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作品的有關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強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要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樸實、深沉、含蓄的語言風格。
3、閱讀方法指導,寫作技巧分析及借鑒,積累寫作素材。
二、難點、重點
1、重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線索,領會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
2、難點:這篇課文,由于時代背景、寫作意圖和作家語言風格、關鍵文句的理解等原因。
三、教學時數(shù)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著我們回過《故鄉(xiāng)》,見了《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結識了《藤野先生》。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
二、背景介紹
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nèi),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提出抗議,又聯(lián)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wèi)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
三、生字、生詞
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漬zì菲薄fěi
洗滌(dí)憚(dàn)攢射(cuán)尸?。╤ái)
寥落:稀少。長歌當哭:用文章來代替哭泣。
深味:深深地體會。微?。阂老?、淡薄。
廣有羽翼:到處有幫兇。桀驁:形容性情倔強。
四、整體感知,把握線索
1、給課文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1)寫作緣起,紀念死者。(2)喚醒庸人,牢記血債。(3)劉和珍概況。(4)劉和珍遇害。(5)劉和珍遇害經(jīng)過。(6)“三一八慘案”教訓。(7)慘案的意義。
2、合并歸納:第一部分(1、2)表明寫作目的
第二部分(3-5)追憶烈士和慘案真相
第三部分(6、7)總結教訓和意義
3、講讀第一部分
思考:作者的筆觸涉及哪幾類人?作者對每一類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劉和珍;還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擴大一點是數(shù)百死傷者;再擴大一點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
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惡意的閑人)。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
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tài)的所謂“庸人”(“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fā)”。
思考: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
明確: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
思考:1、2小結兩次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么一再強調?
明確:第一,“必要”說的是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必要”在于喚醒“庸人”,使人們牢記這筆血債。兩次強調“必要”,突出了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這部分是按照由愛到憎的邏輯順序來安排思路的。
思考:第2節(jié)寫了什么?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第1段共5個句子,第1句說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3、4句是寫庸人的態(tài)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嘆。第2段是寫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所以本節(jié)思路流程應該定位為: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tài)度—庸人的態(tài)度——我們的態(tài)度。
4、板書:三類人感情線索思路
愛國青年悲寫作緣起
反動勢力紀念主體
憤
庸人教訓意義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布局的?
明確:先回憶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其遇難的經(jīng)過。敘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jié),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
2、找出劉和珍的事跡,并分析總結劉和珍的品質。
明確:(l)生前愛看魯迅文章;(2)生活雖艱難,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3)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4)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5)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不屈勢力,反抗反動校長;(7)“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8)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青年學生。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進步;她有組織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為人祥和;她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她嫉惡如仇,勇于反抗;她熱心政治運動,勇赴國難,不懼犧牲。
3、反復寫“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的作用?
明確:表達悲憤之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都相形遜色!
二、課堂討論
1、本文是一篇回憶性的寫人的文章。魯迅先生沒有詳寫劉和珍的生平,也沒有詳寫慘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卻可親、可敬,關鍵是作者寫出了人物的個性。作者運用哪些的手法寫出人物的個性?
(l)選取有意義的小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2)善于抓細節(jié)來抒發(fā)感慨。如反復強調劉和珍“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3)運用人物的肖像描寫。(4)運用反襯手法。如用劉和珍的善良可愛反襯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5)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思想深刻,感情強烈。
2、以第二部分為例,說明文中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何綜合運用?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段落,記敘、抒情、議論,交錯融貫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蕩、激昂而又深沉。第3段以劉和珍與我的師生關系的議論為發(fā)端,轉入記敘。魯迅先生的感情也從第一大部分的憤激,轉為舒緩。但是到第4段又由記敘進入議論、抒情,在記敘中連用“然而”、“但”等轉折語,層層遞進,感情再次迸發(fā)。在第5段開頭就用“但是”一轉,由上段的議論轉到記敘劉和珍等遇難的經(jīng)過,結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劊子手們的猙獰面目。對中外殺人者的義憤已經(jīng)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
三、寫作素材積累
1、警示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對偶句: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2、創(chuàng)新句:我已經(jīng)出離憤怒了。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
四、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第6段,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愿不是一種有效的斗爭形式,為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2、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五、板書:
人物事件順序方法
(1)生活中 時 細節(jié)
劉和珍?。ǎ玻W潮中
(3)慘案中 間肖像
追求進步、善良謙和、勇于反抗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講讀第7段,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
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2、“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xiàn)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
3、“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明確: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與開頭一部分中“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相呼應。
二、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品味語言。
所謂關鍵語句,主要是指抒發(fā)作者悲憤情感和表達作者對死難意義理智思考的詞語,在文中起著“點睛”的作用。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回避?!鞍凑摺?、“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钡娜?。“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br>
明確:根據(jù)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zhèn)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蔑。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說話呢?但沉默后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fā)”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明確:“中國人”泛指中國人?!跋騺怼?、“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zhí)著和自信。
4、“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分析:抓關鍵詞“尤”“出離”“濃黑的悲涼”“快意”“奉獻”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記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動派,血債是一定要用血償還的。
5、“慘象,……就在沉默中滅亡?!?br>
分析:抓關鍵詞“已”“尤”,足見反動派的兇殘;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無恥?!安辉凇驮凇边@一選擇關系的復句,既對反動派發(fā)出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和激勵。
6、“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br>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這個并列復句,十分恰當?shù)卦u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他們也將從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钡?;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地去斗爭、前進!
三、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nèi)容是較深的,要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領會。劉和珍等烈士犧牲已經(jīng)半個多世紀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戰(zhàn)前行、前仆后繼,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他們的精神應該擴大到我們這一代,這也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四、講解課后作業(yè)
相關知識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聯(lián)系時代背景,調動學生已有的中國現(xiàn)代史知識,認識“三一八”慘案的背景、過程、影響等,并了解劉和珍等學生的情況,以豐富和深化對課文的感受、理解。
2.理解文中精辟的語句,尤其是精警的議論。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學習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層次,把握思想感情
2.學習課文章法,品味語言,訓練誦讀,積淀語感。
3.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三、德育滲透目標
拯救中國首先要改變庸人大眾的麻木的靈魂,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引導學生接受魯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魯迅剛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義感和嫉惡如仇的精神。
學習過去那個年代的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敢精神。
【重點、難點】
《記念劉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戰(zhàn)斗性和抒情性特點,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名篇,有些語言精辟卻難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卻不容易把握。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為重點和難點。
【解決辦法】
1.強化誦讀,注重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體會藝術手法和語言運用之妙,以誦讀促進感悟、鑒賞。
2.本文語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詩,光從語言上說,本文也是魯迅作品中甚至是現(xiàn)代文學中難得的名篇。對這些精美的語言,要反復地讀,鼓勵學生背誦下來。結合全文和段落的語境揣摩有些語句,也可以讓學生仿寫。
【學生活動】
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做好課前預習;課堂上學生誦讀、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1.將課文讀兩遍;
2.整體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3.認真閱讀注釋;
4.找生詞、難句,自己先試著理解;難以理解的詞句,可以同學中討論。
二、背景
結合注釋①介紹“三一八”慘案及劉和珍。
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正在寫《無化的薔薇之二》,他懷著滿腔的悲憤,當天晚上就寫下了該文的4~9則,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并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br>
后來,魯迅又相繼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等文。4月1日,寫下了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
許廣平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br>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范讀。
四、分析人物形象
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文章沒有詳細介紹劉的事跡,只是記敘了幾次印象。
“然而在這樣……就有她”。“然而”強調了她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很大的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她的勇氣。生活雖艱,預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能夠不為……反抗……”。不屈勢力,反抗校長——富于斗爭精神。
女師大復校,她“慮及……”。慮及前途,黯然淚下——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
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和藹善良。
欣然請愿——敢于斗爭。是一位熱血青年。
五、把握總體思路
全文共七節(jié),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第一、二節(jié)說明為劉和珍寫一點東西的緣由,第三、四、五節(jié)是“記念”的主體,第六、七節(jié)探究這一次請愿運動對于將來的意義。這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透過這結構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內(nèi)在思路:文章起始是寫作本文的緣起,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jīng)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
1.關于文章緣起(課文第一、二節(jié))。分兩步,先說“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以紀念死難者;再說為使庸人不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理清這兩部分思路,可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為什么當時的中華民族淪為“衰亡民族”,為什么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夠維持?魯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國庸人太多,他們的良知并未泯滅,慘案也曾使他們感到悲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實不過是兩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國首先要改變庸人大眾的麻木的靈魂,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
從寫作的緣起落筆是常見的思路,為什么關于寫作緣起說了那么多的話,也就是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圍繞這一點展開?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起這個話題,把發(fā)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tài)都概括進去了。在愛國力量方面,提到了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著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并沒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誣為“暴徒”的遇難者;在反動勢力方面,提到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對中間狀態(tài)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熬S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周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這種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
2.關于烈士事跡(課文第三、四、五節(jié))。先依時間順序,從平時到遇害。遇害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jié)。
進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寫劉和珍,寫她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這樣一個熱血青年“欣然前往”請愿,是很自然的。所謂“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駁,使人對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惡。作者寫劉和珍,反復寫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段政府反誣她們?yōu)椤氨┩健?,不但不值一駁,而且充分暴露出他們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詳述劉和珍的遇害經(jīng)過,鐵證如山,證明真正濫施暴虐的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
3.關于請愿事件的意義(課文第六、七節(jié))。談到請愿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贊揚,而魯迅思想深刻之處,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總結教訓,提醒青年們改進斗爭方式。
我們能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群眾斗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單純地肯定和頌揚,也不過多地否定,把慘案當做無謂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規(guī)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斗爭權利的現(xiàn)實出發(fā),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斗爭者改變斗爭方式。思路從否定的一面又轉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后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魯迅探究這次事件對于將來的意義,概括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聯(lián)系的。魯迅對于中國女性的認識,隨著婦女的解放,不斷為事實所證明。
六、理解思想內(nèi)容
這篇課文的中心內(nèi)容,主要是評述“三—八”慘案。
讀這篇課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幾個方面,概括一下魯迅對每一方面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難把握全文內(nèi)容了。作者對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所謂“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徹。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執(zhí)政府(或稱“當局者”)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稱“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當然也包括“懲創(chuàng)學生”的“八國聯(lián)軍”,還有“中外的殺人者”,但本文鋒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對愛國青年,魯迅突出地描寫了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群、張靜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些是數(shù)百死傷者,再擴大一些是請愿的群眾。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庸人”,魯迅又稱他們是“無惡意的閑人”。
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的:他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方式,另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而前行”。
“奮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標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沒有直述,可以從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控訴中領悟得到?!拔抑挥X得所住的并非人間”,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說“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他痛心于我們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渴望“爆發(fā)”,呼喚“爆發(fā)”,用“血戰(zhàn)”來消滅黑暗勢力,開辟一個新的世界。這是一個理想的新世界,在這世界里沒有暴力,沒有侵略,沒有紛爭和流言蜚語,人們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勞動和讀書。
七、布置作業(yè)
誦讀課文,深切感悟。
第二課時
一、揣摩關鍵語句,探究疑難問題。
先由學生自由提出疑難語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進行點撥。
1.開頭“中華民國”有什么意味?
以“中華民國”來紀年,這是憤慨的揭露和諷刺。“三一八”慘案發(fā)生時,魯迅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他當即在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樣大書“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對“中華民國”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說:“我覺得仿佛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在作者看來,所謂“中華民國”早已經(jīng)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zhí)政府總統(tǒng),完全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開篇寫“中華民國”具有諷刺意味,我們不難從這莊重嚴肅的文筆中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確:“也”字針對陳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陳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動機遠非限于“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魯迅和劉既是師生又是同志。對于她的死,魯迅感到特別悲痛,所以寫文是必要的。
3.“從背部入”說明了什么?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槍”?
明確:劉當時中彈,是“從背部入”,可見并不是“叢擊軍警”與軍警面對面地搏斗,證明她完全是無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而是卑劣的屠殺。
手槍是軍官使用的,證明這次屠殺是有人指揮的,事前籌劃好的,決不是軍警各自的“正當防御”。
這些鐵的事實,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電”(造謠這次慘案是李大釗等人“率領暴徒數(shù)百人,闖襲國務院,潑灌火油,拋擲炸彈,手槍木棍,叢擊軍警。各軍警正當防御,致互有死傷”)中對死難者所橫加的種種罪名。
4.“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太平”如何理解?
本義是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所謂“太平盛世”。顯然文中不是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啟發(fā)學生吟讀“我懂得衰亡民族……”)“默無聲息”便是對“太平”一詞最好的注釋,也就是指反動派高壓政策所造成的“萬馬齊喑”的現(xiàn)狀,可悲局面??磥恚叭话恕本拖駧最w石子投進大海,未能掀起波瀾,依舊一潭死水?!疤健币辉~蘊涵作者多少憤怒與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淚。
5.作者在第一、二節(jié)里兩次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又接著說“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怎樣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作者在文中還反復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說不出話來”,這些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第一節(jié)]“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第一段提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第二段提及劉和珍愛讀魯迅的文章,并訂閱《莽原》雜志,因此說了這話,表現(xiàn)出作者對劉和珍這樣進步青年的愛護。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第三段以這話為引子,述說反動派制造慘案流血、流言家在慘案后制造“陰險的論調”,給作者帶來的哀痛和憤怒,已經(jīng)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心意了。
[第二節(jié)]“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時間會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跡,而作者覺得有必要撰文紀念烈士,以抗拒遺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記性,這話表達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責任感。
“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話重復上一句“必要”的話,同義反復,表達同樣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節(jié)]“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面對慘案過后的沉默無聲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第五節(jié)]“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第七節(jié)]“嗚呼,我說不出話來,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和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6.“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痹鯓永斫??
“尤”,副詞,更加,慘案已使魯迅悲哀,但也許流言家的無恥才真正使魯迅奮起反擊?!俺鲭x憤怒”,憤怒到極點,甚至超出極限,無法忍受了。“深味”,深深的體味?!皾夂诘谋瘺觥?,“悲涼”可感而不可視,“濃黑”則是形象化、可視化的詞,用“悲涼”修飾“濃黑”,是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仿佛“悲涼”可感可觸可視,而且是極度的悲慘和冰涼?!翱煲狻?,感到痛快;“奉獻”,恭敬地呈現(xiàn)。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紀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不要因為肆無忌憚地殺人而高興得太早,血債是一定要以同物來償還的。
7.怎樣理解“真的猛士”?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當。(《論睜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xiàn)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魯迅寫作此文時已經(jīng)“出離憤怒”了,那么“出離憤怒”之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懊褪俊毙愿裾囚斞笇ψ约禾岢龅囊蟆t斞冈谶@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本來說“猛士”足已表達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來修飾,起強調作用?!罢娴拿褪俊?,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為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8.“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辉诔聊斜l(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怎樣理解?
“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zhèn)壓?!傲餮浴敝缸吖肺娜说臒o恥讕言。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就是反對統(tǒng)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兩手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tǒng)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俺聊?。沉默呵”這是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怒控訴。這里不是贊許“沉默”,而是對中國反動派的高壓政策所造成的這種黑暗的沉默現(xiàn)狀表示極大的憤慨。從與后面一句聯(lián)系來看,第一個“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嘆的成分較強;第二個“沉默呵”感情較為激越,憤怒的情緒較突出。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fā),一種是滅亡。從句式看是選擇復句,表明只存在一種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種,似乎只客觀地指出衰亡民族的兩種不同的發(fā)展前途,但是實際上暗示,只有“爆發(fā)”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這一復句,既是對反動派的警告:殺人者別得意,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fā)的時刻,更是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鼓動。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9.“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比绾卫斫??
第五節(jié)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zhí)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贊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xù)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皬娜莸剞D輾”是對上段內(nèi)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zhí)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爸袊娙说耐缆緥D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鞍藝?lián)軍”并非指1900年鎮(zhèn)壓義和團的八國聯(lián)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lián)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后就是八國聯(lián)軍,所以懲創(chuàng)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chuàng)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lián)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chuàng)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理解正確才能與下文連貫,不然就不連貫。如果把八國聯(lián)軍誤解為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那么事過26年,怎么“居然昂起頭來”呢?
10.“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比绾卫斫??
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按罅康哪静摹北扔鞔鷥r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煤是如何形成的?“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梢?,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教師可聯(lián)系《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11.“茍活者”指什么人?
“茍活”,茍且偷生的意思,貶義;“茍活者”是作者自指。在第一部分,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后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部分把自己說成“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茍活”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不斷地從奮斗者身上汲取養(yǎng)料形成的。所以“茍活者”首先說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茍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zhàn)斗的號召。
12.作者為什么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人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
這一切人點選得好。劉和珍作為一個品行良好的學生,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作者反復寫她的“微笑”“和藹”,側面寫明請愿群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蔑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鏡頭,槍彈的攢射、棍的揮舞,歷歷在目;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致,能使人想見這場發(fā)生在段政府門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
二、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二、四節(jié)。
【資料】
一、“驚心動魄的偉大”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對句中“驚心動魄的偉大”陳述對象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爭論的焦點是句中“這”所指代的對象。
“這”究竟指代什么?我們知道,“這”在該句中充任主語,但要了解這個主語的確切含義,還必須看它所指代的對象,這個對象只能是與該句緊密相連的那一句??墒?,與“這”相連的卻是介賓短語,而介賓短語一般是不能充當主語的,因此,“這”的指代不明,導致了人們理解上的混亂。
由于這個介賓短語的定語是個內(nèi)容較為復雜的主謂短語,所以有人根據(jù)這個主謂短語的中心詞“女子”“轉輾”,對“驚心動魄的偉大”持“正語”看法,有人依據(jù)這個主謂短語的補語“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持“反語”意見,還有人將前二者合起來理解,取“雙關語”說。三種意見盡管在思想內(nèi)容上都是正確的,但在語法結構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這”所指代的對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這個介賓結構使用是否妥當。筆者認為,應該刪去“當”“的時候”,使“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一主謂短語作主語,“這”所指代的對象就明確了。刪去“當”“的時候”之后,句意不難理解:“驚心動魄的偉大”是贊頌劉和珍等勇毅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驚心動魄”,指她們的行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飾“偉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個介賓結構作“轉輾”的補語,補語補充、突出了劉和珍等勇毅行為和無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動派鎮(zhèn)壓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時還給予帝國主義順手一擊??傆^這個主謂短語,贊頌是主要的,因此,“驚心動魄的偉大”當是正語。
(許振興《試析〈記念劉和珍君〉中兩個疑點》,載《中學語文教學》1996年l0期)
二、“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
我認為:一,這對偏正詞組在語言形式上是互文,因而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而不能當做兩個事件的對比去看待;二,這對偏正詞組在思想內(nèi)容上表達的是魯迅對“三一八”慘案制造者的一種本質性認識,因而我們只有透過歷史的表面才能正確體會作者的原意,而囿于表面的歷史則只能作一些沒有根據(jù)的猜測。
具體地說,“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國軍人和八國聯(lián)軍的屠戮婦嬰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偉績”。根據(jù)上下文脈判斷,其中“屠戮婦嬰懲創(chuàng)學生”無疑指的是劉和珍等女學生的遇難。是的,1926年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首的所謂八國聯(lián)軍的確未曾直接拿著屠刀參與3月18日的大屠殺,不過這一互文在這里的意思也并非是無視事實強說外國帝國主義者直接地參加了這一屠殺,它其實是說:“三一八”慘案實質上是—次帝國主義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結合謀屠殺中國人民的大慘案。
這樣理解魯迅的意思,根據(jù)有三。
1.這樣理解完全符合歷史事實。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結隊前往執(zhí)政府請愿,其目的與反政府顯然無關,而是為了反對日本等帝國主義者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墒?,請愿群眾卻在執(zhí)政府門前遭到段祺瑞政府的殘酷屠殺??梢?,段棋瑞政府的這一行動滿足的是日本等帝國主義者的意愿,也就是說,“三一八”慘案的制造是“中國軍人”的行動,更是外國帝國主義者的意志,所以“三一八”慘案在實質上便成為外國帝國主義者和中國封建軍閥互相勾結的結果。
2.這樣理解有魯迅的另一篇文章作旁證。就在魯迅寫下《記念劉和珍君》之后的第五天,他又寫了《如此“討赤”》的雜文。在這篇文章里有這樣一段話:“京津間許多次大小戰(zhàn)爭,戰(zhàn)死了不知多少人,為‘討赤’也;執(zhí)政府前開排槍,打死請愿者四十七,傷百余,通緝‘率領暴徒’之徐謙等人五,為‘討赤’也。”(按:京津間的戰(zhàn)爭指1926年春夏間,受日本帝國主義指使的奉軍同馮玉祥國民軍在京津間的戰(zhàn)爭。當時奉軍稱自己對國民軍的進攻為“討赤”)在這段話中,魯迅通過奉軍和段祺瑞政府兩方同稱“討赤”這一共性,將代表日本帝國主義意志的奉軍的行為和動機同段祺瑞執(zhí)政府3月18日的行為和動機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揭示了“三一八”慘案中,帝國主義與段祺瑞政府的合謀性質。
3.這樣理解于上下文意不僅可通,而且十分綿密。本文開篇所引《記念劉和珍君》中的那段話,如果依照這樣來理解的話,嘆號以上的長句言“三一八”慘案中的被害者,嘆號以下的句子說“三一八”慘案中的劊子手,它們構成一個具體場面中的正反對比內(nèi)容,一方面贊揚了被害者臨危不懼,互相救助的偉大,一方面痛斥了劊子手屠殺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其文思清晰謹嚴,其語意勾連有致。
那么,在《記念劉和珍君》里,魯迅為什么要采用互文見義的形式來表述“三一八”慘案中的劊子手呢?我們知道,互文的特點是形分義合,即它看似兩個相對獨立的詞組或句子,但理解和解釋時,又必須將兩者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否則便難以理解。在“三一八”慘案中,外國帝國主義者與段祺瑞政府之間的關系也恰如這形分義合的互文。從表面上看來,段祺瑞政府與帝國主義者之間似乎沒有連襠瓜葛,段祺瑞政府也正是這樣為自己辯解的。但是,從實質上看,如果不將段祺瑞政府的屠殺同外國帝國主義者聯(lián)系起來,如果不把“三一八”慘案作為“中國軍人”和“八國聯(lián)軍”互相勾結合謀的結果來認識,那么慘案的發(fā)生也就難以理解了。或許正由于此吧,魯迅才選用了互文的形式?;ノ脑谶@里不僅收到了語隱識真、言簡意豐之效,而且形神妙合,達到了形式與內(nèi)容的最巧妙的統(tǒng)一。
(黃忠順《〈記念劉和珍君〉一處疑難問題之我見》,載《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10期)
三、陶潛的四句詩
文中所引的四句詩是陶潛《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茲錄第三首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峣。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是詩人在死前兩個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為自己寫的挽歌。全詩共18句,可分為五個層次。除最后兩句單獨為一層外,其余每四句為一層。前四層分別描寫了死亡、出殯的季節(jié)、時間,墳地環(huán)境、氣氛,下葬及與世人永別,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們的哀傷。最后兩句總結全詩,表達了對死的看法。詩按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寫出死后安葬的全過程,從中可見詩人面對死亡無憂無懼、處之泰然的人生態(tài)度,并無凄涼、黯淡的情調,與一般挽歌哀傷的情調截然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親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為詩人要表達對死的看法,“挽”,僅僅是詩人抒發(fā)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種形式而已。
課文引用的四句詩按意思應分屬兩個層次(第二句后應為句號),前兩句與“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為一個層次。“親戚”“他人”均屬“向來相送人”,即給詩人送葬的人們?!八恕?,即詩中的“賢達”,指詩人生前好友?!耙唷保?,語氣副詞?!耙选?,已經(jīng),時間副詞,用法同“幽室一已閉”中的“已”。這兩句的意思是,親族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也已經(jīng)唱過挽歌了。兩句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即“親戚”“他人”都因詩人的死而悲哀過。有人認為“親戚”與“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對詩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的可能比“親戚”更甚。如“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兩句就通過想像寫出詩人死后,那些與詩人志趣相投,經(jīng)常往來酬唱的生前摯友的惋惜、哀嘆之情。這雖是詩人單方面的想像,但這是以雙方的感情、友誼為基礎的,是合理的。在這首詩里,詩人不可能寫到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將他忘卻而“已經(jīng)唱起歌來了”,也不可能寫到與詩人無關的“別人”,否則,既與詩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詩人的個性、品質及人生觀。因此,這兩句詩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親族們在安葬死者時十分悲哀,有的還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們在祭奠亡友時,頌讀祭文、詠唱挽歌也哀傷過;這,也就夠了,一個死者還期望什么呢?換一個角度說,作為活著的人也只有對死者哀悼、思念罷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來詩人作結道:“死去何所道(按:“道”,有人訓為“適”。無論“道”“適”,均不悖詩意),托體同山阿。”這兩句是全詩主旨所在,表達詩人對死亡的看法,一種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脫俗的態(tài)度。
魯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兩句。文章第6節(jié)第2段,語意承上段一轉,指出革命者的犧牲畢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將會永遠紀念她們。接著便引用了這四句詩,并在結尾寫道:“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币馑际?,倘若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能永遠紀念死者,記住這慘痛的教訓,那么,烈士們的鮮血就不會是白流的了。誠然,魯迅先生在引用時賦予了它新的內(nèi)容和積極的含義,與陶潛原詩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許振興《試析〈記念劉和珍君〉中兩個疑點》,載《中學語文教學》1996年l0期)
四、《記念劉和珍君》文中幾個句子的解釋(馮雪峰)
有好幾個讀者寫信給我,談到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華蓋集續(xù)編》)中有幾處不容易領會,現(xiàn)在照我的了解在這里解釋一下。
(一)原文第2節(jié),“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真的猛士,應怎樣了解?又,為什么說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土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這是泛指;有人以為系指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被殺害的四十多個愛國青年,我們看原文卻不是的。這樣犧牲了的愛國青年固然也應該說是革命者,但作者在這一節(jié)話中并沒有說到這一層意思。實際上,這些愛國者完全犧牲于反動政府的陰謀兇殺;他們當時只是為了援助外交徒手請愿而已。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沒有認為這就是革命的行動?!鶕?jù)原文,“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就正是指的反動政府兇殺這種黑暗事實。因此,這句話就是說,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視這樣黑暗的現(xiàn)實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視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那么,他也就能夠真正看到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他顯然是最哀痛的。同時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夠真正看到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這樣,他也是最幸福的。這是和下文所說的庸人比較而說的,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一這里說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下文又說:“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二)原文第4節(jié)最后一段:“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最后一句話什么意思?
當時是中國民族危機十分嚴重的時候,青年學生和市民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請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殺;當時的反動文人(《現(xiàn)代評論》派等)還說青年自己去送死?!@種最黑暗的統(tǒng)治和最反動的言論,可以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使一切愛國者和人民將都覺得事情已經(jīng)到了盡頭,說什么話也沒有用了,只有舉行革命;一種是一些愛國者和人民的革命分子被摧殘了之后,全民族都被黑暗統(tǒng)治著,留下的愛國者和人民都悲觀失望,民族就沉默地走到滅亡。也就是說,可以有兩種沉默,一種是暴風雨(革命)前的沉默,一種是走向滅亡的沉默。
這是作者最大憤怒的表現(xiàn),也是革命的號召。在發(fā)生慘案當天作者所寫的《無花的薔薇之二》中的一些話,就可以說明這段話的意思,例如:
假如這樣的青年一殺就完,要知道屠殺者也決不是勝利者。
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br>
如果中國還不至于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殺者的意料之外——
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
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三)這篇文章以及前后幾篇中,魯迅先生都不以請愿為然,他是正確的嗎?
照我了解,魯迅先生是完全正確的,在原則精神上是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態(tài)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樣的愛國請愿,毫無疑義是群眾的一種愛國運動;向政府去請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無疑義是群眾的斗爭方式之一。但請愿究竟不是徹底的革命斗爭,也不是徹底的愛國斗爭,尤其是向當時那樣反動的政府去請愿,除表示出了群眾的意向和力量,實際的效果是決不會有的。當時,我們的黨就一方面領導著群眾的一切愛國運動,一方面時刻向群眾指出反動政府的實質,指出對反動政府不能存在幻想,同時更指出必須進行比請愿之類更徹底的愛國斗爭,以教育群眾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魯迅先生對于一切愛國運動都無限關心,并且熱烈參加和支持.那是不用說的;同時,他指出向反動政府請愿極少效果,這在提高群眾的認識,鼓舞群眾進一步走上徹底的愛國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確的,是和共產(chǎn)黨的戰(zhàn)斗態(tài)度完全一致的。他在當時寫的《空淡》一文中所說的像下面這樣的話,就正是他的正確的戰(zhàn)斗的態(tài)度的表現(xiàn):
這回死者的遺給后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xù)戰(zhàn)斗者以別種方法的戰(zhàn)斗。
再者,魯迅先生雖不以請愿為然,但對于請愿群眾是始終同情和支持的,看同一文(《空談》)中下面這兩段話就最明白:
請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為然的,但并非因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樣的慘殺。那樣的慘殺,我實在沒有夢想到,雖然我向來常以“刀筆吏”的意思來窺測我們中國人。我只知道他們麻木,沒有良心,不足與言,而況是請愿,而況又是徒手,卻沒有料到有這么陰毒與兇殘。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賈德耀,章士釗和他們的同類罷。四十七個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騙去的,簡直是誘殺。
有些東西——我稱之為什么呢,我想不出——說: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這些東西仿佛就承認了對徒手群眾應該開槍,執(zhí)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羅網(wǎng)一般。群眾領袖本沒有和段祺瑞等輩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鉤通,怎么能夠料到這陰險的辣手。這樣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氣者,是萬萬豫想不到的。
這不僅說明魯迅先生完全以最鮮明的態(tài)度站在群眾的方面,而且像這些話以及當時發(fā)表的好幾篇文章,這樣及時地、最尖銳地揭露了人民敵人(包括反動文人如陳源等,他們誣蔑群眾去送死,又誣蔑群眾領導者,說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的兇毒和陰險,對于當時群眾的斗爭是最必要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文藝學習》1954年8期)
記念劉和珍君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念劉和珍君”,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借對魯迅作品的學習,了解魯迅的思想和情感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探究賞析法,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態(tài)度。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的重點難點之后,讓學生掌握文本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達出來的?
教學難點
重點詞句的理解和分析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時數(shù):總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重點
梳理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需從古典回到現(xiàn)代,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鑒賞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而鑒賞應該注意:1、掌握文章的思路,以“我”為主;2、把握作者所賦予的情感,因“實”出“虛”;3、深入品味語言,理解“情致”與“文”的聯(lián)系。我們走近魯迅,學習他的作品《記念劉和珍君》(板書課題)
然而,魯迅這個“朋友”對大家來說并不陌生,他創(chuàng)造的文學是“內(nèi)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并且有獨特風格的“現(xiàn)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yè)的中國人”的文學。魯迅,他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以犀利的文筆深刻的思想,贏得了人們的熱愛與尊重。在我們的印象中,魯迅永遠都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鋼鐵戰(zhàn)士。毛澤東評價他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而要真正認識和理解魯迅,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魯迅的作品,逐漸地認識魯迅。
二、寫作背景
(以上說了那么多,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1926年3月,奉軍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進兵關內(nèi),馮玉祥率國民軍同奉軍作戰(zhàn),日本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航使入天津大沽口,制造了大沽口事件。之后,日本聯(lián)合英美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并向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嚴重侵犯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聲討日英美等國的罪行。
會后,到段政府前請愿。當游行隊伍來到段政府國務院門前時,遭到軍警的排槍射擊和大刀破殺,當場打死47人,傷200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青年學生即在遇害者之列。4月1日,魯迅寫作了《記念劉和珍君》全文,并以此文來深切哀掉劉和珍等遇難者,借此對“三一八”慘案進行評述。當然,還在《空談》、《可慘與可笑》、《無花的蕃薇之二》等文章中也有對“三一八”慘案的評述。
就在3月18日當天,魯迅正在寫作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下午得知慘案發(fā)生后,魯迅憤慨地說:
①如此殘虐險惡的行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是極少有的,除卻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哥薩克兵擊殺民眾的事,僅有一點相像。
②血債必須用同物來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三一八”慘案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最后稱“三一八”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而在當前,世界局勢不斷地動蕩,美日等發(fā)達國家借中國威脅論來遏制中國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時刻警醒、牢記歷史。
三、分析文章
前面,我講了那么多,現(xiàn)在我們來正式看課文的內(nèi)容,我們先來學習全文的第一二小節(jié),請大家先看到第1小節(jié)的第1段。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文章開頭就鄭重其事的說明本文的寫作時間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含有揭露的意味,這里強調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對人心起到一種提示和警醒。而“二十五日”就是女師大為在段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一天,魯迅在這一天,卻獨自徘徊在禮堂外,表明了魯迅無法承受烈士追悼會的悲痛,獨自在徘徊中沉思。遇到程君,問起為劉和珍寫了點什么沒有時,魯迅還在沉思中,一下子就愣住了,只說“沒有”,程君就“正告”魯迅要為劉和珍寫點東西,因為她生前很愛看魯迅的文章。從整體來看,這一段總寫在北京女子師大追悼會上“我”被“正告”有必要為劉和珍寫點東西的緣由。
(接下來,請大家看到第2段)
“這是我所知道的……毅然預訂《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生活艱難的同時,劉和珍毅然預訂《莽原》全年,指出劉和珍是一個敢于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青年。“毅然”一詞又體現(xiàn)出她的勇氣和果斷。后面,“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大抵卻只能如此而已”,反復強調“卻只能如此而已”,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表達出魯迅認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來悼念死者,深表歉意。
在這一段中,我們?nèi)绾蝸砝斫狻鞍参俊币辉~的含義呢?請大家思考。
明確:如果存在“在天之靈”,則對遇難者和作者自身都可以得到安慰。
(我們了解了前兩段的內(nèi)容之后,請大家繼續(xù)看到下一段)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抢镞€能有什么言語?”這里,為什么無話可說呢?請思考。
明確:“無話可說”是因為“所住的并非人間,這“并非人間”說明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边B呼吸都有困難,又怎能說出話?這里,暗含了魯迅對段執(zhí)政府的憤怒與控訴,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寫文章來代替哭泣。
“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以我最大的哀痛顯示于非人間,……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边@里,作者對“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更加覺得悲哀并憤怒到了極點,他將“深味”悲涼,以“最大哀痛”作為“祭品”奉獻給逝者,讓哀痛“快意”于苦痛,說明作者對死者也哀痛到了極點。
這段中提到三個“非人間”,反復的強調這“非人間”,可以看出,魯迅“已經(jīng)出高憤怒”了,并含有對段政府有嚴歷的控訴之意。
(上面,我們對第一節(jié)作了詳細的分析,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節(jié),請大家齊讀一遍這節(jié)的內(nèi)容)這里,我們采取整體感知的方式來解讀。
“真的猛士,敢于……敢于……”指出猛士敢于直面和正視反對統(tǒng)治下悲慘凄涼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猛士”加上“真的”來修飾,起強調作用。面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真的猛士”是不可以更不可能回避的,而這就是以“直面慘淡的人生”和以“正視淋漓的鮮血”而感到“哀痛和幸福的人”。
接著指出,“庸人”隨著時間的流駛,慘案僅使他們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庸人”卻在“微漠的悲哀”中,“暫得偷生”,并且“維持著似人非人的世界”,說明“庸人”太多。否則怎么能夠“維持似人非人”的世界呢?但是“庸人”也曾被慘案影響過,給他們留下的是“微漠的悲哀”,對他們麻木的靈魂只存在輕微的觸動。魯迅正是看到了“痛人”太多,提出了“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個盡頭的疑問。
所以,魯迅說:“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就必須寫點東西,以提醒太多的“庸人”不能忘記歷史,忘記血債。因為魯迅擔心“庸人”麻木的靈魂隨著時間的流駛而忘卻歷史。這就說明魯迅正是看到多數(shù)“庸人”的愚弱之處,覺得“正有寫點東西”的必要。以此來療救“庸人”麻木的精神世界,他就是這樣一個負責任的人。
學生活動:(通過對這兩節(jié)內(nèi)容的分析,請大家思考如下問題)
魯迅在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中,給我們明確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這兩節(jié)結構嚴整,并構成一個整體,為我們交待的寫作的意圖是提醒“庸人”們牢記歷史,牢記血債。表達出作者對死難者的深切哀悼之情,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厭惡和控訴,為全文奠定了深厚的抒情基礎。
四、板書設計
正有為“遇難者”寫點東西的必要
第2課時
教學重點:了解文章的主體,理解重點的詞句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上次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的前兩節(jié),接下來,這節(jié)課接著來學習后面幾節(jié),請同學們看到第三節(jié),我們一起來學習在學習這里的內(nèi)容之前呢,請大家先朗讀一遍第二節(jié)要求背誦的內(nèi)容。下面,請大家看到第三節(jié)第1段我們從總體上來分析)這段指出劉和珍是魯迅的學生,魯迅回憶劉和珍的身前事跡。對自己的學生,魯迅先生奉獻給學生的是自己的“悲哀與尊敬”,并強調劉和珍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魯迅認為自己是“茍話”的,這就表達了作者自責,內(nèi)疚的心情,反映了魯迅先生自謙,自我剖析的良好品質,并把這次遇難者的事跡上升到歷史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下面一段敘述了劉和珍生前的事跡和魯迅認識劉和珍君的細節(jié),特別提到像劉和珍這樣追求進步的青年,在學校中,被楊蔭榆、劉百昭等的殘酷迫害。魯迅在《空談》一文中說:“這樣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氣者,是萬萬預想不到的”。說明反動派迫害學生,是魯迅根本預想不到的,在魯迅看來,緣楊蔭榆、劉百昭等人是不可能有“人氣”的,所以,他對待反動派,則是“橫眉冷對”,“千夫所指”。
“我平素想,……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這三句話中,指出了劉和珍“不為勢利所屈”,并猜想她“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是,魯迅用“總該”一詞,強調出乎意料?!八齾s常常微笑、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這里兩次寫到“微笑”與“態(tài)度溫和”,這樣,到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
1、深入刻畫劉和珍的性格和形象,與反動派的陰險毒辣形成強烈的對比,造成強烈反差,突出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2、再次指出劉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個不為勢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爭?!拔⑿Α焙汀皯B(tài)度溫和”則透出了她的善良與純真,她的“慮及”說明她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里闡明出劉和珍的形象之后與反動派的險毒構成藝術上的反差,是對反動派的強烈批判。
總的來說,第三節(jié)敘述了劉和珍的生前事跡,并贊揚劉和珍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強烈的反抗精神,同時對愛國青年是“受人利用”的論調的反駁。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節(jié),請大家齊讀一下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
這節(jié)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圍繞慘案依時間順序逐漸展開,可分為四個層次:
得到噩耗→頗為懷疑→以尸骸為證,同時聽到誣蔑→悲憤號召
以上明確了思路后,我們來分析一下具體的內(nèi)容。
“居然”一詞說明:一是對衛(wèi)隊開槍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敵人如是兇殘。劉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魯迅是“頗為懷疑”的,不敢相信,也無法相信,事實則是以劉和珍自己的尸骸為證。
“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蔽覀冊鯓永斫膺@句話呢?請諸位思考,我請同學來回答。
明確:魯迅在《空談》中說:“請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為然的,但并非因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樣的慘殺。那樣的慘殺,我實在沒有夢想到?!抑恢浪麄儯ㄖ阜磩优桑┞槟荆瑳]有良心,不足與言,而況是請愿,而況又是徒手,卻沒有料到有這么陰毒與兇殘?!氖邆€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騙去的,簡直是誘殺。”而“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是把敵人想得太好。請愿不以為然,事實則出乎意料,總是“夢想不到”。被騙去的四十七個青年的生命卻震撼了魯迅,使他不得不相信反動派的行為“下劣兇殘”確為事實。第二段則直接點明反動派對愛國青年是純粹的虐殺。
在第3、4段中,“政令”說她們是“暴徒”,“流言”又說她們“受人利用”。這純粹是對劉和珍等青年的誣蔑,而劉和珍的“微笑”和“態(tài)度溫和”則是對誣蔑的反駁。事實也說明,他們是“徒手請愿”。魯迅說過“假如當局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fā)一點天良?然而,竟將他們虐殺了?!北砻髁唆斞笇Χ螆?zhí)政府的虐殺、誣蔑等沒有“天良”的行徑深表痛恨和譴責。
第五段說:“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其中,“無話可說”是因為什么呢?這里的“無話可說”和第一部分中的“無話可說”與“還能有什么言語?”形成了什么關系?表達效果是否相同?“緣由”一詞又作何解?(請思考,然后作答)。
明確:這里的“無話可說”是因為對敵人的暴力和無恥讕言使人震驚,憤怒得說不出話。這與前文中的“無話可說”與“還能有什么言語”形成對應,遞進的關系。前文中的“無話可說是因為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間”使魯迅“艱于呼吸視聽”,找不到更鋒利的言語來控訴段政府的罪行卻只能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以此來哀悼死難者。所以,“無話可說”。同樣都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
“緣由”一詞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1、反動派的殘酷鎮(zhèn)壓。
2、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蔑。這里暗含了既對反動派的警告,也有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和鼓動。最后,號召“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庇纱耍斞赴l(fā)出沉重的吶喊。
(講究第四節(jié),我們再看第五節(jié))。
開頭說:“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為什么呢?
明確:因為內(nèi)心的憤怒不得不說,不說就闡述不清反動派屠殺青年學生的慘象,自己只能把心中憤怒的話說出來,才能使內(nèi)心的歉疚得以減輕。
接下來,“我沒有親見……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wǎng)”。請大家參看注釋。其中,“欣然”一詞說明劉和珍是自愿前往請愿,并非“流言”所稱的“受人利用”,這里即是對流言家強烈的駁斥與批判。魯迅說:“這羅網(wǎng)之所以布成,其關鍵就全在于流言的奏了功效”。
“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但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這部分主要敘述了劉和珍等青年遇害時的細節(jié)。其中,“背部中彈”說明學生不是在正面沖突中被殺害,而是被有計劃地蓄意殺害;“其一是手槍”又說明了是有軍官指揮著進行殺害青年學生?!皵€射”是排槍射擊的佐證,手槍是指揮官才配得有,一般士兵扛的都是長槍。則更說明這次慘殺是有組織、有準備的。這就暗示“三一八”慘案是段執(zhí)政府設下的“羅網(wǎng)”,這就深入揭露段政府的下劣與兇殘,讓事實真相更加地明晰。
然后,這部分“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精心動魄的偉大啊!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边@句話中,“偉績”和“武功”用的是反語的修辭手法。總體上,這句話贊揚了三個女子臨難時的從容和偉大,深刻地諷刺了中外殺人者的沾沾自喜與他們的暴力和丑惡嘴險。而“中外的殺人者卻居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說明了魯迅對“中外殺人者”充滿了極度的痛恨。
總體來講,這三個節(jié)敘述了劉和珍等青年學生前的事跡和遇害的詳細經(jīng)過,極度諷刺反動派的殘虐與揭露他們的罪惡行徑,高度贊揚了三個女子從容面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在遇難過程中團結互助的精神。
二、板書設計:
第3課時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問題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一、檢查復習
(上次課我們說完了《記念劉和珍君》的第三、四、五小節(jié),我們這節(jié)課繼續(xù)來學習課文的最后兩個小節(jié))。
二、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
(回顧完上面的內(nèi)容之后,我們來看第六節(jié)第1段)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布依舊太平……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形象地反映段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并未動搖,請愿特別是徒手的請愿,雖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作用卻很小。
“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更何況是徒手”。魯迅用“煤”作比喻,說明徒手請愿不是一種有效的斗爭方式,為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魯迅在《無花的薔薇》中說:“實彈打出來的卻是青年的血。血不但未掩于墨寫的謊語,不醉于墨寫的挽歌,威力也壓它不住,因為已經(jīng)騙不過,打不死了。”由此,在對血流過后的激勵作用給予肯定,同時,指出“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于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的哀傷”,而對于“這回死者的遺給后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xù)戰(zhàn)斗者的別種方法的戰(zhàn)斗?!濒斞覆⒉毁澇赏绞值恼堅?,但他指出了死者流血的意義,想讓人們在血的教訓之下,改變戰(zhàn)斗的方法,即是先保全自己,保存實力,要有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強調“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這就指出了“流血”之后的影響是會不斷擴大的。
下面,引用陶潛的詩句表達的是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哀悼,“這也就夠了”。徒手請愿是不值得提倡的,可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chǎn)生相當程度的影響,盡管影響不是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魯迅引用此詩,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與青山同在、永垂不朽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紀念的最終目的所在。
(講完了這個小節(jié)之后,我們來看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
“我已經(jīng)說過:……”這兩段中,前一段“向來”,“不憚”,“最壞”等詞再次出現(xiàn),突出地表現(xiàn)了魯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zhí)著和自信。同時,指出了當局者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中國女性的從容。后一段,特別肯定了中國女性對于革命的意義,就是干練堅決、百折不回、互助團結、敢于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勇氣和毅然的民族性雖被壓抑至數(shù)千年,但最終被喚醒,沒有消亡。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更將奮然而前行”。這段中,魯迅看到了中國女性的民族性終于沒有消亡而從中看到了希望,中國女性的從容將激勵“猛士”奮然前行,魯迅說過“三一八”慘案|“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一件事的開頭”,說明了后來將會有更多的人投身于革命。
最后,“我說不出話來”,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無盡的悲憤和深深的歉意。
(好,我們把全部內(nèi)容講完以后,我們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劉和珍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2、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語言特色是什么?
3、魯迅在此文中涉及了哪三類人,對他們各持怎樣的態(tài)度?
①反動勢力(學者文人)
②愛國青年
③“庸人”
三、板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以思想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寫法。
2、學習把簡潔的記敘、深刻的議論、強烈的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理解這種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對深化文章主題所起的作用。
3、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去走狗文人的兇殘下劣。
4、學習愛國青年英勇斗爭、互相救助、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1、本文難度較大,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缺乏了解,對文章中曲折回旋的語言不易理解。教學時宜適當向學生作一補充介紹。注意引導其充分預習,搞清疑難問題。
2、重點分析文章的感情發(fā)展線索,從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課前安排預習:①給課文各段概括大意;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4、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同學們,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革命勝利是來之不易的,她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些革命先烈們在不同的戰(zhàn)場上譜寫出了一曲曲英勇的壯歌。今天要學習的《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魯迅先生為了記念1925年3月18日在北京為抗擊軍閥黑暗統(tǒng)治而英勇犧牲的劉和珍等愛國青年,聲討反動統(tǒng)治者的一篇戰(zhàn)斗檄文。
二、補充介紹“三一八”事件。(略)
三、檢查預習,進行新課。
1、檢查給各段概括的大意,然后歸納層次。
第三部分,指出“三一八”慘案的意義所在。
2、文章的思路:
程君請求寫文為警醒庸人寫文回憶認識劉和珍的過程敘述得到噩耗時的驚愕(不相信)記敘劉和珍等人遇難的經(jīng)過,控訴暴行總結烈士犧牲的教訓對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統(tǒng)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感情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fā),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fā)問和請求,引起作者對烈士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化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死難的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3、討論問題,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提問: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的請求寫起?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無話可說”?
明確: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說明寫文章是出自自愿。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出離”憤怒,艱于呼吸視聽。
二、“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提醒庸人別忘烈士,喚醒麻木的國民。
四、“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表達憤怒之情,想說而又無話可說。
五、“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不在”“就在”,揭露暴行。
七、“嗚呼,我說不出話”——還有更多的話,或是太悲痛不能說;或是還要思索,
不能說;或環(huán)境險惡,不便說。
總之,作者對烈士犧牲的悲痛和對反動派兇殘的憤恨之情貫串全篇,這是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二、四段。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聽寫詞語。
二、整體把握課文記敘劉和珍事跡的內(nèi)容。
提問:課文記敘劉和珍的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你可知道劉和珍是怎樣一位青年?
明確:課文對劉和珍的記載很簡略,集中在一、三、五部分,寫了三件事:
猛士
從這三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和珍愛國愛民,愛憎分明,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作者在用語上也是頗有講究的,如“毅然”“黯然”“欣然”。
三、討論第一段的有關內(nèi)容。
提問:文章寫于4月1日,追悼會開于3月25日,相距不到一周,作者為何不寫“幾天前”“一周前”,而要不憚其繁地寫“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女師大是盡人皆知的學校,劉和珍遇害之事也震動全國,為何作者還要詳細地用“國立……追悼會”作為“那一天”的定語,致使文章開頭一句的狀語就花去了56字,這是否太羅嗦了?
明確:不羅嗦,而是大有深意的。:用“中華民國”“國立”,不僅表明態(tài)度莊重,而且包含了強烈的憤慨之情。以先烈的犧牲換來的“民國”已經(jīng)“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當局不但照舊殺人,而且殺到了堂堂“國立”大學的手無寸鐵的女大學生的頭上,甚至公然把“執(zhí)政府”門前當成了屠場。可見,段祺瑞之流兇殘下劣到了何等程度。文章剛開頭,用一個長狀語,準確地交待了悼念的來由和背景,又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憎,為全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四、討論第二段的寫作意圖和難句。
意圖:主要是喚醒麻木的國民。
提問:“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
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的革命者,他們在黑現(xiàn)實面前能直接面對,絕不逃避,在敵人的屠殺面前,敢于正視而毫不退縮。這樣,他們對敵人的罪行和人民的苦難,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他們是“哀痛者”——為國家的現(xiàn)狀,為民族的前途哀痛。同時,堅定地投身于改革現(xiàn)實斗爭中,不象“庸人”那樣碌碌無為,,虛度終生,他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因此,他們又是“幸福者”。
五、討論第三段的有關內(nèi)容。
提問:這段寫劉和珍,突出了她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么寫?
明確:提出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的特點。這樣寫既提出了劉和珍的無辜,從而控訴了段政府的殘暴,又表現(xiàn)了作者與她只是在女師大事件結識的,往來很晚,(“直到……直到……待到……此后”),永別又很早,無論當初的女師大事件,還是現(xiàn)在的“三一八”,與她都無直接的接觸,有力地駁斥了了“流言家”誣蔑作者是“后臺”的謠言。
板書: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控訴敵人殘暴
直到……直到……此后——駁斥“流言家”污蔑
六、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二、討論討論第四段的內(nèi)容與練習。
1、指名朗讀第四段。
2、討論問題
提問:作者說“我懂得……緣由了”。這個“緣由”是什么?
明確:就是第一句。
衰亡民族沉默緣由
提問:“沉默呵……滅亡”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表達作者對人民的鼓勵與希望:別再沉默了,否則就要滅亡;
一是表達對統(tǒng)治者的警告:一味的高壓,只會導致人民的反抗。
三、討論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討論問題。
提問:作者為什么對烈士遇害記載那樣詳細?
明確:以鐵的事實控訴反動政府殺害學生的暴行,并且是有組織的屠殺(有拿手槍的),是“虐殺”(“猛擊兩棍”)。
提問:“當……偉大呵”有什么含義?
明確:“這”指三個女子在槍彈中輾轉;“偉大”是“偉大的場面”或“偉大的情景”的省略。這句是高度贊揚烈士的英勇。
四、討論第六、七段。
提問:作者對學生請愿持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作者的態(tài)度是有保留的,用煤的形成做比喻來說明觀點。但也給了高度的評價:
評價
對陶潛詩的理解:作者引陶潛詩的主要意思是說,用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五、布置做業(yè)
略
附錄:
陶淵明《挽歌》詩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僬僥(jiāoyáo高聳)。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蕭。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歸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說明:這是一首自挽詩。詩以假想的口吻,寫了自己死后出殯、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觸。表達了作者憎惡現(xiàn)實,鄙棄世俗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可貴氣節(jié)。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全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記念劉和珍君教學全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記念劉和珍君從容說課
本文是魯迅的經(jīng)典名篇,也是為“三一八”慘案所寫的幾篇紀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憤交集,語言犀利,愛憎分明,是紀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但由于年代較遠,學生理解較為困難,而以往教學往往過于強調政治性,因而給學生欣賞此文帶來障礙。其實本文也是一篇較特殊的寫人記事文章,如果能從“人”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去體悟革命烈士的品格魅力,去批判反動派的卑鄙下劣,那么學生的收益將會大大超過政治性的分析所得到的。因此,本文的教學按照“品人品文”的角度,帶領學生在善與惡的對比中,在作者深沉的情感中去獲得啟迪,提升自我。
本文將采取講解式、探討式、啟發(fā)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擬定三課時。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背景,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人物歸類。了解第一類人——革命者的事跡及作者的態(tài)度和評價。
第二課時:了解第二、三類人(即反動派、庸人)的所作所為及作者的態(tài)度、評價。
第三課時:分析一、二部分,把握寫作目的與緣由,揣摩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作者對革命青年的愛戴和贊頌,對反動派的控訴和揭露。
教學難點時代背景的把握,疑難句子的理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三一八”慘案及劉和珍等烈士的事跡,牢記革命先烈對社會的貢獻。
2.理解關鍵句子,深入領會作者“悲憤交加”的深沉情感。
3.掌握反語、比喻等修辭方法。
4.合作探究,透過語言挖掘深沉含義。
5.分析揣摩,理解疑難句子。
6.領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魯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提升人生境界。
7.理解作者對文中三類人的態(tài)度及評價,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師同學們,魯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們知道哪些呢?
生(齊聲)閏土、孔乙己、長媽媽、雙喜。
師大家的記性不錯啊,那么,魯迅先生對他筆下的人物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呢?請大家用兩分鐘討論一下。
師好,同學們討論得很積極、熱烈。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筆下的人物有敬愛,如《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的長媽媽、《社戲》中的雙喜;有同情,如《故鄉(xiāng)》中的閏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孔乙己還有批判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很好,我們來看看他對《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人物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請大家閱讀注釋一及課文,了解課文所寫事件、背景及相關人物。
推進新課
師好,這篇課文寫了什么事件?
生(齊聲)1926年發(fā)生的“三一八”慘案。
師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生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nèi),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提出抗議,又聯(lián)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wèi)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
師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人呢?大家討論歸納一下。
生寫了劉和珍、楊德群、程君、張靜淑、楊蔭榆、我。
生還寫了段祺瑞、庸人、有惡意的閑人、無惡意的閑人。
生還有學者文人、真的猛士。
師很好,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xiàn)在我們來把上述人分分類,應該怎么分呢?
生老師,我認為可以分為三類:愛國者、反動派、麻木的民眾。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真是“愛憎分明”哪。(學生笑)那么,應該怎么歸類呢?
生老師,我來歸納。
愛國者:猛士、茍活者(“我”)等。
反動派:段琪瑞政府、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等。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就以劉和珍為代表來分析第一類人。先通讀課文,看看文章寫了她的什么事跡,并從中把握她的為人,注意閱讀時不光要用眼,還要動手作好旁批。
師哪位同學來給我們講述烈士劉和珍的事跡?
生文章中記敘劉和珍事跡主要在一、三、五段,記了三件事,雖然寫得簡略,但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事是參加女師大學潮斗爭,“不為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zhí)政府前請愿而遭殘害。
創(chuàng)設情景,品讀人物
師從三件事中我們可看出劉和珍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評價時要從文中找到依據(jù)。
生是進步青年。她在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銷行寥落的《莽原》全年,從“毅然”的行為里我們可知她是熱愛魯迅作品的,對進步思想有著強烈的追求。
生還是位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在女師大學潮中,她不為勢力所屈,同時對母校懷有深情,因為對學校的前途、對同學的未來深深地憂傷以至于“黯然泣下”。
生是位愛憎分明、勇敢無畏的愛國青年。她為國請愿是“欣然”前往,卻遭殘害。
生她很溫和,愛笑。作者在第三、四部分反復提到“微笑”“和藹”,這說明后文反動派所謂的“暴徒”是污蔑毀謗。
師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魯迅筆下的劉和珍君是一位溫和可愛、愛憎分明、勇于反抗惡勢力的愛國的進步青年,但這樣一位優(yōu)秀青年竟然慘死在反動政府陰謀的槍口下。你們認為正處風華正茂的劉和珍這樣死得值嗎?
生當然死得其所。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孟子說“舍生取義”。劉和珍君是為了國家民族而犧牲的,是為義而死的。
師魯迅先生是怎么認為的呢?
生他認為她的死是沒多大價值的。在第六部分,作者說她的死只會成為“談資”“流言的‘種子’”,他還用煤的形成來作比,“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說明徒手請愿成效甚微。
師能具體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生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按罅康哪静摹北扔鞔鷥r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塊??梢姡静淖兂擅盒枰冻龊艽蟠鷥r。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師解釋很準確,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老師,我覺得魯迅否定的不是劉和珍君死的價值,他只是不主張采用徒手請愿這種斗爭方式。
師何以見得?
生在第六部分第2段提到“血痕”“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也就是說她的死會激勵活著的人繼續(xù)去戰(zhàn)斗。
師就這點意義嗎?
生還有第七部分第2段更進一步地說明了她犧牲的意義。
師哪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
生“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br> 師這是單句還是復句?
生是單句。
師請找出主干。
生事實為明證。
師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說,劉和珍等人在“三一八”事件中的表現(xiàn)證明了中國女子的勇毅尚未消失。
師在哪一部分講到她們互相救助的事情呢?
生在第七部分詳細記敘了劉和珍、楊德群、張靜淑三位女子的遇難過程。
師為什么作者要這么詳細地描述她們的中彈過程呢?
生一方面要表現(xiàn)反動派的殘酷,她們都是在毫無反抗的情況下中彈的;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了三位女子的勇敢和互助精神。
師這一部分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魯迅先生對她們的評價?
生“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
師在這句話中,有人認為“偉大”是反語,是諷刺反動當局的;有人則認為是贊頌“三個女子”的。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
合作探究,深化課堂
【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發(fā)言】
生“偉大”是反語,是諷刺段祺瑞衛(wèi)隊對愛國青年的攢射的。這樣理解才能和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協(xié)調一致,也才能照應“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的說法。
生“偉大”是贊頌三個女子的。因為這個句子說的顯然是“三個女子”,而不是什么“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
生如果是歌頌三個女子的,怎么能說“驚心動魄”,又怎么能抹殺“中國軍人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呢?
生“這幾縷血痕”指的是反動當局制造的血案,而不是指三個女子的,不能說是三個女子抹殺了“偉績”和“武功”。
生我認為他們的理解都有點片面死板,其實這句話既贊頌了三個女子的“偉大”,同時也揭露和諷刺了反動當局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并不矛盾。
師好,同學們,辯論很激烈,而且越辯越明。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辯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烈士們的事跡、犧牲的意義及魯迅先生的評價,從中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他們?yōu)槲覀兘裉煨腋I钏鞯呢暙I,不要忘記他們。
布置作業(yè)
今天的作業(yè)就是繼續(xù)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另外兩類人的所作所為,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板書設計
愛國者:猛士、茍活者(“我”)等
反動派:段琪瑞政府、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等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烈士的事跡及犧牲的意義,接下來我們來看反動派在這次事件中犯下了哪些罪行。
生充當日本的走狗,出賣國家利益。
生殘酷虐殺愛國學生。
生散布流言污蔑愛國志士。
師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
推進新課
生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集團是一群卑鄙自私不知廉恥的人,他們?yōu)榱俗陨淼睦娌幌奚鼑依?,甚至用手中的屠刀殘暴地砍向愛國群眾?br> 師他們?yōu)闅⑷苏伊耸裁唇杩冢?br> 生段政府下令說他們是“暴徒”,所謂的學者文人則散布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師魯迅先生是怎么批駁的?
生魯迅先生在第三部分通過自己與劉和珍的交往突出劉和珍“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既突出了反動派的殘暴,又批駁了所謂“暴徒”的指責。
生在第五部分以“欣然前往”戳破了“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的無恥謊言。
師魯迅先生對他們持什么態(tài)度?
生控訴。
師概括準確,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把最能體現(xiàn)這一態(tài)度的句子畫出來。
師請同學們展示成果。
生第四部分:“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br> 生第四部分:“慘象,已使我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br> 師能解釋一下這段話嗎?
生“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zhèn)壓?!傲餮浴敝缸吖肺娜说臒o恥讕言。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俺聊牵聊?!”這是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怒控訴。這里不是贊許“沉默”,而是對中國反動派的高壓政策所造成的這種黑暗的沉默現(xiàn)狀表示極大的憤慨。從與后面一句聯(lián)系來看,第一個“沉默呵”感情深沉,感嘆的成分較強;第二個“沉默呵”感情較為激越,憤怒的情緒較突出。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fā),一種是滅亡。從句式看是選擇復句,表明只存在一種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種,似乎只客觀地指出衰亡民族的兩種不同的發(fā)展前途,但是實際上暗示只有“爆發(fā)”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這一復句,既是對反動派的警告——殺人者別得意,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fā)的時刻;更是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鼓動。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師解釋得非常好,還有體現(xiàn)控訴的句子嗎?
生第五部分:“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br> 師請分析一下這個句子。
生這里“偉績”“武功”用了反語,諷刺了中外反動者的卑劣兇殘。
師對,補充一點:“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用了互文的修辭方法,“屠戮婦嬰的偉績”“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這兩件罪行“中國軍人”“八國聯(lián)軍”都做了。好,面對這么殘暴的統(tǒng)治者,魯迅先生認為當時的中國的愛國民眾應該怎么做呢?
生應該起來革命反抗。
師徒手請愿嗎?
生不是,以革命斗爭的形式去推翻反動統(tǒng)治者。
師很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被反動派的武力屠殺嚇倒,而要勇敢地起來革命斗爭,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
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師但作者怎么又說他們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呢?請大家討論一下。
生“哀痛者”是“以……為哀痛”的意思。劉和珍等革命青年黑暗面前不逃避,屠殺面前不退縮,他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他們的“哀痛”超過常人。
生“幸福者”是“以……為幸福”的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師很好。真的猛士是不會沉默的,那么在反動統(tǒng)治者罪惡的槍口與流言前保持沉默的是哪些人呢?
生麻木的民眾,即文中的庸人、無惡意的閑人。
師他們做了什么事情呢?
生他們把烈士們的犧牲當作飯后的談資。
生談完之后就把烈士們的鮮血給忘了。
師那么魯迅先生對這類人是什么態(tài)度呢?
生善意地諷刺并努力去喚醒他們。
布置作業(yè)
很好,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分析,我們理清了本文所寫的三類人的所作所為及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那么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板書設計
控訴——反動派
喚醒——庸人
第三課時
推進新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從文章標題來看,作者寫作本文僅僅是為了紀念劉和珍等烈士嗎?
生不僅僅是這個目的,魯迅先生還想通過本文去控訴反動派,喚醒麻木的民眾。
師對,交代寫作緣由的在哪個部分?
生在文章一、二部分。
師從哪兒寫起的呢?
生是從追悼會上程君的“正告”寫起的。
師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從這里寫起?程君的“正告”引出了作者對哪個問題的交代?
生引出對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和目的的交代。
師能說具體一點嗎?
生魯迅先生指出,因為劉和珍在反動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所以“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師這句話中的“也”和“早”兩個字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在程君“正告”之前,魯迅先生就有寫一點東西的打算了。
師那為什么魯迅先生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呢?文章是從幾方面說明“實在無話可說”的原因的?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生魯迅先生是從兩個方面說明“無話可說”的原因的:一是反動軍閥政府殘殺四十多個愛國青年的暴行“使我艱于呼吸視聽”,不能有言語;一是“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使我難以痛定,不能“長歌當哭”。魯迅先生這樣寫,既揭露了反動軍閥和走狗文人的罪行,又表現(xiàn)了作家的憤怒和悲痛。
師很好。但文章在第二部分又兩次提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分析一下,這兩個“必要”是針對什么說的?意思是什么?
生前一個“必要”是針對“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說的,意思是有必要寫文章喚醒人們,學習猛士,結束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后一個“必要”是針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說的,意思是有必要寫文章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三一八”慘案的血債。
師分析完全正確。那么,魯迅先生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呢?
生悲痛。
師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應該還有憤怒。
師合起來就是悲憤啰,這正是本文的感情線索。怎么體現(xiàn)的呢?舉例說明。
生通過一些看似矛盾的話,如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師有道理。第一、二部分我們已分析了三句,其他部分還有一些,請找出來并體會。
生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面對慘案過后沉默無聲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生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生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師分析得很好。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布置作業(yè)
好,通過欣賞《記念劉和珍君》,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跡和崇高人格,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魯迅先生灼熱的愛與恨。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魯迅,請同學們課后上網(wǎng)查資料,以“我心中的魯迅”為題寫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寫作目的
拓展閱讀
“死地”
魯迅
從一般人,尤其是久受異族及其奴仆鷹犬的蹂躪的中國人看來,殺人者常是勝利者,被殺者常是劣敗者。而眼前的事實也確是這樣。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愿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只是我們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但北京的所謂言論界,總算還有評論,雖然紙筆喉舌,不能使灑滿府前的青年的熱血逆流入體,仍復蘇生轉來。無非空口的呼號,和被殺的事實一同逐漸冷落。
但各種評論中,我覺得有一些比刀槍更可以驚心動魄者在。這就是幾個論客,以為學生們本不應當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倘以為徒手請愿是送死,本國的政府門前是死地,那就中國人真將死無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悅誠服地充當奴子,“沒齒而無怨言”。不過我還不知道中國人的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究竟如何。假使也這樣,則豈但執(zhí)政府前,便是全中國,也無一處不是死地了。
人們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于還當作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后來,使人民永遠變作牛馬。歷史上所記的關于改革的事,總是先仆后繼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義,但人們的未經(jīng)“死之恐怖”,即不容易為“死之恐怖”所懾,我以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但我卻懇切地希望:“請愿”的事,從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這許多血,竟換得一個這樣的覺悟和決心,而且永遠紀念著,則似乎還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進步,當然大抵是從流血得來。但這和血的數(shù)量,是沒有關系的,因為世上也盡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漸就滅亡的先例。即如這一回,以這許多生命的損失,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將一部分人心的機微示給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死地是極其廣博。
現(xiàn)在恰有一本羅曼羅蘭的《LeJeudeL’AmouretdeLaMort》在我面前,其中說:加爾是主張人類為進步計,即不妨有少許污點,萬不得已,也不妨有一點罪惡的;但他們卻不愿意殺庫爾跋齊,因為共和國不喜歡在臂膊上抱著他的死尸,因為這過于沉重。
會覺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的靈藥,但倘在不再覺得沉重的民族里,卻不過是壓得一同淪滅的東西。
中國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總是“請愿”。殊不知別有不覺得死尸的沉重的人們在,而且一并屠殺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確乎已在前面。為中國計,覺悟的青年應該不肯輕死了罷。
鑒賞提示:本文是“三一八”慘案后有名的評論性文章,發(fā)表早于課文,與課文不同的是,側重于對學者文人流言的批駁和對“請愿”這種斗爭方式的探討,是一篇典型的雜文,可與《記念劉和珍君》對照著欣賞,比較兩者的異同。
習題詳解
一、命題意圖:整體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看清文脈,并認真品味關鍵性語言,看清感情發(fā)展的脈絡。
參考答案:第一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開篇提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接著提及劉和珍愛讀魯迅的文章并訂閱《莽原》雜志,因此說了這話,表現(xiàn)出作者對劉和珍這樣的進步青年的愛護。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第3段以這話為引子,述說反動派制造流血慘案、流言家在慘案后制造“陰險的論調”給作者帶來的哀痛和憤怒,已經(jīng)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時間會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跡,而作者覺得有必要撰文紀念烈士,以抗拒遺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記性,這話表達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責任感。
“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話重復上一句“必要”的話,同義反復,表達同樣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面對慘案過后的沉默無聲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二、命題意圖:先找出劉和珍的每個方面的行事,總結分析劉和珍的精神品質,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寫劉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順序有:
1.生前愛看魯迅文章;
2.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
4.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5.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
7.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學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可以看出她熱心政治運動,追求進步;有組織能力,在同學中有威信;本性善良,為人謙和;勇赴國難,不惜殞命。
三、命題意圖:考查和訓練學生揣摩、品味語言的能力。
參考答案:1.“尤”,副詞,更加。慘案已使魯迅感到悲哀,但也許流言家的無恥才真正使魯迅奮起反擊?!俺鲭x憤怒”,憤怒到極點,甚至超出極限,無法忍受了?!吧钗丁?,深深地體味?!皾夂诘谋瘺觥保氨瘺觥笨筛卸豢梢?,“濃黑”則是形象化、可視化的詞,用“悲涼”修飾“濃黑”,是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仿佛“悲涼”可感可觸可視,而且是極度的悲慘和冰涼?!翱煲狻?,感到痛快?!胺瞰I”,恭敬地呈現(xiàn)。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紀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不要因為肆無忌憚地殺人而高興得太早,血債是一定要以同物來償還的。
2.“直面”,直接面對。面,動詞,面對?!罢暋?,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為幸?!钡娜?。這是對烈士的熱情謳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嚴肅對待反動統(tǒng)治下的血腥屠殺,毫不回避,奮然而起,前仆后繼,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而英勇斗爭。他們?yōu)閲液兔褡宓那巴?、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這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崇高!
3.“已”,時間副詞,已經(jīng);“尤”,程度副詞,更加。兩個副詞連用,表示強烈的遞進語氣?!皯K象”,已足見反動派的兇殘;“流言”,則比刀槍更加陰險。軍人兇殘,文人囂張。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御用文人的筆桿,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tǒng)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種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tǒng)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衰亡,以至“默無聲息”了??墒菣M行無忌的殺人者別忘記: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fā)的時候。“不在……就在……”這一選擇復句,既有對反動派的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和鼓動。
4.“依稀”,模模糊糊。“微?!保[約,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進一步。這個并列復句,恰當?shù)卦u價了“三一八”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但即使是“茍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钡南M欢罢娴拿褪俊睂⒃絹碓蕉?,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斗爭、前進。
四、命題意圖:既要求聯(lián)系課文,整體深入地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又要求放寬眼光,開拓思路,廣泛地搜集材料,深入地思考問題,并與同學合作、討論。學生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解答自己感興趣和鉆研過的問題。要重視過程和方法,不要求答案統(tǒng)一。
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