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衛(wèi)生與健康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痛與不痛的秘密》教案。
《痛與不痛的秘密》教案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學習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了解針刺鎮(zhèn)痛知識,感受我國中醫(yī)的魅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二、學習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說明事理,結構緊湊的寫作特點。
三、培養(yǎng)學生準確迅速捕捉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學習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說明事理,結構緊湊的寫作特點。
二、培養(yǎng)學生準確迅速捕捉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人類的探索可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向外探索,比如自然和宇宙;一個是向內探索,那就是人類自身。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里面有無數(shù)人類未知的東西,人類探索的過程,就是不斷解密的過程。今天我們學習《痛與不痛的秘密》,讓韓濟生院士帶領我們一起來了解科學家們是如何解開這個秘密的。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暈厥(jué)成癮(yǐn)灸(jiù)艾腦啡肽(tài)
羥(qiǎng)色胺乙酰(xi?。睿┠憠A穴(xué)位
癲癇(xián)
三、通讀全文,捕捉文中關鍵信息
1?通讀全文,理一理鎮(zhèn)痛研究的進程。
點撥:抓住時間詞,注意研究發(fā)現(xiàn)和發(fā)現(xiàn)的價值。
明確:時間研究發(fā)現(xiàn)的價值170年前德國科學家從鴉片中提煉出嗎啡。嗎啡有很好的鎮(zhèn)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癮的缺點。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把極少量嗎啡注射到家兔的腦子里,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說明嗎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腦子很有限的區(qū)域。后來發(fā)現(xiàn)嗎啡的分子結構有左旋、右旋兩種結構,只有左旋嗎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沒有。使人們推想身體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專管止痛。1973年發(fā)現(xiàn)“嗎啡受體”,并證明人、猴、貓、兔等動物的腦子里都存在“嗎啡受體”。說明“嗎啡受體”是進化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動物所共有的一種結構,并使人們推想出身體里本來就存在著類似嗎啡的一些物質。1975年英國科學家找到了存在于動物和人的腦子中,作用與嗎啡相似的物質,起名“腦啡肽”。揭開了“痛與不痛的秘密”(人腦中腦啡肽太少,痛覺就特別敏感;反之,痛覺就遲鈍)說明:對于發(fā)現(xiàn)“腦啡肽”的價值,學生在第3段中找不到,要引導學生從后文尋找。從語言標志上看,第5段開頭有“當今國內外對動物和人體進行的大量研究工作,歸納起來,可以初步描繪出這樣一個輪廓”這樣的話,可見是一個總結段,再與文章題目聯(lián)系起來,要求學生能準確并簡潔地說出“發(fā)現(xiàn)‘腦啡肽’”的價值。
2?結合文章內容簡單解釋中醫(yī)針刺鎮(zhèn)痛的科學原理。
明確:中醫(yī)早就知道用針灸的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針刺麻醉的方法開刀做手術。針刺鎮(zhèn)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針刺是引起腦啡肽產生和釋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體原有的與疼痛作斗爭的力量充分發(fā)揮出來。(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博大精深,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的成果證明了中醫(yī)的科學性,這也是中國人應該為之驕傲的。)
四、探討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說明方法
1?這篇文章介紹了鎮(zhèn)痛研究的發(fā)展進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亂的成果簡介,請思考作者是怎樣將研究過程中的每個發(fā)現(xiàn)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
明確:作者善于運用過渡句承上啟下,比如第2段開頭,“科學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開頭,“一個問題得到解決,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第4段開頭,“發(fā)現(xiàn)腦啡肽的消息,在我國醫(yī)學界引起的興趣尤其強烈”。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結構緊湊,邏輯性強,讓讀者明確地看到鎮(zhèn)痛研究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進程。
2?這篇文章說明的是一個醫(yī)學研究問題,專業(yè)性很強,但是普通讀者讀起來,并不覺得枯燥難懂,是為什么呢?
明確:作者在說明過程中運用了比喻的說明方法,比如說明左旋嗎啡和右旋嗎啡的差別時,寫道:“左旋嗎啡和右旋嗎啡結構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鏡子時看到鏡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樣,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鏡中人的右手?!庇直热绨选皢岱仁荏w”比喻成一把“鎮(zhèn)痛之鎖”:“身體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專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掛著一把鎖,只有左旋嗎啡這把鑰匙,才能打開這把‘鎮(zhèn)痛之鎖’?!边€有一處:“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體里本來就存在著類似嗎啡的一些物質,可以去打開‘嗎啡受體’這把鎖;而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嗎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罷了。用一個通俗的比喻:我們只能說兒子長得像父親,很難說父親長得像兒子,但根據(jù)兒子的長相,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親來?!北扔鞯倪\用,使得專業(yè)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變得生動形象。
第二課時
五、拓展與應用
說明:學生分成小組,選定話題,事先準備,做一課時的拓展與應用匯報。
1?查閱資料,了解嗎啡的化學性質以及不正確使用它可能帶來的危害,向同學講解。
2?查閱資料,向同學介紹一項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并談一談自己對這一發(fā)現(xiàn)過程的思考和感受。
注意以下幾點:(1)敘述時要有條理;(2)說明的同時要結合具體事例。
六、學生進行拓展與應用匯報
相關推薦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知識目標
1、通過對多個具體運動的演示及分析,使學生明確什么是合運動,什么是分運動;合、分運動是同時發(fā)生的,并且不互相影響.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決運動合成和分解的具體情況,會用作圖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解決有關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練習和理解,發(fā)揮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提高對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可分為四部分:演示實驗、例題、對運動合成和分解軌跡的分析、思考與討論,但都是圍繞演示實驗而展開的,層層深入,由提出問題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至最后對運動合成和分解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教法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較容易得到,實驗也容易成功.此實驗是本節(jié)的重點.一些重要的結論規(guī)律都是由演示實驗分析得出的.觀察紅蠟塊的實際運動引出合運動,并分析紅蠟塊的運動可看成沿玻璃管豎直方向的運動,和隨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運動,從而得出分運動的概念.著重分析蠟塊的合運動和分運動是同時進行的,并且兩個分運動之間是不相干的.合運動和分運動的位移關系,在演示中比較直觀.而明確了它們的同時性,就容易得出合運動和分運動的速度關系.因此,課本在這里同時講述了合運動和分運動的位移及速度的關系.即找到了解決運動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它是解決運動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處理一個復雜的運動時,首先明確哪個是合運動,哪個是分運動,才能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求某一時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過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課本中合運動的定義是:紅蠟塊實際發(fā)生的運動,(由)通常叫合運動,即實際發(fā)生的運動,也理解為研究對象以地面為參照物的運動,再給學生舉幾個實例來說明如何確定合運動.如:
1、風中雨點下落V1表示風速,V2表示沒風時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關于小船渡河(如圖):V靜表示船在靜水中的運動速度,方向由船頭指向確定.V水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運動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先確定雨滴、小船實際運動(合運動).
注意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時,合矢量在對角線上,問題馬上得到解決.
關于例題:例1:將演示實驗過程定量討論.給出兩個分運動S1、S2及合、分運動的時間t,求合速度V.
法一;先求出兩個分速度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求出v.
例2:飛機飛行給出及與某一分速度角度,來求另外兩個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邊形法則畫出幾何關系,再利用數(shù)學計算解決分速度問題.
兩道例題很簡單,但合、分運動關系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充分體現(xiàn)出來.通過練習使學生們加深了對合、分運動的理解.
關于分運動的性質決定合運動的性質和軌跡:課本以蠟塊的運動說明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不一定都是直線運動.為了搞清楚蠟塊哪種情況下做直線運動,哪種情況下做曲線運動.這里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出結論:兩個直線的合運動也可以是曲線運動.研究復雜的運動,可以根據(jù)不同方向分運動來研究復雜運動情況.
關于思考與討論:本節(jié)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運動,其合成和分解遵從矢量合成規(guī)律——平行四邊形定則.那么初速度為V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看作同一直線上哪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引導學生對同一直線上的運動合成和分解問題進行討論,得出該運動也滿足矢量合成規(guī)律(注意正方向),使我們對矢量合成與分解的規(guī)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重點:
對于一個具體運動確定哪個是合運動以及合、分運動的關系(矢量圖),并能用矢量合成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對合運動的理解.
主要教學設計:
由演示實驗引出課題.首先介紹實驗裝置及研究對象,然后演示兩個過程:紅蠟塊勻速上升;紅錯塊勻速上升的同時將玻璃管向右水平勻速移動.觀察蠟塊軌跡——傾斜直線,從而引出課題.我們研究較復雜的運動,可以用到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知識.實際運動參與兩個運動,本例中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實際運動沿傾斜直線運動.
一、如何確定一個具體運動的合運動及分運動?
1、合運動----研究對象實際發(fā)生的運動
2、合運動在中央,分運動在兩邊
討論:有風天氣雨滴下落、小船過河,加深同學們對合運動,就是研究對象實際發(fā)生運動的理解
引導分析:雨點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實際運動方向為合速度方向;注意區(qū)別船頭方向為分速度方向,而船實際航行方向為合速度方向.
進一步研究合、分運動關系,(由演示實驗說明)重新演示紅蠟塊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管不動,蠟塊勻速上升管長度所用時間t1,管水平勻速移動蠟塊勻速上升,觀察并記錄直到蠟塊到達管頂所用時間t.由t1和t的關系再結合課件l、2得出:
二、合、分運動關系
1、合、分運動的等時性
2、合、分運動關系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
三、利用矢量合成與分解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軌跡的確定
演示實驗中蠟塊同時參與豎直向上和水平向右兩個運動,其合運動軌跡是直線.任何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軌跡一定是直線嗎?
討論方法:圖像方法
寫出關于兩個方向運動性質位移方程,取不同時刻描點.
分兩層次:基礎差的學生利用課件3演示
基礎好的學生探究活動(活動方案見下面)
探究活動
研究方法:
要求學生自己閱讀本章節(jié)最后兩段及習題中最后一道題,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圖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滿足什么條件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怎樣得出這個結論.
總結:
對學生的研究過程給予評價,最后提出若兩個分運動都是勻加速運動,其運動軌跡如何?兩個分運動都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其運動軌跡又是如何?
直線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第一課時直線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借助已有知識,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了解空間與平面互相轉換的數(shù)學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直線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應用.
(三)教學方法
借助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等理解判定定理,教師給予適當?shù)囊龑АⅫc拔.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師生互動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1.直線和平面平行的重要性
2.問題(1)怎樣判定直線與平面平行呢?
(2)如圖,直線a與平面平行嗎?教師講述直線和平面的重要性并提出問題:怎樣判定直線與平面平行?
生:直線和平面沒有公共點.
師:如圖,直線和平面平行嗎?
生:不好判定.
師:直線與平面平行,可以直接用定義來檢驗,但“沒有公共點”不好驗證所以我們來尋找比較實用又便于驗證的判定定理.復習鞏固點出主題
探索新知一.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1.問題2:如圖,將一本書平放在桌面上,翻動收的封面,封面邊緣AB所在直線與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2.問題3:如圖,如果在平面內有直線b與直線a平行,那么直線a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如何?是否可以保證直線a與平面平行?
2.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
符號表示:
教師做實驗,學生觀察并思考問題.
生:平行
師:問題2與問題1有什么區(qū)別?
生:問題2增加了條件:平面外.直線平行于平面內直線.
師投影問題3,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要討論直線a與平面有沒有公共點,可轉化為下面兩個問題:(1)這兩條直線是否共面?(2)直線a與平面是否相交?
生1:直線a∥直線b,所以a、b共面.
生2:設a、b確定一個平面,且,則A為的公共點,又b為面的公共直線,所以A∈b,即a=A,但a∥b矛盾
∴直線a與平面不相交.
師:根據(jù)剛才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定理………
師:定理告訴我們,可以通過直線間的平行,推證直線與平面平行.這是處理空間位置關系一種常用方法,即將直線與平面平行關系(空間問題)轉化為直線間平行關系(平面問題).通過實驗,加深理解.通過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畫龍點睛,加深對知識理解完善知識結構.
典例分析例1已知:空間四邊形ABCD,E、F分別是AB、AD的中點.
求證EF∥平面BCD.
證明:連結BD.在△ABD中,
因為E、F分別是AB、AD的中點,
所以EF∥BD.
又因為BD是平面ABD與平面BCD的交線,平面BCD,
所以EF∥平面BCD.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投影例1)
師:EF在面BCD外,要證EF∥面BCD,只要證明EF與面BCD內一條直線平行即可,EF與面BCD內哪一條直線平行?
生:連結BD,BD即所求
師:你能證明嗎?
學生分析,教師板書
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索新知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例2給定下列條件
①兩個平面不相交
②兩個平面沒有公共點
③一個平面內所有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
④一個平面內有一條直線平行于另一個平面
⑤一個平面內有兩條直線平行于另一個平面
以上條件能判斷兩個平面平行的有①②③
2.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則這兩個平面平行符號表示:
教師投影例2并讀題,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討論最后回答.
生:由兩個平面的位置關系知①正確;由兩個平面平行的定義知②③正確;兩個平面相交,其中一個平面內有無數(shù)條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故④⑤錯誤,選①②③
師(表揚),如果將條件⑤改為兩條相交直線呢?
如圖,借助長方體模型,平面ABCD內兩條相交直線AC,BD分別與平面A′B′C′D′內兩條相交直線A′C′,B′D′平行,由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這兩條直交直線AC,BD都與平面A′B′C′D′平行.此時,平面ABCD平行于平面A′B′C′D′.一方面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另一方面通過開放性題目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借助模型解決,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給學生直觀感受,有利定理的掌握.
典例分析例3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證:平面AB1D1∥平面C1BD.
證明:因為ABCD–A1B1C1D1為正方體,
所以D1C1∥A1B1,D1C1=A1B1
又AB∥A1B1,AB=A1B1
所以D1C1BA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D1A∥C1B.
又平面C1BD,平面C1BD
由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
D1A∥平面C1BD
同理D1B1∥平面C1BD
又
所以平面AB1D1∥平面C1BD.
點評: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教師投影例題3,并讀題
師:根據(jù)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結論可轉化為證面AB1D內有兩條相交直線平行于面C1BD,不妨取直線D1A、D1B1,而要證D1A∥面C1BD,證AD1∥BC1即可,怎樣證明?
學生分析,老師板書,然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鞏固知識,培養(yǎng)學生轉化化歸能力
隨堂練習1.如圖,長方體ABCD–A′B′C′D′中,
(1)與AB平行的平面是.
(2)與AA′平行的平面是.
(3)與AD平行的平面是.
2.如圖,正方體,E為DD1的中點,試判斷BD1與平面AEC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3.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說明理由,錯誤的舉例說明:
(1)已知平面,和直線m,n,若則;
(2)一個平面內兩條不平行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平面,則;
4.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E,F(xiàn)分別是棱A1B1,A1D1,B1C1,C1D1的中點.求證:平面AMN∥平面EFDB.
5.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條件可以是()
A.內有無窮多條直線都與平行.
B.直線a∥,a∥,E且直線a不在內,也不在內.
C.直線,直線,且a∥,b∥
D.內的任何直線都與平行.學生獨立完成
答案:
1.(1)面A′B′C′D′,面CC′DD′;(2)面DD′C′C,面BB′C′C;(3)面A′D′B′C′,面BB′C′C.
2.直線BD1∥面AEC.
3.(1)命題不正確;
(2)命題正確.
4.提示:容易證明MN∥EF,NA∥EB,進而可證平面AMN∥平面EFDB.
5.D鞏固所學知識
歸納總結1.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2.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3.面面平行線面平行線線平行
4.借助模型理解與解題學生歸納、總結、教師點評完善反思、歸納所學知識,提高自我整合知識的能力.
作業(yè)2.2第一課時習案學生獨立完成固化知識
提升能力
備選例題
例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為棱BC、C1D1的中點.求證:EF∥平面BB1D1D.
【證明】連接AC交BD于O,連接OE,則OE∥DC,OE=.
∵DC∥D1C1,DC=D1C1,F(xiàn)為D1C1的中點,
∴OE∥D1F,OE=D1F,四邊形D1FEO為平行四邊形.
∴EF∥D1O.
又∵EF平面BB1D1D,D1O平面BB1D1D,
∴EF∥平面BB1D1D.
例2已知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平行四邊形.點M、N、Q分別在PA、BD、PD上,且PM:MA=BN:ND=PQ:QD.求證:平面MNQ∥平面PBC.
【證明】∵PM∶MA=BN∶ND=PQ∶QD.
∴MQ∥AD,NQ∥BP,
而BP平面PBC,NQ平面PBC,∴NQ∥平面PBC.
又∵ABCD為平行四邊形,BC∥AD,
∴MQ∥BC,
而BC平面PBC,MQ平面PBC,
∴MQ∥平面PBC.
由MQ∩NQ=Q,根據(jù)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MNQ∥平面PBC.
【評析】由比例線段得到線線平行,依據(jù)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到線面平行,證得兩條相交直線平行于一個平面后,轉化為面面平行.一般證“面面平面”問題最終轉化為證線與線的平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0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本文節(jié)選自弗羅姆的著作《愛的藝術》。在作者看來,“愛”是改變社會性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愛作為一種藝術,是可以學習與掌握的。在這篇文章中,他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力量的心理基礎。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履行(lǚ)一剎(chà)那罪孽(niè)咄咄逼人(duō)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淵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該受到報應的罪惡。
2.近義詞
鑒于由于
鑒于:覺察到,考慮到。用在表因果關系的偏句里,前邊一般不用主語。如:“鑒于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庇捎冢罕硪蚬蚶碛?。
履行實行
履行:實踐(自己答應做的或應該做的)。如:“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實行:①法令、規(guī)章等公布后從某時起發(fā)生效力。②按照某種方式或辦法去做。
阻礙障礙
阻礙:①使不能順利通過或發(fā)展。②起阻礙作用的事物。如:“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fā)展?!闭系K:①擋住道路,使不能順利通過。②阻擋前進的東西。
3.相關成語
休戚相關:“休”,喜?!捌荨保瑑?yōu)。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喜憂相關,命運相連。
節(jié)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又岔出新問題。
歸根結蒂: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四、文學常識
1.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
2.弗羅姆,美國哲學家,著有《愛的藝術》。
五、名篇名句
1.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2.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3.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這一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
剖析:作者引用這句話,目的在于進一步表現(xiàn)母愛對孩子的重大影響。用本文中的觀點來看,就是嬰兒在出生后一段時間內同他初生以前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他不能辨認物體,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溫暖和食物的要求,在這個階段,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
2.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么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剖析:以假設的方式開頭是本文一大寫作特色。開始的這句話很明顯是一個假設的句子,使這個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母愛的重要性。
3.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剖析:通過比喻的方式,進一步渲染、突出母愛的偉大、寬廣、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4.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剖析:這句話從表面上看,是為后文的“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怀墒斓?、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墒斓膼凼牵骸倚枰?,因為我愛你?!弊麂亯|,以說明什么是成熟的愛。仔細揣摩,這句話也暗示:母愛是重要的,因為母親無私的愛喚起了兒童對別人的愛心。
5.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剖析:意思是: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夠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二、重點語段
1.“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至“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剖析:不成熟的、幼稚的愛(天真的、孩童式的愛)與成熟的愛區(qū)別甚大,要說清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但是作者在理論闡述之外,利用簡單的句式變換使讀者獲得更為形象更為鮮明的印象?!拔覑郏驗槲冶蝗藧??!薄拔覑勰?,因為我需要你?!边@兩個因果關系的復句概括了孩童的心理邏輯:需要別人的愛,所以才愛別人?!拔冶蝗藧?,因為我愛人?!薄拔倚枰悖驗槲覑勰??!眱删?,只是前面兩句的因果倒置,卻立刻使讀者明白:所謂成熟的愛,就是把愛作為自己的責任和需要。
2.“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至“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剖析:這里運用比較的方式,去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大特色都在這一段中得到體現(xiàn)?!澳赣H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與歌頌母親的詩歌里的句子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是作者獨到的安排:喻體“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愛的性質——無條件、不需要爭取就可取的。
主旨探討
有關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文章闡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夠綜合母愛與父愛,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健康而成熟的人。
2.本文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力量的心理基礎。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
這是一篇學術論文,因此文章中用了一部分學術用語。如“自戀階段”“理想典型”,引用了同科目的其他專家的觀點,如弗洛伊德、馬克斯韋伯等,作者引用的這些觀點,都能加強文章的可讀性,通過其他專家觀點的比較,也可以突出自己的觀點,更好地增加自己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
以假設的方式開頭,突出母愛。作者在開始就說:“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么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边@句話很明顯是一個假設的句子,使這個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母愛的重要性。
運用比較的方式,去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不同。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講母愛的性質,而第7、8自然段則主要說明父愛的性質及其重要意義,這兩相比較使母愛和父愛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讀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運用總分的說明方式,使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如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都是采用先總說再分說的方法,即開頭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詳細的說明。
問題探究
問題: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中,對父愛有如下表述:“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蹦阏J為父愛有條件嗎?
導思:這是一個與社會人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不僅能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有助于對家庭、社會關系的認識,從這個問題的探究中,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們不論“父愛”有沒有條件,也不論這個條件是什么,我們應該明白,父愛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父愛,我們?yōu)槿酥敢院?,我們要愛我們的子女?br>
探究:(1)探究這個問題,首先要反復閱讀文本,把握住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有關論述,看看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再想一想,這樣說有沒有道理。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從身邊生活中仔細體會一下父愛,看看身邊的這些父親們對其子女的愛中有沒有“條件”?
(3)對這個問題,也可以采用問卷的方式,分別對父親和孩子進行一項社會調查,問題可以這樣設計。如(詢問父親的)“你喜歡你的子女的原因是什么?”如(詢問子女的)“你喜歡你的父親嗎?你知道你的父親為什么喜歡你嗎?”等。
(4)可以根據(jù)自己調查研究的結果寫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對“父愛是否有條件”的看法。
三理性與自由的啟蒙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理性與自由的啟蒙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
三理性與自由的啟蒙
教學目標
1.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
2.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3.認同啟蒙思想家的進步主張,認識到進步思想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1.掌握啟蒙運動的理論表現(xiàn)并理解啟蒙運動的性質。
2.如何理解啟蒙的真諦在于運用自己的理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言論?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教法與學法
導入:
思考:什么是“啟蒙”?
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
思考:什么是啟蒙運動?
是發(fā)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三理性與自由的啟蒙
1.17、18世紀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思想體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幾個方面。
2.啟蒙運動從________兩國開始,然后擴展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諸多國家。
3.啟蒙運動以___________作為思想武器,指矛頭指向______________,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爆發(fā)做了思想準備。
4.啟蒙運動最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康德的主要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是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
6.起于18世紀中期,止于19世紀中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運動。
教學:
一、呼喚光明的時代;——啟蒙運動。
1、背景:
1)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大增,要求思想上反映自己的利益。
2)政治上:封建專制壓制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于是他們在思想上開展反封建宣傳,為奪權斗爭作準備。
3)思想上:
①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開了套在人類理性上的枷鎖。
②科學與知識的進步。
4)西歐歷史的變化:近代科學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英法等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形成。
2、性質:是一場17—18世紀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以理性主義為思想武器,是繼文藝復興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思想體系:包括人文主義、進步的社會思想和歷史觀等幾個方面。
4、主要內容:自由、平等、科學。
5、核心:崇尚理性。
思考:什么是理性主義?
1)“理性”的概念:人的思考和判斷。強調凡事都依靠人的思考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和神的旨意。
2)理性主義的目的: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3)實質:資產階級要求科學、自由、平等,反對封建主義。
4)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理性。
(反對一切外在權威,不管它是來自教會或國王。凡是違背理性的,都應當打倒。)
6、擴展:首先發(fā)源于英、法(中心),后擴展到德國和荷蘭等國。
7、意義:(書本表述)
1)為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和輿論的準備。
(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運動)
2)用理性的光輝映照出一個民主、科學的光明時代。
3)啟蒙運動最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對人本身的一種徹底解放的主張。(①人身的解放,②思想的解放)。
4)留下充滿個性的浪漫主義。
二、啟蒙的真諦;——理性與自由。
1)理性:指人通過思考,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即科學的思維。
2)自由:一是指超越或擺脫外在的束縛,即人身自由;
二是指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決定,即思想自由。
3)啟蒙的真諦:能夠自覺地運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言論
1、啟蒙運動最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對人本身的一種徹底解放。
2、代表人物:
1)盧梭:提出人生而平等、社會契約、主權在民。
2)康德:思想自由。
三、浪漫主義思潮中的人文精神;——理性主義的補充。
1、時間: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葉。
2、創(chuàng)始人:盧梭。他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
3、廣義的浪漫主義:是指一種傾向和態(tài)度:宣揚人的感情至上。
它本身特點是非理性的、人文的、個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
4、浪漫主義的影響:(具體見書本)
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它指出了人類理性的有限性,提示了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的道理。
1)浪漫主義對西方人文精神的貢獻和影響是:
①它極大豐富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凸現(xiàn)了人的情感和個性;
②它把人從冷冰冰的理性原則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讓人全新體會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③它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密切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我們重新確立了對自然的尊敬態(tài)度;
④它讓人們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和所謂落后民族的長處,教導人們對不同文明胸懷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
2)浪漫主義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是:
①個人主義的膨脹,為張揚個性而造成的混亂和無序;
②對現(xiàn)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絕,文學作品中的無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濫等等。
探究活動: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相同:都注重了人的價值,宣傳人文主義精神;
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
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2)不同:
背景
地區(qū)
中心
矛頭
主要思想
影響
文
藝
復
興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
意大利
→歐洲
意大利
天主教會
提倡“人性”未形成成熟的政治理論和思想體系;
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推動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啟導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浪潮
啟啟蒙運動
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
英國
法國
→歐洲
法國
天主教會封建制度
提倡“理性”形成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沖擊了封建專制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資產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論的準備
知識延伸:啟蒙運動相對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有何新的發(fā)展?為何有這些新的發(fā)展,根本原因是什么?
啟蒙運動在人、自然、國家、宗教和科學的相互關系上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啟蒙運動豐富和發(fā)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從而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為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資產階級要求進一步提高經濟和政治地位。
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注意:
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的補充,是思想啟蒙的繼續(xù),是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充滿個性的浪漫主義是啟蒙運動的產物;
浪漫主義是對高揚理性精神的啟蒙運動的反叛,是對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啟蒙運動的延伸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