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高二語文漢家寨2。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漢家寨2”,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回顧復習: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選材和行文方式。
所謂“神”:主要指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緒、主題、意蘊等,即以作家社會實踐為基點,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傾向、創(chuàng)作意向和思路趨向。
“形散”指散文的選材和行文方式十分靈活、自由、多樣,且富于變化。
“選材的散”指題材縱橫萬里,上下千年,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無一不是它的題材。郁達夫說:“散記清談易為,并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魚蟲,無可不談?!薄哆_夫自選集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筆法隨意,舒卷自如,或描寫,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亦可交叉進行。
“神不散”也說“神聚”:散文不能信馬由韁,要在形散基礎上控制行文的節(jié)奏、層次和主題。這根勒馬的韁繩就是散文的“神”。
《動人的北平》
1、作為一篇散文,其“形散”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樹.
北平是一個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個國王的夢境
北平是清靜的,每家都有一個院落
北平有多樣性-----多樣的人
北平有五顏六色舊與新的色彩,都具有歷史典故.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2、這篇散文的“神聚(神不散)”是什么?
北平的品格——老成、豪爽、包容、守舊容新
作者的情感——優(yōu)雅情懷
散文的形要完整勻稱,不可殘缺,當然可以豐富多彩亦可單一;神要飽滿,不可空洞枯燥,當然神要凝聚集中,也可多元多向度?!秳尤说谋逼健繁憩F(xiàn)散文的豐富多樣性,色彩斑斕,而《漢家寨》則看似單一,但實則也體現(xiàn)散文的“散”。從選材上,《動人的北平》寫整體景象,而《漢家寨》則是片斷;《動》呈現(xiàn)一幅幅小畫面,而《漢》則是一幅主畫面;《動》寫作家自身所在的城市,感受體驗更全面,而《漢》則是作者以訪客的身份走進漢家寨,走進有走出一個陌生而有動人心弦的地方,所以,新鮮感強,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些。那么,在張承志筆下,《漢家寨》如何體現(xiàn)散文的形散與神聚呢?
二、《漢家寨》
(一)、閱讀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從題目來看,既然題目是“漢家寨”,就可以做傾向性的推斷——文章的描寫對象就是漢家寨,不妨提問——漢家寨在哪兒?什么樣子?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通過閱讀,理清層次,找出描寫漢家寨“形”的內(nèi)容。
體會這樣寫的意境,為揣摩文章的“神”做準備。
第一部分:走近漢家寨,沿途所見、所聞、所感。突出其地理環(huán)境的惡劣。
第二部分:走進漢家寨的所見所思
體現(xiàn)一老一少無言的堅守
第三部分、離開漢家寨后的反思,帶來的心靈的振蕩
(二)、咀嚼賞鑒:
1、走近漢家寨時,對其“形”的感知
所見:鐵色戈壁巖石紅石焦土
酷熱干旱不毛之地
所聞:單調(diào)的馬蹄聲
所感:“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
作用:向讀者傳達了一種蒼涼、空寂、荒蕪、廣袤、慷慨悲涼的情緒。突出漢家寨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
意境:寧寂、恐怖、蒼涼、茫然
2、走進漢家寨時,“形”的把握
(1)、所見:景物:幾間破泥屋(人煙稀少,貧窮)巨大空茫的戈壁灘(險惡荒涼)
人物:老漢、小女孩癡癡盯著我(少有人來)
漢服老漢“微微搖了一下頭”(從沒離開過故土);
女孩不眨眼地盯著我(茫然,好奇),穿一件破紅花棉襖(貧窮)
所感所思:(1)漢家寨是漢人堅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絕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
意境:殘酷、荒涼、神秘、隔絕、堅忍
(2)、如何認識這兩個人物在文章中的意義?
通過這年齡懸殊的兩個人來表現(xiàn)漢民族的一種默默堅守精神
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無言地繼續(xù)前人的事業(yè),以一種執(zhí)著與環(huán)境抗衡,固守著先人的土地而決不放棄,并且代代相傳。(這種精神是作者著意謳歌的)
3、離開漢家寨時,“形”的把握
所見:景物:黃褐的破泥屋、天山
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紅花棉襖
所感:進一步感受漢家寨體現(xiàn)的“堅守”精神對作者的影響。
意境:遺憾、不舍、回憶、堅守
(三)、散文之神
形——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神——“堅守”精神
理解“形”的串聯(lián)對“神”的作用:《漢家寨》既寫所見到的自然風光,又寫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既寫外景又寫內(nèi)情,體現(xiàn)了散文的“形散”的特點,同時形散又緊緊圍繞“神聚”(堅守)來安排。所以,理清層次,無論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間的聯(lián)系,揣摩“神”,就能深刻地體會到“形”是為“神”服務的。
(四)細節(jié)探究:
1、漢家寨的人們堅守的是什么?
堅守一種傳統(tǒng),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土地,堅守著生存,堅守著理想。
作者要“堅守”的可能是什么?
堅守的是在荒涼悲絕的境地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原始古樸的氣概和情感。
2、這篇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堅守”的信念。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這種堅守有什么價值?它與“發(fā)展”的觀念會不會產(chǎn)生矛盾沖突?
——在物欲橫流中堅守清貧,在庸俗泛濫中堅守高潔,在寂寞孤獨中堅守理想,在“西化”中堅守民族精神。
(“堅守”與“發(fā)展”的觀念并不矛盾。)
3、地圖上又標著另一個地名叫三岔口;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面對不能確定的人生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時應該像漢家寨人一樣選擇堅守。
4、文中作者走進漢家寨的時候,看見三道巨大的戈壁灘覺得三個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們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三道巨大的戈壁灘指向的“三個方向”實際上暗示了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
5、就像人有個性品質(zhì)一樣,漢家寨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一是它“年歲”長久:漢人屯田、唐人設縣、宋人稱寨(閱盡人間滄桑)
二是神秘:他們究竟怎樣生存下來,種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謎
那些漢民們歷經(jīng)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環(huán)境變化,都死守不遷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確實是一個謎。
三是堅韌、固守:盡管處在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點而沒有被同化。是源于對本民族的認同,這種傳統(tǒng)不經(jīng)時間的流逝而被顛覆改換;
四是保守、封閉:這是堅守的的反面意義,它遠離塵囂,也遠離時代進步的步伐,直到進入現(xiàn)代社會還生活在簡陋、樸素、枯燥之中不思進取,現(xiàn)代社會的日新月異、風云變幻沒有在這里留下痕跡。
(五)總結(jié):
張承志以一種獨立不羈,莊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tài)捍衛(wèi)著一種神圣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tài)創(chuàng)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魅力。
相關閱讀
《漢家寨》教案
《漢家寨》教案
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并概括層次內(nèi)容。
二、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初步感受其莊重、嚴肅、冷峻的語言風格基礎上體悟、思考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一、分析課文層次及各層次的具體內(nèi)容。
二、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理解文章“堅守”這種精神對人生的意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從而進一步感受張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由各名家散文風格及散文的意義引入,激發(fā)學生探討的興趣)
在充滿詩情畫意卻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說我們在冰心委婉明麗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無數(shù)哲理,在朱自清清麗雋永、溫文爾雅的散文中體會到生活的溫情,在沈從文極具地方特色的濃郁韻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對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閑適、詼諧風趣的散文中體會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對生活的自適與豁達,那么,今天我們將在張承志的《漢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快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層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試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層次內(nèi)容。
點撥:了解隔行分層的知識。
學習抓住關鍵句把握行文思路,確定層次內(nèi)容。
明確:行文思路
“走近漢家寨”——“走近了漢家寨”——“離開漢家寨”
課文層次:
(1)“走近漢家寨”,主要寫漢家寨地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空寂、蒼涼、荒蕪、殘酷。
(可通過抓住“我在曝曬中暈眩了,怔怔地覺得馬的腳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等作者主觀感受的語句,感受漢家寨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
(2)“走近了漢家寨”,主要寫了在漢家寨的所見所感——神秘、隔絕、真實、堅忍。
(可通過“猛然間感到所謂‘大漠孤煙直’并沒有寫出一種殘酷”“在那塊絕地里,他們究竟怎樣生存下來,種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個謎”及“但是這不是幻覺也不是神話”“從宋至今,漢家寨至少已經(jīng)堅守著生存了一千多年了”來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漢家寨所體現(xiàn)出來的“堅守”精神。)
(3)“離開漢家寨”,主要寫了作者離開漢家寨時的感受和離開漢家寨之后思想的變化——遺憾、不舍、回憶、堅守。
(可通過“我只是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感到了那堅守如這風景一般蒼涼廣闊”“遙遙地,我看見了那堆泥屋的黃褐中,有一個小巧的紅艷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紅棉襖。那時的天山已經(jīng)完全升起于北方,橫擋住大陸,涼峰和干溝裸谷相映襯,向著我傾瀉般伸延的,是漢家寨那三岔戈壁的萬噸鐵石”及“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進一步感受漢家寨體現(xiàn)的“堅守”精神對作者的影響。)
注:因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點,因此這部分要讓學生集體朗讀,反復品味,最好留適當?shù)臅r間給學生自由品讀。
第二課時
一、探討與拓展
(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活動,在第一課時結(jié)束后,留下探討與拓展的話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發(fā)現(xiàn)。)
(1)“在美國、在日本,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可見漢家寨對作者影響深遠。那么你認為對于作者來說漢家寨給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從那一日起,無論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堅守著什么?!弊髡哒f“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認為這個作者堅守的“什么”會包含哪些東西?
(3)文章還有哪些描寫觸動了你的心靈?說說你的感受。
課下上網(wǎng)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作者張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初衷。
二、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五。
《漢家寨》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漢家寨》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漢家寨》學案
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體會意境,深入理解“堅守精神”。
2、學習作者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
3、學習散文詩一般的語言。
學習重點:
1、掌握作者的個性化語言及寫作特點。
2、把握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學習課時:1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一、研讀課文,完成《漢家寨》預習題。
1、學習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寫作者從“天山大坂”到“漢家寨”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請你仔細閱讀這個部分,并概括這個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
⑵找出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現(xiàn)自然景觀特點的詞語或句子,分析它們的表達作用。
⑶找出這部分表現(xiàn)作者主觀感受的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2、學習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寫作者走進漢家寨的所見所思,請你說說這個部分寫了那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么特點?作者看到他們之后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來刻畫這兩個人物形象,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⑶請你結(jié)合上下文說說“絕地”“堅守”的含義?
⑷聯(lián)系第一部分,說說第一部分所寫的自然環(huán)境和這個部分有什么關系?
3、學習第三部分
⑴請你概括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
⑵這篇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堅守”的信念。作者要“堅守”的是什么?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這種堅守有什么價值?它與“發(fā)展”的觀念會不會產(chǎn)生矛盾沖突?
⑶學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種觸動,請你聯(lián)系現(xiàn)實具體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有關“漢家寨”歷史、地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漢家寨。
課堂教學:
一、導入新課
從《道士塔》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敦煌藝術瑰寶留給世人的歷史反思以及她帶給我們的深厚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心靈震撼。今天,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種亙古而新奇的“藝術”——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完美結(jié)合。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家寨——一個幾乎被人類文明遺忘的、有著最古老的人類精神的家園。
二、整體感知
1、課題、作者簡介(出示投影)
張承志,青年作家、學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濟南。華附中畢業(yè)到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4年。1978年開始筆耕?,F(xiàn)為自由的職業(yè)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F(xiàn)為已出版著作30余種,代表作有:小說集《張承志集》、《清潔的精神》、詩集《神云的詩篇》、文集《張承志作品集》以及《心靈史》。流傳較廣的有中篇小說《黑駿馬》、《春天》、《北方的河》和長篇小說《金牧場》。
2、疏通生字詞。(投影)
褶(zhé)皺曝(pù)曬腳踝(huái)暈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
白熾(chì)
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佇立:長時間地站立。
薈集:聚集。
崢嶸: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疊。
俯瞰:俯視,從高處往下看。決絕:非常堅決。
3、學生閱讀全文,談談對本文的總體感受。
①語言特點:骨健瘦硬,氣概充盈,體態(tài)闊大。②環(huán)境描寫:客觀冷靜,描寫細膩,寓情于景。
三、了解漢家寨,美讀《漢家寨》。
1、介紹“漢家寨”歷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意境。
3、教師小結(jié):《漢家寨》用蒼涼而又飽含情感的筆調(diào)勾勒出一幅漢家寨人在粗獷、荒涼、孤獨無援的“絕地”中頑強“堅守”的畫卷,展示了人類強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堅守”。推而廣之,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要發(fā)展,也需要這樣的堅守精神。因此學習本文,能使我們對“思想”“精神”這些概念有了更為具體感性的認識,從內(nèi)心深處生長人性的高貴。
四、賞析第一部分:堅守的背景。
1、概括“堅守”的背景。
⑴有表情朗讀第一部分,概括“堅守”背景的特點。
提示:堅守的背景----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曠寧靜,死寂無邊,焦土遍地,悲涼恐怖
2、賞析寫景的語言。要求從這個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賞的寫景句子,說說它們好在哪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邊讀邊品。
3、分組討論。
文中寫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殘年便再也無法離開它了?!边@句話中“收容”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旦被收容過,在有生殘年再也無法離開它”?
提示:“收容”的本義是有關的組織、機構(gòu)收留處在困難中的人并加以照顧。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作者在這里寫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靜”所“收容”,意思是說自己被四野的寧靜包裹著,完全融入到周圍的寧靜之中,這種一路單騎行進于三百里空山絕谷的感受給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銘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無法忘記。
五、賞析第二部分:堅守的人物
1、有朗讀第二部分,概括漢家寨一老一小兩個人物的特點。
提示:
老漢----飽經(jīng)風霜,木訥遲鈍,不回答來客的提問。
小女孩----穿著破紅棉襖,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過外貌、神態(tài)、動作描寫刻畫了兩個都穿著漢人服飾,始終無語,幾乎是兩個靜態(tài)的漢家寨人物形象。正是這樣的人,在環(huán)境極為惡劣,條件非常艱苦的漢家寨堅守著,這種頑強的“堅守”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靈。全班朗讀第29、30、33段,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動與震撼。
2、分組討論,解答疑惑。
①文中作者走進漢家寨的時候,看見三道巨大的戈壁灘覺得三個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們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提示:三道巨大的戈壁灘指向的“三個方向”實際上暗示了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
②漢家寨只是幾間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魯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鐵灰色的礫石戈壁正中。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在三個方向匯指著它——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鋪向三個可怕的遠方。因此,地圖上又標著另一個地名叫三岔口;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提示:漢家寨人在如此困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堅守,他們肯定也面臨了人生的“三岔口”與選擇,但他們選擇了堅守。這種信念、行為給作者極深的觸動,使他意識到自己在面對不能確定的人生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時應該像漢家寨人一樣選擇堅守。
③作者反復寫那位穿紅色破棉襖的小女孩,這是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提示:漢家寨人堅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為給現(xiàn)代文明中的人以強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紅色給文章營造悲涼深沉氛圍營造一點亮色,使全文格調(diào)慷慨悲壯但不至于傷感。
3、教師小結(jié)(強調(diào)第一部分的與第二部分之間的關系):前者為后者提出的“堅守”主題作鋪墊,前面的環(huán)境空曠死寂、悲涼無助,后面寫到的人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堅守”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六、賞析第三部分:堅守的意念
1、師生一起朗讀第33、35段,進一步體會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有堅守的意念。
2、分組討論,解答疑惑。
③老人和小女孩在堅守什么?老人和小女孩的堅守,與作者張承志內(nèi)心深處的堅守有何不同與相同?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提示:
“堅守著什么”――“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jié)”
老人和小女孩在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家園,堅守漢家寨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艱苦卓絕的異域堅守著生存下去。千百年來的生命存活之謎作者無法揣測,只是隱隱地感到了人的堅守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漢家寨,支撐著我們的民族,支撐著人類生生不息的繁衍。
作者的堅守:做一個“思想自由”的作家,用自己的筆為底層民眾寫作,思考怎樣活得美和戰(zhàn)勝污臟。正如張承志在《一冊山河》的編后記中所說:“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塊思想自由的石頭?!?br>
②這篇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堅守”的信念。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這種堅守有什么價值?它與“發(fā)展”的觀念會不會產(chǎn)生矛盾沖突?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提示:當今的時代,一方面是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人們信心百倍地奔向現(xiàn)代化;同時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又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有些人崇尚拜金主義,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質(zhì)享受,有的人理想主義失落,淪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權(quán)媚俗,有的人一心艷羨西方,心中自輕自薄。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氛圍中,的確需要一種在物欲橫流中堅守清貧,在庸俗泛濫中堅守高潔,在寂寞孤獨中堅守理想,在“全盤西化”中堅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義精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提倡的“堅守”在今天仍然有著積極意義,它與“發(fā)展”的觀念并不矛盾,而是當今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品質(zhì)。
3、教師小結(jié)。
本文的主旨是倡揚一種堅守的精神,但全文沒有空洞的說教和深奧的道理,而是通過沉郁凝重的筆調(diào),以荒涼寂靜的環(huán)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的和具體形象的描寫來表達主題。
通過對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huán)境的描寫,我們深深地領略了漢家寨人所具有的堅守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們歷經(jīng)千年而依然固守在這片土地上,也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我們的民族,乃至于整個人類。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堅守”,那就繼續(xù)吧,它將使我們更具有生命的價值。
七、寫作特點
1、獨具特色的語言。
沉郁、凝重的語言給文章帶來了一股蒼涼之氣,作者用了一連串奇異的比喻來描繪對于天山腳下獨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風蝕的痕跡像刀割過一樣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三個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變幻交錯的時空結(jié)構(gòu)。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首句首創(chuàng)了一種特殊的時空結(jié)構(gòu):“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边\用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容納了未來、過去、現(xiàn)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xiàn)在”的敘事角度。
本文有兩處運用了這種結(jié)構(gòu)方式。第8自然段:“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钡?自然段:“無論后來我走到哪里,……四顧無援?!钡?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總覺得那便是我女兒的眼睛?!?br>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從漢家寨的存在,從漢家寨人千年來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并由這種堅守進而開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層反思:那就是,堅守精神與漢家寨、與漢民族天衣無縫的契合,與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
作者從漸行漸近漢家寨到零距離接觸漢家寨,一路走來,滿眼看到的是大地從繁盛到荒僻,寫的是荒涼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漸行漸遠地離開漢家寨,卻再也無法忘記漢家寨。永別了漢家寨悲涼嚴峻的風景,卻深味了漢家寨人堅守的精神。自始至終作者都將筆力凝聚于漢家寨的描寫,而感情的抒發(fā)是寓于其中的,是潤物細無聲的表達。
八、布置作業(yè)。
假設多年以后那位穿紅花棉襖的小姑娘因某種原因走出這塊絕境,而后又回到漢家寨,請設想一下她離開的原因、在外界的經(jīng)歷、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變化?描述時注意潤色你的語言。
《漢家寨》
1、導入:漢家寨風光圖片瀏覽(幻燈)
2、幻燈出示學習目標:
3、感知文本:朗讀課文,談談你對漢家寨的印象,用下面的句子來表述:張承志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漢家寨?
學生朗讀后交流答案:荒涼、茫然、孤立、迷一樣(教師板書)
4、品讀文本一:讀景:找出文中景物描寫最精彩的句子,并品味其深刻意蘊
教師引導重點品讀第三段
5、品讀文本二:讀人:分析人物形象,體悟人物形象豐富的心靈世界
問題(1)文章寫了兩個人物,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2)為什么老人不回答作者的提問?如果回答,老人應該怎么說?
(3)作者為什么選擇這兩個人物?
(4)寫景很復雜,但人物描寫很少,原因是的什么?(小組討論)
6、品讀文本三:讀旨:漢家寨之旅,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它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教師幻燈補充作家自述
7、討論探究: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漢家寨人的這種“堅守”還有沒有必要,為什么?
8、拓展創(chuàng)新:設想多年以后那位穿紅花棉襖的小姑娘因某種原因走出這塊絕境,而后又回到漢家寨,請設想一下她離開的原因,在外界的經(jīng)歷以及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變化。
9、結(jié)語:對聯(lián)“寂寞漢家寨執(zhí)著堅守,荒蕪英雄路以筆為旗”
(板書)
漢家寨
張承志
景物堅人物
荒涼老人
封閉小孩
貧困守作者
高二語文論語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論語2”,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論語〉選讀》備課、教學參考(二)八、周而不比
[課文理解]本章重在論述如何對待他人,與上一章如何對待個人,都是談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在與人交往中應“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課文解讀]一、《論語》由于文辭簡約,有時會給理解造成困難,往往需要聯(lián)系有關章節(jié)及《論語》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斷。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就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lián)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第一種說法更為有理。聯(lián)系4·26及12·23兩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認為交友過度頻繁,反而會使朋友疏遠,勸導朋友也應忠言相告,而不聽則作罷。而晏子因“善與人交”,在交往中讓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據(jù)史書記載,晏子是春秋齊國的賢相,很為人敬重。朱熹在這段語錄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論說:“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p>二、結(jié)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該有哪些表現(xiàn)。
根據(jù)孔子關于交友的論述,主要表現(xiàn)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當?shù)哪康模耙晕臑橛眩杂演o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為交友的標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是與諂媚逢迎、虛偽不一、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也應有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三、選擇《論語》中格言,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對這些格言的特點簡要分析,并圍繞“交友”(或其他話題),每人擬五條思想火花,在壁報上交流。(略)
[文言練習]四、解釋下列詞語。
黨:《說文解字》:“黨,不鮮也?!钡@本義不通用,用其后起之義,即古代地方戶籍編制單位,五百家為一“黨”。引申為“親屬”、同類朋輩、等類、偏私偏袒及政黨等義項。所以,“群而不黨”(偏私偏袒),“各于其黨”(類別),“黨同伐異”(同類、朋黨),“鄉(xiāng)黨”(鄉(xiāng)里),“黨派”(政黨)。
比:《說文解字》:“比,密也。”引申為親近、齊同、并列、相連相接等義項。所以,“比而不周”(親密,這里指不正當?shù)墓唇Y(jié)),“比肩而立”(并列),“鱗次櫛比”(相連),“比及”(相接)。
與:《說文解字》:“與,黨與也”,本義指朋黨,引申為盟國、友邦、隨從、親近、允許、支持、同類、等待、交往、給予等義項。又作介詞(與名詞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連詞(連接名詞、代詞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歟”,作句末疑問語氣詞。所以,“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前一與作連詞,后一與參與,這里作事君),“歲不我與”(等待),“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兩個與均作親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參與)。
道:《說文解字》:“所行道也。”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路程、行程、取道、經(jīng)過、種類門類、方位、方法、技藝、宇宙萬物本原、事理、規(guī)律、政治主張與體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張、道德道義、講述、知道、實施實行、疏通引導等義項。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講述),“道之以政”(實施、實行),“道千乘之國”(取道、經(jīng)過),“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張),“中道而廢”(道路)。
五、分類整理《論語》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語、成語,豐富自己的語言。(略)
九、出辭氣遠鄙倍
[課文理解]本章論述人們交往中的語言文明和語言技巧??鬃又匾晜€人禮儀,“禮”的內(nèi)在蘊涵是“德治”的基礎,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現(xiàn)則是人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其中說話是人與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個人“禮”的主要體現(xiàn)。所以《論語》中有不少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包括人的交談語言要文明、遠離粗俗,要出于誠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說話時機,掌握分寸,說話內(nèi)容既要抓住要害,表達簡潔,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動聽,要針對不同的聽話對象,善于與不同人交談等。說話態(tài)度要真誠、謙恭,有理有節(jié)?!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左傳》引孔子言),孔子又以“盡善盡美”作為評論文章、藝術、說法的標準。這些對我們今天都有啟發(fā)意義。[課文解讀]一、孔子既反對巧言令色,又追求語言的敏捷得體,這兩者區(qū)別在哪里?孔子的主張對我們今天從事語言交際有什么啟示?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說話的出發(fā)點和內(nèi)容,前者是虛情假意,所謂“鮮矣仁”;而后者則出于“仁”的目的,以誠信為本。啟示我們今天要重視語言交往,重視表達說話能力培養(yǎng)。新課程《標準》對說話能力有專門要求。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其中“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現(xiàn)代社會中,兩者同等重要。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禮儀時為什么要用“雅言”?你對學習和推廣現(xiàn)代“雅言”——普通話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樣?
孔子重視“禮”,“禮”既指制度、規(guī)范,又指個人禮儀、禮節(jié)、禮貌,具體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禮儀是集中體現(xiàn)“禮”的機會和載體(如今天的慶祝會、升旗儀式等),禮儀需要莊重、嚴肅的氣氛,才能體現(xiàn)出禮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讓人們在禮儀中受到禮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則是禮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教育則是教育和規(guī)范人們禮儀的基礎和基本手段、途徑,每個人從小就都從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養(yǎng),接受正規(guī)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則將誤人一生。現(xiàn)在提倡普通話,作為一種全國性交流的規(guī)范的文明的“雅言”,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尤顯必要。
三、言語交際要講究技巧。面對敏感話題,有時須采取婉轉(zhuǎn)的方式。作為孔子弟子中“言語”方面佼佼者的子貢,就很擅長這種方式。以本課7·15章和第三課9·13章為例,說說你對委婉這一交際技巧的體會。
委婉是不直接將話點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試探性地了解對方的內(nèi)心。這種方式在與人交際的特殊場合,還是十分需要的,特別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勸說別人時,尤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對方意圖。課文中子貢有成功運用的例子。7·15是講子貢采用借機試探,用古比今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態(tài)度。衛(wèi)出公不愿放棄王位,拒絕他的父親蒯聵回國繼承爭王位。當時孔子正在衛(wèi)國,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對衛(wèi)出公的態(tài)度,但不便公開詢問,于是子貢借古代叔齊、伯夷兄弟倆互相推讓王位的事詢問孔子的態(tài)度,孔子贊揚和高度評價了叔齊和伯夷,當然也就知道孔子對衛(wèi)出公與其父爭奪王位肯定是不會支持的。9·13則用比喻來了解孔子的內(nèi)心想法,子貢借“美玉”為喻,詢問孔子是將美玉珍藏還是尋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說,等待識貨的商人賣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識貨”的統(tǒng)治者能重用他。
[文言練習]四、讀15·8章,完成下列題目。1、查字典“失”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義項有這樣幾個:(1)遺失、喪失;(2)做事不合適、失當;(3)犯錯誤;(4)錯過。你認為:“失人”、“失言”中“失”是哪個意思?
“失人”的“失”是“錯過”?!笆а浴钡摹笆А笔恰胺稿e誤”。
2、以下是《論語》中“失”字后面帶賓語的幾個用例,你認為“失人”、“失言”中的“失”,其意義與哪句話中的“失”字意義相當?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與“失人”的“失”(錯過)相當。
既得之,患失之。喪失。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與“失言”的“失”(犯錯誤)相當。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飪”,烹調(diào)生熟的程度。“失飪”,烹調(diào)生熟失當。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失言]無意中說出不該說的話?!边@意義和《論語》中的“失言”的“失”意義有什么不同?現(xiàn)代“失言”的“失”作“漏失”之意,與《論語》中“失言”的“失”作“錯誤”解是不同的。
十、學以致其道
[課文理解]本章主要是關于治學修養(yǎng)方面的論述。孔子十分注重個人自我學習和提高,圍繞這一問題作了大量闡述,包括學習的內(nèi)容(德、業(yè))、方法、目的、態(tài)度等。這些論述,對我們今天的學習,有較大的啟示。
[課文解讀]一、古人講求“進德修業(yè)”。從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談到的“好學”表現(xiàn)看,他們所說的“學”,側(cè)重于“進德”、“修業(yè)”哪一個方面?“樊遲請學稼”,為什么遭到孔子的訓斥?
側(cè)重于“進德”。他們十分強調(diào)學習目的:“君子學以致道”;“君子謀道不謀食”,要認為“君子儒”。在他們看來,學習“道”,即能從根本上改變?nèi)说木辰?,引導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實現(xiàn)周禮)。而“修業(yè)”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達不到“道”,所以反對樊遲放棄“禮”、“道”的學習去學“稼”這樣技術操作層面上的事。過去理解為孔子看不起勞動。孔子論學有兩個概念,一是“器”,即把純粹的知識積累起來;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規(guī)律層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層次的學習。
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內(nèi)涵深邃,充滿哲學智慧。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海無涯,知識的探求是無盡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永不滿足。毛澤東曾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哲學文章中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歷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規(guī)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們。二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裝懂。只有承認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學習,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否則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三、胡適曾經(jīng)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句話,竟使用了將近十個虛字,“這是把說話完完全全記錄出來的緣故”。這些虛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顯得活潑多變,舒展自如,而且生動地描繪了人物的口吻語調(diào),表現(xiàn)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語氣的停頓,顯示了子貢的從容不迫,表推測的語氣副詞“其諸”與疑問語氣詞“與”連用,以委婉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了子貢的自豪。試再舉幾例作簡要說明。
如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一句,“甚”,是個表程度的副詞,它還可充當謂語;“矣”,是用在陳述句后的語氣詞,這里表示出對自己“衰”變化的驚訝和感嘆?!耙病?,是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后,表示肯定、強調(diào)的語氣。下句的“矣”同樣用在形容詞謂語“久”的后面,表示強烈感嘆。兩個“矣”又作為謂語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強烈。
又如11·26,“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是孔子循循善誘學生言志的一段話,大量的虛詞將孔子善于啟發(fā)學生說出自己見解的教學方法表現(xiàn)出來?!耙浴?,介詞,這里表“因為”;“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介詞“于”,表示“比較”;“毋”,否定副詞,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勸阻之意;“以”同前,介詞,下省略“長乎爾”的賓語;“則”,連詞,表強調(diào)。“也”,句尾語氣詞,肯定語氣,模仿學生背后的意見;“如”,假如,連詞;“或”,無定代詞,“有人”,代表自己;“則”,連詞,與“如”相對,“那么”,是一句假設復句;“何以”,疑問代詞與介詞結(jié)合;“哉”,語氣詞,有反問的語氣在,表示孔子給學生機會,學生應該大膽發(fā)表意見的意思。
[文言練習]四、關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章,人們理解不盡相同。比較以下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說說各家對“攻”字、“已”字是怎樣理解的。
1、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敝祆湟龇妒现?,認為“攻”即研究、鉆研之意?!耙选弊髡Z氣詞,與“也”相連,表示肯定的語氣。按這樣理解,是說一個人如果鉆研不好的學問知識,那么危害就大了。范氏還舉例說明:“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認為楊子“為我”與墨子“兼愛”是“無父無君”的“異端”。
2、蔡節(jié)《論語集說》:“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之害也已。”這里的“攻”作“批判”理解,“已”跟上面理解一樣。意思是:君子只要鉆研、宣揚自己正確的道就行了,(用不到去批判攻擊異端邪道),弘揚正道,異端自然就沒有市場了。(如果)去批判攻擊異端,(那么),反而造成危害了。
3、楊伯峻《論語譯注》:“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边@里的“攻”作批判、攻擊解?!耙选北硎鞠麥纭]有了。楊伯峻認為:“《論語》共用四次‘攻”字,像《先進篇》的‘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三個‘攻’字,都作‘攻擊’解,這里也不例外。”“已,應該為動詞,止也。因之我譯為‘消滅’?!?p>十一、誨人不倦
[課文理解]本章是論述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及教學的態(tài)度和原則??鬃又匾晫W習內(nèi)容的選擇,重視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提倡啟發(fā)式、因人而異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影響,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課文解讀]一、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這兩種說法,在孔子整個《論語》論述體系中,是不矛盾的。
對于前一段,《論語集注》中認為:“此所謂性,兼氣質(zhì)而言者也。氣質(zhì)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庇忠谩俺套印敝摚骸按搜詺赓|(zhì)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對于后一段,《論語集注》說:“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zhì)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庇忠俺套印敝摚骸叭诵员旧疲胁豢梢普?,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有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zhì)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p>這里,把“上知(智)”與“下愚”作為一種“氣質(zhì)”,即人的個性(不是本性),認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即自己不愿學習的人。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過人”,如商朝紂王。因為不肯學善、向善,所以“不移”。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歸納幾種對“上知”、“下愚”的不同觀點:1、“《漢書·古今人表》:‘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膳c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zhì)言。”2、“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則是兼以其知識品質(zhì)而言?!?、“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16·9),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可是當時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過去有種說法,說“上知”是指統(tǒng)治者,“下愚”指勞動人民,從而說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不確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強調(diào)對不同人因材施教,并無排斥下層人學習。
二、說說您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墩撜Z》中有許多例子,集中體現(xiàn)在11·22章中孔子對待子路、冉有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tài)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也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鬃犹岢皬投Y”,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現(xiàn)實是“歷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對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說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在,并非“傳聲筒”,更非今天一些“學者”東拼西湊、剪剪貼貼可比。
[文言練習]四、稱謂是社交禮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人對此尤其重視,什么時候稱名,什么時候稱字,什么時候稱官職、地望,都有基本規(guī)則。主要決定因素是交際雙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對于對方的尊卑。試對《論語》稱謂情況作簡單歸納說明。
老師稱呼學生,稱其名,或稱其字,表示教師或威嚴、或親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點(曾皙)”等;
學生對老師稱“子”(您),一般人也稱“子”(如18·6章,桀溺對子路稱“子為誰”)。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并解釋畫線的詞語,說說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體所指及彼此間關系。信中稱自明為“渠”,稱陳師中為“老兄”,稱程頤為“伊川先生”,從中可以看出這幾個人與朱熹之間怎樣的尊卑關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來所喻編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議論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聞之也。其家事復如何?朋友傳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yǎng)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jié)。此事更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而其室家生為節(jié)婦,斯亦人倫之美事。計老兄昆仲,必不憚贊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jīng)識理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況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舉錯之間,不可不審。熹既辱知之,厚于義,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為僭率也。(朱熹《與陳師中書》)
這是朱熹給朋友陳師中的一封信。從信中意思看,朱熹與陳師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學。陳師中之父陳俊卿曾當過宰相,陳俊卿女兒(陳師中妹妹)嫁與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節(jié)。此書信即贊揚、勸導此事?!傲钆堋?,“令”對對方尊稱,“女弟”,妹妹?!柏┫唷?,指陳師中父親,稱官職表示尊重?!袄闲掷ブ佟保戈悗熤行值?,與朱熹平輩,又是較密切朋友,所以稱“老兄”?!耙链ㄏ壬狈Q“二程”中的程頤,“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頤之號,表示尊稱。
行:離開、離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遺憾。向來:自從、向來。
喻:明,指著作。作書以明古今之事。獎勸:獎掖、勉勵。扶植:幫助、培養(yǎng)。
成就:完成、實現(xiàn)。贊成:贊同而幫助成功。辱:表示謙虛的副詞,用于指稱自己。
十二、高山仰止
[課文理解]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為人和性格,從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識人、善于引導教育人、關心學生、堅持原則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課文解讀]一、以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孔子師生之間關系和你周邊的情況,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為題,作2——3分鐘的演講。(略)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從本書的有關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樣一個人?《論語》中子路的形象為什么顯得較為豐滿生動?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說話、做事前往往缺乏細致思考,好說大話,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時甚至分不清好壞,為人利用,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參與季氏的攻打顓臾。有時說話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說孔子“名分”之說“迂”,使得孔子也發(fā)火,說他“野”(粗魯)。但有時也很知禮,如18·7章中遇見丈人問路時“拱而立”等。由于《論語》中通過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為人,或通過孔子、或通過其他學生來看子路,而且在刻畫他的言語及行為時,極有個性色彩,白描傳神,如回答孔子提問時“率爾對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較為豐滿生動。三、《論語》中多疊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歸與,歸與”、“天厭之,天厭之”等。說說這些疊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這種句子形式與《論語》語體特點的關系。這些疊句使得人物說話的感情顯露出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對人物的神情動作描寫極少,所以人物的語言尤顯重要,而疊句將人物或喜或憂、或感慨或贊嘆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增添了生動性和形象性,言語中看到人物神情畢現(xiàn)。[文言練習]四、古人有名有字。名與字意義上有聯(lián)系,或同義,或反義,或相關。如顏回,字子淵?!墩f文》:“淵,回水也。”(回,旋轉(zhuǎn))曾點,字子皙?!墩f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比角?,字子有?!坝小笔恰扒蟆钡慕Y(jié)果。有些名字看不出聯(lián)系,是因為字義變化的緣故。有時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別,表示排行或尊稱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根據(jù)以上介紹,適當借助工具書,對下列人名和字關系作一說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稱?!拔摇奔础坝琛薄7殻肿舆t“子”,同上。“須”有“等待”之義項,“遲”所以需等待。端木賜,字子貢“子”,同上?!岸四尽笔请p姓?!百n”(賞賜)與“貢”(進貢)相對。仲由,字子路?!白印蓖?。“路”(道路)是人必“由”(經(jīng)過、經(jīng)由)之處。孔鯉,字伯魚。“伯”,排行老大?!磅帯奔础棒~”類。杜甫,字子美?!白印?,男子。美,美(男子),與“甫”(男子)同意。白居易,字樂天?!熬右住奔瓷铍S意,“樂天”,即樂天知命,表示生活態(tài)度。韓愈,字退之。意義相反。“愈”(同“逾”),前進。與“退之”相對。柳宗元,字子厚?!白谠保驹?,元氣?!昂瘛保副驹?、元氣充沛、深厚。歐陽修,字永叔。“修”與“永”同義,長?!笆濉笔桥判?。蘇軾,字子瞻?!拜Y”,車上橫木,供人扶著遠望(瞻),“登軾而望”(《左傳》)。蘇轍,字子由。“轍”,車輪經(jīng)過(“由”)的痕跡。十三、沂水春風
[課文理解]這一章和16·1的“季氏將伐顓臾章”是《論語》中兩篇粗具規(guī)模的文章,在語錄體中比較突出。這一章記述了孔子與學生關于言志的教學過程,表現(xiàn)出孔子循循善誘、善于啟發(fā)引導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評價方式,表現(xiàn)了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課文解讀]一、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表示贊同?曾點所向往的是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與朋友、學生一起,沐浴春風,詠詩論文,將富貴名利等世俗的東西和救世為民之志向全拋之腦外。這對久在政治、官場、交際生活中浪跡的孔子來說,是一種自然回歸,對政治生厭、理想破滅的孔子覺得是一種放松和解脫,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堅持理想的人,難以拋棄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贊賞和感嘆。《論語集注》中評論:“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guī)規(guī)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記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倍⒃c對暮春出游的描繪,色調(diào)明麗,情緒歡快,生趣盎然。試想像具體情景,說說自己感受。(略)
三、本章既記言談,又傳神情,既寫出不同人物風貌,又點染出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試對此作簡要分析。
1、能寫出不同個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直率,搶著發(fā)言。用曾皙彈琴,老師問到才“鏗爾,舍瑟而作”寫其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和舉止穩(wěn)重。用“喟然嘆曰”寫孔子聽完曾皙言志后的內(nèi)心等。2、孔子的循循善誘、啟發(fā)開導。他能結(jié)合自身,拉近與學生距離,表現(xiàn)平等,消除學生過慮,引導學生發(fā)言言志。3、對學生回答善于不同評價,即使對他不滿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評,用神情來表達??隙ㄙ潛P也用“喟然嘆曰”表達。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文言練習]四、本章使用了兩個“爾”為詞尾的形容詞;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用“鏗爾”狀推瑟之聲,都很形象傳神。《論語》重視運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這類形容詞有些是疊音詞,如“文質(zhì)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則帶有“爾”、“乎”、“然”、“如”、“焉”等形容詞詞尾。試對已經(jīng)學過的《論語》中的狀態(tài)形容詞作簡單歸納。
用疊詞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用形容詞詞尾的如:“野哉,由也”(13·3)“不曰堅乎”、“不曰白乎”(17·7)“夫子憮然曰”(18·6)“鄙哉,硁硁乎”(14·39)“斯遠暴慢矣”、“斯遠鄙倍矣”(8·4)“莞爾而笑”(17·4)“喟然嘆曰”(9·11)既用疊詞又加詞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五、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各題。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說說這種“臆度”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2、“徒誦其言”、“已知其人”,這兩個字指代的是誰?
人皆以為孔子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則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也。
余何人也,敢為有目?亦從眾耳。既從眾而圣之,亦從眾而事之,是故吾從眾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明]李贄《題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贄是明代有名的哲學家,針對明代統(tǒng)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騙蒙蔽百姓、鞏固其專制統(tǒng)治的行徑,進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傳播孔孟一套,代代相傳,欺騙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將這種盲目宣傳孔孟偶像、欺騙百姓比喻為“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則是聞聲而叫)。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為大圣”、“以佛、老為異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為孔子表示過“圣則(榜樣)吾不能”、說過“攻乎異端”,便“臆度”為孔子是圣人,佛、老為異端。所以“徒誦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實的孔子,“徒誦其言”罷了。
十四、中庸之道
[課文理解]本章闡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態(tài)度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思想,所以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時,專門把孔子關于“中庸”的一些論述集中加以評論闡述,作為“四書”之一??鬃印爸杏埂彼枷氚鍪?、考慮問題要“執(zhí)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含,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wěn)健、合情合理等內(nèi)容,不應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
[課文解讀]一、“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成“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jù)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tài)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系保持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shù)?。因為,全面看《論語》中關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wěn)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tǒng)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xiāng)原”等。
二、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秩序的以強凌弱的“攻打”,主張以“德”、“禮”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穩(wěn)定。
又如“陽貨見孔子章”,孔子與陽貨主張不同,討厭其為人,就采取回避、應付,而不與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對待不同主張的學生,他也能以恰當評價,等。
三、結(jié)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略)
[文言練習]四、讀下面一段古文,參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書,解釋畫線詞語,并回答問題。1、陳的始祖是誰?這個人和周武王有什么關系?陳和舜之間有什么關系?
2、陳在哪里找到了肅慎氏之矢?這種箭有什么來歷?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隼,鷙鳥也。楛,木名。砮,鏃也,以石為之。八寸曰咫。楛矢貫之,墜而死也。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莨惏Ч畬O,悼太子之子吳也。館,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故隼來遠矣?!秱鳌吩唬好C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九夷,東夷九國。百蠻,蠻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方賄,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貨賄為貢也。使無忘職業(yè)。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后人,使永監(jiān)焉。監(jiān),視也。故銘其括曰“肅慎氏之貢矢”??淘汇憽@?,箭羽之間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滿也。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展,重也。玉謂若夏后氏之璜。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陳,媯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惫矢?,舊府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櫝,柜也。金,以金帶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國語·魯語下》,三國吳·韋昭注)
1、陳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兒子胡滿,周武王將大女兒嫁胡滿,封于陳。所以胡滿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陳在舊府的“金櫝”(鑲金的柜子)中找到肅慎氏之矢。這種矢是當年周朝平定肅慎,肅慎進貢,周王賜給異姓諸侯,以表示異姓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進貢。
砮:石頭磨成的箭頭。尺有咫:一尺八寸長。有,又。咫,古代八寸為“咫”。
館:旅館。方賄:各地諸侯進貢的財物。監(jiān):監(jiān)視、督察。
銘: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皿上。括:箭桿。分:給予。故府:舊府,原來的府第。金櫝:外面鑲金的箱子。
關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
先秦時有“六藝”(學習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配有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jīng)”(此“經(jīng)”與后來的“經(jīng)”不同)。
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jīng)典稱為“經(jīng)”,設“五經(jīng)博士”研究傳習,由于“樂”失傳,所以稱“五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
東漢時加《論語》、《孝經(jīng)》,成為“七經(jīng)”。
唐時,將《禮記》分成《周禮》、《禮儀》、《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作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稱“九經(jīng)”:《詩》、《書》、《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
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清代有《十三經(jīng)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為儒家經(jīng)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子》稱“四書”,又將《周易》、《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稱為“五經(jīng)”,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jīng)”。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
[課文理解]本章介紹孔子對待自然、神鬼的態(tài)度。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認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懷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認為“孔子為什么沒有迷信思想,這和他治學態(tài)度的嚴謹很有關系”。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這樣做事說話,有一定的禁忌,但更關注現(xiàn)實,關注實際。
[課文解讀]一、《論語》里說的“天”,有時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時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說說課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種意義?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作了統(tǒng)計,《論語》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個意義。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義理之天,文中出現(xiàn)僅一次:“獲罪于天,無所禱也。”(3·13);三是主宰或命運之“天”(即課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現(xiàn)較多。但是,孔子講“上帝、命運”之“天”的背景一是發(fā)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28);一是處于困境或險境時的自慰鼓勁:“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發(fā)怒時的指責或自我表白:“吾誰欺,欺天乎!”(9·12指責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孔子懷疑鬼神存在,“不語怪、力、亂、神”(7·21),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保?·12),孔子病危,拒絕子路祈禱(7·35);楚昭王病重,拒絕祭神,孔子贊他“知大道”(《左傳哀公六年》)。課文中“天”的含義:5·13中“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獲罪于天”(義理之天);12·5中“富貴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運之天)。二、天人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則主張?zhí)烊烁袘i喿x下面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各自觀點的理解。你認為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怎樣的?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論》)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荀子對“天”(自然)的認識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天”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不受人世影響。一個國君應該引導百姓順應、認識、掌握、利用“天”的規(guī)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準備,應對“天”帶來的災異變化,才能使國富民強。反之,則使國家滅亡,百姓遭殃。
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漢武帝“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國人,因此,將儒家思想按統(tǒng)治者要求來解說,將“天”(自然)與“人”(人世、人君)對應,認為國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顯現(xiàn)都代表了“天”對人世的意志。此所謂“天人感應”,用此來為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合法”統(tǒng)治的理論,欺騙百姓。
孔子對“天”的認識,有三種意義(見上題),他既敬畏、順應“天命”,而又不完全盲從、服從“天命”,比較實際,重視現(xiàn)實,重視國家百姓。
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罕言“性與天道”,說明他關注的重點在哪里?這種觀念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說明孔子關注的重點在現(xiàn)實,在國家民生,實現(xiàn)他的“禮”、“德”、“仁”的理想。這種觀念影響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視、關心現(xiàn)實、國家、百姓,例如中國古代詩人、詩歌,就是如此。也影響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視民生實際(如李白)。我國古代少神話傳說,也與此有關。古代“小說”被認為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類的東西,因此“小說”便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讀物。清代袁枚的筆記小說集就取名《子不語》,是孔子所不說的東西(“子不語怪、力、亂、神”)。
[文言練習]四、下面是幾個文言句子的不同現(xiàn)代漢語參考譯文,你認為其中哪種翻譯最準確?理由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信”即準確,按照字面意思,不曲解,不漏譯?!斑_”即句子通順、規(guī)范、簡潔?!把拧奔丛凇靶拧薄ⅰ斑_”基礎上盡量講究美感,文句漂亮。
此外,為了準確,還要顧及全文的意思,甚至了解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如孟子所說的要確切了解和評論文章須“以意逆志”(根據(jù)讀者的思想去探索作者的原意)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和他作文的背景)。
根據(jù)這樣的原則,對練習中幾個翻譯文句進行評價,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具體句子評價略。
高二語文促織2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意圖。
2.了解本文情節(jié)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了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gòu)思和表現(xiàn)手法來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
3.掌握課本所規(guī)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盡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jié)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jié)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jié)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