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1七年級下冊《夸父逐日》導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七年級下冊《夸父逐日》導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夸父逐日》導學案
導學案
導學提示:同學們好!課前認真全面的預習是學好本文的前提和保證,也是順利實施“課改”的前提和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保證,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為了提高同學們預習的效果、效率,特設計“導學案”以讓同學們學習和參考。
一、理解文體,了解背景
1.文體:本文是一篇神話故事,是我國最早的神話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話人物。
2.了解神話的特點: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fā)達的遠古時代產(chǎn)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它具有四個特點:①神話的主人公往往都是神仙或是神化了的古代英雄,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②神話是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解釋。③神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④神話具有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五千年的華夏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神話。神話是我們文學天地中燦爛奪目的瑰寶。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還記得嗎?那么你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呢?如:盤古開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
4.背景知識:課文選自《山海經(jīng)》,它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chǎn)、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匯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jīng)》和《海經(jīng)》兩個部分?!渡浇?jīng)》即《五藏山經(jīng)》五篇?!逗=?jīng)》包括《海外經(jīng)》四篇,《海內(nèi)經(jīng)》四篇,《大荒經(jīng)》四篇和又一篇《海內(nèi)經(jīng)》。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shù)氐纳裨拏髡f。其中《精衛(wèi)填?!?、《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女蝸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而早已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此書來源甚古,但作者是誰,至今疑莫能定。
二、疏通文意,掌握字詞
1.文言知識: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熟悉課文及注解:
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飲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④。未至⑤,道⑥渴而死。棄其⑦杖,化為鄧林⑧。
注釋及補充:①逐(zhú)走:競跑,賽跑。走,古義,跑;今義,走②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③于河、渭(wèi):于,到,河、渭即黃河、渭水;④大澤:大湖。⑤至:到;⑥道:名詞作狀語,在路上;⑦其:代詞,此指代夸父;⑧為鄧林:為,成為,鄧林,桃林。
3.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4.全文僅37個字,但故事情節(jié)波瀾曲折,這篇神話共分幾個畫面來描述夸父?
明確:逐走,入日——渴,飲于河渭——北飲大澤——道渴而死——棄杖化鄧林
5.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然后默寫。
三、把握形象,發(fā)展思維
1.形象認識:你對夸父追日的行為如何評價?
明確:夸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后,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xù)下去。具有勇于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
2.學會質(zhì)疑:《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夸父自不量力,你認為呢?
明確:對夸父這個人物,理解會有分歧,可能有學生認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師對此也不要斷然否定,應該保護學生爭論問題的積極性??梢詮纳裨捁适碌奶攸c方面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理解夸父的行為,從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氣魄。
3.對《夸父逐日》的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鄧林”在現(xiàn)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班嚵帧奔仁堑孛?,也是“桃林”。此處,“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nèi)容上也是相合的??涓高z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jié)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象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nèi)涵,豐富了夸父的形象??涓鸽m死,其杖化為桃林,為后來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人與自然競爭的人解除了口渴之憂,已完成它所未竟的愿望。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引用詩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理解成語“夸父逐日”意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5.談談對本文主題思想的認識。
明確: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四、精煉精講,鞏固提升
(一)、基礎知識:
1.《夸父逐日》一文選自,這是一篇(文體)。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逐走()()(2).入日()(3).欲得飲()(4).河、渭不足()(5).北飲大澤()()(6).棄其杖()()
3.翻譯下列句子。
⑴夸父與日逐走,入日。譯:
⑵未至,道渴而死。譯:
⑶棄其杖,化為鄧林。譯:
4.給句子劃分停頓(用“/”):(1)夸父與日逐走(2)飲于河、渭
(3)道渴而死(4)棄其杖,化為鄧林
5.默寫全文:
(二)、理解探究:
1、從“棄其杖,化為鄧林?!笨梢钥闯隹涓冈鯓拥男愿裉攸c?
2、從《夸父逐日》要表達古代人民怎樣的愿望與精神?
(三)、合作質(zhì)疑:
(1)《夸父逐日》文辭簡約,卻給人豐富的想象。對于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這個情節(jié),你是如何理解的?
(2)《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記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為是自不量力嗎?說出你的看法。
(3)夸父追日對后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詩文中名句做證嗎?
(四)、拓展提高(中考對接)
根據(jù)語境,選擇恰當?shù)某烧Z填空。
執(zhí)著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執(zhí)著的人物不朽----聞雞起舞的祖逖,的勾踐,面壁自修的達摩。執(zhí)著是,是一支永無休止符的進行曲。
參考答案:(一)、基礎知識:1.《山海經(jīng)》神話2.(1)追趕跑(2)追趕到(3)想要(4)夠(5)喝湖(6)丟棄他的3.(1)、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2)夸父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3)、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4.(1)夸父/(2)飲/(3)道/(4)棄/化為/
(二)、理解探究1、從中可以看出夸父愿為人類造福的奉獻精神。2、要表達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與精神。(三)、合作釋疑(1)“鄧林”即:“桃林”??涓敢蛑鹑湛诳识溃氖终葏s化為撐起一片綠陰且結(jié)滿甘美果實的桃林,這一結(jié)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象力,豐富了神話的內(nèi)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2)這個神話主要是表現(xiàn)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壯的氣概。也正因為日不容易“逐”,才更加顯現(xiàn)出夸父那令人贊佩的勇氣。(3)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jīng)》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四)、拓展提高:夸父逐日臥薪嘗膽堅持不懈
《夸父逐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學會翻譯課文,并在課堂內(nèi)背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認真做好“導學”,上課積極完成“交流展示”、“鞏固提升”等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有效教學。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夸父不畏艱險、追逐夢想的精神,并將其用于學習、生活之中。
教學重點:師生通過課前和上課等一系列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教學難點:分析夸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領(lǐng)會文章末尾“化為鄧林”的含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8月8日那個夜晚嗎?鳥巢內(nèi)圣火激蕩,情感噴放。還記得著名運動員李寧點燃主火炬的那一刻嗎?張藝謀導演這一做法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傳說,你們猜猜,這源自哪一則神話呢?——夸父逐日(板書課題)現(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千年,走進這則古老的神話,去感受她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吧!
二、交流展示(展示預習成果)
學生活動1:我“說”分組展示:(每組回答力求簡潔明了,時間限定1-3分鐘)
一組:文體、背景;二組:翻譯全文;
三組:解釋重點字、詞;四組:概括內(nèi)容及形象
教師小結(jié):學習文言文的重點是:首先結(jié)合課本注釋及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然后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最后通過適當?shù)木珶?、精講以鞏固和提升,掌握課文的內(nèi)容、形象、主題等。
學生活動2:我“讀”再“背”
依次展示者:①個人②組③男生④女生⑤全班
教師小結(jié):學好文言文應該多讀多背,當然疏通文意是背誦的前提,還要默寫加上適當?shù)木毩?,才能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
三、鞏固提升
學生活動3:兩組間各派出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檢測題考另一組(指名某同學回答)。
四組考題要點:①朗讀停頓或字詞解釋②句子翻譯
③默寫④人物形象或主題
教師小結(jié):我們通過精煉和相互檢測來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當然還要提升思維,提高認識,學以致用。
四、總結(jié):夸父精神與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和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同學們,也許我們前面的路坎坷崎嶇,但只要我們想起夸父,想起他不懈無畏的精神,我們就會倍增勇氣和力量,和困難角逐,朝著夢想的方向奔跑!
板書設計:夸父逐日
一、交流展示(預習成果)
二、鞏固提升(練習拓展)
課后反思:5月8日上午第三節(jié)我在704班教室舉行了公開教學活動,這節(jié)課基本上完成了我預期的教學設想,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成效。當然,這是師生初次的“課改”嘗試,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少部分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沒能認真自覺地完成,沒能按老師要求完成或應付了事,課堂上多數(shù)學生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的開始階段較拘謹,言行放得不夠開,一直到“鞏固提升”環(huán)節(jié)才有所改觀等,種種問題需要師生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合和完善。
相關(guān)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夸父逐日》說課稿(人教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夸父逐日》說課稿(人教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一、說教材
(一)地位、作用
《夸父逐日》是《山海經(jīng)》里的經(jīng)典神話故事,編者放在人教版以“探險求索”為話題的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中英雄們探索自然奧秘的壯志豪情令人折服,這些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發(fā)學生探求的興趣,學習勇于探索精神。
(二)三維教學目標、重難點預設
是文言文,言簡意賅。因此我把“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學會翻譯課文,并能當堂成誦”預設為知識目標;此文以敘事寫人為主,結(jié)合新課標中“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與文本和人物對話”的理念要求,我把“通過朗讀、討論等方法學會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題,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預設為能力目標;把“認識學習夸父精神,并將其用于學習、生活之中”預設為情感目標。
“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位于“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但探究能力不強。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一些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已經(jīng)有所掌握,學習的方向也大致明確。但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上掌握不夠,翻譯能力不是很強。總體上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較好,但在語文能力上也參差不齊,出現(xiàn)知識能力上的“貧富懸殊”現(xiàn)象。
三、說教學思想
“讀”是我課堂教學的主線。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初讀、解讀、誦讀、建構(gòu)四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探究。
四、說教法
1.朗讀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討論探究法。新課標十分注重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討論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五、說學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眱?yōu)秀的學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結(jié)合實際,本課特擬用如下學法:
1.誦讀法。
2.圈點法。
3.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設疑激趣(4’)俗話說:“情由景生,疑由心生,趣由疑生?!币虼恕氕h(huán)節(jié)中,我精心設計如下:
1、先讓學生欣賞“夸父逐日”的視頻短片,設疑:“夸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由此引出課題,簡介《山海經(jīng)》。
2、再設置“神話知多少”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所知道的神話故事,初步了解神話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13’)
主要靈活采用“四讀一譯一誦”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成。
1.四讀是:①錄音范讀,讀準音節(jié)。②學生齊讀,檢查糾正。③小組比讀,讀出氛圍。④個人試讀,讀出情味。2、輕聲自由默讀,圈點出有疑問的字詞,并與同桌合作解決,并試著翻譯出全文。請一生翻譯全文,其他人點評。
3.設“背書王”環(huán)節(jié),先用齊背進行自檢,再個人試背,探討出背誦記憶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題(13’)
1、合作探討,品人物:①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你能看出夸父怎樣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體驗反思,悟情理:①從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們中華民族先人們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②今天,人們常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什么?
(四)、比較積累,拓展延伸(7)。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掌握神話主題,引入了課外的材料《精衛(wèi)填?!贰R驗樯裨挳a(chǎn)生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后對自然產(chǎn)生的好奇而不斷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較思考:兩篇文章在寫法、內(nèi)容、主題上有何共同點?
《夸父逐日》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一、導語: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F(xiàn)在我們復習一下有關(guān)神話知識。
投影: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fā)達的遠古時代產(chǎn)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xiàn)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lǐng)域等待我們?nèi)ヌ綄?,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chuàng)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山海經(jīng)》譯,書名。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為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zhàn)國時作品,《海內(nèi)經(jīng)》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nèi)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guān)文獻。晉郭璞作注,并為《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后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等。(教師可根據(jù)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二、誦讀貫通
1、教師范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jié)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教師點撥: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xiàn)實的想像、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jīng)》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zhì)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四、作業(yè)與練習:
1、背誦《夸父逐日》,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夸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并且從神話這一角度,了解課文內(nèi)容,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對《夸父逐日》的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么,什么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xiàn)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jù)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班嚵帧奔仁堑孛彩恰疤伊帧?,“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nèi)容上也是相合的??涓高z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jié)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nèi)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七年級下冊《狼》導學案
七年級下冊《狼》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文章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
2.掌握課文中狼的陰險狡詐和屠戶的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及課文闡明的道理。
3、積累文言詞匯。
過程與方法:1.朗讀2.品讀3.討論點拔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對于狼一樣的害人蟲必須識破它的假象,堅決斗爭,去爭取勝利。
2.同社會中假、丑、惡等陰暗面作斗爭。
學習難點:
1、通過曲折離奇的故事敘述了解狼的本性與人類的智慧
2.認識狼貪婪、兇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對于狼一樣的害人蟲必須識破它的假象,堅決斗爭,去爭取勝利。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內(nèi)容:
1、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復述并達到背誦全文。
2、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jié),以及狼和人在較的不同表現(xiàn)。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拓展:學生課前準備:
1、搜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jù)注釋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3、收集有關(guān)“狼”字的成語。
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一、預習導學
1.大家知道關(guān)于狼的成語嗎?
從這些成語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們心目中都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狼的出現(xiàn),是動物版圖上最奇妙的一筆,()是自然界賦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兇殘之中,又滲透著()的成份,這就使它成為人們比對其他猛獸更感興趣的話題。古今中外,有關(guān)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也要來欣賞記錄在以談狐說鬼著稱的《聊齋志異》中記錄的一個關(guān)于狼的故事……
2、蒲松齡及《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1715),()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世稱()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的意思,“異”指()的故事。郭沫若為蒲氏故居題聯(lián),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3、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預習過課文的同學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講講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呢?(生講、再點評)
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讀,下面老師先請同學來試讀一下,看看同學們預習的成果如何。
1、指定個別學生(最好是程度較低者)朗讀,以便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難之處,使講解更有針對性。
2、其他生點評,師總結(jié)。
3、注意正音,糾正節(jié)奏停頓的錯誤。
我們讀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讀準字音,這個的生字比較多,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生齊讀)
4、學生細聽朗讀,聽時注意:聽清節(jié)奏、體會感情。
朗讀注意事項: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讀得平緩;次句才是情節(jié)開端,略帶緊張語調(diào);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試探阻狼綴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說效果,無妨讀得平緩些。至“骨已盡矣”,則頓呈緊張,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這是情節(jié)發(fā)生轉(zhuǎn)折之處,再改用比較平緩的語調(diào)讀——此刻,屠戶已由完全被動狀態(tài)轉(zhuǎn)入半主動狀態(tài),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懸念,可用設疑語氣輕聲調(diào)——其實是為高潮蓄勢?!氨┢稹币韵率歉叱?,要加快節(jié)奏,至“亦斃之”止。末兩句是結(jié)局,頗有喜劇色調(diào),可讀得輕松些。
讀后學生點評。
5、自主學習、疏通文義。
大家想和老師來個比賽嗎?先別急,成功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讀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讀出感情,為什么剛才我們同學讀的時候感情讀得不到位呢,就是我們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下面我們大家進行自主學習,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待會兒我們請幾位同學來當堂將課文翻譯一下。
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要點補充:
1、“途中兩狼”,按現(xiàn)代口語應當說,半路上()。
2、“綴”,這里要引申為()
3、“投以骨”,()扔給它。現(xiàn)在也說“報之以笑”(拿笑來回答別人)。
4、“并驅(qū)”,今語有“并駕齊驅(qū)”,“并”()
5、“恐前后受其敵”中“敵”字名詞作動詞,()的意思;“顧”,轉(zhuǎn)頭。屠戶回頭則見狼,當是轉(zhuǎn)頭看兩側(cè)。
6、“苫蔽”,由兩個近義詞組成的雙音詞,()的意思。
7、“奔倚”,表現(xiàn)兩個動作:()過去,()柴堆。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處用引申義。
10、“犬坐”,不是狗坐,而是()。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詞作動詞,意為()。
12、“隧入”,()入。
13、“意暇甚”“意將隧入”中的兩個“意”字,含義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13、“蓋以誘敵”,()是()麻痹對方。
注意重點句的翻譯: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恐前后受其敵”、
“其一犬坐于前”
我們對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經(jīng)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請大家放開喉嚨大聲地讀課文,并把生字詞在課文中注好音,同時注意語句的停頓。
出示自讀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況下要讀出輕重、讀出快慢、讀出抑揚。
生自由讀。個別生讀,其他生點評。
注意停頓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4)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二、課堂導學
1、從屠戶的角度了解故事,講敘故事。
這篇課文用181個字寫了一段波瀾起伏的人與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們試著從屠夫的角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nèi)容———
屠戶:(屠夫)
在這個過程中屠戶的心理是怎樣的?請從文中找出關(guān)鍵的詞語
懼狼:屠懼、投以骨、復投之——表明屠戶()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處境()
“顧”、“奔倚”、“馳”“持”——屠戶丟掉幻想準備抵抗的決心和行動,也表明了他()
斃狼:“暴起”、“劈”、“轉(zhuǎn)視”、“斷”等表明了屠戶()
屠戶從遇狼到斃狼這個過程雖然最終時有驚無險,但也讓我們著實為屠戶捏了一把汗,那我們也來充當一下屠戶,讓那驚險的一幕再次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下面給我們各個大組的同學展開豐富的想象,從文中自選一段,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一下屠戶當時的心理。
2、合作探究:
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樣的特點呢?
人——狼——
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它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3、讀出情境,整體欣賞
4、課堂檢測:
基礎練習
一、分別給下列加橫線的生字選出正確的讀音。
(1)眈眈相向A.dānB.chén()(2)苫蔽A.zhànB.shàn()
(3)少時A.shǎoB.sáo()(4)弛A.cǐB.chí()
二、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1)目似瞑()(2)意暇甚()(3)屠自后斷其股()
(4)乃悟前狼假寐()(5)綴行甚遠()(6)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7)一狼仍從()(8)屠大窘()
三、表現(xiàn)狼的狡詐行為的句子是()
A.乃悟前狼假寐。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D.一狼洞其中,意將送入以攻其后。
四、解釋下面各句中加橫線的詞。
(1)狼不敢前()(2)恐前后受其敵()(3)一狼洞其中()
(4)其一犬坐于前()(5)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五、對下面一詞多義的詞語加以解釋
①止有剩骨()②一狼得骨止()
①意暇甚()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
六、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義或用法
(1)顧野有麥場()(2)屠乃奔倚其下()(3)乃悟前狼假寐()
(4)屠暴起()(5)以刀劈狼首()(6)蓋以誘故()
七、下邊句子中點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A.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B.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C.狼亦黠矣,而傾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四、個性化備課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