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3-10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復習要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復習要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第二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海洋與陸地的比較: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大洲:(P29_圖2.6)
(共七個大洲)面積最大的是亞洲,最小的是大洋洲。(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全部在北半球
全部在南半球
東半球的主要大洲
西半球的主要大洲
歐洲、北美洲
南極洲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
北美洲、南美洲
3.主要洲界:
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非洲
南北美洲
亞洲和北美洲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白令海峽
4.大洋: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由大到?。禾笥”保?br>
全部在東半球
全部在北半球
跨經(jīng)度最廣的
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在右圖中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6.板塊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各大板塊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P37_圖2.19)
7.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升高?(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對運動,二者相互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而且這種運動仍在繼續(xù),所以,珠穆朗瑪峰仍在上升。)(P39_圖2.22)
精選閱讀
七年級地理上冊重點難點歸納:世界陸地和海洋、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七年級地理上冊重點難點歸納:世界陸地和海洋、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第二單元世界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的陸地與海洋:
(1)海洋和陸地分布:三分陸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線:P29
二、海陸變遷
(1)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單元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天氣:時間短、常變化氣候:時間長、一般不變化
常用的天氣符號:(預報天氣)P46
▲陸地上日最高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14時,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年較差=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
(北半球陸地上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
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要求能繪制和讀圖分析
三、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
▲世界氣溫分布規(guī)律:
1、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2、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上氣溫高于海洋上氣溫;冬季相反。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
▲世界降水分布規(guī)律: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2、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中緯度地帶,內(nèi)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3、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四、溫帶東岸——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溫帶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溫暖濕潤。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匯總:陸地和海洋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匯總:陸地和海洋”,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匯總:陸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大洲分布:東半球—亞歐非和大洋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2.大洲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3.板塊構造學說
(1)六大板塊分布: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2)意義:
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板塊擠壓處易形成高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系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形成,科迪勒拉山系是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擠壓形成;
板塊擠壓處多火山地震,如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都是位于板塊交界處。日本就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所以多地震。
二、天氣和氣候
1.常見的天氣符號
2.人類活動對空氣質(zhì)量的影響
(1)人類一方面燃燒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減少了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結果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氣溫也就升高了。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qū)的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沒;
(2)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會對大氣造成污染,加重霧霾天氣;
(3)工業(yè)生產(chǎn)也會排放大量有害氣體,造成大氣污染,加重霧霾天氣。
3.世界氣溫分布特點
(1)由赤道向兩極(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2)遇到陸地,等溫線發(fā)生彎曲,因為陸地升溫或降溫較快;
(3)南半球等溫線更平直,北半球等溫線更彎曲,因為南半球陸地少,海洋面積大。
4.世界降水分布特點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2)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中緯度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4)平原地區(qū)降水多,高原地區(qū)降水少;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
(1)亞洲: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2)非洲: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
(3)歐洲: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4)南美洲: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5)北美洲: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6)大洋洲: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6.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緯度位置:氣溫:高緯度氣溫低,低緯度氣溫高
降水:赤道地區(qū)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2)海陸位置:氣溫: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
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降水:溫帶地區(qū)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3)地形因素:氣溫:山上氣溫低,山下氣溫高
降水: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七年級上冊《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陸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海陸分布的特征,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陸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陸地占10%,海洋占90%),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總體說,陸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地球怎樣分,分成兩個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總是大于陸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其中有六個大塊和無數(shù)小塊陸地,面積較大的是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合起來叫大洲,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海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2.被赤道穿過的大陸: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
3.按面積排列七大洲的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4.各大洲分界線: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線: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大洋的狹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積大小排列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極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jīng)度最廣)
④太平洋被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環(huán)繞。
⑤南極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
⑥北冰洋被歐洲,北美洲,亞洲包圍。
⑦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亞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大洲是非洲,歐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三.板塊的運動
1.魏格納在大陸漂移說中提出了地球“活動論”的觀點。
2.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3.六大板塊是: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4.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5.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