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1第6課《詩兩首》教案。
第6課《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能讀會寫“嗅、疊、匿笑、花瓣、沐浴、禱告、妄棄、驚訝、倘若、無端、至愛”等詞語。
2.了解兩首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兩首詩。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xù)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鑒兩首詩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兩首詩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fā)我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1.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fā)的感情,把握詩歌托物言情的寫法。
2.熟讀背誦兩首詩。
●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紙船》中“疊紙船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活現(xiàn)作品情感。朗讀形式多樣,個體大聲朗讀,學生示范朗讀、教師示范朗讀、聽讀磁帶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兩幅掛圖(泰戈爾、冰心像)、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兩首詩歌,整體把握詩意;重點研讀《金色花》;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掛圖(泰戈爾、冰心畫像)。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的創(chuàng)作有五十多本詩和散文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戲劇。他著名的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小說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作,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泰戈爾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惟獨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藝術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的兩首精巧的詩歌,一首是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紙船》。
二、學生朗讀兩首詩,教師給予必要的朗讀指導
1.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暢。
多媒體顯示:
(1)下列詩句加粗字字形正確的是(錯的訂正在橫線上)(?。?br> A.你會溴到這花香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從不肯忘棄了一張紙D.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
(2)解釋下列詞語并造句。
A.匿笑B.無端C.至愛D.沐浴
教師任選幾個學生回答,明確:(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至愛:最愛。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潤澤,比喻沉浸在某種環(huán)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學生美讀課文,讀出語調(diào)、語速、重音、節(jié)拍,讀出情感。
教師作朗讀技巧提示(多媒體顯示):
朗讀詩歌,須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如《金色花》輕松活潑,應讀出兒童特有的調(diào)皮。《紙船》詩行較長,語調(diào)宜慢,應讀得深情、憂傷,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xié)調(diào)。
(2)根據(jù)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叭绻憩F(xiàn)的內(nèi)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平鋪直敘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比纭督鹕ā房缮钥煲恍都埓肪鸵月恍?。
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并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fā)展,語速隨之有變化。如《金色花》中媽媽責怪的語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語速宜稍快一些。
(3)根據(jù)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diào)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xiàn)出來,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意境來判斷。
(4)根據(jù)語境的關系,確定詩句的停頓。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jié)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有韻律美?!耙话阏f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的停頓再長一些?!睂τ跇它c符號處的停頓,我們?nèi)菀着袛啵敲礋o標點符號的地方,又如何停頓呢?我們要明白的是,詩歌有其特定的節(jié)拍,現(xiàn)代詩一般是兩個音節(jié)一拍或三個音節(jié)一拍,如“我/從來/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有時也需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
現(xiàn)代詩歌誦讀,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朗讀,它具有很濃的表演性,需要讀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將情感投入其中,反復吟詠,方能漸入佳境,最終達到“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師范讀,學生放聲朗讀。
4.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三、師生共同研讀《金色花》
1.學生齊讀《金色花》,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談讀詩的整體感受,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1)把學生分為六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談讀詩的整體感受。
(2)各組選代表全班交流,概說詩意。
明確:全詩展現(xiàn)了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fā)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拔摇碧煺嬷蓺?,卻藏著自己的秘密,不讓母親知道,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3.教師選一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讀詩歌,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內(nèi)容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幽意。
4.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體味詩情。
投影顯示:
(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xiàn)自己小小的心愿,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2)“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
(3)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1)“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2)媽媽為全家付出了很多,媽媽的奉獻是無私的。我在一天時間里,與媽媽嬉戲,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讓媽媽沐浴在花香中;在媽媽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替媽媽遮陽。這都是為了回報媽媽的關愛,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3)詩歌第二節(jié),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驚慌緊張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孩子,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愛。
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天真稚氣,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xiàn)對媽媽的感情。
5.悟讀詩歌,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提問:詩人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結合注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明確: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詩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讀全詩,學習借鑒本詩的手法。
這首詩詩人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情是本文的獨特手法。請同學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表現(xiàn)對父母的愛。
(如時間不允許,課后完成也可)
四、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1.教師分發(fā)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人手一份。資料內(nèi)容如下:
(1)關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現(xiàn)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于福建閩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廣泛接觸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漢譯外國文學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學文科畢業(yè)后赴美留學,192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國。冰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參加由茅盾、鄭振鐸等人發(fā)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冰心的著作豐富,小說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詩集有《繁星》《春水》等。創(chuàng)作最顯功力的是“冰心體”散文,它們以細膩溫柔而又微帶憂愁的情調(diào),輕倩靈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筆調(diào)寫童心、母愛和自然,語言清新雋麗,耐人尋味。既有白話口語的樸素流暢,又兼?zhèn)湮难蕴赜械暮啙嵞殹?br> (2)關于冰心《紙船——寄母親》的創(chuàng)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xiāng)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于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占了她這一時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學生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讀思路,指導學生自讀《紙船——寄母親》。
按照知詩——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的學習步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討,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也可提出以下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1)詩人為什么要用紙折疊成小船拋進大海里?
(2)詩人疊紙船時,情態(tài)、心境、感情怎樣?
(3)詩人疊好的紙船有的被風卷進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濕了,沾在船頭上,可她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4)全詩的點睛之筆是哪一句?此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紙船做題有什么好處?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酌情給予指導。一定要注意適度適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確:(1)詩人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一顆永愛母親的心飄到母親的懷抱中。
(2)情態(tài):含著淚;心境:不灰心;感情:愛與悲哀。
(3)因為詩人心中存著永遠的希望。
(4)本詩寫“紙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紙船”只是一個情感的寄托物,本詩的主旨在于抒發(fā)游子對慈母的深切眷戀之情。因此點睛之筆是:“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淚”和“悲哀”是由于深愛母親卻又不得不與母親離別,遠隔千里不能與母親朝夕相處,對母親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難受而痛苦的。這句詩直接抒發(fā)了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的。
(5)這首詩抒發(fā)了熱愛母親、思念母親的情感。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中介物——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可感,且富有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tài)。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游子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4.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誘導學生想像,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決定再次修改《紙船》,她老人家邀請同學們參加這次詩歌評改會,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準備說些什么呢?
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聚焦于“從舟上拋下在海里”一句,“拋”能否替換為“放”?“舟”能否更寫實些,換成“大輪船”?有的認為“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一句中,“愛”和“悲哀”過于直露,應換成形象的詞語,等等。
教師以鼓勵為主,不必動輒評判。重在參與,重在自主。
五、課堂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著重從描繪孩子動作、心理的角度來表現(xiàn)母子親情的散文詩,全詩想像豐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為美好可感的具體形象,給我們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印象?!都埓肥莵碜赃h離家園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兩詩主題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燦爛的金色花,輕盈的紙船承載著濃濃的親情。同學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該選擇什么來寄托樸實純真的母愛呢?
學生齊背《金色花》《紙船》。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依據(jù)提示默寫《金色花》中的部分詩行,并嘗試著仿寫一節(jié)。
當你沐浴后,
當你吃過午飯,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答案:略
七、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吟誦其中表現(xiàn)母愛的詩篇。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關于組織“詩歌朗誦會”的設想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搜集整理2~3首吟誦表現(xiàn)母愛的詩篇(以現(xiàn)代詩為主),每組選舉代表參加朗誦比賽。
2.寫作活動設計
(1)沐浴在濃濃的母愛中,我們幸福而陶醉。請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對母親的愛,寫一段話或一首詩均可。
(2)你有過遠離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經(jīng)歷嗎?當你想念母親時,你想用什么來承載你的“愛與悲哀”?
(3)在小時候,我們肯定有過美好的心愿,想幫助媽媽減輕勞苦,以表示自己長大了,結果卻適得其反,引來了媽媽的嗔怪以至責備。歲月的沙灘積淀了人生中至為寶貴的黃金般的記憶,采擷一瓣心香,獻給我們的媽媽,好嗎?請寫一篇文章,借鑒《金色花》的寫法,不少于500字。
3.開放探究
閱讀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問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fā)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2)詩中用、、 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br>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1)排比 擬人
(2)發(fā)展 貢獻 犧牲
(3)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C(“芽兒”“花兒”“果兒”是青年的象征)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泰戈爾與冰心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印度偉大作家泰戈爾的散文詩,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一代文學先驅(qū)。我們知道,泰戈爾一生同情中國。他曾兩次訪問過中國。他訪問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文。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shù)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有沈尹默、劉半農(nóng)、冰心、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們中間,冰心可以說是受惠于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爾的散文詩如心有靈犀一點通一般地打動并啟發(fā)著中國的新一代的女詩人、女散文詩作家——冰心。她寫了頗有影響的《寄小讀者》,便是最好的例證。
受泰戈爾泛神論的影響,冰心的創(chuàng)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徐志摩的藝術風格與冰心較為接近,同樣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溫柔親切,又帶著一點淡淡的憂愁。但仔細品味,徐志摩過于空靈,他缺乏冰心那種求索人生的不懈和愛國主義的綿綿深情。
泰戈爾對中國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而惟獨冰心最得泰戈爾思想和藝術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世界優(yōu)秀散文詩精選》1990年8月版)
二、重溫經(jīng)典
1.薦讀泰戈爾《紙船》及《飛鳥集》(十章)。
紙船
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紙船上。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這條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云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
提示:《紙船》是泰戈爾《新月集》中一篇別致的詩作。詩的1~3句寫渴望,敘述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詩的4~6句寫希望紙船把我園中長的秀麗花帶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來與我的紙船比賽。詩的7、8句寫夢幻。子夜的星光下,我夢見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緩緩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紙船》是詩歌,泰戈爾的《紙船》為散文詩。冰心的“紙船”承載的是詩人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chǎn)生的悲哀情懷,泰戈爾的“紙船”承載的是一個孤寂兒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夢幻般的希望。兩首《紙船》都寫了夢,泰戈爾是直接寫“我”“夢見我的紙船……滿載夢的籃子”,夢中有夢,非常別致,冰心是轉(zhuǎn)換視角遙想紙船進入母親夢中,設想奇特。
《飛鳥集》(十章)
1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56
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64
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記了那執(zhí)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112
太陽只穿了一件樸素的光衣,白云卻披了燦爛的裙裾。
125
偉人是一個天生的孩子,當他死時,他把他的偉大的孩提時代給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
176
杯中的水是光輝的;海中的水卻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清楚;大理卻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蘊藉的文字,實在耐人尋味,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品味。
2.薦讀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xiāng)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并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nèi)齻€姊妹。大家都喜歡,說是應了花瑞。”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nèi)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jīng)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兒,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緊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cè)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zhuǎn)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謳歌母愛的主題占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她曾說:“盡我在世的光陰,來謳歌這神圣無邊的愛。”這篇散文是作者虔誠贊頌母愛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謳歌母愛,但卻移情于景,把筆墨用在白蓮、紅蓮與荷葉的描寫上。只是在結尾處,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愛的頌歌。
3.薦讀李瑛《紙船》。
如果有一陣風吹回我兒時折疊的紙船,
我不知道它載來的是幸福還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濺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積雨水的窮困的農(nóng)院。
紙船,沒有汽笛,沒有舵,也沒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當年那風絲云片。
但我心頭卻永遠活著這純潔的記憶,
雖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遙遠。
此刻,望著遠海狂濤中飛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喚。
我們的小艇是無畏的,它不懼風雨,
因為它有一顆忠實的心和一架忠實的羅盤。
不必,再不必留戀那脆弱的紙船,
盡管它常駛進夢里,不是欺騙。
我該作一艘風浪中堅強的小艇,
馳騁天?!窭?,像火,像劍!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詩人對事物有敏銳而細膩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運用比喻并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詩人往往從小處落墨,努力從所描寫的點點滴滴上尋找、搜羅有時代內(nèi)容、時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寫得不平凡。想一想,詩中“紙船”和“小船”各有怎樣的含義?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改寫
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改寫的方法多種多樣??梢愿膿Q體裁,如將詩歌改寫成散文,戲劇改寫成故事,小說改寫成戲??;可以改換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如將描寫改成敘述,把敘述改成描寫。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舍、豐富和補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題和風格。改寫可以全面訓練閱讀和寫作能力,并培養(yǎng)想像能力。改定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透徹了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把握各自的特點,按要求改寫
相關知識
第27課《郭沫若詩兩首》教案
第27課《郭沫若詩兩首》教案
一、目標與要求
1.正確誦讀這兩首詩。
2.區(qū)分詩中寫實的詩句和想象的詩句。
3.體會聯(lián)想在詩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詩的大意。
二、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學習這兩首詩,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關情況,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詩中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象的詩句。詩人是怎樣由聯(lián)想而進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樣展開的。在讀懂大意的基礎上,讀讀背背。①重點與難點
1.《天上的街市》的結構層次。
這首詩共四節(jié)。
第一節(jié),從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
這一節(jié)通過街燈像明星、明星像街燈的回環(huán)往復的互喻,相映成趣,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節(jié),寫天上的街市。這一節(jié)通過想象天上街市的繁華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節(jié),由天上的街市進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在耕織之余,悠閑地在美麗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滿。2.《靜夜》的結構層次。
這首詩只有兩節(jié)。
第一節(jié),描繪靜夜的景色。著重突出一個“靜”字,淡淡的月光,靜溢的松林,掛著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靜思的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由靜夜聯(lián)想到跤人流珠的傳說。
較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流露出感傷的情緒。
3.聯(lián)想在詩中的作用。
聯(lián)想是藝術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一點為“觸媒”,由此及彼,由現(xiàn)實想到歷史,由自然想到傳說,想到社會,由生活想
第1課《詩兩首》說課稿
第1課《詩兩首》說課稿
從容說課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zhì)、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
《鄉(xiāng)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xiāng)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diào)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fā)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guī)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xiāng)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diào)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nèi)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zhuǎn)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zhuǎn)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陽
從遠古的墓塋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冬蟄的蟲蛹轉(zhuǎn)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被火焰之手撕開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jiān)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嚯y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diào)。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zhàn)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nèi)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diào)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diào)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xiāng)愁
小時候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xiāng)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xiāng)愁》詩里,它轉(zhuǎn)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xiāng)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xiāng)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xiàn)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xiāng)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xiāng)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xiàn)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xiàn)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你滿
人也圃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恰?)
A.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xiāng)愁”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庇喙庵械氖走@《鄉(xiāng)愁》詩,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yè)
1.《鄉(xiāng)愁》中一個詩節(jié)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jié),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xiàn)在”為開頭,續(xù)寫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每行詩的字數(shù)不加限定)。
國魂
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xiàn)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第4課《外國詩兩首》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區(qū)別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不同的特點。
2.了解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引導學生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匠心的構思。
2.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3.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nèi)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的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今天,讓我們走進《外國詩兩首》中,去傾聽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
第一首
教師感情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自由誦讀,充分聯(lián)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詩歌中精細的情景描寫。并用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表述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特點。第二首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nèi)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靜謐、美麗
第一首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
大地的詩歌盛夏——蟈蟈的樂音嚴冬——蛐蛐的歌兒充滿生機
2.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詩人創(chuàng)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chuàng)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影響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鳴叫”。思考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
第二首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效果檢測:
課堂小結:本詩是自讀課文,與此單元其它詩歌不同,是來自國外的詩歌。這兩首外國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是表現(xiàn)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断X蟈與蛐蛐》較后首詩稍難理解些,這包括蟈蟈、蛐蛐意象是如何疊加,使之融為一個整體的;蟈蟈、蛐蛐唱歌的意象與大地詩歌之間的聯(lián)系;“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與詩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關系等。第二首詩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的,詩中意象也需要結合個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領悟。
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蟈蟈與蛐蛐
濟 慈
大地的詩歌盛夏——蟈蟈的樂音嚴冬——蛐蛐的歌兒充滿生機
夜
葉賽寧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靜謐、美麗
教學后記: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學生頭腦里有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第一節(jié)課在四班各課的程序一堂課下來,課堂非常沉悶,為了實現(xiàn)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課后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于是我改變當初的教學設計.新的思路通過學生反復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fā)現(xiàn)了——”我不理解——”“我欣賞——”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掌握理論落第一首的學習要點,教師及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后,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但是,如何在教師“退居二線后”,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不留痕跡引導學生將課文所有知識很好地落實,是一個難題,也是我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