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草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4《我的百草園》作者魯迅簡介。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我的百草園》作者魯迅簡介》,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yī),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借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1918~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文集,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后,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很受震動,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1936年初左聯(lián)解散后,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927~1936年,創(chuàng)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文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yǎng)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于上海。(dg15.COM 工作總結之家)
《朝花夕拾》一書為魯迅1926年所作回憶性散文的結集,共10篇。前5篇寫于北京,后5篇寫于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xù)發(fā)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這10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jīng)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經(jīng)典作品。
延伸閱讀
《我的百草園》教學指南
我的百草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下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的比較,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教材節(jié)選了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該部分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處處表現(xiàn)了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開篇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緩緩開始了深沉的回憶,接著用新鮮好奇的語氣描述百草園的美麗景致,后來又眉飛色舞地描述捕鳥的經(jīng)歷。講完了百草園的樂,敘述人的語氣一轉,變得沮喪起來: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埋怨、疑惑、自責、懊悔都沒有用,只好滿腔遺憾地告別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方法。在對春天的百草園的描寫中,作者不露痕跡地使用了許多技巧,顯得渾然天成:一是羅列了學多事物,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兩個不必是簡略列舉,表現(xiàn)了百草園的景象繁復多變,美不勝收。單是之后,重點表現(xiàn)了兒童的探奇欲望。而是觀察角度的不斷變化,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得錯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筆引導我們的目光從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樹上的蟬鳴落到菜花上的黃蜂,又隨云雀直射上云霄;而泥墻根一帶先介紹動物再說植物。三是描寫層面各異,用詞簡潔形象。文章從顏色、形狀、聲響、體態(tài)、動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寫事物;用碧綠紫紅肥胖休息菜畦、桑葚、黃蜂;用鳴長吟竄伏描寫動物的聲響和動作;用光滑高大纏絡形容靜物的外表形狀;用肥胖臃腫表現(xiàn)體態(tài);以低唱長吟彈琴再現(xiàn)百草園的靜謐和動物們的安詳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著桑葚或覆盆子,滿口生津。學習冬天捕鳥部分則提示學生抓住動作描寫,引人入勝,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趣味無窮。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我的百草園》教材理解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百草園》教材理解”,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百草園帶給我的快樂,感受課文表現(xiàn)的兒童情趣。
3.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和用詞的精當。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積累。
教學準備
了解魯迅生平,課外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材簡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的比較,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教材節(jié)選了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該部分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處處表現(xiàn)出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開篇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緩緩開始了深沉的回憶,接著用新鮮好奇的語氣描述百草園的美麗景致,后來又眉飛色舞地講述捕鳥的經(jīng)歷。講完了百草園的樂,敘述人語氣一轉,變得沮喪起來: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埋怨、疑惑、自責、懊悔都沒有用,只好滿腔遺憾地告別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方法。在對春天的百草園的描寫中,作者不露痕跡地使用了許多技巧,顯得渾然天成:一是羅列了許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兩個不必是簡略列舉,表現(xiàn)百草園的景象繁復多變,美不勝收。單是之后,重點表現(xiàn)兒童的探奇欲望。二是觀察角度不斷變化,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得錯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筆引導我們的目光從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樹上的鳴蟬落到菜花上的黃蜂,又隨云雀直射向云霄;而泥墻根一帶先介紹動物再說明植物。三是描寫層面各異,用詞簡潔形象。文章從顏色、形狀、聲響、體態(tài)、動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寫事物;用碧綠紫紅肥胖修飾菜畦、桑葚、黃蜂;用鳴長吟竄伏描寫動物的聲響和動作;用光滑高大纏絡形容靜物的外表形狀;用肥胖臃腫表現(xiàn)體態(tài);以低唱長吟彈琴再現(xiàn)百草園的靜謐和動物們的安詳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著桑葚或覆盆子,滿口生津。學習冬天捕鳥部分則提示學生抓住動作描寫,引人入勝,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趣味無窮。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段破題,以成年人的語氣講出百草園在作者記憶中的親切感覺。
*第2段描述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百草園。魯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寫百草園的物什之多。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這一層是靜物描繪,以各種靜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進行粗線條的描寫。也不必說引出百草園里的動物,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簡單地選取三種動物,各以其叫伏竄的代表性動作來描寫,說明這些動物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這里雖然用的也是鋪開的寫法,但是魯迅用得卻很簡明。也不必說也是欲揚先抑,為下文作鋪墊。魯迅這寥寥幾十個字,百草園里各物的形影聲色便如活了一般。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極為出色的描寫能力。要引導學生讀句子,想象畫面,體會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接下來單字一轉,引出園子的泥墻來寫。不寫園子而寫墻,墻竟然也是能給孩子帶來樂趣的場所,用的是烘托旁襯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既是擬人狀物,又暗示出園子里既是各種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樂園。從蜈蚣、斑蝥到何首烏、覆盆子,這里的動物和植物都讓孩子感到新鮮。單是泥墻就有如許的樂趣,我們自然就會想到,這百草園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快樂了。
*第3段寫冬天的百草園。先指出它比較無味,然后寫下雪帶來的樂趣,寫捕鳥,又先寫不宜拍雪人,塑雪羅漢。這樣寫費字不多,卻把兒童愛玩的特點都寫出來了。教學捕鳥一情節(jié)時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文中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這些詞語的作用。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xiàn)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加以點撥;通過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既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又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第4段回憶了閏土的父親教我捕鳥的事,表現(xiàn)了兒時天真與貪玩的個性。
*在回憶了百草園的樂趣以后,魯迅用了一種情境突轉的手法,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講述他的學生生活: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作者先以兒童哀傷的語氣發(fā)問,家里大人為什么送他入學?然后,連用三個也許是來加強兒童對成年人意圖的揣測和不信任。
再見,我的蟋蟀們!再見,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的語氣是孩子式的,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離開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本課生字字形比較復雜,讓學生自主識記。
注意攢的讀音是,與贊字區(qū)別。
*課后第1題和第2題與教學同步進行。既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要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課后第3題旨在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選做題可在學習完全文后和大家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我的百草園》教材分析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百草園帶給我的快樂,感受課文表現(xiàn)的兒童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積累。
教學準備
了解魯迅生平,課外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材簡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的比較,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教材節(jié)選了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該部分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處處表現(xiàn)出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方法。在對春天的百草園的描寫中,作者不露痕跡地使用了許多技巧,顯得渾然天成:一是羅列了許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兩個不必是簡略列舉,表現(xiàn)百草園的景象繁復多變,美不勝收。單是之后,重點表現(xiàn)兒童的探奇欲望。二是觀察角度不斷變化,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得錯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筆引導我們的目光從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再由樹上的鳴蟬落到菜花上的黃蜂,又隨云雀直射向云霄;而泥墻根一帶先介紹動物再說明植物。三是描寫層面各異,用詞簡潔形象。文章從顏色、形狀、聲響、體態(tài)、動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寫事物;用碧綠紫紅肥胖修飾菜畦、桑葚、黃蜂;用鳴長吟竄伏描寫動物的聲響和動作;用光滑高大纏絡形容靜物的外表形狀;用肥胖臃腫表現(xiàn)體態(tài);以低唱長吟彈琴再現(xiàn)百草園的靜謐和動物們的安詳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著桑葚或覆盆子,滿口生津。學習冬天捕鳥部分則提示學生抓住動作描寫,引人入勝,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趣味無窮。
*第2段描述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百草園。魯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寫百草園的物什之多。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這一層是靜物描繪,以各種靜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進行粗線條的描寫。也不必說引出百草園里的動物,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簡單地選取三種動物,各以其叫伏竄的代表性動作來描寫,說明這些動物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這里雖然用的也是鋪開的寫法,但是魯迅用得卻很簡明。也不必說也是欲揚先抑,為下文作鋪墊。魯迅這寥寥幾十個字,百草園里各物的形影聲色便如活了一般。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極為出色的描寫能力。要引導學生讀句子,想象畫面,體會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接下來單字一轉,引出園子的泥墻來寫。不寫園子而寫墻,墻竟然也是能給孩子帶來樂趣的場所,用的是烘托旁襯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既是擬人狀物,又暗示出園子里既是各種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樂園。從蜈蚣、斑蝥到何首烏、覆盆子,這里的動物和植物都讓孩子感到新鮮。單是泥墻就有如許的樂趣,我們自然就會想到,這百草園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快樂了。
*第4段回憶了閏土的父親教我捕鳥的事,表現(xiàn)了兒時天真與貪玩的個性。
再見,我的蟋蟀們!再見,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的語氣是孩子式的,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離開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本課生字字形比較復雜,讓學生自主識記。
《我的百草園》教案之一
一、導入
童年的歲月是如詩的歲月,童年的季節(jié)是夢幻的季節(jié)。童年就似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魯迅先生也不例外。說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去領略那道風景。
二、默讀文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
三、精讀百草園這部分內容,品味作者的傳神描寫,感受其愉悅的情感
1.
針對第2~4段交流各自喜歡的理由。
2.
分組(分節(jié))活動,品味其中準確傳神的描寫。
選第2段的:
要求了解景物特點,什么季節(jié),作者寫景的角度、順序、詳略等。
選第3、4段的:
要求抓人物動作描寫,了解捕鳥的過程。
注:小組活動有人作歸納記錄。如第2段歸納出寫景的順序,第3、4段摘出關鍵的動詞等。
3.
交流分享。教師適當板書,再次歸納學生的認識。
4.
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同時明確:成功的描寫應該是在有感情的基礎上,通過仔細觀察,選擇適當?shù)慕嵌?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進行描寫。
四、學習第5段,體會作者情感
1.
自讀第5段。
2.
交流體會。
五、作業(yè)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我的百草園》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魯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我們都經(jīng)歷過童年,也有許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請你也準備一個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斷,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當然,要有一定的描寫,可以仿寫。讓我們看看誰的那道風景最美。
有條件的上網(wǎng)查詢資料,更多了解作者。
神農嘗百草
為了使每堂課能夠順利的進展,在上課前要仔細認真的編寫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神農嘗百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一、說教材:
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太陽神炎帝即神龍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發(fā)現(xiàn)五谷,制作農具,教人們耕種和收割;發(fā)現(xiàn)治療疾病的各種草藥,配成藥方,給人們醫(yī)治病痛。神龍的科學態(tài)度和獻身精神感人至深。本課是對學生進行獻身精神教育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16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神龍的勇敢和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多讀多感悟,抓住重點詞、句。
2、體會神龍的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神龍的科學態(tài)度和獻身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認識本課的16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難點 :
1、因為所以把下面的兩個句子連起來。
2、體會神農的科學態(tài)度和獻身精神。
四、說教法學法:
1、讀書朗讀指導法:用普通話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片、音頻、配樂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3、討論點撥法:放手給學生,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討論解決問題。教師一定要相信學生,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學生暢所欲言不去限制他們的思維。
4、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神龍炎帝嗎?(不知道)運用多媒體播放神龍炎帝的故事,配以文字解說介紹神農: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位太陽神炎帝,他發(fā)現(xiàn)了稻、黍、稷、麥、豆等五谷,還制作了農具,教人們耕種和收割,人們尊稱他為神農。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神農的故事。(板書課題:神農嘗百草)
復習鞏固生字詞
1、出示認讀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
2、學生開火車認讀。
3、教師指導、糾錯。
學習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目標:⑴人們?yōu)槭裁从职烟柹裱椎劢凶錾褶r?⑵神農對人類還有一個什么貢獻?
2、學生朗讀討論交流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神農是怎樣發(fā)現(xiàn)這些草藥的?有一次一天里中毒70次,幸虧他及時吃下解毒藥,才沒被毒死。從這里你覺得神農怎么樣?
4、知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集體朗讀全文,體會人們對神農的紀念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
發(fā)現(xiàn)五谷 制作農具
神農 人們永遠紀念他
遍嘗百草 配制藥方
《白鵝》作者簡介
作為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新任教師,在授課上的經(jīng)驗比較少。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整,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鵝》作者簡介”,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豐子愷(18981975)曾用名豐潤、豐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今桐鄉(xiāng))人。他一生涉獵文學、繪畫、音樂、翻譯、書法等各個藝術領域,并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早年就讀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隨李叔同學習繪畫。1921年赴日本學畫,次年回上海教書。1927年出版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1929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0年至1937年專事作畫著書??箲?zhàn)爆發(fā)后,先后任教于宜山浙江大學和重慶國立藝術??茖W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等職。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子愷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種,畫集《子愷漫畫》《又生畫集》《繪畫魯迅小說》等多種,另有學術論著和翻譯作品多部,對我國的藝術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豐子愷最負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風格、神韻極為相似。繪畫上他力求用形狀色彩來代替語言文字,寫作中則注意用語言文字狀物繪形,表現(xiàn)視覺色彩。他寫散文,總是選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題材,以自己的所感,用最質樸的文字坦率地表達出來,在樸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而引起共鳴。
《荷花》作者葉圣陶簡介
葉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生于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yè)后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閑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fā)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這些小說一反該刊物的趣味主義,較真實、廣泛地反映了國民初年的社會生活,想象力較為豐富,構思不落俗套。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并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其間與好友吳賓諾、王伯祥等人實驗新式教育方案,傳播新文化、新思潮。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2、3號上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鎖譚》,推重具有自立的婦女。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發(fā)表小說和論文,探討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改造。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fā)起文學研究會,并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fā)表作品。同年應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師范教書。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1930年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zhàn)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1946年返回上海。解放前夕由上海經(jīng)香港輾轉到北京,參加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被選為全國委員會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他的創(chuàng)作極為豐富,無論是詩歌、散文、童話,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五卅慘案發(fā)生后,寫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這一名篇。1928年,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長篇小說《倪煥之》,反映了從五四到大革命時期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歷程,刻劃出多種多樣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義,謳歌了革命力量。
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針砭人情事態(tài)的雜文。其中《藕與莼菜》和《沒有秋蟲的地方》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名作。他的短篇小說以冷靜、凝練、真實著稱。描寫和知識分子的《潘先生在難中》和描寫農民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名篇。在語言上,他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簡介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簡介”,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流體傳動及控制學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寧波。1964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學助教、講師。1979年為德國亞琛大學液壓氣動研究所洪堡學者,1981年獲聯(lián)邦德國亞琛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95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1981年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流體傳動研究室主任,1983年為浙江大學教授、機械工程系流體傳動研究所所長。1985年起任浙江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學校長。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至1996年任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1990年至1994年任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咨詢委員會主席。1989年至1992年任國際繼續(xù)工程教育協(xié)會副主席。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F(xiàn)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副會長、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委員、香港創(chuàng)新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繼續(xù)工程教育協(xié)會顧問、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山東大學顧問教授、上海大學顧問教授、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大學兼職教授。
在機械工程特別是流體傳動與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曾在歐、美和中國等國獲得20項專利,在國內外發(fā)表過250多篇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教育論文及二本科學著作。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系統(tǒng)流量檢測力反饋、系統(tǒng)壓力直接檢測和反饋等新原理,并將其應用于先導流量和壓力控制器件,改變了已沿用100多年的弗利明-琴肯流量控制原理和40多年來傳統(tǒng)的維克斯先導型壓力控制原理,取得了二通插裝式電液比例流量控制裝置及電液比例壓力控制裝置等五項發(fā)明專利,使大流量和高壓領域內的穩(wěn)態(tài)和動態(tài)控制精度獲得顯著提高。并運用這些原理和機-電-液一體插裝技術相結合,推廣應用于閥控、泵控和液壓馬達等,成功地研究開發(fā)了一系列新型電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統(tǒng),該技術被認為是八十年代以來電液控制技術重要進展之一。被德、日、瑞等多國列入教材、手冊專著。1997年獲聯(lián)邦德國魯?shù)婪?狄塞爾金質獎章。1998年獲洪堡獎章,2000年獲聯(lián)邦德國星級大十字勛章。他研究開發(fā)的電液比例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火炬計劃A類項目推廣。他還主持開發(fā)研究了相應的CAD、CAT支撐系統(tǒng),被廣泛應用于許多工業(yè)部門,推動了我國機械工業(yè)的技術進步。這些項目曾獲1988、1989年國家發(fā)明二等獎、三等獎和光華科學基金特等獎,教委、浙江省、機電部一等獎等多項獎勵。他創(chuàng)建的浙江大學流體傳動與控制研究所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已先后培養(yǎng)了30名博士、25名碩士以及5名博士后。1984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2、1985年二次被評為浙江省勞動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獲1989年國家高等教育獎。
《勞動的開端》作者簡介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chǎn)階級優(yōu)秀戰(zhàn)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兵工事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
吳運鐸,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漢,生于江西萍鄉(xiāng)。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shù)V工。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云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jù)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lián)合兵工企業(yè)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全國總工會第八、九、十屆執(zhí)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心系兵工,為人民兵工事業(yè)無私奉獻。在淮南根據(jù)地時因陋就簡,帶領職工自制土設備,擴大了槍彈生產(chǎn)。還主持設計研制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chǎn)與研制武器彈藥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jīng)過20余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zhàn)勝傷殘,堅持戰(zhàn)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并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后,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1991年5月2日于北京病逝。
《蟋蟀的住宅》作者簡介
《蟋蟀的住宅》的作者亨法布爾(1823-1925)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出生在法國南部山區(q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時候,他一直向往到學校讀書,可是,窮苦人家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供孩子讀書呢!法布爾曾流浪街頭,靠賣汽水、做零工等掙點錢。他除了吃飯以外,把剩余的錢都用來買書。法布爾最愛在田野上傾聽各種昆蟲的鳴叫。在田野里,他覺得自己有許多朋友那些昆蟲好像在與自己談心。
經(jīng)過刻苦的自學,法布爾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進了一個食宿免費的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他當上了小學教師。他沒有滿足,而是繼續(xù)勤奮學習。他沒進過正規(guī)的大學,但他以頑強的意志,不懈地努力,自學了大學課程,依靠自學獲取了碩士學位,從而又當上了中學老師。
不管自己多么艱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爾從沒間斷過對昆蟲的研究。他無論走到哪里,總要東瞧瞧,西看看,注意昆蟲的活動,并把觀察到的情形詳細記錄下來,有時候一觀察就是幾小時,甚至一整天。對有的昆蟲,他前前后后觀察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法布爾跟昆蟲打了一生的交道,經(jīng)過幾十年的辛勤勞動,他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秘密,向人們介紹了四百多種昆蟲和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法布爾寫了一部10卷的大書《昆蟲記》,共二百多萬字,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鳥的天堂》作者簡介
巴金(1904--)
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fā)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chuàng)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抖毯啞返壬⑽募R云洫毺氐娘L格和豐碩的創(chuàng)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shù)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毒韧鋈請蟆返葓罂?,創(chuàng)作有《家》的續(xù)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zhàn)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zhàn)后期和抗戰(zhàn)結束后,巴金創(chuàng)作轉向對國統(tǒng)區(qū)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并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chuàng)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陸續(xù)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于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巴金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先后獲得意大利的但丁國際獎和法國的榮譽勛章,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在他九十華誕之年,榮譽意大利蒙得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海上日出》、《繁星》和《鳥的天堂》是他寫的三篇優(yōu)秀散文。
《金色的魚鉤》作者簡介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金色的魚鉤》作者簡介,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陸定一(1906~1996)中國共產(chǎn)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新中國的元勛之一,學識淵博,對古典文學和歷史造詣較深,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有豐富的知識。他的英文水平較高,青年時代翻譯了不少文章在報刊上發(fā)表;在延安時期,曾參與毛澤東同志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的翻譯工作。
從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到1996年去逝,他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成就,也曾遭遇坎坷,受盡人間的屈辱。他的一生,是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忠于黨的一生,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
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蘇無錫。
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讀書時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卅運動。
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轉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1926年任共青團南洋大學支部書記及上海法南區(qū)團委書記。同年秋調團中央宣傳部工作,編輯《中國青年》。
1927年4月下旬,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5月在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在反革命政變面前,他堅持斗爭,為革命力量的保存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8年初,陸定一根據(jù)團中央的指示,到廣東幫助廣東團省委工作,協(xié)助組織了100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
1928年秋,陸定一被選為團中央委員,仍擔任宣傳部部長,主編《中國青年》。
1928年底,根據(jù)黨的決定,陸定一赴蘇聯(lián)莫斯科,與瞿秋白、鄧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錯誤進行了斗爭。
1930年陸定一回國后,繼續(xù)擔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
1931年,王明左傾路線在黨內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后,陸定一被錯誤地撤銷了團中央委員、團中央宣傳部部長職務。
1934年10月,陸定一隨中央第二縱隊干部隊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5年遵義會議后,他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主編《紅星》報。
紅軍到達陜北后,他參加了東征、西征,后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同志為建設和發(fā)展我軍的政治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陸定一歷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八路軍前方總部野戰(zhàn)政治部副主任,領導《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
1940年底,陸定一奉命回延安。
1942年4月,他負責編輯《解放日報》的《學習》副刊,撰寫了《從實際出發(fā)》等比較有影響的文章。
1942年8月,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他撰寫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在新聞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1945年,陸定一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7年1月,他發(fā)表了《對于戰(zhàn)后國際形勢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解釋》一文,在全國和世界上引起廣泛注意。
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陜北時,陸定一兼任中央直屬隊政委,隨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同志轉戰(zhàn)陜北,做出了出色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陸定一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副主任。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
1957年,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團員,隨毛澤東同志赴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共產(chǎn)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1959年,陸定一任國務院副總理。
1960年,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團員,隨劉少奇、鄧小平同志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81國共產(chǎn)黨工人黨代表會議。
1962年,他任中央書記處書記。
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長。
陸定一長期負責黨的宣傳文教工作,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建設和發(fā)展黨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yè),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陸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幫的嚴重迫害,被關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陸定一在政協(xié)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被增選為副主席。同年9月,在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
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顧問。
1983年6月,在政協(xié)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在黨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1年他85歲高齡時,還主持編輯了他從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親自撰寫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簡練的文筆頌揚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光輝歷史。
《竹石》作者簡介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途訐P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于是年前后,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于本年賣畫揚州,陸續(xù)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于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興化城內升仙蕩畔擁綠園中,身后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zhèn)管阮村)。
板橋《閑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于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chuàng)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后又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