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精品教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精品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寫生字,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能體會到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以讀代講、品詞析句、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展開教學。
學法:讓學生邊誦讀,邊想象,邊理解,邊感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PPT課件、學生收集相關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二年級時我們學過李白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
(生背。)
師:很好。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而李白和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別更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F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出示課題,生齊讀。)
二、理解詩題
師:同學們,我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個什么字?(陵)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F在,你們觀察一下,寫這個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我現在把課題補齊,你們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了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1.學生交流:送別的地點、人物等。
2.教師板畫長江略圖,明確黃鶴樓的地理位置。讓學生了解黃鶴樓、揚州,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
(課件展示:黃鶴樓圖片并補充介紹。)
師:收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生試著說題目的意思。)
師: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后就很難再相見。于是,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別卻引起了轟動,文學史上稱為“三名一別”,即送在名樓(黃鶴樓),送于名人(孟浩然),送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吧。
三、讀通詩句
師: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F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
(生自由誦讀,學習生字。)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jié)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jié)奏。誰能接著往下讀?
(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jié)奏(范讀),誰來再讀一讀?
(師生四字和三字輪讀。)
師:我給你們加點伴奏,誰再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畫面并配《陽光三疊》樂曲。)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讀懂了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四、理解詩意
師:一位大詩人送別另一位大詩人,從江南名樓到江南名城,那將是一場怎樣的送別呀?請你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看注釋,還可以問同學或老師。
(生自讀自悟,集體交流。師重點提示:“西辭”“碧空盡”“天際流”的意思。)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生說。)
五、重點引導,入情入境
1.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師:這首詩有名不僅僅是因為兩位大詩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名樓名城,還因為這場送別發(fā)生在一個美好的季節(jié)——煙花三月。
師: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jié)?
(引導學生對春天的美好景象進行充分想象。)
師: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季節(jié)的揚州城。
(課件播放:揚州風景。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調中介紹:在唐朝,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揚州最美的時候,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搖晃著,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師: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
(指導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讀出詩句的美麗。)
2.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背影時,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離他而去的是誰呀?——(孟浩然)。在詩中,李白稱他為——(故人)?,F在,你們想象一下是故人,是好朋友的兩位詩人在一起的情景。
(師補充介紹李孟二人的故事。)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集體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目送”理解。
○情境體驗
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手勢提示)一起讀:孤帆—遠影—碧空盡;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課件出示:1983年8月10日發(fā)行《中國古代文學家(第一組)》郵票4枚,首枚8分面值票為李白像及其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畫面,由著名畫家劉凌滄先生作畫,李大瑋設計郵票圖片。)
○內心體驗
李白久久地望著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愿你一帆風順,一路平安……)
能否用我們積累過的送別詩來送送孟浩然?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讀中體驗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1.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2.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3.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這深深的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友誼。
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
女同學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
六、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朗讀全詩: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因此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師放課件,師生在樂曲聲中齊讀整首詩。)
2.練習背誦。
3.背全詩。
七、課堂小結
師:你們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lián)P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八、作業(yè)超市
1.背一背: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畫一畫:畫出自己想象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畫面。
3.寫一寫:用詩的語言寫一寫你與朋友、親人分別的難舍時刻。
相關推薦
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創(chuàng)新教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創(chuàng)新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黃鶴樓》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領略韻律之美。(重點)
2.知人論世,領會主旨情感。(重點)
3.體會意境,積累優(yōu)美詩句。(難點)
二、教學設計
1.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弗朗西斯?培根說:讀詩使人靈透。唐代是詩的時代,王績漫步山野之秋,在惆悵與孤寂中上演一場逃離;王維失意問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雖美,卻無法得到慰藉(jiè);李白意氣風發(fā)遠渡荊門,品咂(z?。┐笞匀坏钠婊门c浪漫;白居易不負春光,西湖之行美不勝收。今天,我們要與崔顥同游黃鶴樓,登高望遠感受別樣情懷。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
a.誦讀詩歌,領略韻律之美。
b.知人論世,領會主旨情感。
c.體會意境,積累優(yōu)美詩句。
3.出示問題,引導自學
a.聽錄音,聽清字音
空(kōng)余芳草萋萋(qī)
b.本詩是七言律詩,富有韻律,自讀詩歌,劃分朗讀節(jié)奏。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指名范讀、學生齊讀
c.《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br>
作者簡介:崔顥(約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朝詩人,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杜f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背景簡介:崔顥中進士做官,從開元年間后期出使河東軍幕始,他一生基本遠離京城長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處漂泊,這一漂泊就是20年。這種漂泊無定的生活,使崔顥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鄉(xiāng)來。在這種背景下,崔顥途經武昌而登臨黃鶴樓,目睹黃鶴樓勝景,望夕陽在水氣中欲墜,觸景生情,寫作了《黃鶴樓》這一千古一絕的七律詩。
請大家?guī)е楦性僮x本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教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4、拓展練習,激發(fā)學生積累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創(chuàng)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感情。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法誦讀法
教學準備
1、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詩人的資料。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音樂《送別》,談話。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2、引題,板題。
3、齊讀課題,正音。
二、新授
(一)引導自學
圍繞詩題中的“送”字引發(fā)學生質疑,提取重點,板書。
“在哪送”“誰送誰”“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
出示自學提示: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結合注釋插圖,讀懂詩意,想象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二)引導匯報
1、檢測朗讀
2、理解前兩句
同學們讀得很好,那你從中讀懂了哪些問題?解決“誰送誰”、“何時送”、“送到哪”等問題。
重點理解“西辭”(借助地理位置示意圖)、“煙花三月”(借助圖片發(fā)揮想象)
指導朗讀陽春三月的美。
3、理解后兩句
正如同學們所讀所感,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季節(jié),也是最該攜友同游的季節(jié)??墒窃娙颂兆碛谶@樣的景色當中了么?為什么?你從哪里知道的?
談話引導生談體會,創(chuàng)設意境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后兩句詩,賽讀。
三、解詩意、悟詩情
1、下面誰能把黑板上的六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說,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自己練,相互說一說。
2、評價
四、拓展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許多好朋友一別就是幾個月,甚至是幾年再見一面,所以古代送別詩有很多,同學們平時是不是也收集積累了一些送別詩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今天,老師也帶來幾首表達友人送別的古詩,這些古詩可以說是千個傳唱,膾炙人口。
五、小結
對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間一壺酒,友情是江上一葉舟,這些古詩,歷經千年而不衰,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是本身,更主要的是人們透過這短短20幾個字,見到詩人與朋友的真摯的友誼,感受到他們?yōu)榕笥褤鷳n,替朋友祝福的那顆真誠的心,這些詩是用他們的心吟出來的。所以,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古詩時,不僅要理解詩意,更要學習詩人那種與朋友交心、以誠相待的情懷!對于我們,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們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候。
六、作業(yè)超市
1、讀詩
2、背詩
3、畫詩
4、收集關于送別的詩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優(yōu)秀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優(yōu)秀教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黃鶴樓》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1、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了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2、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yǎng),陶冶情操。
學習重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難點聯(lián)系詩歌意境,進行創(chuàng)新寫作。板書設計黃鶴樓崔顥
空悠悠孤寂苦悶歷歷
萋萋觸景生情愁思鄉(xiāng)之愁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1、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崔顥《黃鶴樓》湖南: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江西: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
2、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顥的詩下面題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離去了。事后對崔顥的該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如《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眾多古人稱崔顥的這首詩是“第一”、“千古之奇”。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回憶以往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崔顥的《黃鶴樓》。
1、聽讀——劃分節(jié)奏2、譯讀——理解內容3、說讀——體味情感4、背讀——積累詞語三、聽讀--劃分節(jié)奏學會朗讀1、聽讀詩文,劃分節(jié)奏
播放課件,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jié)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詩的節(jié)奏劃分規(guī)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guī)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
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jié)奏的規(guī)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jié)奏,掌握讀詩的方法。四、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解釋詩句。2、討論后可以互相譯讀。
八年級試卷、教案
3、教師小結詩句意思。
4、分別請幾位學生示范譯讀這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教師小結:
《黃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xiāng)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三是聲調自然、音節(jié)瀏亮的音樂美。五、說讀--體味情感創(chuàng)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個人朗讀感受,小組交流:詩人由“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鄉(xiāng)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體會詩人在詩中體現思鄉(xiāng)的情感。
2、既然寫思鄉(xiāng)之愁,本詩引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什么情感?
本詩引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空蕩蕩的黃鶴樓實際上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黃鶴樓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聯(lián)描寫繁榮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以繁茂之景反襯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鄉(xiāng)之情。六、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1、個人示范背2、唱誦。
3、回憶、背誦曾學過的與黃鶴樓有關的古詩。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古詩。
七、拓展練習。
1、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理解詩的內涵,提供賈島的《黃鶴樓》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較,區(qū)分兩詩選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更細膩地理解文本。
《黃鶴樓》(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晴對余暉。2、《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