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第16課閉關鎖國。
第16課閉關鎖國
內容標準:簡述“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影響。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⑴知道明、清“海禁”、閉關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閉心理的基本概況。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現由盛轉衰,面臨內亂外患深重危機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養(yǎng)
⑴比較明海禁與清海禁的差別。
⑵整理出清代自順治到嘉慶“閉關鎖國”的大致軌跡。
⑶聯系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分析清王朝實行閉關政策的社會根源。
⑷對比漢、唐的對外開放,簡述“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影響。
3、情感教育和價值觀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閉關鎖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反映,是自大封閉心理的體現,是一種消極落后的政策。
⑵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正是因為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統(tǒng)治階級更加愚昧無知,中國社會日益落后,中國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與時俱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機會。
⑶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確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繁榮強盛的必由之路,而“閉關鎖國”只能導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學要點
1、重點
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長達200年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完全落伍了,這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最終造成了中國落后挨打的結果。由此,使學生認識到“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從而更能體會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本課的重點即“閉關鎖國”政策。
2、難點
由于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既有對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響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護,更有極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如何將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原因和影響分析透徹,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自學指導法探究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使中國揚威海外。可誰曾想到時隔200多年,中國的國門卻緊緊地關了起來,是什么原因促使當時的統(tǒng)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閉關鎖國”政策又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這是本節(jié)課所要探討的問題。
過程:
一、探究“閉關鎖國”的大致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第一部分,對明朝“海禁”的情況和清朝從“海禁”到閉關的過程進行整理和探索。
1、明朝“海禁”的基本情況
首先,明朝在洪武年間通過法令嚴格禁止人民“與外洋番人貿易”,教師可補充朱元璋實行“海禁”的有關內容。明成祖時是明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鄭和下西洋的內容可充分說明這一點。明中期以后,由于倭寇之患,明政府又厲行海禁,并封鎖沿海港口,銷毀出海出海船只。戚繼光平息倭患之后,明朝開禁,允許人民出海貿易,結合小字使學生體會到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的活力。歸納明朝:海禁——松弛——嚴禁——開禁的這樣一條對外政策。
2、清朝從“海禁”到“閉關”
組織學生探尋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過程。清初是嚴行海禁,將沿海人民內遷50里的措施,目的是為了斷絕東南沿海對鄭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質供應,教師可適當補充。1683年,康熙統(tǒng)一臺灣,至此,全國歸于統(tǒng)一。于是,清政府在廣東澳門、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云臺山四處設立海關,準許外商來華貿易。1757年,乾隆下令封閉沿海通商口岸,只許歐洲船只在廣州一處通商,并且只許和朝廷特許的“行商”做買賣,實行閉關政策。乾隆后期還拒絕同英通商,嘉慶時繼續(xù)拒絕通商。綜上所述,清朝對外政策的大致過程:海禁——開放——閉關(順治——康熙——乾隆、嘉慶)
二、探究“閉關鎖國”原因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閉關鎖國”原因所在,教師可歸納如下:
1、防范自衛(wèi)的產物
防范自衛(wèi)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居民往來會“滋擾生事”的含義。再加上在正常貿易的同時,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國沿海劫掠和搜集情報,進行非法活動。而對當時世界形勢不了解的清朝統(tǒng)治者,夢想緊鎖國門,永保王朝統(tǒng)治。
2、自然經濟為根源
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較穩(wěn)定,不需要外來商品也可自我供給。乾隆帝給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即是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統(tǒng)治者故步自封、閉關自守的根本原因。
3、自大心理的反映
明朝中葉以后,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逐漸拉大。而當時的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這一狀況并不了解,一直以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國家都是落后的“蠻夷之邦”。清朝統(tǒng)治者妄自尊大地視西方為“夷”、為“藩臣”,就是這種自大心里的典型反映。
三、探討“閉關鎖國”的不利影響
組織學生探討“閉關鎖國”對中國社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如下:
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維護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考慮,但決不能評價過高。因為,“閉關鎖國”政策歸根結底是一種消極落后的政策,是一種愚昧保守的鴕鳥行為,它并不能削弱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力量,相反卻妨礙了中國自身的發(fā)展,導致了經濟的停滯和倒退,最終仍無法防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更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的落后挨打
不加分辨地關閉國門,一是導致海關制度混亂,貪污勒索公行,增加商品成本,影響商品質量;二是導致盛世之下,君臣安祥太平,刮民脂民膏,奢侈無度,引起內亂;三是導致中國與世界的隔絕,中斷了正常的外貿和外交活動,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從此被拋在世界進程的后面,這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最終造成了中國的落后挨打的結果。
小結: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有漢唐的輝煌,也有明清的血淚。漢時,張騫出使西域,試圖打開對外交流的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唐時,中國自豪地向世界敞開國門,帶來的是唐朝空前繁榮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時,國門開始合攏,為鄭和的下西洋,使中國一度揚威海外;到了清朝,國門終于完全關閉,這并未給中國帶來安寧和穩(wěn)定,卻將鴉片與戰(zhàn)爭帶來了苦難的中國,中國歷史就這樣步入了近代社會。
板書設計
一、“閉關鎖國”的大致過程
1、明朝
2、清朝
二、“閉關鎖國”原因探究
1、防范自衛(wèi)的產物
2、自然經濟為根源
3、自大心理的反映三
三、“閉關鎖國”影響分析
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作用
2、更大程度上導致中國落后挨打的結果
教學后記
相關推薦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⑴知識目標
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即: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表現、特點及其作用;手工業(yè)進步的表現;商業(yè)繁榮的表現、特征;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了解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⑵能力目標
通過對明清時期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相關知識點的能力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從經濟角度(生產力)入手分析新的社會現象(生產關系)的能力。
通過對明清經濟發(fā)展的分析和對“閉關鎖國”政策后果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自備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強化“左圖右史”的學習歷史的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和相關史料,觀察圖片,培養(yǎng)學生從書和史料中尋求答案的正確的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⑴制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
⑵通過設疑討論、辯論會、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⑶通過查閱資料、準備小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明清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和“閉關鎖國”政策后果的分析討論,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今天改革開放政策、珍惜改革開放成果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及處理方法
重點:明清經濟發(fā)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閉關鎖國”政策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
課前導學
通過小學、初一上學期歷史知識的學習及影視、課外書等的熏染,初一學生有一些歷史知識的積累,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動性都很高,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愿望也很強。但是本節(jié)課的內容涉及的是抽象的經濟現象,是學生知識點和興趣的“盲區(qū)”,因此教師必須在教法上多探討。
教學策略和方法
復習提問法:既鞏固以前所學的相關內容,又可導入新課,還可以滿足初一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良好愿望,加強師生互動
重點講解法:經濟領域的相關知識學生較陌生,教師需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
材料輔助法:將書中的相關史料和圖片用多媒體、投影等形式預先處理,讓學生表演施復夫婦經營史一段。
重點講解法:經濟領域的相關知識學生較陌生,教師需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材料輔助法:將書中的相關史料和圖片用多媒體、投影等形式預先處理,讓學生表演施復夫婦經營史一段。這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本內容。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自古我國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就已經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學生回答),商朝時有了五谷(稻、黍、粟、麥、豆)(學生回答),漢朝時中原和西域互通有無,傳入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蘿卜等(學生回答),北宋時我們又從國外(呂宋島)引進了高產的水稻占城稻(學生回答)。
到了明朝時期我們又從國外引進了多種農作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一、明清經濟的發(fā)展
學生進行爭論,表明自己的觀點:陸續(xù)回答出問題。
盡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講授新課:
一、明清經濟的發(fā)展
1農業(yè)(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找出引進的農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農作物品種增多
玉米:(教師講解)明朝文獻中又稱“御麥”、“玉麥”、“西番麥”等,原產美洲大陸從美國南部經墨西哥直到秘魯和智利的狹長地帶。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歸來時把玉米果穗作為珍品奉獻給西班牙國王,玉米開始傳入歐洲,而后向世界各地傳播。16世紀時引入我國,開始時在山區(qū)種植,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貴州、廣西、河南、河北、山東、甘肅、陜西等地都有種植。
甘薯:(教師講解)甘薯又名“番薯”、“地瓜”、“金薯”等,分紅、白、黃、紫等多種。甘薯的引進,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一。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念這一成功的引進。為了紀念陳振龍,人們將他譽為我國的“甘薯之父”,國際上也將他帶苗回鄉(xiāng)的時間定為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
馬鈴薯:(教師補充)大約在1573----1620年傳入我國。由于它高產,成熟條件要求低,因此成為世界上種植范圍最廣的作物,解決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糧食問題。
花生:(教師講解)又稱落花生、地豆、番豆、長生果、萬壽果等,原產南美。我國也是花生的原產地之一,不過一直沒有把它當作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美洲的新品種傳入以后,它才成為我國許多地區(qū)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學生可答出又名葵花)
(教師講解)又稱朝陽花,原產美洲,17世紀從
東南亞傳入我國,時稱“西番葵”、“丈菊”等。
我國在先秦時代已經知道這種植物,古人也已經
食用葵子,但它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明代引
進美洲新品種以后的事了。
(教師小結)這些農作物的引進,大大豐富了
我國農作物的品種。
學生從書中找出引進的農作物,拿出帶來的實物
引導學生看世界地圖,找到相關國家,弄清引進線路
學生朗讀材料
引導學生看中國地圖
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相關內容,也可找學生朗讀
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回答出玉米、甘薯、馬鈴薯別名
資料,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1這些農作物為什么都來自美洲?
教師可簡單介紹美洲15世紀末西歐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其中居住在中、南美的印第安人數目較多,有的比較先進,曾創(chuàng)造發(fā)達的農業(yè)文化,建立了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2明朝為什么要大量引進高產的農作物?
教師講解一是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對外交往日趨頻繁,大量農作物的引進是中外經濟交流的重要表現:二是明朝時人口糧食問題依然存在,政府需要高產農作物解決人口糧食問題
(教師導語)農作物品種的增加,農業(yè)的發(fā)展,為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手工業(yè)的進步,我們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呢?
2手工業(yè)(教師引導學生用精練的語言歸納、概括)
棉織業(yè):由南到北形成一批基地
(用多媒放“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嘉善縣城所在地)紗”的民謠。)
絲織業(yè):蘇州南京
制瓷業(yè):瓷都景德鎮(zhèn)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講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教師導語)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進步,下面請同學們看書中相關內容,概括出明清商業(yè)發(fā)展的特征。
3商業(yè)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大商人出現徽商和晉商
投影顯示:《皇都積勝圖》
(教師詳解)這是明朝人繪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北京商業(yè)繁榮的圖卷。全圖長2182厘米,縱32厘米。畫面從盧溝橋經廣寧門(今廣安門)進入北京城區(qū),又經正陽門、棋盤街、大明門、承天門(今天安門)、皇宮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關。描繪了北京繁華市
區(qū)的商業(yè)街道面貌。街上車馬行人熙來攘往,茶樓酒肆店鋪林立,招幌牌匾隨處可見,馬戲、雜技演場聚有大群看客。在效區(qū)的一條大街上,人們馬馱、車載、肩挑、手提著各種物品,來來往往。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的“朝前市”,出售著布匹衣裳、毛皮綢緞、陶瓷器皿、書籍字畫等種類繁多的商品。游人顧客邊走邊看、非常熱鬧。此圖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徽商和晉商的相關內容,看《徽商的房舍》圖,解釋:商人賺錢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購置大量良田。也有一部分投資從事手工業(yè)生產。
教師解釋:“東西兩洋”是指東洋和西洋,
“西北兩口”指張家口和古北口。該圖反映
了當時南京經營貨物的廣泛性,是當時商品
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學生通過思考,踴躍回答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看松江出產的精美棉布圖,請學生朗讀
1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概括。
2引導討論書中“動腦筋”中的問題,最后形成“紡紗織布不僅要求一定的溫度,更重要的是要求有一定的濕度”的結論。
3學生看書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
4學生看書中相關資料
5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南都繁會圖》,學生能答出“南都”是南京
學生對明清高超的手工技術贊嘆
活動與探究:
資本主義萌芽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教師講解)從剛才同學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明朝絲織業(yè)中小生產者兩極分化:有的因經營虧損而失敗,淪為受人雇傭的機工,有的則善于經營,不斷贏利,積累數千金的資產,織機由三、四張增至三、四十張,雇傭眾多機工,從小手工業(yè)者發(fā)展為機戶,成為早期的資本家。施復夫婦就是早期的資本家(學生答),受雇傭的機工就是工人(學生答),他們靠勞動計日領取工資(學生答)來維持生活。那么這種雇傭關系的出現就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特征,在中國的明朝則表現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教師引導)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并沒有大踏步的向前發(fā)展,而是舉步維艱。為什么?(學生通過看書可找出“閉關鎖國”這個詞)
三“閉關鎖國”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原因三條:傳統(tǒng)觀念、統(tǒng)治者的妄自尊大、防范外來侵略
過程三步: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
(教師可適當補充清政府實行該政策的一些資料來
加強學生的理解)
影響三句:消極自衛(wèi)、阻礙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與
世隔絕最終落伍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后的“動腦筋”,組織討論
對比鄭和下西洋、引進外國農作物和清朝閉關政策的不同后果,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想法”大致思路:1吸取“閉關鎖國”政策的教訓,應廣泛交往;2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fā)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三個內容: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學生回答)。農業(yè)、手工業(yè)的進步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商業(yè)的發(fā)展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教師應強調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和資本主義萌芽四者之間的關系──—前提條件和結果)。但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卻嚴重的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致使中國近代與世隔絕、迅速落伍。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學生議論,自由發(fā)言。
1.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施復夫婦經營絲織機房圖和旁邊的補充資料,重點提示學生看他們開始時的規(guī)模,后來的經營規(guī)模.
2.給出幾分鐘讓學生討論
3.自由組合把施復夫婦的經營史進行表演.學生基本能表現出自己織絲、善于經營、再投資、擴大規(guī)模、雇人等點。
4.在老師引導下回答問題
5.學生通過看書可找出“閉關鎖國”這個詞
6.教師可引導學生看書、理解乾隆帝致英王的信,討論回答該政策出臺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7.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后的“動腦筋”,組織討論對比鄭和下西洋、引進外國農作物和清朝閉關政策的不同后果,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想法”大致思路:
1.吸取“閉關鎖國”政策的教訓,應廣泛交往;
2.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fā)展自己
3.今天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重視課堂小結,激勵學生反饋,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智能得到發(fā)展。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即農業(yè)、手工業(yè)較前代有了發(fā)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導入: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一、明清經濟的發(fā)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后,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后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后,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次,還應說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種推廣的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yè)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yè)中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并為手工業(yè)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紡織業(yè)從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則材料:
自元代以來,松江逐漸發(fā)展成全國棉紡織業(yè)中心;當時流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zhèn))紗”的民謠;
“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旃鈫ⅰ掇r政全書》
山東鄒縣“鬻布于鄰”?!獏卫ぁ秾嵳涳L憲約》
學生從中得到結論:說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yè)基地。
3、絲織業(yè)的發(fā)展
(1)絲織業(yè)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yè)的規(guī)模:南京的絲織業(yè)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yè)中心:景德鎮(zhèn)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學生回憶唐宋時期我國古代商業(yè)情況,以便對比了解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較前代的空前發(fā)展。)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直接導致工商業(yè)城鎮(zhèn)興起。(講解《皇都積勝圖》,以說明明清兩代商業(yè)發(fā)展的盛況。)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yè)資本集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徽商、晉商”的小字,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經營范圍。應特別注意他們還有人投資于手工業(yè)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yè)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tǒng)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tǒng)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guī)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
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4、小結(略)
5、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
〖設計理念〗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明清經濟發(fā)展的表現:大量引進外來高產農作物;棉紡織,絲織和制瓷業(yè)發(fā)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能力目標:
①引導學生思考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與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能力。
②引導學生聯系明清對外交往的情況和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思考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通過閱讀、思考、表述、反問等培訓方式,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2、過程與方法
①“先學后教,以教導學”,師生互動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以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②利用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
③運用實物展示激趣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15—17世紀,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中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但封建專制制度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fā)展,這說明封建制度已無法推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它已經衰落了。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封建專制制度的落后腐朽。
②通過學習,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罪惡行徑,同時認識到落后和封閉就要挨打,只有開放才是民族的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教學重點、難點及其處理〗
1、重點
①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處理:明朝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是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典型表現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②閉關鎖國。處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經濟策略;基礎:自給自足的超穩(wěn)定的封建經濟結構;思維:天朝大國的淺見陋識;客觀原因:歐洲殖民擴張;對中外交往的畏懼;具體表現:海禁;影響:弊大于利,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
2、難點:明清經濟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處理:已趨于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事例分析:閉關鎖國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失去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阻滯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教學準備〗
1、實物資源
①玉米、土豆、花生等農作物。
②棉布、真絲、呢絨、化纖織物等紡織品。
③清朝銅錢若干。
2、小黑板-----《預習提綱》
(1)明朝時我國廣泛引種了哪些高產農作物?你覺得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2)明朝時手工業(yè)技藝的先進,手工業(yè)品的暢銷說明了什么?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4)“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②“機戶”和“機工”各是什么人?他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③它所描述的情況出現于何時?何地?何行業(yè)?為什么會在這一時期、這些地區(qū)、這個行業(yè)出現這種情況?
④假如你是明朝時的一位“機戶”或“機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將是怎樣的?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5)閉關鎖國。
①清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閉關鎖國”能御敵于國門之外嗎?為什么?
②清朝“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是什么?你知道同一時期的歐洲政府最關注、熱衷的是什么事情嗎?
③從歷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閉關鎖國”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閉關鎖國”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么?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上課前準備好的玉米、土豆、花生等農作物,在學生的疑問中提出問題:同學們,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農產品你知道原產于哪里嗎?它們是怎樣從國外傳入我國,在我國又是怎樣發(fā)展的呢?學習了這一課你就會了解這些問題。
----56----
二、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3—124頁的內容,思考、討論第1、2、3個預習題,時間3分鐘。
師:明朝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使人口大量增加,糧食供給日益緊張,遇到災荒年月就尤其突出。為解決糧食日益緊張的問題,明朝大量引進了哪些外來高產農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師:這些高產農作物的種植將起到怎樣的作用?(解決糧食緊張問題,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yè)生產。)
師:在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明清時期的手工業(yè)也得到較快的發(fā)展。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其編著的《天工開物》中,就記載了紡織、陶瓷、采礦、冶金等18種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其中有許多先進的生產工藝當時還未發(fā)明呢?(放映一段有關的錄像資料。)
師:當年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物品中,最受外國人歡迎的就是絲綢和青瓷碗盤。現在請思考一下:明朝時手工業(yè)技藝的先進、受工業(yè)品的暢銷說明了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1)當時中國科技仍較發(fā)達。
(2)中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銷售市場。
師: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使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所謂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物品,商品經濟是以生產商品為特征的經濟關系。那么,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1)商品種類增多。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生產的糧食、棉布、絲綢、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場成為商品。
(2)城市繁榮。明朝商業(yè)城市很多,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運河兩岸,交通十分發(fā)達。而北京和南京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引導學生看《皇都積勝圖》和《南都繁會景象圖》,提出問題:圖中的“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西北兩口皮貨發(fā)客”等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商品經濟的繁榮)
師:明清時期中國最有名的商人是晉商和徽商,他們除經商外,還直接投資于手工業(yè)生產,成為了早期的資本家?,F請看課本第125頁有關明朝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部分,并思考、討論第4個預習題,時間3分鐘。
師: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何時?何地?何行業(yè)?(明朝中期以后,蘇州、松江等地,紡織業(yè))
師: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表現是什么?(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機戶出錢購買原料和織機,機工出賣力氣為機戶干活)
師:機工在什么地方為機戶干活?(機房)
----57-----
師:那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帶的絲織業(yè)中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呢?學生回答時教師引導:
(1)男耕女織本就是封建社會中國農村傳統(tǒng)的經濟生活。
(2)明朝農業(yè)的發(fā)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購買力,也使江南地區(qū)剩余的勞動力轉而專門從事棉紡織業(yè)。
(3)唐宋以來,江南已成為中國封建經濟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來就是中國的紡織基地,有從事紡織生產的優(yōu)良技藝,專門人員和銷售市場。
假如你是明朝時的一位“機戶”或“機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將是怎樣的?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現請思考一下,機戶雇用機工替他生產,付他工資;機工們干了一天的活從機戶哪兒領取工資,是否合理、公平?為什么?在學生回答是教師引導:剩余價值是機戶發(fā)家致富的奧秘,他們之間雇用與被雇用、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所以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雇傭工人。
師:清朝前期實行的是怎樣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
師:“閉關”原指關閉城門,后引申為斷絕往來;“鎖國”指像鎖門似的把國家關閉起來,不與外國交往?!伴]關鎖國”是明清時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拒絕和他國往來交流的政策。清朝時它得到了嚴厲的實行,那清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推行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呢?在學生回答時,教師與之交流并引導:
(1)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經濟策略。
(2)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具有的超穩(wěn)定性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統(tǒng)朝統(tǒng)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固步自封,虛驕自大的淺見陋識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
(4)是在封建專制日趨衰落時對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極防御策略,也是對中外交往會危及自身統(tǒng)治的畏懼表現。
師:你認為“閉關鎖國”能御敵于國門之外嗎?為什么?(不可能)
師:那“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呢?(嚴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貿易;只開放四個后減至廣州一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
師:聯想一下鄭和下西洋時的輝煌,并聯系今日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就,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清朝“閉關鎖國”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閉關鎖國作為一種消極落后的防御政策,是無法阻擋西方堅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會嚴重妨礙中國自身的發(fā)展,導致經濟的停止和倒退。中國因閉關鎖國,與世隔
------58------
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更看不能及時的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于是,曾經以四大發(fā)明而領先于世,推動過世界前進的中國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終在反對西方國家侵略、奴役、壓迫的過程中失敗,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師:正是由于這段慘痛的歷史教訓,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勇敢的加入了世界競爭的行列中,你們應該不忘過去,好好學習,面對未來。
三、課堂小結
明清時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引種,手工業(yè)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fā)展,“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應運而生,但類似與閉關鎖國這種背離世界發(fā)展潮流的封建國策卻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fā)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fā)展大勢,同時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進程。
四、自由空間
請學生就今天所學的知識談談感想,提提問題。
五、練習:材料“機房之內,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1)材料中“機房”、“機戶”、“機工”實質上各指什么?
2)“機工”是怎樣獲取報酬的?
3)“機戶”與“機工”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4)這種現象出現于何朝何地?
六、作業(yè):簡述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條件、表現、意義。
附:板書設計
一、清朝對外交往采取閉關政策,理解其作用
A進步方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自衛(wèi)作用
B消極方面:阻礙手工業(yè)發(fā)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的交流,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二、農作物引進新品種:
16世紀從國外引進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
三、松江是棉紡織中心,杭州、湖州也是棉紡織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
四、明朝制瓷業(yè)以青花瓷為主。
五、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