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唐詩三首。
唐詩三首【設計說明】
《唐詩三首》包括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錦瑟》,這三首詩都極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風格,像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商隱的隱喻難懂。詩言情,我們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確定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定了基調(diào)也就找到了“披文入情”的門徑。詩歌是含蓄的,講究用形象說話。我們可以抓住意象來解讀它。詩歌追求一定的境界,我們就要品一品它的意蘊。因此我將從“情語—基調(diào)、意象—意境、主題—意蘊”三個維度設計這三首詩的教學?!妒竦离y》主要析結(jié)構(gòu)品全詩,后兩首重在賞析意象。
【教學目標】
1.掌握分析詩歌的一般方法。
2.扣住詩歌特點及內(nèi)容賞析詩歌。
【教學時間】
2課時。《蜀道難》1課時,后兩首1課時。
【教學過程】
師:前段時間我國四川發(fā)生了大地震,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巨大破壞,而且還給該地的地容地貌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所幸的是我們?nèi)f眾一心,齊心協(xié)力地進行了災后重建工作,四川又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很早的時候四川的風光又是怎樣的呢?
(展示幻燈片——古蜀地山川風貌)
師:看完此圖給你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大家用一些詞語準確概括這里的山川風貌特點。
生:雄偉壯觀。
生:道路崎嶇險峻。
生:我想用巍峨來表達我的看法。
師:好,看來大家還是觀察比較到位的。我用“雄奇險峻”做一小結(jié),那么就是這樣的蜀地,“詩仙”李白是如何來描繪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用樂府舊題寫的《蜀道難》。好先來集體朗誦一遍全詩,初步感受一下詩人對蜀道的感情。
(生齊讀全詩)
師:讀完后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蜀道在詩人眼中是什么樣子?
生:它的路難走!
師:你怎么知道它的路難走呢?有哪些詞語句子能證明你的看法?
生:詩中有三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并且還有“凋朱顏”“長咨嗟”“噫吁戲”這些直接表達感情的詞。
師:太好了,本詩基調(diào)基本可以定出來了,那就是“難”??梢娮プ∫恍┲苯颖砬楦械脑~是非常好的確定詩歌基調(diào)的方法。那么到底蜀道有多難呢?讓我們細細分析一下。下面大家分小組討論兩個問題1這詩中有三次重復了表達主旨的句子,那么如何來劃分一下詩歌的結(jié)構(gòu)?2每一個部分又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好,下面討論。
(生分組討論并做好記錄準備發(fā)言)
生(一組):我們組通過討論決定將本詩分為三部分。正好以三個主旨句分開,本詩的內(nèi)容組織是以從秦地到蜀地沿途所經(jīng)歷的情景為線索來敘述的。第一部分從開頭至“以手撫膺坐長嘆”。寫的是蜀道之高。(板書嘆高)第二部分從“問君西游何時還”到“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的是蜀道之險。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最后,寫的是戰(zhàn)禍連連。
師:一組同學分析的較透徹,主要從三個主旨句中的關鍵詞入手切分出了三大部分,那么每一部分又是如何描繪蜀道的呢,請大家分別談談看法。
生:(三組)我們組來談談第一部分作者的寫法。一開始作者用“危乎高哉”來突出蜀道之高,然后作者從蜀道的來歷和他的險峻來寫其高不可攀(板書來歷和險峻)其中來歷用了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和六龍回日,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險阻,又以虛寫來映襯其高。黃鶴不能飛過,猿猱愁于攀援。最后從人物神情動作方面來突出其高,這既增加了蜀道的神秘色彩,又極好的突出了他的高峻,有力說明了蜀道自古難行。
師:很好,準確抓住了主旨句中的“危乎高哉”,以此為切入點全面分析了行文手法及思路。那么我們來看第二部分哪個組分析一下。
生(五組):我們組認為這一部分主要是寫蜀道的險,用原話說是“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部分又從環(huán)境角度來描摹其險,先說的是周邊的悲鳥和子規(guī),這兩種鳥叫聲都非常凄苦。(板書環(huán)境凄清)接著說了這里的山水險惡(板書山水險惡)去天不盈尺,倒掛倚絕壁,瀑流爭相撞擊,江水轟然雷鳴,這是一幅多么驚險的畫面啊,難怪作者發(fā)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感嘆呢。此情此景讓人想到蜀道自古可畏。
生(六組)我們組很贊同五組的分析。看最后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戰(zhàn)禍連連的蜀道。一方面作者抓住劍閣寫其險要,(板書劍閣險要)一方面慘象環(huán)生(板書慘象環(huán)生)猛虎長蛇殺人如麻的環(huán)境,難怪作者說:“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呢”,這一部分告誡有人早還家。
師:好,根據(jù)大家的發(fā)言我們看一下本詩的結(jié)構(gòu)
1蜀道的來歷
嘆高蜀道自古難行
2蜀道的險峻
1蜀道環(huán)境凄清
嘆險蜀道自古可畏
2蜀道山水險惡
1劍閣險要
嘆戰(zhàn)禍連連早還家
2慘象環(huán)生
關于這首詩的主題里來有不同看法,大家通過課下查資料來討論一下本詩的主題吧
生:我看的資料是李白為杜甫等人擔憂而作。李白擔心他們將遭危險故作此詩。
生:我看到一種說法是為規(guī)勸唐明皇而作。安史亂起,明皇逃避入蜀。李白認為蜀地不可久居,故作此詩
生:有人認為是歌頌蜀地山川而作。
師:我們認為第三種更接近主旨,下面帶著我們的理解來齊讀一下全詩。(生齊讀全詩)我們這節(jié)課大家要領會從詞語定基調(diào),從結(jié)構(gòu)理詩意,從主題探意蘊的方法,多在詩歌鑒賞中加以運用。下課。
第二課時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分析的一般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將以“基調(diào)——意象——意蘊”為主線來把握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隱的《錦瑟》。下面討論這兩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學生討論)
生(一組)我們認為登高的基調(diào)為“悲”,錦瑟的為“傷”。
師:那么你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生:杜詩中“猿嘯哀”、“悲秋”、“常做客”、“多病”、“艱難苦恨”等足以說明他的悲。李詩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足見其悵惘的心情。
師:好,分析的有道理。他還是抓住了詩歌的意向來分析的
誰來結(jié)合詩歌談談對意向的理解呢?
生:意向我覺得就是形象。比如杜詩中的風、天、猿、鳥、落木、長江等等這些意向組合起來構(gòu)成了詩歌的意境。比如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錦瑟》中的意向不很明顯,看出是用的典故,但總體感覺其意境挺迷離的。
師:你的感覺不錯,意向是形象不錯,那么你思考一下杜詩中為什么寫“風急天高猿嘯哀”不寫“風柔天藍猿歡唱”呢?為什么選“落木”不選“新葉”呢?
生:我明白了,這里還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邊,因為作者的悲情所以才選擇這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很好的吻合了作者心情,可見,意象是主管情感和客觀形象相融合的產(chǎn)物。
師:這回理解的很到位了,錦瑟也是一個完整的意象,在這里它代表的是美好的年華,作者沉浸在以往美好時光的回憶當中,用了一些典故,誰來分析一下這些典故的用意呢?
生:開頭五十弦,是聯(lián)想自己年過半百,頷聯(lián)用莊生夢蝶的故事,表現(xiàn)浮生若夢,變幻莫測的感覺。下句用望帝化杜鵑的故事表達了一種苦苦追尋而又毫無結(jié)果的悲哀,頸聯(lián)用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表達了一種極感傷的意味,下句用藍田日暖玉生煙表達的是一種朦朧虛幻的感覺??傮w來看感覺作者既有不懈追求之累,又有有終無果之苦。既有歲月蹉跎之感,又有人生如夢之慨。大有一種“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的感慨。
師:很好,錦瑟的主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錦瑟是一個人名,有人認為是悼亡詩,有人認為是自傷生平,這一個還有待大家以后學習再研究,那么登高是一個什么主題呢?
生:杜詩中詩人有一種憂郁但不沉淪的感情,失意中還透出一種進取之情,總之是“哀而不傷,哀中有憤”的。
師:很好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做一個小結(jié)?;{(diào)、意象、意蘊是分析詩歌的三個維度,希望大家領會并運用這種方法來解讀詩歌。下課。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更講究個性化解讀,但是并不是沒有基本的解讀方法。教學唐詩三首我打算從基調(diào)意象意蘊三個維度解讀詩歌,重在引導學生學會這種分析詩歌的方法。本課教學一下幾點我感悟很深。
1.注重思路。詩歌解讀也講究整體性理解,我們抓住詩歌的結(jié)
構(gòu)去分析他的內(nèi)容,抓住詩歌的意象去分析詩歌特色,抓住主題
挖掘其意蘊,這樣很好的把握住了詩歌的本質(zhì)內(nèi)容。
2.注重板書。教學中雖有圖片展示,我還是精心構(gòu)思了板書,清
晰的板書就是清晰的思路。
3.注重引導。學生的自主能力是老師引導出來的,本詩教學大膽
放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教學中要堅持這一點。
精選閱讀
《詩三首》教案
《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如果字詞過關了,對詩歌的淺層次的鑒賞比較容易辦到,但深層次的鑒賞恐非易事。希望能夠通過這三首詩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誦讀涵詠。
2.從知人論世和語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進入意境。
3.領會意蘊,汲取精神營養(yǎng)。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第一、二首詩,并嘗試著從表達技巧上進行鑒賞。
2.第二課時,讓學生結(jié)合陶淵明的生平,從情感深處與《歸園田居》產(chǎn)生共鳴。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學習并鑒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體感知
《涉江采芙蓉》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xiāng)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xiàn)。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xiàn)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zhuǎn)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這首詩流露出對于生命短促的濃濃感傷,不過詩人并沒有陷在消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在對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的追求中獲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無常,這是漢樂府濤歌里常見的主題,可見當時這個問題縈繞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發(fā)出人們的思考:人應該怎樣活著?對此,漢樂府詩歌里更多的是主張及時行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西門行》)將這種主張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有勸導人們努力進取的。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前半部分的情調(diào)和漢樂府詩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渾,氣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風貌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2.學習鑒賞《短歌行》
理解和欣賞這首詩,可能有兩個難點:一是對詩中引用的《詩經(jīng)》里詩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對詩中情緒斷續(xù)、起伏、變化不易把握?!扒嗲嘧玉啤眱删?、“呦呦鹿鳴”四句出自《詩經(jīng)》,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它們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這首詩中情緒的斷續(xù)、起伏、變化,我們可以從人的情緒在某個時候變化無端、不必強尋線索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它原本是配樂的,首先要和音樂旋律相應和的角度來理解。從這首詩本身來看,它創(chuàng)作于宴饗賓客時。起首“對酒當歌”,可見這是一場盛大的筵席。然而,樂極悲來,詩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嘆。“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漢樂府《薤上露》有關聯(lián):“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至“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兩句,詩人借酒澆愁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到他的情緒低落到極點;接下來“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轉(zhuǎn)到對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詩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隨后“明明如月……不可斷絕”卻又回到“憂”上來,似乎是天上皎潔清冷的月亮又無端觸發(fā)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舊恩”接續(xù)前面的對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實景,體察人才的心理,表達希望能夠延攬人才、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的雄心壯志。從以上簡要分析來看,詩人由人生無常帶來的深沉憂思和他要招攬賢才、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豪情相混雜,情緒或低落或高昂,到詩歌的結(jié)尾處,才讓讀者體會到詩人已用對理想、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驅(qū)散了此前縈繞在心頭的憂思愁緒。讀整首詩,讓人由衷贊嘆曹操的心胸肝膽。寫憂思,自然隨意,反反復復,將它寫得無處不在,難以排解,讓人產(chǎn)生共鳴;寫壯志,頭角崢嶸,完全是豪杰氣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結(jié)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等有氣魄!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的1、3兩問。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jīng)歷、真正理解《歸園田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二、整體感知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少年時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響,對統(tǒng)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都是對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軍閥所熱衷的是爭權奪利,他們既不想整頓政治,也無意收復失地。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xiàn)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xiàn)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陶淵明直到29歲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就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當他仕途不得志時,便懷戀這種生活,所以,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39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變化,他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本褪钦f本應該是憂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給了。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后,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奔慈战饴毝鴼w。從此他結(jié)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隱的道路。
《歸園田居》共5首,約作于從彭澤棄官歸隱的第一年,時年42歲。課文是第一首?!稓w園田居》寫他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nóng)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現(xiàn)了超俗不羈的品質(zhì)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詩歌,疏通詩句。
補充注釋
(1)塵網(wǎng):塵世的羅網(wǎng),指仕途。意謂仕途有如羅網(wǎng)一樣,使人不得自由。
(2)故淵:魚兒原來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羅:排列。
(5)塵雜:塵俗雜事,主要指過去官場的案牘和應酬一類的瑣事。
(6)虛室:虛空閑靜的居室,比喻沒有人事滋擾明凈洞澈的心境。
2.簡析詩歌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第一層:表作者個性思想,渴望歸田。
第二層:繪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園生活。
第三層:寫田園樂之因。
3.結(jié)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jīng)歷,理解本詩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社會的黑暗污濁,終于使他同統(tǒng)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詩歌開篇兩句寫出了作者愛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統(tǒng)領全篇。接著以比喻、對偶的手法,生動地展示了自己為官13年的“羈鳥”“池魚”的仕途生活,表現(xiàn)了對仕途的厭惡,對自由田園生活的強烈渴望。第二層作者由近及遠著力描繪了田園風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以下四句,視線轉(zhuǎn)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樊籠”——的對立面,表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念,結(jié)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詩中詩人把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wǎng)”,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xiàn)了他對丑惡社會的鄙視。在這里,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然,陶淵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xiàn)實完全絕望之后,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這時儒家的“獨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導的地位。從他放棄了實現(xiàn)濟蒼生的理想來說,具有一定的消極性,但從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決不和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來說,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領悟陶詩平淡質(zhì)樸語言中所蘊含的濃郁詩意。
陶淵明的詩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園風光、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讀來十分親切,還富有意境?!稓w園田居》中,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些還構(gòu)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chuàng)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并不在于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diào)和表現(xiàn)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創(chuàng)作時,并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彼^“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chǎn)生的。由于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總結(jié)、擴展
通過兩個詩歌單元的學習,詩歌鑒賞應該在我們頭腦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讀者閱讀詩歌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詩句的媒介,獲得對詩歌塑造的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詩歌的主旨。詩歌鑒賞是一項較復雜的思維過程,本無固定順序,為了幫助同學們較快地形成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暫分三個步驟:誦讀、涵詠——解題(知人論世)——釋句披文——人境(進入意境)——會意(領會主旨)——評價(評定優(yōu)劣高下)。希望學生們能循著這步驟,鑒賞《歸園田居》的其他四首詩及《其他古詩背誦篇章》中的詩歌,逐步形成鑒賞詩歌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
1.很平常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2.鑒賞《歸園田居其二》,體會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
附:板書設計
愛田園—個性、思想
陶淵明—《歸園田居》田園美—虛淡、靜穆超俗不羈的品質(zhì)
平和、淳樸閑適愉悅的心境
冰心詩三首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2.補充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涵;
3.激發(fā)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難點:
1.補充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涵;
2.激發(fā)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教學準備:
補充課外閱讀材料
教學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2.補充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涵;
教學重難點:
1.補充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涵;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投影一個美國人的人生片斷,請同學們推測這個人會不會成功?
投影內(nèi)容:
21歲生意失敗;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tǒng)落選;
49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三度落選;
老師揭示謎底前設埋伏:當我揭示謎底之后,請大家告訴我,你得知謎底后的真實感想。
[學生推測后,老師揭示謎底:這個歷經(jīng)無數(shù)挫折的人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
3.老師歸納:許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麗的光環(huán),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隱藏的艱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沒有使林肯泄氣,反而激發(fā)起他向自己挑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激發(fā)起他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信心和勇氣,終于他在52歲那年,登上了總統(tǒng)的寶座。
二.分析課文
1.你羨慕林肯的成功嗎?成功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讓我們來看看冰心是怎樣用短短的幾句詩來概括成功的過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齊聲朗讀,注意吐字清晰、有節(jié)奏。
3.教師指導學生,教學生朗讀技巧,重音、語氣、語調(diào)。
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為例,問:應該以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讀,重音落在哪個字上?
[參考答案]應以感慨的語氣來讀,重音落在只和現(xiàn)時上。
4.投影句子比較:
A: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
B:成功的花,人們驚羨她的明艷。
A句和B句哪一句表達效果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A句的表達效果好,因為A句表現(xiàn)出了人們只驚羨于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卻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勞動,表達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體朗讀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過這三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請用簡短的話概括出來,你感悟到了什么?
[參考答案]
成功來自艱苦的奮斗;不經(jīng)過奮斗和犧牲,哪來成功的明艷等。
三.課文內(nèi)容討論
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參考小結(jié)]:
我們要學習花的奮斗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jīng)驗,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業(yè)的成功,人的成長發(fā)展,不都是如此嗎?
四.當堂背誦
五.作業(yè)1.根據(jù)《成功的花》所表達的意思創(chuàng)作一幅畫或一組畫,并把這首詩工整地寫在畫上,然后在班級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嫩綠的芽兒》,鞏固背誦《成功的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2.補充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涵;
3.激發(fā)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難點:
激發(fā)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教學準備:投影片、補充閱讀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檢查全班齊背《成功的花》。
二.分析課文
檢查朗讀《嫩綠的芽兒》,教師簡單評價,全班齊讀。
大家能說出幾種修辭手法?這首詩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嫩綠的芽兒、淡白的花兒、深紅的果兒(教師邊講邊將圖片貼在黑板上)變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對我們講話,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話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大人有大人的腔調(diào),小孩有自己的語言,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們看看這三個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參考答案]
1)嫩綠顯示健壯、旺盛和朝氣。
2)淡白顯出樸素、純潔,不追求外表的華麗。
3)深紅象征豐碩、甜蜜和美麗。
4.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能互換嗎?
[參考答案]
不能。因為它們說的話與各自的特征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芽兒需要成長發(fā)展,正如青年需要學習、提高。一旦開出花兒,不是要孤芳自賞,而是要裝點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社會注進旺盛的活力。最終結(jié)成果兒,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犧牲、奉獻為社會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使人生更加輝煌。
三.深入探究
補充閱讀《中國男孩在美國》,你讀了之后,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學習了冰心的《嫩綠的芽兒》,讀了《中國男孩在美國》,作為同齡人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積極?
[同桌交流]
請幾位同學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4.詩人以植物的生長來比喻青年的成長,勸勉青年人奮發(fā)努力,不斷充實、提高、發(fā)展自己,甘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和犧牲。從歐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青年的希望,希望不僅在他的身上,也在你們的身上,希望大家經(jīng)過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輝煌!
四.作業(yè)自學并背誦《青年人》,完成課后練習二。
將自己對未來的構(gòu)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詩三首學案
詩三首學案
內(nèi)容感知
《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這些詩的藝術成就頗高。本詩主要寫的是采芙蓉送給心愛之人。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但最后兩句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銷魂!
《短歌行》是曹操借樂府舊題抒發(fā)懷抱的代表作之一,頗能體現(xiàn)曹操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這首詩流露出對于生命短促的濃濃感傷,不過詩人并沒有陷在消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在對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的追求中獲得了超越。曹操的這首詩,前半部分的情調(diào)和漢樂府詩歌相近,主要寫對人生苦短的感嘆,后半部分主要寫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古雅雄渾,氣度非凡,體現(xiàn)了曹操的王者風范和英雄氣度。
《歸園田居》作者陶淵明,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稓w園田居》共五首,課文里選的是第一首。從內(nèi)容上看,它帶有開篇和總括的性質(zhì)。詩的開頭幾句,概括敘述了自己從出仕到歸田的緣起。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詩人在出入、進退選擇上的一段經(jīng)歷: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誤入官場)→思歸→歸隱田園。中間寫自己回歸田園的生活、居住、守拙。詩人在這里描繪了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敘寫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愛丘山”的田園生活。全詩運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語言樸素,比喻貼切。
基礎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遺(wèi)還顧(huángù)三匝(z?。┝b鳥(jī)
阡陌(qiānmò)故淵(yuān)榆柳(yú)后檐(yán)
守拙(zhuō)曖曖(ài)墟里(xū)狗吠(fèi)
掇(duō)衿(jīn)顛(diān)樊籠(fá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遺:贈送。
還顧:回顧,回頭看。
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漫浩浩:形容無邊無際。
終老:度過晚年,直到去世。
子:對對方的尊稱。
悠悠:長久的樣子。
掇:拾取,采取。
契闊談:久別重逢,歡飲暢談。,通“宴”。
吐哺:吐出口里含著的食物。
誤落塵網(wǎng):文中是比喻說法,指隨俗當了官。
守拙:守住愚拙,這是謙虛的說法。
曖曖:昏暗、模糊。
依依:輕柔而緩慢地飄升。
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文中指有學問的人。衿,古式的衣領。
沉吟:原指小聲叨念和玩味,文中指對賢才的思念和傾慕。
去日苦多: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嘆人生短暫之意。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少。后比喻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才能小的人相形見絀。
山不厭高: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天下歸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順。
2.通假字
契闊談(“”通“宴”)
3.一詞多義
四、特殊句式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狀語后置句,按現(xiàn)代語序應為“深巷中狗吠,桑樹顛雞鳴”)
誤落(于)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開荒(于)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五、文學常識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重要詩人。“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庇捎谒麗酆靡魳罚稚钍軜犯窀璧挠绊?,因此創(chuàng)作了許多歌辭。他現(xiàn)存的二十幾首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這些樂府歌辭雖然用的舊調(diào)、舊題,卻一掃兩漢以歌功頌德為主旨的腐朽詩風,而代之以新鮮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其中絕大部分或描述喪亂時代兵禍的慘狀,或書寫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與宏偉抱負。曹操又是繼《詩經(jīng)》以后重振四言詩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詩也頗具樂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寫得更是簡約嚴明、不拘舊格。魯迅先生曾經(jīng)把曹操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2.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遺世獨立的大詩人。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后又作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時間都很短。因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到39歲時,他曾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又出任彭澤令??だ锱啥洁]到縣里來,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本碗x職回鄉(xiāng)。這年,他41歲。以后就沒有做官,死時63歲。他的作品現(xiàn)存的有詩120多首,散文六篇,辭賦三篇等。陶淵明的詩歌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獨特的風格。其詩樸素、自然,看起來作者似乎全不費力,然而卻包含了高度的匠心。3.《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集,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jié)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途,上層士流結(jié)黨標榜。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士子為了謀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辭別父母,然而往往一事無成,落得滿腹牢騷和鄉(xiāng)愁?!豆旁娛攀住分饕褪鞘銓懹巫邮钢緹o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現(xiàn)了當時中下層士子的不滿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頹唐享樂的思想情緒,從這一側(cè)面真實地反映了東漢后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詩作表現(xiàn)了動蕩黑暗的社會生活,抒發(fā)了對命運、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淺出的精心構(gòu)思,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常語句,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形成曲終情顯、含蓄動人的藝術風格。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六、名篇名句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
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4.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剖析:再三吟詠,才會發(fā)現(xiàn)這“單純”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之中。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誼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擱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豈不要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想必你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哩!
2.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剖析:采蓮的歡樂美好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你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的由來;當姑娘們競相采摘著荷花,聲言要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遺送給誰?接著的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
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剖析:這里寫的是借酒澆愁,表面上似寫個人行為、個人感慨、個人心愿,其實是對整個人生的最深刻的感悟。流露出對于生命短促的濃濃感傷,對人生苦短的悲嘆,這是詩意的發(fā)端,為下面詩意的展開作鋪墊。
4.“青青子衿”“呦呦鹿鳴”。
剖析:“青青子衿”是《詩經(jīng)鄭風子衿》中的詩句。原詩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桃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后人多認為,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詩。衿,衣領。周代讀書人穿青色衣領的服裝,曹操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盼。
“呦呦鹿鳴”是《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原詩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边@是一首敘述貴族宴會賓客的詩。曹操信手拈來,表示自己對賢才的渴盼和熱誠。
5.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剖析:這兩句集中描寫詩人做官時的心情,表達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傲b鳥”“池魚”兩詞,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在官場中的種種束縛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機的形象。鳥在空中飛、魚在水里游,這兩種景象最易喚起人們對于自由的向往。此句從上文轉(zhuǎn)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
6.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剖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樊籠”在此處指官場。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jīng)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yǎng)活一家人,實際上是難以做到的;而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zhì)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jīng)常參加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我們當然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nóng)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jīng)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nóng)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二、重點語段
1.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剖析:仿佛是心靈感應似的,正當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但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此時,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zhuǎn)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浮的衣裙,顯得那樣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閃而隱的面容,竟那樣愁苦!于是聲聲浩嘆自然產(chǎn)生,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內(nèi)心,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所以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唱!當你讀到結(jié)句時,是否感受到:此詩抒寫的思念之情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的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響。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至“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剖析:看似勸人及時行樂,但聯(lián)系背景來看,此詩作于與孫權決戰(zhàn)之時,大宴諸將,此時,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統(tǒng)天下之雄心。所以這誠然是曹操對人生短暫的感嘆,但不是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而是感到一種大業(yè)未成的時間緊迫感。在這種緊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輔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許多賢才如“烏鵲”一般,沒有歸宿,便對他們發(fā)出呼喚,希望賢才來歸,開創(chuàng)一個“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面。
3.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剖析:“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陰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映成趣。前四句構(gòu)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寧靜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著把筆轉(zhuǎn)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边@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四句近景轉(zhuǎn)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nóng)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很淡很淡,味道卻極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肮贩蜕钕镏?,雞鳴桑樹顛”,使畫面一下子活了起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看似平淡,卻構(gòu)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無不是作者的匠心選擇。
結(jié)構(gòu)圖解
主旨探討
關于《涉江采芙蓉》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過描寫采芙蓉送給自己的心愛之人,從而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
2.本文通過刻畫不能送給自己心愛之人以芙蓉,表達了男女雙方的痛苦,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短歌行》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曹操的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華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對友朋的懷念和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xiàn)了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2.詩人由人生無常帶來的深沉憂思和他要招攬賢才、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豪情相混雜,情緒或低落或高昂,到詩歌的結(jié)尾處,才讓讀者體會到詩人已用對理想、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驅(qū)散了此前縈繞在心頭的憂思愁緒。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歸園田居(其一)》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詩人用樸實的語言描繪了平平淡淡的田園農(nóng)家生活,對歸返田園的生活進行了贊美。這就鮮明地表現(xiàn)了“性本愛丘山”“復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悅。詩意似淺實深,感情似淡實濃。
2.詩人通過對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以前誤落塵網(wǎng)的悔恨及對官場生活的否定。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為誰涉江為誰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這是一首表達別離情緒的情詩。在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戰(zhàn)爭、徭役或仕宦,這種親密的關系往往長期地被截斷。這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的典型主題。
這首詩寫在盛夏時節(jié),看見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勞,要把它寄給最心愛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這里的主人公是誰呢?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歷來有各樣各樣的說法,碰到這樣模棱兩可的難關,讀者就要體會全詩的意味而加以抉擇。而朱光潛先生是這樣認為的:詩中的“遠道”與“舊鄉(xiāng)”是對立的,離“舊鄉(xiāng)”而走“遠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說話的人應該是女子,而全詩的情調(diào)也是“閨怨”的情調(diào)。況且把“還顧”接“所思”,作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種想象,見出女子對于男子的愛情有極深的信任,這樣就襯出下文“同心”兩個字不是空話,而“憂傷”的也就不僅是女子一個人。照這樣解釋,詩的意味就比較深刻些?!巴亩x居”兩句是在就男女雙方的心境作對比之后所作的總結(jié)。在上文微噓短嘆之后,把心里的“憂傷”痛快地發(fā)泄出來,便陡然煞住。表現(xiàn)得愈直率,情致就愈顯得沉痛深摯。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時代杰出的名作。這首詩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現(xiàn)著《楚辭》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無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鳴”以下四句卻是盡情的歡樂。你不曉得何以由哀怨這一端忽然會走到歡樂那一端去,轉(zhuǎn)折得天衣無縫,仿佛本來就該是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纏綿的情調(diào),把你又帶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終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結(jié)論。上下兩段是一個章法,但是你并不覺得重復,你只覺得卷在悲哀與歡樂的漩渦中,不知道什么時候悲哀沒有了,變成歡樂,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歡樂沒有了,又變成悲哀,這豈不是一個整個的人生嗎?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兩段連貫之妙,古今無二?!对娊?jīng)》中現(xiàn)成的句法一變而有了《楚辭》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點竄,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釋,這是一個完滿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義。“月明星稀”何以會變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幾乎更不可解。唐人詩“一葉落知天下秋”,我們對于宇宙萬物正應該有一個“知”字。然則既然是山,豈可不高?既然是海,豈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為漫漫旅程的歸宿,這不但是烏鵲南飛,且成為人生的思慕。山既盡其高,海既盡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顆赤子的心。孟子主盡性,因此養(yǎng)成他浩然之氣。天下所以歸心,我們乃不覺得是一個夸張。
問題探究
讀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相信你一定對陶淵明產(chǎn)生了興趣,請你以“走進陶淵明”為主題,進行一次探究活動,領悟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吧。
導思:眾眼看古人,所見各不同,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陶淵明,自古以來就有分歧,有人說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為我們后世不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個精神歸宿。也有人說陶淵明的思想消極避世,假如我們都厭棄官場黑暗,歸隱田園,那這個世界豈不更加污濁?我們應該勇于面對現(xiàn)實。還有人說那么大的一個社會,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他的歸隱是一種無言的抗爭。再說,他不歸隱,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詩人了。探究時可以結(jié)合上述看法,再查找有關資料,在通讀陶淵明作品基礎上寫出自己的理解來。
探究:第一步,借閱一些陶淵明的作品,尤其是能反映他情趣、愛好、品格與寫作風格的作品,如《五柳先生傳》。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在閱讀時,備一本筆記本,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點,隨時在書上圈畫、評點,以此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二步,閱讀時要注意“以人看世”,注意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理解。還要查找有關對陶淵明的評注文章,可以是從思想分析的,也可以是從作品的藝術特色上分析的。
第三步,選擇課題后,相同課題的同學加以討論,共同擬定寫作提綱,豐富論據(jù)??梢匀バk娮娱営[室,在網(wǎng)上通過關鍵詞檢索,瀏覽網(wǎng)上相關研究信息。
第四步,明確內(nèi)容,就某一個課題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論文。
第五步,相互傳閱,共同評價,裝訂成冊。
律詩三首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律詩三首”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二十律詩三首
教學目標
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
2、通過詩歌的誦讀與品味,體會古典詩歌之美。
說明:
周汝昌先生曾經(jīng)說過:“永遠不要忘記,我國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漢語文學的高級形式,它們的一切特點特色,都必須溯源于漢語文的極大的特點特色。忘記了這一要點,詩詞的很多的藝術欣賞問題都將無法理解,也無從談起。”
所以欣賞詩歌也必須了解漢語文本身的許多特點,這也是詩歌的特點。詩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為至少有:語言美、情感美、意蘊美、哲思美等。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希望授課教師能從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去宏觀地把握、鑒賞詩歌,千萬不要現(xiàn)代文是現(xiàn)代文、古典詩詞是古典詩詞、割裂地進行教學。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能透過詩歌表面的文字,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歌的美感。
2、難點:因為是古典詩詞,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詩詞必要的知識、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等知識,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說明:
語文學習需要情感體驗,但學生缺少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要了解作者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豐厚情感或許會有一些距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導方式,才能盡可能地拉近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
教師不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也需要比較充分的相關知識,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課文文本,就很難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吃透文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
一、導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點今天我們要學習三首律詩。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你最喜歡哪一首?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無論喜歡哪一首都可以,關鍵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因為是初次接觸,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兩點即可。立足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比教師強行地賦予更能激發(fā)他們自己的能動性。
二、從學生普遍最喜歡的一首律詩進入文本。
以下只是假設的順序:
(一)王維的《終南山》鑒賞。王維其人的介紹:
①王維為什么字
“摩詰”?
②王維與陶淵明比
較。
學生的課前預習就可以是對“其人”“其事”的資料查閱。所以,
第①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應該不成問題。
第②個問題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點撥。同樣是歸隱,王維與陶淵明可謂兩種不同方式的歸隱。還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的預習基礎上的逐漸深入,讓學生明白一點:課堂決不是教師的“講臺”,更是學生的“舞臺”。
1、王維《終南山》的深入。1、王維“詩風”的介紹:蘇軾:“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br>
2、在這首《終南山》中怎樣體現(xiàn)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1、學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詩中有畫,有什么畫?可以從空間的、色彩的等角度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2、學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畫與詩又是怎樣結(jié)合的?這也關鍵的一步。
因為如果把“詩”僅僅當作“畫”去解讀,那是曲解了王維的“詩意”、也曲解了蘇軾的“本意”。這是逐層深入的過程:從詩人——詩風——詩風在詩中的具體體現(xiàn)。這個過程還是應該讓學生親自去走,教師不要“越俎代庖”。
2、王維《終南山》的進一步深入。從“詩風美”進入“意境美”再進入“情感美”。
1、在這首《終南山》
中詩人到底要表達什么情感?尤其是詩歌的最后一聯(lián)可以重點鑒賞。
2、這首情感又是怎樣與詩歌融合在一起的?1、學生先從自己的感覺出發(fā):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是優(yōu)美的?是沉郁的?還是痛苦的?
2、然后結(jié)合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較為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更多的應是欣賞、喜愛、留戀與神往。情感的把握不妨從自己出發(fā)、然后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最終又回歸為自己的感悟。
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二)杜甫的《登樓》鑒賞。
1、比較閱讀。
2、深入感知。1、杜甫的“詩風”與王維的“詩風”的比較。
2、“王孟”(王維、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總體詩風特點的回顧。
3、杜甫詩風的特點是什么?在這首《登樓》中有所體現(xiàn)嗎?比如:“沉郁頓挫”的意思是什么?在這里怎樣體現(xiàn)?
這從首聯(lián)就可以看出:
1、“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fā)點。而此時的詩人正是流離他鄉(xiāng)之時,國恨與家愁結(jié)合在一起,更是滿腹愁思,登樓所見也更是滿目凄涼。
2、同王維比較:王維更多的清新與怡然;杜甫更多的是“深仇大恨”、憂國憂民。
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的特點;杜甫“詩圣”的美譽。所有這些文學史上“耳熟能詳”的名詞,怎樣在這首詩中體現(xiàn)才是這堂課的關鍵。
(三)陸游《書憤》的鑒賞。
1、質(zhì)疑式引入。1、同樣是愛國詩人,陸游的詩風與杜甫的詩風的不同之處在于哪里?
2、他們兩者的相似之處又在哪里?
1、陸游《劍南詩稿》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劍指南方,不忘大宋王朝的收復與中興。
從詩集的名稱就可見詩人的愛國苦心。
2、陸游生平介紹。
讓學生從自己課前的資料中尋找要點。陸游與杜甫好像比較相似,都有憂國憂民的特色,所以這兩位詩人的比較比“王杜”之間的比較難度更高一些。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或許是文學鑒賞的普遍規(guī)律。
2、具體感知。1、從兩者的“詩風”差異到兩者的情感差異的遞進:差異在哪兒?
2、在詩作中怎樣具體體現(xiàn)?
3、詩歌拓展:溫庭筠的《商山早行》。1、兩者:陸游與杜
甫的比較。補充鑒賞陸游的《示兒》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作。
2、重點品味頷聯(lián):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
它是極具邊塞地區(qū)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么關聯(lián),實際有著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jié)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jié)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3、補充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迸c這首詩歌的頷聯(lián)非常相似。同樣也是景物的排列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陸詩是亡臣的蒼涼,溫詩是游子的傷懷。詩歌本身是一切觀點最有力的證明,如果鑒賞者不能讓詩歌說話,那么所有的觀點都會顯得十分無力。
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立足于文本,否則就如緣木求魚,不達要領。
三、小結(jié)。1、律詩的基本知識講解。
2、在反復誦讀中加深理解。
3、可以鼓勵學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
1、律詩的對仗、平
仄等知識介紹。
2、誦讀然后背誦;
理解然后背誦。讓背誦記憶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3、學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給他們暢所欲言的機會。比如:王維的《終南山》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句,有人覺得寫得很妙,是全詩的點睛;但也有人覺得與整首詩的風格格格不入,顯得很突兀。學生的看法是什么?鑒賞既是解讀詩人;也是重塑自己。
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讓學生“知道”些什么、而是“發(fā)現(xiàn)”些什么。
思路點撥
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啟發(fā)引導式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是質(zhì)疑式的教學方式,并且引導學生質(zhì)疑,教師是提問,學生才是質(zhì)疑。還可以是誦讀式的教學方式,“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誦讀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講清了、把精髓點透了就行了。
練習舉隅
1、整理三首詩中涉及到的典故,并說說這些典故在詩中所起到的作用。
2、選擇三首詩中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寫一段獨具個性的鑒賞文字,200個字以上。
3、嘗試自己提筆寫一首律詩,詩題不限,注意格律的基本要求,但不苛求,關鍵是“以意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