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教案幼兒園
發(fā)表時間:2020-10-26聽聽那冷雨教案。
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
一、學習目標: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二、重點難點:
抓住關(guān)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東大學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家把它讀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個說法:一個中國人,如果他一直墨守傳統(tǒng)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孝子;如果說他一直向西方取經(jīng)而不回來,那他就變成了一個浪子。孝子當然不會發(fā)揚光大,而浪子則一去不回頭。往往是回頭的浪子才能成氣候,因為他能夠融貫中外,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又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
那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主要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就讓我們共同來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師介紹人生經(jīng)歷)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zhuǎn)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xiāng)愁》,現(xiàn)在還能背下來么?(引導學生背一下,同時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郵票母親親情
長大后船票新娘愛情
后來呵墳墓母親親情
而現(xiàn)在海峽大陸鄉(xiāng)土情、愛國之情
在這首《鄉(xiāng)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借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yōu)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投影標題)
(二)感知課文內(nèi)容
1、首先來看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2、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xiāng)之情,思念故土。
4、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請簡要分析
注意: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guān)鍵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牽強附會。過程中注意點撥。例如:
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敝校プ 熬眠`”、“牽連”、“分擔”、“孺慕”等關(guān)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并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第五段用美國的落磯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讀一下,仔細體會一下個中滋味。找出美國和中國山的特點、作者對二者的不同感覺,分析一下這種不同的原因。引導學生體會一下“月是故鄉(xiāng)明”這種情感。
通過第十段,體會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的方式。
5、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xiàn)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xiàn)作者遠離大陸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凄涼。
(三)概括主旨(小結(jié)):
請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寫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語言要貼切、簡潔。
明確: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xiāng)者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四)體會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nèi)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xiāng)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蘇軾心中的冷雨,表達了他對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fā)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請大家仔細聆聽一下自己內(nèi)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頭交流。(生發(fā)言,師適當點撥)
可拓展思路:鄉(xiāng)土情、愛國情
親情、愛情、友情
學習、工作、人際交往
個人情緒(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樂、社會風氣、道德水平等)
給出范文:也許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小心地晾曬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記憶還是會被這樣的冷雨淋濕淋透。陰冷的天,細細飄灑的雨,遠處朦朧的景物,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以為自己真的變堅強,所有悲傷和淚水,都成為過眼云煙,可是在這樣的陰雨中,絲絲縷縷的回憶連綴起來,一切再次跳躍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飄著落著。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禮。雨滴落在臉上,卻似打在心上――真實而凜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籠罩在一片晦色的夢里。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個人依然會出現(xiàn)在街口,大笑著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這樣的下午,總會想從這相似的場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樣搜尋,卻再也無法發(fā)現(xiàn)記憶中那個溫馨的容顏。城市就這樣濕濕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揮之不去的憂郁。
雨下得這么長久,可是,我卻清楚地知道,不會有期待,這只是臨近冬天時的一場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種告別――一如當年的分別。
姐姐――你在那邊還好嗎?
這段文字通過冷雨的描摹,表達了什么情感呢?
明確:表達了對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
寫寫“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xiàn)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3)字數(shù):3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聽聽那冷雨
冷凄涼思鄉(xiāng)之情
雨纏綿思慕傳統(tǒng)文化
擴展閱讀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br>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讀課文,緊扣文字,體會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四、小組討論交流。
五、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臺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課作業(yè)對于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fā)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fā)言時教師板書其發(fā)言要點并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文章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獲?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jié)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br>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四、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lián)想,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一、交流寫“雨”詩句。
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后也可適當講解。
《聽聽那冷雨》中相關(guān)詩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guān)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guān)詩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唇》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guān)詩作:《鐘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guān)詩作:
《虞美人聽雨》蔣捷(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結(jié):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積累,學會搜集同題材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學生自主欣賞6-10節(jié)。
三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討論交流)
明確:學生將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
四、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br>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五、總結(jié)歸納:
這篇詩質(zhì)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jié)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xiàn)代都市對傳統(tǒng)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那冷雨(之一) (蘇教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⑴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⑵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⑶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二、過程與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⑵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⑴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導入:
1、今天是一個雪天,可是我們卻要走進一個下著雨的世界,這真有點難為同學們了,不過,我相信,同學們在雨的世界里,也會感受到幾分詩意的美。這節(jié)課我們就將陪著78歲高齡的臺灣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來《聽聽那冷雨》。
(幻燈片1:課題)
2、課前我布置同學們搜集古今中外關(guān)于“雨”的詩詞,同學們完成得怎么樣?找?guī)孜煌瑢W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寫的典型詩句,讀給大家聽一聽。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巴山夜雨》
雨聲里飽涵了個人的離愁別緒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詞里總是充滿了雨聲,綿綿的春雨,淅瀝的秋雨,仿佛訴說著亡國的痛苦。
這樣看起來,雨在很多文人眼中總是一種感傷的情感符號,它承擔著演繹世事滄桑、抒發(fā)人生感慨的功能。但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月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雨來也無晴。
《定風波》
這首《定風波》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時光已逝去千年,我們仿佛還能看到東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嘯徐行的樣子。作者筆下不是凄風苦雨,展示的卻是一派樂觀開朗的心境。
看來,雨聲中的感悟,也與個人的氣質(zhì)、遭遇有關(guān),象蘇東坡這樣樂天知命的人,你很難在他的話語里尋覓到雨中的哀愁。
3、臺灣作家余光中對雨又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經(jīng)歷: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離開大陸,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國大陸土地的時候,已是經(jīng)歷了整整43個春秋。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浪跡天涯的苦痛與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著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詩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經(jīng)在大陸轟動一時、廣為傳頌的《鄉(xiāng)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這篇《聽聽那冷雨》。
4、我們學習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復誦讀,鑒賞優(yōu)美語言,借鑒表達技巧。
②沉吟涵泳,體味思想深情,培養(yǎng)愛國情愫。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現(xiàn)在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全文,看看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題明確:思鄉(xiāng)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抒發(fā)了一個遠離祖國大陸多年的游子對久別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切眷戀之情。
⑵思路明確:
①由雨季的開始,引發(fā)思念。(春雨引發(fā)思念)
②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由雨展開聯(lián)想)
A寫在文化、文字方面關(guān)于“雨”的聯(lián)想。(雨的文字)
B從嗅、看角度寫“雨”,抒發(fā)了思鄉(xiāng)的愁緒。(嗅雨、觀雨)
C從聽的角度寫“雨”,盡情抒寫他對大陸生活情景的回憶與思念。(聽雨)
③聽不到雨聲的失落,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回憶埋入心底,沉淀。(將雨的回憶沉淀)
二、文本研習:
作者對雨的獨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現(xiàn)在我們來結(jié)合課文中的具體語段來賞析。
1、首先,我們來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請位同學朗讀第一節(jié),大家充分展開想象。然后找位結(jié)合具體語句說說你的體會。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作者以聯(lián)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與內(nèi)心的情思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了見景生情的悠遠的思索,富有詩意。
2、課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聯(lián)想到關(guān)于雨的漢字,流露作者怎樣的感情?還有什么作用嗎?
作者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題。
3、本文題目為“聽聽那冷雨”,雨只能聽嗎?不,還可觀、可嗅、可嘗。雨的味道是怎樣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樣的味道呢?我們來齊讀課文第三節(jié)。
學生齊讀第三節(jié)。
①雨的氣味是怎樣的?一學生讀相關(guān)語句,說說自己的感覺。
②這段文字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
疊字、疊詞、疊句;對偶重疊、排比重疊、反復重疊。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使人如聞如見,身臨其境。(聯(lián)想、想象)
4、課文第4節(jié)主要寫的什么內(nèi)容?
用美國的落基山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寫山中的雨。
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誦兩個層次的描寫,找出美國和中國山不同的特點、作者對二者的不同感覺。
學生體味。
明確: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中國韻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而在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才有幾分山水的真味。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這種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鄉(xiāng)明。對祖國懷著特別的感情,所以對祖國一切都深深的眷戀,懷有深情。
三、重點探討
1、我們走進雨季,嗅了雨帶有土腥氣的味道,觀賞了山水中雨的獨特風景,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雨落的聲音。請同學們輕聲地自由朗讀課文5~8節(jié),充分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學生讀。
2、這段文字的語言尤其美麗,修辭手法也多種多樣,請同學結(jié)合具體語句來談一談。
擬人、比喻、通感、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gòu)建出一個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聽聽,那冷雨??纯矗抢溆辍P嵝崧劼勀抢溆辏蛱虬?,那冷雨”一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著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jié)奏感,訴之于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此外還有長短句相結(jié)合(錯落的句式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連綿不絕的語勢和耐人尋味的效果)的寫作特色。
四、總結(jié):
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選擇了“雨”作為情感表達的依托,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討論。
明確:“聽聽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的外在感受,內(nèi)在的“冷”則是作者遠離祖國大陸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節(jié)就寫到聽不到雨聲,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實更是為25年沒有回到祖國的深深遺憾和感傷。
五、布置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陪著余光中先生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觀賞了山水中雨的風景,聆聽了雨的聲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體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卻對祖國文化情有獨鐘的古稀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與熱愛之情。
①本文的語言尤其獨具特色,同學們在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課后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自然景色,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②另外余光中的文化內(nèi)涵相當深厚,他的這篇《聽聽那冷雨》將原汁原味的唐宋詩歌化用在課文之中,卻絲毫不給人以斧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讀者自然進入古典的情境,請同學們課后通過查閱資料,整理本文中化用的古詩詞,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
聽聽那冷雨(之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過程與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2、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第一課時
目標: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教學設計:
(一)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p>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三)小組討論交流。
(四)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1)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臺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目標: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課作業(yè)對于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fā)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fā)言時教師板書其發(fā)言要點并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文章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獲?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jié)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p>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四、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lián)想,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交流寫“雨”詩句。
教學設計:本節(jié)課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后也可適當講解。
《聽聽那冷雨》中相關(guān)詩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guān)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guān)詩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唇》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guān)詩作:《鐘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guān)詩作:
《虞美人聽雨》蔣捷(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結(jié):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積累,學會搜集同題材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聽聽那冷雨》學案導學
《聽聽那冷雨》學案導學
學習目標
1.熟讀文本,疏通文本大意。
2.品位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賞析文本精彩的語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關(guān)寫“雨”的詩句,查找原詩背誦,并說說作者這樣行文的好處。
6.搜集古今中外寫“雨”的詩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與雨相關(guān)的詩歌或散文。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內(nèi)容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料峭()裾()邊黔()首倉頡()
滂沱()空濛()蠕()動咬嚙()
氤氳()岑()寂幽黯()羯()鼓
千口尋()海底寒瀨()舔舐()啁啾()
2.選出書寫有錯別字的一項.
A.淋漓蠕動瑣屑安慰濡慕瀟瀟雨歇
B.淅瀝萬籟苔蘚忐忑不安驚心動魂
C.霹雹繚繞咀嚼冥思苦想皚皚白雪
D.驚蟄鏗鏘彌漫蠢蠢欲動溝壑縱橫
3.解釋下列詞語。
①料峭:
②氤氳: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瀨:
⑥石破天驚:
4.在充分領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品位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參考語句:
①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②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的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
④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⑤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和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qū)Ψ降拇缴项a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fā)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自選語句:
①
②
③
5.選擇文本中你所認為精彩語段加以賞析。
參考語段:①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賞析:
②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diào)里自有一咱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
賞析:
③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現(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
賞析:
自選語段:
①
②
③
6.在充分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7.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關(guān)寫“雨”的詩句,查找原詩背誦,并說說作者這樣行文的好處。
8.搜集古今中外寫“雨”的詩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與雨相關(guān)的詩歌或散文。(作文寫在稿紙上)
(二)合作交流內(nèi)容
分小組,交流探究自主學習中的各小題,將你認為最優(yōu)秀的結(jié)論整理出來。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幾段文字,完成9-題。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著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夏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一塊地是久違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25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它,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和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罚鹉舅鹜?,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nèi)f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20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臣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nèi)延長復加深,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diào)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蚴窃诤幽系臐蓢l(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情調(diào)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25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20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在。聽聽那冷雨。
18.文章結(jié)尾處說“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記憶”前加“青苔深深”,對表現(xiàn)“記憶”有什么好處?(4分)
19.從文章一、三段中看,作者是從幾個角度(側(cè)面)來寫雨的,簡要概括并舉例說明(舉例要簡要,能說明問題即可)。(6分)
20.“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評論家稱為詩化之筆,請說說這些句子的詩味在哪里。(4分)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聽聽那冷雨”中的“冷”,一是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現(xiàn)因“發(fā)上下一點白霜”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節(jié)中作者由“雨”展開聯(lián)想,由雨想到寫雨的漢字,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題。
C.“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經(jīng)過提煉了的細節(jié)傳達出了作者的離怨鄉(xiāng)愁。
D.本文圍繞著春雨,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朦朧又明麗、既沉郁又曠達的獨特的意境,意象眾多,“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疊音詞寫雨,如“淋淋漓漓”“點點滴滴”等,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雨態(tài)表現(xiàn)得更形象。
(三)課內(nèi)閱讀
【鏈接閱讀】
1.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現(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
余光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廣州花城出版社、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xiàn)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并以“總編輯”名義主編臺灣1970——1989《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xiāng)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于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nèi)觀眾連續(xù)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nèi)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lián)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jīng)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2.余光中詩文選
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xiāng)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沸血的燒痛/是鄉(xiāng)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xiāng)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得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xiāng)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得啊臘梅香
招魂的短笛
魂兮歸來,母親啊,東方不可以久留,/誕生臺風的熱帶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氣壓很低。/魂兮歸來,母親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陽火車的單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腳心。/魂兮歸來,母親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馴鹿的白色王國,/七月里沒有安息夜,只有白晝。/魂兮歸來,母親啊,異國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夢寐在落地窗畔,/伴著你手栽的小植物們。/歸來啊,母親,來守你火后的小城。/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鄉(xiāng)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zhèn)。/垂柳的垂發(fā)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
而清明的路上,母親啊,我的足印將深深,/柳樹的長發(fā)上滴著雨,母親啊,滴著我的回憶,/魂兮歸來,母親啊,來守這四方的空城。/
蒲公英的歲月
“是啊,今年秋天還要再出去一次,”對朋友們他這么說。而每次說起,他都有一種虛幻的感覺,好像說的不是自己,是另一個人。同時又覺得有解釋清楚的必要,對自己,甚于對別人。好像一個什么“時期”就要落幕,一個新的,尚未命名的“時期”正在遠方等他去揭紗。好像有一扇門,怒目銜環(huán)的古典銅兒挾著一片巨影,正向他關(guān)來,轆轆之聲,令人心悸。門外,車塵如霧,無盡無止的是浪子之路,伸向一些陌生的樹和云,和更陌生的一些路牌。每次說起,就好像宣布自己的死亡一樣。此間事,在他走后,就好像身后事了。當然,人們還會咀嚼他的名字,像一枚清香的橄欖,只是橄欖樹已經(jīng)不在這里。對于另一些人,他的離去將如一枚齲齒之拔除,牙痛雖愈,口里空空洞洞的,反而好不習慣,真的,每次出國是一次劇烈的連根拔起,自泥土,氣候,自許多熟悉的面孔和聲音。而遠行的前夕,凡口所言,凡筆所書,都帶有一點遺囑、遺作的意味。于是在國內(nèi)的這段日子,將漸漸退入背景之中,記憶,冉冉升起一張茫茫的白網(wǎng)。網(wǎng)中,小盆地里的這座城,令他患得患失時喜時憂的這座城,這座城,鋼鐵為骨水泥為筋,在波濤浸灌魚龍出沒藍鼾藍息的那種夢中,將遙遠如一缽小小的盆景,似真似幻的島市水城。
所以這就是歲月啊千面無常的歲月。掛號信國際郵簡車票機票船票。小時候,有一天,他把兩面鏡子相對而照,為了窺探這面鏡中的那面鏡中的這面鏡中,還有那面這面鏡子的無窮疊影,直至他感到一種無底的失落和恐懼。時間的交感癥該是智者的一種心境吧。三去新大陸,記憶覆蓋著記憶之下是更茫然的記憶,像楓樹林中一層覆蓋一層水漬浸蝕的殘紅。一來一往,親密的變成陌生的成為親密,預期變成現(xiàn)實又變成記憶。當噴射機忽然躍離跑道,一剎那告別地面又告別中國,一柄冰冷的手術(shù)刀,便向歲月的傷口猝然切入,靈魂,是一球千羽的蒲公英,一吹,便飛向四方,再拔出刀時,已是另一個人了。盡管此行已經(jīng)是第三度,盡管西雅圖的海關(guān)像跨越后院的門檻,盡管他的朋友,在海那邊的似乎比這邊的還多,盡管如此,他仍然不能排除跳傘前的那種感覺。畢竟,那是全然不同的一個世界。因為一縱之后,他的胃就交給冰牛奶和草莓醬,他的肺就交給新大陸的秋天,發(fā)交給落礬山的風,茫茫的眼睛,整個付給青翠的風景。因為閉目一縱之后,入耳的莫非多音節(jié)的節(jié)奏,張口莫非動詞主詞賓何。美其名為講學為顧問,事實上是一種高雅的文化充軍。異國的日歷上沒有清明、端午、中秋和重九,復活節(jié)是誰在復活?感恩節(jié)感誰的恩?情人節(jié),他想起天上的七七,國殤日,他想起地上的七七。為什么下一站永遠是東京是芝加哥是紐約,不是上海或廈門?
20年前來這島上的,是一個激情昂揚的青年,眉上睫上發(fā)上,猶飄揚大陸帶來的烽火從沈陽一直燎到衡陽,他的心跳和脈搏,猶應和抗戰(zhàn)遍地的歌聲嘉陵江的濤聲長江滔滔入海浪淘歷史的江聲。20年后,從這島上出發(fā)的,是一個白發(fā)侵鬢的中年人,狼煙在對岸,長江的濤聲在故宮的卷卷軸軸在一吟三嘆息的《念奴嬌》里,舊大陸日遠,新大陸日近。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蓯鄣氖桥f國的山不改其音,可悲的是異鄉(xiāng)人的發(fā)不能長保其不白。長長的20年,只有兩度,他眺見了舊國短短的青山,但那是隔著鐵絲網(wǎng),還持著望遠鏡。第一次在金門。望遠鏡的彼端是潺潺的煙水,漠漠的船帆,再過去是廈門的青山之后仍是渺渺的青山。20年前廈門大學的學生,鼓浪嶼的浪子,南普陀的香客,誰能夠想到,有一天會隔著這樣一灣的無情藍,以遠眺敵陣的心情遠眺自己的前身?母校、故宅、回憶,皆成為準星搜索的目標,155加農(nóng)炮的射程??ㄜ囋谏降拿つc里穿行,山的盲腸,回憶的盲腸。司令官在地下餐廳以有名的高粱享客,兩面的石壁上用對方的炮彈殼飾成雄豪的圖案。高粱落到胃里,比炮彈更強烈,血從胃底熊熊燒起,一直到耳輪和每一個發(fā)根。那一夜,他失眠了,血和浪一直在耳中呼嘯。
第二次在勒馬洲。崖下,陰陽一割的深圳河如啞如聾地流著。一條忘川、毒川、血川,極盡其可歌可泣的淚川自冥府的深處蜿蜿流來,似不勝絕望與恐怖之重負。但白茫茫的水面什么也不見,這是無船、無橋可渡的奈河,亡魂們徒哭奈何奈何奈何!而除了此岸的鸕鶿無辜地咕呼彼岸的鸕鶿,四野沉沉,再也聽不見一聲驚惶的呼救。當天下午,去沙田誦講,手執(zhí)三角旗的大學生在火車站列隊歡迎。擁擠的大課室里,許多耳朵在咀嚼他的國語,許多眼睛有許多反光反映著他的眼睛。20年前,他也是那樣的一雙眼睛。20年前,他就住在銅鑼灣,大陸逃來的一個失學青年,失學,失業(yè),但更加嚴重的是失去信仰、希望,面對一整幅陰黯的中國,和幾乎中斷的歷史。但歷史是不會中斷的,因為有詩的時代就證明至少有幾個靈魂還醒在那里,有一顆心還不肯放棄跳動。因為鼾聲還沒有覆蓋一切。即使在鐵幕深深的門口,也還有這許多青年寧愿陪著他失眠。
寧可失眠,睜眼承受清清楚楚的痛楚,也不服安眠藥欺騙自己。但清醒是有代價的。清醒的代價是孤獨和自懲。當時他年紀輕輕,和一些清新的靈魂相約:絕對不受鼾聲的同化,或是遁入安眠藥瓶里!那時大家寫詩,很有點賽跑的意味,雖然跑道的盡頭只是荒原,一旦真正進入荒原,不但觀眾散光,連選手們也紛紛退出了這場馬拉松。3年前,他剛從美國回國,臂上猶烙著西部的太陽,髭間,黏著猶他的沙塵。正是初秋的夜里,兩年后他再度坐在北向的窗下,對著六百字的稿紙出神。市聲漠漠,在遠方流動像一條混濁的時間之流。漸漸,那濁流也愈流愈遠,將一切交還給無言的星空。忽然一陣冷風卷地而起,在外面的院子里盤旋又盤旋,接著便是猶佳利樹的葉子掃落的聲音。家人的鼾息從里面房間日式紙門的隙間傳來。整個城市,醒著的只有他和冷落的星座。他是誰?他究竟是誰?在戶籍之外他有無其他的存在?為何他在此地?為何要他背負著兩個大陸的記憶,左耳,是長江的一片帆,右耳,大西洋岸一枚多回紋的貝殼?10年后,20年50年后他又是誰,他的驚呼他的怒叱和厲斥在空廓死寂的廣場上哪里有回聲?而年輕的真真年輕過的是否將永遠年輕?而只要是哭的即使只美過那么一次是否就算是永恒?然則他的朋友一起慷慨出發(fā)的那些朋友半途棄權(quán),跳車,扭踝仆倒的選手到哪里去了?繆斯,可是無休無止的追求,而絕不接受求婚?蒲公英的歲月,一吹,便散落在四方,散落在湄公河和密西西比的水滸。即使擊鼓吹蕭,三嘯大招,也招不回那許多亡魂。
蒲公英的歲月,流浪的一代飛揚在風中,風自西來,愈吹離舊大陸愈遠。他是最輕最薄的一片,一直吹落到落磯山的另一面,落進一英里高的丹佛城。丹佛城,新西域的大門,寂寞的起點,萬嶂砌就的青綠山獄,一位五陵少年將囚在其中,三百六十五個黃昏,在一座紅磚樓上,西顧落日而長吟:“一片孤城萬仞山?!钡沁叾帏澕S的鐘塔,或是圓形的足球場上,不會有羌笛在訴苦,況且更沒有楊柳可訴?于是橡葉楓葉如雨在他的屋頂頭頂降下赤褐鮮黃和銹紅,然后白雪在四周飄落溫柔的寒冷,行路難難得多美麗。于是在不勝其寒的高處他立著,一匹狼,一頭鷹,一截望鄉(xiāng)的化石。縱長城是萬里的哭墻洞庭是千頃的淚壺,他只能那樣立在新大陸的玉門關(guān)上,向紐約時報的油墨去狂嗅中國古遠的芳芬??墒窃谛沸形r形的英文之間,他怎能教那些碧瞳仁碧瞳人去嗅同樣的菊香與蘭香?
碧瞳人不能。黑瞳人也不可能。每次走下臺大文學院的長廊,他像是一片寂寞的孤云,在青空與江湖之間搖擺。在兩個世界之間搖擺。他那一代的中國人,吞吐的是大陸性龐龐沛沛為氣候,足印過處,是霜是雪,上面是昊昊的青天燦燦的白日,下面是整張的海棠紅葉。他們的耳朵熟悉長江的節(jié)奏黃河的旋律,他們的手掌知道楊柳的柔軟梧桐的堅硬。江角,塞外,曾是胯下的馬發(fā)間的風沙曾是梁上的燕子齒隙的石榴染紅嗜食的嘴唇,不僅是地理課本聯(lián)考的問題習題。他那一代的中國人,有許多回憶在太平洋的對岸有更深長的回憶在海峽的那邊,那重重疊疊的回憶成為他們思想的背景靈魂日漸加深的負荷,但是那重量不是這一代所能感覺。舊大陸。新大陸。舊大陸。他的生命是一個鐘擺,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飄搖。而他,感覺像一個陰陽人,一面在陽光中,山面在陰影里,他無法將兩面轉(zhuǎn)向同一只眼睛。他是眼分陰陽的一只怪獸,左眼,倒映著一座塔,右眼倒映著摩天大廈。
臨行前夕,他接受邀請,去大度山上向一群碧瞳的青年講解中國的古典詩。這也是另一次出國講學的前奏吧。5年前的夏天,也是在這樣出國的前夕。他曾在大度山上,為了同樣的演說,住了兩個月。一離開臺北,他立刻神清氣爽,靈魂澄明透澈,每一口呼吸都像在享受,不,新釀成的空氣,肺葉張合如翅,那天夜里,他緩緩步上山頂,坐在古典建筑的高高的石級上,任螢火與蛙鳴與星光圍成涼涼的仲夏之夜。5年前,他戴著同樣的星光坐在這里,面臨同樣的遠行且享受同樣透明的寂靜。跳水之前,作一次閉目的凝神是好的。因為飛躍之后,玻璃的新世界將破成千面的寂寞,再出水已是另一個自己。那樣坐著、憶著、展望著,安寧地呼吸著微涼且清香的思想,他似乎蛻出了這一層“自己”,飛臨于“時間”之上如點水的蜻蜓,水流而蜻蜓并未移動。他恍然了。他感覺,能禪那么一下,讓自我假寐那么一瞬,是何其美好。
從臺中回來,火車穿過成串的隧道,越過河床干涸的大甲溪,迤儷駛行在西岸的平原。稻田的鮮綠強調(diào)白鷺的純白,當長啄俯啄水底的云。阡阡陌陌從平疇的彼端從青山的麓底輻射過來,像滾動的輪輻迅速旋轉(zhuǎn)。他的心中有一首牧歌的韻律升起。這樣的風景是世界上最清涼的眼藥水。在靠窗的座位上,他可以出神地騁目好幾個小時。畢竟,只剩下這么一萬三千多平方英里可以說是“我的”,是“我們的”;這座島嶼是冥冥中神的恩寵,在人的意志之上似乎有一個更高的意志,屬意在這艘海上的方舟,延續(xù)一個燦爛悠遠的文化,使他們的民族還不致淪為真正的蒲公英,淪為無根可托的吉普賽和猶太。他不喜歡臺北,不,20年之后他仍舊一點兒也不喜歡,可是他喜歡這座島,他慶幸,他感激,為了20年的身之所衣,頂之所蔽,足之所履。車窗外,風到哪里7月的牧歌就揚起在哪里。豪爽慷慨的大地啊,玉米株上稻莖上甘蔗桿上累累懸結(jié)的無非是豐年。也許,真的,將來在重歸舊大陸的前夕,他會跪下來吻別這塊沃土。甚至都不必等到那一天。在三去新大陸的前夕,已經(jīng)有一種依依的感覺。這里很少楊柳,不是蘇堤白堤的那種依依,雖遠亦相隨。他又特別不喜歡棕櫚,無論如何也不能勉強把它們撐成一把詩,不過這城里的夏天也不是截然不能言美的,就看你怎么去獵取。植物園那兩汪蓮池,仲夏之夕,浮動半畝古典的清芬,等到市聲沉淀,星陣半閉若眠,三只,兩只,黛綠的低音蕭手,猶在花底葉底鼓腹而鳴,那種古東方的恬淡感就不知有多深遠。不然就在日落后坐在朝西的窗下,看鮮麗絢燦的晚霞怎樣把天空讓給各樣的青和孔雀藍到普魯士藍的藍。于是星從日式屋脊從公寓的陽臺電視無線從那邊的木瓜樹葉間相繼點亮。一盞紅燈在遠處的電臺銑塔上閃動。一架飛機悶悶的聲音消逝后,巷底那冰果店再度傳來平劇的鑼鼓,和一位古英雄悲壯的詠嘆。狗吠。蟲吟。最后萬籟皆沉,只余下鄰居的水龍頭作細細的龍吟,蚯蚓在星光下鑿土的歌聲。
因為這就是他的國家,兒時就熟悉的夏日的夜晚。不記得他一生揮過多少柄蒲扇,撲過多少只流螢,拍死多少只蚊子?不記得長長的一夏鯨飲過多少杯涼茶、酸梅湯、綠豆湯、冰杏仁?只曉得這些絕不是冷氣和可口可樂所能代替。行前的半個月,他的生活寧靜而安詳。因為蒲公英的歲月一開始,這樣的日子,不,這樣的節(jié)奏就不再可能。在高速的劇動和多音節(jié)的呼吸之前他必須儲蓄足夠的清醒與自知。他知道,一架猛烈呼嘯的噴射機在跑道那邊叫他,許多城,許多長長的街伸臂在迎他,但他的靈魂反而異常寧靜。因為新大陸和舊大陸,海洋和島嶼已經(jīng)不再爭辯,在他的心中。他是中國的。這一點比一切都重要。他吸的既是中國的芬芳。在異國的山城里,亦必吐露那樣的芬芳,不是科羅拉多的積雪所能封鎖。每一次出國是一次劇烈的連根拔起。但是他的根水在這里,因為泥土在這里,落葉在這里,芬芳,亦永永永永播揚自這里。
他以中國的名字為榮,有一天,中國亦將以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