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6大洲和大洋教學設計。
大洲和大洋
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內容點析
1.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這是它有別于其他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構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著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為題,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全球海陸分布大勢。
2.教材以“地球?水球?”為標題,其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更不是說地球起錯了名稱或要給地球改名,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加加林是原蘇聯(lián)的一名宇航員,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員。1961年4月12日,他駕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飛行,使人類從太空觀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他的出生地改為加加林地區(qū);月球背面有一座環(huán)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個水球的論點,使學生感覺更加真實,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更有積極性。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陸地和海洋第二章4.關于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大勢,教材正文主要說明了兩點: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陸分布的特點(即海陸分布不均,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節(jié)活動1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至于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問題,這是因為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6.圖2.4水陸半球是根據(jù)地表海陸分布狀況而劃分的兩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積最大的半球,陸半球則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陸半球,也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紹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這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正文刪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詞,圖2.5表示的大陸、半島、島嶼、海和海峽等,不是讓學生死記概念,而是重在讀圖識別。
8.大洲大洋的位置、輪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組讀圖、繪圖、填圖活動,意在通過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這一重點內容。這組活動主要圍繞世界地形圖展開,4項活動前后呼應、自成系列,內容由淺入深,并且設計了一定的讀圖順序、層次及認知階梯。
9.圖2.8是由極地方位投影和分瓣偽圓柱投影等結合制成的世界地圖,主要用于說明大陸的輪廓和分布特征。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南極洲外,其他六個大洲南北成對分布,即亞洲與大洋洲、歐洲與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構成三個南北向的瓣狀圖形,故稱為大陸瓣。圖中還點出了這種分布特點,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作出合理解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學建議
1.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陸地和海洋是極自然的,因為地球內容涉及到的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帶劃分等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陸地海洋的分布及輪廓;地圖知識又為辨方向、量距離、識高低、認圖例等打下了基礎。所以無論從學習內容或學習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銜接的。不過由于學生年齡所限,有些內容距其生活較遠,需要特別加強直觀手段的運用,通過大量感性認識建立表象,以便發(fā)揮想象,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現(xiàn)的地圖就是世界海陸分布圖,這是一幅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圖,它可以和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對照判讀,本圖上雖無大洲大洋名稱,但在第一章的圖中已出現(xiàn)過大洲名稱,可從輪廓上進行辨認,初步建立大洲相對位置的概念。
3.對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要突出海陸面積百分比數(shù)字的記憶。圖中用鯨和袋鼠分別表示了海洋和陸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陸地的印象。觀察本圖對應與課文中內容對照(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4.對“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閱讀材料的閱讀建議。這段閱讀材料很精煉地把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從空間上看,自中國至世界,不斷拓寬;從時間上看,自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直至近代,不斷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jié)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學生從中不僅了解到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shù)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當然尚有許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去發(fā)現(xiàn)探究。閱讀本材料與學習課文不同,要給學生以更多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空間,教師可提供一定地圖(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圖),讓學生去觀察。有條件也可請學生就其中一兩項內容向大家介紹。對閱讀的內容無須作“掌握”的要求。
5.對“地球還是水球”閱讀圖和討論活動的建議。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說“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談話,說明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都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fā)展。對水半球和陸半球的讀圖活動,可聯(lián)系前面看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圖,并配合看地球儀演示,印證圖側所講“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劃分界線(聯(lián)系經(jīng)度與緯度知識),水半球和陸半球的確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見參考資料)。
1.對“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讀圖建議。該圖以景觀圖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示了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等的分類狀況及其相互關系,使概念的理解通過感知觀察、概括描述、比較分析,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①教師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說明,如果用投影圖片可去掉說明文字,使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而理解海陸分布的各種不同形式。②通過該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與遷移能力,可把立體景觀圖結合地圖知識繪成平面圖(參看第一章的分層設色地形圖)。③有條件的學生還可讓他們創(chuàng)造一幅多種海陸分布形式的平面圖,以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思維。
2.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和閱讀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閱讀建議。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圖以東、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圖上出現(xiàn)了洲界,東西半球的劃分在第一章已出現(xiàn),此處可讓學生說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觀察該圖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的涵義。③觀察圖的同時,可結合閱讀“大洲的命名”逐一從圖上了解其輪廓位置,使形象記憶與意義記憶結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時將各大洲名稱與課本最后的“本書主要地理詞匯中英文對照表”進行對照,要求學生會讀,并寫在筆記本上。
3.關于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的活動建議。
①第一道題是觀察地球儀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可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某大洲面臨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圍等。
②第二道題是查閱世界地形圖(課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間的關系,如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等),并結合觀察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圖。
③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和分布特點,如各大洲幾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對稱分布,像北美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南極洲在頂端。亞洲最大(4400萬km2)、大洋洲最小(897萬km2),二者約占世界陸地35.4%;非洲次大(3020萬km2)、歐洲次小(1016萬km2),二者約占陸地面積27%;北美洲第三(2422.8萬km2),南美洲第四(1797萬km2),二者約占陸地28.2%;南極洲居第五(1400萬km2),約占陸地9.4%,從大陸瓣圖也可看出,這種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種平衡。此外大陸輪廓多為北寬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島嶼多在大陸東面等,可讓學生觀察,由于目前對以上現(xiàn)象尚無合理的解釋,故不宜作過多的討論。
④第四題繪圖要求不要太高,但應讓學生抓住幾條關鍵控制線與有關大洲的相對位置關系,先觀察,然后動筆,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計細節(jié),這種圖宜粗不宜細,宜簡不宜繁。
延伸閱讀
《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
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內容點析
1.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這是它有別于其他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構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著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為題,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全球海陸分布大勢。
2.教材以“地球?水球?”為標題,其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更不是說地球起錯了名稱或要給地球改名,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加加林是原蘇聯(lián)的一名宇航員,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員。1961年4月12日,他駕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飛行,使人類從太空觀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他的出生地改為加加林地區(qū);月球背面有一座環(huán)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個水球的論點,使學生感覺更加真實,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更有積極性。
4.關于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大勢,教材正文主要說明了兩點: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陸分布的特點(即海陸分布不均,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節(jié)活動1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至于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問題,這是因為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6.圖2.4水陸半球是根據(jù)地表海陸分布狀況而劃分的兩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積最大的半球,陸半球則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陸半球,也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紹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這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正文刪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詞,圖2.5表示的大陸、半島、島嶼、海和海峽等,不是讓學生死記概念,而是重在讀圖識別。
8.大洲大洋的位置、輪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組讀圖、繪圖、填圖活動,意在通過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這一重點內容。這組活動主要圍繞世界地形圖展開,4項活動前后呼應、自成系列,內容由淺入深,并且設計了一定的讀圖順序、層次及認知階梯。
9.圖2.8是由極地方位投影和分瓣偽圓柱投影等結合制成的世界地圖,主要用于說明大陸的輪廓和分布特征。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南極洲外,其他六個大洲南北成對分布,即亞洲與大洋洲、歐洲與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構成三個南北向的瓣狀圖形,故稱為大陸瓣。圖中還點出了這種分布特點,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作出合理解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學建議
1.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陸地和海洋是極自然的,因為地球內容涉及到的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帶劃分等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陸地海洋的分布及輪廓;地圖知識又為辨方向、量距離、識高低、認圖例等打下了基礎。所以無論從學習內容或學習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銜接的。不過由于學生年齡所限,有些內容距其生活較遠,需要特別加強直觀手段的運用,通過大量感性認識建立表象,以便發(fā)揮想象,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現(xiàn)的地圖就是世界海陸分布圖,這是一幅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圖,它可以和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對照判讀,本圖上雖無大洲大洋名稱,但在第一章的圖中已出現(xiàn)過大洲名稱,可從輪廓上進行辨認,初步建立大洲相對位置的概念。
3.對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要突出海陸面積百分比數(shù)字的記憶。圖中用鯨和袋鼠分別表示了海洋和陸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陸地的印象。觀察本圖對應與課文中內容對照(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4.對“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閱讀材料的閱讀建議。這段閱讀材料很精煉地把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從空間上看,自中國至世界,不斷拓寬;從時間上看,自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直至近代,不斷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jié)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學生從中不僅了解到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shù)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當然尚有許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去發(fā)現(xiàn)探究。閱讀本材料與學習課文不同,要給學生以更多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空間,教師可提供一定地圖(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圖),讓學生去觀察。有條件也可請學生就其中一兩項內容向大家介紹。對閱讀的內容無須作“掌握”的要求。
5.對“地球還是水球”閱讀圖和討論活動的建議。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說“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談話,說明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都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fā)展。對水半球和陸半球的讀圖活動,可聯(lián)系前面看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圖,并配合看地球儀演示,印證圖側所講“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劃分界線(聯(lián)系經(jīng)度與緯度知識),水半球和陸半球的確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見參考資料)。
1.對“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讀圖建議。該圖以景觀圖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示了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等的分類狀況及其相互關系,使概念的理解通過感知觀察、概括描述、比較分析,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①教師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說明,如果用投影圖片可去掉說明文字,使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而理解海陸分布的各種不同形式。②通過該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與遷移能力,可把立體景觀圖結合地圖知識繪成平面圖(參看第一章的分層設色地形圖)。③有條件的學生還可讓他們創(chuàng)造一幅多種海陸分布形式的平面圖,以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思維。
2.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和閱讀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閱讀建議。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圖以東、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圖上出現(xiàn)了洲界,東西半球的劃分在第一章已出現(xiàn),此處可讓學生說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觀察該圖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的涵義。③觀察圖的同時,可結合閱讀“大洲的命名”逐一從圖上了解其輪廓位置,使形象記憶與意義記憶結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時將各大洲名稱與課本最后的“本書主要地理詞匯中英文對照表”進行對照,要求學生會讀,并寫在筆記本上。
3.關于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的活動建議。
①第一道題是觀察地球儀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可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某大洲面臨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圍等。
②第二道題是查閱世界地形圖(課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間的關系,如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等),并結合觀察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圖。
③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和分布特點,如各大洲幾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對稱分布,像北美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南極洲在頂端。亞洲最大(4400萬km2)、大洋洲最小(897萬km2),二者約占世界陸地35.4%;非洲次大(3020萬km2)、歐洲次小(1016萬km2),二者約占陸地面積27%;北美洲第三(2422.8萬km2),南美洲第四(1797萬km2),二者約占陸地28.2%;南極洲居第五(1400萬km2),約占陸地9.4%,從大陸瓣圖也可看出,這種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種平衡。此外大陸輪廓多為北寬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島嶼多在大陸東面等,可讓學生觀察,由于目前對以上現(xiàn)象尚無合理的解釋,故不宜作過多的討論。
④第四題繪圖要求不要太高,但應讓學生抓住幾條關鍵控制線與有關大洲的相對位置關系,先觀察,然后動筆,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計細節(jié),這種圖宜粗不宜細,宜簡不宜繁。
大洲和大洋精品學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大洲和大洋精品學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大洲和大洋
一、預習內容與指導:(15分鐘)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狀況。
2、掌握概念:大陸、島嶼、半島、海峽、海、大洲。
3、明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
4、了解大洲的分界線。
二、預習檢測:(15分鐘)
1、地球表面%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概括地說,地球上分是海洋分是陸地。
2、面積較大的陸地稱為,面積較小的陸地稱為,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
3、陸地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為。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山脈河山脈和土耳其海峽。
5、亞洲與非洲的分解分界線是運河。
三、概括提升:(5分鐘)
四、鞏固練習:(10分鐘)
1、將兩個大洲與其分界線對應連線:
亞洲與歐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非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2、讀圖:填寫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七大洲:①洲②洲③洲
④洲⑤洲⑥洲
⑦洲
四大洋:A洋B洋C洋D洋
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洲,最小的是洲。
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洋,最小的是洋。
跨經(jīng)度最廣的洲是,跨經(jīng)度最廣的洋是。
赤道橫穿的主要大洲是和。
全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和。
大洲與大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海洋與陸地分布的基本概況以及大陸、島嶼、半島、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學生了解海陸形成的基本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并記住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讀圖和用圖的方法,掌握畫大陸輪廓略圖的技能。
3.在學習“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理論知識中,使學生認識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運動的,從而進一步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課型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有關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難點是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用具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2.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3.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帶
教學掛圖:①《世界地形圖》。②六大板塊示意圖。
小地球儀,每個學生一個;立體地表地球儀一個。
教學提綱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與陸地
1.海陸的分布
2.大陸與大洲
3.洋與海
二、海陸的形成
1.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過程
[出示地球儀]將立體地表地球儀置于講臺上,并演示地球自轉。
引入新課這是演示地球在自轉,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的表面。這些廣大的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我們稱其為海洋,這些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我們稱為陸地。我們人類就是居住在陸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板書)
[提問]觀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儀,看一看海洋與陸地誰的面積大?(海洋)一、海洋與陸地(板書)
[教師總結]1.海陸的分布(板書)
[提問]請看教材封底的地球衛(wèi)星照片,說一說從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樣?(請學生描述教師總結時強調從太空中看地球,蔚藍色,大部分為海洋水覆蓋。)
[提問]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為“水球”?(因為人類居住在陸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
[提問]北極和南極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北極為海洋、南極為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們具體地學習陸地知識。
2.大陸與大洲(板書)
[展示投影片]大陸、半島和島嶼示意圖。
[教師講述]講解大陸、半島和島嶼的概念。
[提問]大陸、半島和島嶼有什么區(qū)別?(面積大小和臨海情況不同。)
[展示教學掛圖]《世界地形圖》。
[練習]請學生在圖上指出面積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面積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指出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及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
[教師講述]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提問]請同學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①地球上共劃分哪幾個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共七個大洲。)
②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與南美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大陸。北美洲和歐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脈、河流、海峽等常常成為大洲的分界,請在圖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歐、亞兩洲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高加索山脈。亞洲與非洲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
[提問]觀察地球儀,注意七大洲的輪廓,按面積請說出七大洲的順序是什么?(教師最后歸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學完陸地基礎知識,下面我們來學習洋和海。
3.洋與海(板書)
[教師指圖講述]地球表面廣大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面積順序,它們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各大洋分別在哪些大洲之間?(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配合畫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圖)
[教師講述]大洋的邊緣部分是海。海的面積較小,且靠近大陸,一般由半島或島嶼把它與大洋隔開。有的海與大洋之間僅是海峽相連。海峽是溝通兩個大洋或海與海、海與洋之間狹窄水道,它往往成為交通要道。
[練習]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我國附近的海和海峽并在圖上指出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練習]完成第27—28頁“做一做”。
過渡前面我們學習了海陸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科學家都曾經(jīng)或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不少的學說。其中著名的是板塊構造學說。
二、海陸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其他學說的基礎上,于本世紀60年代提出的。
1.大陸漂移學說
[展示投影片]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
[指導閱讀]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28—29頁的“讀一讀”及29頁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①魏格納是怎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
②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jù)是什么?
④在大陸漂移過程中,面積縮小的大洋和面積擴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師總結]魏格納為了研究大陸的漂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正是一種科學獻身精神。今天人們已經(jīng)接受了魏格納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因為大陸漂移的結果”觀點。到了本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大陸的漂移是因板塊運動造成的,從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展示教學掛圖]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講述]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①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被分成六大板塊。(請同學指出六大板塊名稱)
②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xiàn)漂移現(xiàn)象。(請同學注意板塊的邊界和板塊的運動方向。)
③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帶。(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帶。)
[練習]課文第30頁“想一想”。
[提問]看六大板塊示意圖,解釋為什么地中海在縮小,而紅海在不斷擴張?(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靠攏,而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在相互離開。)
布置作業(yè)繪制海陸輪廓簡圖,并注意掌握繪制技能,在繪圖中復習本節(ji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