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第10課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10課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學目標:
知道遼、宋、西夏是三個并立的政權,了解耶律阿保機、趙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績;分析宋遼、宋夏戰(zhàn)爭的性質以及兩次和議的影響,提高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遼、西夏與宋的戰(zhàn)和關系的史實了解和歸納分析,認識到和平與融合是民族關系的主流;通過對契丹族、黨項族的發(fā)展和變遷及其與漢族的密切交往,認識少數民族對奠定祖國的遼闊疆域、開發(fā)邊疆地區(qū)、促進社會的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通過學習遼、西夏與宋的戰(zhàn)和關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間沖撞與交融的歷史規(guī)律,認識到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教學重點:
遼、宋、西夏政權的并立;宋與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與和議;遼夏漢化和民族融合。流程:
一、學生準備
⑴歷史故事:收集整理有關陳橋兵變、楊家將、澶淵之戰(zhàn)、等故事和人物史實資料;作好講述有關故事或編演歷史情景劇的準備。
⑵民族風情:收集有關契丹、黨項民族社會狀況和歷史變遷的史實資料;做好講述歷史的準備。
⑶民族關系:收集有關北宋與遼、西夏戰(zhàn)和關系等史實資料,并作好對戰(zhàn)爭性質和議和作用進行評價的討論準備。
二、問題設置
1.概述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
2.北宋的建立?
3.講述耶律阿保機的歷史貢獻?
4.契丹政權的建立?
5.講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
6.概述宋遼戰(zhàn)爭的發(fā)起?
7.講述宋遼議和及其內容?
8.概述戰(zhàn)爭的發(fā)起?
9.組織學生講述宋夏戰(zhàn)爭經過?
10.講述宋夏議和及其內容?
11.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zhàn)爭性質就交戰(zhàn)雙方來說有何不同?
12.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zhàn)爭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
13.北宋與遼、西夏由戰(zhàn)爭走向議和的原因是什么?
14.怎樣評價北宋與遼、夏之間的議和?
15.講述遼、西夏推行漢法的原因?
16.學生概述遼夏推行漢法、發(fā)展生產、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17.講述遼、西夏與漢族文化融合的發(fā)展情況?
相關知識
公開課《第10課遼、西夏與北宋并立》教學反思
公開課《第10課遼、西夏與北宋并立》教學反思
20XX年4月3號,我在七年級六班上了一堂歷史公開課——七下中國古代史《第10課遼、西夏與北宋并立》。本課是七下中國古代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課文主要講訴了10到12世紀在中國的疆域內先后出現了多個民族建立的政權,比如漢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它們之間爆發(fā)過戰(zhàn)爭,也簽訂過和議。少數民族積極學習中原漢族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融合。
由于本課的內容量大,涉及的其他知識多,所以我把本課內容的教學分為了三部分:崛起與并立、戰(zhàn)爭與和平、融合與發(fā)展。三部分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著內在的邏輯順序。崛起與并立包括遼、北宋、西夏的建立情況。戰(zhàn)爭與和平包括遼與北宋的戰(zhàn)與和、北宋與西夏的戰(zhàn)與和。融合與發(fā)展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另一方面融合帶來的影響。
導入
上課開始,我以武俠作家金庸先生及他的代表作《天龍八部》導入新課。因為學生對其比較熟悉,所以能夠很快進入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崛起與并立
我簡單介紹了唐玄宗后期的歷史和五代十國的混亂情況。進入崛起與并立環(huán)節(jié),我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遼、北宋、西夏建立簡表,包括建立時間、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等內容。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的形勢圖。學生通過看圖能夠迅速在腦中形成政權位位置、大小、都城等概念,為進入戰(zhàn)爭與和平環(huán)節(jié)做好過渡。
二、和平與發(fā)展
在戰(zhàn)爭與和平階段,我抓住了戰(zhàn)與和兩個關鍵字眼。首先,遼與北宋之間的戰(zhàn)有宋軍北伐、澶州之戰(zhàn)。大戰(zhàn)之后,雙方又簽訂了澶淵之盟,對于澶淵之盟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我先在學習方法上提示學生,對事物和人物的評價從正方兩方面辯證地看待,后給學生出示兩個資料,讓學生閱讀資料合作探究出和議的評價。其次,宋夏之間有戰(zhàn)有和。對于和,我通過宋夏議和的內容和邊境貿易場所——榷場的教學,突出了議和的影響——議和的達成促進了邊境貿易的發(fā)展。然后,提出問題:北宋與遼、夏的戰(zhàn)爭性質?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得出結論:漢族與契丹族、黨項族的戰(zhàn)爭是兄弟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不應該定性為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
三、融合與發(fā)展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課前編排了一出話劇——《偶遇》,內容主要是一個契丹族商人和黨項族商人在去東京的路上相遇的事。話劇體現出了在和平的時代背景下,各民族交流密切,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初中生對民族融合的概念較難理解,所以我展示出了能夠代表民族融合的十幅圖片,讓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我再出示三幅圖片讓學生總結民族融合的影響,得出結論:民族融合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發(fā)展。
在本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的照片,并且說出我的中國夢就是:支持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實現民族復興,借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從課本聯系現實,從現實回到課本,完成本課的三維目標教學。
不足之處
一課上下來,發(fā)現了很多不足之處。一、本課教學內容較多,安排的環(huán)節(jié)較多,所以稍稍拖了堂,這是公開課的大忌。二、教學語言還需要再磨練、精煉,達到不同教學部分,不同語言的功夫。三、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配合還沒有默契,中間存在“掉鏈子”的現象,特別是突然出現的學生冷場。此時就是考驗教師深厚教學功底的時候。
第7課遼、宋、西夏、金并立
第7課遼、宋、西夏、金并立
教學目標
識記目標
1.了解兩宋和遼、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況
2.知道北宋與遼、西夏以及南宋與金的和戰(zhàn)過程
能力培養(yǎng)
1.識別《遼、北宋、西夏形勢圖》與《宋金對峙形勢圖》
2.比較顫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異同。
3.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澶淵之盟、紹興和議既是
兩宋統(tǒng)治者屈辱妥協和議,同時又對雙方的和平相處產生了積極影響。
4.結合岳飛和秦燴的有關內容,探討對“流芳百世、遺臭萬
年”的理解。
5.聯系課外知識,收集有關楊家將的戲目。
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遼、宋、西夏、金并立,增強對祖國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斷融合和發(fā)展的基礎上的認識。
2、過學習岳飛抗金的英雄事跡,增強對岳飛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愛戴之情。
3、通過學習民族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性質形成正確的認識,不能用異族、侵略的說法,只能從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來分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即中國歷史上所出現的任何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從而更正確地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楊家將的故事嗎?誰能說一說楊家將中有哪些人物?他們?yōu)槭裁磿玫胶笕说馁潛P?——抗擊遼軍,保國為民(楊家將是抗擊的那個民族的進攻?—契丹)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七課第7課《遼、宋、西夏、金并立》,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
二、講授新課
(一)、遼朝的建立
1、這些少數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亂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權。契丹族建立政權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國號、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tǒng)治措施)請對照導學提綱看課本35頁完成。
2、“國制、漢制”是什么意思?結合35頁小字部分解釋。
3、契丹族過什么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
36頁上面的兩幅圖。
4、五代十國:在遼朝建立前后,內地又是怎樣的呢?唐朝滅
亡后,中華大地又處于分裂狀態(tài),中原地區(qū)先后經歷了五個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則出現了十個政權。(教師講清五代、十國包括的朝代和出現的順序和并立情況)歷史上和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是由哪個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對照導學提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通過什么
事件),閱讀課本36頁第一段
2、讓學生講陳橋兵變(也叫“黃袍加身”)這一典故。
3、趙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將憑借兵權奪取政權
的事件,怎樣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們是怎樣做的?閱讀課本36頁至37頁回答
4、學生回答后《杯酒釋兵權》的錄像。
(三)北宋與遼的和戰(zhàn)
這時中國大地上主要是北宋和遼并立,宋遼之間時戰(zhàn)時
和。他們的戰(zhàn)和和表現在哪些方面?請閱讀課本37頁回答:
1、戰(zhàn):宋太宗兩次攻遼失敗。
師:第一次是979年在高梁河一帶宋遼交戰(zhàn),由于宋軍剛剛結
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宋軍疲勞,宋軍失敗。
第二次就是課本上講的:986年,楊業(yè)、潘美領導的一次戰(zhàn)役。
由于潘美臨陣退兵,使楊業(yè)陷入重圍,他的百余部下包括他的兒子全部血戰(zhàn)而死,楊業(yè)雖然頑強拼殺,最后力竭被俘。但楊業(yè)堅貞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這段歷史中的人物就成為后來小說、戲曲楊家將中人物的原
型,如楊繼業(yè)、潘仁美、楊繼業(yè)的兒子楊延昭(楊六郎)、孫子楊文廣、妻子佘太君等,我國由許多戲曲就是表現他們的故事的,同學們知道哪些戲目?
生:《穆桂英掛帥》、《四郎探母》《楊門女將》《楊排風》等。
師:我們膠東地區(qū)的茂腔《楊八姐游春》也是表現楊家將的故
事的。這些戲曲的情節(jié)怎樣?還有哪些戲目?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
當然,故事本身的人物和情節(jié)與歷史真實是有較大出入的,戲
曲師演義了的,如史書中僅對楊繼業(yè)、潘仁美、楊繼業(yè)的兒子楊延昭(楊六郎)、孫子楊文廣、妻子佘太君有記載,沒有楊宗保、穆桂英、楊排風、八姐九妹。史書和課本上講的是真實的歷史,同學們要注意區(qū)分傳說與史實。傳說與史實雖然不一樣,它卻反映了人民對于維護安定和反對少數民族貴族掠奪而作出貢獻的人物的崇敬之情,對貪生怕死、妥協投降者的唾棄.宋遼之間的戰(zhàn)還有一次重要的戰(zhàn)役,37頁最后一段,請同學門看書找出。
生:澶州之戰(zhàn)。
2、師:澶州之戰(zhàn)后,雙方進入和的狀態(tài),和表現在哪里?
生:1005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師:澶淵之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訂立的?內容是什么?作用
如何?結合錄像,我們來評價澶淵之盟。
生:看電視、后討論。(討論時師指導:對北宋的影響是什么?
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是什么?)
生回答,師總結。強調澶淵之盟的作用。
(四)、宋與西夏的和戰(zhàn)
1、宋遼關系穩(wěn)定后,北部邊境安寧了,這時在西北邊境黨項
族又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
西夏是怎樣建立的?與宋的關系怎樣?閱讀課本38頁第一自然段回答。
1、宋夏和議以后,宋遼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時戰(zhàn)時和,
以和為主的政治格局。這一時期的邊疆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這種并立的局面維持了近百年的時間。
(五)宋金對峙
1、就在遼朝、北宋逐漸衰敗的時候,在我國東北的女真
族又強大起來(女真族就是唐朝時期東北邊疆的靺鞨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權。金先滅了遼又滅北宋,北宋滅亡后又建立了南宋。這一切是怎樣完成的?閱讀課本38頁宋金對峙,結合宋金對峙圖完成導學提綱
金的建立:
金滅遼、北宋的時間
南宋的建立.
2、岳飛抗金
(1)金滅北宋后,金軍并沒有滿足,他們繼續(xù)南下掠奪,南宋
統(tǒng)治者在江南偏安,南宋軍民則為收復中原而浴血奮戰(zhàn),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岳飛抗金取得了哪些勝利?取勝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門看錄像后討論回答。
(2)課本41頁思考題
根據我們學習的內容,你能說說對“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的
理解嗎?
3、紹興和議
經過十多年的戰(zhàn)爭,南宋和金朝都不堪承受連年的戰(zhàn)爭于1141
年達成合意,當時正值宋高宗紹興年間,所以又叫紹興和議。紹興和議的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請大家閱讀課本。
三、小結(板書)
遼、宋、西夏的和戰(zhàn),南宋與金對峙,不僅向我們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舞臺上復雜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們認識到祖國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斷融合和發(fā)展之上的。我們在了解遼、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時,還要永遠記住抗金英雄岳飛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跡。
四、課堂練習
1、課本41頁辨識2、隨堂練26頁填空題
北宋和遼、西夏的和戰(zhàn)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宋和遼、西夏的和戰(zhàn)教學設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北宋和遼、西夏的和戰(zhàn)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
用歌曲《愛我中華》導入,說明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自古是一家,引出北宋、遼和西夏的并立,教學中要注意,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較多,要引導學生理清歷史脈絡,同時,對于北宋和遼、西夏的并立,要注意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少數民族對我國邊疆地區(qū)開發(fā)做出的重大貢獻,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民族融和是歷史的主流。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北宋、遼、和西夏史三個并立的政權,知道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元昊三位開國統(tǒng)治者的主要功績。
通過分析政權并立在當時的影響,使學生知道各個少數民族都為中國邊疆的開發(fā)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分析北宋和遼、西夏和議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對澶淵之盟、宋夏盟約的對比和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北宋和遼、西夏和與戰(zhàn)相關歷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和平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和重點。遼、西夏與北宋的密切交往,對少數民族開發(fā)祖國邊疆、促進社會進步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中華民族具有極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的進步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歷史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澶淵之盟和宋夏盟約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北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和戰(zhàn)爭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講述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愛我中華》,說明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雖然有時會有戰(zhàn)爭出現,但扭不斷的中華魂會將他們永遠聯系在一起。進而介紹我國北宋時期的政權并立情況。
教師活動備注
一、北宋的建立在這里要先介紹唐滅亡的情況和五代十國的歷史,從而幫助學生把歷史脈絡搞清楚,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銜接。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人民在連年征戰(zhàn)中特別渴望統(tǒng)一政權的建立,說明北宋的建立是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是受到人民擁護的。
介紹北宋建立的簡單情況
時間:960年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事件:陳橋驛兵變
意義:統(tǒng)一了中原和南方廣大的地區(qū)
出示趙匡胤的圖片和陳橋驛兵變的圖片
對趙匡胤的統(tǒng)治政策,用“杯酒釋兵權”介紹一下他加強中央集權即可。在這一部分里,一定要注意歷史事件的順序,使學生能很輕松的從唐朝過渡到宋朝。
在介紹宋的建立時,可用小故事或陳橋驛兵變的視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澶淵之盟首先要講述契丹族的起源和興起,讓學生簡單了解一下即可,其次是耶律阿保機的建國和遼的強大,突出介紹耶律阿保機作為一個首領做出的偉大貢獻。主要要講清以下幾點:
建國時間: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國號:遼
統(tǒng)治措施:大量吸收漢文化;創(chuàng)立了契丹文字。
這部分的重點是“澶淵之盟”,即遼和北宋的和戰(zhàn),這里要講清遼的發(fā)展壯大和宋真宗的軟弱,可重點渲染一下京都保衛(wèi)戰(zhàn)的經過,之后介紹澶淵之盟是在什么情況下締結的。
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澶淵之盟的內容給北宋王朝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可思考并討論。
(教師歸納總結并講述)澶淵之盟是遼宋雙方勢力相互平衡的情況下相互妥協的產物。對北宋來說,這是一個屈辱的合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來看,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zhàn)爭,是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僅雙方邊境地區(qū)生產得到了發(fā)展,雙方在邊境地區(qū)設立了市場,豐富了漢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這一部分中,要加深學生對澶淵之盟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明白它給雙方各帶來了什么,讓學生知道:“歲幣”是要每年送的,理解人民的沉重負擔。
要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遼宋之間不只是戰(zhàn)爭,還有和平,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相處是我國各族之間關系的主流。
三、宋和西夏的和戰(zhàn)首先介紹西夏的起源和興盛,特別注意元昊的貢獻。
時間:1038年
建立者:元昊
國號:西夏
統(tǒng)治措施:重視學習中原文化;仿照漢制,建立了一套官制和軍事制度;推行科舉制度;任用漢人;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
這時,可出示《北宋、遼、西夏并立形勢圖》幫助學生明確他們的統(tǒng)治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其次是北宋與西夏的和戰(zhàn),這里要指出,他們互有勝敗,在雙方妥協的基礎上,1044年,雙方簽訂盟約,開始了幾十年的和平關系。這里要引導學生比較::耶律阿保機和元昊的統(tǒng)治措施,有什么相同之處?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并提出思考問題
1.北宋政府與遼、西夏的和議由什么積極意義?
2.為什么北宋王朝在民族關系中表現得如此軟弱呢?
板書
一、北宋的建立
1.時間
2.建立者
3.事件
4.意義
二、澶淵之盟
1.建國時間
2.建立者
3.國號
4.統(tǒng)治措施
5.澶淵之盟的影響
三、宋和西夏的和戰(zhàn)
1.建國時間
2.建立者
3.國號
4.統(tǒng)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