他肯定也會向西邊擴大自己的疆域,如果不使秦國的土地受到侵損,他又如何去奪得多余的土地呢?那么大王您是希望自己受益還是受害呢,請考慮下吧!”秦王聽后覺得燭之武說得不錯,立刻放棄了攻打鄭國的念頭,并與他們結盟,還派人去戍守鄭國的邊疆,然后就撤軍了。
晉國這邊見秦國退兵了,都罵他們說背信棄義,子犯還請求晉王去攻打秦國,但晉王卻說:“不行。如果當初沒有秦國國君的幫忙,我也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再說借助別人的力量再反過來害他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軍隊代替整齊的軍隊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也撤兵了。
鄭王見國家危患已經解除了,就要封燭之武為大官并好好重用他,但又被燭之武推辭了:“我還是喜歡隱居山林。”鄭王也就沒再說什么,讓燭之武走了。
《燭之武退秦師》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授課經驗少的教師教學。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燭之武退秦師》》,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一、從復習《曹劌論戰(zhàn)》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
(可讓學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反蠹s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蹲髠鳌分杏浟吮姸嗟臍v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二課時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煞炙膶樱?br>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五總結全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是:①伏筆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fā)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③敘事詳略得當。六參考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第三課時
一、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
分類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一詞多義
封(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于晉(鄭國,代同)以(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于晉(因,介詞)
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扎。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省略句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二、總結、擴展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并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三、布置作業(yè)
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說:1.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
3.秦伯說,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2.停數日,辭去(告別)3.不辭勞苦(推托)
鄙: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微:1.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2.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1.輟耕之壟上(往,到)
2.子犯請擊之(他們〈指秦軍〉)
3.是寡人之過也(的)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
2過程與方法:恰當運用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全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并學習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智慧。
二、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及重點詞語句式的把握。
三、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孫子兵法上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逼溲詫崬樽罡咧娛略瓌t,至少可用于戰(zhàn)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蔣介石
在波詭云譎的春秋時期,燭之武就是運用謀略,成功運用了離間計,瓦解秦晉聯(lián)盟,保全了國家。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的繽紛世界。
(二)整體感知
方法:讓學生聽教師范讀,使學生注意并歸納重點字的讀音。
示例: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縋(zhui)而出
亡鄭以陪(peì)鄰共(gōng)其乏困闕(que)秦
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三)理清思路
方法:恰當運用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小結:第一段:秦、晉圍鄭(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
本段以簡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鄭伯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三段:說退秦師
學生活動:探究------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煞炙膶樱?/p>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小結: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再熟讀。
(五)布置作業(yè):誦讀全文并總結重點讀音及詞語解釋。
(六)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燭之武退秦師--------晉師撤離
第二課時
分類總結(文中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知識。)
方法:讓學生以探討歸納的方式進行。
示例:1、重要實詞:
(1)貳:從屬二主?!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p>
(2)許:答應,聽從?! 霸S之?!?/p>
(3)敝:損害?! 耙蛉酥σ员种??!?br>
……
2、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4、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③秦伯說(說,通“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二)遷移拓展
本文展示了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尤其是他的游說藝術。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去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根據下面的情境,試寫一段勸說辭。(任選一題)情境一:父母經常偷窺你的信件,這天你一放學,就發(fā)現(xiàn)媽媽又在翻看你的日記本,于是你對媽媽說情境二:上高中了,學習緊張,媽媽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這天你發(fā)現(xiàn)媽媽在洗你的襪子,于是你對她說
(三)教師小結:《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馳有度,曲折多變,凸現(xiàn)了主人公燭之武的超群才干和驚世智慧。
(四)布置作業(yè):
1、歸納總結重點詞語、文言句式。
2、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經?!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實際上只要我們有心,完全可以開發(fā)一些課本素材。試以本文為例,開發(fā)一則作文素材。
示例:《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退秦軍,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充分顯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五)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5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崞溥€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通讀全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3)了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討論題:
(1)燭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jié)中可以看出?
(2)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參考答案)
關于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使在鄭國危于旦夕之際,鄭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說理透辟,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著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痹僬f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后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于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御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jiān)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后,晉侯毅然撤軍。說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總結、擴展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說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lián)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zhàn)爭的描寫尤為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zhàn)爭的性質和起因,并由此在開始便預示出戰(zhàn)事的勝負。在敘述交戰(zhàn)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蹲髠鳌愤€善于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致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敘事、議論的文字影響甚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把握說理透辟,善于辭令的語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