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回延安》教學設計(新人教版)。
2回延安
一、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xiàn)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chuàng)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jié)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fā)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nèi)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jié)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nèi)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fā)想象、體味、聯(lián)想。擬人化的環(huán)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nèi)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nèi)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guī)X、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nèi)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fā)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夸張手法的運用
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歸納總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xiàn)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鞏固拓展】
1.“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剛回延安怎樣的心情?
2.詩歌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放”“抱”“擁”好不好?請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3.“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你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
【預習指導】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熟讀《再別康橋》
四、板書設計
回延安
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
1.“信天游”
2.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3.夸張手法的運用
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五、教學反思JaB88.COM
精選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回延安》公開課教案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案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內(nèi)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yè)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nèi)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磥泶蠹覍ρ影灿辛松羁痰恼J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zhì)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
學生質(zhì)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們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jié)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要求提出質(zhì)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jié)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
.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精
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jié)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3)全班齊讀、體會;
(二)研讀、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nèi)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nèi)容,然后標畫出表現(xiàn)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俺薄靶Α薄罢小备袛M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
的東西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zhì)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zhì)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板書設計:
回延安重見親人的喜悅之情
憶延安回憶過去,再點喜悅之情
回延安話延安親人相見時的熱烈、喜悅
看延安眼見延安新貌的喜悅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悅
(內(nèi)容分析)(作者情感)
賀敬之用“信天游”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為我們帶來了一首經(jīng)典的好詩,請同學們課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試著創(chuàng)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體現(xiàn)信天游的特點
聽視頻朗讀
感受重音、節(jié)奏、感情的處理
小組合作,讀聽評訓練
學生動手動腦,合作學習,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聽取并及時補充
思考、小結知識
傾聽、思考
小結賞析詩歌的方法
傾聽、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試著背全詩
再讀詩,提出質(zhì)疑
配合教師小結所學知識
回答、展示學習成果
小組互讀互評,共同提高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通過小結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
掌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師生共同小結,領會詩的主旨
學生自行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會概括;教師適當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訓練學生再次質(zhì)疑的能力
通過小結,形成知識體系,便于記憶鞏固
訓練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回延安》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回延安》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回延安》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教師導語: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jīng)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qū))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fā)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jié)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摟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饃氣喘一盞
一讀詩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xiàn)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jù)“從(字詞、句),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p>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回家、回鄉(xiāng),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xiàn)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xiàn)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fā)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jù)從詩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教師舉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俺?、“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①比興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把蚋岣岢阅萄弁鴭?,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chǎn)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排比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jié),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jié)遞進地表現(xiàn)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彼^“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jīng)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yè):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初中八年級下冊《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延安》是七年級下冊中的一首現(xiàn)代詩,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初一詩歌教學,應側重在指導學生如何讀詩,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深入的欣賞,并在欣賞品析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內(nèi)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yè)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3、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4、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圍繞誦讀、理結構、研讀賞析,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讀研結合?合作討論
三、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導學案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教學內(nèi)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磥泶蠹覍ρ影灿辛松羁痰恼J識,那么對于老一輩革命家賀敬之,對于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懷那?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zhì)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
學生質(zhì)疑預設:(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2)怎樣讀這首詩?(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們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jié)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
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
根據(jù)要求提出質(zhì)疑
學生讀課文
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jié)奏、
重音
展示學習成果
.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導入,以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精
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jié)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和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