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1《古代詩歌五首》教學設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古代詩歌五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古代詩歌五首》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枯藤昏鴉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br>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愤x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肥遣懿俚拿?。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xiàn)。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xiāng)愁的。
5、總結:
首聯(lián)兩句點題?!扒嗌健碑斨副惫躺?,在鎮(zhèn)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huán)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zhèn)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lián)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捌健薄伴煛薄罢薄皯摇彼淖譄挼煤茫骸俺逼健保瑑砂恫棚@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lián)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lián)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lián)由感受寫到思鄉(xiāng)。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xiāng)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6、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余首,數(shù)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lián)是分寫。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
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yōu)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yōu)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抒發(fā)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凈沙秋思》
1、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lián)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凈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業(yè):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課堂練習:閱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體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系是。
4、本詩以字統(tǒng)領全篇,先寫景,然后寫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5、表現(xiàn)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xiàn)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xiàn)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體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懷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系是最后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無直接關系。
4、本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后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表現(xiàn)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xiàn)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xiàn)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宋詞夏夜出行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xiāng)
【課后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精選閱讀
古代詩歌五首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贰ⅰ洞伪惫躺较隆?、《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曹操
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xiàn)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tǒng)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jù)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tǒng)天下了。《觀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xiàn)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灣
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lián)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lián)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lián):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lián):船上所見景色?!俺逼健?,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lián):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皻堃埂敝敢箤⒈M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lián):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lián)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lián)直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皯摇笔嵌硕酥敝备邟熘臉幼?。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梢妼懢皹O為傳神。全詩和諧優(yōu)美。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lián)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lián):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yè)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西江月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罚肺读送鯙吃娭械乃监l(xiāng)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yè)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xiāng)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yè)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古代詩歌五首-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學習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4、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方虒W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chuàng)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jù)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chuàng)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肪褪菍懺诓懿偈聵I(yè)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tǒng)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象,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并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fā)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xiàn)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xiāng)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xiāng)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xiāng)愁。
整體感知:
1、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么?他為什么要借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仿佛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詩歌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么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3、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xiāng)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lián)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lián),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huán)境有機的統(tǒng)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后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古代詩歌五首》復習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復習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作品、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
2、揣摩、品味詩詞的語言,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形象。
【教學重點】
詩詞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語言的品味。
【教學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分鐘)
同學們,古典詩詞是文學藝術中的一塊奇葩,那里有“長河落日圓”的壯美,也有“禪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钡牟┐笮貞?。每一首詩都給我們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讓我們走進古詩詞,復習15課《古代詩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獨特的美,提高同學們感悟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
這幾篇詩歌,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怎樣去復習呢?
二、以《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為例指導賞讀古詩詞
第一關、讀背詩歌、把握感情:(5分鐘)
古詩詞是用來吟唱的,因此,我們在把握詩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來,讀出情感,讀出意味來,并熟讀成誦。
1、讀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聲的朗讀、背誦:
⑴指定2名學生背《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
⑵組織評價。(感情基調、從節(jié)奏、輕重、語調等體現(xiàn))
如強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⑶齊背兩首,檢查(出示投影)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風蕭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③潮平兩岸闊,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舊年。
⑷總結:學習語文,我們要背誦大量精美的古詩詞,不斷積累。這兩首,猶如浩瀚的文化長廊中的一兩塊秦磚漢瓦,裝飾了同學們的夢,使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二關:詩譯、感知意境:(8分鐘)
(詩言志。就是說,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在吟詠之時,還要對整首詩歌進行對譯,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去再現(xiàn)詩歌的和情景,從而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1、譯讀《次北固山下》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景象。
明確:江上碧波蕩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2、練習:譯讀“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br> 3、組織補充評價(一是否細看詞義,正確解釋;二是有適當想像聯(lián)想,譯出韻味和意境)
4、老師總結:
⑴細看注釋,加強積累。
⑵結合語境,聯(lián)想想像。
第三關、把握細節(jié),解讀情感:(18分鐘)
理解了詩詞,這只是賞讀詩歌的前提,面對同一景物,不同詩人筆下卻是情態(tài)各異。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生機與愉悅,李清照卻是“人比黃花瘦”的黯然銷魂。為什么會如此不同呢?
1、生談談當初學習這兩首詩歌的時候,是怎樣領悟詩人所要抒發(fā)的感情的.(從哪里體會?怎樣體會的?)
2、師總結,指導:是詩人在詩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錯)老師也概括了一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⑴知作者、明風格:(3)
詩歌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抒情作品,如果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我們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品味了。
①比如:
李白:雄奇夸張憤世嫉俗
蘇軾:一貶再貶,曠達豪放
岑參:抒寫邊塞將士雄風
②同學說說自己讀過的曹操詩歌的風格。
明確:
曹操剛健雄渾,有建安風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龜雖壽》)
練習:(降低難度,說說自己所熟悉的詩人的風格也行)
辛棄疾:悲壯豪放。
杜甫:憂國憂民,心系天下。(沉郁頓挫)
李清照:細膩情懷,婉約凄切。
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恬淡清新)
提示:這里有一點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豪放詩人辛棄疾同樣也寫出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詩清新句。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⑵看提示,抓“詩眼”:(5)
①提示:文眼從何而來?就是從詩中的、背景提示、注解、詩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間找。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能否從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嗎?
(“左遷”一詞,已暗示了詩人無罪被貶的怨憤之情。)
②生說說《觀滄海》中的提示語。
(詠志)
③練一練:
《春夜喜雨》──杜甫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記之──辛棄疾
⑶品語句,悟感情:(10分鐘)
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詩句,悟感情”。詩貴含蓄,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清朝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字面,悟出情感是我們跨過情感關的重點。
那么怎么來品詩句悟情感呢?
①通過對詞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點,聯(lián)想組成的畫面,領悟詩詞的情感。這正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請同學們看,下面兩句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當堂練習)品味下列詩句,分析詩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边\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一個及其開闊的,氣勢磅礴的畫面,詩人的博大胸懷就蘊含其中了。
②練習:(2選1)
Ⅰ例:白居易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br> 我們來分析詩中景物的特點,早飛的鶯,新來的燕,初開的花,剛長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這些景物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出游圖。作者把這些景物描寫的這樣優(yōu)美,其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愛了?!白類酆|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最后的兩居詩恰恰印證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達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實際上就是從對景物的描寫中分析出來的。
Ⅱ練習.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句之景:“荒涼古道,西風已起。馬已疲憊。夕陽下前途一片暮色蒼茫”。這些景色所組之畫面,蕭瑟,凄涼。這正是天涯游子孤獨心境。又是一天將盡又是一年將完。斷腸人卻在天涯之遠,故鄉(xiāng)親人遙不可見,抒發(fā)了天涯游子的孤獨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還要關注詩人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尤其是廣為流傳的經典名句。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種:
指導:
Ⅰ側面襯托。
Ⅱ各種修辭手法。
Ⅲ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Ⅳ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Ⅴ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練習:
請同學們就下面的詩句任選一句加以賞析:
(指出下面幾個詩句蘊含的手法,說說其你的體會)
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保ㄒ月晫戩o,以動襯靜)
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奇特的比喻。)
Ⅴ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以上的細節(jié)品味也往往適用于名句的解讀!
我們除了抓住細節(jié)感悟情感之外,當然還要領悟一些名句所蘊含的哲理感悟了。這兩首中有給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嗎?找出來,說一說。
總結:
三、課堂拓展訓練(8分鐘)
朗讀《西江月》
1、詩譯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現(xiàn)手法(動靜相映,側面烘托)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最后,對同學們強調兩點:
第一、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不是聽幾首分析就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家平時的鉆研和積累。
第二、任何老師和資料所講的技巧、規(guī)律都不能死板運用。比如辛棄疾的詞大部分是反映抗金愛國、反對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現(xiàn)農村閑適生活的。所以,一定要根據(jù)情況靈活運用。
同學們,今天,老師希望能通過這節(jié)古詩歌復習課,使大家善于高屋建瓴,將知識融會貫通,樹立詩歌賞讀的整體意識。靈活運用方法技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我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四、作業(yè)布置
按照“讀──譯──背──品”的過程復習第一冊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