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人與海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3海陸的變遷(第1課時)。
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第1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為主要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滄海桑田——海陸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第二課時板塊運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讓一兩個學生講講)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如果學生講到,不必重復)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板書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講授新課]
1.設置懸念電腦展示課本P33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地理現象,進而思考下面有趣的問題。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2.學生討論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觀察圖片,結合思考問題的提示展開討論。
3.點撥過渡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評價后點撥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qū),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說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fā)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說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3)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說明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發(fā)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guī)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那么,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學生探討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喜馬拉雅山為什么會由海變成陸?而東部海域為什么由陸變成海?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演示分析歸納。
5.演示歸納
(1)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變陸的變遷過程。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1漸變?yōu)楫嬅?。說明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海底巖層中沉積有海洋生物化石,巖層受到擠壓逐漸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3漸變?yōu)楫嬅?。說明東部海域原來是陸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巖層受到擠壓逐漸凹陷海水進入,由陸地變成了海洋。
由此可見,地殼的變動是海陸變遷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學要問,地殼為什么會變動,這個問題問得好,學習就要有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學習了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就知道了。
(2)演示東海海域由陸變成海的過程。鼠標點擊,回到“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畫面;再鼠標點擊,使海平面逐漸上升淹沒沿岸部分陸地,說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陸地變成海洋。繼續(xù)鼠標點擊,使海平面下降,原來被淹沒的陸地又露出水面,說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變成陸地。
由此可見,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陸變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對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與氣候有關,氣候變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無論是地殼的變動,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陸發(fā)生變遷。所以,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板書海陸變遷←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轉過渡剛才的幾個例子,說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陸是可以變遷的。那么,從全球來看,現在的海陸分布大勢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怎樣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呢?還是在不斷變化的呢?你同意哪種觀點呢?(學生議論)請大家不要著急下結論,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來看看會得到些什么啟示。
板書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學生閱讀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本P36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2.啟發(fā)引導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與失敗,就隔著一層紙,你能比別人多想一步,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這層紙被捅破了,成功就會向你招手。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是在偶然中比別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陸在漂移這一偉大的假說,并為此獻出了生命,他這種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大陸真的在漂移嗎?
板書大陸漂移
3.讀圖觀察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5圖2.15“大陸的漂移”。第一次鼠標點擊2億年前的海陸分布狀況;第二次點擊漂移成6500萬年前海陸分布的狀況;第三次點擊漂移成現在的海陸分布的狀況。教師邊點擊,圖文結合,邊講述,邊歸納板書(見板書設計)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
4.列舉證據讓學生閱讀課本P34圖2.14“難道僅僅是巧合嗎”。思考:大陸漂移說的提出是偶然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受到啟示的?閱讀課本P35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課本P36圖2.17“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認為大陸漂移說,是空想的呢?還是有依據的?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列舉出證據,選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評價點撥學生交流后,教師補充小結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進而大膽提出大陸在漂移的證據。
(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
(2)調查發(fā)現,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
(3)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布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6.設置懸念由此可見,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極其緩慢的變化之中。那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課堂小結]
概述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和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活動與探究
1.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會得到些什么啟示。
2.閱讀課本P35圖2.15“大陸的漂移”三幅不同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說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第2課時)
[導入新課]
大陸漂移的暢想曲,描繪了一幅驚心動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板書三、板塊運動
[講授新課]
1.簡要介紹大陸漂移說是人類探索大自然奧秘,認識地球演變的一支暢想曲。但由于它無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漸漸被人們遺忘了。隨著不斷的探究,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譜寫了大陸漂移的第二樂章——海底擴張說,又給了大陸漂移說新的生命力。法國地震學家勒皮雄又進一步探索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譜寫了第三暢想曲——板塊構造學說。這是人類揭開地球演變神秘面紗的三部暢想曲。那么,板塊構造學說是如何來解釋大陸漂移的呢?
2.讀圖討論電腦展示課本P37圖2.19“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讓學生觀察,并分成學習小組討論:
(1)板塊構造學說有哪些基本觀點?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
3.歸納板書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邊歸納,邊板書(見板書設計)。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有三點:第一,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說一塊,鼠標點擊閃動一塊)。第二,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分別點擊各板塊的箭頭,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的方向)。第三,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兩大地帶,即環(huán)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
鼠標點擊閃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讓學生指出是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交界地帶)
鼠標點擊閃動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讓學生指出是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然后說明這些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發(fā)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么,蛋殼[注意提示學生,蛋殼(ké)、地殼(qiào)不同的讀音]就是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這個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像蛋殼一樣,是一個整體,而是破裂為六塊的“蛋殼”。
如果把一個蛋殼破裂的雞蛋放到鍋里煮熟,會出現什么現象呢?你遇到過嗎?(如有遇到的同學,讓其描述一下)蛋殼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沒有,這就好比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而沿著破裂的地方擠出來很多白白的蛋清,這些裂縫就好比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那些裂縫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噴發(fā)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嗎。如感興趣,同學們可回去做個實驗,觀察、體會一下。
5.提出問題有人預言,幾千萬年以后,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將會從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一下嗎?
6.指導讀圖先讓學生在課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查找紅海和地中海。再對照“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看看紅海和地中海分別在哪兩個板塊之間,并觀察這些板塊上交界地帶的箭頭,根據板塊運動的方向去思考紅海和地中海將來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7.組織討論讓學生根據以上的觀察,用課本當作板塊,分成學習小組邊演示,邊討論,作出解釋。
8.演示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電腦邊演示印證,邊分析說明。
(1)電腦展示課本P38圖“東非大裂谷”。指圖說明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殼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于是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大,紅海也就在不斷地擴張。
(2)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8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紅海從裂谷到海洋乃至繼續(xù)擴張成為將來新的大洋的過程: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海洋出現(紅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電腦展示課本P39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指圖說明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對),使地殼板塊發(fā)生擠壓,歐洲或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斷地縮小,將會慢慢消失。
9.提出問題在上節(jié)課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地殼為什么會變動?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瑪峰為什么還在不斷升高?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10.讀圖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共同分析,作出解釋。
(1)指導學生從“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圖上觀察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地帶的推擠方向(相對)。
(2)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40圖2.24“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圖”并結合上節(jié)課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演示,按AD的順序認識喜馬拉雅山從海洋到高山的整個過程。
(3)讓學生觀察“根據衛(wèi)星照片制成的喜馬拉雅山電子影像圖”,同“世界地形圖”加以對照。并指導學生推擠課本,體會珠穆朗瑪峰還在繼續(xù)長高。
11.歸納板書通過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了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板塊都在不斷地運動之中。當地殼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會使地表發(fā)生斷裂,形成裂谷、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當地殼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時,會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傊?,板塊的運動,使地球表層像個有“生命”的東西,在漫長的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強調重點,并鼓勵大家發(fā)奮學習,去發(fā)現探索地球的奧秘。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做一個小實驗,把一個有裂縫的雞蛋煮熟,觀察出現什么現象。通過這個實驗,體會和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2.美國科學家根據觀測資料,已經繪制出八百萬年以后世界海陸分布圖:巴拿馬將消失在波濤中,佛羅里達半島將和西印度群島、南美洲相連,格陵蘭島將遠遠離去。里海被填平,波斯灣變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變成新的海洋?;ú柿袓u將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雄偉山脈。試根據美國科學家的描述和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繪制一幅800萬年后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如下圖)。
相關推薦
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第1課時)
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為主要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滄海桑田——海陸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第二課時板塊運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讓一兩個學生講講)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如果學生講到,不必重復)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板書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講授新課]
1.設置懸念電腦展示課本P33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地理現象,進而思考下面有趣的問題。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2.學生討論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觀察圖片,結合思考問題的提示展開討論。
3.點撥過渡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評價后點撥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qū),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說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fā)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說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3)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說明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發(fā)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guī)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那么,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學生探討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喜馬拉雅山為什么會由海變成陸?而東部海域為什么由陸變成海?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演示分析歸納。
5.演示歸納
(1)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變陸的變遷過程。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1漸變?yōu)楫嬅?。說明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海底巖層中沉積有海洋生物化石,巖層受到擠壓逐漸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3漸變?yōu)楫嬅?。說明東部海域原來是陸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巖層受到擠壓逐漸凹陷海水進入,由陸地變成了海洋。
由此可見,地殼的變動是海陸變遷的一個主要原因??赡苡型瑢W要問,地殼為什么會變動,這個問題問得好,學習就要有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學習了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就知道了。
(2)演示東海海域由陸變成海的過程。鼠標點擊,回到“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畫面;再鼠標點擊,使海平面逐漸上升淹沒沿岸部分陸地,說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陸地變成海洋。繼續(xù)鼠標點擊,使海平面下降,原來被淹沒的陸地又露出水面,說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變成陸地。
由此可見,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陸變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對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與氣候有關,氣候變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無論是地殼的變動,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陸發(fā)生變遷。所以,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板書海陸變遷←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轉過渡剛才的幾個例子,說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陸是可以變遷的。那么,從全球來看,現在的海陸分布大勢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怎樣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呢?還是在不斷變化的呢?你同意哪種觀點呢?(學生議論)請大家不要著急下結論,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來看看會得到些什么啟示。
板書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學生閱讀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本P36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2.啟發(fā)引導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與失敗,就隔著一層紙,你能比別人多想一步,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這層紙被捅破了,成功就會向你招手。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是在偶然中比別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陸在漂移這一偉大的假說,并為此獻出了生命,他這種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大陸真的在漂移嗎?
板書大陸漂移
3.讀圖觀察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5圖2.15“大陸的漂移”。第一次鼠標點擊2億年前的海陸分布狀況;第二次點擊漂移成6500萬年前海陸分布的狀況;第三次點擊漂移成現在的海陸分布的狀況。教師邊點擊,圖文結合,邊講述,邊歸納板書(見板書設計)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
4.列舉證據讓學生閱讀課本P34圖2.14“難道僅僅是巧合嗎”。思考:大陸漂移說的提出是偶然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受到啟示的?閱讀課本P35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課本P36圖2.17“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認為大陸漂移說,是空想的呢?還是有依據的?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列舉出證據,選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評價點撥學生交流后,教師補充小結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進而大膽提出大陸在漂移的證據。
(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
(2)調查發(fā)現,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
(3)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布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6.設置懸念由此可見,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極其緩慢的變化之中。那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課堂小結]
概述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和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活動與探究
1.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會得到些什么啟示。
2.閱讀課本P35圖2.15“大陸的漂移”三幅不同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說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第2課時)
[導入新課]
大陸漂移的暢想曲,描繪了一幅驚心動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板書三、板塊運動
[講授新課]
1.簡要介紹大陸漂移說是人類探索大自然奧秘,認識地球演變的一支暢想曲。但由于它無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漸漸被人們遺忘了。隨著不斷的探究,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譜寫了大陸漂移的第二樂章——海底擴張說,又給了大陸漂移說新的生命力。法國地震學家勒皮雄又進一步探索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譜寫了第三暢想曲——板塊構造學說。這是人類揭開地球演變神秘面紗的三部暢想曲。那么,板塊構造學說是如何來解釋大陸漂移的呢?
2.讀圖討論電腦展示課本P37圖2.19“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讓學生觀察,并分成學習小組討論:
(1)板塊構造學說有哪些基本觀點?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
3.歸納板書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邊歸納,邊板書(見板書設計)。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有三點:第一,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說一塊,鼠標點擊閃動一塊)。第二,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分別點擊各板塊的箭頭,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的方向)。第三,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兩大地帶,即環(huán)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柴R拉雅地帶。
鼠標點擊閃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讓學生指出是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交界地帶)
鼠標點擊閃動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讓學生指出是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然后說明這些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發(fā)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么,蛋殼[注意提示學生,蛋殼(ké)、地殼(qiào)不同的讀音]就是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這個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像蛋殼一樣,是一個整體,而是破裂為六塊的“蛋殼”。
如果把一個蛋殼破裂的雞蛋放到鍋里煮熟,會出現什么現象呢?你遇到過嗎?(如有遇到的同學,讓其描述一下)蛋殼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沒有,這就好比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而沿著破裂的地方擠出來很多白白的蛋清,這些裂縫就好比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那些裂縫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噴發(fā)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嗎。如感興趣,同學們可回去做個實驗,觀察、體會一下。
5.提出問題有人預言,幾千萬年以后,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將會從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一下嗎?
6.指導讀圖先讓學生在課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查找紅海和地中海。再對照“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看看紅海和地中海分別在哪兩個板塊之間,并觀察這些板塊上交界地帶的箭頭,根據板塊運動的方向去思考紅海和地中海將來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7.組織討論讓學生根據以上的觀察,用課本當作板塊,分成學習小組邊演示,邊討論,作出解釋。
8.演示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電腦邊演示印證,邊分析說明。
(1)電腦展示課本P38圖“東非大裂谷”。指圖說明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殼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于是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大,紅海也就在不斷地擴張。
(2)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8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紅海從裂谷到海洋乃至繼續(xù)擴張成為將來新的大洋的過程: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海洋出現(紅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電腦展示課本P39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指圖說明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對),使地殼板塊發(fā)生擠壓,歐洲或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斷地縮小,將會慢慢消失。
9.提出問題在上節(jié)課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地殼為什么會變動?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瑪峰為什么還在不斷升高?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10.讀圖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共同分析,作出解釋。
(1)指導學生從“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圖上觀察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地帶的推擠方向(相對)。
(2)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40圖2.24“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圖”并結合上節(jié)課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演示,按AD的順序認識喜馬拉雅山從海洋到高山的整個過程。
(3)讓學生觀察“根據衛(wèi)星照片制成的喜馬拉雅山電子影像圖”,同“世界地形圖”加以對照。并指導學生推擠課本,體會珠穆朗瑪峰還在繼續(xù)長高。
11.歸納板書通過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了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板塊都在不斷地運動之中。當地殼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會使地表發(fā)生斷裂,形成裂谷、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當地殼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時,會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總之,板塊的運動,使地球表層像個有“生命”的東西,在漫長的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強調重點,并鼓勵大家發(fā)奮學習,去發(fā)現探索地球的奧秘。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做一個小實驗,把一個有裂縫的雞蛋煮熟,觀察出現什么現象。通過這個實驗,體會和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2.美國科學家根據觀測資料,已經繪制出八百萬年以后世界海陸分布圖:巴拿馬將消失在波濤中,佛羅里達半島將和西印度群島、南美洲相連,格陵蘭島將遠遠離去。里海被填平,波斯灣變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變成新的海洋?;ú柿袓u將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雄偉山脈。試根據美國科學家的描述和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繪制一幅800萬年后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如下圖)。
海陸的變遷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陸的變遷”,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討論“大陸漂移假說”的創(chuàng)立,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fā)現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海陸變遷的實例,樹立海陸是不斷變化的唯物主義科學觀點,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
快樂點擊
1.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①喜馬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在的陸地
②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在的海洋
喜馬拉雅山發(fā)現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殼的變動;我國東部海底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跡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蘭圍海造陸說明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海陸變遷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陸輪廓是不斷變化的。
2.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
(1)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里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原來并沒有大西洋,只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納通過調查研究,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證據。對此,魏格納作出一個簡單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張被撕破的報紙,不僅能把它拼合起來,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在當時,他的假說被認為是荒謬的。因為在這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為了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魏格納只身前往北極地區(qū)的格陵蘭島探險考察,在他50歲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難。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陸漂移假說,現在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一偉大的科學假說,以及由此而發(fā)展起來的板塊學說,使人類重新認識了地球。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魏格納認為,2億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陸地,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大陸為什么漂移?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3.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如圖2.2-3所示)
②板塊都處于不斷運動中;
③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2)證據:
①地中海在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xù)碰撞。
②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xù)碰撞。
熱點考點聚焦
命題方向
本節(jié)主要考查板塊運動與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的關系,一般聯系當前世界地震、火山發(fā)生地點,用本節(jié)理論理解。
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A.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D.非洲板塊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塊分布和名稱。
澳大利亞屬大洋洲,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如果對六大板塊分布圖不熟悉,難以確定是A還是B。對照六大板塊分布圖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亞大陸所屬的板塊。
答案:B
金鑰匙:地理的知識點在文字中找不到時,別忘了查找相關的圖。
(2000淄博)臺灣是我國多地震地區(qū),其頻繁發(fā)生地震的原因是。
分析:主題主要考查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名稱及臺灣省的位置。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有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答案: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典型例題剖析
世界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
A.亞歐板塊B.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歐洲板塊
剖析:此題考查的依然是板塊的名稱和分布。學生往往把板塊的分布與大洲、大陸的分布混為一談。這個題提到的阿拉伯半島,屬亞洲,位于亞歐大陸上,但卻屬印度洋板塊。學生們常常誤認為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歐板塊。
答案:C
金鑰匙:大多數板塊的分布與大陸的分布大體一致,如非洲大陸位于非洲板塊,少數例外的要特別注意,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均位于印度洋板塊。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剖析:本題是對大陸漂移學說的具體應用。根據這種學說,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聯接的一塊大陸,后來原始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逐成了今天的海陸分布狀況。其中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亞歐大陸漂移分離,形成了大西洋。目前,這種運動仍在進行,大西洋在不斷擴張。
答案:C
創(chuàng)新例題點拔
科考隊員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發(fā)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田,請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為什么?
點撥:此題主要考察大陸漂移假說的理論及應用。
地下煤層是古代森林由于地殼運動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F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洲沒有任何森林生存,卻有豐富的煤礦。只有一個可能,數年以前南極洲所處位置應是溫暖濕潤的溫帶或熱帶,后來由于大陸漂移到達現在這個位置。
答案:因為在很久以前南極洲曾位于溫帶或熱帶,只是后來的大陸漂移才來到南極地區(qū)。
人人都來當個預言家
結合本節(jié)所學內容,請你預言一下,幾千萬年甚至是幾億年之后,地中海與紅海面積會出現什么變化。
點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由教材六大板與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圖可知,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由運動方向看處于擴張狀態(tài),因此紅海將變成大洋,面積將擴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且處于碰撞、擠壓狀態(tài),因此地中海將消失,甚至隆起形成山脈。
答案:幾千萬年后,地中海面積縮小,將會消失,紅海面積擴大,將形成新的大洋。
學用方法指導
1.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要通過板塊分布示意圖來掌握。
(1)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其中幾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2)所有板塊處于在不停運動中,使板塊間的關系不斷發(fā)生變化,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從而使地表出現海陸變遷。
(3)板塊交界地帶是相對薄弱地帶,地球內部能量最容易從這里釋放,因此,多火山、地震發(fā)生。所以,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兩大火山地震帶:①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②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
(2)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處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學習效果評估
一、選擇題
1.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C.大西洋板塊D.北冰洋板塊
2.根據板塊構造理論,未來地中海面積應該是()。
A.擴大B.縮小C.不變D.有時擴大,有時縮小
3.臺灣海峽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遺跡,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殼下陷,海水淹沒
C.砍伐的森林丟到海里D.地上樹木被水沖到海中
4.下列地區(qū)中,地殼較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是()。
A.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B.板塊內部
C.日本D.中國
5.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地震的亞洲國家有()。
A.日本B.俄羅斯C.美國D.加拿大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地球的巖石圖由五大板塊拼合而成
B.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
C.板塊內部穩(wěn)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塊
D.板塊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7.下列關于全球構造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莫霍提出來的
B.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
D.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在不斷縮小
8.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哪個板塊()。
A.亞歐板塊B.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D.南極洲板塊
9.喜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的()。
A.碰撞B.張裂C.分裂D.隆起
10.地中海北側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B.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太平洋板塊
二、填空題
1.地殼的變動和,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德國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塊大陸。
3.大陸漂移是由引起的。板塊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劃分為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4.一般來說,板塊,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三、讀圖題
1.讀“六大板塊示意”(如圖2.2-6),完成下列要求:
(1)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成大板塊。它們是:A板塊,B板塊,C板塊,D板塊,E板塊,F板塊。
(2)六大板塊是不斷著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現象。
(3)板塊與板塊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和。
2.讀圖2.2-7,回答:
(1)請將字母A(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和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圖相應的位置上。
(2)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板塊、板塊、板塊、
板塊的接觸地帶。
(3)我國的臺灣島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臺灣島位于火山地震帶上。
3.想一想:下圖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鴕鳥的分布。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請你解釋一下它們?yōu)槭裁磿植荚诖笪餮蟮膬砂叮?br> 參考答案
一、1.A2.B3.B4.B5.A6.B7.C8.B9.A10.A
二、1.海平面的升降2.魏格納一3.板塊運動六4.內部交界
三、1.(1)六亞歐非洲印度洋太平洲美洲南極洲
(2)運動碰撞或張裂(3)交界火山地震
2.(1)略(2)亞歐印度洋南極洲美洲(3)環(huán)太平洋
3.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
《海陸的變遷》示范教案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教學要求:
1.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過大陸漂移一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教學準備:師:課件、圖片、掛圖生:剪刀、白紙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出示大連星海灣新舊圖片。這兩張圖片反映的是大連哪一個旅游景點呢?
生:星海廣場。
師:新舊對比這里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海灣由人工填成了陸地。
師:自然界中有沒有這樣的變化呢?出示材料(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煤礦、喜馬拉雅山頂發(fā)現海生動物化石)
生:(觀察、分析)自然界也存在海陸變化。
師:確實海陸是變遷的。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生:(觀察、分析、討論)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fā)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fā)現并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生:認真觀察,堅強意志品格。
生:敢于懷疑,勇于實踐。
大陸漂移假說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生:分組討論。
生:以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洲與南北美洲慢慢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命運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大家把書翻到教材第35頁,誰能解釋一下圖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會出現古老地層吻合。
師:看圖2.17解釋一下。
生:因為它們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種分布在不同的兩個大洲。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討論。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以前不在這里,而是在一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后來才漂移到這里的。
師:所有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這給我們以很大啟示,同學們前面講得都很好。我們對大陸漂移假說探討這么多還有什么懷疑么?
生: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是什么推動它漂移的呢?
師: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討論好嗎?三、板塊的運動
1.兩大地震帶: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師:出示世界地圖,分別演示有關日本的地震、印度尼西亞的火山、美國的圣海倫斯火山、智利的火山文字或圖片資料。
師:我們剛才領略了幾個國家著名的火山地震情況,這些國家分布在哪兒?
生:太平洋沿岸。
師:依次演示意大利的埃特納火山、維蘇維火山、龐培城,阿富汗及印度的地震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師:這幾個國家的分布又有什么特點?
生: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一帶。
師:為什么地震、火山多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一帶?
2.六大板塊
師:出示六大板塊圖。
生:它們位于板塊的交界處。
師:哪些板塊交界處?
生: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生: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非洲板塊。
師:為什么在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
師:做個小實驗,四人一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塊薄泡沫板,擠壓底部,發(fā)現什么現象?受到什么啟示?
生:四人一組,做實驗、討論。
師:巡回指導,了解情況。
生:四人做實驗,討論啟示。
生:①板塊內部結實,板塊交界處不結實,不穩(wěn)定。②火山、地震集中于板塊交界處。
師:火山、地震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
生:①山崩地裂;②房屋倒塌;③橋梁斷裂:④形成湖泊、溫泉,旅游,療養(yǎng)。
師:人們可上天攬月,遨游太空,卻不能人地三尺,研究究竟,那么,如何預報地震、火山?
生:民間總結的震前預兆知識;
生:儀器測量;
生:現代儀器的使用;
師:演示各種儀器。
師: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將會有更先進的儀器為人類造福。
3.兩大山系:
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師:出示有關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的有關圖片、文字材料。
師: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如此年輕雄偉,科迪勒拉山系如此狹長,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師:用兩手擠壓兩本厚書,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再擠壓一本書,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生:①兩書交界處隆起;②兩書交界處凹陷;③一本書也會發(fā)生隆起和凹陷。
師:板塊受擠壓會怎樣?
生:形成山地、洼地、海溝或其他。
師: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小組討論:根據圖中箭頭表示,試著用板塊運動分析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紅海的形成原因。
生:分組討論
師:巡回了解討論情況。
生:阿爾卑斯山一喜馬拉雅山系是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相對運動、相互擠壓形成的。
生: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相互擠壓形成的。
生:紅海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反運動形成的。
師:演示喜馬拉雅山和紅海的形成過程圖。
師:正是地殼板塊的張裂運動和碰撞擠壓運動,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態(tài)。
師:千奇百怪的形態(tài)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有什么證據?
生:不是的,喜馬拉雅山在不斷長高;紅海在不斷擴大;地中海在不斷縮小。
師:這是為什么?
生:地殼板塊在不停地運動著。
師:是的,20世紀60年代,地理科學家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并不是由一整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的,而且,板塊是運動的,由板塊運動引發(fā)了大陸漂移,形成今天這樣的地表形態(tài)。
師: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感想?
生:(略)