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2-04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
自查點: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影響?
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點、影響?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表現(xiàn)?(地方問題,中央問題)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的表現(xiàn)?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演變歷程?
古代中國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歷程?
1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
②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jù)的隱患。
2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jù)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tǒng)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3秦的統(tǒng)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5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xiàn)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局面。
6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jù)混亂局面
措施:
①軍事上收精兵: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實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
③經(jīng)濟上制錢谷: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7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強化皇權。
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8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qū)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
9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加強皇權:①太祖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②成祖內閣的創(chuàng)立。
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10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西周——世卿世祿制
戰(zhàn)國-秦——軍功爵制,
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
秦代——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
漢代——出現(xiàn)刺史監(jiān)察地方,
宋代——通判監(jiān)察地方,
明清——廠衛(wèi)、六科給事中和按察使司
擴展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六單元)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六單元)
第六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包括26課)(現(xiàn)代:中國)
自查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背景、標志、意義?
建國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設的內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容?
“一國兩制”的內涵、理論形成過程和實踐表現(xiàn)?
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的表現(xiàn)、阻礙兩岸統(tǒng)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針對臺灣問題的立場?
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和外交政策?
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席位的標志?
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表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lián)合國和地區(qū)性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有哪些?
1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代行全國人大職責,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包括: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xié)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黨內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發(fā)展為以階級斗爭為綱
表現(xiàn):“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及至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典型的事例是劉少奇冤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踐踏,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名存實亡
教訓: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3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1.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錯案。
2.法制建設: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頒布,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和1999年《行政復議法》的出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與人民平等的原則,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大進步。
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民主建設:最突出的是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普及,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基礎的一環(huán)。
4“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1.形成過程:“一國兩制”構想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使構想正式成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耙粐鴥芍啤本褪窃谥腥A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成功實踐:港澳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及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政府分別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臺灣問題:國共內戰(zhàn)遺留的中國內政問題。目前阻礙兩岸統(tǒng)一的因素一是島內的臺獨勢力,二是外國干涉勢力。中國政府對待臺灣問題的立場是:和平統(tǒng)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5新中國的外交(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國初期
外交政策:建國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第一次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動: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關系:
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lián)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改善。
中日關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并正式建交。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lián)合國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①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外交政策調整的根本目的是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xiàn)為不結盟政策。
②外交活動: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特點是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躍在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chuàng)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為維護中亞和平與安全做出貢獻。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三單元)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三單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三單元)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近代:歐美)
自查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和發(fā)展歷程、特點?
美國共和制確立和發(fā)展歷程、特點?
法國共和制最終確立標志?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背景、確立的標志、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過程:光榮革命:1688年,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
《權利法案》:1689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議會主權,國王受限
責任內閣制:國王統(tǒng)而不治,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特點:
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2美國共和政體
背景: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lián)盟(即邦聯(lián))
確立: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lián)邦憲法,貫徹分權與制衡,
包括聯(lián)邦制原則、三權分立原則、人民主權原則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確立美國為聯(lián)邦制總統(tǒng)共和政體。
②促進美國近代化的發(fā)展。
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發(fā)展:1789年聯(lián)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
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zhí)政的格局
3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背景:(艱難之路)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確立: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4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背景: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德國統(tǒng)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实酆褪紫嗾莆諊业拇髾唷Wh會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權。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五單元)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五單元)》,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五單元)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現(xiàn)代的開端)
自查點: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巴黎公社的偉大意義?
十月革命的歷程和意義?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背景: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2.誕生: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fā)展起來。
3.實踐: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fā)。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俄國十月革命
過程:
1917年3月,俄國發(fā)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xiàn)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標志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二單元)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古代:西歐)
自查點: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發(fā)展歷程、特點、評價?
羅馬法的形成發(fā)展歷程、評價?
1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
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的發(fā)達。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于社會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
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shù)男性公民,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②過于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2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
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
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