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地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6世界新生兒圖。
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
3.3世界新生兒圖(2)(P88~P89)
教學目標:1、體驗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過程;
2、能從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運用統(tǒng)計圖描述數(shù)據(jù);
3、經歷估測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對數(shù)據(jù)的理解能力,要學會從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會用圖形面積表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習通過圖形面積估計數(shù)據(jù)大小。
教學難點:會從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會用圖形面積表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習通過圖形面積估計數(shù)據(jù)大小。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
教學工具:課件。
準備活動:
對下列各題的制折線統(tǒng)計圖:
1、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統(tǒng)計:
年份1965
198019851990199920002001
入學率(%)84.793.095.997.899.199.199.1
2、我國從業(yè)人員構成(合計=100)
年份
19901997199819992000
第一產業(yè)
50.549.949.850.150.0
第二產業(yè)
23.523.723.523.022.5
第三產業(yè)
26.026.426.726.927.5
教學過程:
一、新課:下面是世界人口和我國人口變化統(tǒng)計表(單位:億)
年份
1957197419871999
世界總人口數(shù)
30405060
我國總人口數(shù)
6.318.6810.8612.78
(1)用一幅折線統(tǒng)計圖表示世界人口和我國人口的變化情況;
(2)在上面的統(tǒng)計圖中畫出第三條折線,表示除中國外的其他國家人口的變化情況;
(3)比較三條折線的變化趨勢;
(4)計算出不同時期的世界人口密度以及我國的人口密度;
(5)求出不同時期我國人均擁有的國土面積。
二、鞏固練習:
下表是1949年以后,我國歷次人口普查情況(單位:億)
年份
19531964198279902000
人口
5.946.9510.0811.3412.95
(1)選擇適當?shù)慕y(tǒng)計圖表示我國人口的變化情況;
(2)計算每年平均增長的人口數(shù);
(3)分年段算出每年平均增長的人口數(shù),并與(2)的結果進行比較,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會從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作業(yè):課本P89習題3.5:1。
教學后記:
相關推薦
3.3世界新生兒圖(1)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3.3世界新生兒圖(1)”,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3.3世界新生兒圖(1)
教學目標:
1、體驗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過程;
2、能從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運用統(tǒng)計圖描述數(shù)據(jù);
3、經歷估測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對數(shù)據(jù)的理解能力,要學會從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會用圖形面積表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習通過圖形面積估計數(shù)據(jù)大?。?/p>
教學難點:
會從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會用圖形面積表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習通過圖形面積估計數(shù)據(jù)大小.
教學過程:
一、新課:由《東體彩“36選7”圖解分析》中的各中統(tǒng)計圖而引出新課:說明我們學習“新生兒圖”的必要性.
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P84的新生兒圖.尋找新生兒圖透露出來的信息.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圖形的面積之間的大小關系;
(2)面積的大小表示什么?
(3)面積的大小與新生兒有什么聯(lián)系?
(4)該圖與世界地圖相比,哪個國家被畫得很大?哪個國家被畫得很???
(5)從該圖你能不能大概的知道這四個國家的新生兒的數(shù)量呢?
(6)分別估計在該圖和世界地圖中,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四個國家的面積之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如何估計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這一年的新生兒數(shù).
(8)各個國家的新生兒之比與該圖的表示新生兒的圖形面積比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到信息.再討論、交流中進步.教師應重視活動過程,而不必強調結果的準確性.(可以利用計算機幫助解決問題)
二、下面列出了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四個國家1996年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情況:
中國
美國
印度
澳大利亞
國土面積/萬千米2
960.0
936.4
328.8
774.1
人口總數(shù)/萬
122389
26519
94561
1831
(1)這四個國家之間的國土面積之比大約是多少?
(2)如果要用圖3-1的方式表示各個國家的人口總數(shù),那么在這幅圖中四個國家所占的面積之比大約會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下表是1949年以后,我國歷次人口普查情況(單位:億)
年份
1953
1964
1982
7990
2000
人口
5.94
6.95
10.08
11.34
12.95
(1)選擇適當?shù)慕y(tǒng)計圖表示我國人口的變化情況;
(2)計算每年平均增長的人口數(shù);
(3)分年段算出每年平均增長的人口數(shù),并與(2)的結果進行比較,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如何從各種統(tǒng)計圖中分析出盡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
作業(yè):課本P87習題3.4:1.
教學后記:
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差,學生不能很好地從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不大懂得發(fā)現(xiàn)問題,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不善于獨立思考,對估計圖形的面積在老師的指導下勉強完成.
《柳葉兒》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柳葉兒》》,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九課時:《柳葉兒》
學習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本文“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的內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讀文中的精彩句子,并體會從中飽含的感情。
3、能與其他類似文章進行比較閱讀。
課前學習:1、讀準字音,弄清字意。
2、熟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3、閱讀張潔的《挖薺菜》、劉紹棠的《榆錢飯》、李治修的《掛在墻上的童年》。
4、積累繪柳的古典詩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諺語中說“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繪柳的絕句。(學生交流)作為文人筆下的愛物,宋學孟在苦難的歲月里,也與柳葉兒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二、速讀課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結合課文描寫的內容,說說你認為柳葉兒好吃嗎?
2、為什么在柳葉兒抽芽的時候,全家最樂的人是我?為什么我會感到“樂”?
3、除了“樂”之外,作者還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回憶往事的?結合文章內容來談談。
苦中帶澀。
三、通過自己的了解,談談在艱苦的歲月里人們還以什么來充饑?
四、比較閱讀。介紹張潔的《挖薺菜》、劉紹棠的《榆錢飯》,并把這兩篇文章與《柳葉兒》作比較,談談在結構、感情、語言、對苦與樂的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點。
二、課堂討論:
你吃過野菜嗎?如有,與課文所寫的感受是否相同?為什么?
三、課后學習:
詢問一下自己長輩年少時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作比較,談談感想,提升人生感悟示兒
《示兒》教學設計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一中六年級李桂華
一、教材分析:
《示兒》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陸游在詩中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tǒng)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字句發(fā)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
二、設計理念:
以讀為主,自主體悟,想象創(chuàng)新,情景交融。要體現(xiàn)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從而突出語文課程審美性的特征。因為古詩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言簡意豐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因此從開始上課到結束,這節(jié)課始終讓學生處于古詩學習的氛圍中,用自己總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中,使他們從中了解古詩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培養(yǎng)了他們對古詩的熱愛和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
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適時進行德育、美育定滲透教育。
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學會一首古詩,通過課外延伸古詩,同類比較達到對《示兒》這首古詩的內容和情感的體驗和升華。
為了激發(fā)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因此導課時設計了“總理的遺囑”這一內容。學生理解本詩后,就延伸到了課外各類愛國詩:如《題臨安邸》相互參讀比較升情;插入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片斷,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后以“心聲傾訴—給臺灣小朋友說幾句話”為本課的結束。教學中還運用了許多學習方法:如抓關鍵字眼,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法,展開想象等。詩句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有助于理解課內古詩《示兒》的情感和思想。
三、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四、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六、教學步驟。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導課:1976年1月,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后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了解對臺灣工作情況。面對羅青長,總理未能把心中的話說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臺灣廳一夜,后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
同學們,對剛才這番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從中你讀出了總理的心愿了嗎?(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
2、盼望祖國的統(tǒng)一,自古以來都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797年前,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tǒng)一的志愿沒有實現(xiàn),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板書課題:《示兒》)
(二)、回憶、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
同學們,咱們以前都學了不少古詩了,大家能說出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嗎?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揭示學法:(課件出示)
走進詩人、理解詩題;抓準字眼、明析詩意;
想象意境、感悟詩情;吟誦詩句、熟背詩文。
(三)、循序漸進,學習本詩。
1、走進詩人、理解詩題
學生對于陸游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可以讓學生簡介作者,解釋詩題,教師做適當補充。(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fā)政治抱負,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
2、抓準字眼、明析詩意
(1)、自讀古詩。借助書后的注釋或自己手中的工具書,自讀詩句,了解詩意
(2)、合作學習。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剛才自學中的疑問,分。享你的學習收獲。
(3)、匯報交流。講解詩的大意,找準關鍵字眼。
示兒
死去無知萬事空,--------國不統(tǒng)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死不變
家祭無忘告乃翁。--------收復失地
3、想象意境、感悟詩情
聽錄音范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但沒看到祖國統(tǒng)一而遺憾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當時的情景,根據(jù)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要有行動,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
4、吟誦詩句、熟背詩文
教師小結: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藭r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指名讀;齊讀。學生練習背誦詩句。
(四)、課外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tǒng)一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生討論)為什么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我想用一首詩來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課件出示林升的《題臨安邸》)
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請你找出國家衰敗的根源是什么!
(2)那么,如何才能使國富民強呢?(課件出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片斷)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過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光大道……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少年,于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是的,只有像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前途,陸游的悲劇才不會發(fā)生,同學們,讓我們懷著陸游那滿腔的愛國之心,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我們少年的心聲說出來吧!
(五)拓展總結----心聲傾訴
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今天,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是,臺灣的同胞們卻遠離祖國母親。請大家對遠在臺灣的小朋友們說幾句話,表達一下自己渴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愿望,盡可能的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詩名句?!?p>《示兒》教學反思:
古詩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之一。以往的古詩教學,往往注重講解注釋,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費在把古詩的意思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傳授給學生上了;而學生在枯躁無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釋中,根本就不能體味到我國古詩獨有韻味美和意境美。
本課選用的古詩《示兒》雖然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但學生對于這首詩已經都比較熟悉了。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我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講述了“1976年1月,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后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了解對臺灣工作情況。面對羅青長,總理未能把心中的話說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臺灣廳一夜,后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比缓笪覇枌W生:“對剛才這番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從中你讀出了總理的心愿了嗎?”從學生的表現(xiàn)中看得出來,學生聽得很動情,理解得也很透徹,從而為本文的學習搭建了一座暢通的橋梁。
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總結出來的方法---“走進詩人、理解詩題;抓準字眼、明析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吟誦詩句、熟背詩文?!?,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并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當時的情境描繪出來,加深學生對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的感悟。
學生們對本詩掌握了以后,我又適時進行了課外延伸,給學生用多媒體展示了一首課外古詩----林升的《題臨安邸》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片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動員,事實證明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項訓練活動----心聲傾訴:對臺灣的小朋友說幾句話。為了考查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我特意規(guī)定學生最好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詩名句。
一節(jié)課下來,同學們情緒激昂高漲,我自己也感覺效果不錯。當然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上肯定也會存在不少應改進的地方,請各位老師指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