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人美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白兔和月亮》人教七上2。
《白兔和月亮》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窖、泯、皎潔、風韻”等字詞。
2、理解、積累“審美、閑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等詞語。
3、了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jié)切入,探究寓意,并簡要概括,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寓意,學習正確把握人生態(tài)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
誦讀;抓住關鍵情節(jié),揣摩寓意,并聯(lián)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白兔和月亮》對人類的諷刺意味。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內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題詞是“得失之患”,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寓言故事情節(jié),體會寓意的表達。
2、自讀與點撥結合法。所選寓言,故事精短,構思奇妙且含意雋永。運用合作研討解決閱讀理解中的疑難問題,準確把握寓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辈恢涝谧母魑宦犃诉@句名言之后,贊同還是不贊同他的觀點?(生回答)
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
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人生寓言》。今天我們先學習第一篇《白兔和月亮》。
二、資料助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三、整體感知
1、生朗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復述故事情節(jié)。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蓮拇艘院?,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請學生來點評。
2、文章情節(jié)上出現(xiàn)哪兩次轉折?
諸神之王向白兔宣布了一個慷慨的決定,月亮歸屬于兔子;兔子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這個慷慨的決定。用圖表來簡化一下這個情節(jié)(展示課件)。首先是賞月,仿照我的格式,情節(jié)怎樣發(fā)展呢?
賞月——得月——棄月
四、探究合作
1、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關鍵句子和關鍵詞語。請學生朗讀。
賞月——心曠神怡得月——患得患失
2、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說“必然”顯絕對化,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從歷史上看,從實際情況看,應該說是很容易,乃至極容易產生得失之患。說的是白兔,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類的,得失之患更容易產生。有無得失之患,關鍵是有沒有能力保衛(wèi)財富,不怕別人搶去偷去,就沒有得失之患。
3、白兔悟到了什么,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慷慨的決定?
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4、“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痹⒀灾羞@樣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的意思說人類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5、這則寓言的語言非常精美,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在文中劃記出好詞好句,并試作分析。
五、拓展延伸
1、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患得患失這一心態(tài)迥然不同,是哪句呢?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看來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從這一故事中還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要能夠發(fā)現(xiàn)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tài)度;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看一則材料,回答問題。
去年初,一條“老父賣腎助女兒追星”的新聞引起全國轟動,事件主角、當時28歲的甘肅蘭州女子楊麗娟自16歲開始迷戀劉德華后,便停止學習和工作。其雙親為達成女兒心愿,不惜傾家蕩產賣屋賣地及借貸,甚至還想到賣腎?!?007年3月25日 ,68歲的父親楊勤冀在陪女兒楊麗娟到香港參加劉德華歌迷會活動后,于26日跳海自殺。楊麗娟之后甚至想要整容以求得劉德華的青睞。而劉德華說:“你不會懂得我傷悲?!睂W了本課之后你想對楊麗娟說什么?
六、總結歸納
閱讀本身就是你與作者的對話、你與同學間的對話、你與老師的對話。我在讀這則寓言時,我想到要“戒貪”,由此我還聯(lián)想到放棄也是一種美。如果某種擁有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徒增煩惱就不如沒有。而這也正可謂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從寓言中讀出很多理趣來,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讀了《白兔與月亮》,我們在回頭看一看蕭伯納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見解?
現(xiàn)在能理解“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有時不一定就是好事。不過,現(xiàn)在我對前半句話又發(fā)生了疑問:“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就一定不幸嗎?那么請大家?guī)е@一新的問題用讀第一則寓言的方法來自讀《苦難的王子》。
板書:
賞月——心曠神怡→擁有巨大的財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過于看重它會產生無窮的得失之患。
棄月
精選閱讀
《觀滄海》人教七上2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滄?!啡私唐呱?”,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yè)。
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保黄饋眍I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zhàn)爭了。而《觀滄?!氛潜闭鳛趸竿局薪涍^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復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xiàn)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jié)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才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xiàn)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動蕩,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fā)出瑟瑟的聲響。洶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么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個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涌
本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秋天(秋風蕭瑟)秋天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凄涼,而詩人卻把它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氣勢。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博大胸懷的詩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為什么不寫凋謝的花草,為什么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tǒng)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yè),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蘊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yè):
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觀滄?!?,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yōu)美。
《白兔和月亮》教學設計
《白兔和月亮》教學設計
一、讀一讀,講一講風韻(yùn)皎潔(jiǎo)慷慨(kāngkǎi)泯(mǐn)
審美慧心閑適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得失之患
二、默讀《白兔和月亮》,討論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簡要復述)
2、白兔賞月的心態(tài)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為什么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4、從文中找出“主題詞”,并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
三、同學預習疑問
四、比較閱讀
1、《詩人的花園》。
2、《幸福的西緒弗斯》。
3、《小公務員的死》。
五、速讀后討論
1、你覺得哪一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與《白兔和月亮》相近?
輔助問題:
⑴兩則寓言的寓意相同在哪里?
⑵兩則寓言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2、這三則寓言中,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喜歡?
六、語言賞析與運用
1、再讀課文,說說你認為:
⑴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好?
⑵有哪些精美的句子?該怎樣讀?
2、用下列詞語造句:
無憂無慮心曠神怡舉世無雙
3、朗讀課文,感受作品精美的語言。
七、感悟與反思
1、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情況?原因是什么?后來如何解決?
2、你讀了《白兔和月亮》有什么收獲?
八、課后作業(yè)
看右側這幅圖,然后編一則寓言,要求與《白兔和月亮》有所關聯(lián)。
《次北固山下》人教七上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xù)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lián)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在唐朝,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以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就主要體現(xiàn)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l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xiàn)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xiàn)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xiàn),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lián):(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lián):(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lián)
頸聯(lián):(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獙ε悸?lián)
尾聯(lián):(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lián)中有沒有體現(xiàn)?
分析:首聯(lián)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lián)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lián)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lián)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wěn)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從字面上看,頷聯(lián)所寫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現(xiàn)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聯(lián)與首聯(lián)的聯(lián)系?
分析:此聯(lián)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xiàn)這一聯(lián)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jù)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眻D片:出現(xiàn)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xiàn)懸著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靠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xiāng)更是杳無音訊,越發(fā)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xiāng)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lián),這一聯(lián)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lián)“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fā)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保??!叭丈鷼堃埂?、“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lián)是否與思鄉(xiāng)有關?
分析:此聯(lián)既是最后一聯(lián),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lián)翩,余味無窮。此聯(lián)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ɑ脽羝?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lián)而來,遙應首聯(lián),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ㄔ撜n文封面出現(xiàn),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