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高二語文下冊《西廂記長亭送別》復習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容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下冊《西廂記長亭送別》復習學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語文下冊《西廂記長亭送別》復習學案
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p>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小生托夫人余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后的人。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勐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小姐把盞者!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比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紅娘把盞者!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們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里,險化做望夫石。
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紅娘,甚么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拔伣翘撁?,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來。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jù)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有甚言語囑付小生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
翻譯: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jié),多么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勐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鶯鶯說)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L鶯唱)
【叨叨令】看見準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后,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后,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鶯鶯長嘆)
【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fā)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fā)覺;勐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幺篇】雖然久后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么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癡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
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并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t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回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說)紅娘,什么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里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里,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準備買科舉后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后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余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么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xiàn)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么親熱?,F(xiàn)在又用原來對我的情意,去愛憐眼前的新人?!保◤埳f)小姐的想法錯了,我張珙怎么敢去愛憐新人?我續(xù)上一首絕句詩,來表達我的真心:“人生難免有遠別,我跟誰更親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誰可憐我張生呢?”(鶯鶯唱)
【耍孩兒】濕淋淋的衣袖上沾滿眼淚,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濕。伯勞鳥向東飛去燕子向西飛,還沒有啟程倒先問歸期。雖然眼前人要遠別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這一杯酒。沒有喝酒心卻先醉,眼里流血,內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適應水土,及時趕路,節(jié)制飲食,順應時節(jié),保重自己的身體?;拇逡暗陸琰c休息,風霜雨雪天氣應起得遲!在秋風中遠行,身體最難調護,也就最要照顧好自己。
【四煞】這憂愁向誰去訴說?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爺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淚水使九曲黃河都泛濫起來,怨恨能將華岳三峰都壓低。到黃昏獨自悶倚西樓,只見那夕陽古道,依依楊柳,千里長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來,哭啼啼獨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羅幃,昨夜繡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繡被冰冷難成夢。留戀你不為別的,只是見你攀鞍上馬,忍不住淚水橫流,緊鎖眉頭。
(張生說)有什么話要囑咐我嗎?(鶯鶯唱)
【二煞】你不要擔心“有文才而沒有福氣”,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無音訊”!我這里有信經常寄給你,你千萬不要“考不中就堅決不回來”。這一點你必須記?。喝绻錾夏撬l(xiāng)女子,不要像在這里似的逗留迷戀。
(張生說)還有誰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會產生這種念頭。(鶯鶯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擋住我目光,淡淡炊煙和那傍晚的霧氣相互掩映。殘陽斜照的古道沒有人聲,秋風吹過莊稼傳來馬的嘶鳴。我為什么懶得上車呢,來的時候多么急切,別離獨回卻又多么遲緩?
(紅娘說)夫人回去好一會兒了,姐姐,咱們回家去?。L鶯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馬遠去殘陽里。整個人間的煩惱都填在我胸中,估量這樣大的小車子怎么能載得起呢?
(鶯鶯、紅娘下場)(張生說)仆童趁早趕一路程,早些找個住處。淚水隨著流水更加多了,憂愁追逐著野云四處飄飛。(張生下場)
簡介:
《西廂記·長亭送別》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用元雜劇的形式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沖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后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xiàn)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背景: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藝術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西廂記》是一部著名的元雜劇。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王實甫《西廂記》是在繼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杰出作品,它不僅在形式上由敘事體(敘事體由演唱者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講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雜劇,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進一步的開掘。《西廂記》通過崔張愛情故事的描寫,批判了封建禮教和門閥婚姻制度,熱情歌頌了崔鶯鶯和張生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行為和自由愛情,表達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理想,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字詞:
1.《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
2.碧云天黃花地:句本范仲淹《蘇幕遮》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秉S花,指菊花,菊花秋天開放。
3.“曉來”二句:意謂是離人帶血的淚,把深秋早晨的楓林染紅了。霜林醉,深秋的楓林經霜變紅,就像人喝醉酒臉色紅暈一樣。
4.“柳絲長”句:玉驄(cōng):馬名,一種青白色的駿馬。此指張生赴試所乘之馬。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慣,故寫別情多借助于柳,此言柳絲雖長卻系不住玉驄.猶言情雖長卻留不住張生。
5.倩(qìng):請人代已做事之謂。
6.迍:行動緩慢,留連不進的樣子。
7.“卻告”二句:卻,猶?。黄祁},唐宋詩賦多于開頭幾句點破題意,元曲中用于比喻開端、起始或第一次。
8.釧:古代稱臂環(huán)為釧,今謂之手鐲。
9.恨:遺憾,不滿意。與今天“仇恨”“怨恨”的恨相別。
10.花兒、靨兒:即花鈿。
11.爭揣:爭取、奪得。
12.視官如拾芥:把取得官職看得像從地上拾取一根草棍那樣容易。
13.斜簽著坐:側身半坐,封建時代晚輩在長輩面前不能實坐。
14.死臨侵地:呆呆地,沒精打采的樣子。
15.閣淚汪汪不敢垂:強忍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閣淚,含淚。
16.推整素羅衣:意謂裝作整理衣裳。推,借口,這里有“假裝”的意思。
延伸閱讀
高二語文下冊《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下冊《長亭送別》教學設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高二語文下冊《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長亭送別》是蘇教版語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執(zhí)子之手”板塊的一篇課文,選自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這個專題重在引導學生感受博大而又紛繁的心靈世界,擁有真摯、豐富、高尚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通過戲劇沖突引導學生了解戲劇人物,進行情感體驗和情感思辨。因本文曲詞優(yōu)美,有“花間美人”之譽,徐復祚在《曲論》亦稱道其“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所以在教學中也注意引導學生欣賞典雅優(yōu)美的戲劇語言和個性化曲白,以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認知和審美享受。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比分析把握戲劇沖突和矛盾焦點;
2.學會欣賞優(yōu)美的曲詞,并以此了解戲劇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
3.辯證思考主人公身上所表現(xiàn)的愛情觀,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主動欣賞、探究曲詞,并從中把握戲劇沖突和人物情感。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課前預習:1.細讀課文及注釋,了解元雜劇的基本知識;2.選擇一首最喜歡的曲詞,背誦并鑒賞,寫成四五十字的鑒賞文字;3.搜集學生問題并整理。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王實甫的《西廂記》,它講述的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很多人喜歡《西廂記》,有的是因為它曲詞優(yōu)美,有的是因為它的思想價值,還有的是因為它有崔鶯鶯這樣勇敢癡情的女性。在《紅樓夢》第23回中,就留下了“寶黛共讀西廂”的美妙畫面。
二、“總借俊眼傳出來”,走進戲劇沖突
出示兩段材料:
材料1:寶玉一回頭,卻是黛玉來了……黛玉道“什么書?”寶玉見問,慌的藏了,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摈煊竦溃骸澳阌衷谖腋芭?。趁早兒給我瞧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過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時,已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余香滿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紅樓夢》第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1.問:寶黛眼中的崔鶯鶯?
明確:寶黛對《西廂記》都很喜歡,對主動追求自己情感歸宿的崔鶯鶯應該也很欣賞。
材料2:賈母笑道:“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p>
——《紅樓夢》第54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2.問:賈母眼中的“佳人”(崔鶯鶯)?
明確:如若主動追求愛情,則佳人“算不得是佳人”,全盤否定。
通過寶黛之眼和賈母之眼,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人由于立場、身份、地位、學識、閱歷的不同,對人、事的看法不同,就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封建家長和青春兒女之間的矛盾。在婚姻上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和追求自由戀愛、相信一見鐘情之間的矛盾。
3.戲劇講究沖突,要有矛盾的對立激化,在“長亭送別”這折戲中沖突雙方是誰?沖突的焦點是什么?
找出夫人這一角色的言行,并歸納如下:
⑴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⑵小姐把盞者!⑶紅娘把盞者?、容v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來。
指出夫人的形象特點:嚴守禮教,重視功名,講究門當戶對。
找出鶯鶯與之相對的言行,歸納如下:
【幺篇】:“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p>
【朝天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p>
科白:“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p>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讀者眼中的崔鶯鶯的形象特點:輕視功名富貴,珍視愛情。
總結:《長亭送別》中戲劇矛盾的焦點:對科舉功名的態(tài)度。夫人對功名的堅持,使送別勢在必行,而鶯鶯“視功名如浮云”,使送別充滿離愁別緒。
二、“絢爛之極歸平淡”,走進最美曲詞
出示材料: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
一切眾生,最苦離別,最難離別,最重離別,最恨離別。(金圣嘆)
短短的一折“長亭送別”讓我們走進了崔鶯鶯的心靈世界,真可謂好戲連臺,好曲連篇。課前將19支曲詞按場景作了分類,分別是:
(送別途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餞別長亭):【脫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臨別囑咐):【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別目送):【一煞】【收尾】
課前學案要求同學們背誦并欣賞“最美曲詞”,選擇學生的鑒賞文字朗讀并展示,并就曲詞中表現(xiàn)的情感進行點評。
指出曲詞欣賞之法:提取意象、把握手法、體會情感、融入感受
提醒:⑴運用多種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心理。⑵融古曲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老師展示:背誦《一煞》并欣賞
小結:最美曲詞讓我們看到了最美情感,看到了鶯鶯的憂愁、埋怨、不安、痛苦、失落和無奈,看到了這些情感的背后,是鶯鶯對張生的愛和依戀。
三、“金風玉露一相逢”,對比透視愛情觀
對立的矛盾,優(yōu)美的曲詞,讓我們走進了崔鶯鶯的心靈世界,也懂得了她的愛情觀。
1.鶯鶯與夫人對比夫人:門第高于愛情
2.鶯鶯與張生對比張生:愛情與功名,兩者不可拋。
學生上黑板補全張生最后兩句下場詩?!皽I隨流水急(干),愁逐野云飛(去)”
——學生問題:鶯鶯為什么不能瀟瀟灑灑說“拜拜”?
出示材料二則:
材料1:《詩經·衛(wèi)風·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女性的感情依附性較強
材料2:唐代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生命中有太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預料性,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
明確:崔鶯鶯沖破封建門第,輕視功名,追求愛情。雖然感情仍是壓抑的、含蓄的,但在當時的時代已經顯得大膽而叛逆,因而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透露出個性解放的微光,體現(xiàn)不朽的價值。
3.探究:鶯鶯與現(xiàn)代人對比
出示材料二則:
舒婷《雙桅船》:(豈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
扎西拉姆·多多《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四、作業(yè)
1.背誦曲詞2.探究鶯鶯與現(xiàn)代人愛情觀的不同,寫成200字左右小論文,組內交流。
五、結束語:
倉央嘉措詩云:第一不見最好免得神魂顛倒第二不熟最好免得相思縈繞。然而人生到處是相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在“長亭送別”這出戲里,鶯鶯流了很多相思淚,鶯鶯的淚水讓我們懂得,人世間的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都是出于愛。愛是忠誠,愛是執(zhí)著,愛是相望,愛就是兩情若是久長時,也應在朝朝暮暮。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六、板書
《長亭送別》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亭送別》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長亭送別》學案
【知識指要】
1.字詞正音:
筵(yán)席余蔭(yìn)蹙(cù)愁眉經懺(chàn)杯盤狼藉(jí)
保揣(chǎi)身體憔悴(qiáocuì)暮靄(ǎi)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較:
倩疏林萋迷今宵
婧才凄涼云霄
靚麗掙揣羅幃
靖邊惴栗思維
菁華遮蔽維護
腈綸敝衣狼藉
眼睛舞弊書籍
3.詞語補注:
①筵席:宴飲的酒席。
②蹙愁眉:皺著眉頭。蹙:皺、收縮。
③杯盤狼藉:指飲宴后亂七八糟的樣子。藉:踐踏,凌辱。
④金榜:古代科舉殿試錄取時,發(fā)榜公布的文告。
⑤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話或想法。
1.資料檢索:
①王實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貞、大德年間。長期混跡于教坊、行院,與伎藝為伍,當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②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紅樓夢》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绷主煊衤犃?,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只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闭f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闭f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揉著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臘槍頭。”’寶玉聽了,笑道:“你這個呢?我也告訴去?!绷主煊裥Φ溃骸澳阏f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這里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墻角上,只聽見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绷主煊衤犃耍挂彩指锌p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甭犃诉@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上廊酥恢磻?,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毕氘叄趾蠡诓辉摵?,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益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課文導學】
1.學習重點:
充分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
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huán)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tǒng)一。這在《長亭送別》一折中尤為突出。
2.結構層次:
《長亭送別》一折戲因系老夫人以“相國門第不招白衣女婿”為由,硬逼張生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后才得與鶯鶯完婚之故,恩愛情人的分手才顯得特別纏綿感人。戲由三個緊密銜接的場面組成:一、赴亭惜別;二、把酒餞別;三、殘照離別。三個場面,共十九支曲文,將藝術觸角伸展到人物的心靈深處,集中刻畫了鶯鶯送行時的細致復雜的心境意緒。結構如圖:
一.“暮秋天氣”、“離人傷感”---底色和基調;
①“西風黃葉”“意癡心醉”---各自暗相思
二.②“合歡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輕名利
③“兩意徘徊”“淚眼愁眉”---意恐遲遲歸
三.“夕陽古道”“煩惱填胸”---怎一個愁字了得
3.寫作特點:
①.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全折運用了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地表現(xiàn)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淚”兩個典故,是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xiàn)愁苦至極。作品中的夸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韻的回環(huán)往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
②.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練的古代詩詞與通俗流暢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
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詩詞的語句,其特有的語義、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xiàn)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黃花地”,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云天,黃葉地”語句,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引用蘇軾《滿庭芳》詞原句,形象地表現(xiàn)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耍孩兒]中“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詞中“未飲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作品還融入了大量運用民間口語,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詞和俗語,而且善于將民間口語加工為富于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滾繡球]一曲的語匯、語句都具有民間口語的風格,可以說是口語的韻律化,通俗自然、生動活潑而又富于文采。
4.難點點撥:
·如何理解《西廂記》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從戲劇內容看,意美就是準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為意態(tài)美,意美還可以拓展為意境之美,“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暗酵韥韾灠盐鳂且校娏诵┫﹃柟诺溃チL堤”等句表面上寫倚樓觀景,實際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與意實為表里,相互依存。從戲劇形式看,曲文中方塊字的排列,組合有其獨特的魅力,對稱的是整齊的美,不對稱的是參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對仗、駢四儷六之類看成純粹形式主義的勞什子,那是漢字獨具的建筑美。又因為舞臺上的曲文有賴于聽覺的鑒賞,所以形美更包括聲韻格律的音樂美。古典曲文十分講究句式、節(jié)奏、平仄、四聲、押韻、襯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等句形聲兼?zhèn)?,謂為形美。三曰神美。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使曲文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釋為神韻。神美往往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古往今來詞家甚少得之?!氨淘铺欤S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傳說王實甫寫至此處嘔血而亡。事涉無稽,但這支曲子的神韻確實如風如水,可以感知、認同。
··如何理解鶯鶯這一人物形象?鶯鶯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愛情生活的多情鐘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寫了鶯鶯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鶯鶯重情輕利的思想。她為離別而悲啼愁苦,痛極之際,竟埋怨張生忘舊情而輕遠別。這種埋怨正是愛極痛極的一種變態(tài)心理,是一種深情的癡語。鶯鶯既傾訴著內心的萬種離愁、無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遺棄的痛苦心理。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說,然而她對“憐取眼前人”的臨別贈言,其實正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吐露,也是當時社會中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陰影的反映。在鶯鶯看來,狀元及第并不值得羨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實上張生應試是被逼的,他們的分離乃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因此鶯鶯發(fā)出了對封建勢力的怨恨。鶯鶯還進一步把怨憤指向那可惡的名利思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世俗的名利觀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而鶯鶯卻對這種虛名微利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痛恨,這就把鶯鶯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離別之苦,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同步導練】
·課內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曲詞,完成7-10題。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就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7.對[正宮·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fā)了情人分別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B.藍天的白云,萎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曉來”兩句,使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構成一種“無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tài)。
(答案:C。“曉來”兩句應為“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該句有主觀色彩當為“有我之境”。)
8.對[耍孩兒]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
B.“伯勞東去燕西飛”亦系用典,化用了樂府詩《東飛伯勞歌》中的詩句;
C.“雖然眼底人千里,且就盡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澆愁,及時行樂的表現(xiàn);
D.“眼中流血,心內成灰”,這是鶯鶯送別張生悲戚、依戀、怨恨的集中表現(xiàn)。
(答案:C。應為借酒餞行非為“借酒澆愁,及時行樂”。)
9.下列對[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夕陽”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
B.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許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著人物內心的許多“潛臺詞”,也啟示著讀者觀眾的豐富聯(lián)想。
C.“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huán)境的寂靜,更刻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
D.“來時”一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鶯鶯留戀美景,留戀情人的情懷。
(答案:D。留戀美景顯然不當。)
10.“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一段曲文,多處化引了古詩文語句,下列不屬此列的一項是:
A.“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崩铎稀断嘁姎g》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瘪R致遠《天凈沙》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绷馈队炅剽彙?p>D.“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該句寫的是亡國之痛,不是離別之愁。)
16.試以《長亭送別》最后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一比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水,秦觀又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將愁搬上了船,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
長亭送別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長亭送別學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長亭送別學案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一、課前預習:
熟悉課文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jié)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基礎知識達標
字詞
筵席玉驄金釧笑靨搵掙揣余蔭蹙愁諗知棄躑玉醅白泠泠胸臆
舉案齊眉杯盤狼藉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口占一絕寒盟背信
句子
1,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
2聽得到一聲“去也”松了金釧;,:?
3東飛伯勞西飛燕,。
4淚添九曲黃河溢,。
5一春魚雁無消息,。
6,。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文學常識
1、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祖籍在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xiàn)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其中最著名的《西廂記》共五本,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重,被稱為雜劇之冠。
關于他生平情況的歷史記載很少。由于元雜劇作家大多是混跡于倡優(yōu)之間,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無權無勢無地位,誰會為他們樹碑立傳哪!
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但宦途坎坷,他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后提升為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但總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被氐酱蠖己螅活^扎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常在演出雜劇及歌舞的游藝場所出入,是個不為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yōu)(當時的演員)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有關元曲及雜劇
(1)、元雜劇四大悲?。宏P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鄭光祖:《倩女離魂》馬致遠:《漢宮秋》[來
白樸:《墻頭馬上》、《梧桐雨》王實甫:《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2、元雜劇
(1)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一級諸宮調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
(2)元雜劇作為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并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3)在結構上,四折一楔子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一折相當于現(xiàn)代劇的一幕或一場,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兩個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類似現(xiàn)代劇中的序幕;也有放在兩折之間,相當于后來的過場戲。
(4)雜劇角色分為末、旦、凈三大類。其中正末為男主角,正旦為女主角。
(5)雜劇的舞臺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組成。唱是雜劇的主要部分?!耙蝗酥鞒笔窃s劇的又一顯著特點。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曲白相生”。
劇本還規(guī)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叫作“科”。也稱“介”。
3、“元曲四大家”指(?。ā。ā。ā。?,其代表作分別是《 》《 》《 》《 》。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jié)線索
(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jié)線索。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提問:
1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賞析[滾繡球]
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fā)了鶯鶯的什么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來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四、結語:
五、自我檢測
1、成語使用錯誤的是
A、似這等蝸叫虛名,蠅頭微利,在他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
B、轉眼間,一桌飯菜被消滅個精光,只剩下杯盤狼藉。
C、張家兄弟兩人,非常和睦,舉案齊眉,從沒見過他們紅過臉,吵過嘴。
D、這篇文章中含有一大段諷刺科舉制度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的描寫。
2、標點是用有誤的一項是
A、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B、“蝸叫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C、聽得到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D、(夫人)小姐把盞著?。t遞酒,旦把盞長吁科,云)請吃酒!
3、沒有錯別字的一組
A、棄置斜暉挺身舉案齊眉
B、揩拭青霄狼藉蠅頭微利
C、暮藹窩角胸臆蕭瑟凄冷
D、廝守把盞扶持喁喁私語
六、課后延伸(背誦鑒賞)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長亭送別學案答案
一、字音、詞義、默寫(見課本)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代表作: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馬致遠:《漢宮秋》白樸:《墻頭馬上》
二、教學目標
三、1、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端正好]
碧云天烘托氣氛情景交融
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
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3、[滾繡球]
柳絲玉驄借情
疏林斜暉離情難舍景中
馬兒車兒抒見
松了金釧情景
減了玉肌夸張身心交瘁
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
4、在[朝天子]這一曲中我們可以找到那一個字來概括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心理?明確:恨
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明確:用了夸張、比喻、對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xiàn)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刻畫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確:恨蝸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這支曲子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5、賞析[二煞](“臨別叮囑”)
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二煞]中找出一個詞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么?明確: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什么“怕”?明確: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
鶯鶯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表現(xiàn)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氣氛自己命運的痛苦。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弦的離情歌。
五、C、C、BD
六、[賞析]
這首詞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思,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xiàn)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后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化用?!扒锷B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的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在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吧接承标枴币痪?,又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點出所狀者乃薄暮時分的秋景?!胺疾轃o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胺疾荨睔v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fā)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xiāng)魂”二句,直接托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xiāng)之情和羈旅之思?!耙挂钩恰倍?,是說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xiāng)愁?!俺恰币辉~,強調舍此而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xiāng)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除了?!懊髟聵歉摺币痪漤槼猩衔模阂归g為鄉(xiāng)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不由得發(fā)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之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真情流溢、大筆振迅的千古名篇。
《長亭送別》導學案
《長亭送別》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簡單了解作者及相關元曲、元雜劇。
2.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
【學習重點】
1、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1、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方法指導】
誦讀法點評法
【知識鏈接】
1、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xiàn)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金代,北方出現(xiàn)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鶯鶯傳》,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3、有關元曲及雜劇
(1)、元雜劇四大悲?。宏P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鄭光祖:《倩女離魂》馬致遠:《漢宮秋》
白樸:《墻頭馬上》、《梧桐雨》王實甫:《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4.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說白)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積累(A級)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筵席()玉驄()迍迍()蹙眉()萋迷()
玉醅()金釧()靨兒()諗知()青鸞()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B級)
1、《長亭送別》這一折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場景?(請用四個小標題加以概括)
(1—)送別途中——(—11)——(—)臨別叮囑
———(——19)
2、《長亭送別》表現(xiàn)崔鶯鶯和張君瑞,反映“
”(提示:用課文原話)的送別主題。)
三、閱讀與品味(C級)
哪些段落最能表達出主人公崔鶯鶯纏綿不舍、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郁悶怨恨的內心思想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一)賞讀“途中之境”
賞讀曲詞《端正好》。(先背誦,后賞析。)
1、有哪些意象?組成了并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2、哪倆個字實現(xiàn)了情與景的交融?(明確:前者不僅把離別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昨夜傷心到天明,血淚竟染紅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tài)——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傳王實甫寫到這里“思竭,撲地而死”。)
3、這幅圖畫中哪句話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主觀感情?又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二).賞讀“滾繡球”
1、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會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三).戀戀不舍、痛苦擔心是夫妻分別是的人之常情,鶯鶯在送別張生時還有一種特別的心情是一般情侶分別時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讀“朝天子”。
1.在這里,崔鶯鶯還表露了這樣的情感?
2.在鶯鶯眼里中狀元得功名與她的愛情相比是虛名微利,重要的是兩情相悅,長相廝守,她這種對愛情的認識在課文中表現(xiàn)了多次,請分別找出表現(xiàn)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思想的句子。
(四)賞讀“目送之境”回答問題。
1、《一煞》《收尾》寫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樣體現(xiàn)鶯鶯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的?(提示:可以從“極目而不見,欲語又無人,聞聲人無跡,見馬不見人”四處入手,這支曲子句句寫景,句句含情,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展現(xiàn)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四、探究與對話(D級)
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婦人、張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應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話回答。)
2、結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題?
五、課堂小結(C級)
【學習反思】
【作業(yè)布置】
品味寫愁妙句,感受語言魅力。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句子?請寫出來與同學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br>
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br>
王實甫《長亭送別》最后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明確: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秦觀又將愁說成比更多,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李清照又進一步將愁搬上了。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語氣的變化:設問-假設-反問-肯定;修辭:明喻-暗喻-無比喻詞。
【拓展閱讀】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寫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見。以《西廂記》為例,曲詞中就有景物描寫的唱詞。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體探討《長亭送別》中幾處寫景的作用。
《西廂記》是古典戲曲中情境交輝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長亭送別》為最。寫情而能“沁人心脾”方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現(xiàn),二者不能割裂。其寫景雖少,卻對表“情”起著重要的作用??傮w看來,這出戲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鶯鶯的離愁別情放在四種不同的環(huán)境(即下文談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異情殊的描寫,為角色的喜怒哀樂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的確立主要作用是使情與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寫情產生的浮泛。從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體性和真實感?!堕L亭送別》總是在情節(jié)轉折之處,用秋景顯現(xiàn)環(huán)境。
景一:這是赴長亭前之景。這樣就把鶯鶯在途中的離情別緒,包籠在一徑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與境的交融。
景二:這里寫得是秋郊長亭的離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團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個離筵用秋的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和離情統(tǒng)一,愈顯悲苦。
景三:這一景語,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嘆評之為“筆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情境關合,絲絲入扣。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的離歌,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艷動人?!?br>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秋景。從時間上說是從“曉來”之晨到“疏林掛著斜暉”,再到“落日”,最后至“殘照”;就空間而言是起于“長亭路”,繼而是長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遠山、古道、田野,最后終于“殘照”的天邊。正因為景物之間具有縱的和橫的關聯(lián),所以既獨立又作為整體一部分的幾幅清秋圖便構成了秋的整體意境,又兼過渡、引起情節(jié)的作用。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又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以景造境,情境交輝,反復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動細膩地刻畫了崔張二人尤其是鶯鶯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等復雜的心理。這折戲把男女之情寫到了極致,崔張二人就是在長亭這樣的意境時空下“話別”,從而演繹了一曲“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的情愛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