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3螳螂捕蟬 教案教學設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螳螂捕蟬 教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孫哲勇
教學目的:
1、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我們在這學期已經學習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誰能總結一下學習古文的方法、步驟?
(明確:①多讀。②看注釋,查字典,理解重點詞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閱有關資料)
二、按預習要求逐項檢查預習情況。
1、由學生把預習時通過查字典找到的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寫在黑板上
諫(jiàn)孺子(rú)曲附(qū)頸(jǐng)
2、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于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后代,屬于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于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墩f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3、指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然后評讀。
4、教師范讀課文,再要求全體同學齊讀課文。
5、檢查字詞的理解。
(1)分別指定學生逐句朗讀,指出句中自己預習的重點詞的意思,再逐句翻譯。
(2)以下是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注:“悲”在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中均沒有“悲鳴”的解釋,學生大多選“悲哀”,這里老師須引導學生理解“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時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著動聽的歌,這“動聽”的意思是從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的。有許多字古今的意思差異很大,所以同學們要想深入學習古文還要預備一本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1、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老師可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梢娚偃孀訉Ξ敃r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4、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本褪且饏峭醯淖⒁猓脵C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5、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他在夸贊什么?
(3)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生齊答)。
(教材的譯文翻譯成“你講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吳王當時不僅在感嘆少孺子講得好,同時也感嘆少孺子的辦法想的好,也為自己沒攻打楚國而慶幸,一個“善哉”包涵了多重含義。當然,面對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當時的情況簡單地解釋一下,說成“你講得很好!”)
四、總結全文
課后習題:
1、給加點字注音
螳螂捕蟬諫曲附其傍
2、解釋加點詞語
(1)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
(2)懷丸操彈
(3)不顧其后之患也
3、翻譯句子
(1)如是者三旦。
(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3)此三者務欲得其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4、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寫在下面。
5、文中少孺子為什么“懷丸操彈,游于后園”?
6、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與吳王伐荊有什么聯(lián)系嗎?
參考答案
《雨來沒有死》習題答案:1、2、3、5、6、7、11、12略4、“雨來向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一邊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器,望著媽媽笑。”這一句是對雨來動作的描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雨來的機靈、淘氣、可愛的樣子以及他游泳技術的高超。(僅供參考)8、海娃智送雞毛信9、A緊急B盤算10、指穿黑軍裝的偽軍。如此稱呼他們,是因為他們是身穿黑色衣服的壞蛋,表達了海娃對他們的痛恨。
《狼牙山五壯士》習題答案:1、2、11略3、C4、A吳承恩B施耐庵C曹雪芹
D羅貫中5、班長為了讓這顆手榴彈在更關鍵的時候發(fā)揮作用,當他看到“又一群敵人撲上來”的時候才擲向敵人。6、子彈已經打完了,戰(zhàn)士們留在山頂是死,跳下懸崖也是死,與其被敵人打死或帶走逼供,不如自己跳下懸崖。戰(zhàn)士們跳崖更加突出了他們行動的壯烈。7、“壯”的本意是“健壯、有力?!痹谖闹斜砻髯髡邔ξ逦粦?zhàn)士的歌頌、敬佩?!皦选弊重灤┡c全文,五壯士用自己的“壯志”“壯行”“壯言”,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日頌歌。8、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對英國割地賠款。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時同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同意割地賠款。第二此鴉片戰(zhàn)爭后(1895年)被迫與日本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對八國進行賠款。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1937年至1945年日本持續(xù)八年進行侵華戰(zhàn)爭。1937年12月開始南京大屠殺。9、日本軍國主義還原了它本來的面目,歷屆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對中國人或明或暗的欺侮,從來也沒有為他們的罪行懺悔過。10、不是要強化民族仇恨,而是要牢記歷史,在謀求和平廣交朋友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警惕歷史重演。11、武漢會戰(zhàn)、淞滬會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役、忻口戰(zhàn)役、臺兒莊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等。
《螳螂捕蟬》習題答案:1、2、3略4、此三者務欲得其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5、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于是他去打黃雀引起吳王的注意,并想通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道理委婉地勸諫吳王罷兵。6、吳王伐荊就好比螳螂捕蟬,他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其他國家也在窺伺著他,等他出兵伐荊時,其他國家就像黃雀捕螳螂一樣,稱其不備來攻打吳國?;蛘哒f二者都“務欲得其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資料提供者:
精選閱讀
螳螂捕蟬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螳螂捕蟬,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螳螂捕蟬》教學片斷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
師:這位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
教學反思:語文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實就蘊含在對課文的理解中,對課文的朗讀中,蘊含在學生的答題中。不難看出,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同時已受到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里得到了統(tǒng)一。在課堂結束前,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發(fā)揮集體智慧,小組內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小組間互相取長補短,良性競爭,從而培養(yǎng)了彼此的合作意識。整堂課,學生沒有接受別人的現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扎扎實實地探究文本,積累知識,豐富情感,表現出較強的探究意識。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螳螂捕蟬(教案)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理清思路,把握寓言主旨。
2、準確把握其的指代作用。
3、品味方位名詞、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精妙。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是學習文言文的啟蒙階段。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尤其是從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之后,堅持每天一則文言短文,選自《文言文啟蒙讀本》,目前已學了119則。由于長期的積累,學生的文言文能力明顯提高。就《螳螂捕蟬》這樣淺易的文言短文,文字上已沒有多少障礙。因此,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文言虛詞其的準確把握和語言的品味上。
三、教材分析
(一)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三個句子,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別為:記敘、描寫、議論。
圈劃關鍵名詞,理清記敘、描寫的思路:園樹蟬螳螂黃雀彈丸
(二)領悟主旨
理解字面義和引申義:螳螂想捉蟬,沒想到黃雀在自己的后面。引申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忘記了身后的禍患。
翻譯表達觀點的句子:這三個小東西都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竟都沒有回頭看它們身后的災禍。
告訴我們:居安思危、近憂遠慮、瞻前顧后、全面權衡;不能鼠目寸光、只顧眼前
(三)品評語言
1、體會動詞的錘煉
請在橫線上填空:飲露,欲取蟬,欲啄螳螂,
其共同點:都表示動作。
其不同點:已經發(fā)生的動作與將要發(fā)生的動作;
爪子的動作與嘴的動作;
飲的是液體;啄的是固體。
2、品味狀語的修飾作用
請在橫線上填空:高居悲鳴,委身曲附,延頸
這些詞語在文中具體描繪了
蟬:位置、聲音、
螳螂:體態(tài)、動作
黃雀:頸的動作
這樣的描寫的作用是:抓住了不同動物的特征,栩栩如生。突出了它們只顧眼前的利益,對即將到來的災禍全然不知。
3、體會方位名詞的準確運用及其表達作用
請在括號中填空:上、后、傍(旁)、下
類似的詞語還有哪些:左、右、前
這些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具體的位置,說明危險可能來自四面八方。
4、明確文中六個其的指代作用
(1)其:樹
(2)其:蟬
(3)其:螳螂
(4)其:黃雀
(5)其:蟬、螳螂、黃雀
(6)其:蟬、螳螂、黃雀
嘗試替換之后朗讀,效果有何不同?(用代詞很簡潔;否則羅嗦!)
(四)讀寫遷移
1、生活中有類似的故事嗎?請說一個小故事。并作出恰當的評價。
2、回家作業(yè)
生活隨筆:生活中的螳螂捕蟬現象掃描
四、教學過程
教學時間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大約2分鐘
背課文
提出背誦的要求:反思背誦的訣竅
兩兩背誦
交流背誦體會
熟悉語言材料是深入體驗感悟的基礎
大約3分鐘
理思路
點撥與板書
學生發(fā)言預測:
表達方式;
關鍵名詞。
理清思路,有助于背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主旨。
大約5分鐘
悟主旨
提問:哪一句話與主旨有關?表達方式?
口頭或書面翻譯
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文是用議論句來表達的。
大約15分鐘
品語言
1、動詞:飲、取、啄
2、狀語:高居悲鳴,委身曲附,延頸
3、方位詞
4、其
口頭回答與書面隨測結合;回答問題與朗讀背誦結合;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結合。
沉浸文本,結構化地呈現語言知識,具體地體驗語言的精妙,加深對主旨的感悟。
大約12分鐘
拓視野
提問:生活中的類似現象
暢所欲言
溝通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
寫隨筆
生活隨筆:生活中的螳螂捕蟬現象掃描
讀與寫結合,培養(yǎng)學生寫作遷移能力
《螳螂捕蟬》課文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課文”,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北師大版第十一冊課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
吳王決定去攻打楚國,他對左右的人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說吳王放棄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說,于是就拿著彈弓,帶著彈丸,一連三天早晨,在王宮后面的花園里走來走去,露水打濕了衣服,也全部在意。吳王問他:你這是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少年說:園中有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不停地歌唱,飲著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著身子靠近蟬,想捕捉它,卻沒想到黃雀就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樹下舉著彈弓瞄準自己。這三個小動物,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它們身后隱伏的禍患。吳王想了想說:你講得很好!于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今天看了東林居士發(fā)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樣的帖子呢?東林認為,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讀”呢?完全可以讓學生“有理解地讀”。對于這一點,我也很贊同。怎樣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讀呢?對于班上占多半數的中下生來說,他們努力一下,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要說用上課堂時間,恐怕再多花一些時間也不能達到這個目標?;谶@一點,讓學生思考過后,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課文,這樣來得更自然更實際一些。
現在,我漸漸地讓我們課堂學習目標“透明化”。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目標就是:1、讀通課文;2、自學字詞;3、概括主要內容;4、體會人物形象。
對于第1、2兩個目標,由于學生課前已經做了預習,我采取了檢查的方式。12節(jié)課文,開了一輪“火車”,檢查面還不算大,再來一遍,大家都能讀準課文了。檢查字詞預習情況,我先讓學生聽寫詞語,這樣的方式雖然不常用,但對于了解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來說,是很有用的。接著,就聽寫的12個詞語,選擇重點詞,讓學生說出意思,比如: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固執(zhí)、恍然大悟。
根據前面教過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什么。學生說到少年勸吳王,我教給他們一個字——“諫”,學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諫”是舊時指規(guī)勸君主。如果要在“諫”前加一個字的話,少年是——巧諫,而大臣們是——苦諫(直諫)。
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邵菲說得好,吳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國,稱霸天下。有學生說,吳王明智。我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讓他們明白吳王剛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語詞典理解這樣一個詞。就這時的吳王,誰的意見都聽不進,他明智嗎?請讀一讀這兒吳王的話,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較下來,葉劍龍讀得最投入,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有感情地朗讀”吧。學生明白了,他這不是明智,而是頭腦發(fā)昏,一時沖動。我說,是什么讓他頭腦發(fā)昏呢?生答:攻打楚國能夠取勝讓他失去了理智。我說,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這個詞語的意思。后來呢,學生說,吳王能知錯就改。有人舉一反三了,說:吳王這是懸崖勒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默讀之后,學生展開了交流:機智過人、勇敢、一心為國。張傳梅說,少年有堅持精神,我說:“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大家圈出“一連”和“終于”這兩個詞。有孩子質疑了: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說,是真的怎么樣,假的又怎么樣?葉磊說,如果是真的話,說明少年關于觀察。盧弘說,如果是假的話,說明少年想象力豐富,會編故事。
對于解讀文本,我同意課前教師進行必要的研讀,但我又認為,這絕對不能代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課堂上,我支持把與文本對話的權利交給學生。一位網友說得好,我們想不到的,學生未必想不到。說得多精彩呀!今天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表現就證明了這種說法!
陳建先《螳螂捕蟬》教學賞析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ńo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閱讀教學應從悅讀始。有刀郎而刀螂而螳螂,激活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在導入新課后,陳老師又從文體和文題入手來完成整體感知,真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樣設計,學生就有一個清晰的讀書思路,便于在大塊時間內集中解決一個問題。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陳老師沒有包辦,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把書讀薄,學生的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且滲透了整體部分整體的讀書方法。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的語言幽默風趣,顯示了教師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藝術!】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严铝怂烂睿趺崔k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教師以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在文本的深處和細處感悟人物特征,這不僅符合該類課型的特征,又符合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使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閱讀期待相互交融,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共振,使課堂極富張力和魅力。從這個教學片斷還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是一種深刻的閱讀體驗。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就要學習少年的言語智慧?,F在的閱讀教學不知怎么了,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應該說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取向之一。而目前的狀況是讀、寫有余,而聽、說不足。不知你注意了沒有,現在就是六年級的學生你讓他說一句話,或是概括一段話的意思,或是就一段話談感受等等,學生的言語表達就很成問題,要么語義模糊,要么用詞不當,要么表達不完整等。而陳老師就有敏銳的語文意識,結合課文的理解,也讓學生能言善辯,這是非常有眼光的!】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1(陳建先)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生笑)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ㄉΓ?br>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ńo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严铝怂烂?,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i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就叫大王。而大王(dw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還有什么新的設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會這種寫法。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板書,根據課文內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三者的關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覝缤?,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史書記載,當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还軓哪膫€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ò鍟翰粦?zhàn)。)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后來,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ㄕ坡?,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墒怯幸惶煸绯浚业胶蠡▓@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ㄐβ暎坡?。)
師:王者風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墒且呀浵抡n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們的老師繼續(xù)表演!同學們再見!
《螳螂捕蟬》教學片斷及教學反思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后來,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
師:這位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p>
教學反思:語文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實就蘊含在對課文的理解中,對課文的朗讀中,蘊含在學生的答題中。不難看出,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同時已受到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里得到了統(tǒng)一。在課堂結束前,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發(fā)揮集體智慧,小組內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小組間互相取長補短,良性競爭,從而培養(yǎng)了彼此的合作意識。整堂課,學生沒有接受別人的現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扎扎實實地探究文本,積累知識,豐富情感,表現出較強的探究意識。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蘇教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4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4”,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一.讀文質疑,明確研究重點。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螳螂捕蟬》。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和少年都進行了勸阻。面對大臣們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是什么?
生: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吳王說的話。
師:大臣們的勸阻失敗了!面對少年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生:讀最后一小節(jié)。
師:少年的勸阻卻成功了!由此,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1:為什么大臣們勸說失敗,而少年卻能勸說成功?
生2:少年是怎么勸吳王的?
生3:少年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4:吳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中的少年很感興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來研究少年,研究他為什么能勸說成功。
二.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研讀體驗。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先讀讀大臣們是怎么勸阻吳王的,再讀讀少年又是怎么勸說的,比較起來思考,你認為少年為什么能勸說成功,最終讓吳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這個道理。
生1:大臣們是告訴吳王如果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雖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而少年是通過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的。
生2:大臣們是直接給吳王講道理,而少年卻是說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啟發(fā)吳王,點撥吳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
師:由此看來,同樣是勸,大臣們的勸是
生1:直接勸。
生2:直柬。
師:直柬,這個詞用的好。直截了當,毫不拐彎地勸柬。
生3:那少年的勸就是巧勸,妙柬。
師:勸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那再想一想,少年為什么不講別的故事,單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呢?這里是否還有巧妙呢?《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先來讀一讀,能讀好么?要把三個小動物的動作讀讀清楚,特別還要讀好它們都是卻不知道。
師: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
生:黃雀在后。
師:這個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知道么?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師:你們能想明白少年為什么要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么?
生1:《螳螂捕蟬》所講的道理和吳王攻打楚國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才能讓吳王由故事想到自己,有所領悟。
生2:《螳螂捕蟬》中,蟬、螳螂、黃雀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如果吳王攻打楚國,那楚國就像蟬,吳王就像螳螂,其他諸侯國就像黃雀,一個在一個后面,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生3:那就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而是吳攻楚國,諸侯在后。
師:好一個吳攻楚國,諸侯在后!對應得極妙!
生3:由此看來,這少年是很有智慧的,不僅用了講故事的方式巧勸吳王,還特別精心地選了一個和吳王攻打楚國有聯(lián)系的《螳螂捕蟬》的故事。
師:你的發(fā)現很有價值,看出了少年的巧妙。你也是個很有智慧的少年,老師佩服你。(生笑)
師:其實呀,少年勸說成功,不僅僅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故事選得巧,他在說這個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的,也都能看出少年的智慧。而這些,可能是同學們讀書的時候不容易讀出來的。這樣,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28小節(jié),讀讀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能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么?劃出有關的詞語。
(學生自讀,勾畫)
師:請大家特別要仔細讀讀3、4小節(jié),一句話一句話地讀,體會。
(學生再讀,再勾畫)
師:請同座位互相交流。
師:能讀出來么?這樣吧,我們請出少年來和我們對話。你們可以分析少年的言行,一語道破少年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那么,你一定是少年的知音,也是智者;你也可以有弄不明白的問題直接向少年請教,學習智慧。少年在哪里呢?眼睛瞪大了,看仔細。他來了,朝前看,在這,我,乃那少年也。(教師扮演少年)
(學生表現出極大興趣,躍躍欲試)
師:讓我們把鏡頭拉向遙遠的戰(zhàn)國時代。聽說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還下了死命令。我乃侍奉吳王的少年,我也要去勸勸吳王。可怎么辦呢?有了,我要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讓他自己悟出道理來。我要這般這般
(引讀課文38小節(jié))
師:故事先演到這兒,下面,誰是我的知音,能知道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的呢?
生1:我知道少年為什么選擇清晨
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少年就在你的眼前我!直接對我說出你的感受,不用客氣。(眾笑)
生1:我知道你為什么選擇清晨。因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所講的故事才顯得真實。
生2:而且只有清晨才有露水,少年也才會沾濕衣裳,這也才能引起吳王的注意。
師:你們倆真是我的知音,一語道破我的精心設計。是的,這個清晨的時間是我刻意選的。
生3:少年,你真聰明。你選在王宮花園轉來轉去,是因為只有在王宮才最有可能遇見吳王;而且,只有在花園,才會有《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情境花園里有一棵樹,這樣吳王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師:是的,王宮花園,這個地點也是我精心安排的。你們不想想,我是什么人嘛!
生4: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當然了解吳王的習性,你一定知道吳王喜歡到花園里來轉轉,所以,你也選擇了花園,好碰見吳王。
生5:也正是因為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平時一定和吳王關系最親,所以,你知道露水沾濕了你的衣服,吳王一定會心疼你,關心你,問你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乘機講出這個故事了。
生6:我知道你為什么拿著彈弓。是因為你后來說那黃雀卻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你拿彈弓是為了打那只黃雀。
師:我是為了真打那只黃雀?
生1: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根本就沒有什么黃雀,彈弓不過是你的道具,你拿它是為了證明你確實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樣吳王才會相信你說的道理。
生2:你也許根本就沒有親眼看到過這件很有意思的事螳螂捕蟬,只不過為了勸說吳王,想好要說這個故事,然后為了這個故事才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的。
師:甚至連彈弓這樣細微之處也都考慮得非常周全。
生(情不自禁)你真乃高人也!
師:(笑,做抱拳狀)過獎!過獎!
生6:少年,我真的欽佩你!你為了勸吳王,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露水沾濕了衣裳也毫不介意,你多么有耐心,多么有決心呀!
師:謝謝你的夸贊。你們知道,我第一天清晨沒有碰見吳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嗎?
生:你一定想,怎么今天吳王沒有來呢?沒關系,我明天清晨再來。
師:于是,第二天,清晨(引讀第三小節(jié))可是,我還是沒有碰見吳王,我又怎么想?
生:真著急!這已經是第二天了!如果再不能見到吳王勸說他,吳王一旦攻打楚國,我們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為了國家的利益,我明天還要再來,一定要等到吳王。
師:盡管露水已經沾濕了我的衣裳
生: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和國家利益比起來,這算不了什么!
師:于是,第三天,清晨(再引讀第三小節(jié))
師: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了,這個終于說明了什么?
生1:少年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果然沒有白費,一切盡在他的謀劃之中。
生2:少年的愛國之心終于感動了上帝。(眾笑)
師:這世上沒有上帝。但少年的愛國之心倒確實令我們感動;他的智慧也確實讓我們欽佩。還有什么讀不懂少年的地方嗎?
生:如果少年第三天仍然等不來吳王,他會怎么辦?
師:你們說呢?今天的讀書證明你們也很有智慧喲!
生1:那我就天天來,一直等下去。
生2:那怎么行?萬一吳王都已經攻打楚國了,不就完了么?
生3:我認為,根本不存在等不來吳王的情況。少年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設計這樣精心,安排這樣巧妙,考慮這樣周到,怎么會碰不到吳王呢?少年應該是比較有把握的,最多也就等個三、四天吧?。ū娦?,紛紛插嘴表示贊同。)
生4:為什么少年見了吳王不趕緊就直接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而要先說打鳥呢?
生5:因為如果直接就講這個故事,會引起吳王的懷疑或者反感。先從打鳥講起,慢慢地讓吳王感興趣,讓他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就顯得很自然,吳王也能聽得進去。這也能看出,少年是非常有智謀的。
師:(引讀課文311小節(jié))果不其然,少年引起了吳王的注意,吳王奇怪地問道(讀第四小節(jié))少年正好就順勢回答(讀第五小節(jié))吳王自然再問(讀第六小節(jié))少年便不露痕跡,水道渠成地說出(讀第七小節(jié))吳王果然中計,來了興趣(讀第八小節(jié))于是少年終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講出那個精心準備的故事(讀第九小節(jié))吳王也聽得津津有味,居然還夸獎道(讀第十小節(jié))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少年接下來就要點出故事的道理,以巧勸吳王(讀第十一小節(jié))
師:吳王自然也沒有辜負少年的一番苦心設計,聽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后,總算是恍然大悟,想明白了什么?
生:我應該聽大臣們的勸說,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國,否則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呀!
師:是呀,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可這回卻是吳王聽了少年講的那件有意思的事后自己恍然大悟出來的。他終于想明白了,取消了攻打楚國的決定。少年勸說成功,功不可沒呀!
三.交流收獲,感悟文中事理。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收獲么?
生1: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
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再談具體些。)《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學題材,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遺產,它往往通過生動的小故事,揭示一定的道理,希望同學們課后多讀一讀寓言,讓我們欣賞優(yōu)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
生2:我懂得了怎樣勸人,要有一個圓的腦袋,而不能用方的腦袋。也就是說,要巧,要妙。
師:是的,有時侯,用一些生動的事例,迂回地去勸服別人,會更容易讓他人明白事理,接受意見。我們要學會巧用這種方法,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同樣,對別人善意的勸告也要虛心聽取,多方求證,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
生3:少年的愛國和智慧令人欽佩,值得我們學習。
師: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光榮。少年確實有智謀,他的智謀更體現于他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之中。我們今后做什么事情也都應該注意周密計劃,考慮細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就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而言,也可以啟示我們讀文章不妨找出關鍵的問題,或是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帶著問題來讀書,抓住字詞句來體會,尤其是要將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揣摩,我們或許會把文章讀得更深刻些。
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課后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說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為何結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于楚國的事呢?
只是說了個故事,只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zhí)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去研究了。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說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里面的關系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后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么都沒發(fā)覺身后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螳螂:供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著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于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后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么?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后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理解不堪設想??埃梢?,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么同一個出發(fā)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在哪里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說: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fā)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lián)系到第二小節(jié)。
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怎樣?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fā)現他,他會怎么辦?(繼續(xù)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來說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啟發(fā)。課后,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fā)現存在著“螳螂捕蟬”的現象呢?
板書: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反思:
這篇課文有許多名師開過公開課,所以在上這課時,我停犯難,因為有一個心結沒有打開:盡量不要重復別人的設計,以免有邯鄲學步之疑。因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免有帶著鐐銬舞蹈的嫌疑。
綜觀這節(jié)課的設計,有幾個亮點:
1、幾個語言訓練點設計較好。如“不堪設想”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想象吳國的命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對詞語的認識。
再如,“大臣會對少年說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藝術,除了寓意的揭示,還讓學生領略了說話的藝術與效果。
還有,為了走進文本,我還設計了一些口述訓練,如望著眼前的(),蟬、螳螂、黃雀心想:();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2、課外資料的補充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對重難點的理解。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學生上下工夫,用相對整合的問題讓學生有表達的空間。
2、概括主要內容時,學生講得很羅嗦時,教師要有指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
3、提問要相對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瑣碎。
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2教案范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解題,明確目標。
⒈教師談話:在生活當中你都會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或“看不慣的一種現象”。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演講的方式來暢談。
⒉自由發(fā)言:說說什么是“演講”,怎樣才能搞好演講。
⒊師小結:介紹演講的特點,講解演講的技巧。
⒋自主發(fā)言,說說你對這種行為和習慣的認識和理解。
二、觀圖,分析圖意。
⒈看圖,說出主要意思。
⒉拼圖,從主到次依次說出圖中所見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
⒊哪些是非講不可?描繪一下他們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結果會怎樣?
三、明確演講要求。
⒈設計演講要注意的三點。
①想好演講的內容。(我敬佩的行為是什么,為什么要敬佩,怎樣敬佩,我看不慣的現象是什么,為什么看不慣,怎樣改變這種現象。)
②列提綱,安排演講思路。
③根據自己特長:選合適的表達方式。(語言流暢,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啟發(fā),完善演講準備。
四、小組暢談,全班交流。
⒈以小組為單位暢談。
⒉鼓勵第一次暢談不理想的同學再來。
⒊綜合評議,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到全班演講。
⒋各組代表演講。
⒌小組評價,選出最佳演講者。
五、擴展運動。
寫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為“或”看不慣的現象“寫下來。
六年級上冊語文《螳螂捕蟬》練習題(北師大版)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要根據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怎樣寫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六年級上冊語文《螳螂捕蟬》練習題(北師大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的學習其實并不難,我們精心為廣大小學生朋友們準備的六年級上冊語文螳螂捕蟬練習題,希望可以作為大家課后練習和考前復習的參考資料!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①,蟬高居、悲鳴②、飲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⑤在其下也。
(選自《說苑·正諫》)
[注解]①蟬:昆蟲,又叫知了。②悲鳴:動聽地鳴叫。③螳螂:昆蟲,又叫刀螳,臂長,善捕小蟲。④委身:曲身。⑤彈丸:彈弓鐵丸。這里指拿彈弓的人。
[實戰(zhàn)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
⑴欲取蟬()⑵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⑶黃雀延頸()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園中有樹,其上有蟬()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⑷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語是什么?有何比喻義?
5、這個故事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螳螂捕蟬:
1、⑴要;⑵旁邊;⑶伸
2、⑴樹;⑵蟬;⑶螳螂;⑷黃雀
3、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比喻只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危險。⑵不能見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主觀片面。
蟬
蟬
教學目標
學會8個字、詞,認讀三個字。朗讀課文,按要求積累詞語。默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蟬的,是怎樣來說明的。體會把事物人格化的好處,選擇感興趣的句子抄寫。了解說明文的表達方法。產生對事物仔細認真觀察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蟬的,是怎樣來說明的。產生對事物仔細認真觀察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
體會把事物人格化的好處,選擇感興趣的句子抄寫。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會8個字、詞,認讀三個字。朗讀課文,按要求積累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能說出那些帶有“蟬”字的詩句或詞語?
2、你在哪見過蟬?
3、你讀過哪些介紹“蟬”的文章或書籍?
4、你對蟬有哪些了解?介紹給大家。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互讀課文,你從法布爾的文章中對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蟬的?
熟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怎樣來說明這些特點的。
課后小結:進行課外補充,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對學生理解課文十分有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默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蟬的,是怎樣來說明的。體會把事物人格化的好處,選擇感興趣的句子抄寫。了解說明文的表達方法。產生對事物仔細認真觀察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蟬的,是怎樣來說明的。產生對事物仔細認真觀察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
體會把事物人格化的好處,選擇感興趣的句子抄寫。
教學過程
回顧課文內容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回憶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蟬的特點的?分別從哪幾個自然段中找到的?
細讀課文,了解本文的說明方法。
默讀2-7自然段,完成表格。
要說
明的
問題怎樣說明的自己的感受
內容說明方法
蟬非
常喜
歡音
樂為了所熱愛的音
樂做出了犧牲舉出具體
事例把蟬的生理特點寫成是為了所熱愛的音
樂所作出的犧牲,給人以震撼。
興高采烈的不停
演唱,強迫他人
去聽。推想和觀察作者認真觀察,反映出一名昆蟲學家嚴
謹的科學態(tài)度;把蟬當作朋友來寫,展
現了作家的人文情懷。
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作家對蟬的喜愛之情?畫出來。
讀找的句子,思考作家用了什么表現方式來表達對蟬的喜愛的。[擬人]
運用上面的方法自學8-14自然段“蟬是沒有聽覺的”。
整體回顧全文,感受文章特點,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
例如,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課后小結:學生對運用擬人的寫法寫成的文章感到親切。通過學習能夠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蟬的,而且知道作者是怎樣把內容些具體的,并且有意識的學習了這種寫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