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記念劉和珍君教學全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記念劉和珍君教學全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記念劉和珍君從容說課
本文是魯迅的經(jīng)典名篇,也是為“三一八”慘案所寫的幾篇紀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憤交集,語言犀利,愛憎分明,是紀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但由于年代較遠,學生理解較為困難,而以往教學往往過于強調(diào)政治性,因而給學生欣賞此文帶來障礙。其實本文也是一篇較特殊的寫人記事文章,如果能從“人”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去體悟革命烈士的品格魅力,去批判反動派的卑鄙下劣,那么學生的收益將會大大超過政治性的分析所得到的。因此,本文的教學按照“品人品文”的角度,帶領(lǐng)學生在善與惡的對比中,在作者深沉的情感中去獲得啟迪,提升自我。
本文將采取講解式、探討式、啟發(fā)式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擬定三課時。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背景,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人物歸類。了解第一類人——革命者的事跡及作者的態(tài)度和評價。
第二課時:了解第二、三類人(即反動派、庸人)的所作所為及作者的態(tài)度、評價。
第三課時:分析一、二部分,把握寫作目的與緣由,揣摩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作者對革命青年的愛戴和贊頌,對反動派的控訴和揭露。
教學難點時代背景的把握,疑難句子的理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三一八”慘案及劉和珍等烈士的事跡,牢記革命先烈對社會的貢獻。
2.理解關(guān)鍵句子,深入領(lǐng)會作者“悲憤交加”的深沉情感。
3.掌握反語、比喻等修辭方法。
4.合作探究,透過語言挖掘深沉含義。
5.分析揣摩,理解疑難句子。
6.領(lǐng)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魯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提升人生境界。
7.理解作者對文中三類人的態(tài)度及評價,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師同學們,魯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們知道哪些呢?
生(齊聲)閏土、孔乙己、長媽媽、雙喜。
師大家的記性不錯啊,那么,魯迅先生對他筆下的人物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呢?請大家用兩分鐘討論一下。
師好,同學們討論得很積極、熱烈。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筆下的人物有敬愛,如《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的長媽媽、《社戲》中的雙喜;有同情,如《故鄉(xiāng)》中的閏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孔乙己還有批判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很好,我們來看看他對《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人物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請大家閱讀注釋一及課文,了解課文所寫事件、背景及相關(guān)人物。
推進新課
師好,這篇課文寫了什么事件?
生(齊聲)1926年發(fā)生的“三一八”慘案。
師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生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guān)內(nèi),馮玉祥率領(lǐng)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cè)氪蠊量?,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提出抗議,又聯(lián)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quán),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wèi)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
師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人呢?大家討論歸納一下。
生寫了劉和珍、楊德群、程君、張靜淑、楊蔭榆、我。
生還寫了段祺瑞、庸人、有惡意的閑人、無惡意的閑人。
生還有學者文人、真的猛士。
師很好,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xiàn)在我們來把上述人分分類,應該怎么分呢?
生老師,我認為可以分為三類:愛國者、反動派、麻木的民眾。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真是“愛憎分明”哪。(學生笑)那么,應該怎么歸類呢?
生老師,我來歸納。
愛國者:猛士、茍活者(“我”)等。
反動派:段琪瑞政府、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等。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就以劉和珍為代表來分析第一類人。先通讀課文,看看文章寫了她的什么事跡,并從中把握她的為人,注意閱讀時不光要用眼,還要動手作好旁批。
師哪位同學來給我們講述烈士劉和珍的事跡?
生文章中記敘劉和珍事跡主要在一、三、五段,記了三件事,雖然寫得簡略,但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事是參加女師大學潮斗爭,“不為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zhí)政府前請愿而遭殘害。
創(chuàng)設情景,品讀人物
師從三件事中我們可看出劉和珍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評價時要從文中找到依據(jù)。
生是進步青年。她在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銷行寥落的《莽原》全年,從“毅然”的行為里我們可知她是熱愛魯迅作品的,對進步思想有著強烈的追求。
生還是位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在女師大學潮中,她不為勢力所屈,同時對母校懷有深情,因為對學校的前途、對同學的未來深深地憂傷以至于“黯然泣下”。
生是位愛憎分明、勇敢無畏的愛國青年。她為國請愿是“欣然”前往,卻遭殘害。
生她很溫和,愛笑。作者在第三、四部分反復提到“微笑”“和藹”,這說明后文反動派所謂的“暴徒”是污蔑毀謗。
師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魯迅筆下的劉和珍君是一位溫和可愛、愛憎分明、勇于反抗惡勢力的愛國的進步青年,但這樣一位優(yōu)秀青年竟然慘死在反動政府陰謀的槍口下。你們認為正處風華正茂的劉和珍這樣死得值嗎?
生當然死得其所。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孟子說“舍生取義”。劉和珍君是為了國家民族而犧牲的,是為義而死的。
師魯迅先生是怎么認為的呢?
生他認為她的死是沒多大價值的。在第六部分,作者說她的死只會成為“談資”“流言的‘種子’”,他還用煤的形成來作比,“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說明徒手請愿成效甚微。
師能具體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生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按罅康哪静摹北扔鞔鷥r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塊。可見,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師解釋很準確,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否定的不是劉和珍君死的價值,他只是不主張采用徒手請愿這種斗爭方式。
師何以見得?
生在第六部分第2段提到“血痕”“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也就是說她的死會激勵活著的人繼續(xù)去戰(zhàn)斗。
師就這點意義嗎?
生還有第七部分第2段更進一步地說明了她犧牲的意義。
師哪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
生“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br> 師這是單句還是復句?
生是單句。
師請找出主干。
生事實為明證。
師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說,劉和珍等人在“三一八”事件中的表現(xiàn)證明了中國女子的勇毅尚未消失。
師在哪一部分講到她們互相救助的事情呢?
生在第七部分詳細記敘了劉和珍、楊德群、張靜淑三位女子的遇難過程。
師為什么作者要這么詳細地描述她們的中彈過程呢?
生一方面要表現(xiàn)反動派的殘酷,她們都是在毫無反抗的情況下中彈的;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了三位女子的勇敢和互助精神。
師這一部分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魯迅先生對她們的評價?
生“三個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
師在這句話中,有人認為“偉大”是反語,是諷刺反動當局的;有人則認為是贊頌“三個女子”的。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
合作探究,深化課堂
【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發(fā)言】
生“偉大”是反語,是諷刺段祺瑞衛(wèi)隊對愛國青年的攢射的。這樣理解才能和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協(xié)調(diào)一致,也才能照應“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的說法。
生“偉大”是贊頌三個女子的。因為這個句子說的顯然是“三個女子”,而不是什么“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
生如果是歌頌三個女子的,怎么能說“驚心動魄”,又怎么能抹殺“中國軍人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呢?
生“這幾縷血痕”指的是反動當局制造的血案,而不是指三個女子的,不能說是三個女子抹殺了“偉績”和“武功”。
生我認為他們的理解都有點片面死板,其實這句話既贊頌了三個女子的“偉大”,同時也揭露和諷刺了反動當局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并不矛盾。
師好,同學們,辯論很激烈,而且越辯越明。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辯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烈士們的事跡、犧牲的意義及魯迅先生的評價,從中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他們?yōu)槲覀兘裉煨腋I钏鞯呢暙I,不要忘記他們。
布置作業(yè)
今天的作業(yè)就是繼續(xù)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另外兩類人的所作所為,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板書設計
愛國者:猛士、茍活者(“我”)等
反動派:段琪瑞政府、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等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烈士的事跡及犧牲的意義,接下來我們來看反動派在這次事件中犯下了哪些罪行。
生充當日本的走狗,出賣國家利益。
生殘酷虐殺愛國學生。
生散布流言污蔑愛國志士。
師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
推進新課
生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集團是一群卑鄙自私不知廉恥的人,他們?yōu)榱俗陨淼睦娌幌奚鼑依?,甚至用手中的屠刀殘暴地砍向愛國群眾?br> 師他們?yōu)闅⑷苏伊耸裁唇杩冢?br> 生段政府下令說他們是“暴徒”,所謂的學者文人則散布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師魯迅先生是怎么批駁的?
生魯迅先生在第三部分通過自己與劉和珍的交往突出劉和珍“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既突出了反動派的殘暴,又批駁了所謂“暴徒”的指責。
生在第五部分以“欣然前往”戳破了“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的無恥謊言。
師魯迅先生對他們持什么態(tài)度?
生控訴。
師概括準確,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把最能體現(xiàn)這一態(tài)度的句子畫出來。
師請同學們展示成果。
生第四部分:“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br> 生第四部分:“慘象,已使我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br> 師能解釋一下這段話嗎?
生“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zhèn)壓?!傲餮浴敝缸吖肺娜说臒o恥讕言。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俺聊牵聊?!”這是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怒控訴。這里不是贊許“沉默”,而是對中國反動派的高壓政策所造成的這種黑暗的沉默現(xiàn)狀表示極大的憤慨。從與后面一句聯(lián)系來看,第一個“沉默呵”感情深沉,感嘆的成分較強;第二個“沉默呵”感情較為激越,憤怒的情緒較突出。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fā),一種是滅亡。從句式看是選擇復句,表明只存在一種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種,似乎只客觀地指出衰亡民族的兩種不同的發(fā)展前途,但是實際上暗示只有“爆發(fā)”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這一復句,既是對反動派的警告——殺人者別得意,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fā)的時刻;更是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鼓動。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師解釋得非常好,還有體現(xiàn)控訴的句子嗎?
生第五部分:“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師請分析一下這個句子。
生這里“偉績”“武功”用了反語,諷刺了中外反動者的卑劣兇殘。
師對,補充一點:“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用了互文的修辭方法,“屠戮婦嬰的偉績”“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這兩件罪行“中國軍人”“八國聯(lián)軍”都做了。好,面對這么殘暴的統(tǒng)治者,魯迅先生認為當時的中國的愛國民眾應該怎么做呢?
生應該起來革命反抗。
師徒手請愿嗎?
生不是,以革命斗爭的形式去推翻反動統(tǒng)治者。
師很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被反動派的武力屠殺嚇倒,而要勇敢地起來革命斗爭,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
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師但作者怎么又說他們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呢?請大家討論一下。
生“哀痛者”是“以……為哀痛”的意思。劉和珍等革命青年黑暗面前不逃避,屠殺面前不退縮,他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他們的“哀痛”超過常人。
生“幸福者”是“以……為幸?!钡娜?。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師很好。真的猛士是不會沉默的,那么在反動統(tǒng)治者罪惡的槍口與流言前保持沉默的是哪些人呢?
生麻木的民眾,即文中的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師他們做了什么事情呢?
生他們把烈士們的犧牲當作飯后的談資。
生談完之后就把烈士們的鮮血給忘了。
師那么魯迅先生對這類人是什么態(tài)度呢?
生善意地諷刺并努力去喚醒他們。
布置作業(yè)
很好,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分析,我們理清了本文所寫的三類人的所作所為及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那么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板書設計
控訴——反動派
喚醒——庸人
第三課時
推進新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從文章標題來看,作者寫作本文僅僅是為了紀念劉和珍等烈士嗎?
生不僅僅是這個目的,魯迅先生還想通過本文去控訴反動派,喚醒麻木的民眾。
師對,交代寫作緣由的在哪個部分?
生在文章一、二部分。
師從哪兒寫起的呢?
生是從追悼會上程君的“正告”寫起的。
師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從這里寫起?程君的“正告”引出了作者對哪個問題的交代?
生引出對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和目的的交代。
師能說具體一點嗎?
生魯迅先生指出,因為劉和珍在反動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所以“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師這句話中的“也”和“早”兩個字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在程君“正告”之前,魯迅先生就有寫一點東西的打算了。
師那為什么魯迅先生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呢?文章是從幾方面說明“實在無話可說”的原因的?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生魯迅先生是從兩個方面說明“無話可說”的原因的:一是反動軍閥政府殘殺四十多個愛國青年的暴行“使我艱于呼吸視聽”,不能有言語;一是“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diào),尤使我覺得悲哀”,使我難以痛定,不能“長歌當哭”。魯迅先生這樣寫,既揭露了反動軍閥和走狗文人的罪行,又表現(xiàn)了作家的憤怒和悲痛。
師很好。但文章在第二部分又兩次提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分析一下,這兩個“必要”是針對什么說的?意思是什么?
生前一個“必要”是針對“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說的,意思是有必要寫文章喚醒人們,學習猛士,結(jié)束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后一個“必要”是針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說的,意思是有必要寫文章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三一八”慘案的血債。
師分析完全正確。那么,魯迅先生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呢?
生悲痛。
師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應該還有憤怒。
師合起來就是悲憤啰,這正是本文的感情線索。怎么體現(xiàn)的呢?舉例說明。
生通過一些看似矛盾的話,如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師有道理。第一、二部分我們已分析了三句,其他部分還有一些,請找出來并體會。
生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面對慘案過后沉默無聲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生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生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jié)尾,哀痛到了極點。
師分析得很好。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布置作業(yè)
好,通過欣賞《記念劉和珍君》,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跡和崇高人格,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魯迅先生灼熱的愛與恨。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魯迅,請同學們課后上網(wǎng)查資料,以“我心中的魯迅”為題寫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寫作目的
拓展閱讀
“死地”
魯迅
從一般人,尤其是久受異族及其奴仆鷹犬的蹂躪的中國人看來,殺人者常是勝利者,被殺者常是劣敗者。而眼前的事實也確是這樣。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愿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只是我們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但北京的所謂言論界,總算還有評論,雖然紙筆喉舌,不能使灑滿府前的青年的熱血逆流入體,仍復蘇生轉(zhuǎn)來。無非空口的呼號,和被殺的事實一同逐漸冷落。
但各種評論中,我覺得有一些比刀槍更可以驚心動魄者在。這就是幾個論客,以為學生們本不應當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倘以為徒手請愿是送死,本國的政府門前是死地,那就中國人真將死無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悅誠服地充當奴子,“沒齒而無怨言”。不過我還不知道中國人的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究竟如何。假使也這樣,則豈但執(zhí)政府前,便是全中國,也無一處不是死地了。
人們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于還當作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后來,使人民永遠變作牛馬。歷史上所記的關(guān)于改革的事,總是先仆后繼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義,但人們的未經(jīng)“死之恐怖”,即不容易為“死之恐怖”所懾,我以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但我卻懇切地希望:“請愿”的事,從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這許多血,竟換得一個這樣的覺悟和決心,而且永遠紀念著,則似乎還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進步,當然大抵是從流血得來。但這和血的數(shù)量,是沒有關(guān)系的,因為世上也盡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漸就滅亡的先例。即如這一回,以這許多生命的損失,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將一部分人心的機微示給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死地是極其廣博。
現(xiàn)在恰有一本羅曼羅蘭的《LeJeudeL’AmouretdeLaMort》在我面前,其中說:加爾是主張人類為進步計,即不妨有少許污點,萬不得已,也不妨有一點罪惡的;但他們卻不愿意殺庫爾跋齊,因為共和國不喜歡在臂膊上抱著他的死尸,因為這過于沉重。
會覺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的靈藥,但倘在不再覺得沉重的民族里,卻不過是壓得一同淪滅的東西。
中國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總是“請愿”。殊不知別有不覺得死尸的沉重的人們在,而且一并屠殺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確乎已在前面。為中國計,覺悟的青年應該不肯輕死了罷。
鑒賞提示:本文是“三一八”慘案后有名的評論性文章,發(fā)表早于課文,與課文不同的是,側(cè)重于對學者文人流言的批駁和對“請愿”這種斗爭方式的探討,是一篇典型的雜文,可與《記念劉和珍君》對照著欣賞,比較兩者的異同。
習題詳解
一、命題意圖:整體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看清文脈,并認真品味關(guān)鍵性語言,看清感情發(fā)展的脈絡。
參考答案:第一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開篇提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接著提及劉和珍愛讀魯迅的文章并訂閱《莽原》雜志,因此說了這話,表現(xiàn)出作者對劉和珍這樣的進步青年的愛護。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第3段以這話為引子,述說反動派制造流血慘案、流言家在慘案后制造“陰險的論調(diào)”給作者帶來的哀痛和憤怒,已經(jīng)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時間會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跡,而作者覺得有必要撰文紀念烈士,以抗拒遺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記性,這話表達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責任感。
“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話重復上一句“必要”的話,同義反復,表達同樣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面對慘案過后的沉默無聲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jié)尾,哀痛到了極點。
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二、命題意圖:先找出劉和珍的每個方面的行事,總結(jié)分析劉和珍的精神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寫劉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順序有:
1.生前愛看魯迅文章;
2.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
4.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5.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
7.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學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可以看出她熱心政治運動,追求進步;有組織能力,在同學中有威信;本性善良,為人謙和;勇赴國難,不惜殞命。
三、命題意圖:考查和訓練學生揣摩、品味語言的能力。
參考答案:1.“尤”,副詞,更加。慘案已使魯迅感到悲哀,但也許流言家的無恥才真正使魯迅奮起反擊?!俺鲭x憤怒”,憤怒到極點,甚至超出極限,無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體味。“濃黑的悲涼”,“悲涼”可感而不可視,“濃黑”則是形象化、可視化的詞,用“悲涼”修飾“濃黑”,是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仿佛“悲涼”可感可觸可視,而且是極度的悲慘和冰涼?!翱煲狻?,感到痛快。“奉獻”,恭敬地呈現(xiàn)。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紀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不要因為肆無忌憚地殺人而高興得太早,血債是一定要以同物來償還的。
2.“直面”,直接面對。面,動詞,面對。“正視”,正眼看,不回避?!鞍凑摺?,“以……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為幸?!钡娜恕_@是對烈士的熱情謳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嚴肅對待反動統(tǒng)治下的血腥屠殺,毫不回避,奮然而起,前仆后繼,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而英勇斗爭。他們?yōu)閲液兔褡宓那巴?、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這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崇高!
3.“已”,時間副詞,已經(jīng);“尤”,程度副詞,更加。兩個副詞連用,表示強烈的遞進語氣?!皯K象”,已足見反動派的兇殘;“流言”,則比刀槍更加陰險。軍人兇殘,文人囂張。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御用文人的筆桿,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tǒng)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種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tǒng)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衰亡,以至“默無聲息”了??墒菣M行無忌的殺人者別忘記: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fā)的時候?!安辉凇驮凇边@一選擇復句,既有對反動派的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和鼓動。
4.“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隱約,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進一步。這個并列復句,恰當?shù)卦u價了“三一八”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但即使是“茍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钡南M欢罢娴拿褪俊睂⒃絹碓蕉?,先驅(qū)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斗爭、前進。
四、命題意圖:既要求聯(lián)系課文,整體深入地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又要求放寬眼光,開拓思路,廣泛地搜集材料,深入地思考問題,并與同學合作、討論。學生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解答自己感興趣和鉆研過的問題。要重視過程和方法,不要求答案統(tǒng)一。
參考答案:略
相關(guān)推薦
《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以思想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安排結(jié)構(gòu)的寫法。
2、學習把簡潔的記敘、深刻的議論、強烈的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理解這種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對深化文章主題所起的作用。
3、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去走狗文人的兇殘下劣。
4、學習愛國青年英勇斗爭、互相救助、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1、本文難度較大,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缺乏了解,對文章中曲折回旋的語言不易理解。教學時宜適當向?qū)W生作一補充介紹。注意引導其充分預習,搞清疑難問題。
2、重點分析文章的感情發(fā)展線索,從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課前安排預習:①給課文各段概括大意;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4、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同學們,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革命勝利是來之不易的,她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些革命先烈們在不同的戰(zhàn)場上譜寫出了一曲曲英勇的壯歌。今天要學習的《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魯迅先生為了記念1925年3月18日在北京為抗擊軍閥黑暗統(tǒng)治而英勇犧牲的劉和珍等愛國青年,聲討反動統(tǒng)治者的一篇戰(zhàn)斗檄文。
二、補充介紹“三一八”事件。(略)
三、檢查預習,進行新課。
1、檢查給各段概括的大意,然后歸納層次。
第三部分,指出“三一八”慘案的意義所在。
2、文章的思路:
程君請求寫文為警醒庸人寫文回憶認識劉和珍的過程敘述得到噩耗時的驚愕(不相信)記敘劉和珍等人遇難的經(jīng)過,控訴暴行總結(jié)烈士犧牲的教訓對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統(tǒng)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感情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fā),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fā)問和請求,引起作者對烈士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化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jié),對死難的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和文章結(jié)構(gòu)的大體脈絡。
3、討論問題,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提問: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的請求寫起?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無話可說”?
明確: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說明寫文章是出自自愿。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出離”憤怒,艱于呼吸視聽。
二、“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提醒庸人別忘烈士,喚醒麻木的國民。
四、“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表達憤怒之情,想說而又無話可說。
五、“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不在”“就在”,揭露暴行。
七、“嗚呼,我說不出話”——還有更多的話,或是太悲痛不能說;或是還要思索,
不能說;或環(huán)境險惡,不便說。
總之,作者對烈士犧牲的悲痛和對反動派兇殘的憤恨之情貫串全篇,這是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二、四段。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聽寫詞語。
二、整體把握課文記敘劉和珍事跡的內(nèi)容。
提問:課文記敘劉和珍的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你可知道劉和珍是怎樣一位青年?
明確:課文對劉和珍的記載很簡略,集中在一、三、五部分,寫了三件事:
猛士
從這三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和珍愛國愛民,愛憎分明,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作者在用語上也是頗有講究的,如“毅然”“黯然”“欣然”。
三、討論第一段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提問:文章寫于4月1日,追悼會開于3月25日,相距不到一周,作者為何不寫“幾天前”“一周前”,而要不憚其繁地寫“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女師大是盡人皆知的學校,劉和珍遇害之事也震動全國,為何作者還要詳細地用“國立……追悼會”作為“那一天”的定語,致使文章開頭一句的狀語就花去了56字,這是否太羅嗦了?
明確:不羅嗦,而是大有深意的。:用“中華民國”“國立”,不僅表明態(tài)度莊重,而且包含了強烈的憤慨之情。以先烈的犧牲換來的“民國”已經(jīng)“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當局不但照舊殺人,而且殺到了堂堂“國立”大學的手無寸鐵的女大學生的頭上,甚至公然把“執(zhí)政府”門前當成了屠場??梢?,段祺瑞之流兇殘下劣到了何等程度。文章剛開頭,用一個長狀語,準確地交待了悼念的來由和背景,又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憎,為全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四、討論第二段的寫作意圖和難句。
意圖:主要是喚醒麻木的國民。
提問:“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
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的革命者,他們在黑現(xiàn)實面前能直接面對,絕不逃避,在敵人的屠殺面前,敢于正視而毫不退縮。這樣,他們對敵人的罪行和人民的苦難,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他們是“哀痛者”——為國家的現(xiàn)狀,為民族的前途哀痛。同時,堅定地投身于改革現(xiàn)實斗爭中,不象“庸人”那樣碌碌無為,,虛度終生,他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因此,他們又是“幸福者”。
五、討論第三段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提問:這段寫劉和珍,突出了她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么寫?
明確:提出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的特點。這樣寫既提出了劉和珍的無辜,從而控訴了段政府的殘暴,又表現(xiàn)了作者與她只是在女師大事件結(jié)識的,往來很晚,(“直到……直到……待到……此后”),永別又很早,無論當初的女師大事件,還是現(xiàn)在的“三一八”,與她都無直接的接觸,有力地駁斥了了“流言家”誣蔑作者是“后臺”的謠言。
板書: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控訴敵人殘暴
直到……直到……此后——駁斥“流言家”污蔑
六、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二、討論討論第四段的內(nèi)容與練習。
1、指名朗讀第四段。
2、討論問題
提問:作者說“我懂得……緣由了”。這個“緣由”是什么?
明確:就是第一句。
衰亡民族沉默緣由
提問:“沉默呵……滅亡”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表達作者對人民的鼓勵與希望:別再沉默了,否則就要滅亡;
一是表達對統(tǒng)治者的警告:一味的高壓,只會導致人民的反抗。
三、討論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討論問題。
提問:作者為什么對烈士遇害記載那樣詳細?
明確:以鐵的事實控訴反動政府殺害學生的暴行,并且是有組織的屠殺(有拿手槍的),是“虐殺”(“猛擊兩棍”)。
提問:“當……偉大呵”有什么含義?
明確:“這”指三個女子在槍彈中輾轉(zhuǎn);“偉大”是“偉大的場面”或“偉大的情景”的省略。這句是高度贊揚烈士的英勇。
四、討論第六、七段。
提問:作者對學生請愿持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作者的態(tài)度是有保留的,用煤的形成做比喻來說明觀點。但也給了高度的評價:
評價
對陶潛詩的理解:作者引陶潛詩的主要意思是說,用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五、布置做業(yè)
略
附錄:
陶淵明《挽歌》詩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僬僥(jiāoyáo高聳)。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蕭。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歸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說明:這是一首自挽詩。詩以假想的口吻,寫了自己死后出殯、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觸。表達了作者憎惡現(xiàn)實,鄙棄世俗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可貴氣節(jié)。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教學目的】
1、了解時代背景,領(lǐng)會寫作意圖,準確理解意義深刻的語句、片斷的含義,進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學習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等優(yōu)秀品質(zhì)。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敘述、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聽準答對問題的能力,抓住要點,靈活完整地復述比較復雜事情的能力。
【教學設想】
對剛?cè)敫咧械膶W生來說,閱讀本課文難點多。魯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文章標題是《記念劉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記念文章的寫法,為什么要這樣?文章的內(nèi)容很豐富,對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對敵人的痛斥和揭露,對斗爭的教訓和意義之總結(jié)等等是怎么凝聚起來表達一個中心的?
從表達方式上看,本文作為記敘文,敘述這種表達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為什么?
本文還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語段該怎么準確理解?
上述種種,涉及深層閱讀問題,或者說,涉及閱讀教學中的精讀問題,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精讀課文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學中,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作必要的點撥、提示,為他們理解課文搭橋,以優(yōu)化他們的思維流程,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而不要輕易奉送結(jié)論。
此外,怎么尋找一個既觸及學生閱讀中的疑問又能直達教學目標的切入點,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心理機制?
凡此種種,都是設計課時計劃的依據(j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導讀課上布置的30個詞的音形義。
2、重點學習第一、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時布置的30個詞的音形義
用投影幻燈打出30個字詞(如導讀課上布置的那樣),或用字詞卡片(用毛筆字寫,讓后排學生能看清),由同學來回答,當堂訂正。
二、讓學生根據(jù)注解和預習提示來口述課文的時代背景
教師可提問:魯迅先生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
教師可作如下補充:
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學生的請愿活動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3月18日上午10時,在北京天安門召開國民大會,中國共產(chǎn)黨北方區(qū)黨委書記李大釗擔任主席,他在會上說:讓我們用五四精神,五州熱血,用我們過去一切斗爭經(jīng)驗,不分界限的聯(lián)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聯(lián)合進攻,反對軍閥的賣國行為
2、3月18日下午魯迅正在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知道段祺瑞執(zhí)政府屠殺群眾的消息后,無比憤慨,他在《無花的薔微》的后六節(jié)中,把投槍和匕首指向敵人──反動軍閥,他說:如此殘虐險狠的行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這不是一件事的結(jié)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隨后又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空談》,《記念劉和珍君》是4月1日寫的。
三、板書:《記念劉和珍君》,用投影幻燈打出劉和珍照片,旁注1904~1926
劉和珍犧牲時年僅22歲。魯迅沒寫劉和珍的生平經(jīng)歷,這是為什么?這涉及魯迅的寫作意圖,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基礎上,再看預習提示來討論回答。為了揭露反動軍閥的兇殘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陰險無恥,激勵人們牢記這次慘案,作者寫了此文。以此作為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可見,作者寫此文絕不是只記念劉和珍一個人,而是為了贊頌象劉和珍、楊德群、張靜淑等愛國青年,揭露敵人,激勵人們繼續(xù)前進。因此,《記念劉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記念文章,也不詳寫劉和珍的生平。
四、在默讀的基礎上,由學生朗讀第一、二部分,讀時要求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怎么貫穿其間的
五、分析理解第一、二部分
1、結(jié)合學生提出的疑難點,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⑴第1、2節(jié)中三次寫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三處行文不完全一樣,聯(lián)系每次出現(xiàn)時的上下文,說說作者究竟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⑵作者這樣強調(diào)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然而又寫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對此,你怎么理解?必須結(jié)合課文回答。
⑶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寫劉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過這件事想說明什么?
⑷本文不是一般記念文章,不為劉和珍立傳,為什么全文開頭要用史家筆法點明開追悼會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長長的定語又起什么作用呢?
⑸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給學生以充分討論的時間,教師總結(jié)如下:
⑴魯迅所編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戰(zhàn)斗性很強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動當局的查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固此有人就不敢訂或不愿訂,因此往往有始無終,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而劉和珍卻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這說明劉和珍有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堅強意志,也說明劉和珍不僅是魯迅的學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據(jù)當年接待劉和珍訂閱《莽原》時的李霽野回憶,那時編輯《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僅一間小屋,書架上空空落落的,書不多,很擔心會垮臺。但劉和珍有一天來到未名社,說自己最愛看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預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個買了魯迅譯的《出了象牙之塔》這一文藝論集,還問有沒有其它的書。魯迅知道后十分高興?,F(xiàn)在魯迅滿懷激情地回憶起這件事,寫下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是出于對劉和珍的哀思和記念,因為她是渴求真理的好青年,又愛讀自己的書,現(xiàn)在卻被反動軍閥殺害了。但只能寫一點東西,而不能盡情揭露反動軍閥的陰謀和罪行,不能盡情表達自己的哀思,這不能完全宣泄的悲與憤便凝成了只能如此四個字,曲折地表達了深切的悲哀和強烈的憤怒。
在這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會:兩句只能如此而已大體一樣,又不盡相同,這同中有異的文字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提示:兩句只能如此而已共同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為生者而寫的心愿。后一句少了大抵二字,多了一個破折號,這個破折號明確地表示作者不相信有在天之靈,這就進一步激發(fā)讀者思考那必要之所在,從而為第二節(jié)的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作了鋪墊,也為第七部分中,寫面對烈士的鮮血,真的猛士會怎樣,茍活者會怎樣埋下伏筆。
⑵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第二次出現(xiàn)在第二節(jié)第二段的開頭。第二段開頭的一句話是: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梢娺@里是針對這樣的世界而言的,即寫文章要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是對烈士最好的記念,也是作者為生者而寫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話,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針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而言的,即針對庸人而言的,作者寫文章是為了喚起庸人投入戰(zhàn)斗。
⑶作者為什么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結(jié)合第一節(jié)的第三段回答這個問題。作者無話可說是因為所住的并非人間。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四十多個愛國青年無辜被殺,而且只能寫一點東西來表示哀思,使魯迅感到憤懣之極,而艱于呼吸視聽,在痛未定時,怎能長歌當哭?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diào),尤使作者憤怒。其結(jié)果是我已經(jīng)出離憤怒了,這是對無話可說的原因的小結(jié)。出離憤怒絕不是離開憤怒,而是超過了憤怒的感情階段,升華為理智的思考。正因為這樣,才能在艱于呼吸視聽后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說菲薄的祭品,那是自謙之詞,也是面對烈士崇高的精神,自己這樣的記念遠遠不足以表達哀思的心態(tài)的說明。
可見實在無話可說,是憤懣之極的言詞。魯迅說:我們對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實上,在三一八慘案后的八天中,魯迅寫了四篇文章抨擊反動當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慘案發(fā)生兩星期寫的。
⑷文章用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來描述真的猛士,并以此作為猛士和庸人的一個分野。為什么這樣?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一文中指出: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這就是說,真的猛士必須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必須為推翻這黑暗的現(xiàn)實而不怕流血犧牲;如果連正視現(xiàn)實的勇氣都沒有,面對白色恐怖,面對敵人的屠刀,輕則消極遁世,重則變節(jié)投降。由于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會為人民的苦難而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發(fā)起變革現(xiàn)實的斗志,以參加這樣的斗爭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真的猛士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庸人之庸,在于他們對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雖有過哀痛和不滿,卻不能直面和正視,因此,會隨著時間的流駛而忘卻,客觀上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從對待現(xiàn)實的兩種態(tài)度的對比中,作者高度贊揚真的猛士,激勵人們敢于正視殘酷的現(xiàn)實,為變革現(xiàn)實而戰(zhàn)斗,不能象庸人那樣易于忘卻,暫得偷生。
⑸全文的開頭點出開追悼會的日子,并在那一天前用3個長長的定語,是有深意的。文章寫追悼會的日子是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這就把抨擊的鋒芒指向中華民國。因為對愛國青年的大屠殺是在中華民國十五年發(fā)生的,這樣的中華民國早已變成殺人機器了。而指明段祺瑞執(zhí)政府就是掌握這殺人的機器來屠殺劉和珍、楊德群這樣的愛國青年的罪魁禍首這一點的,正是那一天前的長定語。作者在文章開頭點明追悼會的日子,蘊含著歷史將永遠記住這個日子,人們對中華民國不能抱幻想,必須正視現(xiàn)實,起來斗爭的意思。
理清這些要點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第1、2節(jié)的意思;交代寫作本文的目的;哀悼烈士,揭露敵人,激勵生者。
六、布置作業(yè)
重點預習第3、4、5三節(ji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閱讀分析第3、4、5三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學習新的內(nèi)容
1、導入新課:
問:第1、2節(jié)主要說明什么?
說明寫作目的:紀念烈士,揭露敵人,激勵生者。
下面閱讀第3、4、5節(jié),看作者是怎樣記念、怎樣揭露的。第一節(jié)里作者寫到毅然預訂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3節(jié)和第5節(jié)里作者又寫了劉和珍的哪幾件事?這些說明了劉和珍的什么?帶著這個問題,由學生默讀后回答。
2、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結(jié),形成如下的板書:
毅然:追求真理,堅定不移
反抗:堅持正義,敢于斗爭
記念微笑:和藹親切,堅毅樂觀
黯然:深謀遠慮,有責任感
欣然:為國為民,自覺參加
要說明幾點:
⑴對于劉和珍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表現(xiàn),補充與否,補充多少,由教師根據(jù)實際來決定。如果涉及楊蔭榆,應說明她的晚節(jié)還是好的(見楊絳女士的文章)。
⑵關(guān)于她的微笑。學生容易理解這表現(xiàn)了劉和珍的和藹、親切。還應補充:正是這一點團結(jié)了群眾,堅持了斗爭,許廣平曾回憶說:如果當時沒有劉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溫和感動各人,我知自治會早就拆散了。見《劉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現(xiàn)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這說明,在女師大學生斗爭失利的時候,劉和珍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這里的微笑表現(xiàn)了劉和珍在斗爭受挫時的樂觀與堅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藹、親切。
⑶關(guān)于黯然,書上注釋為憂傷的樣子,這是對的。應該作補充。黯,心神沮喪貌;黯然,頹傷、失色的意思。如果照搬詞典注釋,必將出現(xiàn)問題。劉和珍在學?;謴团f觀、即女師大學生的斗爭取得勝利后怎么會從堅毅樂觀變得頹傷了呢?只是在慮及母校前途時,才黯然至于泣下,憂傷得掉下淚來??梢姡忉屧~義必須結(jié)合語境,這是一個原則。
⑷關(guān)于欣然的理解。欣然是高興、愉快的樣子。我們從《劉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帶領(lǐng)女師大學生走上街頭,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集會、游行和請愿,并且用英語寫了遺囑。由此可見,劉和珍參加游行和請愿有明確的目的。她既能直面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反動軍閥政府的賣國行徑,又能無畏地參加拯救祖國人民于危難中的斗爭,有為國為民捐軀的勇毅氣概,并以參與這樣的斗爭為幸福和自豪,這就是欣然的深刻內(nèi)涵。在這里,欣然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些文字要聯(lián)系起來,互相參照。在這里,魯迅用欣然駁斥了反動文人對劉和珍等愛國青年的誣蔑。
⑸由于劉和珍是這樣的好青年,所以作者說我也早覺得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痛定之后,更感到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因為劉和珍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而自己卻茍活到現(xiàn)在,以謙恭的態(tài)度對烈士表達了由衷的敬意。
3、找兩個同學朗讀第4節(jié)第一段,問學生: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教師點撥,明確:聽到噩耗后的心情。再問:緊扣課文回答什么樣的心情,怎么表達出來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結(jié)。
聽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衛(wèi)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shù)百人,而劉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這里用居然一詞表聽到噩耗后的驚詫,用而,即把這種種驚詫之情又推進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轉(zhuǎn)表示懷疑,用頗表示懷疑之深,因為這種殘暴的屠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
板書:
初聞噩耗,驚詫懷疑。
作者為什么懷疑呢?提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說明作者的懷疑不來自他對敵人的輕信和幻想,向來一詞強調(diào)了這種認識的深刻和一貫。但他不料和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說明現(xiàn)實的黑暗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憚和不料寫認識和事實、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比,突出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兇殘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魯迅先生驚詫了,懷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下面再用況且、更何至于無端等詞把懷疑之情再推進一步。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把懷疑的理由寫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問表示了極端憤慨的心情。
4、下面由學生朗讀第2、3、4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是什么?第3、4兩段都是一句話單獨成段,意在強調(diào)什么?
教師作點撥說明:
第2段以事實來否定懷疑。前兩句指出事實,后一句用況且把意思推進一層,用不但簡直的句式指出不但是殺害,而且是虐殺,極寫敵人的兇殘,的確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3、4兩段一句話一段,非常醒目,第3段強調(diào)敵人不但兇殘,而且下劣,第4段強調(diào)反動文人不但陰險,而且無恥。
5、面對這樣的事實,作者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由學生齊讀第5自然段,思考這樣幾點:把慘象與流言對舉,概括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衰亡民族默無聲息的緣由是什么;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句式,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想法?
提示:慘象句和流言句形成了對仗辭格,概括了反動派的兇殘和走狗文人的無恥,愛國青年橫遭殺害的慘狀;已使和尤使構(gòu)成的遞進關(guān)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憤慨。因為流言更有欺騙性,它為殺人者掩蓋罪行,開脫罪責,指鹿為馬,混淆視聽,使殺人者逍遙法外,使革命者受到通輯,使受彈飲刃的愛國青年遭到誣陷。面對這樣的慘狀和流言,作者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是出離憤怒的別一種說法,由極端的憤慨升華為理智的思考,因而認識到慘狀和流言是哀亡民族默無聲息的緣由。對于默無聲息的現(xiàn)狀,魯迅用選擇句式指出兩種前途: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此瓶陀^,實則號召人們在沉默中爆發(fā),求得中華民族真正的前途。魯迅是在號召、在期待人們起來斗爭,那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用投影幻燈打出魯迅先生在《革命時代的文學》中的一句話作為注釋,以幫助學生理解:有些民族因為叫苦無用,連苦也不叫了,他們便成為沉默的民族,漸漸更加衰頹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為叫苦無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yōu)榕稹?梢娺@最后一句,是魯迅先生對人民奮起抗爭的戰(zhàn)斗的號召。
板書:
抒發(fā)悲憤之情,號召戰(zhàn)斗。
這第4節(jié)由初聞噩耗的驚詫、懷疑寫起,揭露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抒發(fā)了悲憤的感情,發(fā)出了戰(zhàn)斗的號召。
6、下面學習第五部分。在學生默讀后提出思考點,詳寫劉和珍等慘死的過程,意在說明什么?
提示:
意在歌頌三個女子臨難不懼,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壯烈情懷。(在《劉和珍生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和珍中彈后,對趕來救助的同學說:你們快走吧,不要管我了)可作補充說明,這也是對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的揭露,因為,不僅有槍彈,還有棍棒的猛擊。這是誰也不能料到的羅網(wǎng)。羅網(wǎng),即捕鳥的網(wǎng),捕魚的網(wǎng),用在這里的意思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3月18日屠殺青年學生,猶如張網(wǎng)逮鳥、下網(wǎng)捕魚一樣,完全是有預謀的誘殺。據(jù)當時報紙披露,執(zhí)政府于3月17日夜開會,進行部署,還預備了數(shù)十具棺材。段祺瑞還對衛(wèi)隊旅軍官說:你去告訴衛(wèi)隊旅官兵,(殺了人)我不但不懲罰他們,我還要賞他們呢!這一群土匪學生當然,這樣說,也是對反動文人誣蔑青年學生是暴徒的無恥謊言的揭露。
追敘這一段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作者悲憤交加。接著用一組排比句表示了對烈士的無限痛惜之情。寫劉和珍、楊德群之死、張靜淑之傷用了內(nèi)容相近、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子,表達了深切的哀思,特別是寫劉和珍的三個句子,突出了她的始終微笑,強調(diào)了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流露了一種他腦海中永存劉和珍始終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卻真的死掉了的極度傷痛之感。由這種極度的悲憤,爆發(fā)出作者對反動派的抨擊和揭露。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可問學生:這指代什么?這指代的內(nèi)容可有兩解:這指代三個女子從容,那么后面的驚心動魄的偉大可從正面理解。這如指代文明人槍彈的攢射,則后面的話是反語。兩解都可以。不管從哪方面說,這句話都是對三個女子臨難不懼之歌頌,對敵人兇殘屠殺的揭露。下面的偉績與武功顯然都是反語,是對敵人辛辣的諷刺。作者說三一八的幾縷血痕抹殺了武功和偉績,那是有意把中外反動派屠戮婦嬰、懲創(chuàng)學生的罪行與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暴行相比,而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殘暴無恥遠遠超過了他們。
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寫法,諷刺中外反動派的恬不知恥。是的,日本帝國主義炮擊國民黨,反倒提出抗議、最后通諜,段祺瑞執(zhí)政府殘暴地屠殺了學生,反誣學生是暴徒。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這一句的刪節(jié)號表示中外反動派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罪行罄竹難書,中國人民對他們的仇恨刻骨銘心,永遠不會忘記。
由學生概括第5節(jié)的段意:記敘劉和珍等被害經(jīng)過,贊揚愛國青年的沉勇友愛,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暴行比歷史上中外反動派的更甚。
最后讓學生默讀第4、5、6三節(jié),總結(jié)這三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贊揚愛國青年,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兇殘下劣,抒發(fā)了極度悲憤的感情。
二、布置作業(yè)
預習第6、7兩節(jié)。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分析第6、7節(jié)。
2、總結(jié)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二、學習新課
1、由學生讀第6節(jié)第1段,并討論魯迅對徒手請愿的看法,回答時要緊扣課文。
教師明確歸結(jié):魯迅不同意徒手請愿。時間永是流駛不過是徒手的請愿。這一層說明徒手請愿意義寥寥,因為街市依舊太平,徒手請愿不能觸及現(xiàn)存的統(tǒng)治秩序,不能改變當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說請愿有作用的話,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無惡意的閑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斗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有惡意的閑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層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只有不畏懼流血犧牲,歷史才能前進,而且是無數(shù)人流了大量的血,歷史才能前進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不過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請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卻只換得個街市依舊太平的結(jié)局,于歷史進步無補益。
2、魯迅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目的何在?告誡愛國青年們要用別的斗爭手段。比《記念劉和珍君》晚一天寫的《空談》中,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深刻。
用投影幻燈打出下列文字: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這樣的請愿,從此停止就好。
這回死者的遺給后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xù)戰(zhàn)斗者以別種方法的戰(zhàn)斗。
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zhàn)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jié)教訓的用意所在。
3、下面由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
教師點撥: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影響一定會擴大。第2段開頭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請愿意義寥寥而言的。血痕,是愛國青年流血犧牲的形象化的說法,更是愛國青年在流血犧牲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說法,說它不覺要擴大,是指這種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不覺是指這影響是阻擋不了的。這影響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個詞:至少。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對應的,至多極言徒手請愿意義之寥寥,至少,指影響遠不止此。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實際上,庸人、茍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響嗎?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駛,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顏色是不一樣的,而在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中,縱使時光流駛,也會洗成緋紅,這里的緋紅,是和第2節(jié)的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紅的血色對應的,突出了親族,師友,愛人會永遠記住烈士的崇高精神,會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要求敵人用同物償還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潛的詩,表達了魯迅發(fā)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結(jié)。
4、由學生回答第6節(jié)段意: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
5、由學生讀第7節(jié)第1段,并回答這一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的作用:
教師明確指出,從我已經(jīng)說過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這幾句話是第4節(jié)、第5節(jié)的照應和總結(jié),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是如是之從容,這一句既照應了第5節(jié)的第2自然段,又開啟了下文的議論。這一段作者寫了三種人,分別用兇殘、下劣、從容給以形容,用這樣、如此、如是分別指出其壞或好的程度,用三個竟表示壞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這三個句子句式整齊,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強調(diào)地指出:敵人的殘虐兇險,即使在禽獸中也未曾見,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國女子的優(yōu)秀與崇高也使作者感到驚心動魄。
6、學生朗讀第7節(jié)第2段,分析其含義:
提示: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贊揚中國女子的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這個連詞和上句連接并把意思推進一層,歌頌中國女子在彈雨中互相救助,殞身不恤的崇高品質(zhì)。特別要指出,從至于這一回到消亡的明證是一個單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實為明證,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復句,在這單句中是明證的附加成分,理清了第二句的結(jié)構(gòu),意思就清楚了。這第二句的內(nèi)容既照應了第5節(jié)第6段的記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國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了的。幾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用陰謀秘計壓抑她們,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慘案中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足可證明這一點。那么今后,這種革命精神將更加發(fā)揚,這于將來意義重大。所以第三句總結(jié)上兩句的意思,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于此。這一段三句話,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關(guān)系,連接的詞語是至于,第三句是前兩句的總結(jié)。下面由學生歸納此段段意:歌頌中國女子的偉大,指明烈士犧牲的意義。
7、第3自然段,把這個意義具體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茍活者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她們的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底將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最后一段回應開頭,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一句,再次點明寫作意圖。
可見第7節(jié)的意思是:總結(jié)全文,指出烈士犧牲的意義,鼓舞人們奮然前行。
那么第6、7節(jié)的意思應該是: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意義。
8、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提示:這個中心,貫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憤的感情滲透于每一節(jié)中。第1、2兩節(jié),通過交代寫作目的,表達了極度的悲憤而又難以排解的沉痛。為什么會這樣?第3、4、5三節(jié)作了回答。劉和珍是追求真理,堅持正義,富有斗爭精神,又溫和善良、堅毅樂觀、目光遠大的好青年,殺了她這樣的青年,就是毀了中國的未來,因為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無花的薔薇之二》)。而敵人的殘虐兇險、下劣無恥又遠遠地超過了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在贊頌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憤的洪流都傾注在字里行間了。第6、7兩節(jié)通過總結(jié)教訓和指明烈士死難的意義,再次頌揚愛國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遠的意義。對烈士的歌頌是那樣的深摯而熱情,對她們的犧牲又無比的痛惜。
綜上所述可見,文章的前兩節(jié)猶如序曲,中間三節(jié)是記念文章的主體,后兩節(jié)是主體內(nèi)容的升華,又回應開頭,猶如尾聲。在每節(jié)文章中,強烈的悲憤一以貫之,正如許廣平所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正是這強烈的一字一淚的悲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來,形成整體,所以本文的線索就是這悲憤交加的感情。
9、關(guān)于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后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愿,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梢?,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chǎn)生了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么特點?以此問激起學生討論,教師來引導。
提示:這特點應該是兩方面的:第一、無論是記敘或議論都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記敘常和抒情或議論結(jié)合。要求學生舉例分析說明。
三、布置作業(yè)
1、分析《記念劉和珍君》的第3節(jié)和第4節(jié)的表達方式,此題筆答。
2、復習重點字詞。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一、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為主題展開。
《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篇現(xiàn)代白話散文,也是同學們高中以來學習的第一篇魯迅的文章。本文主要通過記述“三·一八”慘案,悼念劉和珍,控訴了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嚴肅地總結(jié)教訓,并激勵繼續(xù)戰(zhàn)斗者?!坝洈?、抒情和議論相結(jié)合”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本課可分三課時完成。這是第二課時,在了解了《記念劉和珍君》的作者和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突破了字詞關(guān),還理清了文章的總體思路的基礎上;分析三大部分的具體思路、劉和珍的形象、作者對于劉和珍這一類青年所抱有的情感,并重點分析課文中需要背誦的第2、第4兩個部分;在第三課時,我將展開對文章重點、難點句子的分析,并將課堂還給同學們,充分開發(fā)課上資源,由同學們提問,由同學們作答,教師點撥,最后總結(jié)全文的主旨和藝術(shù)手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同學們。《新課標》指出“高中同學們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蓖瑢W們對白話現(xiàn)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時即學過魯迅的《故鄉(xiāng)》等同樣的文體,對這種文體進行過初步的鑒賞,因此對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與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閱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同學們對文本閱讀的把握,既要讓同學們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同學們學會鑒賞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三、教學目標
結(jié)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對課文中需要背誦的段落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能夠達到意義識記。
2、程與方法目標:提高關(guān)于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獲得作者關(guān)于劉和珍這一類青年所抱有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課是高中以來第一篇現(xiàn)代文,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1.理解文章具體思路。
3.認識到劉和珍的形象。
2.對課文中需要背誦的段落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能夠達到意義識記。
因為同學們在尋找關(guān)鍵句子圈點評價時往往抓不住要點,在批注當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認識,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與聯(lián)想,在語言表達方面許多同學可能會欠準確完整,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1.分析劉和珍形象的方法。
2.獲得作者關(guān)于劉和珍這一類青年所抱有的情感。
五、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guān)鍵的?!缎抡n標》強調(diào)“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guān)注同學們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缎抡n標》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這一堂課,我采用了讀書指導法、開放式問答法、討論法,主要運用開放式的問答法進行教學。
2、學習方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同學們科學的學習方法。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同學們”,根據(jù)高一同學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同學們學法指導,包括:領(lǐng)悟式指導法、點撥式指導法和矯正式指導法。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記念劉和珍君》,了解了本文的作者魯迅和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了解了“三·一八”慘案和劉和珍的生平;我們突破了字詞關(guān),讀了兩遍課文,還理清了文章的總體思路,將文章分成了三個部分。現(xiàn)在,我們來深入地分析這篇文章。
首先檢查一下作業(yè),我們昨天要求大家背誦課文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不知道大家背下來了沒有?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同學們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fā)同學們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同學們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們的閱讀實踐?!?br>
分析三大部分的具體思路,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下列一組問題,請同學們先默讀再分組討論。
1.第一大部分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么一再強調(diào)?
2.第二大部分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布局的?
3.第三大部分的寫作思路是什么?
明確:
1.提示性的話是“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但是這兩個“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嗎?第一“必要”,說的是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diào)。第二“必要”,在于喚醒“庸人”,用人們牢記這筆血債。兩次強調(diào)“必要”,突出了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這部分是按照由愛到憎的邏輯順序安排思路的。
2.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先回憶與劉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遇難的經(jīng)過。敘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jié)。
3.思考后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將筆鋒一轉(zhuǎn),肯定了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可見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布局思路的。
(三)、深入研讀
分析劉和珍的形象及作者對劉和珍這一類青年所抱有的情感,教師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下列一組問題,教師請同學們先默讀再分組討論。
1.分析作者為什么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入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
2.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3.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筆之所及并非限于劉和珍一人,通讀全文,看看作者的筆觸涉及到哪幾類人?對第一類人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三個問題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
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明確:
1.劉和珍作為一個品行良好的學生,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作者反復寫她的“微笑”“和藹”,側(cè)面寫明請愿群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蔑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鏡頭,槍彈的攢射、棍的揮舞,歷歷在目;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致,能使人想見這場發(fā)生在段政府門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
2.文章沒有詳細介紹劉的事跡,只是記敘了幾次印象。
(1)“然而在這樣……就有她”?!叭欢睆娬{(diào)了她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很大的決心?!耙闳弧眲t進一步強調(diào)她的勇氣。生活雖艱,預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夠不為……反抗……”。不屈勢力,反抗校長——富于斗爭精神。
(3)女師大復校,她“慮及……”。慮及前途,黯然淚下——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
(4)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和藹善良。
(5)欣然請愿——敢于斗爭。是一位熱血青年。
3.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劉和珍,提到了楊德群、張靜淑,擴大一點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點是數(shù)百傷者,再擴大就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這類人表達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頌揚她他們的勇毅,告誡她們要注意斗爭的方工,激勵她們“更奮然而前行”。
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執(zhí)政府(“當局者”),幾個“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對于他們,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第三類是那些“庸人”和“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這種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fā)”。
(四)、拓展延伸
理清局部思路,教師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下列一組問題,請同學們先默讀再分組討論。
1.第2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2.第4部分文字記述劉遇害,圍繞慘案,作者以什么順序又是怎樣展開思路的?
明確:
1.第一段共5句話:第一句表明紀念死難者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緊承首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三、四句是寫庸人的態(tài)度,將其與“真的猛士”對比。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
一面鏡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嘆。第二段是寫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應該這樣來表述: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tài)度——庸人的態(tài)度——我們的態(tài)度。
2.以我的活動為線索,其思路是:聽到噩耗——頗為懷疑——尸骸為證——聽到污蔑——呼喚爆發(fā)。可見是以時間為順序的。
(五)、小結(jié)作業(yè):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nèi)容是較深的,所以我會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領(lǐng)會。
對于這篇課文的寫法,最主要的是把記敘、議論、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關(guān)于作業(yè),要求學生課下搜集中國革命期間的女戰(zhàn)士還有哪些?自己整理一下,下節(jié)課分享。
記念劉和珍君(3)
第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由檢查作業(yè)導入。
二、推進新課
(一)學習第六節(jié)第1段
由學生讀第六節(jié)第1段,并討論魯迅對徒手請愿的看法,回答時要緊扣課文。
教師明確歸結(jié):魯迅不同意徒手請愿?!皶r間永是流駛……不過是徒手的請愿”。這一層說明徒手請愿意義寥寥,因為“街市依舊太平,”徒手請愿不能觸及現(xiàn)存的統(tǒng)治秩序,不能改變當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說請愿有作用的話,“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盁o惡意的閑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斗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有惡意的閑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層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只有不畏懼流血犧牲,歷史才能前進,而且是無數(shù)人流了大量的血,歷史才能前進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不過“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請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卻只換得個“街市依舊太平”的結(jié)局,于歷史進步無補益。
魯迅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目的何在?告誡愛國青年們要用別的斗爭手段。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zhàn)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jié)教訓的用意所在。
(二)學習第六節(jié)第2段
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
教師點撥: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影響一定會擴大。第2段開頭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請愿意義寥寥而言的?!把邸?,是愛國青年流血犧牲的形象化的說法,更是愛國青年在流血犧牲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說法,說它“不覺要擴大”,是指這種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安挥X”是指這影響是阻擋不了的。這影響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個詞:“至少”。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對應的,“至多”極言徒手請愿意義之寥寥,“至少”,指影響遠不止此。“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實際上,“庸人”“茍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響嗎?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駛,“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顏色是不一樣的,而在“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中,“縱使時光流駛”,也會“洗成緋紅”,這里的“緋紅”,是和第2節(jié)的“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紅的血色”對應的,突出了“親族,師友,愛人”會永遠記住烈士的崇高精神,會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要求敵人用同物償還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潛的詩,表達了魯迅發(fā)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結(jié)。
由學生回答第6節(jié)段意: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
(三)學習第七節(jié)第1段
學生讀第七節(jié)第1段,并回答這一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的作用。
教師明確指出,從“我已經(jīng)說過……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這幾句話是第4節(jié)、第5節(jié)的照應和總結(jié),“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是如是之從容”,這一句既照應了第5節(jié)的第2自然段,又開啟了下文的議論。這一段作者寫了三種人,分別用“兇殘”“下劣”“從容”給以形容,用“這樣”“如此”“如是”分別指出其壞或好的程度,用三個“竟”表示壞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這三個句子句式整齊,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強調(diào)地指出:敵人的殘虐兇險,即使在“禽獸中”也“未曾見”,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國女子的優(yōu)秀與崇高也使作者感到驚心動魄。
(四)學習第七節(jié)第2段
學生朗讀第7節(jié)第2段。
提示: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贊揚中國女子的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這個連詞和上句連接并把意思推進一層,歌頌中國女子在彈雨中互相救助,殞身不恤的崇高品質(zhì)。特別要指出,從“至于這一回”到“消亡的明證”是一個單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實為明證”,“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復句,在這單句中是“明證”的附加成分,理清了第二句的結(jié)構(gòu),意思就清楚了。這第二句的內(nèi)容既照應了第5節(jié)第2段的記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國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了的。幾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用“陰謀秘計”壓抑她們,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慘案中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足可證明這一點。那么今后,這種革命精神將更加發(fā)揚,這于“將來”意義重大。所以第三句總結(jié)上兩句的意思,“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于此”。這一段三句話,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關(guān)系,連接的詞語是“至于”,第三句是前兩句的總結(jié)。下面由學生歸納此段段意:歌頌中國女子的偉大,指明烈士犧牲的意義。
第3自然段,把這個意義具體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茍活者“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她們的“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底”將“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最后一段回應開頭,“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一句,再次點明寫作意圖。
可見第7節(jié)的意思是:總結(jié)全文,指出烈士犧牲的意義,鼓舞人們奮然前行。
那么第6、7節(jié)的意思應該是:總結(jié)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意義。
(五)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六)關(guān)于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后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愿,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梢姡瑔我坏谋磉_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chǎn)生了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么特點?以此問激起學生討論,教師來引導。
提示:這特點應該是兩方面的:第一、無論是記敘或議論都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記敘常和抒情或議論結(jié)合。要求學生舉例分析說明。
三、作業(yè)設計
通過欣賞《記念劉和珍君》,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跡和崇高人格,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魯迅先生灼熱的愛與恨。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魯迅,請同學們課后上網(wǎng)查資料,以“我心中的魯迅”為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