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八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安塞腰鼓》教學設計(新人教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安塞腰鼓》教學設計(新人教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體會文章的美(句式美,意蘊美,寫法美,情感美)
《安塞腰鼓》是部編版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引發(fā)對生命力的認識與思考。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故我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備課,特別是對傳統(tǒng)文化重難點的把握與理解。[檢討書大全 JT56w.CoM]
設計設想:
《安塞腰鼓》是我國著名作家劉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為我們展現(xiàn)了安塞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再現(xiàn)了“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
在教學中,為了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
1、了解腰鼓,多媒體展示的安塞腰鼓視頻表演,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他們的想象。古希臘教育家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鄙险n伊始,播放一組畫面,那生動粗獷的表演場面,拉近了學生和按塞腰鼓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有了形象的感受,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接著在聆聽課文朗讀以后,又給課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畫面和朗讀,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直觀,形象的感知。用聲音,色彩,圖象等形式感染學生情緒,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效果,將學生帶入課文的佳境。強化了文學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還增大了課堂容量,使知識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課堂上,應注重與學生的對話,注重朗讀和欣賞。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jié)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群情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我們要讓學生掌握課文的知識,并注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美文美讀,揣摩內(nèi)化。凸現(xiàn)學生主體精神,力避教師煩瑣講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中華非遺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鑲嵌于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成為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賡續(xù)的載體,成為炎黃子孫文化自信的泉源?!彼褪侨趽u滾和勁舞為一體的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奇葩——安塞腰鼓。
多媒體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讓我們一起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
(1)教師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diào)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
2、學生;朗讀感受文章的情感,明結構。
(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
三、精讀文章,品味語言
(小組探究,小組合作,老師指導)
1、句式美:
(排比和反復)(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者相似、語氣一致、疑似密切相關聯(lián)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jié)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1)排比句:
A、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增強氣勢,有力地表現(xiàn)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B、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C、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層層推進,一氣呵成)
D、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排比層層遞進,把安塞腰鼓的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E、“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br>
(把陜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與藝術特點給表現(xiàn)出來。)
F、“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加橫線的短語是這一句中的連續(xù)三個定語,共同構成排比,不但表現(xiàn)出安塞腰鼓舞蹈的特點,而且富有多方面的激情)
小結:這些排比句,在抒情散文中,不但具有語言整飭,條理清晰,讀起來具有散中見整,而且節(jié)奏又極為鮮明,給人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韻味,產(chǎn)生一種音樂美的效果。
(2)、反復句:
“為了突出強調(diào)某種思想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方式叫反復。”在本文中,為了強調(diào)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復手法中的連續(xù)反復和間接反復都用上了,不但表現(xiàn)了強烈的、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起到了強調(diào)主題,增強旋律美,文章的音樂美效果
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B、“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通過具有音樂性的復疊詠嘆,來進一步加強散文中情感的傳達。而且在反復詠嘆之中有變化,層層遞進,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時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的得回環(huán)美和音樂的節(jié)奏美。)
2、意蘊美:
結合課后研討和練習第二題分析。
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么?是什么“束縛”“羈絆”“閉塞”了“那么一股勁”?)
明確:“那么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B.它使你驚異于那農(nóng)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浚。ㄟ^著貧困生活的農(nóng)民,哪里來的那么強大的力量?)
明確:他們有著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jīng)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zhì)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明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現(xiàn)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這樣原始、粗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3)寫法美:
A、“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后的寂靜。
B、文中開頭的靜態(tài)描寫好,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C、當腰鼓最響、舞姿最狂的時候,卻戛然而止,一切歸于靜寂,留下一個巨大的感覺空白,靜到空洞,靜到陌生,靜到讓人滯留在上一刻無法自拔,難以適應?!跋駚淼搅硪粋€星球”。那一聲“渺遠的雞啼”又映襯了眼前充滿陌生感的寂靜,似真似幻,給人留下獨特、悠長的余味,達到以靜襯動的效果。
D、(1)能使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4)情感美:
安塞腰鼓是西北漢子的象征,表現(xiàn)出一種陽剛之美:
1,美在生命中奔騰的生命力量
2,美在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zhì)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xiàn)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3,充滿了陽剛之美?!耙蝗骸薄皹銓嵉镁拖衲瞧吡弧钡摹懊v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俊?,表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美;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xiàn)。“遺落了一切冗雜”,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
文章的情感:本文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語詞,來表現(xiàn)對安塞腰鼓的贊美,同時贊美安塞腰鼓給人的激情和力量,贊美黃土高原,贊美強健有力充滿希望的黃土地人民。
總結: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作者是在贊美安塞腰鼓,更是在贊美安塞腰鼓給人的激情,贊美寬厚遼闊的黃土高原,贊美生活在黃土高原上那“元氣淋漓”“釋放出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俊钡娜嗣?。也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贊歌。作者于文中用多種的美,表現(xiàn)出的高超的抒情的技巧,也像那鼓聲一樣,震響在我們的心里。
四、布置作業(yè)
1、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熟讀成誦。
2、任意找出一段你喜歡的課文,試著仿寫一段話。
3、讀后感。
延伸閱讀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教學設計(新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教學設計(新人教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燈籠》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燈籠》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作者通過細數(shù)燈籠的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在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zhuǎn)而表現(xiàn)國難當頭的現(xiàn)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孩童心性、往昔經(jīng)歷、鄉(xiāng)情民俗、詩詞典故,自然流淌,思緒萬千。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詞,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體會作者賦予燈籠的雙重意義及作者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感知燈籠的多種意味,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教法:1、誦讀法。
2、探究法。
3、勾畫圈點法。
學法:1、自讀法。
2、討論法。
教學準備:教師:相關材料,課件等。
學生:熟讀課文,掃除障礙,初步感知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文藝工作者張志民同志曾說:“他的文章質(zhì)樸、味厚,他把濃郁的感情揉進樸素的文字里,從不使用華麗的辭藻,從不多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裝飾,那簡潔的語言,淡雅的敘述……”這個深受贊譽的“他”就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先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燈籠》,來感受吳伯簫先生文章的“質(zhì)樸、味厚”。(設計意圖:由作者引出課題,開門見山,做好鋪墊。)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焚身(fén)恐嚇(hè)神龕(kān)
皎潔(jiǎo)犬吠(fèi)爭訟(sòng)
斡旋(wò)靜穆(mù)悵惘(wǎng)
鏗然(kēng)官銜(xián)褪色(tuì)
可憫(mǐn)
2.解釋下面詞語。
斡旋:調(diào)停,調(diào)解。
幽悄:幽深寂靜。
靜穆:安靜莊嚴。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悵惘:惆悵迷惘;心里有事,沒精打采。
鏗然:形容聲音響亮有力。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設計意圖:掃除文字障礙,為研讀做鋪墊。)
3.作者鏈接。
吳伯簫(1906—1982),山東省萊蕪人。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一生鞠躬盡瘁,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寫了大量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譯過海涅的詩《波羅的?!?。代表作有《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等。
4.反復朗讀課文,感知文章情韻。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讀音和朗讀語氣,初步感知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2)配樂讀文,體驗文章的情感和語感。
(3)學生自由讀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師生評價。
5.交流探究,整體感知:
(1)文中的燈籠在作者的記憶中有何作用和意義?師生交流。
(2)在作者所講述的與燈籠有關的故事和場景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同桌討論后,自由發(fā)言、交流。
(3)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講述記憶中的有關燈籠的故事嗎?
指名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師評價、明確。
(設計意圖:總體感悟,便于整體了解文章。)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1.通讀全文,說說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點撥】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xiāng)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燈籠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燈籠使作者聯(lián)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fā)愛國熱情。
2.第一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diào),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
3.讀第八段,說說你對“垂珠聯(lián)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交流點撥】古代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古以“朱門”為貴族宅邸的代稱。表面寫族姊家華貴朱門顏色已褪,實際上寫族姊家早已衰敗。
4.讀第十一段,說說“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謀略,善騎射。憲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吳元濟反叛,朝廷出兵討伐,屢招敗績。這時,李愬自求參戰(zhàn)。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吳元濟不備,突出奇兵,襲擊吳元濟的重地蔡州。此戰(zhàn)役為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zhàn)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指的是蒙恬率軍反擊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黃河之濱,蒙恬率軍與匈奴騎兵開戰(zhàn),蒙恬的軍隊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這里借用典故,寫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將以智慧和勇氣抗擊敵寇,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句話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交流點撥】作者熱烈贊頌了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fā)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zhàn),打敗敵人,保衛(wèi)好自己的家園。
評價:作者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zhuǎn)而表現(xiàn)國難現(xiàn)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這種情感在我們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6.結合全文,說說文中“燈籠”的意義有哪些。
【交流點撥】文化意義:在紗燈上描紅的雅致;對宮燈的想象,是深長的歷史況味。情感意義:提著燈籠迎接祖父,體現(xiàn)長幼深情;上學放學母親接燈的母子深情;跟著各種燈跑,是飛揚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門的官銜等,記錄的是歲月的滄桑感。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品味語言,感悟情感。)
四、對照梳理,積累與運用。
1、結合課文內(nèi)容,結合你的成長經(jīng)歷,說說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寄寓在燈籠之
中的家國情懷的?
明確:作者借敘述與燈籠有關的事情來表達其內(nèi)心的情感。作者先由小時候喜歡的火、光自然過渡到燈籠,又由燈籠聯(lián)想起人的事跡,從而表達抗敵衛(wèi)國的情感。
2、展示有關燈籠的圖片或視頻。
問:當你看到這些燈籠的時候,你會想些什么?你的內(nèi)心涌動著什么樣的情感?
自由發(fā)言,交流。
(設計意圖:激興,感悟情感,揭示深意。)
五、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吳伯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灣》《記一輛紡車》《菜記》《我沒見過長城》等,試比較與本文的風格有什么異同點。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能力。)
六、板書設計
4燈籠
吳伯蕭
鄉(xiāng)情、文化
記憶的網(wǎng)歲月、民族家國情懷
(設計意圖:畫龍點睛,揭示主題。)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回延安》教學設計(新人教版)
2回延安
一、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xiàn)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chuàng)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jié)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fā)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nèi)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jié)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nèi)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fā)想象、體味、聯(lián)想。擬人化的環(huán)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nèi)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nèi)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guī)X、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nèi)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fā)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夸張手法的運用
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歸納總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xiàn)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鞏固拓展】
1.“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剛回延安怎樣的心情?
2.詩歌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放”“抱”“擁”好不好?請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3.“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你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
【預習指導】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熟讀《再別康橋》
四、板書設計
回延安
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
1.“信天游”
2.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3.夸張手法的運用
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五、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課《社戲》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課《社戲》教案(新人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戲》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楚“我”難忘“好豆”“好戲”的原因。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雙喜的個性特點,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欣賞“月下航船”中景物美,體會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難忘和懷念,感受平橋村孩子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嘗試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聲。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好豆”“好戲”的原因,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難忘和懷念。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認真預習,熟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由《朝花夕拾.小引》中的話引入魯迅對童年的回憶,導入課題。
二、走進文本
(一)、記住一句話
“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讀一讀:我們從這句話里讀出哪些信息?(師提醒:抓住“再沒有”、“也不再有”讀出“我”對那夜“好戲”、“好豆”的難忘、懷念)
(二)說清一件事
1、戲好看嗎?
A、閱讀文中“船頭看戲”的內(nèi)容,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明確:看戲的內(nèi)容直接寫出“我”失望心情。
B、補充: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
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
全船的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哈欠來。
學生閱讀理解:通過對同行小伙伴的神態(tài)、心理描寫,從側面寫出了戲并不好看。(側面描寫)
(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中看戲部分的內(nèi)容,可以讀出——戲并不好看!)
2、豆好吃嗎?
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體驗,說說“豆”好吃嗎?(運用生活經(jīng)驗比較:豆并不好吃!)
3、師生合作:探究“豆好吃”?。ㄩ喿x提示:豆哪里來的?怎么吃的?)
A、“偷豆”是非大家說?
(1)、補充“偷”的幾種注釋:①.偷:竊取、趁人不知道拿人東西據(jù)為己有:偷竊。②行動瞞著人:偷偷。③抽出時間:~空兒。④茍且:~生。
(2)、調(diào)動學生生活體驗,體會“偷”的樂趣,明確“偷”——童心
B、小伙伴圍在一起撮著吃。明確“吃”——野趣
C、讀[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盷
阿發(fā)建議摘自家豆讀出—阿發(fā)的憨厚,淳樸,真誠。明確:挑——人真
(三)共賞一處美
思考:美需要我們用眼睛來看,用心去感悟。自由讀課文第11、12自然段,說說“景”美在哪兒?
通過賞讀析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
(四)、認識一個人
思考:那夜的看戲中,文中寫了許多小朋友,說出名字如雙喜、阿發(fā)、桂生.....
你最想認識誰?請結合文中的具體句子說說你想認識的理由。
(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小伙伴,結合文中句子分析人物個性,點明喜歡的原因。)
明確:雙喜:聰明、自信、考慮事情周到、善于為他人著想
六一公公: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
教師總結:
“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
作業(yè)布置:
選擇一處景,運用本文學習的景物描寫的方法,把它描述出來。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